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推荐11篇)

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言语朴实、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发人深醒,又推人奋进。总书记在回顾90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时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总书记在阐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时指出:一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二是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通过学习总书记7.1讲话使我认识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不仅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选拔任用干部既要注重才能,更应注重品德。只有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才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现在的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由于一些年轻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以致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我们每一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真正认清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真的办每一件事,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总书记还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体党员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坏的行为习惯在无形之中具有可怕的摧毁力;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作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我一定会立足本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时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特别是在对待工作时一定会处处尽心尽力,认真完成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要聚精会神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才能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才能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去。

学习了“七一”讲话,使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员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党员应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对一个人来说,能做到这几点真的很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一身正气,一心为他人,我想也只有真正的党员能做到,更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是何等的光荣。我会把胡总书记的话牢在心,用此来做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我知道我很难全部做到,但我会不懈的努力……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勇往直前,与周围的党员同志携手并肩铸造信仰之魂,弘扬道德之光,高扬纪律之炬,牢记职责之本,持之以恒的彰显先锋本色,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厚礼。

李伟

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2

关键词:引领,实践,学习,追问

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扬州市第二期中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可谓经历一次头脑风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收获颇多。成向荣所长为我们讲解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与走向,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辜伟节主任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论文,搞课题,让我们收益良多;胡惠闽教授的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旁征博引,让我们着迷;黄正瑶校长的骨干教师专业再发展,让我看到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严华银主任的谈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更让我们觉得要好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通过专家的引领, 激励着我不断前行。通过3天的学习,要做好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骨干教师要做课堂的引领者。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成所长说课堂就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应该给他们带得走的能力。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力求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使个人认识水平到达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智力、创新能力、品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在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成长,推动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课堂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通晓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还要熟悉本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 以及邻近学科的知识。“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的专业知识造诣深厚,课堂上你才能够成为引领者。

骨干教师要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改革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广大的教师认真地摸索和总结。经过3天学习,我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我们骨干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该去推动它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一个课程改革的积极实施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骨干教师要做知识的学习者。教育环境特别是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那么,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和效果,才能促使教学的高效循环。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一桶水要求还不够,我们要让一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自来水。黄校长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读本专业的书,还应该读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新课程理念和实践方向、本学科的新动向等。通过培训,让我感觉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骨干教师要做教育的追问者。成所长讲授有效教学的坚守与追问,让我感受很深。不否定坚守,但保持追问。现在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坚守,同时也需要我们去追问。江苏教育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考试,值得我们去追问它变化的背景与价值。还有现在高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例如,小高考的价值、成长记录袋的作用、选修的要求等等都值得去追问。

管理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3

1、社区管理界限不清。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2、社区法规制度滞后。我国当前的民主法制进程虽然发展很快,就总体情况来说,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立法来规范和管理的领域还有很多,要针对城市社区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工作,所以,社区立法就会表现出相对滞后的情况。要建立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就必须尽快加强与社区管理相关的规范、决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建设,使区域内各组织团体和个人呈现一种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证,社区管理才能在有序、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3、社区组织尚待发展。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社区服务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行政化趋向;社区服务组织营利性取向过强,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改变了社区服务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的性质;社区服务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人员的匮乏等使社区服务项目的拓展和服务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服务认识滞后,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对发展社区服务组织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组织机构、资金、场地和政策措施得不到良好的落实等等。

4、居民社区观念淡薄。许多社区居民仍把社区管理工作完全看作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事,依赖心理和领受意识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不关心甚至不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社区具体事务的运作。

5、社区资金人才缺乏。现实情况是社区工作者普遍学历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使得社区管理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不相适应。虽然现在许多社区也吸纳大学毕业生进社区工作,往往好景不长,人才很快流失。

二、推进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1、加强社区内组织的培育。建立社区服务组织应本着从社区广大居民的客观需求出发,在规划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公益性社区组织。应加强对社区自助组织的培育与管理,使其规范有序,引导社区自助组织为建设环境优美、普遍信任、有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的和谐社区做出积极贡献。

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在居民自觉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培育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应当建立培育社区组织,为居民参与提供载体条件,完善社区建设的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在居民之间的宣传。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地在居民之间宣传社区建设的内容、意义,推动居民参与,引导居民参与,让居民明白自己也需要做些什么,同时多向激活社区主体间的利益需求。

3、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建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完善的社区党建网络结构。完善载体,明确职责,激发共建载体的内在动力。同时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改善社区工作条件,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工作环境。在社区建设阶段,应该以政府主导,建立起社区的组织管理体系,拟定相对完善合理的运作法律规范,之后不断扩展社区居民的“四民”权利,最终实现“三自”,从而完成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平稳转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由党和政府强有力领导,分步、稳妥地实现社区的民主,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

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稳定的、共同认可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解决政府和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发生的矛盾,还可以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应当在法律的保障下,实现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社区与政府关系的良性互动。

5、培育社区人才队伍。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客观上要求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街居组织的社区工作者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对街道办事处、社区领导干部的配备,拓宽社区干部来源渠道,选聘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要实行社区主要干部专职化,切实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可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面对新问题时有新办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妥善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而不会随意流出。

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这次校长、主任研修班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聆听着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导和教授讲解,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局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我县教育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虽然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对于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我并不完全清楚。通过专家和教授的讲解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初中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三、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

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5

为了更好地推动湖南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提高大学语文和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由湖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语言文学高级研修班”于8月15日至19日在湖南师大举行,本人应邀参加了学习,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是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

中国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课程,但是随着知识的更新,每一个中国语言文学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此次给我们讲课的教师都是来自全国著名大学的学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在该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秀臣研究员从礼仪文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提出了“礼仪”是一种原初的文艺表现方式、“礼义”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经学的演变决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等观点,并阐述了中国文学中交叉式学术研究的特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从话语权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学史,并通过梁启超的困惑、西汉没有文人诗歌和《史记》没有墨子传等实例,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控制与斗争的历史的观点,这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命题;此外,还有湖南师大文学院的吴培显教授、彭泽润教授分别阐述了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以及语言理论和中国语言生活等前沿学术话题,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创新性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二是为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课程改革要求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从体验式、学理式和从游式教学方式的探索阐述了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根据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关于师生“从游”关系的经典比喻提出了“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中鱼传感”的前瞻性观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通过回顾近十年中国文学的教学改革,对当今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号召大家重新认识和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从高校走出去的学生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有大爱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三是为践行师德规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高素质的国民,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担任着在“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来说,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指出现在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对民族的认同感,有协作精神,并且一个有爱心、快乐的人;因此她提出“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学生,教授需要扪心自问,到底有多少时间花在学生身上,花在本科教育上? 即使上课,如果仅是讲授知识,也不过一匠人而已。”希望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学生的 朋友”。还有湖南师大文学郑贤章教授从汉文佛典语料价值的角度建议广大教师从佛经悟出真谛,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张良田教授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高效率教学问题来倡导大家:充当一个高效率的教学教师角色,不仅要做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且要伴随学生的成长,庇护并带动他们使之成为参天大树。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位,“无德何以为师”真是至理名言。

李伟国解读“普惠制” 篇6

这次, 农机化司的“九字方针”, 改的味道多一些, 革的意思少一些。然而在某些概念上, 确实也有决定性的调整。

“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对这个“九字方针”做了如下阐释。

“缩范围, 主要是可以突出重点产品, 不是什么都补贴, 那些低端、过剩、低附加值的产品不必要再补贴, 这样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风险;降定额, 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减少政策对市场的干预行为, 也有利于提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促敞开, 主要指在范围内的产品实施敞开补贴的方式, 有些产品不能一步到位的, 可以分布实施, 重点产品实施敞开补贴。这样, 一方面体现补贴的普惠, 同时减少购机补贴申请审批程序, 尽量减少行政行为。”

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 这是农机化管理部门领导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肯定“普惠”式的补贴方式。

非普惠制的补贴方式, 其实是有很大弊端的。无独有偶, 近日来, 我们在农业机械微信公众号和知谷APP的后台, 时常收到读者关于补贴申请上的抱怨。有位读者就说, 能拿到补贴的, 都是在管理部门“有人”的, 没关系的, 根本买不到补贴的农机。

咱们姑且不来以偏概全, 就假设这位农民读者的遭遇只是个别现象, 但这种个别现象造成的后果却很严重。它产生几个弊端, 一是造成了环境上的不公平;二是那些“有人”的机手, 你以为他们“求人办事”就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的吗?这样其实是造成了市场的低效和市场成本的增加;第三, 目前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强, 而国家培养一名有才能的干部, 其实也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制度上的漏洞, 就会造成行政者有机会去铤而走险。从人性的角度讲, 其实是漏洞去诱惑人犯罪, 因为这些行政者也是人, 不是圣人。

缩小补贴范围, 降低补贴额度, 可能会造成的一个后果是, 补贴对中国农机化和中国农机向高端、大型化迈进的促进作用降低、速度放缓。短期来看, 会对中国农机工业的“造数运动”造成影响, 但长期来看, 其实对农机工业的良性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首先, 这种范围内的“普惠制”, 更加有利于促进公平, 如果真的能做到普惠, 那么就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杜绝权力的租用行为, 让想买农机的人都能得到实惠, 而“缩范围”则有助于保障国家对高端、大型及提倡发展机具的引导, 补贴额度不变, 却能更用在“刀刃上”。

其实, 这种改革和经济增速放缓是有异曲同工之效的。短期来看, 可能会给经济运行造成一定挑战, 但长期来看, 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在农业机械微信公众号里, 我们提到了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问题, 而李伟国司长近日也对此进行过一番阐述。

他表示, 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 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的上涨。根据有关方面统计, “十二五”期间, 我们3种粮食的种植成本年均增长11%。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

而应对之策, 他表示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发展机械化。他说,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已经成为缓解劳动力紧缺、提高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确保产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甘蔗生产为例, 机械种植的效率是人工种植的效率10倍以上, 机械收获的效率至少是人工收获的30倍以上, 全程机械化甘蔗生产可降低用工成本9 000元/hm2。

同时, 我国的土地流转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来自安徽省农委的消息称, 2015年安徽的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了186万hm2, 占比已超过45%。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李伟国的“普惠制”其实透露出这样一种讯息, 即政府的归政府, 市场的归市场。农机管理部门从管理者、参与者逐渐转向监管者、裁判员;从农机化事业的领跑者逐渐转变为助力者, 这是政策的一小步, 但亦有可能成为农机事业的一大步。

北京大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7

本次研修班的培训时间共九天,其中有六天都在上课。夏天的北京天气很燥热,我们每天背着包,从住的天方饭店走到北门的英东楼,差不多要二十五分钟,每次都是一身大汗,每天两个来回,穿行于大学校园之间,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代一样。每天在上课的路上,都会期待着今天会有怎样风格的教授来上课,每天上课完后,都会一起讨论和总结,这位大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观念冲击。

我觉得,工作近十年后,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已严重老化、知识体系欠缺,与社会实际脱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这次三水区教育局和我们学校领导,给予自己这样到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的机会,我非常的珍惜。

九天的培训,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旅行,在领略北师大各个教授的大师风范的同时,也增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受益良多。他们对教育的解读、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激起了我内心一次次的波澜,触及到我灵魂的深处,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那就是“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在这里就从听取的报告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以身作则,感受一线教师的魅力

梁侠老师,是北师师范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过去我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就常常看到她的文章,看过她的照片,心里想,这是怎样一个优秀的老师,能把教育做成一份事业,并且做得如此优秀。这次培训,竟然能亲身听她讲课,让我感觉是如此兴奋而快乐的事情!

她虽然已经退休,但仍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上,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她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天不叫上课,叫交流”,亲切而随和,真诚而优雅。她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人与人心灵交流的职业”,“教育是”仁“,是”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娓娓道来,不觉得是说教,更觉得是一种风范――仁者风范;“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调整教学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分数很重要,分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政治学科应更注重思维”,老师的每个观点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每个设计机智灵动、新颖别致,无不闪着智慧的光芒。《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真正的”自反“”自强“,但无疑老师人性的光辉照耀到了我,拨动了我的心弦。

二、跟随”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价值思考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老师,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并愿意在今后的教育人生中,不断跟随他们的脚步,不断去实践与探索。王衾鲜Γ她给我们授课的课题是《价值多样化时代的教育理论》,她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教育应该给予人们什么?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用,书读得越多反而越没用?有知识有什么用?做好人有什么用?当所有东西都以功利色彩去衡量时,这个社会就生病了。因为有一个绝对律令:至高无上,不应该疑问的。只关注自已是愚蠢的,神圣价值的”祛魅"。最后她提出一句话: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充满对美好事物的信念,这就是我们教育枉然的价值意蕴。

三、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上进的心

班主任成长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8

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离不开理念的培训和理论的学习。3月3日至4日我校全体班主任,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参加了在焦作市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含中职)德育创新与班主任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聆听了三位国家级心理辅导专家及优秀班主任的精彩讲座,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第一位主讲人周红五教授为大家做的专题讲座是《教育教学管理中师生交往的艺术》。他一再强调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维,有感情,每天都在变化的人。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两大家族。

人,首先是生理的人,孩子也是如此。当父母的两个细胞碰撞在一起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孩子的遗传基因,母亲怀孕时的心情,胎位正还是不正,分娩时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关心人,首先要关心他的生理变化。人,其次是社会的人。影响人社会属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家庭中影响人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与之间的交往模式。每个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不同,孩子的性格行为也就会各不相同了。第三人还是心理的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他们不是被动的受管理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周红五还说: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喜、怒、哀、惧。但是只要我们面对学生,所有的喜、怒、哀、惧都有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学生。人在岗位上就要尽到岗位的责任。当你真的心情不好时,不要进教室。

师生交往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道理学生都懂,但是他们就是不按照道理去做,他们有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和他们之间有隔阂,师生交往之间存在障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总是有一些隔阂,总感觉到我们做教师的往往是“好心不得好报”。为了跨越师生交往的障碍,周教授教我们要

1、学会倾听!

2、要学会表达。教师最大的优点是说,缺点恰恰就是静心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使教师形成一种职业性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在和学生沟通交往中,我们首先需要防止“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沟通交流,那通常的情况就一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生生地阻断了教师与孩子之间沟通的路子。在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表达首先应该是呼应,是引导,是心灵的碰撞。而不说教育。作为教师,更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周教授认为,师生交往中,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技巧,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首先是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认知,理解和体验他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认知,这是与他人沟通交往时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一种修养。同理心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他人所感知和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自己。二是能知道和理解他人为什么这样感知和体验。三是能把自己对他人的感知和体验传达给对方。

第二位讲解的是山西太原市的明星班主任王文英。看她的讲座就像看一场电影。正是她的鲜明个性和多才多艺造就了她的成功,像她那么有个性、有才华的人认真去做班主任想不成功都难,但是我们一般人学不来。

第三位演讲者是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徐州一中的李凤遐老师。她坚持“当一辈子老师,当一辈子班主任”。把当老师和班主任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她的座右铭是“以快乐的心态去工作,以工作的心态去生活”。“既要家庭的幸福,也要事业的成功”。用“非常6+1”的师爱去感动学生。因为追求,所有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快乐!在她的班主任工作中充满了快乐和感动,她是用心在享受工作。这是当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个做班主任的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工商管理实战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9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行业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阅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中,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推敲。一次次的争辩没有消耗掉我们的热情,反而催开我们的友谊之花,使我们每次都能拓展知识面,并在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和斩获。

在一年来的郑州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实战研修班培训学习中,我深感收获颇丰。在此感谢郑州大学不仅为我们搭建了再学习的平台,更是为我们聘请了各类著名的专家、教授,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十分贴近我们的工作、事业和生活。老师那生动、诙谐、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逻辑清析,论点明确,论据和案例充分,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水准,让我们每堂课,都是在兴奋中度过,至今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步履匆匆中走进郑大,洒下了我们的足迹,播下了我们的情谊;镇定从容中走出郑大,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净化了我们的灵魂。在离开学校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后我们又在这里找到了魂牵梦萦的书香气息;在叱诧商海数十载后我们又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纯真与青涩。这一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这一年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一年也将存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 篇10

第一天的活动就体现了我们综合实践教师热情奔放善于与人交流的素质。老师们以互发短信的方式结识了新朋友,使本严谨的学习场所多了几分活泼与亲切。

走进综合实践活动高级研修班,专家们以及优秀教师代表们那声情并茂富有哲理的讲座,让我们受益非浅。我们深知专业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也因此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专家的讲座中,我们时而静心倾听,时而笔尖流动,时而凝目思索,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在学习中,我们真切窥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亮光,心境豁然开朗。

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徐宜汉老师为我们做了第一场题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再解读》的报告,拉开了这次暑期培训的序幕,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正因为认识得更清楚了,使我更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通过学习培训,我更加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的不同之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这对于一线实施的教师来说,意味着困难,意味着与挑战。

单洞新村小学吴贤峰老师为受训教师情景交融地展现了他真实的研究过程和丰富的收获,他开发的主题活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四驱车之旅》等课例中富有创意的设计令人回味。他与教师的互动环节给培训注入活力。省教研室郎盛新老师结合科技活动课《火箭》,为我们作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教育内容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协同,来普及科学知识,深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科技教育是转变学生单一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听了《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学生学习方法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找条可以走的路》等专题讲座以及经验分享《综合实践伴我成长》等报告,使我更加认识到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应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事件,课题应贴近学生实际。活动应立足实践和探究,立足自主性和开放性,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还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设计要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个性、能力等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技能培训更体现了身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大家在技能培训中感受的是快乐,在技艺切磋中相互提高,在切磋中增进友谊。

清华大学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中院执行实施处副处长 马庆可

4月26日,按照中院党组的安排,我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参加了“清华大学—温州市法院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被公认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是中国大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因此,来到清华大学习,是何等荣耀!

但我同时也有一种惆怅。这个地方,年少时就应该来读几年。人家说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同学高某,当年不也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录取了吗!我当时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既没有他那样的勤奋拼命,也没有他那种与女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经历。考上清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几代人努力奋斗才能完成的。我希望,将来我的后代会出现在清华园。

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我暗暗下了决心,租辆自行车,在短短的五天培训期间,骑遍清华的每一个角落。

参观了清华校史馆,有两件事让我长了见识。一是清华 园竟然与美国庚子赔款有关。光绪三十二年(1906),美国退还大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经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配中国、控制中国。美国谋求的不是地理上的殖民地,而是精神上的殖民地。二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先生,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国防教育、宏观经济、博弈理论、法官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能力拓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来自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他们知识渊博、理论精深,讲解精彩,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其中“京城四少”的魏杰教授,口才最为出众,声音是有磁性的,将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不禁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先生,虽然只讲解民事诉讼中的一个点:举证责任和证明责任,但我们已为他高深的水平折服。年轻的刘昂教授,气质无比的好,曾代表北京高校教师参加93阅兵式,讲授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时,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如果有人说她不是才女加美女,那是在说假话并极有可能引起公愤。北京大学出身的李钊老师讲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国防大学孟宪生教授讲授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令我大开眼界,由于内容敏感保密,我不得不关掉了录音设备,这是我最为遗憾的。范德胜教授的博弈思维与竞 争策略,教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纷繁的社会处于不败之地。他们的授课真的很精彩,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中青年法官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

临别前的那天晚上,我走过水木清华,来到荷塘,朗诵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我轻轻地朗诵,远处不时传来垂钓者附合的声音,就象男声二重唱,动听极了。

牢记忠诚,不忘人文

中院行政一庭审判长 苏子文

人间四月天,柳絮纷飞时。我们有幸来到清华大学研修,领略百年学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一进校园,那些皇家建筑的尊贵气度,西洋建筑的诗情画意,苏式建筑的雄伟庄重,现代建筑的简洁典雅,纷纷扑面而来。湖畔之杨柳,郁郁葱葱,细枝拂过水面,涟漪微微荡漾,一直荡进人心里。

倍加珍惜的自是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专家学者极具启发的讲课,自感收获颇丰。回来已月余,现回想,刘昂教授“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课程中讲到的“忠诚之德和人文情怀”依然深有感悟,略谈心得一二。

忠诚于党是法律人的政治前提,忠诚于国家是法律人的 法定义务。刘教授讲到“只问法律,不问政治,是瞎子;只问政治,不问法律,是傻子。”追寻中国法律自古至今的演进历程,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到近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进,法律变革总是与政治运动相交织进行,法律对政治具有依赖性。政治的焦点是国家权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只有政治稳定,法律才能在国家的支持和民众的尊重下发挥应然效力。可以说,法治离不开政治。

行政审判中,面对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如何调适和平衡两者关系,是行政法官必须面对的问题。私权渴望得到司法的温暖和关怀,公权需要司法支持其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社会则希望通过司法来建立规则。在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平衡中,行政法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要过硬,缺一不可。工作中,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挥作为官民矛盾“化解器”、“减压阀”的作用,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增进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干群关系。刚柔相济,注重纠纷化解和预防,审判职能适当前伸后延。就行政审判中发现的行政执法普遍问题与行政机关进行及时沟通,对行政执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对现阶段突出的“官民”纠纷焦点进行探讨,研究解决方案,指导规范行政行为。

法律人应当具有人文情怀,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有便民利民的服务意识,有理性、平和、文明的态度。作为一名行政法官,对此深有体会。行政诉讼中被告为行政机关,且行政审判制度较为生涩难懂,使得原告容易臵疑法官的中立 性,因此行政法官在诉讼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显得尤为重要。诉讼过程中公平对待双方当事人,通过对原告的诉讼指导体现中立,针对原告诉讼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强对原告诉讼权利的保护,使其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关怀和温暖。庭审中,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专注认真的倾听原告陈述,尽量不要打断其发言。庭审结束,不宜马上离庭,与原告适当沟通,倾听其意见。

最后,用校园日晷镌刻的文字作以自勉——行胜于言。

我对魏杰教授《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体会

中院执行实施处审判长 姜 涛

昨天下午,著名的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给我们讲课,内容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参与听课的人除了本单位70名学员外,还有其他三个单位以及清华大学的部分学生,大讲堂座位1000人开外,全部坐满,还有的站在后面听课。魏教授的课讲得很生动,大家用心聆听,没有人交头接耳,大讲堂气氛很好,魏教授不愧为经济学大家。

魏教授讲课的内容主要分二部分,第一部分讲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的讲形势不好,不容乐观,原因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然后他从供给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二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当下中国经济应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第二部分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进行改革的三个具体任务: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什么叫去产能?什么叫去库存?什么叫去杠杆?为什么要这样做?魏教授通过出国考察,到中国的相关企业调研,结合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贸易磨擦,关税壁垒等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制造业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要大力扶植发展,让它们登上历史舞台,继续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改革的另二个任务降成本,补短板,魏教授没有展开讲。

作为一名法官,魏教授的讲课给我的启发有如下二点:一是中国经济当下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在进行改革,由经济改革带来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改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难免会出差错,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法官断案,法官执行,应从国家的经济建设全局出发,应有大局观念,紧紧依靠当地的党委、人大、政府,在他们的支持下从事司法工作,尽管法官的帝国皇帝是法律,但中国的政治架构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法官断案,民事执行不能任性,事关当地重大经济、民生、社会问题,法官在判决、强制执行前,一定要听听当地党委的意见,审慎判决、执行。这就给中国的法官出了一个大难题,不仅要司法,还要懂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我认为中国的法官比西方的法官更累,更难当。二是当下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法官的收入与前几年相比,实际下降(只听说司法改革,法官加工资,但至今口袋没进 账,相反公安系统去年不声不响地加了工资,羡慕妒忌恨哦!),所以我们一定要捂紧钱袋子,温州房价与北上广深相比,不高也不低,我们不要轻易买房子哦,否则成了房奴,一辈子还贷,生活很辛苦。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敬请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清华大学学习体会

中院民二庭助理审判员 叶 恒

今年5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清华校园,参加“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能成为清华研修班的一名学员,我深感荣幸。短短几天的学习,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 跨进清华的校门,耳濡目染了清华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这里有百年的思想文化积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治学思想。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解,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一盘享用不尽的文化大餐,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知识上得到了一次强劲的“充电”。他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使我逐渐构筑起了一个新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前沿法学理论的讲述以及对团队协 作游戏等的学习,使自己茅塞顿开,对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找到了答案,使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增强了不断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面前犹如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确实有天地辽阔、耳目一新的感觉。体会到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类思想的进步,认识到知识的更新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几年的法院工作埋头办案,似乎忘记了更新储备的知识,有时候会有思路枯竭的感觉。到清华大学学习的一周,学习了孟宪生教授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的课程,对于当前国内外的军事政治形势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以做游戏的方式听取李钊老师教授《法院系统团队建设》一课,在紧张刺激之余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团队协作以及规则秩序的重要性。张卫平教授所讲授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解读――一证据制度》则是与我们的审判业务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张卫平教授作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对证据制度的解读对我们日后办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培训班安排的课程内容丰富,不限于法律培训,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三、收获了友谊,增长了见识

本次培训来自全市各个法院的法官作为一个集体共同经历为期1周的培训,在此期间,共同生活,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同时在课余时间也到北大未名湖与博雅塔旁感觉深 8 厚的学术氛围,到地道的北京菜馆品尝了北京烤鸭、驴打滚等北京名菜。

一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全国最高学府充电。

清华行思录

中院行政一庭助理审判员 郑宇

京城的四月,柳絮作雪,悠然飘摇,另有一番风情。虽无流连品咏之暇,却是放飞才思之日。清华之行虽短,行识受想弥深,故特记之。

一、何谓法治

诸位老师不约而同讲到法治精神,然何谓法治精神?通常而言,法治(rule of law)与人治相对,其本义似乎昭彰。然而,法律规则如何实现对现世的规制?法律从字面走向实践不尽依赖于人吗?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此处之“人”,是经过专业法律训练的人而已,如法官。那么法治是指经过法律专业训练之人的统治吗?似乎如此,那这岂非人治?至少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法治化的人治而已。但此说不免墮入极端,法在人面前,亦非虚无。如法律日臻完善,其反诸执法者的作用力愈强。比如,法律保障的程序,往往无需求诸人的裁量。然而,法律无论如何发展,总有不逮之处,人的解释与裁量似乎不可或缺。然则如何限制这种解释与裁量之恣意?即使法律共同体形成一套公认的法律解释方法,亦 不足以完全限制此种裁量性。在限制人的裁量性同时,吾辈亦当认可人之裁量的合理性。在法治社会,“人治”依然不可能远离,我们要保障的是此处之“人”,系经过一定合理程序挑选(比如员额法官),而“人”执法的过程、结果及理由应当及时公开,以受监督。

二、何谓法官的团队精神

清华之行设有“团队建设”的专门课程,然法院系统的团队是否有特殊之处?法院系统的团队有大小不同层面,团队成员亦应通过配合、分工,实现团队之目标。但是法院系统有几种特殊的团队,较之一般团队的配合、分工模式,有其特殊之处,比如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及审判委员会。这些团队的特殊之处在于,与一般的团队以效率为目标不同,他们以公平、正义为最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作为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及审判委员会成员的法官,其最为重要的团队精神不是“配合”,而是某种程度的不配合——“独立”。唯有坚持对案件的真实看法,才能保障司法不受干预。合议庭案件办理虽有分工,但是案件经办人之外的其他成员亦要全面审阅案件,独立发表见解,不能曲学阿世,枉法求全。

三、何谓国际视野

诸多课程中,“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最为让人震撼,亦让我思考何谓国际视野之问题。孟宪生教授讲评多有振聋发聩之语。耳熟能详之国际事件,经孟教授一番解读,我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在资讯发达的社会,我们通常有条件获得相关的重要资讯,但是我们缺乏对相关重要资讯的 解读能力。因此,掌握更多的资讯并不代表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而对资讯的判断力、解析力才是拥有国际视野的前提条件。要提升对资讯的判断力,则应构建成熟的方法论。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最为关键的是,不预设立场,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全面分析。

水波澹澹,木叶夭夭。清我心澜,华我迷裳。——水木清华之聚,终究有散。世事人情之学,毕竟无止。愿今后,能携清华之情,自强以不息,厚德以载物。

清华法治之行硕果累累

中院民六庭助理审判员 吴润崇

春末夏初的帝都,没有其最富盛名的雾霾,迎面扑打而来的是漫天柳絮,再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帝都,尽是蓝天白云,这是一个适宜进京学习的时节。

作为国内最富盛名的学府——清华大学,具有历史沉淀感的教学楼上爬满了藤蔓,斑驳树影下的学子来来往往,有些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有些脚踏自行车行程匆匆,这是一个适宜法治素养培养的地方。

从校史馆里感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校风“行胜于言”的传承,体会“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传统与“人文日新”的清华精神,虽与鄙人秉承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无论是意境还是内涵,均更显立体丰满,有幸成为清华学子的一员,必然进一步弘扬。孟宪生教授所授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令人震撼的。鄙人虽然以往对国际战略、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也初有耳闻,但经孟老师其深度理论结合事实情况的点拨,如醍醐灌顶,使得对中印、中日、中美、中朝、台湾等问题上均有全新的认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爱国路上前进的步伐迈的必须坚定。

李钊老师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则最印象深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认识到个人的不足和团队的价值,并现场学习团队凝聚力的养成。捕鱼游戏中个体利益和团队合作所爆发的火花则引起每个人的思考。游戏中的个体渔船和协会团队在利益冲突面前无能为力,状况不断恶化,最终个体所取得的几乎是最少的利益,对照现实渔业的发展,区别就在于少了精英群体的英明领导。因此,在审判工作中亦要保障经济发展和注重社会效果,坚定党的领导之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魏杰教授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则最受益匪浅。从供给侧改革的深度解读到“去产能、去库存”的诠释,从僵尸企业的状况和清理概述到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体制改革等的发展趋势介绍。虽然课程内容非常宏观,但却一点都不抽象,细节展开具体又接地气,更好的理解了审判工作所要服务的经济发展方向。

张卫平教授所授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证据制度》则最具有指导意义。作为民商事审判线上的法官,事实的认定是每个案件最基础的判断,而事实的认定又在于对证 据的采信,故证据制度的理解水平直接左右审判质量。张卫平教授对司法解释条文的释义,促进学员们对证据制度的理解更有深刻透彻,有利于今后审判工作的高效开展。

当然,还有其他几位教授、老师的授课亦非常精彩。虽然作为清华人的时光短暂,但课程紧凑,内容充实,收益颇丰,对于这样的研修,真想再来一次。

春天的瞬间

鹿城法院民一庭庭长 李 元

2016年4月,春意正浓时节,有幸参加了市中院组织的“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更为有幸的是在清华大学渡过了这段短暂而美好的学习时光。4月的京城,漫天扬絮,春光正好,而清华园的优雅恬静,让我们很快从纷繁杂乱中静下心来,在短短的五天里,学习、感悟、提升。

此次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非常丰富,领域涉猎广泛、内容切合实际。国防大学孟宪生教授的《当前国家形势与国家安全》高屋建瓴,从半岛局势到南海局势、从中日关系到中美关系,全景式展示了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趋势特征和战略方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中华不自乱,必自强”。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刘昂教授的《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分析入微,从法律人的忠诚、信仰、廉洁、人文情怀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法律人与党和国家、与职业、与利益、与自己及他人的关系,更加明确了法律人慎独 慎行的内涵,“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立意高远,从大数据出发,在国家经济层面介绍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和必要性,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从支柱型产业转向一般产业的现实性,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智能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的发展壮大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一堂课内容尤为丰富,不仅了解了产业结构变革的情况,还有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的新方向,让我们了解了经济改革的最前沿知识,受益匪浅。而范德胜教授的《博弈思维与竞争策略》幽默深刻,从博弈论的起源、基本模型和实践运用角度,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尤其是对于法院审判而言,双方利益冲突激烈,法院居中裁断同时也是衡平利益,诸如“囚徒困境”等博弈模型具有十分实际的现实意义。最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卫平教授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证据制度》更是与我们的审判工作息息相关,张教授介绍了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背景、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举证责任的理解、证明责任的分配等证据制度的难点,尤其是在授课中以案说法,通过案例生动阐述了证据制度的灵活运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百年清华,美丽校园。清华校史馆的参观让我们了解了百年清华的诞生与成长,而重回告别已久的校园生活,既是锻炼也是一种修炼。课余,徜徉水木清华、古月堂、近春园,让心灵得到平静与升华;骑着自行车,和年轻的学子们一起,漫行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看绿树成荫、日出日落,用大把的难得时间看书、思索,这样的时光应当珍惜。

清华的春天只是瞬间,而这瞬间难忘且永存。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龙湾法院 黄慧慧

告别温州淅淅沥沥的春雨时节,我们温州法院一行70来号人踏上北京,开启五天的高级研修班学习之旅。一下飞机,感受着北京气候的干燥与温热,柳絮扑面而来,软软绵绵。虽有些雾霾,但并不妨碍阳光的降临,终于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阳光的拂煦,心情为之爽朗。集合之后,清华校车已在机场等候,带领我们直奔目的地,中国最高大上的学府---清华。

一、day 1 第一天的行程是参观校园,重点是校史馆的部分。从最初的清华建校,经过中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的发展,清华的百年历史在我们眼前一一呈现。最精华部分莫过于将清华名人包括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的照片,按照屏风式一列列铺陈开去,梁思成、钱钟书、茅以升、朱镕基乃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人物。让我们一边感叹清华的人才辈出,一边感受着作为一名清华人的无尽的荣耀。

二、day 2-4 第二天在简单的开班仪式之后,我们开启三天的学习模式,正式做为一名学生坐在课堂里接受老师授课。不管是国际形势分析、团队建设、国内经济形势还是素质教育、博弈理论与证据制度,授课老师都是从宏观大局方面处着眼开讲,起点高,眼界远,让我们这批学员茅塞顿开,获益不少。作为一名一线办案的审判人员,尤其是女法官,平时除法律知识外,对于国内外的形势也仅限从新闻联播或者是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来源繁杂,有些观点更是模糊不清,人云亦云,自己也深感困惑,无法正确进行甄别。然而在清华的学习,学校精心为我们安排老师就大局形势,特别针对周边东南亚与我国的关系及国内的经济形势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权威的分析,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让我们对国家整个大局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与理解,这必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底,更好地实现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官的素质教养这堂课,让我们印象颇为深刻。道德底线、价值观与信仰构成人类自下而上精神层次的金字塔,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与能力,究其根本是不能丢失了道德底线。课堂上老师引用了药家鑫的案例颇为引人深思。诚然药家鑫作为一名大学生,拿奖学金,钢琴专业,在当下流行晒娃的年代,相信是很多父母要求自家孩子学习的榜样。但在面对被自己撞伤的路人,一个旁人眼里优秀的大学生怎么就会那么亦然绝然回头直接把人捅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杀人偿命这么浅显的道理他会反其道而为之,他难道就没 有是非对错的价值理念?面对一个个表面学习成绩优秀,才艺突出的孩子,却同时又自私自利,动不动就拳脚相向甚至残忍杀害他人生命,这样的教育成果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有否重视过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我们是否在平常生活中很直白地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再联系到我们法律界,作为人中龙凤的佼佼者,我们无疑是社会的精英部分,但在伸手要钱,以权谋私的那一刻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为什么他们可以一次次突破底线,臵法律于不顾?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法律人信守的价值观,它与高薪无关,与地位无关,与权力无关,它仅仅是法律至上的一种信仰,是法律人包括普通民众从小受教育时应当根深蒂固的一种执念。当执法者丧失了道德底线,引爆一个个雷区,那么整个法律制度也将束之高阁,法治建设终将成为空谈。

三、day 5 结束了三天的学习,最后一天安排的是中关村的参观。中关村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年轻人创业的首选之地。科技创造财富,在中关村只要你有梦想,你有技术,就可以大展拳脚,实现理想。立于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之上,顿时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十岁,大有一展抱负开辟一片新天地的冲动。所以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们,不妨开启一次北漂模式,来次自主创业,或许成功并不遥远。

五天的学习生活转眼即逝,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清华学子 们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还有授课老师给予我们工作生活的指导与点拨。今后大家必将带着这份人生历炼,迎着阳光,坚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法律人的人文情怀

瓯海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黄智敏

短短的在清华大学参加《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研修班》学习时间一晃而过,但终身学习理念,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学风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特别是刘昂老师关于《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课让我深受启发,下面谈一点小心得。

一、关于法律人的人文情怀的内涵

刘昂老师指出,法律人的人文情怀是指法律人与法律实施相对人或参与人的关系,强调的是法律人要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法律人的人文情怀关注的是法律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个人认为法律不应是僵硬的、不应是冷冰冰的,法律是需要体现人的温情的。理性与温情应该交织在一起。黑格尔曾经说过,法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法外柔情指的就是法律人的人文情怀。

裁判文书应注重人文情怀。公正应该是可以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让普通大众能感知、能理解、能信服。裁判文书作为法律实现公正的重要载体,其不应该只是难懂的“法言 法语”,在中国现阶段,它应该平民化的、亲民化的。一份能让普通大众看得懂、能信服的判决书,其中的人文情怀必不可少。诚然法律是理性的,但是情与理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判决书、一份让普通大众信服的判决书,便是很好的判决书。判决书应体现出情理与法理的结合。

讲究人文情怀是与提倡办案的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在办案中,讲究人文情怀,就更能让当事人理解法院法官的工作,特别是当法理与情理存在冲突的时候,讲究人文情怀就能取得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树立善行的理念

在法律人的人文情怀要求中有一条是,法律人要有理性、平和、文明的态度。我们在法律实务中,就要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对弱者可以应有行善的信念。法律要保护弱者,为弱者服务。而某些时候,弱者更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求助。法院在法律的运行过程中,建立绿色通道、实行司法求助等。

在树立善行的理念中,特别强调坚持在信访接待中的运用。涉诉信访在法院工作中,确实是一难点,对如何做好信访人的工作,也难以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些人甚至认为信访人都是一些思想偏执的人,与一般理性人有区别,认为对待信访人可以以特别的措施对待。但笔者认为,虽然某些信访人确实有思想偏激的想法,但坚持不懈、常年进京访的某些人在现实在确实存在一定程序的悲惨之处,作为法院及其他人员,大家都要以一种善心对待信访人,理解信访人,若 能实际为信访人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就会更有利于信访工作,得到信访人的理解,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

三、树立服务的理念

在法律人的人文情怀要求中有一条是要有便民利民的服务意思。在工作中,常常谈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法院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法院各部门要服务于审判,原来的理论依据在此。个人作为立案部门工作人员,就要努力作好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讲究的就是便民利民,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也集中反映了法院“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思想。在诉讼服务中心为当事人提供导诉咨询、诉前调解、诉调解对接、诉前保全、立案审查、立案调解、诉讼费缓交、自助交费、案件速裁等一站式服务;在诉讼服务大厅设臵沙发、电脑、电话、储物柜、书写桌、书报杂志、电子触摸屏等人性化设施;采用柜台式开放的办公方式,与当事人面对面,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体现、践行的均是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

瓯海法院刑庭副庭长 陈正产

四月的北京,春光明媚、柳絮纷飞。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我有幸参加了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的“清华大学—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培训。清华大学是我国著 名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能在这所百年名校参加培训学习,我倍感荣幸,更加珍惜。此次培训时间虽短,但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每节课都集思想之大成,耀智慧之精华。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获得了一身难得的知识财富,受益非浅,体会颇多。

清华园位于北京西北,北四环路与圆明园路交汇处,向南步行10分钟,是全国另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向西步行15分钟,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教学区或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初来几天不识路,总会有人热情地为你指路。在食堂就餐,尽管偌大的餐厅高峰时有几千人同时进餐,但从不喧哗,且整洁、有序。

清华大学与众不同。在这里,没有枯燥、呆板的教学,更多地感受到清华的人文氛围、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报国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使我深入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专家学者的上课,或谆谆教导,或启发引导,都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脚步、知识的乐趣;古色古香的建筑、单纯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的笑声,又使我寻找到青春和活力。

这次学习培训的时间虽短,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既有法学专业知识课,也有政治、经济、人际交往各方面的课程,可见学校和组织方安排之精心。授课老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国防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他们个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论精深,每个人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时时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享受豁然开朗的喜悦。孟宪生教授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使我对国家现在的周边形势有了更深的认识;魏杰教授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使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对国家现在及今后的经济走向有了概念;刘昂教授能将《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这么枯燥的课程讲得如此生动,让我惊讶万分;李钊老师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和范德胜老师的《博弈思维与竞争策略》使我学会了更多与人相处之道;张卫平教授的《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证据制度》一课,虽然时间短暂,但张教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让我终身难忘。

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但一日就读于清华,终身受教于清华。百年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承莘莘学子,我将铭记此次学习经历,秉持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正身清心、孜孜不辍,努力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清华大学法制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瓯海法院刑庭审判员 陈温丹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清华大学——法制素养与依法 治国高级研修班课程,在清华大学这样的一个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幽雅的校园内,经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在真切感受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同时,就法治理念和依法治国理念上,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一系列课程,让自己受益匪浅。

这次的学习是严格执行课程安排时间表,让我重新回到了“学生”、“校园”的感觉,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让人更容易深入思考。由于院领导的重视,我觉得我们这次学习抓得非常紧,学习的氛围非常好,所有学员都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集体观的大局观念。俗话说“迟学不如早学”,虽然我们经历过法学大学的多年理论教学,也通过了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但在实践办案过程中,仍然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层面不够广不够深,社会经验更是缺乏。审判工作是一门理论完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既庞大又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要学懂、学会、并全面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法学不是简单数学,它不是一加以等于二,法官不能用简单对号入座式的办法来办案。如机械办案或片面要求独立办案等西方的一些做法,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之前的校园内的学习,仅是些基本的、主要的法学理论知识,而若需要吸收最新的审判观念,则需要在就职中继续教育。这次的课程设臵,始终把学习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十分积极,以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具体课程体会如下:

一、当年国际形势与国际安全 在本次课程之前,绝大多数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都是一心扑在审判业务上,每天被案卷填满,考虑的东西基本上都围绕着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法的作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形式,由此,经过这节课的深入学习,尤其是当我们普通基层公务人员了解了我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整个国际形势的关系之后,更容易从大局的观念上来理解法律法规的设臵目的,或者说一些新的法律适用出台的意义,我们作为审判一线人员,更加要把握好“法律前面人人平等”的原则,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好“最后一道防线”的准备,该严厉打击就要严厉打击,需要“教育为主”的,宽严相济更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也要争取给予相应的法律量刑。

二、法院系统团队建设

坚持司法为民,实现公正司法,关键在队伍。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勤政廉洁的政法发队伍。加强团队建设,要从思想抓起,坚定理想信念,也要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司法权是对案件认定事实和使用法律的判断权和裁决权,这就要求司法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而且要有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通过法院团队建设的课程,让我们领略到团体的重要性,个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即使个人通过手段可以发展的更加迅速,但若不作一定 的牺牲,在社会未能如愿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的发展是得不到实现的。

三、法律人的人伦品德和公平正义

道德信念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但是对于某些道德价值,如“你不得杀人”,则具有普适性。那些深深植根于(特定文化)民众心中的强大态度,处于道德信念的深沉,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难以改变性。它就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命令”,属于“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法律人的人伦品德固然重要,这就要求法律人在评价一件事件时,必须依照一定的程序规则和要求,首先,这种评价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再依据这样的公平正义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问题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尤为突出。法律人士一方面呼吁社会普遍群众摒弃“重结果、轻程序”的观念,希望依照“正当程序”对待司法审判。但普遍民众要求的结果的公平也不能说不符合人之常理。

四、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们审判一线人员一直在运用法律,使用法律作为工具,那么法与经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法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做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不能达到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里,但经济基础发生局部变化时,也会引起法律的相应变化。因此,法要正确反映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通过了解时下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式,站在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才能更好的运用法律进行审判。

五、博弈思维和竞争策略

在任何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均存在着博弈思维,尤其是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由于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地位平等且尊重各自的意思表示,只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并无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均可以成立双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靠你存我亡得来,而是靠双方能够共赢,博弈思维就是在双方均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价值的同时作出行动。在民事调解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是在不断的博弈之中,经过本次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博弈双方的目标的行为,在今后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引导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法律关系达成一个较好的调解结果,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六、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证据制度)

这个是纯法律教育,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已经出台,这堂课程的老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张卫平,他是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著有民诉法相关学术文章等一百余篇。其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哦,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 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总而言之,这次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积极响应,认真学习各节课程,并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 实际,深入体会司法理念和工实践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不断深化认识,每节课程结束,都会用“先学习、后讨论”的方式由各个小组成员派代表跟所有学员分享本次课程学习之后的感受。通过讨论和分享,把本次的学习成效落实到工作的质量和高效上,落实到个人思想进步和素质提高上,落实到为我院审判工作的服务上,努力促进个人思想学习的新进步、新发展和新提高。

培训心得

瑞安法院民一庭副庭长 余海瑞

2016年4月26日至4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温州中院组织的2016年温州市优秀法官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上课地点在北京清华大学,能有幸赴清华大学校园重温学生生活,接受熏陶实乃人生一大幸事。现将学习期间的体会和感悟按课程编排的顺序予以记录。

2016年4月26日下午,我们参加的清华大学校史馆。在参观中不仅了解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变迁,而且更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国近百年的兴衰成败,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一堂生动形象,让人记忆深刻的爱国教育课。

4月27日上午孟宪生教授所讲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让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的明白了中国目前所处的局势,也更坚定了对祖国必定崛起的信心。下午李钊老师所讲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课程,是我听过最轻松,但也最让人投入的课程,主要特色是让同学们分组参与团队活动,特别是最后的捕鱼比赛,能更让人明白组织决策、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团队之间合作、共赢的必要性,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共同性。个人建议,这种类似课程应在系统内部大力推广,让广大干警都能参与进来,这比某些流于形式的课程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更好。

4月28日上午是刘昂副教授讲授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刘教授语言细腻,让人听了如沐春风,但就内容而言,毕竟类似的主题教育等等之前就有涉及,感觉收获不大。下午的课程是魏杰教授所讲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魏教授讲课非常精彩,但由于我平时就喜欢关注中国经济,喜欢财经类的节目,所以感觉收获不大。

4月29日范德胜老师所讲的博弈思维与竞争策略倒是让人耳目一新,博弈论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提炼成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人工智能、生物学、军事及政治科学等,我觉得也能用于审判工作,可惜讲课时间太短,听了点皮毛,甚为遗憾。下午的课程本来就让人期待,因为是由张卫平教授来讲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证据制度,但由于张卫平教授在外地上课,下午赶过来时已经三点,讲个引言等一些内容又花了一个小时,正式进入正题讲证明责任,单单举例了一个民间借贷案件来讲借款还款的证明责任就到下课时间了。张教授的讲课水平诚然是不错的,但感觉他对讲课内容的时间分配上完全没把握好,导致我所学不 多,感觉这节课收获最小。

清华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大学时代的校园生活,更让我们圆了从孩提时代开始要上清华大学的梦想。其实,学习不论天赋,地点,形式,不管你在一流学府,还是三流大学,或者家里蹲,只要你能挤出时间天天学,时时学,都能取得进步。我觉得这次中院组织的培训其实意义就在于此,要我们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懂得自己的不足,树立时时学习的意识。

清华培训心得

乐清法院民一庭审判员 林明

工作后,一直希望能有个机会放空自己,重回校园。而今,在温州法官协议的组织下,终于重温了校园生活,而且是年少时梦想的清华,人生也算少了个遗憾。虽然只有短短五天,但收获颇多。

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在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刁庆军书记提到了终生学习的理念,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作为一线办案的法官,每到有新的法律、司法解释颁布,都会去学,每碰到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都会去查找资料,这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这仅是工作技能的学习,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多读一些法律以外的书,开扩眼界,提升自身修养。

二、增强忧患意识

国防大学的孟宪生教授介绍了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魏杰教授分析了我国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极其关键的时期,内忧经济,外患贼寇,共产党的执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作为国家的法官,作为共产党员,更应在办理案件时、平时生活中,增强忧患意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坚持法律信仰

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刘昂副教授主讲的《法律人的人伦品德和公平正义》,点出了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信仰缺失、规则缺乏的问题。这确实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信仰法律,遵守规则,以点带面,慢慢影响周边的人。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永嘉法院 吴若

在杨柳堆烟、春光明媚的四月,永嘉法院的3名干警有幸经组织选派参加了温州市法官协会举办的清华-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培训班。此次研修班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数名高校的教授前来授课,课程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触发思考。

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各位教授为我们开班授课,通过 “当前国 际形势与国家安全”课程对我们国家 “东紧、南急、西进、北稳” 的安全环境特点以及所面临 “美国的强权干涉和遏制战略、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潜在危险、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冲突隐患”等挑战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法院系统团队建设”课程对部门成员之间的合作心理及技巧有了较深的学习,通过“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课程对审判人员肩负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有了较深的领悟,通过“证据制度”对民事审判实务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此外,清华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勤奋的学习氛围更加坚定了我们终身学习的决定。

最后,我们感谢温州中院党组的大力支持,感谢温州市法官协会的充分酝酿、精心筹备,希望这样的培训今后能够多举办,让更多的法院干警得到名校学习的机会。

磨刀清华园

平阳法院执行监督科副科长 钟文善

2016年4月26日一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进清华园,参加温州中院组织的“清华—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坐在梦寐以求的清华园的课堂上,而且还聆听到多位清华大学教授的课,让“法”在我的心中茁壮成长。

依稀记得徐建新院长在开班典礼上的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温州地区中级、基层法院审

判执行一线的业务骨干,虽然你们手头案件很多,但还是要组织大家进行一次培训,让大家学得更多,回去更好的工作。” 学习一周归来,心中感慨万千,收获颇丰。简单来说,这次培训可以用四个词来总结概括:

一、责任

刘昂老师的“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法官的责任,感受到了一个法官主持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而孟宪生老师的“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这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身为中国法官的责任,国际形势白云苍狗,变化莫测,中国法官更要坚定立场,筑梦中华。

在我们温州中院的一楼大厅,树立着西方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像:蒙眼女性,白袍,左手提一天平,右手举一剑。双眼蒙布,象征约束个人倾向,不被外界干扰,不带有任何歧视和偏袒;白袍,象征圣洁清白、刚正不阿;左手提一天平,象征公平裁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右手举一剑,象征维护正义的力量与权力,和决不姑息的决心。法官需要承担的主持社会公平正义责任,每当我们说到西方正义女神的形象时候,我们都内心澎湃,但是在当今中国,还有许多同行干着让人不耻的事儿,为什么还有同行去亵渎法律的尊严和法官职业的威信呢?法治的未来不仅仅是靠我们去憧憬,更要靠我们一个个法律人去夯实基础、搭建框架、筑梦法治。法治梦、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法官,每一个中国人共同构建。

二、团队

记得第二堂课就是李钊老师的“法院系统团队建设”,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一个引导者和一个个团队,课程结构设计巧妙,“捕鱼”的游戏将整堂课推上高潮,令人印象深刻。在“捕鱼”游戏中,我深深得感受到了什么是领导(船长),什么是命令,什么是服从,什么是协作,什么是团队。在整个游戏中,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才能实现组织与团队目标的平衡。游戏组织者看到的更多的是组织目标,团队或船长看到的更多的是团队目标,而水手们看到的则更多的是个体目标或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要实现组织目标,团队的管理必须要让每一个水手能深刻感受到他们的个体目标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价值,这样才能达到个体目标、团队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共赢。

三、素养

刘昂老师的“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这节课围绕关于法律人职业道德、司法的价值体系等问题展开。要知道在西方,如果一个人是法官,就根本不用考虑这个人的道德,法官和道德高尚的人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恐怕不能,所以我们具备更多的或许不是我们单纯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而是一个高出于常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比如说宽容、仁厚、正直等,这些也是其他技能的基石。

四、智慧

“法律博弈论”和张卫平老师的“证据制度”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法官的智慧。法官需要有智慧,需要法律

智慧,需要政治智慧,还需要民间智慧。案件都是发生了以后才起诉到法院的,法官需要的就是用证据还原客观的真实事实,客观的真实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差距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的经验法则去推理,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智慧,排除合理怀疑,还原事实真相。

漫步清华园,看着园内古朴的建筑、参天的大树、行色匆匆的学子们,无不诉说着这里历史的厚重、思想的沉淀、文化的传承。“水木清华,育人百载”,在清华园这座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神圣学府我们有幸听课学习,仿佛梁启超先生一百年前“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谆谆教诲就在耳边。

一周“磨刀”,一世“砍柴”。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

泰顺法院民二庭助理审判员 兰 燕

2016年4月26日至4月30日,我有幸参与了温州法院系统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法治素养与依法治国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在参加工作以来的几次培训中,此次培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虽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却极大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同事间的交流,也令我触碰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受益匪浅。现有几点心得,分享如下:

一、百年名校,凝聚厚重历史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清华校园,以往对清华的印象仅停留

在几个标志上,比如一流学府、清华园、水木清华,但此次亲身感受几天清华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感触:初进校园,觉得与其他高校并无不同,美丽的环境、骑自行车赶去课堂的各色学生、散落于不同方位的食堂,还有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一切都令人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再逛校园,惊讶于清华建筑的多样风格与历史渊源,校园齐集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罗马希腊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西洋古典建筑等众多风格的教学楼与办公楼,而每一栋建筑都似乎凝固着百年名校的历史。闻亭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而改名,抒发爱国之志;气象台的八角塔见证着清华天体物理研究的速度发展;科学馆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是清华理科辉煌的发源地;二校门象征着清华人的勤奋求实,他们都静静伫立在校园里,无不展现着清华悠深厚重的人文底蕴。校史馆之游,更是令我震憾,无数先进的研究成果,召示着清华的学术地位,而名人墙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无不令人钦佩,邓稼先、郭永怀、闻一多、朱自清、梁实秋、李政道……正是这些清华先贤们前赴后继,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熠熠生辉,推动着世界进步和国家富强,我想,他们才是清华真正盛载的光辉吧。

二、名师授课,闪耀智慧火花

清华大学培训班的师资库里,有数不尽的大师与好师,此次培训让一直处于遥远基层的我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名师,见识到了许多大家风采。魏杰教授高屋建瓴、观点独特,刘昂教授条缕清晰、逻辑严谨,范德胜教授妙语连珠、出口成

章,李钊老师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张卫平教授风趣幽默、真实朴素。每一位老师都有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风格,阅古博今,展学者风范,只能感叹一句:受教于斯,幸甚至哉!

三、课程新颖,拓宽眼界思维

与以往的几次培训不同,此次培训课程新颖,许多科目与专业无关,甚至从无涉猎,却正合我心意。私以为,专业知识可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升,机会很多,周围亦有许多同专业人才可以求教,而非专业的知识却甚少有机会接触,遑论向大师学习。在“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课程上,我们了解了中日关系问题、南海争端问题和朝鲜半岛局势;“法院系统团队建设”课程上,我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拓展游戏,真实参与并亲身感悟;“博弈思维与竞争策略”课程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博弈论,了解了囚徒困境,并惊奇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博弈;“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程上,我们对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局势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法律人的人伦品德与公平正义”及“证据制度”课程上,我们重温了法律信仰和法律理想。

四、万人食堂,汇聚四方美食

这虽不是本次培训的核心,但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对我这样的食客来说,美食具有着永恒的诱惑,况且清华食堂也久负盛名,有“吃在清华”之说,故也构成本次重要心得之一。此次培训我们集中在清华大学的观畴园餐厅用餐,网上搜索才知,这座食堂号称“万人食堂”,规模巨大,建筑面

积13520平方米,楼上楼下可以容纳万人同时进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大的规模,观畴园中各方美食汇聚,鲜甜酸辣、煎炸蒸煮,说是饕餮盛宴,也不为过。下课铃声一起,欢呼雀跃地疾奔向食堂,想必是大多数人校园时光中最美好的记忆,此次培训能重温这样的美好,亦将成为对清华难得的回忆。

【李伟华研修班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上一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下一篇:我和书的征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