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00字(推荐9篇)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刘备爱民如子,他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关羽傲上不凌下,重情义,重承诺,不为名利所动,这样的人古今不常有,他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挡,但最后因轻敌而死。张飞作战勇猛,但容易冲动,最后酒精过度死。诸葛亮是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神机妙算,许多传奇故事在人间传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一个道理,有勇无谋的人只会受制于人,智勇双全的人才会统治天下。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的其中之一,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是历史演义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千方百计想谋害诸葛亮,于是逼迫诸葛亮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在第三天夜里,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营驶去,不一会儿,船上已经射满了箭。诸葛亮满载而归。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战斗时的足智多谋: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军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不能果断行事。虽然以前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人们靠智慧和双手战胜了敌人,一双双兵器都是靠人们的手工打造的,说明当时的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着想。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少年来被人们称颂,他的故事让几代人读了又读,如今,已不再是战火硝烟的年代,但他们的智慧、勤劳、民族责任感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篇四: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许多的书,有《昆虫记》、《水浒传》、《岳飞传》??但在这些书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往,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赵云。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在长坂坡单骑救主时,他在曹操的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首描写赵子龙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单枪救困扶危主,唯有常山赵子龙。”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无畏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更佩服他的忠义。
我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百看不厌,里面的每个故事妙趣横生、惟妙惟肖,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
篇五: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起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篇六: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
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有感于怀。
从公元220年——280年的60年时间里,魏、蜀、吴三大强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字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以前我也不喜欢他,但后来我知道了,他贼眉鼠眼是因为他的疑心太重,如果他疑心不重他可能在很早就被杀了。
关羽千里走单骑,连过五关。董卓收进吕布,被吕布杀,曹操献宝刀,欲杀董卓。诸葛亮使连环计,曹操大败。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轻饶。关羽失荆州,大意而亡。张飞被杀,都因叛徒。而关羽就因为一次在曹操走华容道时,饶过曹操,他记得曹操对他有恩,才免他一死……
曹操是个狡猾的家伙,熟读兵书,会随机应变,不死必粮成大祸,所以在城池稀少的时候与孙权结盟,关羽一夫当关,带着几百兵驻守荆州,可后来,大意没防后,所以失守荆州,也不愿投降,所以父子都被斩首示众,。刘备知后大哭。让张飞带两位小将住在帐篷里,明天夺城池,可张飞太严格,所以被他俩怀恨在心所杀。最后,晋炎王趁你病,要你命,把剩下两国迁灭,最后归他所管。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三国演义》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它宣扬愚忠,强调义气。对“黄巾起义”抱诬蔑态度,对农民有阶级偏见。同时,作者还有传统的“宿命论”观点,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先天命定,如在开头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外,神怪迷信色彩也很浓: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五丈原禳星,关羽玉泉山显圣,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在艺术上,人物的性格较单一,缺少发展,每个人从一出现,性格就已定型;此外,夸张、想象运用得有点过分,鲁迅曾评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历史的局限性无处不在,近闻,某贪官因腐败被判刑,在狱中服刑期间患感冒,一狱友略懂医道,愿为其按摩治疗,但贪官拒绝,因为他是小偷。所以看《三国演义》应走出这种局限,
纵观《三国演义》全篇,虽有描述风花雪月之情节,但都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叙述的,摆在观众面前的都是宫廷斗争、战争场面、勾心斗角、计谋重重,让人领略了战争的残酷,在这里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都是后人写的,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史记》、《二十四史》中有多少真多少假,谁能说得清?最后吴蜀兵败降曹,败在蜀后主刘禅和东吴后主孙皓贪图享乐,声色犬马,美女如云,不理朝政,只要能享受,那还管什么国家和人民,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曹魏之后辈曹奂又焉能挡得住三国归晋的大势,真应了民间“富,富不过三代;穷,穷不过三代”的箴言,三国之后的晋朝也未能走出这个怪圈。世道轮回就是:穷——拼搏——权钱——享受——败家——穷,这个怪圈中的润滑剂就是堕落和腐败。
在中国历史上,大宋王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开国皇帝赵匡胤从一个地痞无赖谋到大宋皇帝,谈何容易,但尚能励精图治,使国家强盛。当皇位传给孙子辈的宋徽宗时,从皇帝到官员,都喜欢娱乐,文人得势,艺妓发红,宋徽宗爱书画,玩妓女,下面的官员和文人们都争相去勾栏瓦市吟诗作词玩妓女,整个社会一片歌舞升平,“宋词”得到了长足发展,就是不强军修边,甚至败退到杭州后,还不思悔改,仍是一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景象,这种社会娱乐化的结果,麻痹了人的斗志和意识,最后亡国。
《三国演义》是明朝初期作家罗贯中的作品,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各路诸侯盘踞一方,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最后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
我们把目光放在关云长的身上,他一生战功赫赫,乃蜀国五虎上将之首,连曹操都要敬他三分。曾有过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但他因为傲慢,败走麦城,中了吕蒙的埋伏,被吕蒙所杀。
唉!一代名将关羽就这样被吕蒙所杀了。回想现在,像这种大意失荆州的事例还很多。就拿我来举例吧!我在班里成绩还不错,能排在前三名,可是每次期末考试考数学时,我总是考99分,考不到100分,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粗心大意,错了一道小题,让我功亏一篑!啊!这就是骄傲、大意的教训。可惜关羽被杀之前,一直都执迷不悟,一点都没有想过要改正自己的缺点,过于骄傲自满,所以酿成千古大错。如果他及时改正,弥补自己的缺点,在荆州时不骄傲自满,工作再细心一点,自己也就不会被杀,张飞也就不会鞭打士卒出气而被杀,蜀主也就不会攻打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历史就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铁矿,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更多的精髓,而不会因为人们的挖掘而减少。如果说三国是这座铁矿中一块美丽而硕大的矿石,那么陈寿则原封不动的将其挖掘了出来,组合在一起成了广为流传的《三国志》,罗贯中却将陈寿挖掘出来的铁矿石加工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饰品,汇合成了同样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首饰与原料本是同一种物质生成,可内容却截然不同,原料是真实而死板的,首饰则是原料经过艺术加工后美丽而精致的。
就拿《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做个对比吧,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在这两部书中却有着千差万别。在《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主要收录在《隆中对》一章中,这一章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代天骄诸葛亮对当今天下形势淋漓尽致的分析以及对前来问计的刘备给出精妙绝伦的建议。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分析的话语却连亮点都算不上,反而在《隆中对》中仅仅用“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就一笔盖过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最为主要的情节,在罗贯中的笔下,三顾茅庐以刘备为主角,诸葛亮世外桃源般的茅庐为中心展开了离奇曲折的故事,且对其中天气、景象、语言、动作等细节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如在小说中提到刘备先后将其认为是诸葛亮的三个朋友以及他的弟弟与叔父,这些在《三国志》中完全没有提及,甚至在真正历史中也并不完全存在。由此可见得罗贯中的文采有多好,仅仅只通过《三国志》中的五个毫不起眼的字便能联想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情节,使得刘备宽容一切的精神完全盖住了诸葛亮的光芒,也正是因为罗贯中生动精彩的描写,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才能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
小说虽然精彩,且更使人喜爱,但我们不能根据一部小说来评价一段历史或一个人,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小说而淡忘真实的历史,毕竟小说里参杂了许多作者的个人感情,就像我们不能因为首饰的精美而忘记了它真正的原料一样。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三国演义》这样一篇精彩的典故,它使一部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活灵活现,也同样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惊喜与兴趣。
这本书以纣王的荒淫无道为故事的起因,接着以周武文率领的征商大军进军朝歌的事,最终以武王分封列国和姜子牙封神作结。书中的纣王不仅整天与妃子妲已鬼混,还听信妲已的胡言乱语,接二接三地将首相商容、亚相比干、上大夫梅伯和司天台首官杜元铣杀害,而且他还沉湎酒色,听信奸佞,残害忠良,杀妻诛子,扰害百姓;制炮烙、造虿盆、剜目挖心、剖孕妇、敲骨髓等种种暴行。这些恶劣的行为导致了天下诸侯纷纷起兵造反,以至最后成汤这六百年的基业会毁在了一个妖狐的刀斧之上。首相商容、亚相比干这些大臣,他们勇于上谰,誓死守,直至被害死也毫无怨言,而闻太师更是战死在异国他乡。这些朝歌大臣都有一颗不可改变的“忠”心!看着那么多的忠臣和将才为一个必定要灭亡的国家而死去,怎能不让人看着心痛呀!
而姬发、姜子牙、哪吒、杨戬这些人却体现出了正义的行为,他们关心百姓的疾苦,而受到百姓的拥护,使黄飞虎、苏护王、李靖等朝歌大将接二连三地造反,加入到西岐这一边来,一起反对纣王的暴行。只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才能使对方的良将投靠到这一边;而一个无能的昏君,即使拥有再多再多的将领与谋士,也将失去这些人,而武王与纣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本书中,姬发就是仁慈的代表,他关心天下的百姓,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又有着果断的处事能力,使他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明君。他甚至连捉到的敌人也不愿意杀害,而是真诚的劝诫他们弃暗投明,善良的内心充分在这些事情中体现出来,到最后他才能赢得天下。
《封神演义》的神话色彩更是极为丰富,不仅有历史典故,也夹杂着神、魔,这些神和魔不仅可以呼风唤雨,随意变化,甚至能够拥有一个不死之身。比如哪吒闹海那一回,当哪吒拔剑砍臂膊,剖肚皮、剜肠剔骨之后,魂魄却仍然还在,后来又附入到荷叶之中,化身成为另一个不会死的“哪吒”,“三分事实七分虚构”,书中的故事扣人心弦,使读者总能融入到故事中去。这便是这本书的高明之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
生活是我自己的,不必受太多规条的影响,要勇于创新,寻找真正对孩子们有帮助的道路,即使过程当中会伤痕累累,也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必以取悦他人为目的地生活,因为那不是自己的人生,那样的人生只有悲哀,没有快乐!雷夫老师让我明白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烦恼,而且生活往往有许多的不公平的,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美好、不要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人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如果整天沉溺在悲哀之中,那么你的人生才是真正悲哀。
让爱心常伴,让平常心平衡自己,我们会达到心中的顶峰的!这也正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宗旨:愿所有的老师可以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开心快乐地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00字】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05-28
我读三国演义200字10-02
《三国演义》小学读书心得11-21
解析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9-17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悟09-30
有关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感想11-28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感悟优秀作文01-30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00字作文09-21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600字01-02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600字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