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立案条件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刑事案件立案条件(精选10篇)

刑事案件立案条件 篇1

案情简介

原告向某于2008年5月来到相距2000余公里远的江苏省北部某县某厂工作,6月4日凌晨在拉钢条时将右股骨颈扭伤骨折,工厂老板后送向某至乡医院住院治疗行内固定钢钉术并支付了住院医疗费。6月30日,双方经某乡司法所见证,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主要内容为:

一、向某在乡医院的7000元医疗费用由厂方负责;

二、厂方支付向某10000元补助费;

三、向某以后产生费用由向某负责;

四、双方今后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对方提出任何要求;

五、协议签字生效。之后,向某拄着双拐在亲友搀扶下辗转回家休养。2008年11月4日向某在家乡经某司法鉴定所依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鉴定为九级伤残。这时,原告向某方知自己对原调解协议承诺存在重大误解,并认为订立调解协议书时显失公平,遂向苏北某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008年11月12日,该仲裁委员会以证据材料不具备(实为无工伤认定书)为由下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当日,向某即依据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规定,向苏北某县法院起诉厂方:一是要求撤销双方签订的调解协议书第二、三、四、五项,二是要求厂方支付工伤赔偿金10万余元。

意见分歧

围绕该诉讼是否立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是经过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本案系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仲裁前置,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因此没有工伤认定书,就不符合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条件,应下达不予受理裁定书。

另一种意见认为:诉讼立案是程序审查,本案原告遵从劳动争议诉讼仲裁前置规定,已经申请劳动仲裁,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更规定的立案条件,应当以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同时,原告向某的第一项诉讼请求是撤销之诉,亦符合立案条件,均应立案受理原告向某的起诉。

法理评析

本案工伤发生后,厂方送向某住院治疗,并支付医疗费,双方经过依法成立的某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对向某在厂方工作期间受伤这一事实没有争议。双方在调解时,争议的是钱多钱少问题,由于厂方未向某进行伤残程度鉴定,向某不知自己的损害后果。因此在调解时,向某对自己的伤势程度是存在重大误解的,10000元的工伤补助费与其九级伤残的权益亦是严重失衡。司法解释规定,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具有合同性质,向某以重大失误,赔偿结果失衡为由要求撤销该合同的部分条款,是符合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同时也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的,应当予以立案。

向某的第二项诉讼请求,是要求厂方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诉争的是劳动争议问题,是工伤保险待遇纠纷,也是本案的基本法律关系。2008年5月1日实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第一款

(二)项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由于原告向某认为存在重大误解,其结果又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撤销调解协议书,为此原告向某又申请劳动仲裁,是为了实现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仲裁前置程序,该条明确规定,“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原告向某的起诉。由于第一种意见参照了2007年1月12日《江苏省劳动仲裁案件研讨会纪要》第十项“当事人就工伤待遇已经达成赔偿协议后,劳动者又提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如何受理和处理”精神,“仲裁委员会应以工伤认定书和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作为受理案件的条件”,“仲裁委员会审理上述案件时,不应以撤销协议作为前提条件”。受其影响,第一种意见把仲裁立案条件与诉讼立案条件混淆而不予受理向某起诉,是一个适用法律的逻辑性错误。

针对原告向某的起诉是否立案受理,之所以有不予受理的意见,就是这种观点把立案的程序性审查演化成了对本案实体性的审查,认为工伤认定书是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程序性问题亦是不妥当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是调解、仲裁与诉讼,没有任何涉及工伤认定的规定,由引可见工伤认定书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一个证据问题,涉及的是实体处理,而不是程序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这里,工伤职工或亲属,是可以申请工伤认定,也可以不申请工伤认定的,当“职工或者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这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非常明确的规定了工伤认定书是证据,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不是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立案的程序条件。

综上,第二种处理意见是正确的。

刑事案件立案条件 篇2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赋予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权。而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未能对刑事立案开展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监督对象存空白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都具有对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权, 但《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同时又规定, 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 这实际造成了在立法上的空白, 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以上这些拥有立案权的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检察院自身和监狱等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

(二) 监督内容不全面

《刑事诉讼法》中在刑事立案监督方面只规定了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 而对于同样性质严重的“不当立而立”的积极立案行为确没有明确规定。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情况, 应明确规定要实施监督并可以通知公安机关撤案。

(三) 监督手段显单调

完整的立案监督权至少应当包含三个部分:对立案活动的调查权、纠正权和处罚建议权,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监督只规定了两项内容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 即“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 (可视为调查权的一部分) 和“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侦察机关立案” (可视为纠正权的一部分) , 在司法实践中直接表现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的单调和缺失, 致使检察机关缺乏了监督主动性、权威性。

(四) 监督机构较薄弱

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 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职能应分别由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两个部门来共同履行。这实际上是将一项职能人为地进行了分割, 混淆了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和控申监督的界限, 从而降低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 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五) 监督效力太弱化

《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于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 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理由不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但在司法实践中, 发出通知书的后续事宜更为繁多和重要, 对出现部分公安机关拒不说明理由和拒不执行立案通知的行为却无法进行约束和制裁, 这无疑是削弱了立案监督的效力。

二、刑事立案监督的问题根源

(一) 体制根源

现行的司法体制, 决定了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 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支持, 这一格局造成了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被动;另一方面, 日常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工作限于被动。

(二) 思想根源

一方面,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统治, “愚民统治”思想荼毒较深,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谈法色变, 自身的维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 部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理念明显滞后, 从而造成了当前实践中不敢监督、被动监督的现象。

(三) 立法根源

具体表现为:第一,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权设置的力度不够, 法律未赋予检察机关以调查权和处分权, 严重制约了法律监督权的正常发挥。第二,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内容不够明确, 制约了检察机关监督权的有效发挥。第三, 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监督的规定不够具体全面, 使得立案监督欠缺可操作性。

(四) 实践根源

检察机关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法律监督职能的不断弱化。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打击重点执法思想的指导下, 逐步加大了对贪污、贿赂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特别是在当前检察系统的考核大多围绕侦查权为核心, 使得检察机关的工作部署和资源配置上过分强调侦查权, 从而忽视了法律监督权,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能力。

三、刑事立案监督的现实救济

(一) 意识救济

1.提高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

公民运用权利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制约权威的过程。只有熟悉法律法规, 真正了解立案监督的运作程序, 才能切实维权。因此, 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应扩大宣传, 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2.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识

当前, 应摒弃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审查起诉、审查批捕、办理自诉案件, 立案监督工作则是“配角”。二是认为立案监督工作不宜过于严格, 否则会影响到与公安等机关的关系, 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对此, 检察机关应在内部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提升办案人员的法律素质, 端正立案监督的工作态度。

3.增强立案主体的自律意识

正人者必先正己。一方面要在立案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法观。另一方面, 各立案机关应建立起立案权力运行的内控机制, 规范各项流程, 排查风险源点, 预防在先, 营造秉公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 立法救济1.扩大范围, 规范程序, 提升监督的科学性

首先, 要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等所有刑事立案权的机关都纳入刑事立案监督的范畴。其次, 刑事诉讼法中还应包括对行政执法领域的立案监督。与此同时, 要扩大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不仅应包括“当立不立”的情形, 还应包括“不当立而立”的情形。此外, 还要对立案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 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确保刑事立案监督的方法和形式、时间和期限、内容都符合法律的规定。

2.赋予权力, 提供保障, 提升监督的权威性

笔者认为, 完整的立案监督权至少应当包含三个部分:对立案活动的调查权、纠正权和处罚建议权, 否则立案监督权难以自成体系。刑事诉讼法应对此作明确的规定, 只有赋予检察机关这三项权力, 才能树立监督的权威性, 从而确保立案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三) 机制救济

1.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将侦察机关的立案情况、不立案情况、撤案情况和做出行政处罚情况等, 及时传送到检察机关, 确保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活动的充分知情权。

2.构建案件复查机制

由刑事立案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侦察机关的备案材料、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与侦察机关的受案登记材料进行对照, 从中发现刑事立案中的不法行为。

3.构建社会监督机制

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热情。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提高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认知度, 让刑事立案监督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使得社会监督与立案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构建专业工作机制

设立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部门, 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办案人员素质能力, 专人进行回复反馈和跟踪监督, 使立案监督程序一旦启动, 即有专人负责, 落实到底, 从而为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刑事立案监督, 指的是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机关的立案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本文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进行分析,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完善的对策。

刑事案件立案条件 篇3

今年6月,我女儿突然有一天早上死在她男朋友的家里。我认为我女儿的死存在很多疑点,但公安機关却草率地认定为自杀,而不将该案立为刑事案件来侦破。为此,我和丈夫到公安机关去讨个说法,结果却把我丈夫行政拘留了5天。我该怎么办? 山西李玫

李玫读者:

你好!看到你的来信,我们的心情也很沉重,为你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表示遗憾。

从你的来信中无法知道你女儿的死因是什么,所以无法判断你们当地公安机关不立案在实体上是否存在不当。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因此,公安机关应向你们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你们对该理由不认可,你们应该采取的合法的途径:首先是向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其次是复议后还不被立案,则可向同级检察机关提出控告申诉,同级检察机关的相关部门会针对你的控告申诉,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认为理由不成立,会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应立案侦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到相关信访部门反映问题。但有一点需要明白,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做到符合法律的规定。

刑事立案监督(本站推荐) 篇4

1、人民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的含义是什么?刑事立案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2、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是什么?

(1)贯彻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的体现;

(2)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的必然要求;

(3)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4)惩治司法腐败的重要渠道;

(5)推进法治建设,提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6)有利于提高人民同犯罪作斗争和法律意识;

(7)提高检察机关和侦查监督部门的权威。3、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8条规定:“对于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意见。”37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

捕部门或者审查起诉部门发现本院侦查部门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报请立案侦查的,应当建议侦查部门报请立案侦查;建议不被采纳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四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线索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没有犯罪事实发生,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及时答复投诉人或者行政执法机关;

(二)不属于被投诉的公安机关管辖的,应当将有管辖权的机关告知投诉人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并建议向该机关控告或者移送;

(三)公安机关尚未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四)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被投诉的公安机关管辖,且公安机关已作出不立案决定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立案理由。

4、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是什么?

一是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案件的监督;二是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案件的监督;三是对自侦案件的监督。

5、什么是公安机关刑事受案、立案、破案?

受案,是指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自首的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立案,是指公安机关对接受的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及自己发现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的活动。

破案,是指所侦查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及其犯罪嫌疑人已经查证确实,依法传讯犯罪嫌疑人或者采取其他强制性措施,将犯罪嫌疑人拘捕归案的活动。

6、“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包括哪几类案件?

属于公安机关管辖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立案条件,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侦查的下列七类案件:①公安机关接到报案或者发现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②公安机关以治安处罚案件立案或者处理的;③公

安机关刑事立案后作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行政处罚的;④人民检察院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公安机关已将被刑事拘留、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以不涉嫌犯罪为由解除强制措施的;⑤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判决的共同犯罪案件中,人民检察院认为对其他共同犯罪人应当立案侦查而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的;⑥人民检察院发现正在被执行刑罚的罪犯,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犯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⑦其他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立案条件的。

7、公安机关未接到报案或未掌握、发现犯罪事实的案件是否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案件?

不属于。如人民检察院已经受理该类案件,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

8、自诉案件能否进行刑事立案监督?

刑诉法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不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六部委1998年1月19日《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界定的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八项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如被害人起诉因证据不足被人民法院移送公安机关受理而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或者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应当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9、侦查监督部门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程序是什么?

(1)受理;

(2)审查;

(3)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公安机关要在7日内答复;

(4)审查公安机关的不立案理由;

(5)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发出通知立案书,公安机关应在15日内立案;

(6)公安机关接通知立案书后不立案的,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报告。

对于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可上报省检察院批准直接立案侦查。

10、刑事立案监督的案源有哪些?

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线索来源主要有:

(1)受害人或受害单位的申诉;

(2)公民的控告、举报、报案;

(3)办案发现;

(4)其他单位移送;

深圳法院破产案件立案指南 篇5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1 16:45:08

一、本院受理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和解案件。

申请破产应提交下列材料:

1、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1)破产清算申请书。载明申请人及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请求、申请的事实和理由。

(2)申请人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3)债务人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4)债权发生的事实、性质、数额、有无财产担保情况并附相应证据。

(5)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证据。

(6)债务人的住所、办公地址、负责人及联系电话、财产线索。

2、债权人申请重整

(1)重整申请书。重整申请书应列明:债权人、债务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请求、申请的事实和理由。

(2)债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3)债务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4)债权发生的事实、性质、数额、有无财产担保等证据材料。

(5)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证据或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证据材料。

(6)债务人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的证据材料。(7)对债务人重整须经有关行政机关审查同意的,应当提交有关行政机关同意对债务人重整的文件。

3、债务人申请破产清算

(1)破产清算申请书。应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请求、申请的事实及理由。

(2)债务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3)主管部门或投资人同意其破产的文件。债务人系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提交股东会决议;债务人系国家出资企业的,应提交对债务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其申请破产的文件。

(4)债务人职工情况及安置预案。应提供在册职工的名单,债务人与职工的相关劳动关系材料,职工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以及职工安置预案。债务人为国家出资企业的,职工安置预案应列明安置障碍及主要解决方案、稳定因素评估及应对措施等。债务人为非国家出资企业的,职工安置预案应列明债务人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后依法应对职工的补偿方案。

(5)债务人的亏损情况书面说明,并附审计机构对债务人审计后作出的资不抵债的审计报告。

(6)债务人至破产申请日的资产状况明细表。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及投资情况等。

(7)债务人的银行开户情况。包括开户审批材料、账号、银行存款余额等。

(8)债务人的债权情况表。应列明债务人的债务人名称、住所、债务数额、发生时间、催讨偿还情况等。

(9)债务人的债务情况表。应列明债务人的债权人名称、住所、债权数额、发生时间、偿还情况等。

(10)债务人涉及的担保情况。应提交与担保事宜相关的主合同、从合同以及履行情况等材料。(11)债务人所涉诉讼、仲裁、执行情况。包括债务人作为原告、被告及第三人的涉诉案件,如已作出裁决,应提交相关裁判文书或仲裁文书,以及是否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是否完毕等情况。

(12)债务人的注册资金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有追加注资的,追加部分的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

4、债务人申请重整

(1)重整申请书。重整申请应列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请求、申请的事实及理由。

(2)债务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债务人为国有企业的,应提交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债务人重整的批准文件;债务人为其他企业的,应提交其开办人或股东会(董事会)同意债务人重整的决议;对债务人重整须经有关行政机关审查同意的,应当提交有关行政机关同意对债务人重整的文件。

(3)债务人的职工情况,包括职工名单、工资名册、债务人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材料、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情况。

(4)职工安置方案,包括职工再就业安排、可行性措施、职工安置费用的来源、筹措情况等。

(5)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6)债务人的注册资金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有追加注资的,追加部分的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

(7)债务人的亏损情况及书面说明,并附审计机构对债务人审计的审计报告。

(8)债务人的资产平衡表、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

(9)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明细表,包括有形资产清单、无形资产清单、投资情况等。

(10)评估机构作出的债务人现有资产价值评估报告及动产、不动产产权证明。(11)债务人的银行开户情况,包括开户审批材料、账号、银行存款余额等。

(12)债务人的债权情况表,包括债务人的债务人名称、住所、债务数额、发生时间、催讨时间、催讨偿还情况等。

(13)债务人为他人或他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证据材料。

(14)债务人正在进行的诉讼、仲裁和执行案件情况。

(15)债务人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的证据材料。

(16)债务人重整的可行性分析和债务人的重整经营方案、资金筹集方案、资产与业务整顿方案及与债务人重整有关的其他方案。

5、债务人申请和解

(1)和解申请书。应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请求、申请的事实和理由以及本院认为其他应载明的事项。

(2)债务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

(3)主管部门及投资人同意其和解的文件。债务人系有限公司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提交股东会决议;债务人系国有企业的,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其申请和解的文件。

(4)债务人职工情况及安置预案。应提供在册职工的名单,债务人与职工的相关劳动关系材料,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的依据以及职工安置方案,安置费用的筹措。

(5)债务人的亏损情况书面说明,并附审计机构对债务人审计后作出的资不抵债的审计报告。

(6)债务人至破产申请日的资产状况明细表。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及投资情况等。

(7)债务人的银行开户情况。包括开户审批材料、账号、银行存款余额等。(8)债务人的债权情况表,列明债务人的债务人名称、住所、债务数额、发生时间、催讨偿还情况等。

(9)债务人的债务情况表,列明债务人的债权人名称、住所、债务数额、发生时间、偿还情况等。

(10)债务人涉及的担保情况。应提交与担保事宜相关的主合同、从合同以及履行情况等材料。

(11)债务人所涉诉讼、仲裁、执行情况。包括债务人作为原告、被告及第三人的涉诉案件,如已作出裁决,应提交相关裁判文书或仲裁文书,以及是否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是否完毕等情况。

(12)债务人的注册资金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有追加注资的,追加部分的验资报告或注资证明。

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立案标准 篇6

第一百六十三条 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修正案

(六)将刑法第163条修改为:将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六十四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修正案

(六)将刑法第164条第一款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关于经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通知(2001年4月18日)

八、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3、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2008年3月5日)

论渎职案件立案前的监督 篇7

一、渎职案件频发背后折射出的问题

通过上述原因不难看出渎职案件频发的背后还是有其适合生长的土壤。一方面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最低限度调整性, 这些特性在渎职类案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我国法治化进程中对各个领域的法制建设目前还没有非常完美严谨, 各领域的反渎职工作多多少少受到了来自于法律法规本身局限性的影响。有些案件从常识的角度出发, 责任人明显是具有过错的, 但是从现行领域法规没有规定, 主管部门不予配合解释界定, 最终无法锁死责任人, 导致案件“流产”, 这类案件在现实办案中经常遇见。另一方面, 一些领导干部对渎职侵权犯罪也习惯于用“发展阶段论”、“改革代价论”来推脱。某些行政单位考核业绩将人员刑事犯罪作为考量标准, 导致有些行政部门在遇到下属部门或人员渎职情况时, 采取的态度不是积极配合办案机关, 而是消极地息事宁人, 甚至单位出面求情疏通, 想帮助责任人逃避法律的制裁。不少行业、部门存在以罚代刑、降格处理, 不向检察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问题, 在客观上纵容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犯罪行为, 影响了反渎工作职能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 给办案机关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法规不健全、界定不严格、相关行政单位对渎职案件的不配合, 种种现象导致目前反渎职工作虽然大力查处, 但是渎职现象却愈演愈烈, 随处可以见到渎职的踪影, 有些发生了损失, 大部分还没有发生损失, 存在极大的隐患。

二、渎职案件立案前的监督

(一) 立案前监督的解读

反渎部门对行政执法部门立案前的监督不同于行政管理监督, 也不同于党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它是法律赋予反渎职侵权工作预防职能的一种延伸, 通过收集情报、联席会议、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预防教育等手段确保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合法合规, 确保发生渎职犯罪后有规可查, 不让责任在法律层面出现空白。同时, 通过广泛的立案前监督对管辖内各个领域线索进行整理集中, 从合法性上实时监控, 随时介入, 不让渎职现象逃脱法网。

(二) 立案前监督的作用

1. 准确衔接行政部门工作流程与刑法要求。

通过对行政部门执法工作规章与工作流程的梳理, 从法律层面对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形进行提前界定, 什么样的行为是滥用职权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是玩忽职守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违法的行业概率性事件, 以发出检察建议的形式敦促相关部门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规定, 避免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后对责任人行为无法界定的情况发生。

2. 明确责任人职权。

通过深入相关行政单位, 对各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建档, 对每个责任人负责的领域进行备案, 在渎职犯罪发生后, 可以迅速确定犯罪嫌疑人, 固定主体证据, 避免事故责任出现后, 有责任的主体互相推卸责任。

3. 确定损失类型。

一是将渎职罪名所规定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与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专业领域进行挂钩, 如发生渎职案件, 明确损失类型, 固定损失数额。二是建立鉴定机构备案机制, 在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后, 鉴定机构的评估鉴定书对反渎职部门进行备案, 及时明确损失原因及数额。

(三) 反渎职立案前监督的范围

反渎职立案前监督是反渎职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 反渎职部门应把握两点因素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一种是“有权的”部门, 在行政执法中, 有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 发生渎职行为会对国家社会和民众带来较大损失和影响。对这类机构, 需要常年进行监督。例如消防、安检、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环境、工商管理等部门, 天津市红桥区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经常以联合检查的形式会同这些部门对高危区域进行检查, 消除安全隐患。一种是“有钱的”项目, 联席财政部门, 对国家投资的项目进行监督, 做到管辖内政府投资的同时反渎职监督跟进, 发生渎职犯罪及时立案侦查。例如区域拆迁工作动迁, 重点民心工程招标, 道路桥梁工程招标, 绿化市容工作投资, 反渎职部门都应及时介入, 监督前置, 深挖这些政府投资工程中的渎职行为, 例如有没有签订合同失职, 有没有滥用职权等行为。

三、立案前监督实现的途径

(一) 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

目前, 检察机关执行监督的手段有口头纠正违法、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三种。对行政机关工作流程、内部追责制度进行法律监督, 与相关单位在渎职情形等细节界定达成统一可以使用这三种形式进行。对辖区内可能发生渎职的重点部门工作流程进行节点式法律监督, 例如滥用职权罪中的超越职权行为, 在反渎部门和职权单位对重点责任人职权范围进行建档, 一旦发生渎职, 对照档案进行追责。对没有工作流程, 责任人不完善, 社会管理空白的情况通过发放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进行法律督促。

(二) 情报收集部门

建立统一的情报收集部门, 由情报收集组深入到工程项目地、行政执法机关、拆迁办公室等关键部门对符合反渎职要求的行政活动进行法律层面的监督。例如拆迁过程中, 对拆迁档案进行检查, 发现有虚假违规拆迁资料的, 及时转交本部门侦查组;在政府工程施工现场巡查, 检查原材料的招标信息、质量标准, 发现有劣质高价材料的转交侦查部门;对政府发出行政许可的项目进行检查, 发现有虚假情况的进行收集移交。

(三) 搭建渎职犯罪预警平台

渎职犯罪预警平台是联合行政执法、消防、财政等多部门, 通过现代化的沟通联系方式, 实现实时对辖区内行政行为渎职预警的综合平台, 其结构如下图:

参与部门:主要有两类, 一是适合监督前置的, 具有行政权力的部门, 主要有财政局、安全监察、消防防火、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环境、工商管理等机关, 通过协调这些部门的职能机构, 建立易于沟通了联席机制, 避免反渎职侵权工作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出现, 常态化的监督公权力职能部门, 了解其权能, 管辖范围, 责任措施, 为日后侦查介入打好基础;另一类是配合反渎职侵权工作开展的部门, 主要有公安、纪检监察、公诉、批捕等部门, 这些职能机关或部门在法律机构上与反渎职工作相辅相成, 加强这些部门案件的互相通报制度, 使渎职线索程序化管理。

移动终端:在反渎职侵权局设立渎职犯罪预警平台控制中心, 在各个行政单位职能部门设置移动终端, 对工作中发生的事件进行通报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对收集的情报进行汇总

事件:各个平台单位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对反渎职情报收集部门进行图像影像文字传送, 反渎职部门对每天搜集的事件进行统筹整理, 符合主体条件的进入立案前监督管理库, 对事件进行全程监督, 并派出情报组搜集符合管辖范围案件基础情报。

监督:符合条件的事件由反渎职部门介入监督, 通过检察建议、联席会议、合法性检查等手段对事件进行法律监督, 发生损失的, 联席鉴定结构对损失进行鉴定备案, 符合初查条件的, 移送侦查组进行初查立案。

立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符合渎职案件立案条件的事件进行立案, 这种逐级预防逐级过滤的法律监督模式确保了反渎职案件在立案初期对证据的固定, 案情的情报有着精确地掌握, 且管辖内的渎职案件能够最大化地被发掘, 同时对渎职行为以极大的震慑。

摘要:打击和预防渎职犯罪是反渎职侵权局的使命, 侦查渎职类犯罪是被动的事后追责, 依法进行法律监督是主动的事前预防, 渎职类案件在损失发生后寻找责任主体及规章制度,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 背后的原因, 既有行政部门的利益问题也有法规的漏洞问题。现在有些责任单位为了逃避发生渎职后法律的制裁, 从工作制度、责任主体等方面对渎职责任进行规避, 这是渎职案件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文章就反渎职监督前置、有的放矢的新工作方法进行探索, 对立案前案件基础的培养作了探讨。

关键词:法律监督,反渎职,渎职犯罪预警

参考文献

[1]参见汤志勇.《论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的相洽互适性》[J].

[2]参见张智辉.《法律监督三辨析》[J], 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5期.

[3]金朝宏.《浅析如何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J], 载《巴东检察》2011年3月11日。

[4]谭金士.《说文解法?检察》[N], 载《检察日报》2003年11月12日。

论刑事立案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篇8

针对上述困境,现有研究多从立法完善方面提出建议,可以归纳为四点;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知情权,拓寬立案监督线索的来源渠道;拓宽立案监督的范围,如增加对法院自诉案件立案情况的监督等;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调查权;加强立案监督的强制力,明确规定不执行监督意见的法律后果。

但是,在新刑诉法保持原有规定的情况下,如何让检察机关的立法监督走出目前的困境,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关键,同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实践的价值。首先,可以立法规定为依据,充分发挥现有线索的功能,检察院机关应妥善处理接到的控告、举报或通过批捕发现的违法立案现象。其次,在立法规定的监督范围内,积极开展监督工作。再次,在办理案件中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人员互相调剂,人员短缺问题也可以通过整合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予以缓解。最后,以《诉讼规则》为指导,充分发挥现有监督权的功能。而从长远来看,要想彻底走出立案监督的困境,需从根本上改变立案的功能,将立案简化成单纯的启动程序而不再承担审查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功能。

刑事立案申请书(小编推荐) 篇9

申请人:周某,男,36岁,身份证号:3************7,住址:南京市秦淮区***幢**号***室,电话:1*********。

请求事项

请求贵局对申请人挖掘机失窃一案进行立案侦查,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追回申请人失窃财产。

事实和理由

2015年4月27日中午,申请人发现自己租用的型号为SY215的“三一”牌挖掘机,从停放场地——南京***广场(工程施工场所)忽然消失,向该施工场所看守人员询问无果后,申请人于**时**分用自己的手机(卡号为:1**********)拨打了110报警电话。现场等待约十分钟后,贵局***派出所民警致电申请人,要求申请人去该所报案。后申请人来到***派出所,该所左*警官对申请人进行了询问了解。

其后,申请人多次来到***派出所,要求警方立案侦查。该所警官通过电话询问得知案涉挖掘机可能被合肥****有限公司内部人员从南京***广场悄悄拉走。因合肥湘元机械有限公司是案涉挖掘机的出卖人,自然人唐**、刘**是挖掘机的买受人(也是出租人),***派出所遂以申请人不是失窃物的所有权人为由,告知申请人不予立案。

申请人认为,盗窃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此处“他人财物”可以是所有权人管控之下的财物,也可以是占有权人管控之下的财物。申请人租赁了挖掘机用于生产经营,即对挖掘机享有了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对挖掘机精心管理看护的义务。现租赁物被窃,挖掘机的出租人(也是所有权人)向申请人主张违约赔偿责任,申请人面临着承担巨额债务的责任。

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恶意侵占他人合法占有的财产权。挖掘机盗窃者的秘密窃取行为,使申请人失去了对挖掘机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财产权利,数额巨大,情节严重,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本案中,江宁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在接警后自始至终未到案发现场勘察案情,对申请人提出的追讨合法财产、打击犯罪行为的请求置之不理,属于典型的应当作为而不作为。

综上所述之案件基本事实,犯罪行为已经完成,构成犯罪既遂,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之相关规定,请求贵局立案侦查,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追回申请人被盗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区公安分局

刑事案件立案条件 篇10

[摘 要]:刑事立案中“当立而不立”和“不当立而立”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除刑事立案执法存在的问题外,也是有关法律程序不完善的反映,与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探讨了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刑事,[关键词]:刑事立案;立案监督;对策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立案数只占实际发案数40℅左右,存在大量的犯罪黑数。”[1]刑事立案中“当立而不立”和“不当立而立”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司法机关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就必须解决在刑事立案中所存在的问题,加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的检查监督。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中的立案通知不予执行,检察机关该如何继续行使检查监督权。法律并无明确的规定,事实证明,在目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强制性的约束手段。”[2]因而未能对刑事立案开展有力的监督、制约。如何正确的认识刑事立案监督中的问题,提出立案监督程序立法方案及其制度完善措施。

一、我国立案监督制度在立法层面的问题和漏洞

我国立案监督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 《刑事诉讼法》第 87 条 ,该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在刑事诉讼法第 18 条第 2 款的后半部分和刑事诉讼法第 170 条第三款也有所涉及。从中 ,我们可以 1

看得出 :

﹙一﹚.我国的立案来源严重影响着立案监督的质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 ,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有两个 :一是人民检察院通过办案自己发现 ;二是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既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受案、立案情况的审查监督权 ,也没有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将发案、受案、立案或不立案的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如果人民检察院未发现或被害人未提出控告,人民检察院就不了解公安机关的受案、立案情况,立案监督就没有基础,无异于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

﹙二﹚.检察机关立案权限的缺乏削弱了立案监督的力度。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立案前人人民检察院有相应权限 ,使立案通知书缺乏充分证据基础。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这里的“认为”不是随意认为 ,而应当是人民检察院根据有关证据得出的结论和意见。那么 ,人民检察院在掌握的现有证据不符合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条件时 ,能否通过调查取得有关证据 ? 通知公安机关立案是否应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有时根据现有的材料不能充分说服公安机关应该立案 ,这样就存在着认识不一、互相推诿的现象 ,从而削弱立案监督的力度。

﹙三﹚.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执行中的措施和手段 ,使立案监督工作缺少硬性的法律保障。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询问不立案理由和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权力 ,公安机关应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和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 ,但对公安机关拒不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和拒不说明不立案理由应如何对待 ,却无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仅仅靠向公安机关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和通过有关部门协调 ,其效力十分有限。

﹙四﹚. 立案监督在对象范围上存在漏洞 ,不利于全面实现监督职能。立案作为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一个独立程序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仅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作了具体规定 ,未对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的立案监督做出明文规定。对于自诉案件 ,该条也未有涉及 ,虽然在第 170 条的第三款中有所提及 ,但只是将自诉案件范围扩大为“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

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并没有规定对法院的自诉案件实行立案监督,导致立案监督的空白。

﹙五﹚.我国的立案内容也存在疏漏。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不立案的结果是否正确进行监督,而未规定对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立案监督的内容应当包括立案决定(立案结果)或立案活动两个方面 :一是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是否正确,二是立案活动,包括立案材料的接受,审查(包括调查行为),处理行为是否合法。同时,只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 的情形纳入监督范围,而忽视了“对不应当立案,公安机关却立案侦查”的情形 ,这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二、从司法操作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

﹙一﹚. 诉讼效率低 ,影响监督质量。根据《人民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规则》第372 条、第375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可向公安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并要求其在 7 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的不立案理由不成立,应当通知其在15 日以内立案。至此,一件立案监督案件从检察机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到公安机关开始侦查,需要二十余天。整个过程诉讼周期过长,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关键证据的毁损灭失,不利于案件的侦破。

﹙二﹚. 没有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律规定,刑事立案监督职能分别由审查逮捕部门和控告申诉部门行使。这种职能分配体制虽有其合理性,但却将一个职能人为地割裂开来,混淆了刑事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控申监督的界限,降低了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此外,批捕部门要审查大量的案件,控申部门又不能随时介入有关司法、执法活动,实际上投入刑事立案监督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立案监督工作。

三、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完善的对策

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是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笔者针对以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

(一).针对案源问题。首先要规定检察机关对于受案、立案情况的审查监督权 ,规定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报告受案、立案情况的义务 ,公安机

关决定立案或不立案的刑事

案件 ,应当将法律文书送给立案监督部门 ,人民检察院通过备案进行检察监督。同时建立当事人申请复议复核制度 ,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或不应立案而立案的刑事案件 ,当事人可以提请复议 ,如果公安机关维持原决定后 ,当事人仍不服的 ,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进行复核 ,人民检察院可以调查复核 ,并将复核的决定通知公安机关。其次 ,建立结果检查制度。如案件的撤销就是对立案的否定 ,因此要对公安机关所撤销的案件 ,特别是转劳动教养案件进行监督 ,防止以劳代刑或降格处理。第三 ,建立立案监督线索登记制度 ,鼓励人民群众举报 ,为立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针对立案前检察机关的权限问题。人民检察院的立案监督活动应建立在审查和调查的基础上 ,人民检察院在拥有监督权的时候也应从立法上赋予人民检察院调查权。包括立案前对事实和证据的调查权和对公安机关的受理案件登记表及案卷材料的调查权。公安机关应积极配合 ,这样才能使得检察机关享有充分的证据资料得出结论和意见 ,才能用 “证据”信服公安机关。

(三).关于执行手段和措施的强化问题。对于拒不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的处理 ,法律应明确规定对于拒不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的有关责任人 ,人民检察院有中止违法行为权和决定权 ,并经上级检察院批准同意 ,可以自行立案侦查 ,确保法律统一实施。

(四).关于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 ,应该着重加强。自诉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对自诉案件的立案和审理 ,检察院一般很少参与 ,很少提出抗诉。对自诉案件的监督更几乎是空白。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 ,情况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因为绝大多数自诉案件都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对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更几乎是空白 ,刑事诉讼法典中没有任何一条是关于此方面的规定。因此在实施细则中增加对自诉案件的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 ,监督方式和程序可以参照检察院监督公安机关的程序和方式进行。

(五).关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立案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有监督机制 ,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检察机关的自侦权也不例外。在自侦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性质上是相同的。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那样 ,自侦案件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一个独立的第三者监督。所谓的监督就难以发挥实效。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笔者采用大多数学者的建议 “检察机

[5]关自行侦查案件的批捕权 ,由法院行使批捕权为好。”其次 ,可以考虑诉

讼外监督的作用的发挥 ,如加强各级人大对其工作的监督 ,如改革现有司法官员的自律机制。

(六).针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内容的缺陷 ,笔者认为法律应对其内容予以明确规定。我们知道 ,立案活动未遵守法定程序 ,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退一步讲 ,即使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是正确的 ,也可能因立案活动严重违法 ,严重侵犯诉讼参与人的权利而导致正确的决定失去法律效力。因此法律应明确将以下内容纳入立案监督的范围 :(1)是否及时地接受控告、举报、自首的材料并及时进行审查;(2)立案前的调查行为是否合法 ,包括进行讯问、询问、调阅材料、委托调查、勘验、鉴定等程序是否依法进行;(3)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是否正确;(4)立案或不立案的手续是否完备;(5)具有控告、检举特定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否尽了义务;(6)其他有关立案的事项。同时应当将“不应当立案 ,公安机关而予以立案侦查” 的情形纳入监督范围。笔者认为 ,从保护当事人人权的角度出发 ,还应赋予当事人的赔偿请求权。

(七).针对诉讼周期比较长的问题 ,笔者建议制定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当前立法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规定得不够具体 ,可操作性差。笔者认为 ,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不违背立法本意的前提下 ,依照《刑事诉讼法》制定刑事立案监督实施细则 ,添加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譬如 ,对刑事案件的受理、审查、移送、反馈、答复等各个环节等制定出相应的时效规定 ,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切实保护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八).针对监督机构问题 ,设立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 ,给立案监督提供

组织保证。立案监督从侦监部门和控申部门独立出来 ,由单一机构统一行使 ,有利于提高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 ,更好地开展立案监督工作。发现了问题 ,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是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呢 ? 我们知道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正如贺卫方同志所说的 “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细微的甚至是琐碎的“小制度” 合力构成的 ,仿佛滚滚长江本是由无数支江细流汇聚而成的” [4] 所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回到司法实践当中 ,我们应该本着“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监督范围的广泛性 ,监督权力的程序保障性 ,刑事立案违法行为的应受惩罚性” [5] 等原则进行制度设计 ,以期我国的立案制度能发挥起预期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步顺.探析刑事案件的充分立案[J].江西社会科学,2000,(1),130

[2]赵景川、宗森,论立案监督的制度保障[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1

[3]陈兴良.从“法官之上的法官” 到“法官之前的法官”[M].北京 :中外法,2000,(6).[4]贺卫方.具体法治[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2.4.[5]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专论 [M].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

上一篇: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下一篇:期权激励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