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推荐8篇)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1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2002-20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 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 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

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他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

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四)、部门协调,共同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业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首先是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比如说林花模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仅仅满足于吃,还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就派上用场了,而且卖价好。台湾花卉产业做得很大,我们已经从政府部门的层面加强了与台湾花卉产业的对接。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第五是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抓紧建设一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林下资源,保护利用

大兴安岭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 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森林质量明显下降, 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大幅减少, 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严重下降。因此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林下资源, 在保护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林下资源优势, 对山野菜资源、浆果资源、中草药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并进行集约化经营,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推进林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经过几年探索, 在林下资源保护利用上本人总结出以下发展思路。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要本着“保护为先, 科学开发, 致富职工, 发展经济”战略构思, 通过几年工作实践, 逐步探索出了“转让经营, 科学抚育, 服务产业, 持续利用”工作理念。在强化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转变职工群众固有的“林下资源归大家所有, 谁采集归谁, 如何采集、何时采集、销售给谁自己说了算”等传统观念。树立林下资源为国家所有、使用有偿, 保护和发展林下资源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意识。

2 强化管理, 注重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提供有利措施。未到采摘期, 为保护林下资源和广大职工群众利益, 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 各林场依托查检站、管护站和临时岗卡, 全面封山戒严清山清沟, 杜绝采青行为发生。从监察局、工商局、资源科、公安局等部门抽调专人承担联合执法检查工作, 采取24小时巡查、联合打击无手续入山、掠青、私收等行为, 维护采集、购销、运输的正常秩序;二是实施转让经营机制, 实现管用结合。要使转让承包经营落到实处, 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的对象必须是本林场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工, 能对所经营区域的林下资源承担起管理责任的人。承包区要按沟系划分, 并且分别承包给不同的职工, 承包期至少为三年。并且通过宣传发动、确定承包区域和底价、制定各种配套管理办法、公示竞标、组织采收等方式运作。这种方式运行结果的好处是:一是山野产品采摘行为得到了规范, 采摘量明显增加;二是资源管理和防火管理更加有效。经营区内出现问题, 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从运行结果看职工群众对林下资源有偿转让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群众旧有“转让区内采摘收入低”的想法已经消除, 想要参与有偿转让的职工大幅增多;三是合理划建种质基地, 保护野生资源。要聘请专业部门, 做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 科学合理的确定野生资源种质基地, 进行科学抚育和保护, 对野生资源采取施肥、抚育、平茬复壮等多种方式, 通过建管护房舍、修通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 进行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 通过人工操作恢复野生蓝莓适宜生长环境, 扩大野生蓝莓种群面积, 提高野生蓝莓种群质量, 达到人工更新繁育优良种质目的。

3 产业先行, 延伸链条

依托资源优势, 引进产业项目。为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实现林下资源利润最大化, 重点引进大型实力加工企业, 进行多品种植物萃取和多功能防辐射饮料生产, 实现桨果不出区的目标, 扩大就业人数,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发展种植业, 确保原料供应

随着人们对林下经济植物资源价值的认识和加工企业的建设, 林下资源采挖活动愈加强烈, 势必造成林下资源的减少。为了确保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及林下资源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林间空地, 创造林下资源生长环境, 建设林下资源生态环境、种源及品种保护基地和林下资源人工栽培基地, 加快开展林下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 确保林下资源持续利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下, 实行多品种林下资源兼种的产业结构, 围绕龙头企业, 建立起原料基地, 稳定原料来源, 进而形成“企业+基地+种植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总之, 只有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林下资源, 在保护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林下资源优势,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并进行人工栽培驯化, 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切实推进林下资源的有效保护, 实现林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唐守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发展林下经济 走上致富之路 篇3

与参农打交道,了解人参价值

林茂胜打工时,在松江河买了一个小面包车,经常在松江河和“参乡”万良之间跑运输,渐渐地就和万良当地的参农熟悉了。林茂胜了解到,人参全身都是宝,参籽的外包皮可以做化妆品原料,人参叶可以做皂甙,人参的每一部分都可产出价值。林茂胜看到,人参大批量采收后,万良当地的老人就会到参地里捡人参根须卖,每天每位老人都能卖到100元至200元。从那时起,林茂胜就开始关注人参种植了。

夜间帮忙运钱,激起回乡情怀

林茂胜介绍,每到9月份起参的季节,万良的人参交易场面极为壮观。参农白天起参,晚上进行交易,当地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整夜为参农服务,都是现金交易,少则一夜卖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参农把钱拉回家放上一夜,第二天再去银行存钱,林茂胜经常用车帮参农运钱。林茂胜回忆参农现金交易的场面,他的话语满含着激情,他说:“瞅着用麻袋装钱的参农,那叫一个开心呀。”林茂胜和乡亲们讲起这事儿,兴隆的乡亲们还有些怀疑。林茂胜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不信,到收参的季节,我带你们去看看那场面,体验一下那些参农的喜悦,只有当场体会到那些参农的感受,才能激发出我们种参的热情,共同走上致富路。”

脚踏实地干事,还林种参初见成效

黑龙江省新型林下经济(报告) 篇4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经营,从而使农林牧等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封山育林的战略实施,使得木屑原料紧缺,作为林区重要经济支柱的木腐类食用菌产业受到很大冲击,生产转型势在必行,而林下草腐菌生产、林下养殖作为新型的林下经济类型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林区的产业转型。

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林,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林业经营面积31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38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89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地方林业经营总面积95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58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4.3亿立方米。由于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相较南方发达省份,我省的林下经济步伐相对滞后,还处于自发的、零星的存在状态,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林下草腐菌栽培和林下养殖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选择适合林下生产的草腐菌种类和养殖种类,进行合理种、养殖,其主要意义和作用有:①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②适合发展特色食用菌业、生态畜牧业,实现健康种、养殖;③可保证食用菌及动物产品品质,有利于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特色品牌;④为林业生产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生态林的长期养护开辟新的经济来源。

1、我省林下草腐菌生产的优势

多数林区透光率均在30%左右,形成了凉爽、湿润、氧气充足的林地自然小气候,为生产草腐类食用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食用菌需要荫蔽的生长环境,且不与树木挣肥。如将草菇、褐菇、双孢菇等在畦中进行的传统式栽培,以1亩地为标准,采取林间发展的模式可增收10000左右。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使得木腐类食用菌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极度紧缺,栽培以粪草发酵料为主要原料的草腐菌,将是帮助林下经济走出窘境的有效途径。我省发展林下食用菌具有以下优势:

(1)原材料来源广泛

我省每年产7000万t的牛粪、1000多万t的鸡粪,全国秸秆产量达到7亿t以上,其中以玉米和稻草秸秆为主,除少量开发作为新型燃料外,其余的基本都是焚烧还田,不仅开发利用率低,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草腐菌生产需要消纳大量稻草、麦秸、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极大地缓解了生态和环境压力。同时采用一料多菌,一棚多菌,周年生 产的栽培模式,既可实现资源的综合再利用,在较少的投资下,提高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又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2)自然环境适宜

我省夏季进行草菇、双孢菇等高温菇类的生产,可以在林下种植。我省雨季降水均匀,夏季气候在30摄氏度以下,给双孢菇的生产提供了清凉的环境,此时恰逢全国高温天气,我省此时生产草腐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菇质优良,紧密,必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林菌套作可增加空气湿度,迅速降低过分饱和的土壤水分,加上阔叶落叶树种树冠对阳光的遮档,可以减少大棚遮荫材料,有利于食用菌生产。夏季树木光合作用释放的大量氧气,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水肥管理,产生的废弃料可做为树木的有机肥使用,可以加速林木生长,使单位土地面积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实现林地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兼得。

(3)技术条件成熟

林下食用菌生产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一些群众的认可,部分农民群众表现出了种植积极性。但草腐菌的栽培工作还刚刚起步,如何扩大规模,以规模产生效益,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但是此项技术在荷兰、美国等国家早已应用成熟,现在已经进行到工厂化的栽培阶段,我国南方的栽培产量也相对稳定,形成了半人工化半工厂化的栽培模式,所以我省开展双孢菇的栽培有着稳定的科技支撑。

(4)销售渠道畅通

我省紧邻俄罗斯贸易口岸,黑河、东宁等贸易早已形成规模,我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嘉荫-汤旺河-伊春的食用菌生产带可以由黑河出口;以海林-东宁为主要生产食用菌的基地可以由东宁口岸出口,同时将原生态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进行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借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便利运输条件,大力拓展国外市场,“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建成,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区域合作的发展将有利于我省食用菌产业对外市场的开拓,将会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2、林下养殖的优势和适合种类

2008年我省森林面积为20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6%,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林业资源广阔,正适合发展适宜的林下经济,林禽模式要求造林密度较小,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低的环境条件。主要养殖鸡、鸭类。围网放养和舍饲相结合,使鸡肉口感好,林畜模式要求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宜大小株行距培植,行间间种牧草,主要养殖羊、猪等,需要砖堵围栏或铁丝网围栏。林下混养模式是一种级别高、效益高的复合的经营模式。根据互惠互利原则,按照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2 采取灵活多样的混养模式,可以改善生物、生态链,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取得更高的效益。如林-鸡一兔模式、林一羊一鸭模式等。

虽然放牧家畜对林木幼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适度放牧和保护性放牧可促进苗木的生长,不但不会影响树冠生长,还有利于树冠生长扩展,同时还可以促进林木抽叶生长;另外,适度的放牧还可以有效增加林下物种的总数,提高林下物种丰富度,总之合理的林下放牧和养殖家禽有助于林地小环境的稳定,节省了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积极探索林下养殖的立体养殖道路,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子,将对林地的合理循环利用及林产业、畜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林下养鸡(鹅)

我省与南方不同,受自然条件限制,在夏秋两季,选择适合于林下养殖的鸡种(本地鸡、三黄鸡等)和鹅种;根据林下的自然地势条件,采用半简易塑料大棚舍或砖混结构舍,充分利用林下的杂草、野菜和昆虫等为饲料,适当补充精饲料。根据林地的大小确定饲养群体的数量。

(2)林下养羊

近年来,由于羊产品市场价格较高,养羊的经济效益较好,使养羊数量增长很快。但在我省林区养羊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在放牧过程中,羊对山坡、草场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那种完全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而采取以半舍饲、半放牧或完全舍饲养殖的方式,使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羊属于放牧型家畜,它的生活习性就是适合在野外跑动、采食野草,一旦把它们圈起来进行舍饲喂养,会由于缺乏运动而发生一系列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口舌生疮以及呼吸系统的疾病等,所以,每天必须对羊进行一定量的运动,放牧时间不少于2~4小时,采取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既能满足其生长习性,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区的资源优势。

(3)林下养猪

选择山形坡度较缓,且是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树木以柞树、榛子树、核桃树等为主的 10 年以上林地。林下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围栏区内应有充足的地下泉水,且水源地要方便猪的饮用及炎热夏季洗澡,同时要远离居民饮水区。放养密度不易过大,过大的放养密度在采食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林木生长,还有可能破坏林区生态环境,建议野家杂交猪2-3头/公顷,民猪或民猪杂交猪3-5头/公顷。

在放养区域内,为了猪的放养前驯化、过渡工作及日常的补饲工作,应根据放养 数量,选择在围栏靠中心区临近水源,地势高燥、平坦、向阳避风的位置,建造简易猪舍。可选用扭花网等,不易变形,耐腐蚀性的材料,围栏高度应根据养殖猪品种设定,放养野家杂交猪围栏高度在1.2~1.4米为宜,养殖民猪或民猪杂交猪围栏高度在1米左右即可。围栏可依树围网,不仅节约成本且牢固。

总之,在我省大力发展林下草腐菌栽培、林下养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种养殖,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农民营林造林的积极性,增强林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3、措施和建议

(1)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技术支撑

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构建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把从业人员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下产业经营者。同时,提高林下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林下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强深加工研究,积极推动产、供、销、加工相结合,鼓励科企联合攻关,提升林产品的特色和传统优势,以科技链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下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做好技术推广服务,推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的建设项目。

(2)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总结适合我省林下养殖的成功模式,并尽快形成技术规范,使林下养殖有样可学,使林下养殖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林下经济发展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协调,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对林下资源,要采取“适宜、适当、适度、适用”的原则,根据纬度、气候、森林种类等具体条件的不同,确定养殖品种、规模、密度、区域等。设计流动式适合林下生产的设施和设备,降低林下生产成本,便于推广。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成为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

(3)打造名优特色品牌,实现产加销一条龙产业运作模式

林下经济发展 林禽 篇5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翔升、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林业企业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实现林业企业减少投资到收入的周期时间。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林禽发展

林下养鸡环境好、空气好;又阔别居民区,好防疫;鸡喜欢吃虫子,可以为林木除害;林下长大的鸡,肉质更香,营养更好。”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时尚,于是一些养殖户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利用空闲山地饲养鸡。林下养鸡由于空气新鲜、水源无污染,可以自由活动,养出来的鸡抗性好、免疫力强,很少生病,营养价值高。根据,新民的多年养殖经验,将浅谈林下养鸡技术。

(一)、技术措施

1、场址选择。林下养鸡是在森林环境下进行的,一般选择原始林、方竹林和人工林,要求鸡舍周围20千米范围内没有污染源地势坡度以5~15度为宜,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育雏室按8~10只∕平方米、运动场1~2只∕平方米测算,运动场周围用竹栏或尼龙网圈住。

2、适度规模饲养。结合当地情况,林下养鸡户须立足自身实际,多批次滚动发展,户均饲养300~500只为宜。

3、坚持良种先行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长速度中等、羽毛黄色或接近黄色的良种土杂鸡,这样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

4、实行集中育雏与分户育雏相结合。按照鸡的生长要求,解决养鸡户“育雏难”的问题,在乡镇(或顶目区)就近建立集中育雏,15~20天后发给养 养鸡户,养鸡户再分户育雏10~15天。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养鸡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育雏时间最好选择在2~5月份,冬季一般不宜饲养(育雏)。

5、实行两段式饲养。即两个年龄段,分圈内和权外两段饲养。0~2月龄在圈内饲养,均重达到1.25~1.50千克;2~3.5月龄在圈外林下围栏饲养,均重达到2.25~2.50千克即可出售。圈内饲养锯阶段,饲料选择全价饲料,圈外饲养阶段逐渐过度到饲喂谷物籽实,啄食饲草、昆虫和早晚补料的方法。

6、搞好疫病防治。育雏期间以预防性投喂药物为主,控制鸡球虫、白痢、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全面训练及增强鸡只的抵抗力,为放牧饲养打下基础,同时抓好传染病的预防,特别要按照程序接种鸡新城疫、禽霍乱、禽流感等疫苗。

农村散养鸡主要以昆虫、五谷杂粮、青草、青菜为主食。由于山区空气新鲜、水源无污染,可以自由活动,养出来的土鸡抗性好、免疫力强,很少生病,营养价值高,是人们追求安全生态的绿色食品之一。现将林地养鸡技术简述如下:

1、选好场址,完备设施

林地鸡的养殖一般选在天然次生林边和林间草地的交界处等场地。鸡舍场址周围没有污染源,向阳背风,地势高,水源充足,水质好,取水便利,排水容易。

(1)、鸡舍与运动场:育雏要根据饲养量修好足量的保温育雏舍,其面积以100只/平方米计算,修建育雏舍的结构和材料要因地制宜,低成本投入,讲实用。只要达到舍内地势高、不潮湿、不阴冷、保温好、光照充分、通风流畅、便于清扫与消毒、防鼠害和野生动物伤害等即可。

(2)、运动场四周用塑料网围栏,网外挖60厘米以上宽的深沟,用来排水和降低场舍的水位。场地平整,自然排水方便,场内堆放颗粒沙堆,以使鸡的沙浴和采食。

2、选择健康鸡雏

最好选择本地土鸡苗。养殖第一、二批土鸡时,可以到附近专业的孵化场购买。第三批开始,可以自己留母鸡产蛋,直接送到孵化场孵化,一只鸡蛋只需4-5毛钱的加工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鸡苗的成本,还可以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购买鸡苗后,要及时放回育雏舍,做好保温措施,以免鸡只受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放牧前、后的训练

根据天气晴阴和气温情况,将15~21日龄的鸡雏,白天驱放到运动场上进行饮喂,在饲喂时要用固定的唤叫声,边唤边喂,来培养鸡雏的条件反射功能,以便形成鸡放入林地时,出牧和收牧的群体统一活动。刚开始放牧时,在鸡群回运动场时应进行边唤叫,边给些料粒或水的方式,以增强鸡雏群伙活动和鸡只认家的能力,形成固定时间的回舍的习惯。

4、防暴雨淋击和兽害

林区鼠类和鹰类天敌较多,在育雏前进行投药灭鼠,再彻底清理场地所放的药物和死鼠,以防止雏鸡误食发生中毒。饲养员要精心看护,发现鹰、野兽的活动,马上采取赶驱措施。天气不好时,在暴雨之前,早些唤叫收牧,并补料,以免暴雨淋击,造成伤损。

林下经济典型材料 篇6

舞阳县林业园艺局

舞阳县位于豫中平原,隶属于漯河市,全县辖14个乡镇,395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人,国土总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在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有了快速发展。目前,林地面积达12.99万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6.3万亩,从业人数达到7.6万人,年林下经济收入达到2.5亿元。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原国家军委主席曹刚川和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我县林下经济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我县是全国平原林业的榜样。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 舞阳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南岗北洼,中部多河叉,旱涝灾害频发,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在全面分析发展形势、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舞阳实际,创造性的把林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连续多年开展造林绿化“决战年”和“攻坚年”活动,实行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工程,突出农田林网、生态廊道、村镇绿化、林业产业四项重点,全面开发荒地、荒滩及沟、河、路、渠,有效地增加了林业资源。十年来,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林网逐步建成,经济林

规模稳步提升,全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平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2%,林网控制率达96.1%,粮食亩产由原来的300公斤猛增到750公斤,林果业年产值3000万元,农民纯收入由1999年的500元提高到2700多元。“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人在林中走,车在画中行”已成为舞阳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粮价升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气候变暖、林木病虫害逐年加重,林业比较效益下降,林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县委、县政府清醒的认识到:舞阳林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关键要找准政府要生态、林农要效益的结合点,让林农得到实惠。

二、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注重规划引导

林改主体改革刚刚结束,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清醒的认识到:“分林到户、还林于民,只是林改的第一步,以林增收、以林致富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研,外出参观学习,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要想植好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林下经济,保护好农民营林的积极性,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彰显林改成效的根本立足点,依托林改主体改革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围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三大重点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三个关键,全面提升林业产

业的整体素质,推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林业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建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体系。

(一)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巩固传统产业

一是立足套种,改善种植结构。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 大力推行宽窄行耕种技术,以短养长,大力发展林粮结合、林药结合、林菜结合、林草结合、林果结合等模式,实现多个产业相互促进,最大限度提高林地整体收益。二是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种植。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在文峰、吴城、章化等乡镇多20个村,培育中草药、地参、魔芋、花卉等基地十多个,种植面积两万多亩;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三个,面积达四万亩。三是立足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将相关扶持政策集中向种植大户倾斜,不断提升种植大户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仅香菇种植来说,全县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36个,亩均收入万元以上的就有330户,4万元以上收入的就有13户,初步解决了种植布局分散、生产管理不到位、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四是立足本职,发挥部门优势。坚持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精选良种育苗、严把育苗质量。在良种育苗和造林环节上勇于创新,培育出了一批批良种壮苗,现已为社会共提供近150万株良种造林苗木。

(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一是以双汇产业化工程为依托,引入工业化理念发展林下养殖,重点推行林间养殖,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以辛安绿源公司等为龙头的一批林下养殖基地。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和肉羊养殖,进一步优化畜牧养殖结构。目前,全县共发展林间养殖大户60多户,年饲养禽类达300万只,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二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发展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形式,实行统一区划、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目技术、统一验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七统一,实行标准化质量过程控制措施,使养殖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农户大幅增收的目的。三是坚持走订单农业之路,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的盲目性,化解生产风险,最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通过大力扶持企业建基地、拓市场,坚持走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全县不同养殖品种的大户如马山才养鸡场的麻鸡,绿源公司的波尔山羊,金凤养殖场的鸡鸭鹅等龙头企业共20多家。

(三)通过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升森林生态文化底蕴。

一是发展观光园林。通过对荒沟、荒滩进行综合治理,实行美化绿化,兴办“农家乐”、“森林人家”。我县保和乡冯河村张振乾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治理荒滩、荒坡1500

多亩,开挖坑塘200亩,整修道路25公里,植树32万株,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林,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园区。二是建设河南沙河湿地公园,保护生态多样性。充分发挥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通过森林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餐饮、零售等)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经编委批准,专门林业产业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相应组织,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粮食增产和林业生态建设等涉林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摆放,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资金保障。其中,对重点项目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对每个食用菌大棚财政扶持2000元,对新栽植的经济树木,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乡镇和典型大户予以奖励。三是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与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乡镇和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对任务推进情况进行督导。

四是严格责任,兑现奖惩。对经检查验收的乡镇和相关单位

进行1-2万不等的奖励;对领导不重视、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追究领导责任。

四、扎实推进,严格落实,林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解决了林改后林下闲置土地盒林农增收难道问题,起到了近期得力、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长补短、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极大的拓宽了林业产业好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综合体现,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效益明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通过大面积推广林粮、林菜、林菌、林牧、林草等多种种养模式,实现了立体生产,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产生农田生态效能。突出地表现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田间小气候,保护粮田,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作用。据对刘庄等地的林粮间作地观测:干热风经过林网后,风速降低28.2-38.3%,空气相对湿度提高6-8.2%,空气温度降低0.1-0.5°C,土壤水分蒸发减少19-28%,大大减少了干热风的危害。

(二)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典型带动、科技引路,把一家一户的林地充分的利用起来,有利于规模化和产业化,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林业经济周期,增加了林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了县域经济。尤

其是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效益巨大。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转变了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随着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化经营也应运而生,带动了加工、包装、装璜、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兴起,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涉林经营企业552家,年提高就业岗位2万多个。

发展林下经济初探 篇7

1 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重要意义

所谓林下经济, 指的是林农以林地资源为依托,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既成的优势, 有目的地通过人工驯化繁殖野生动植物, 不断地拓宽林业经济的发展领域, 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相得益彰, 进而更为有效地增加林地附加值, 以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让林农获得较大幅度的增收, 使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同时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 努力促使林地空间真正实现生物种类多样化 (性) , 以确保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但林农普遍担心市场变幻莫测, 真正种起来了往往卖不出去或勉强贱卖, 使人难以承受, 加上一些历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服务领域里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客观上确有一些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消极态度, 表示不以为然, 实际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对利益攸关的事显得比较在意。因此农户在投资开发林下经济过程中, 可酌情考虑林木的实际生长和覆盖状况, 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 灵活选择诸如在林下种植适销对路的各种产品。

再说, 这对充分利用双辽县独特的林下生态环境条件, 有针对性地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 通过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经营效益, 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提高复种指数, 确保林地增值, 解决林业效益周期过长问题, 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 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有极其深远和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

发展林下经济, 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 以促进农民增收得实惠为目的, 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 通过严密规划, 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 建立落实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导干部负责制, 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努力确保林下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首先, 要搞好产业发展规划, 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建议县里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通过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可行性展开分析研究, 作出相应的决策, 并责成有关部门抓紧搞好产业发展诸如中药材的发展规划, 再着手制订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和乡村领导负责制, 使其更加有效地带动林农创收, 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 进一步拉长加工、流通、市场等产业链, 尽可能减少盲目性, 既做到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又保护好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确保林下经济真正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 要通过规模化发展, 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应该注重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 更要实行集中连片发展。因而还应当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种养殖专业村, 使之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并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 要建立健全支撑体系, 搞好产业发展服务。应该及时通过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 倾力打造林下经济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支撑体系, 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切实抓好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和防治。

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要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 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 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各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 确保林下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 使林农在应用技术上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保证林农能够依靠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致富奔小康。

摘要:林业发展如果仅仅停滞在生态保护这个意义层面, 既不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 对于林区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大的制约。林下经济将保护生态的政策制约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应是今后林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

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篇8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1 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

2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

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廣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杨馥宁,周水金.江西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04).

上一篇:幽默的成功演讲稿下一篇:民工工资按时发放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