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学案(推荐6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四、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
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八、考题链接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九、实战演练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标针对第四学段 (7-9年级) 提出的阅读要求。该要求既体现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又表达了对重塑民族精神的希冀。
相对于前三个学段, 第四学段将古诗词单独列项, 不仅要求学生能诵读、会背诵, 而且着重强调有意识地去积累、感悟和运用, 实现“为人”的目的——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意象鉴赏当为重中之重。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首古诗, 对于虽识字而不能领略情感和形象的人, 永远只是空洞的符号。”因此, 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 领略其丰厚的内涵, 就必须着力于意象的挖掘。新课标评价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初步鉴赏水平, 也是根据对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体验、感悟来考察的, 而形象和情感的综合体就是意象。
二、关于诗歌“意象”
1.意象的价值: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 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元素, 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 如今已成为中西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2.意象的实质: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象” (具体物象) 与“意” (思想情感) 的完美结合;象——是意象形成的原初物质基础;意——意象形成和提升的意蕴基础。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 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有意义的形象。
3.意象对诗歌的作用: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 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 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 丹尼尔·韦布认为:“诗歌之美主要来自诗歌意象的生动和优雅。”王耀辉认为“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 (《文学文本解读》) 。今人陈植锷也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 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诗歌意象论》)
4.中国诗学与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 即“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关系。刘勰曾说过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指出“会景而生心, 体物而得神, 则自有灵通之句, 参化工之妙”;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为西方意象派领袖, 庞德就是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 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 才领悟到意象艺术的。
5.中国诗学推重意象的原因:
中国诗学对意象的推重, 是因为“言不尽意”,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 情直致则难动物也, 故示以意象。”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 就只好“立象以尽意”[2] ,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表达, 移情于景, 存心于物, 凝神于形, 寓意于象, 以象征意,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3] 。
6.诗歌意象的两种分类:
(1) 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 即取自自然, 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有时, 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刻画的人物形象、描绘的生活场景、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 用来寄托情思的也是意象。即“社会意象”。 (2) 象征性意象与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一般不对特定景物作工细描绘, 偏重于主观感受, 具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 富于暗示性, 意蕴丰富。但也易形成某种情绪化类型的固定符号, 成为程式化的表达而失去新意。描述性意象要求细致入微的明辨物象, 真切传神的描摹, 具有写实倾向, 富有新鲜感。
三、鉴赏唐代边塞诗之必要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由于自身的积淀和统治者的重视、支持, 在唐代发展到顶峰。而唐代边塞诗, 作为唐诗重大题材,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别具一格, 且成就极高。在中小学课内外读本中占据了一定比重。像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 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通过对这些优秀诗篇的解读, 我们可以更多的认识大唐王朝演变, 了解唐人风姿情韵, 感受大唐世风盛衰。
四、唐代边塞诗之概况
边塞诗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文学概念。“边塞”即“边疆地区的要塞”[4] 。任何时代边疆问题都包含着诸多政治历史文化因素。因此, 边塞诗较之写景诗、战争诗获得更为宽广独特的内容, 不仅真实描写边塞风光, 大胆表现异域风情, 而且反映战争生活的艰难困苦, 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抒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表达不满现实的情绪等。
边塞诗的源头, 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无衣》) 这首诗以秦国与戎狄的边境战争为背景, 表现了秦人同仇敌忾, 踊跃从军, 奔赴战场的英雄气魄。再如:“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采薇》) 写的是一个久别戍边的战士回家途中的思绪, 表现了征人为抗击北方边境猃狁入侵, 离亲别家, 鞍马劳顿以及归来后近乡情怯的沧凉心境。汉魏晋南北朝, 描写战争和戍边生活的乐府出现并发展, 为唐代《从军行》、《关山月》、《战城南》、《燕歌行》、《塞下曲》、《雁门太守行》等乐府题奠定了基础。
边塞诗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强盛期的唐代, 便进入了黄金时代。因此, 不难理解为什么唐代边塞诗会成为在初中语文教材及推荐诗词中占有相当比重、颇具特色的一种题材。由于国力强盛, 疆域广阔, 内地与边疆突厥、回鹘、吐蕃、契丹等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空前密切。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 或守边或抚边或开边, 边事不断, 战争频繁。“学成文武艺, 买与帝王家”, 文人多热衷于功名, 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便成为一条功名捷径。由于大量文人参与创作, 边塞诗成为唐代诗歌的重大题材。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 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 诗作数量之大, 为前代所未见。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创作可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盛唐时期: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 创作最丰, 艺术性最强。初唐创作边塞诗的不仅有四杰之中的骆宾王、杨炯, 还有陈子昂、杜审言等,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盛唐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 另有王维、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就连李、杜二人也参与其中。
中晚唐时期唐王朝国力日衰, 中央渐渐失去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如吐蕃大举东进, 陇右、河湟等地相继沦丧, 表现出深重的忧患意识, 基调沉郁悲凉。此时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 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著名的有李益、卢纶、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张籍、王建, 其他如戎昱、陈羽、雍陶、张仲素、马戴、罗隐、卢汝弼、韦庄、张籍、陈陶等。后者传世之作虽不多, 却有些边塞诗却脍炙人口。董乃斌先生甚至发现《全唐诗》中“凡是存诗一卷以上的中晚唐作家, 无不多少写过一些直接或间接与边疆生活有关的作品”[5] 。
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充满阳刚之气和血性精神。
盛开于唐代的边塞诗, 作为唐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极高的组成部分必然具有唐诗“情韵”风姿、“情境”高格。因此要品读和鉴赏边塞诗, 就离不开对有效构筑“情韵”、“情境”的“意象”的把握。
五、唐边塞诗意象特征
唐边塞诗意象, 与唐边塞诗呈现的特异性是一致的、明显的:
1.浓郁的地域色彩
边塞诗是反映边塞风土人情、军旅生活的诗歌,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成就与其所依托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 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尤以西北为甚。该地域与京都所在的关中接壤, 唇齿相依, 为辅卫首都的肘腋。陈寅恪曾指出:“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 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 故从太宗立国至盛唐玄宗之世, 均以“保关陇[6]之安全为国策”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陇右实为唐王朝维护版图统一、稳定政局的要害之地。陇右的安危, 对唐王朝的盛衰兴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唐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陇右, 为文士远赴河陇提供了机会, 也使更多的文人心驰神往于这方热土而竞相咏歌。一部《全唐诗》中, 边塞诗约2000首, 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7]。因此, 诗中反复呈现这样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有关城防关塞的地域意象, 阳关、玉门、凉州、居延、萧关、临洮……如“只将诗思入凉州”、“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等, 让人每接触这些字眼, 就不禁联想到西北边疆的空阔辽远、唐王朝疆域的广大。
其二, 地域不仅辽阔荒远, 大部分为高原山地、沙漠戈壁、沼泽冰川, 地势高亢, 地形复杂, 干旱严寒, 气候恶劣。故又出现诸多反映西北地形气候的地域意象:“十日过沙碛, 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 四蹄皆血流”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的沙漠戈壁,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的狂风白雪。这些奇险、奇寒、奇异的景象在内地在江南是无法领略到的。
另外, 边塞诗中的意象还有不少表现大西北厚重粗犷的风土人情、风俗习尚, 传达出胡汉文化融汇的斑斓氛围。如在王维“婆娑依里社, 箫鼓赛田神” (《凉州郊外游望》) 、“健儿击鼓吹羌笛, 共赛城东越骑神” (《观凉州赛神》) 的诗句中, 代表中原农业文化的箫鼓与充满西域民族风情的羌笛, 回荡在边塞凉州的上空, 展示了此地农牧骑射的世风民情。再如“葡萄酒熟恣行乐, 红艳青旗朱粉楼……歌舒开府设高宴, 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缭乱, 丸剑跳掷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 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 赞普亦奉翠茸裘。” (元稹《西凉伎》) , 透过诸多斑斓的意象不难看出当地“胡风渐染”的事实, 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
2.鲜明的时代风貌
“声音之道与政通” (《乐论》) , 由于政治局势不同, 唐代边塞诗及其意象展示出来的时代风貌也不尽相同。 (1) 初盛唐时期:由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精神, 在“入幕制度”的刺激下, 唐代文人萌生了到边关建功立业的壮志。因此, 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 意象也显得雄阔。如王维“画戟雕戈白日寒, 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 鸣笳乱动天山月!”通过视觉意象——画戟、雕戈、连旗、大旆、白日、黄尘、瀚海波、天山月和听觉意象——叠鼓、鸣笳的描述, 表现了唐军威镇西塞无可比拟的声势。林庚先生以为, 盛唐边塞诗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壮的豪情, 异域的情调, 辽阔的视野, 边防的信心”。如果“没有生活中无往不在的朝气, 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 (《唐诗综论》) (2) 中唐时期:自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实力急转直下, 面对外族入侵, 唐只有招架之功, 故中唐边塞诗多表现杀敌靖边的决心和民族存亡的忧虑, 多用色彩荒冷的意象——荒城、冷月、残阳、黄昏、戍楼、冻雪、秋风以表沉郁感伤。如“塞鸿过尽残阳里, 楼上凄凄暮角声”。 (耿湋《塞上曲》) (3)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 政局更加混乱, 唐丧失守边能力。面对党项、回鹘的入侵, 诗人们看到的是无谓的牺牲、人民的流离、生产的凋敝、边地的残破。边塞诗充满反战厌战情绪, 呈现衰颓晦暗之气, 频频出现“白骨”、“赤血”这样的惨烈意象, 令人闻之触目惊心, 引发对战争的深沉思考。如“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二首》) , “战血染黄沙, 风吹映天赤” (于濆《沙场夜》) , “士卒浣戎衣, 交河水为血” (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归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四首》) 。
3.不同的个性才情
同是边塞诗, 但由于诗人经历不同、性格迥异, 表现出的才情各不相同。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就以其雄阔鲜明的意象, 展示其“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色。即便两度赴边、有着深厚边塞生活底蕴、风格比较接近的“高岑”二人, 其笔下意象也存在很大差异。“适诗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 (《河岳英灵集》) ;“嘉州之奇峭, 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 奇气益出。” (翁方纲《石洲诗话》) 相较而言, 适诗意象显得爽直, 不加掩饰, 写实性强;如其《燕歌行》中诗句“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和“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参诗意象则更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 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充满奇情壮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明是北方飞雪, 却用春风和梨花两个鲜明意象作喻, 用花团锦簇的景象表现大雪纷飞的塞冬, 把北方的萧索酷寒幻化为绚丽烂漫的南国之春。又如, 以“一团旋风桃花色”喻骏马, 该意象渗透着其南国生活经历, 表现其对军旅生活的热爱,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美的感受。又如“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 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雪、暖色调的“红”和冷色调的“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边塞的奇寒奇丽。再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均以鲜明的意象, 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表现了诗人壮逸豪迈的情怀。这恰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六、结语
总而言之,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就不能脱离对意象的把握.把握了意象的生成、组合等规律, 不光是唐代边塞诗, 就是对其他古诗词的鉴赏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朝一日, 我们的学生若能自然而然的地从意象角度来欣赏古诗词, 那他十之八九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楼昔勇.美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2]戴伟华.唐代文学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4]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真题演练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能力提升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诗歌鉴赏习题: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孤城遥望玉门关。受降城处月如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 而不苦,悲壮豪迈。)《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意象归纳:
1)景观: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 2)器物: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台等;
3)地点: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 4)人: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 5)音乐:羌笛、胡笳(jiā)、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三:表达技巧归纳:
1)表现手法:用典、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 四:风格归纳:
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委婉清丽 练习:试归纳下列诗句的风格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五:思想感情归纳:
1: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2:有帝王黩武的不满、无路请缨的怨恨;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4:有久戍边关的乡愁,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1)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2)有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3)有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六:堂上练习一.(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二、(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雨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
江总(519─594),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鉴赏】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诗人把“旗帜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三、(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g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读】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一.边塞诗有关内容:
1.常见意象: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边塞诗常见思想感情:
(1)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
(4)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5)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附录: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边塞诗鉴赏学案】推荐阅读:
高考古诗鉴赏边塞诗09-10
边塞诗答案06-23
岑参的边塞诗12-05
诗歌专题复习边塞诗06-01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07-07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07-20
盛唐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0-14
边塞的诗句05-26
边塞诗人07-25
边塞爱国诗句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