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合同书
(流出已婚育龄妇女)
为加强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根据国家、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的规定,经村委会(单位)(以下简称甲方)与流出育龄妇女(以下简称乙方)协商后, 签订如下合同:
一、甲方的义务与责任1、2、负责对乙方进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负责与乙方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出具办理《婚育证明》申请单;协
助乙方到乡(镇、场)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有生育现象的督促其及时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负责为乙方安排计划生育,协助办理《一胎生育证》和《再生一胎生育证》的审批手续,统计上报出生人口。
负责为乙方落实各种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奖励优惠政策。
3、4、二、乙方的义务与责任
1、流出前必须向甲方提供流入地详细地址、所从事职业、从业地点及联系电话。流出后若居住地址、从事职业、从业地点、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必须在15日内将变动情况及时告知甲方。
2、乙方属重点服务对象的:
(1)流出前到乡(镇、场)计生服务所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每季度向甲方提供流入地乡(街道)计生服务站或县(市)区计生服务中心出具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不按要求寄回《报告单》的愿意接受,《村规民约》的处理;
(3)流出后若婚、育及子女状况发生变化,必须在三个月内到甲方换领新《流动人口婚育状况证明》;
(4)持《生育证》在外地生育者,当月内向甲方提供婴儿出生时间、性别及《出生医学证明》。如乙方出现计划外生育,按《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四、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协议,若有违反将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的相关规定处理。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自签订之日起至返回户籍地居住之日止(一般为三年)。
村委会意见(盖章):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在岗的227名合同制护士(表1),年龄18~49岁,平均(25.6±8.7)岁,<35岁154人,35~45岁67人,>45岁6人;未婚131人,已婚96人;工作年限1~29年,平均(12.7±8.3)年,<10年122人,10~20年94人,>20年11人;学历水平:中专65人,大专121人,本科41人。
1.2 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从参与调查人员(合同制护士)的基本情况、环境因素与离职的相关性、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87.3%。
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一是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二是有无离职意愿,本项内容参考王秀菊等[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该问题包括3个条目:(1)目前正在在考虑离职相关问题;(2)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薪酬高的单位;(3)如果有可能,会考虑更换岗位更合适自己发展的医院。采用7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7分,得分范围为3~21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离职意愿越强。3分以下为无离职意愿,4~14分为有离职意愿,15~21分为有强烈离职意愿。三是如果离职,最有可能导致离职的三项环境因素,全部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科室、危险因素、夜班次数、病人要求、人际关系、婚姻家庭七个方面,被调查者最多选择三项。四是如果离职,最有可能导致离职的三项单位关心因素,单位关心因素包括福利、报酬、晋升、规章制度、被认同感、公平感、专业发展机会,被调查者选择三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水平P<0.05。
2 结果
2.1 合同制护士离职意愿与基本情况
合同制护士离职意愿与基本情况的相关性比较见表1。受调查者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水平离职意愿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合同制护士环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
合同制护士环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见表2。所有受调查者最多选择三项离职因素,选项位列前三位的环境因素依次是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夜班次数,分别被选158、153、128次;其次是工作科室和危险因素,分别被选99和88次;最少的是病人要求和人际关系,分别被选31和24次。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最好(r=0.998,P<0.05)。
2.3 合同制护士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
合同制护士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相关性比较见表3,所有受调查者最多选择三项离职因素,选项位列前三位的单位关心因素依次是福利、报酬、专业发展机会,分别被选186、165、146次;其次是公平感、认同感和规章制度,分别被选67、44、43次;最少的是晋升,被选择30次。离职意愿与福利、报酬的相关系数(r=0.999,P<0.05),与晋升、认同感的相关系数(r=0.997,P<0.05)。
3 讨论
随着纵向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要求随之提高,但受到医院编制的限制和学历要求的提高,形成了新的用人制度,造成了正式在编护士数量锐减,合同制护士的出现和人数的增加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不足,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由于编制的差异,合同制护士不但承受着职业的压力,同时还承受着薪酬低、福利差、工作不稳定等额外的压力,因此岗位流动性非常大,给个人和医院的发展均带来了很大的制约。离职意愿是岗位流动的内在因素,是一种行为倾向,它能导致离职行为的发生[3]。离职意愿是岗位流动的前因变量,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岗位更换的可能性,对实际的岗位流动行为有很好的预测力,有学者建议直接用离职意愿来代替实际的离职行为[4]。国外有学者[5]认为,离职行为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很难预测,想离职的员工只有当其有可选择的工作时才会真正离职,因此建议用离职意愿代替实际的离职行为更有意义。因此本项研究把离职意愿的调查作为岗位流动研究的直接靶点。
本项研究表明,合同制护士的离职意愿在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水平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同制护士普遍年轻化,工作后结婚组建家庭便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定势思维模式下,合同制护士为家庭而牺牲工作便成了很常见的现象,为了组建家庭,许多合同制护士被迫离职,寻找更适合家庭的工作岗位,这也成为年轻护士有较高离职意愿的重要原因。另外年轻护士在心理承受能力、业务水平、应急能力等方面不够成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工作压力,成为产生离职意愿的另一原因。从研究结果来看,具有大专学历的合同制护士的离职意愿最为强烈,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具有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寻找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离职后再就业较困难;具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一般在单位中都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相对待遇要优于其他,更换岗位后待遇的提高并不明显,因此离职意愿并不强烈。具有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是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其就业相对容易,渴望得到更高待遇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也成为最有可能离职的人群。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岗位流动的环境因素中除过婚姻家庭外,工作压力和班次(值夜班的次数和频率)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护士职业已是世界公认压力性职业[6],有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高,离职意愿越强[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但希望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治疗,还要求她们是一名健康的使者,能解答他们的健康问题,指导他们保健的知识,这种患者的要求与护理人员能力之间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内心产生冲突,压力增大[8]。合同制护士多从事一线护理工作,超负荷工作和频繁夜班打乱了她们正常生活节奏,体力不支导致生理性疲劳;工作过程又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和极强的责任心,持续的心理冲突和紧张状态,导致护士身心疲劳。
在单位关心因素中,住房、保险、养老等福利因素排在首位,报酬和专业发展机会分列二三。在医疗机构中,工资水平与编制密切相关,合同制护士与正式护士待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目前的离职意愿看,付出和薪酬待遇不成比例、薪金和福利待遇与正式护士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是目前合同护士离职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与唐湘铧[9]研究的结果一致;同时目前的收入也与职称密切相关,合同护士大多年龄较轻,职称较低,因此薪酬也较低。在护士对薪酬不满意的研究中,她们大多认为工作中与正式护士同等的工作,而收获相差甚远,这种不平衡的感受是引起护士岗位流动的关键因素,她们所得薪酬与其能力、工作经验和工作绩效不成正比,是岗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一项调查[4]发现,护士对晋升和培训机会的不满意,比对工作负荷和工资的不满意,对护士的离职有更强的影响作用。
本项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夜班次数影响最大,而单位关心因素中福利、报酬、专业发展机会影响最大。护理管理者应给予合同制护士更多的支持,以减轻其岗位的流动性。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在岗的合同制护士进行调查,分别从参与调查人员(合同制护士)的基本情况、环境因素、单位关心因素与离职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受调查者在每个因素中可选三项导致离职的因素,对各因素被选次数进行统计排名,并分别对各因素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离职意愿与被调查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学历水平均有关(P<0.05);选项位列前三位的环境因素依次是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夜班次数,分别被选158、153、128次,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明显相关(r=0.998,P<0.05);位列前三位的单位关心因素依次是福利、报酬、专业发展机会,分别被选186、165、146次,离职意愿与福利、报酬明显相关(r=0.999),与晋升、认同感明显相关(r=0.997,P<0.05)。结论 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夜班次数影响最大,而单位关心因素中福利、报酬、专业发展机会影响最大。护理管理者应给予合同制护士更多的支持,以减轻其岗位的流动性。
关键词:合同制护士,岗位流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合同制护士心理健康现况的调查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48-49.
[2]王秀菊,王庆华,宋月雁,等.合同制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离职意向相关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2):92-94.
[3]郑春芳,朱海利.515名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29-31.
[4]陈芙蓉,阎成美.护士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6):78-80.
[5]迟俊涛,于鲁欣,娄凤兰.护士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64-68.
[6]赵体玉.护士职业压力及其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现状闭[J].护理学杂志,2006,21(16):79-81.
[7]杨美玲,王冉冉,侯淑肖.在职护士离职意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18):1667-1669.
[8]陈妙虹,成守珍,徐朝艳,等.个体工作相关特性对合同护士职业压力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71-2373.
(流出)
甲方:南充市嘉陵区桥龙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乙方(流出人员):
为依法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根据《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南充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条例》)和《南充市嘉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合同。
一、甲方的权力和义务
1、对乙方已婚育龄人口负责搞好宣传教育和政策咨询。
2、对乙方已婚育龄人口落实可靠的节育措施。
3、为符合政策规定的流出育龄人口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负责为乙方安排、审批生育指标,统计出生人口。
5、与乙方暂住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配合乙方暂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做好工作。
6、乙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在暂住地没有落实经济处罚的。甲方有权按照《办法》、《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处罚。
二、乙方的权力和义务
1、有权按照《办法》规定,向甲方索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2、在离开户口所在地后的一个月内,及时准确地向甲方提供现居住地的详细住址。
3、每季按时向甲方寄回现居住地乡(镇)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节育情况报告单;已做绝育手术者,半年寄回一次孕检节育情况报告单。如不按时寄回,自愿按《办法》接受甲方的经济处罚。
4、落实可靠的节育措施。出现违法怀孕,必须主动采取补救措施。造成违法生育,愿按《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接受处罚。
5、乙方回常住地后,10日内交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六、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 盖章,签字日期为合同的生效日期。
甲方 签章
诚 信 合 同 书 中垾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年月日
1人口和计划生育诚信合同书
甲方:中垾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乙方:村组妻:夫: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更好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进步,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特签订此诚信合同:
一、乙方夫妻于年月日结婚,现有子女。根据安徽省计划生育政策,乙方符合(初育、再生育)政策。
二、甲、乙双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向乙方宣传计生政策法规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办理计划生育相关证件。
2、免费为乙方夫妻在准备怀孕前提供一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检查地点:巢湖市计划生育服务站。检查项目:夫妻双方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妇科B超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早孕及妊娠结局随访等。)
3、甲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在乙方怀孕期间每月免费上门进行一次随访服务,并提供孕产期服务和指导。
4、对乙方符合一孩生育政策,在怀孕100天内主动上报孕情信息的,甲方奖励乙方人民币100元;对乙方符合再生育政策,在怀孕90天内主动上报孕情信息的,甲方奖励乙方人民币300
元(以上奖励需凭有效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相关手续;孕情非正常消失取消奖励)。
5、对乙方属农村政策内一孩出生后落实上环(皮埋)措施的给予100元一次性奖励;农村双女计划生育户落实上环(皮埋)措施的给予200元一次性奖励;农村双女计划生育户落实绝育措施的给予一次性10000元奖励;农村非双女计划生育户落实绝育措施的给予一次性600元奖励。
6、对乙方政策外怀孕并主动落实补救措施的奖励200元。
7、对子女年满16周岁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甲方负责从领证之日起,每月发放30元的独保费,至独生子女16周岁至。对双农独女户主动放弃生育二孩、在独生女满16周岁之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元,以后每年奖励100元,独生女满16周岁时一次性兑现。
8、对城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农村两女孩落实绝育手术夫妇,在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每人每年补30元。
(二)乙方
1、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自觉遵守和履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主动接受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每季度按时参加一次村(居)组织的孕(环)检服务。
2、乙方夫妻在符合生育政策怀孕前,主动参与一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预防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乙方若要离开户籍地一个月以上,及时与所在乡镇、街道计生办联系,并告知流入地详细地址,每季度寄回一份有效的孕环检证明。(联系电话:0551-88531483)
4、主动申办《生殖保健服务证》或《生育证》,一孩怀孕
100天内、二孩怀孕90天内主动向中垾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申报孕情。(计生服务所联系电话:0551-88531483;手机:***)
5、怀孕期间,不私自做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不违法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
6、乙方在生育后,在计生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觉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意外政策外怀孕的,及时主动落实补救措施。
三、协议效力
本协议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在协议有效期内,协议内容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发生修改变化的,依据合法性原则,协议双方约定自动适应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乙方所在村(居)民委员会一份。
甲方(签章):中垾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盖章)
联系电话:0551-88531483
乙方(签章):妻:夫:
联系电话:
借款单位: (简称借款方)
贷款单位: (简称贷款方)
根据《建筑流动资金贷款办法》(以下简称《贷款办法》),的规定,借款方为保证施工生产正常进行,向贷款方申请建筑流动资金贷款,经贷款方审查同意发行,为明确各方权责,特签订本合同并共同遵守。
第一条:本合同规定 70 天,贷款额为人民币40万元,大写肆拾万元整用于通海古城工程项目。
第二条:借款方和贷款方必须共同遵守《贷款办法》,有关贷款事项按办法规定办理。
第三条:由于借款方无法交纳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万元(大写壹佰万元整)通海古城工程项目之保证金,借款方才向该工程施工劳务方(贷款方)提出借款,本着诚信借贷的原则,贷款方贷给借款方40万元(大写:肆拾万元整),加上借款方自有的60万元(大写:陆拾万元整)共计:100万元(大写:壹佰万元整)交给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借款方交给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海古城工程项目之保证金。
第四条:借款方自签订本合同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如果不能满足通海古城工程项目劳务施工方的正常施工条件(见该工程主合同及补充协议),贷款方(劳务施工方)将追究借款方经济责任。并且由借款方(担保方)退还贷款方的全部款项,以及前期所有经济损失赔偿(前期13万元(壹拾叁万元整)借款。
第五条:赔偿及退款资金来源:前提是先退还贷款方贷给借款方的。
53万元(大写:伍拾叁万元整)现金全部退还贷款方之后,由借款方交给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保证金中的60万元(大写:陆拾万元整)作为赔偿资金。并且由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将以上赔款赔偿给该工程的劳务施工方(贷款方)。
第六条:借款方如违反合同和贷款法的规定,贷款方有权停止贷款,提前收回全部贷款及所有经济赔偿。
第七条:此款项以银行转账单据或现金单据为准。
第八条:借款方担保人《天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借款方归还借款本息承担连带责任,借款方未按期清偿借款本息时,担保方应在接到借款方还款通知后7日内负责归还借款方。
第九条:本合同自20xx年 月 日起至20xx年 月 日止。本合同一式三份,借款方、贷款方、担保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借款方:
法人代表签字:
贷款方签字:
担保方:
法人代表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犯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每一个阶级社会都给犯罪下了定义, 社会主义的中国, 也在刑法中给犯罪下了定义, 却没有对流动人口下定义。不过人们都知道流动人口主要是离开原户籍管理所在地而进入城市的那部分人。而这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同样可能犯罪, 甚至犯罪率还很高。这其中有自身的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因素,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处世观念陈旧。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 进城以后往往人生地不熟, 对陌生的环境自然产生一种怀疑和防卫的心态。特别是当自己熟悉的人在城市里遭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甚至遭到某些伤害后, 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充满了自我保护心理, 一段时间内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旦与人发生一些细小的纠纷或者摩擦, 就会产生强烈抗拒或报复心而导致犯罪。有的是过分忍让以求平安。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处世原则是事事忍耐以求平安, 在陌生的地方, 即使遭到抢劫、甚至强奸也不报案, 其实这些抢劫、强奸犯也和他们一样, 大都是城市流动人口之一, 可是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忍气吞声导致了另一部分流动人口的犯罪。有的“江湖义气”严重。一些流动人口以同乡或宗族、或朋友为纽带, 组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团伙组织, 拉帮结伙, 不断扩大其团伙, 为了团伙利益, 不惜违法犯罪。甚至有的团伙逐渐演变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这些城市流动人口组成的犯罪团伙, 大多远离故乡和亲人, 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 犯罪以后互相包庇, 互相隐藏, 其实施的犯罪手段十分残忍, 所带来的危害性往往是双重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甚至间接危害性还大于直接危害。因为有更多的城市流动人口自觉不自觉的就学会了他们的犯罪手段, 社会危害性更大。
(2) 法制观念淡薄。城市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人的文化层次较低, 许多人的法制观念淡漠, 甚至根本不懂法。虽然我们进行了五次普法教育, 但对他们来说, 形同摆设。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善恶, 往往以在家乡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为标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 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而是采取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本或很少向城里人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担心被城里人看不起, 觉得与相同身份、相同境遇的人在一起才安全。在遇到重大情况时,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封闭的从农村到城市里工作的小圈子里的人。他们甚至奢望侵害自己权益的当事人能够赔偿,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实现的时候, 就采取绑架当事人、当事人的家属, 盗窃或者抢劫等非常手段, 导致犯罪。
(3) 心态失衡。不平衡的心态是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 文化程度较低, 能力有限, 繁华的都市与其家乡的贫穷落后状况形成巨大的反差, 自己艰苦努力也没有城市人生活得轻松, 特别想一夜之间也成为城市里的大款。可是几经周折, 也没有实现其愿望, 于是, 使一些城市流动人口有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心理。特别是当一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 经常受挫, 产生被歧视感, 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荡然无存, 想要得到补偿, 希望在此处遭受的歧视、失去的尊严在别处找回来。可是他们在找回尊严的时候, 不是用正常的手段, 而是用砸烂老板的车、窥视老板的不检点进行敲诈、绑架老板的子女进行恐吓的方法, 直到被公安机关抓获, 他们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说自己在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与治理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受到长期以来的户籍政策以及城乡二元分割政策影响, 被城市打上另类的标签, 以僵化的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将城市流动人口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之外, 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 高度隔离的劳动力市场导致了严重的就业限制, 绝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只能在非正式的市场找到就业机会, 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做的“脏、累、粗”的工作, 加上几年来不断增加的三峡大移民, 使得处于劣势地位的城市流动人口不得不再次面临更加低的工资选择。因此正确对待城市流动人口的择业和工资待遇是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措施之一。由于大量的流动人口都是农民工, 他们进城带来的只有劳动力, 流动的目的基本上是以经济收入为主, 很少有政治因素的参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政治与社会权利被合法剥夺, 国家和社会没有赋予他们发挥自己能力的公平机会和公正权利, 他们往往被排斥在劳动市场和公民社会外, 合法权利的贫困导致机会的贫困, 机会的贫困导致经济的贫困, 经济的贫困导致难以扼制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 社会出现了体制外的商业精英, 体制内的政治精英, 地方政府官员和有权力的政治背景的人, 知识技术阶层和新保守主义知识分子等几种社会精英之间正在建立起新的强势群体。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所谓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之间结盟后会产生什么结果, 但是他们之间存在更多的沟通渠道, 这种情况下, 使本来就缺少沟通的城市流动人口这个弱势群体更加弱小, 社会将出现更严重的以强凌弱的社会倾向, 甚至导致执政党政治决策加速向社会强势群体倾斜。这一项预防措施更艰巨、更复杂, 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社会都来关注、帮助弱势群体——城市流动人口, 使他们逐渐提高素质, 分流到各个较强或强势群体里。要实现这一工程,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建立健全制度。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里没有自己的合法组织, 不能实现利益制度化。应该组建城市流动人口的自主性组织, 实现城市流动人口的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进程, 同时取消那些造成城市人与城市流动人口异类的社会政策和制度, 将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放在同一的水平线上, 享有和所有公民一样的合法权益, 要知道城市流动人口也是城市资源的制造者, 他们天经地义地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可是, 由于社会价值观, 社会政策等将这些城市流动人口贴上社会标签, 使他们被社会排斥、被遗忘。对如此庞大的城市流动人口, 不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是难以从源头治理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加强利益保护。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利益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大多数社会利益都有排他性, 任何一个政府组织都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 但是它至少应该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中, 维持适当的平衡。处于劣势地位的城市流动人口, 在城市中干了城市人最不愿意干的工作, 可在自己该拥有的合法利益不能实现, 甚至那微弱的工资还被克扣或拖欠。我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他们的利益进行保护。虽然2004年, 全国都在进行清理拖欠民工工资工作, 但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没有长期的利益保护措施。即使我们有了一部劳动法, 有几个城市流动人口知道在干工作之前要签用工合同, 就算签了劳动合同, 许多个体、民营和外资企业,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擅自变更或撕毁合同的现象十分严重。政府已经着手解决一些严重的损害城市流动人口利益的重大事件, 但力度不够。必须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了。
(3) 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每当到一个新的地方, 总是受到当地政府、街道居委会的青睐。因为流动人口到城市以后, 最迫切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办证, 没有证就找不到工作, 就会成为“三无”人员, 就会被送回原籍。可是现在要办证名目繁多, 所要交纳的费用也就多。这种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城市流动人口发挥建设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 地方地痞流氓也乘机“登门拜访”, 轮番地向城市流动人口收取各种“保护”费。这样的结果使城市流动人口既要逃避办证人员的“围追堵截”, 又要躲避地痞流氓的轮番“保护”。建议建立城市流动人口的定向管理服务模式场所, 变收费管理为程序管理, 包括城市打工者的住地规划 (因为城市流动人口大多数都是住在租房里) 、工会、甚至党支部、党小组的建立等, 形成一种正常活动的组织态势, 以一带一, 甚至以一带二、带三, 最后带动全国各地的城市流动人口, 形成一种良好社会发展势头, 那样,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自然会得到控制, 社会环境自然得到净化。
城市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要制止人口的流动,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并且, 随着经济发展的势头, 城市流动人口还将有一个高峰, 对于这个高峰期, 要有准备、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合理地向小城镇转移, 还要不断提高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法律服务站, 法律援助中心等, 向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 保护城市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当然, 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控制,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公安、工商、城建乃至居委会等许多部门。要管理好城市流动人口, 还需要做大量艰辛的工作, 它不可能依靠几次大规模的行动就一蹴而就, 由减少到消灭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摘要: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是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都有的社会现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犯罪率也在随之提高, 这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 但并没有控制住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因为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在各个时期是不同的, 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不同。不过, 不管在任何时期, 都要从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去分析, 然后再分析社会原因, 最后制定法律、政策等措施, 直到减少和消灭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农村,城市
参考文献
[1]张墩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3-115.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87-89.
[3]龚正平.新穷与新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190-192.
三、贷款利息按月息____‰的利率计收(如遇国家调整利率按新规定执行);由借款方根据贷款方结息通知按期偿还,不能按期偿还的,作逾期贷款处理。 分次还款期
还款金额
分次还款期
还款金额
四、逾期贷款按逾期金额的____%加息;贷款被挪作其他用途的;挪用部分加息____%。
五、贷款到期时,借款方以____资金偿付或由贷款方在借款方____帐户中扣还。
六、借款方保证按期向贷款方提送贷款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资料。贷款方有权检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了解借款方的生产计划执行、经营管理、财务活动、物资库存等情况。
七、借款方保证按季(年)从____中提取____%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借款方如不按本规定执行,贷款方有权对应补未补自有资金部分所占用的贷款加息____。
八、借款方违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工交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贷款方有权停止发放新的贷款,追回本合同已支用的贷款。
九、保证单位保证借款方及时偿还贷款本息,借方如无力偿还,由保证单位在接到贷款方的通知后一个月内负责归还。
十、借款申请书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十一、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借款本息还清之日止生效,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签章各方各执一份。
十二、本合同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借款合同条例》和建设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十三、其它
借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证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合同范文三
合同号:________________
一、合同双方
借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方:中银信托投资公司
二、贷款种类
本合同项下贷款为流动资金贷款,不得挪作它用。
三、贷款币种及金额
币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额:(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贷款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贷款期限:自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共计________天。
六、利率与计息
1.利率:(a)按年利率________%计算;
(b)按贷方划款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同期利率加_______(libor+_______)计算。
2.计息:按贷款实际发生额半年结算一次,上半年六月二十日,下半年十二月二十日,如借方未于计息日付应付利息,上述贷款利率按实际用款天数(360日/年)计息。
3.起息:按实际汇出日起计息。
4.如中国银行总行制定的计息办法发生变化时,本合同将按新的办法执行。
七、还款
1.借方应严格按还款计划或本合同规定还款;
2.借款方提前还款时,应在预计偿还日前十五天书面通知贷方并获得贷方的认可。对不经贷方认可而提前归还的贷款部分,贷方将向借方收取一次性_______%的承担费;
3.借方因故无法按期还款时,应于规定还款日前一个月向贷方提出延期付款的申请。并准备办理有关展期的手续。经贷方批准同意展期的部分,不予罚息。
八、保证
1.借方保证向贷方提交的所有资料必须是合法、真实、有效的文件。
2.借方保证本合同项下的贷款专款专用,不挪作它用。
3.借方保证按时向贷方提交使用贷款的有关资料,接受贷方的监督和检查。
4.借方由于变更、改制、承包或经主管部门批准关、停、并、转时,保证最迟于一个月以前通知贷方,并立即清偿所有债务。经贷方同意,借方可将债务转移给接收单位或新设单位,但接收债务单位必须与贷方重新签订贷款合同,合同签订以前,贷方随时有向借方追偿债务的权利。
5.贷方保证按照合同的条款及用款计划及时向借方提供贷款。
九、违约责任
1.无论何方,亦无论因何种原因、何种方式拒绝执行或拖延执行本合同规定的所有条款之任何一项,均视为违约行为,应按下述条款或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2.如贷方不按合同规定,挤占挪用本合同项下的贷款时,贷方将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在原有贷款利率基础上加收_____%的罚息;
3.如贷方未按本合同或用款计划规定按时拨付款项,借方有权要求贷方按实际违约金额及延误天数,按罚收逾期贷款的同等利率向借方支付违约金。
4.如借方未按本合同或还款计划规定按期还款时,贷方将给予借方_________天的宽限期,如在宽限期内借方仍不能清偿全部款项,则贷方将对借方加收未偿还部分每日_______%的罚息。
5.如借方在贷方加收罚息及多次通知、警告后仍不能偿还贷方贷款时,贷方有权通过法律手段向借方追偿所有未还资金。
十、担保
甲方:乙方:日期:
看过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合同的人还看了:
1.银行流动资金借贷合同范本3篇
2.中国工商银行借贷合同范本
3.银行借款合同范本
4.中国农业银行借款合同范本5篇
5.金融合同范本
6.银行信用借款合同范本
7.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范本
8.资金贷款合同范本3篇
(住 宅)
深圳市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制
合 同 书
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须知
一、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需提交的资料:
(一)房地产权利证书或者证明其产权(使用权)的其他有效证件(提供原件并留复印件)(二)出租人、承租人身份证明或者法律资格证明,包括:
1、单位
机构设立文件或营业执照(提供原件并留复印件)。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原件。
2、个人
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提供原件并留复印件)。
(三)房屋委托他人代管的须提供授权委托书、代管人身份证明;委托他人代为出租或者承租房屋的,受委托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四)共有房屋出租的,须提供所有共有人同意出租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五)出租房屋用途为住宅的,须提供出租人与当地计生部门签订的《出租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责任书》;出租房屋用途为住宅且承租人为育龄妇女(20至49岁)的,还须提供经现居住地镇(街道)计生部门查验合格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均提供原件留复印件)。(六)房屋租赁合同。
以上
(三)、(四)所提到的授权委托书均收取原件,境外当事人的委托书应按规定经过公证或认证。
二、关于房屋租赁合同备案的说明: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第六条、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出租房屋不能按照条例规定登记的,当事人应持出租房屋的有关资料及当事人身份证明,到区主管机关办理备案。
房屋租赁合同(住宅)
出租方(甲方): 通信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号码: 委托代理人: 通信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号码:
承租方(乙方): 通信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号码: 委托代理人: 通信地址: 邮 编: 联系电话: 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号码: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的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甲方将位于深圳市 区,房屋(间)编码为 的房屋(以下简称出租房屋)出租给乙方作住宅使用。该建筑物共 层。产权人或合法使用人为,房地产权利证书或者证明其产权的其他
有效证件为。
出租房屋为(套、间),建筑面积共计平方米。
第二条 乙方租用出租房屋的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甲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将出租房屋交付乙方。甲方延迟交付出租房屋的,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额为每一延迟日人民币 元(大写 元)。
第三条 出租房屋月租金总额人民币 元(大写: 元)。
乙方应于每月 日(每季度第 个月 日)前向甲方交付租金。乙方拖欠租金超过 个月的,甲方可解除本合同。
第四条 乙方同意,在甲方交付出租房屋时向甲方支付(不超过三个月)个月租金数额的租赁保证金,即人民币 元(大写: 元)。
甲方收取租赁保证金,须向乙方开具收据。
甲方向乙方返还租赁保证金的条件:1、2、3、返还租赁保证金的方式及时间:。
甲方不予返还租赁保证金的情形:1、2、3、本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甲乙双方均须自觉履行,如有一方违约,按法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条 租赁期间,甲方负责支付房屋租赁涉及的税款、出租房屋所用土地的使用费、房屋租赁管理费、费;乙方负责支付出房屋的水电费、卫生费、房屋(大厦)物业管理费、费等
因使用房屋所产生的费用。
第六条 乙方不得擅自改变出租房屋的用途,乙方将出租房屋用于居住以外的用途,甲方可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 甲方应保证房屋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及其正常使用。
出租房屋及其内部设施出现或发生妨碍安全、正常使用的损坏或故障时,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采取有效措施;甲方应于接到乙方通知后 日内进行维修。乙方无法通知甲方或甲方接到通知后不在上述约定的时间内履行维修义务的,乙方可代为维修,维修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八条
乙方应正常、合理使用出租房屋及其附属的设施。因乙方使用不当或不合理使用,出租房屋或附属的设施出现损坏或发生故障,乙方应负责及时维修或赔偿。
第九条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出租房屋全部或部分转租与他人。经甲方同意转租的,转租终止期不得超过原乙方的租赁期限,乙方并保证其受转租人不得将转租房屋再行转租。
乙方擅自转租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第十条 租赁期内,甲、乙双方应全面履行本合同所定的各项义务,不得无故解除合同。单方依合同约定或依法律规定合法解除本合同的可以申请单方解除合同登记(备案)。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期满终止(或因其它原因导致本合同终止)后,乙方应于终止后 日内迁离出租房屋。乙方逾期不迁离或不返还出租房屋,在逾期期间应加倍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如不在此房屋内居住的,甲方有权收回房屋,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甲、乙双方就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提请本合同登记(备案)机构调解或:□向深圳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租赁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上述两种方式双方应共同选一种,并在□里打“√”)。
第十三条
甲乙双方约定以下通信地址为双方通知或文件的送达地址:
甲方送达地址:
乙方送达地址: 如上述地址未约定的,以双方当事人签署合同的通信地址作为送达地址。
送达地址未经书面变更通知,一直有效。一方给另一方的通知或文件按送达地址邮寄视为送达。如按上述地址邮寄文件被邮政部门退回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第十四条 甲乙双方应当签订《深圳市房屋租赁安全管理责任书》。
第十五条 附页内容是本合同的一部分,经双方签章后生效。租赁期间,甲、乙双方可就本合同未尽事宜,另行协商作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须在签订后10日内到原合同登记(备案)机关登记(备案)。
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执 份,乙方执 份,合同登记机关执 份。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银行帐号: 银行帐号:
委托代理人(签章): 委托代理人(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登记或备案人:
(附页)
特别提示
1、签订合同之前,当事人双方应当仔细阅读合同,经双方协商可对合同条款的内容作增删、选择、补充、填充、修改。合同签订后,未被修改的内容及当事人填写的内容(经当事人双方签字或盖章确认)视为本合同约定内容。本合同中的选择、补充、填充、修改内容以手写项的效力优先。
2、在签订合同前,出租人应当向承租人出示房地产权利证书或者证明其拥有房地产权的其他有效证件以及能证明出租人身份或者法律资格的证明。房屋委托他人代管的还需提供授权委托书;共有房屋出租的,须提供所有共有人同意出租证明和授权委托书;承租人应当向出租人出示承租人身份证明或者法律资格证明。
3、当事人签订、履行合同均应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有关程序规定或从事违法行为。
4、本合同一经签订,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须按照双方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非经法定或约定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5、合同中由当事人自行填写的内容,均应当使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用毛笔、钢笔、签字笔填写并签字或盖章确认。
6、本合同文本部分条款中有空白处(以下划线标出),可供当事人约定;还有部分条款可供当事人选择(以口标出)。
7、签订本合同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及时共同到房屋租赁管理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或备案。
8、租赁双方当事人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合同原件的份数并在签订合同时认真核对,确保各份合同相互之间内容一致;在任何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各自持有至少一份合同原件。
9、本合同内容发生重大变更、解除及合同文本遗失的,当事人应及时到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10、双方当事人可就租赁期满、解除合同后如何处臵出租房屋内留臵物品进行协商,在附页中约定。
深圳市房屋租赁安全管理
责
任
书
深圳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办公室印制
为贯彻执行《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房屋租赁安全责任,加强出租房屋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性用房(包括各类商品市场及其档位、柜台)、办公用房、住宅及其他房屋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为出租屋安全责任人。
二、出租人出租房屋应当有房屋权属证明或者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文件。委托他人出租的,业主应当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协议,约定各自的安全责任。房屋转租人、其他有实际出租行为的人和房屋出借人应当承担出租人安全责任。
三、出租人应当保证用于出租的建筑物及其出入口、通道、消防、燃气、电力设施等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有关行政部门规定的安全标准。法律、法规规定需取得相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才允许出租的,出租人应当取得。
四、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出租人应当要求其在开业前出示已办理消防手续的相关证明及工商业营业执照或者开业许可证书。
五、出租人应当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出租房屋的安全使用情况和使用性质进行查看并做好书面记录,承租人予以配合并签字;因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查看的,应当委托他人查看。
六、出租人查看发现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和承租人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情况,应当向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报告。
七、承租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房屋租赁合同的约定,安全合理使用房屋,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的结构和使用性质;承租人发现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通知出租人,并同时报告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八、承租人不得擅自改变出租屋使用功能,利用出租屋从事旅馆业、餐饮、娱乐、网吧、作坊等经营性活动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赌博、吸毒贩毒、卖淫嫖娼、制黄贩黄、伪造证件、承印非法出版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藏犯罪人员、窝藏和销售赃物等违法
犯罪行为;
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无照经营、无证开办诊所、非法行医和非法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等违法活动;
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无证职介、婚介、培训、房地产中介等诈骗活动; 禁止利用住宅出租屋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九、租赁双方应当协助和配合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对出租房屋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十、出租人或承租人未依法履行安全责任的,导致他人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出租人或承租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出租人:(签章)承租人:(签章)受委托人、管理人:(签章)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作为地理学核心研究对象的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其讨论如火如荼, 分类和称谓层出不穷、五花八门。除物质空间外, 还有众多的非物质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及人文地理学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语境影响下, 空间被不断建构与重构, 空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质得到强化。我们熟知的有城市空间、市场空间、经济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工作空间、通勤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 还有不太熟悉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权力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赛博空间、女性空间、贫困空间、感应空间、象征空间、第三空间等。无庸置疑, 一个“泛空间”时代已经到来。
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出发, 传统的社会区分析往往将城市进行均质化处理, 可从宏观层面展示城市空间的总体分异格局。但由于城市文化的多元化, 城市社会空间必然呈现复杂性特征, 笼统的社会空间研究可能难以展示城市内部诸多构成群体的空间选择特征[1,2]。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 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再造和城市空间的重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这类人群的空间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分类学视角出发理解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特质。据此, 本研究以流动人口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 重点关注流动人口空间分析的理论视角、空间体系构成要素、各类型空间的特征及相互关系、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2 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流动人口空间系统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置于流动人口城市化的分析逻辑体系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讲, 流动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也就是流动人口不断建构各种空间的过程, 两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人的视角及城市化本身的演化深度看待城市化的空间类型, 大致有地域城市化和精神城市化, 前者是浅层次的城市化, 后者是深层次的城市化。具体到流动人口而言, 流动人口是由经过一定的迁移决策和实施后来到城市的, 在地域上脱离了原户籍地, 从空间上实现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这就是流动人口的地域城市化;之后通过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实践, 流动人口不断地发展着与本地人、城市及自己的关系, 对城市物质景观层面的有形元素和精神层面的无形要素发生关系并产生印象, 这就是流动人口的精神城市化。
从过程论视角上看, 上述城市化的演化逻辑与空间相对应, 见图1。
从流动人口进城后的实践逻辑看, 对多数人而言, 寻找工作是第一要务, 这是由流动人口的迁移目的所决定的;然后是对居住地的选择, 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位移行为即为通勤活动。在工作和居住两方面主导性需求满足后, 流动人口还存在辅助性活动, 主要体现在购物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方面。依据行为—空间本体论的观点, 上述各种活动分别衍生出相应的空间。在工作、居住、通勤、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与城市发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上, 流动人口对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城市文化产生认同, 流动人口的感应空间便应运而生。
3 流动人口空的间体系
在以上逻辑的框架下, 流动人口空间结构包括区位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三大类, 各类型空间的理论视角、内涵、特点、产生根源、重点研究内容及本研究拟开展的研究见表1。
3.1 流动人口区位空间
流动人口区位空间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 这类空间一般具有有形的地理边界。一般而言, 流动人口出于生活成本、就业机会供给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在大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分布较多, 这些地方往往工厂密集, 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前来就业, 是多数流动人口的区位空间所在地, 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相对集聚的态势。但是也不尽然, 在城市老城区、新城区、远郊区也都有分布着大量的流动人口。根据流动人口流动性的本性特征以及不同流动人口自身的人口属性差异, 在整个城市层面上是相对分散的, 流动人口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老城区的流动人口大都从事建筑、低端性服务行业、非正规行业等;新城区的流动人口大多年轻、学历稍高, 从事商品销售、贸易等职业;远郊区的流动人口有的在工厂就业, 有的从事低端性的第三产业, 有的甚至就业于养殖业、水产业等第一产业。从整体上看, 城市流动人口区位空间总体上是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形态。
这种集聚式的斑块状空间形态有其社会学意义, 集聚空间往往以某种属性集聚的相似性为边界, 空间的形成条件是有某种共同的属性特征, 如相同籍贯、相似职业、共同爱好等, 维系这一空间的基本纽带是各种关系网络, 如血缘、亲缘、乡缘和业缘。这类空间的典型代表是一系列由流动人口组成的集聚区, 如北京大红门的浙江村、民院路的新疆村、广州小北路的黑人集聚区、深圳福田攸县的士村、散布在全国城市高校附近的来自湖南娄底的复印大军构成的空间等。一般而言, 这一空间处于城市主流空间夹击之下的态势, 是一种非正规的、受挤压和排挤的压抑性空间, 是可能被取代或取缔的正在消失中的空间。在功能上, 这一类型的空间具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 一旦有了和原籍地的联系链条, 由于路径依赖效应 (Path-dependence effect) , 这种联系会不断地发生和发展, 即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种自增强机制 (Self-strengthening mechanism) 。随着空间规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类型的空间可能形成一个亚文化区 (Subculture area) , 是一种“再现的空间”[3], 在生活便利程度上可能存在较多具有家乡口味的餐馆等移植性场所 (Reproductive places) 。在交往语言的使用上可能以原籍地方言为主, 这一空间从而整体上与城市的主流空间相抗衡。并且这一空间往往以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而存在, 对于身居其中的“圈内人”提供一种保护机制。一旦某人遇到困难, 由于联系纽带的存在他 (她) 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帮助或支持;一旦群体受到利益或声誉上的侵害, 他 (她) 们会团结一心奋力抵抗。对于流动人口个体而言, 这一建构的空间具有极强的正向外部性效应, 可以获取足量的关于就业资讯、生活信息等, 有充足的交往活动基础, 无论是对流动人口经济状况的改善, 还是对流动人口相对失落和寂寞心态的缓解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流动人口的行为空间
流动人口行为空间 (实体活动空间) 是行为学意义上的空间, 也是流动人口日常生产与生活行为产生的空间业态, 其基本的行为包括工作、居住、购物、休闲娱乐、学习、餐饮等。考虑到流动人口以工作为最核心的迁移动机的这一特性, 学习和餐饮行为往往被大大压缩, 所以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购物和休闲娱乐四大空间构成了本研究的重点考察对象。一般而言, 工作和居住空间是流动人口满足其基本需求的空间形态, 这两种空间在流动人口的行为空间体系中占据绝对的核心地位。它们构成了流动人口的主导性空间, 也是流动人口其他类型空间的基础;而流动人口购物、休闲娱乐等其它空间的组织、定位都依托这两类空间开展, 在地域上往往围绕工作和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一旦确定后, 围绕工作地的居住空间的选择便成为流动人口的基本需求。对多数流动人口而言, 居住空间由工作空间所决定。
由于城市特殊的住房供给制度及流动人口整体较低的社会经济状况, 他们对居住空间的选择极为有限, 工作和居住空间的地缘关系往往表现为明显的邻近性特征, 相互分离的情况较少。流动人口在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之间发生的位移行为即为通勤空间。由于工作种类的差异, 一些流动人口的通勤空间被极度压缩, 如在工厂上班和吃住的流动人口。具体而言, 由于流动人口工作状况的差别, 流动人口的工作空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论, 对在工厂就业的人而言, 他们的工作空间狭小、令人压抑、繁重的劳动力耗损是其基本特征;而对那些大量从事非正规就业 (Informal employment) 的流动人口而言, 他们的工作空间狭小, 空间的共置性 (Juxtaposition) [4]是其基本特征。例如在一些城中村的商业服务店铺, 店铺内往往有自己搭建的很隐蔽的小阁楼, 很多时候商铺老板及家人白天在下面卖货, 晚上就上阁楼上居住, 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在空间上发生了重置。这种状况虽然比较危险 (一旦阁楼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也是城管部门所不允许的) , 但是对于流动人口自身而言, 这种工作空间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活成本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集中在三大块:出租屋、单位宿舍、工地工棚, 这主要是与流动人口整体的经济收入状况相对较差有关。由于城市住房供给体制对流动人口这一块的缺失, 以及自身购房能力的不足, 流动人口很难在正规的城市住房体系中得到住房, 他们的住房往往是一种非正式住房 (Informal housing) 。这种居住地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最大限度地缩短通勤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通勤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住房消费支出, 所以居住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工作地较为接近。对出租屋、单位宿舍、工地工棚住房类型的共有特点的考察来看, 居住面积狭小、低本、简易性、卫生状况差、房屋安全等级低是其基本的特点。虽然这种类型的居住空间存在诸多问题, 但对于身处城市的广大流动人口群体而言, 这是他们的栖身之所, 也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 是流动人口居住功能的载体。同时, 在城市空间中也只有这些空间才是流动人口能够支付得起的, 即所谓的住房可获得性 (Housing affordability) 问题。
流动人口通勤空间是由于流动人口周期性的在其居住地和工作地发生位移而产生的空间。地学视角的理论研究集中于通勤范围、通勤手段、通勤时间、通勤频度等。由于相对狭小的活动空间, 流动人口通勤空间也相对狭窄, 步行和自行车是他们的主要通勤工具;时间也普遍较短, 频次较少, 即以步行为主导、通勤范围小是流动人口通勤空间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背后的原因在于:由于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 与他们的迁移能力相对较弱有关。除工作和居住两类主导性行为空间外, 还存在从属性空间。即由流动人口购物和休闲娱乐衍生的购物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 较之于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满足特性, 这两类空间形态是高层次的非基本需求满足。只有那些工作和居住需求得到满足的流动人口才谈得上更多的参与购物或休闲娱乐等活动。由于流动人口整体较低的社会经济状况, 流动人口的购物和休闲娱乐空间被大大压缩。由于处于从属性地位, 它们一般围绕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空间而展开, 在空间分布上往往表现为与流动人口工作地或居住地相邻近。
具体而言, 流动人口的购物空间是流动人口在购物过程中产生的空间。地理视角的理论研究集中在购物场所的空间布局、购物场所的大小、购物场所距居住空间的远近程度、购物场所的规格等。囿于流动人口整体较低的消费水平, 流动人口购物空间呈现出近域指向性 (社区、邻里等层次的购物场所) 、低等级指向性 (街边零售店、街头小贩所售之物等) , 购物品种以廉价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居多。如以广州市流动人口为例, 上下九商品集散中心比北京路精品步行街更有魅力。这些购物空间虽然等次较低, 但是基本符合流动人口物美价廉的购物取向。流动人口的休闲娱乐空间是流动人口在休闲娱乐过程中产生的空间。地学视角的研究涉及休闲娱乐场所的区位布局、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休闲娱乐的频率等, 以及还局限于流动人口整体经济消费水平的较低层次性, 流动人口休闲娱乐空间表现出低等级性、免费或低消费性等特征, 如休闲活动以睡觉、聊天、打牌等无消费或低消费活动为主, 休闲场所以公园、广场等地为主。与高消费性的城市剧院、高档次的休闲中心等城市主流休闲空间相比, 流动人口的休闲活动空间无论在活动的选择性上, 还是在活动的等次上都要低得多。但是这些休闲活动空间是流动人口活生生的“再现的空间”, 是他们工作之余的快乐源地。
3.3 流动人口的感应空间
流动人口的感应空间是感知学意义上的空间, 是城市物质景观在流动人口心目中的投射和印象, 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层面的心理空间, 也是流动人口与城市种种互动和实践过程后综合映射的空间呈现。这一概念最初由地理学家林奇提出, 对于感知空间的研究往往通过让受访者绘制城市意向图的方式, 借此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 从而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 以便设计一个完美的城市空间和为城市环境提供依据[5]。不同人群具有明显不同的对城市的感应度。对于流动人口而言, 由于其外来身份的特殊性, 来城市的时间长短不一、来源地不同、工作性质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等个体差异, 整体上造成对城市物质景观以及文化感应程度的差异, 绘制出的城市意向图也是千差万别的。与之前的研究对比, 流动人口的意向图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市域层次, 与本地市民的意向图相比, 流动人口的意向图要素相对较简单, 图形结构也趋于简单;另一个层次是具体微地域范围的意向图, 流动人口的意向图要素相对复杂, 图形结构也趋于复杂。通过这些意向图的分析和判读, 可以了解城市在流动人口心目中的印象, 或者说广大的流动人口在关注城市的哪些方面, 这是了解流动人口基本诉求的重要手段。分析和研究占城市总人口相当大比重的这一部分流动人口群体, 不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而且对城市规划的调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流动人口的种种实践过程——工作、居住、通勤、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开展, 才致使城市客体对流动人口主体产生影响, 感应空间便是种种影响之后的空间反馈。可见, 流动人口的行为空间是其感应空间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 如果流动人口的行为活动越多, 行为空间越广泛, 他们对城市的感应程度越高, 感应内容越丰富;反之, 如果流动人口平时的活动少, 行为空间小, 他们对城市的感应必然不深刻, 感应空间自然较简单。由于流动人口工作、居住以及购物和休闲娱乐活动大都在工作地或居住地附近开展,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感应空间多见于对社区层次的感知, 对城市整体的系统感知比例较小。概括起来, 流动人口区位空间是宏观层次的地理空间分布;行为空间是流动人口行为活动产生的空间, 其中工作和居住空间是主导性空间, 购物和休闲娱乐空间是从属性空间;感应空间以流动人口各种行为空间为基础。
4 流动人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流动人口空间是在城市空间基底上叠加的具有流动人口特质的空间形态, 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相对于原有城市空间而言, 流动人口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Reproductive space) 。很明显, 从人的维度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把城市空间分为本地人的城市空间和流动人口的城市空间。
由于身份认同、自身人口属性、社会和经济特征、对城市的认同等诸多差别, 本地人占据的城市空间和流动人口占据的城市空间差别巨大, 这与多数本地人具有较高的收入和城市户口等一系列体制与经济优势密切相关。从具体从事的经济活动看, 本地人多从事高薪、低劳动力损耗的工作;流动人口多从事低薪、高劳动力损耗的工作。在居住空间上, 本地人以“门禁社区” (Gated community) 、高尚社区等为主;流动人口多在城中村 (Urban village) 、建筑工地等地集聚而居。在购物和消费空间选择上, 本地人以中高档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高级休闲会所等为主;流动人口多在地摊、杂货店、超市等购物。一些城市本地人可以以出租房屋为主, 成为名副其实的“食利阶层”, 不仅在城中村有大量可供出租的住房, 在城市其他良好社区中也购有多处住房;而一些流动人口则无家可归, 流落街头。从非物质性空间看, 本地人和流动人口空间也同样存在差异。在语言使用上, 本地人以“粤语”为主, 外地人以普通话和乡音为主。在日常生活习俗方面, 本地人喜好的是饮茶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性情系统;流动人口则习惯于来自家乡的一套异域性情系统。对流动人口与原有城市居民的各类空间特征进行的简要对比见表2。总体看来, 本地人的空间和流动人口的空间存在巨大区别。本地人的空间相对正规、是体制内的空间, 相对高级;而流动人口空间的非正规化特征明显, 多是体制外的空间, 相对低级。
4 流动人口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除上述诸空间的一般性关系外, 空间关系还存在内部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空间占据者——流动人口本身的社会与经济属性。也就是说, 不同社会经济状况或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空间关系。按照流动人口经济状况大致可分为低收入流动人口空间关系和高收入流动人口空间关系。对于多数收入较低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而言,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 他们多数就业于生产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和企业, 工作地邻近居住地或和居住地并置,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通勤成本和增加工作时间, 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除工作和睡觉外, 他们的购物和休闲娱乐活动被极度压缩, 有限的购物和休闲娱乐也往往在工作地或居住地附近进行, 有限的城市活动使他们对城市缺乏必要的了解, 对城市的感知空间自然范围较窄, 意向图要素非常简单, 而社区层次的意向图居多。
对收入较高或文化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而言, 很多就业于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的公司和企业, 他们白天在正规办公区上班, 晚上居住在城中村或中低档住宅, 相对较优越的社会经济实力使其在居住空间、购物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弹性和余地, 对于工作和居住地的分离状态的容忍度相对较高。除了工作和居住外, 购物和休闲娱乐活动也相对丰富, 购物和休闲娱乐空间相对广阔。由于这些实践活动更加丰富,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感应空间范围更加宏大、意向图要素趋于复杂, 城市整体层次的意向图居多。图2和图3是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空间拓扑关系的示意图。
5 结论
城市文化的复杂性特征要求对城市内部各构成主体的空间结构进行细化研究。通过对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的分析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流动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就是流动人口不断建构各种空间的过程, 两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流动人口空间结构体系包括区位空间、工作、居住、通勤等主导性行为空间, 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从属性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从流动人口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上看, 流动人口空间是在城市空间基底上叠加的具有流动人口特质的空间形态, 是在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对于流动人口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本身收入状况及行为活动的多少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摘要:在人本主义地理学框架下, 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类研究成为必然。以流动人口空间结构为主题, 总结了城市化—空间的二元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流动人口空间结构体系, 对流动人口区位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的涵义、特征、功能等进行解析。认为流动人口空间是在城市空间基底上叠加的具有流动人口特质的空间形态, 是一种再造的空间。提出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及行为活动的多少是影响流动人口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空间结构,区位空间,行为空间,感应空间,流动人口
参考文献
[1]姚华松, 薛德升, 许学强.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7, (9) ∶74-81.
[2]姚华松, 薛德升, 许学强.1990年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 2007, 22 (3) ∶12-18.
[3]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 1991.
[4]Soja E W.Postmodern Geography: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Theory[M].London:Verso, 1989.
【流动人口合同书】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制度09-11
流动人口管理研究06-24
流动人口工作经验07-08
流动人口计生简报10-08
流动人口工作要点10-18
流动人口管理相关制度06-30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07-26
流动人口管控工作方案10-10
流动人口计生汇报材料11-26
流动人口清查情况报告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