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共8篇)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 – 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生态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各种科技奖励20余个。1995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973项目课题、863水专项课题、海洋863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重点项目、自由申请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80余个,合同经费20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多个,经费75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1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位教师有国内外博士后工作经历。
教 授:安树青博士(后)、陈建群博士、李建龙博士(后)、钦佩;
副教授:刘茂松博士、孙书存博士(后)、赵福庚博士(后)、何祯祥博士(后)、王中生博士(后);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陈建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植物-昆虫关系。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钦 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 博士生
(1)湿地生态工程(2)海滨农业生态(3)森林恢复生态(4)森林生物多样性
(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信息生态(7)全球变化与土地利用(8)湿地外来种与生态安全
2. 硕士生
(1)湿地生态学(2)生态工程学(3)微生物生态学(4)进化生态学
(5)森林生态学(6)城市生态学(7)化学生态学(8)景观生态学
(9)生理生态学(10)资源生态学(11)信息生态学(12)分子生态学
四、招生方案
(一)、博士生
1.招生对象(1).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时,要求应(往)届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2).报考直博生时,要求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数量暂定2名/年。
(3).硕博连读时,应为中期考核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申请者。数量为申请者的85%。2.招生考试
(1).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具有硕士学位者可免考)、英语;(2).专业课:从生命科学学院所列课程选择,A、B类各1门。
(二)、硕士生
1.招生对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2.招生考试:政治理论课、英语、生态学、生物学共4门课程。
五、学习年限
1.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者,博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四年;在职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2.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学制通常为五-六年;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3.硕士生学制,通常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或一年半,学位论文一年或一年半。在职研究生可适当延长,期限一年。
六、课程设置
(一)、博士生
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除全校必修课程外;学生应按其报考方向选择下列2-4门专业学位课程。直博生必须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另外,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4学分)(2)英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4学分)(3)第二外语(4学分)(4)生态学热点问题(3学分)(5)海滨系统生态学(3学分)(6)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3学分)(7)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3学分)(8)生物多样性科学(3学分)(9)进化生态与分子生态进展(3学分)
(二)、硕士生
除全校和全院必修课程外,设置2门专业必修课,其中1门理论课和1门实验课。另外,开设多门方向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同时鼓励研究生选修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课程,进行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本学科本科生修满32学分,或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历入学者修满36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者,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英语(4学分)B类:
现代生物学进展
分子生物学进展
C类:
生态学研究进展(4学分)
(3学分)
(3学分)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4学分)
景观生态学(2学分)
进化生态学(2学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学分)
分子生态学(2学分)
微生物生态学(2学分)
D类:
动物生态学(2学分)
环境工程学(2学分)
湿地生态学(2学分)
化学生态学(2学分)
海滨系统生态学(2学分)
植被生态学(2学分)
数理生态学(2学分)
环境经济学(2学分)
地统计学(2学分)
七、培养方式
(一)、博士生
1.按研究方向,学位授权点成立由3名或3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协助报考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
2.硕博连读和具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并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准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3.直博研究生,前2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入学2年后,由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其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转为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二)、硕士生
1.师生互选:研究生入学后,教研室创造条件增加导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增进相互了解。入学3 – 4周内,安排1次介绍会,老师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和所需学生名额、条件,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相关情况等。然后,按学校规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选,教研室对师生互选结果进行协调。
2.导师根据本方案要求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互选后1个月内订出培养计划,征得硕士生同意后付诸实施。
3.一年后,教研室组织3位或3位以上的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可建议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劝其退学。
八、学位论文
(一)、博士生
学位论文是全面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博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鼓励研究生选择风险性课题。研究工作体现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即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答辩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1.研究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选题、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与导师协商后,在完成课程学习的下一学期的第8 – 10周在全院范围内做开题报告,接受指导小组或其他教师的提问。
2.依据开题报告的反馈信息,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进行修改,并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取得共识,论文设计经导师审核、签字后实施,签字后的论文设计由教研室保存1份。
3.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结果为(1)根据反馈信息,修改论文,按时进行论文答辩,(2)延迟答辩,根据反馈信息,补充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3)延迟答辩,重新设计实验并重新撰写论文。
5.通过预答辩的研究生,按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6.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博士学位。
(二)、硕士生
鼓励硕士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研究工作体现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为宗旨。具体过程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范围,学生经阅读大量文献后,提出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2.经导师审核、修改后,师生对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取得共识。3.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4.论文完成后,由教研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
5.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九、教学实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生应从事1个学期的本科生教学实践,其内容可以是指导实验、野外实习、课程辅导等。
十、图书资料
(一)、主要书籍
1.Mitsch, WJ & Gosselink, JG.2000.Wetlands.2nd.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WCMC, et al.1992.Global Biodiversity.London, Glasgow, New York, Tokyo: Chapman & Hall 3.Mitsch, WJ & Jorgensen, SE.1992.Ecological Engineering.2nd.New York,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4.Forman, RTT.1995.Land Mosaic: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UNEP.1995.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Borror,D.J.el at,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5th ed.,1981 7.Daly,H.V.el at,Introduction to Insect Biology and Diversity.1978 8.Danial,L.e1 at,Soil Biology Guide, 1990 9.Jin,X—G et a1,Eutrophication of Lakes in China,1990 10.Abele,L.G.,Biology of Crustacea,1982
(二)、主要期刊杂志
一、PFF的背景和形势
直到博士生教育被引进到美国的19世纪后期, 美国高校教师仍然没有一个专业标准。在大多数有宗教背景的学院里, 性格和信仰成为教师最重要的资格。只是在德国研究型大学崛起之后, 美国高校才开始重视教师探究、发展知识的能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先提出高校教师应是学者的理念, 并开创了聚焦于特定学科和方向的哲学博士生教育。一百多年来, 哲学博士生教育风靡全世界, 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任职门槛和职前准备阶段[2]17-18。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高校教师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仅仅完成以科研为重心的哲学博士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 高校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 学界对学术和学术专业 (Academic Profession) 的理解不断拓展。特别是1990年博耶提出了“教学学术”后, 将教学学术置于与探究学术、整合学术、应用学术相平等的地位, 使得过去主要指向科学研究的学术专业概念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3]。高校教师从而被要求拥有更全面、更高水平的素质结构, 他们不但要具有研究能力, 还要拥有从事教学和服务的素质, 而且后两者也包含了更复杂的内涵。如教学既指备课、制订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 也包括管理课堂学习、塑造学生课外学习经验、掌握合适教育技术、担任学生导师和进行学习评估等等。服务则包括参与院系和学校的治理, 服务学科的学术组织和社区等等。上述每个方面都是学术专业的内涵, 也都是高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17-18。
其次, 博士的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轨现象。一方面, 在少数研究型大学学习的博士生不了解一般大学、社区学院、宗教学院等其他类型高校的工作性质、任务和组织文化等特点, 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在这些高校中的工作。据统计, 在招聘博士的高校岗位中, 仅仅25%是由研究型大学提供, 而其余的75%则是在与培养博士生的研究型大学有较大不同的其他类型高校中[4]。另一方面, 在质量建设的压力之下, 博士聘用高校不仅要求博士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 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这已不是传统的以学术为重的博士生教育所能满足的。与此同时, 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博士人才市场越来越成为一个买方市场, 博士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1997年美国颁发的博士学位达到42705个, 比十年前增长了近1/3, 很多博士生毕业后存在失业的危险[2]18。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根据博士市场的需求改革博士生教育成为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另外, 美国高校教师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临着大面积的更新换代, 这为高校改造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受“二战”后“婴儿潮”的影响, 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也带来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快速增长。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 在这一黄金时期聘入高校工作的教师也到了退休的高潮。据估计, 美国2000年从事中学后教育的教师数量为134.4万人, 而到2010年, 应对教师退休和学生入学的增长, 高校需要补充68.2万名新教师[5]。其中, 仅仅加利福尼亚州就需要补充41200名新的全职教师[6]。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下, 改革博士生教育、培养高质量的高校教师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和行动方向。在“未来高校教师培养计划” (The 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PFF) 之外, 很多研究型大学在独立尝试各种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教师的培养之道。如在Louisville大学、阿肯色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Irvine分校、密执根大学、犹他大学、Wayne州立大学等都发展出了类似PFF的项目。在南加州大学, 一个专门培养非洲裔高校教师的项目得以建立, 企图以此来提高非洲裔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在所有提高高校教师培养质量的努力中, PFF是规模最大、最有影响、最为成功的一个代表。今天,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质量, 全面了解分析这一计划, 对于改革我国博士生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PFF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2]32-44
(一) 基本理念
PFF计划是一个由美国大学及学院协会 (AACU) 和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 (CGS) 共同发起, 有几百所不同类型院校参加, 由Pew慈善基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和大西洋慈善基金提供资助的全国性项目。该计划革新了博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和方式, 促进和拓展了博士生学术专业全面发展, 确立了全新的高校教师培养愿景。作为高校教师培养的创新, PFF首先就是理念的创新。其最根本、最基础的理念就是:培养大学教师的博士生教育不仅要继续为博士生提供成为研究者的机会, 而且还要让博士生拥有独立承担多样教学责任的经历, 要为他们提供观察或者亲身体验为院系、高校、社会和学科服务的机会。具体包括如下几点[7]5-7:
1.培养大学教师的博士生教育应该让博士生们接触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全部专业责任, 以便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术专业, 并使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更加接近高校及院系的需要。
2.培养大学教师的博士生教育应该建立起能够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博士生进行指导的体制。像科学研究需要导师指导一样, 博士生的教学和服务方面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对于博士生来说, 在一个使命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其他类型高校里拥有一个教学导师可能特别有价值。
3.培养大学教师的博士生教育应该为未来高校教师应对今天课堂教学和课程中的变化做好准备。例如, 博士生应该具有应对日益多元的学生群体、更为复杂的普通教育和跨学科课程教学的能力, 掌握更新颖、主动的、合作的、有技巧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4.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应该有机地融入学术计划和博士学位要求之中, 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果把PFF活动附加到一个已经完整的博士生教育之上, 这样可能会增加完成博士生教育所需要的时间。只有更细致地融合才能减少额外的负担、减少矛盾和不一致的信息。
(二) PFF计划的核心要素[2]32-44
1.院校组。就像教师教育需要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密切的伙伴联盟关系一样, 旨在培养高校教师的PFF计划也将高校教师的“供应者” (研究型大学) 和“消费者” (其他类型院校) 联系起来, 建立了一种促进双方合作交流的新机制——院校组。院校组通常是以一个从事博士生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为核心, 联系其他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建成的伙伴联盟。因为博士生毕业后往往会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中就业, 因此一个院校组中的高校越具有多样性越好, 就能在博士生教育中越全面地反映“消费者”的需求。一般来说, PFF院校组在院校层次上除研究型大学外, 往往还有一所综合大学、一所社区学院和一所文理学院。在高校类型方面, PFF院校组往往包括一所宗教背景高校、黑人背景高校、女子学院、土著部落学院、城市或乡村高校等等。院校组的活动很多, 其中最有价值最关键的活动就是组织博士生们体验院校组中的伙伴高校, 通过教学实习和导师指导全面了解伙伴高校的使命、组织管理方式和教师的角色、责任等等。
2.教学实习与指导。为了让博士生们充分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及其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 PFF安排博士生们深入到伙伴高校中工作生活, 并为每一位博士生在伙伴高校中配备了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背景的导师。博士生们在研究型大学里有研究导师或论文导师, 但是这种导师指导的是他们的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 而且博士生与这种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等级性和控制性的。与此相比, PFF导师与博士生们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性质的关系, 他们之间有密切的个人接触, 并且也有更多的非正式的谈话。导师指导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为学术方面, 而是涵盖了高校教师角色的全部范围。因为PFF导师一般是博士生就读大学之外的其他类型高校的教师, 故这种导师更能够让博士生对其他类型高校有更多的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 PFF计划创新了“导师”的概念, 确立完全不同的导师制。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当好PFF导师, PFF高校还以不同形式对教师提供帮助。如明尼苏达大学专门制作了一个PFF导师指南, 将导师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详细地列出来。Syracuse大学还专门举办研讨班来进行PFF导师的培训。
三、PFF计划的发展和实施
(一) PFF的实施阶段
PFF是由美国高等教育中两个最大的行业组织发起的。这个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性行动分为四个阶段执行。每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实施目的、资助者和参与者见表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由AACU和CGS共同主办的PFF计划在前两个阶段完成了项目样板的建立、推广和制度化后, 在第三和第四阶段里分别牵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学会, 企图利用这些全国性学科组织的资源和在广大教师中的影响力, 建立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培养的模型。显然, 这时PFF计划实施的重心已经下移到院系和学科层面。
(二) PFF实施的主要途径[7]35-43
1.学分课程是PFF最主要的实施途径。在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 政治科学专业的PFF项目中开设了“政治科学专业入门”和“教授政治科学”两门PFF系列课程。其中第一门课程要求所有的一年级博士生必修, 第二门课程要求从事教学助理工作和那些对高校教职感兴趣的博士生修读。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历史系开设了一门“在学科中教学”, 为博士生讲授历史学的教学技巧, 由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 一些来自伙伴高校的教师也在这门课程中讲授他们的教学目标和在自己高校中的教学经历。PFF的目标是将课程和活动融入学术项目之中, 融入博士学位的学术要求之中。在很多情况下, PFF课程并不是作为一个额外的部分附加到已经繁重的博士生学习任务之上, 而是与正常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2.证书项目。很多人文社科专业的PFF计划设置了PFF证书项目, 作为对博士生教学发展成就进行认证的手段。通过这一项目, 博士生可以获得正式的证书, 成为其终身学术成就的记录。如印第安纳大学传播和文化系开设了一个教学证书项目, 其教学内容涉及博士生们如何完成学位论文、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 如何备课、获取学术教职、准备面试和如何获得终身教职等等, 同时还涉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 如21世纪通识学习的挑战等等。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系也开设了一个证书项目, 完成了“为本科生讲社会学”、“学院教学中的社会学问题”和“关于教学和学习学术的研究”等三门课程学习的博士生, 即可以获得这一证书。
3.研讨班、工作坊和非正式学生活动。这些途径也为学生接触教学职业问题、了解教学和学习概念提供了机会。一般来说, PFF研讨班和工作坊由研究型大学举办, 经常有接受过PFF教育的高校教师介绍他们过去的PFF经历, 讨论如何更好地为在他们自己所在类型的高校里求职做准备。如Nebraska大学的社会学系就开设有一个专门关于课堂研究和评价策略的博士生工作坊。在爱华德大学的传播文化系里, PFF计划要求博士生们参加涵盖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课堂管理、基金申报、大学和院系政治、大学教师治理、院系领导等等多种主题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有来自传播和文化系或者其他院系的教师和管理者来主持, 在工作坊中发表演讲的人员甚至是董事会成员、校长和教务长等等。另外, 非正式的自备式餐会活动也为博士生提供了有关大学教学生涯的信息, 如在New Hampshires大学的PFF计划中, 博士生们会参加全校范围的PFF系列早餐会。在这里, 大学教师、博士生们可以和同行们探讨大学教职相关的许多问题。
4.伙伴高校体验。在PFF计划的各个院校组里, 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都会获得进入院校组中伙伴高校考察、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在印第安纳大学传播和文化系, 参加PFF计划的博士生们会参观与该校结成伙伴合作关系的不同类型高校。在这些学校里, 博士生们尾随教师行动, 参加学术研讨会, 与大学生交谈, 与系主任共同进餐交谈, 参加大学教师会议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博士生们了解到这些高校与印第安纳大学在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不同。另外, 在伙伴高校里进行教学实习也是各校PFF计划的共同特征, 参加PFF的博士生们都能获得在伙伴高校里进行实习教学的机会。
5.专业学术活动。PFF还通过组织博士生参与各种地区、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专业学术活动来丰富他们的PFF经历。如参加PFF计划的人文社科各学科学会有很多博士生参加他们的主要学术会议。通过与他们的导师合作报告, 博士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承认。除参加学科学术会议之外, AACU还邀请每个院校组的一位博士生参加他们的年会。
四、PFF计划的启示与思考
1.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就是提高质量。但是总的来看, 十多年来所进行的质量建设工作大都是质量建设的基础性或外围的工作, 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宏观和硬件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微观的教学过程和普通教师则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笔者认为, 外围的、基础性的工作本身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它们作为提高质量的条件, 其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高素质的教师和他们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得到真正体现。为此, 提高教师素质可能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根本途径。正因为如此, 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启动的“十二五”时期“本科教学工程”已将高校教师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回顾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作, 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学术”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将教学提升到与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且还为质量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因为当教学成为学术, 教学就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创造空间、值得深入探究的领域。提高质量不再是仅仅通过增加投入、建设硬件和加强管理就能奏效的了, 而是从根本上需要通过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才能实现, 质量的提高更主要是高校教师探究教学、改革教学的结果。这样, 高校教师就成为教学质量的直接参与者和核心关系者, 具体教学过程就将成为质量建设的重要阵地, 质量建设的主体就从外部的管理者走向内部的一线教师。当前, 在我国高校办学条件基本得到保障、外围改革基本就绪的情况下, 培养高素质教师、大力深化教学改革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之一。
2.高校教师应具有更全面、丰富的素质。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这一问题在柏林大学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被提及。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由研究达至修养”理念的提出, 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确立, 让具有博士学位且有高深学术水平成为人们公认的大学教师的素质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实际上却又在不断地受到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产生了一大批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型高校, 如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等。在这些高校里, 教学成为教师们首要的任务。二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让教师在教学、科研任务之外又承担了新的使命——服务社会。而且这种服务的拓展不仅在于服务社会、政府, 而且还要服务于自己所在的学科和行业, 甚至还包括服务于自己所在的高校和院系。这样, 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于高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了, 而且还在于其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服务能力。显然, 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认识, 要求在高校教师培养和培训中不仅要加强其学术训练, 而且也要加强其教学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这是PFF计划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3.高校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职前培养。专业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员担任, 专业人员需要由专业教育来培养。建立大学中的教师专业学院, 发展教师专业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共同特征。但是,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性更强、更复杂的专业工作,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却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大学教师培养体系。尽管大学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 但是还没有哪个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大学教师为目标、并以专业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今天的大学教师往往是以学者的身份, 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进入高校。他们职前基本上都缺少专门的教师专业教育, 除过去毕业于师范专业的人之外,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所知甚少, 对高等教育的特点、他们所任教高校的地位、使命和任务一无所知。尽管在入职前, 高校都会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但是这种培训也因为重形式、走过场而质量低下。在很多情况下, 新进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经验性地模仿, 模仿他们毕业的研究型高校里的教师工作。新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 我国高校中新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 大量新教师因为缺少职前的教师教育而严重地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笔者曾在自己所在的高校中做过一个调研, 有高达54.44%的教师是根据自己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上课, 有20.38%的教师的课堂授课是“看别人 (同行和过去的教师) 怎么上就学着怎么上”。这说明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是“摸着石头过河”, 课堂教学是一种经验行为, 缺少有效的科学指导。相当比例的教师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观念和技能, 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教师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个人的经验总结, 仅有5.52%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接收了教育理论的指导[8]。显然, 提高等教育质量,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职前培养, 培养具有强烈从教志向、娴熟教育教学技能的高素质教师。
4.新时期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有新的思考。长期以来, 作为学历阶梯最顶层的博士生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研究人才的摇篮, 通过研究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者是各国博士生教育的共同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可见培养科研人员也是我国博士生教育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根据2010年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目前我国有将近一半 (43.9%) 的博士生毕业以后进入高校工作, 成为大学教师。如果加上进入科研院所的10.8%和进一步进行博士后工作的2.9% (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博士后人员往往也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 , 则接近有60%的博士生在毕业后将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9]。显然, 这种情况下, 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仍仅仅局限于学者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博士生教育要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强调研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博士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当前, 应该选择那些到高校就业比例大的人文社科和基础科学专业, 改革培养模式, 创新课程设置, 有目的地培养未来高校教师。
5.建立博士生培养高校和用人高校的联络沟通机制。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实践知识是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并且真正指导实践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突出趋势就是下移教师教育重心,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结成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同盟关系。同理, 高校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培养高校和用人高校的密切联系, 不但在博士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听取用人高校 (特别是非研究型大学) 关于教师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而且还要在博士生们的教学实习与指导等方面加强合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高校的分类定位日益清晰, 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区别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让博士生充分熟悉和适应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基本情况是高校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建立博士生培养高校和用人高校的伙伴关系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在伙伴高校里实习、接受伙伴高校教师的指导, 将极大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培养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高素质教师的培养。PFF通过改革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定向培养高校教师, 确立了高校教师培养的新愿景, 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PFF,高校教师,博士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91.
[2]Gaff Jerry G, Pruitt-Logan Anne S, Weibl Richard A.Building the Faculty We Nee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orking Together[R].Washington, DC:AACU&CGS, 2000.
[3]吕达, 周满生, 等.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 (美国卷.第三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3.
[4]Berger A, Kirshstein R and Rowe E.2001.U.S.Department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Results from the 1999National Study for Postsecondary Faculty, Institution Survey.Tabel2.1Washington, DC.转引自Gaff Jerry G, Pruitt-LoganAnne S, Sims Leslie B.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in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R].Washington, DC:AACU&CGS, 2000:2.
[5]Hecker D E.Occupational employment projection to 2010[J].Monthly Labor Review, 2001 (124) :11.
[6]Morey A.California’s projected need for new facult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igher education.San Diego[R].CA:Center for Education Leadership, Innovation andPolicy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2001.
[7]Gaff Jerry G, Pruitt-Logan Anne S, Sims Leslie B.PreparingFuture Faculty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R].Washington, DC:AACU&CGS, 2000.
[8]课题组.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和发展情况调查研究[R].南昌:江西师大高教室, 2009:5.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32-02
一 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地位作用
就世界而言,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起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上升时期,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比西方社会晚了几百年。从我国科技队伍人才结构的全局分析,博士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高端人才、精英中的精英。综观历史,我国六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两弹一星”的发射升天,“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都与我国老一代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张光斗等世界级精英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今天,以博士为首的尖端科技人才仍然承担着国内尖端科技研发的重大责任。国内的众多疑难问题和正在攻克的科技难关与重大社会风险也主要是依靠以博士研究生领头的尖端科技人才来支撑和完成的,这是伟大时代赋予博士研究生及其主管部门、单位伟大而神圣的使命。
二 对目前我国博士研究教育培养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万象更新,解决和满足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我国设立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比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晚了许多年,经验不多,硬件、软件和资金都缺乏,困难和问题的确不少。博士研究生是研究型精英人才,它要求起点高、条件充裕,育人环境优越,要特别注重教育培养质量而不能单纯去追求数量。然而几十年下来,我国当前的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多。许多学者将其主要问题称之为“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博士生教育的学位点“泛”
我国博士生教育学位点数量成千上万,有的单独设点,有的联合招生,有的挂靠,形式五花八门。如今,稍有办学历史的大学都获批准设有博士学位点。事实上,这些大学中很多都不具备开展博士生教育的师资条件,其中有部分就属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经过拼凑审批下来的博士点。除了大学外,科研机构、党校系统、干部培训单位、大型厂矿企业,等等,都纷纷获批设点招生,这种“天女散花”般的博士学位点设置,直接造成管理难、监督检查难,博士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是广受社会诟病的重要原因。
2 部分博士生导师学识低
众所周知,在读博士生的知识水准与道德情操,通常与博导的科学素养关系极大。社会常有“名师出高徒”之说。当前,我国博导群体的构成参差不齐,实在难如人意。如一些博导却多处、多点挂名带徒传艺,由于科研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博士点教学,致使师生之间互不相识,感情淡漠。以至现在社会上出现“贩猪肉博士”“摆地摊博士”等反常现象。[1]这都从某一方面反映和暴露出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也有学者对此不以为然,著文说什么是“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标志”,笔者却实在难以苟同。
3 博士生本身起点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博士(含在读)队伍,数量庞大,累计大约超过百万之众。这支队伍中确实有真才实学者,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专家骨干。同时,也有知识平庸者,观其言谈举止或科研教学能力,还不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人才。细究起来,有部分博士头衔是靠家庭关系或社会背景获得的,也有一些完全把博士当作一种晋升和捞取名利的手段,这都损贬了博士群体总体形象。
三 对改进与加强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当然,江河奔流,泥沙俱下不足为怪。但关键在于要重视问题,解决矛盾,而不能遮掩回避,以无谓态度敷衍待之。大力整顿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与秩序,大力改革和完善其体系制度,实在刻不容缓。如何整顿和改革,笔者提出“砍、收、强、变、导、严、细”七项建议。
1 “砍”——弃芜取精,去伪存真
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对我国博士生教育现状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博士生教育太滥太乱,即主张双‘砍”,即将现有博士教育学位点和招生人数都砍掉一半。[2]笔者认为,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六七十年代还是“一穷二白”,而不过短短40余年,我国博士生教育学位点就发展至数千个,招生人数也以万计,从数量来看均为世界第一。这种快速增长客观上导致学位点教学秩序混乱,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有违精英人才办学初衷,故实行一定程度的缩减政策是必要的。
2 “收”——收权精审、集中管理
鉴于目前博士学位点存在诸多滥乱无序的问题,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办公室严格整顿验收,将留下来的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暂时(如五年)一律收回,改由国务院学位办直接管理,所在地区和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只有支援协办权力,随时接受国务院学位办的监督检查。包括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均由学位办审核决定,并将保持五年左右的相对稳定。
3 强——强固基础理论,强化社会应用
科技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导致学科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以至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课程门类众多,教材内容繁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其结果是导致基础学科薄弱,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牢,严重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研能力。博士教育学位点设置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目录为参照,不能过细过散。有必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并继续加强国际关系,国防军事、农林水利、畜牧水产、地质矿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化学化工以及工程机械等应用学科专业博士生学位点,努力提高通识和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的质量水平,以适应世界时局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 “变”——变革招生录取方式,注重能力水平测试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录取,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在测试操作过程中,通常更重视笔试成绩。相对而言面试所占的份量严重不足。为此,笔者建议可改考国文、外语、数学和专业理论四科,试题内容应在深度、广度与难度上适中,着重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语运用与信息交流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试时,学生应能迅速回答本学科的发展现状、水平和趋势,要能简述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国内外最有名的两位以上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并用外语回答两个以上专业问题。面试过程可由两位以上的著名学者主持,集体评价讨论,将考生全面素质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真正为国选才。
5 导——名至实归,在位谋事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博士研究生质量水平如何,与导师直接相关。如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李四光、黄汲倩、陈国达等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其自身努力,也是其拥有世界级科学泰斗的导师辛勤培育出来的。综观这些前辈大师们的教书育人成才的成功经验,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点,(1)德:德是人格人品,是奋斗方向和成功动力,“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都是衡量德的最高境界;(2)严:严肃态度,严厉作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带头垂范,真正做到“严师出高徒”;(3)奇:方法奇特,上课以引导为主,注重启发与答疑,变顺向思维为逆向思维、线性思维、多向思维、形成敏捷有序的网状思维,集思广益,求真改讹;(4)实,科学求实,注重实践,倡导“实践出真知”,切勿投机取巧、速成速胜。总之,在位谋事,名至实至是当前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对于博士生导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迫切要求。
6 “严”——严格章程,照章办事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无论文官武将都是靠政纲法纪治国理政治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亦不例外,必须建章立制,循规蹈矩,严格管理与育人。在博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也要像大庆人那样,做到“三老四严”: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肃作风、严明纪律、严谨办事、严格管理。为了提高博士学位点的办学质量和诚信,建议参照钱伟长教授主张,国家应不吝财力、物力和人力,将所有博士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包括答辩,博导指导意见,参与答辩专家的评审意见,统统出版,交由同行审阅评议,对事不对人,评议结果在教育网上公布,严格实施择优汰劣政策。
四 把加强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作为重要的改革举措
目前博士研究生学位点教育培养目标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办学经费投入日益昂贵,而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也倍感难以适应,标准要求和现实条件落差日益增大。这就需要主办单位与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超大型的公司企业通力协作联合办学,建立学、研、产联合体,把创新思维、科技研究、新产品开发和高端人才教育培养融合成新的官、学、研、产四位一体的联合体,开拓一条学干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快速成才之路。诸如国外的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纷纷与博士学位点联合,搞“订单培养”,“借脑袋”发财、“科学园区”、“技术走廊”、“硅谷”、“光谷”、“咨询公司”、“公司办事处”等等,都相互整合,互为依托。大学和公司企业的这些举措,均都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正在由世界向中国扩展,我国知名大学也纷纷效仿且成效卓然。如我国知名高校集中的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武汉东湖、广东珠三角、浙江杭州和长沙岳麓山等地,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如“三一重工”的掌门人梁稳根,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对于我国博士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的一代杰出人才,可能在这一办学模式中大批地茁壮成长。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大学科学园是‘孵化厂,不但要在这里孵化出小鸡,而且要使其中一些成为能下金蛋的鸡”。
参考文献
[1]罗华陶.“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大学生研究素质的培养策略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127-130.
[2]范兆雄.钱学森之虑与“钱学森之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0001-0001.
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也懂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给博士学习生活开好头,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增强学术研究能力,特此制定本学习计划。
本计划共分为两个层次:总计划和总目标;周计划和周目标。
总计划和总目标明确了本学期学习和生活的总体“轮廓”,周计划和周目标则明确了以周为单位的分目标,指出了具体的执行策略。
另外,制定控制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一、总计划和总目标
1、课程和学习目标
以经济学前沿和高等数学为学习重点,以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为依托,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次对方法论等课程进行学习,并尝试用计量方法进行学术文章的写作。
(可以用计量方法完成经济学前沿课程的科研训练。
)具体要求如下:
经济学前沿课程
完成大部分文献的阅读,明确大部分文献内涵主旨,了解经济学理论的脉络,通过科研训练掌握计量等研究方法。
高等数学课程
完成老师课程要求的作业,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经济学前沿和计量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方法结合起来。
计量经济学
依据英文教材和课件完成曾卫红老师双语教学的计量经济学学习,利用计量完成经济学前沿中的科研任务。
重点学习计量方法的应用。
管理理论前沿
主要是确保每节课都能够听懂,并能够根据老师所讲内容提出两到三个学术问题,把握与不同领域老师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该课程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其他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学习研究方法的使用策略和技巧。
2、科研目标
科研能力重在训练,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尝试来积累经验。
主要的目标包括:扭转思维方式;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理顺科技管理领域的文献脉络,发现并总结可能的研究问题;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具体措施如下:扭转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文献、参与课程学习、进行科研文献写作、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不断将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以条件为基础的科研研究的思维方式上来。
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
重点掌握计量方法的使用,利用课程学习的机会,完成课程科研训练的学习要求;通过经济学前沿的学习,梳理关键节点文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习在其他研究领域查找关键节点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和课程学习,学习英文文献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掌握常用语法和句法,并尝试翻译重点文献的关键内容。
理顺科技管理领域的文献脉络
加强文献阅读和积累,通过关键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掌握科技管理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并对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作简单分析,整理和总结研究问题。
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管理文献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学习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融合,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基本方法。
了解现阶段国内优秀期刊的学术研究范式,并掌握科技管理较为前沿的研究信息。
3、生活目标
博士学习生活漫长而艰辛,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能力,也需要坚持身体锻炼、确保身体健康,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
锻炼身体
坚持每天早晨起来作30个俯卧撑,每天晚上进行半个小时的跑步等运动。
有时间的话参加班级每周组织的羽毛球活动,每月参加两到三次的游泳锻炼。
缓解压力
除了利用运动来缓解压力外,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组织或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也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多余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坚持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二、周计划与周目标
要落实总的目标和计划,就需要对总计划进行细致的划分,明确每个部分完成的任务量和节点时间。
1、各周的计划和目标
注:
1)
课程学习是每周的基本学习任务,科技论文写作贯穿在整个学期过程之中。
2)在整体目标和规划不变的条件下,学习计划和任务会随着具体情境有所调整。
2、每周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要求
20xx年秋—学习计划与课程表
注:
1)
课程学习以课节为准(一天共为11课节);学习计划以时间节点为准(将早晨8:00至晚上22:00的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间区段)。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经
(甲方)及委托培养研究生本人同意,2013年长安大学(乙方)为甲方招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习学科、专业
,学制三年。经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委托培养研究生的保证
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保证毕业后到甲方工作。该生学习期间,培养、管理、住宿等条件与我校同专业博士研究生相同。
二、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待遇
1、原单位在职人员录取为委托培养研究生其在校学习期间党(团)组织关系、工资关系、人事档案均留在甲方,享受甲方原工资、福利待遇。
2、应届硕士毕业生录取为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者,应先办理调入甲方手续,作为甲方在职人员录取为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待遇同上。
三、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费
培养费共计36000元,入学报到时一次交清。
四、对不能按规定完成培养计划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处理 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若因故(包括违纪、病退、学习成绩不合格和超过规定学制等)不能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应由甲方安排工作。甲方已提供的经费不再退还。
五、甲、乙及委托生三方自愿遵守本协议。未尽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壹式三份,甲乙双方、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本人各持壹份。学生按期毕业时自动终止。
甲方:
乙方:
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代表:
代表:
签名:
(甲方人事部门公章)
(乙方公章)
****年**月**日
****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专业研究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的创造性学术研究工作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发生、发展、嬗变、本质特征、艺术成就,以及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
2、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文学
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兴衰、嬗变,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兴盛、影响,各朝代表作家的文学成就、历史地位,玄学与文学的关系、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等学术问题。
3、宋元文学
研究宋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宋代诗文的艺术渊源和艺术成就、宋词兴盛的原因、艺术成就和宋代的代表词人、元曲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等学术问题。
4、明清文学
主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戏剧的兴衰、特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等学术问题。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
一般为三年,在职博士及同等学力博士生可考虑处长至五年,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5431
第一外国语14441、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研究5442戴建业谭邦和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文学专题研究5442戴建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5442张三夕等
明清文学专题研究5442谭邦和
(二)选修课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魏晋南北朝代表作家研究5433戴建业
明清代表作家、作品研究5433谭邦和
五、调查研究
本专业博士生调查研究的形式主要是到大型图书馆查阅资料,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会议,与海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调研开始前,导师应指导博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博士生应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应有2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中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期末通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的写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取题应在充分了解该选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大量占有第一手与该选题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难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为了博士生能博采众长,本专业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领导下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制,指导小组由指导教师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组成,其中最好有一人为相邻专业的教师。
2、在第一学期的中后期,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订出个人学习(培养)计划,该计划博士士生本人填写,经导师和专业指导小组级长审定后,分别让博士生本人、导师保存,并报院及研究生处备案。
3、讲授与研讨并重。
4、定期进行读书报告会。
八、其他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的研究生,须补修本学科硕士学位课程3门,并与硕士生同堂同卷考试,成绩存入学习档案,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研究总学时:54学分:4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古代文学教研室任课教师:戴建业谭邦和
内容概要:根据各届博士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选取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和讨论,使博士生对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学术的敏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杜预:《左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
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
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9、文心雕龙注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0、诗品集注锺嵘撰曹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撰叶瑛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13、宋元戏曲史王国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
1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7、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9、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7年
20、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8年
教学方式:讲 授、讨论、自学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文学专题研究 总学时:54学分:4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古代文学教研室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概要:选取六朝及唐代文学史中的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和讨论,使博士生关注这一历史时期文学史研究的前沿课题,一方面培养他们对学术的敏感,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2、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4.《旧唐书》中华书局1973年
5、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
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世纪中华书局1960年
7、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9、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0、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1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
15、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
教学方式:讲 授、讨论、自学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
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文学院任课教师:张三夕、戴建业等
内容概要:本课程根据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要求,主要围绕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进行专题性讲授,培养博士研究生能够独立地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文学典籍进行标点、校注、翻译、编目、考订等多方面的按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学史、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理论和方法,对一般古代典籍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中国文献学》,张舜徽,中州书画社
2、《四库全书总目》,纪昀,中华书局
3、《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5、《尔雅义疏》,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
6、《校雠广义》(1-4册),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
7、《读书杂志》,王念孙,江苏古籍出版社
8、《校勘学释例》,陈垣,中华书局
9、《十三经注疏》,阮元编,中华书局
10、《批判史学的批判》,张三夕,台湾文津出版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明清文学专题研究
总学时:54学分:4开课学期:2
开课单位:古代文学教研室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概要:主要选取这一历史时期的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戏剧的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和讨论,使博士生对明清两代叙事文学研究历史、现状及相关学术的前沿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4、阿英:《晚清小说史》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7、(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8、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小说史丛书》
9、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
10、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11、中国戏剧出版社编:《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自学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及唐代表作家研究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古代文学教研室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概要:本课程根据博士生的专业方向,讲论魏晋南北朝及唐代表作家,以加深博士生这一历史时期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思辨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
4、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5、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
6、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7、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8、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83年
10、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11、仇兆鳌:《杜诗评注》中华书局1979年
12、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4、孟浩然:《孟浩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6、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17、冯浩:《樊南文集详注》中华书局1987年
教学方式:讲 授、讨论、自学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明清代表作家、作品研究总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3
开课单位:古代文学教研室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概要:本课程根据博士生的专业方向,讲论明清两代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以加深博士生这一历史时期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思辨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沈德潜、毕准:《明诗别裁》中华书局1975年
4、沈德潜:《清诗别裁》中华书局1975年
5、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7、胡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8、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9、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10、阿英:《晚清小说史》
1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1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13、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1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 肩负着培养高端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事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因而备受关注。培养目标的确立,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通过逐一查阅这10所大学的网站和其他相关资料, 对这些高校的博士生培养目标进行综合提炼, 汇总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美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都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术导向, 将博士学位定性为“研究性学位”, 将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才”, 博士学位证明获得者具备独立学术研究能力以及接受过相应的严格训练。从表2可以看出, 在中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中, 北京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坚持学术导向的特征非常明显, 与美国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则倾向于以研究型 (学术型) 为主、兼顾应用型的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目标。此外, 据考察, 中国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都坚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并举的“二元”培养目标。
二、招生规模、方式与要求
(一) 招生规模
根据中美10所高校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 以“会计系”或“会计学院”为统计口径, 搜集整理出招生规模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从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在2012年合计拟招收博士生12~23人, 而且历年资料显示, 每年招生人数很稳定。这一统计结果与Francisco etal. (2007) 的结论类似, 即“平均下来, 美国高校的会计系每年招2~3位博士生”。在以“会计系”或“会计学院”为统计口径的前提下, 中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在2012年合计拟招收博士生约55人, 这一数字是美国招生数量的3倍以上。如果加上财务系拟招收的博士生, 中美招生规模的差异会更大。这与黄羽佳、张永冀 (2009) 通过对比美国73个会计学博士点和中国35个会计学博士点2009年招生人数得出的统计结果相似, 即“中国招生数量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
(二) 招生方式与要求具体见表5和表6。
对比表5和表6, 可以看出, 在招生方式方面, 美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全部采用“申请制”;中国5所会计博士项目著名高校有4所采用“初试+复试”方式, 北京大学会计博士项目从2012年开始试点“申请-考核制”, 与国际上通行的“申请制”类似。此外, 清华大学会计博士项目也从2012年开始试点“申请-考核制”, 但迄今为止, 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仍然采用“初试+复试”招生方式。顺便提及的是, 在培养模式上, 美国会计博士项目采用“导师组制”, 即招生时不分导师、不分方向, 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 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 博士生再根据个人学术兴趣, 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博士论文指导;近年来, 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逐步推行国际上流行的“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到目前为止, 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中的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都明确推行“导师组制”, 但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仍在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招生要求方面, 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尽管存在差异 (比如斯坦福大学特别强调计量方法基础,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特别欢迎具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申请者) , 但大多会重点考评申请者的学士学位与成绩单、G R E/G M A T成绩、推荐信、自我陈述。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际学生, 都要求提供TO EFL/IELTS成绩。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潜能。美国会计学博士生课程学习难度很大,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很严格, 为了更好地完成繁重的科研和学习任务, 以及助研助教工作, 美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要求博士生全日制脱产学习。就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而言,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均有五项基本招生要求, 即硕士学位 (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考科目和附加论文发表要求) 、一般不超过45岁、推荐信、初试和复试;北京大学则取消初试, 试点“申请制”。此外, 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明确提出只招收全日制脱产会计学博士生, 中山大学原则上只招收全日制脱产会计学博士生。逐年减少甚至取消在职会计学博士生已成为中国会计名校的共同行动, 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并最终将与美国会计名校的做法趋同。值得注意的是, 迄今为止, 在职博士生在中国绝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中仍然占有很高比例,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会计博士项目的学术竞争力和研究水平。
三、课程设置
会计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 经常涉及金融、经济、统计、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 (H opwood, 2007) 。美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生建立一个理论体系并掌握一套技能和方法开展创造性会计研究的能力。修课是搭建理论体系和研究技能及方法的基石。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前两年以修课为主, 课程学习强度大, 任务繁重;中国会计学博士生修课相对要少 (中国部分博士点的课程学分要求甚至不及美国的1/3) , 课程学习任务较轻。本文通过搜集一手资料, 将中美各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整理如表7和表8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 美国会计学博士生修读的课程除了会计系开设的课程外, 还有大量的经济系、金融系、统计系、数学系、心理系开设的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实验设计等众多课程。当前, 美国博士生教育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被称为“国际学术金标准”, 各个学科领域随时都有可能涌现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各系提供给会计学博士生的课程融合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因而会计学博士生要想吃透、消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极具挑战性。美国会计名校博士生课程很有特色: (1) 以世界顶尖刊物的论文作为研讨的核心内容, 尤其突出最新发表的权威刊物论文; (2) 特别注重研究能力和基本研究工具训练, 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训练非常严格; (3) 以研讨会 (sem inar) 作为主要授课形式, 教授和博士生课前准备充分, 还经常邀请校内外该领域的其他优秀教师一起参与讨论, 使得博士生课堂充满激情和思想火花, 教授适时引导和点拨, 博士生踊跃发言, 其他教师穿针引线, 课堂讨论热烈, 富有成效; (4) 鼓励批判精神, 敢于质疑权威大家。
从表8可以看出, 中国5个著名会计博士项目都在积极推进国际化改革, 吸纳美国会计博士项目的优点,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其中, 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在加强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方面的力度最大。但是, 相对美国来说, 中国5所会计名校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训练方面的课程严重缺乏;在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方面的训练力度仍有待加强。还应该注意的是, 中国大部分会计博士项目在课程训练方面与这5所名校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 可以认为中国56个会计博士项目的课程训练质量良莠不齐。
四、博士学位要求
会计学是当前中国和美国的热门专业, 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会计师资, 而高质量博士生教育是培养优秀师资的根本前提。美国顶尖会计博士项目对博士生的要求是无形的 (罗枚、夏冬林, 2008) , 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对博士生的要求通常是看得见的硬性要求, 而无形的要求往往比显而易见的硬性要求更难。因为美国教授对博士论文创新性与创新力度的测度标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博士生很难预测到哪一天教授会同意毕业, 因此, 博士生就像任务在身的沙漠里的骆驼, 只好不停地充分发掘和利用沙漠里的有限水源和绿洲, 向着教授那看不见的衡量标准前进, 以期尽快走出沙漠, 最终达到博士学位的全部要求。
对比表9和表10中美会计名校对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要求可以看出: (1) 都有修满课程学分的要求, 但美国博士生课程跨越的学科更多, 课程学习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 (2) 都要求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综合考试、中期考核) , 通常最多允许参加两次考试, 但美国会计博士项目一般每几年就会有一两个博士生因没能通过考试而在此时退学, 这种情况在中国会计博士项目中几乎没有, 显然, 有没有被淘汰的风险对博士生的努力程度会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 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学习更刻苦。 (3) 鉴于博士生期间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 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在毕业前都没有论文发表要求, 但如果论文达到了知名教授的质量标准, 也就等同于达到国际顶尖杂志的论文水平;而中国会计博士项目都有论文发表要求, 大多2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 但多数论文质量不高。 (4) 中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学制通常3年或4年, 凡是脱产学习的博士生基本都能按时毕业;在脱产学习且刻苦钻研的前提下, 美国著名会计博士项目的毕业年限通常需要5年。上述课程设置、博士资格考试淘汰风险、论文发表要求和学习年限的差异, 与中美会计学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差异存在内在关联。
五、毕业去向
从招生报考热度和就业前景考察, 会计学专业是中美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这个基本前提下, 中美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因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一) 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
美国会计学术界是回报最丰厚的职业之一 (H erm anson, 2008) , 绝大多数会计学博士首选去研究型大学任教。然而, 美国会计学博士严重供不应求。根据美国会计学会 (A A A) 的调查统计, 在2005年~2008年三个学年度, 美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仅达到需求量的一半 (Plum lee etal., 2006) 。虽然美国约有95所大学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 但招生规模控制都很严格, 博士生招生数量很少。因此, 会计学博士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内不会根本改观, 而税收和审计方向的会计学博士更是严重短缺。需要会计学博士的各大银行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竞相开出高薪延揽著名高校的会计学博士, 大学为了与公司争夺人才, 给刚毕业的博士也开出不相上下的薪酬 (罗枚、夏冬林, 2008) ;由于公司每年开出的薪酬都往上涨, 而学校工资涨幅通常较低, 造成了美国会计行业刚入职的博士往往比工作多年的教师的工资还高的“工资倒挂”现象。虽然美国会计学博士生学习年限长, 以及面临博士资格考试被淘汰等各种巨大压力, 但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的巨大职业诱惑力使得会计学博士生能静心向学、潜心学术研究, 为未来成为学术领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美国会计名校不约而同地坚持学术导向, 将博士生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员”, 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二) 中国会计学博士毕业去向
截至2011年, 中国有56个会计学博士点。在中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中有44个会计学博士点, 其中“985工程”高校中有29个会计学博士点。换言之, 在所有会计学博士点中, 有12个博士点不属于“211工程”高校, 有27个博士点不属于“985工程”高校。当前, 中国一流大学倾向于招聘海外博士;其余“211工程”高校以及其他具有区位优势的一本院校, 在招聘时也通常要求应聘者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且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此为其一。其二, 中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普遍偏低, 新入职的博士通常又处在教师系列的最底层。家庭经济压力使得兼职成为无奈之举。其三, 中国高校现正普遍推行聘任制和定编定岗制度, 职称晋升的难度显著增加, 而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与收入显著正相关。在求职过程中, 除高校外, 会计学博士并没有会计学硕士的比较优势 (当然, 相对于其他很多专业来说, 比较优势仍然很明显) ;对于高校而言, 收入偏低和职称晋升难度增加使得部分会计学博士望而却步, 转而选择待遇好的公务员、央企和金融证券类公司。这也是中国多数高校坚持研究型 (学术型) 与应用型并举的“二元”会计学博士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根源。因此, 为了吸纳一流人才进入中国会计学术界, 中国高校必须致力于制度变革, 提高教师待遇, 尽量与同等级公司待遇相当, 并优化会计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本文通过广泛搜集一手资料, 结合作者访美见闻, 发现中美会计博士项目在培养目标、招生规模、招生方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博士资格考试、论文发表要求、学习年限与就业去向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会计学博士的质量良莠不齐, 而美国会计学博士的质量普遍高于中国。因此, 中国高校必须优化制度环境,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创新和完善博士生培养体制机制, 才能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 切实提高中国会计学博士生教育质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以“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定位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 且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会计学博士项目, 宜坚持学术导向, 将培养目标定格为“培养卓越的会计教学与研究人才”;中国其他会计博士项目可以坚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并举的“二元”培养目标。 (2) 中国会计博士项目招生规模已是美国招生规模的3倍以上, 不宜再盲目扩招, 而应致力于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招生方式方面, 建议试点并推广国际上流行的“申请制”, 但要确保制度科学有效地运行;在培养模式上, 建议推广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更为科学的“导师组制”。 (3)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课程学习的强度, 加强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学的训练。 (4) 通过加大博士资格考试的退学风险, 促进博士生刻苦钻研;切实提高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 弱化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在硕士生学制缩短的背景下, 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学制宜4~5年。 (5) 中国高校必须营造严谨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切实提高教师薪酬待遇 (尽量与同等级公司待遇相当) 、提供优越的工作空间和条件, 增强高校对海外优秀会计学博士和中国培养的最优秀会计学博士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9年第2期。
[2]罗枚、夏冬林:《美国会计博士生培养方式及其启示》, 《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3]Francisco, B., T.G.N oland, and D.Sinclair.2007.Pursuing a PhD in accounting:W hat to expect.The C PA Journal, 77 (3) :66-68.
[4]Hopw ood, A.G..2007.W hither accounting research.The Accounting R eview, 82 (5) :1365-1374.
[5]H erm anson, D.R.2008.W hat I have learned so far:O bservations on m anaging and academ ic accounting career.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23 (1) :53-66.
工林现在每月税后的收入约为10000元,在每月开销方面,由于是单身生活,所以相对比较简单,每月的开支约为2500元,另外,还要支付:3500元左右的房贷,这样算下来,每月的结余为4000元。
年度性收入方面,年终公司会发放年终奖,平均为5万元。而王林年度性的支出主要有两大项:一项是旅游支出,王林非常喜欢旅游,他给自己定下的计划是每年一次国内游、一次境外游。王林每年在这方面安排的支出约为2万元。
此外,是给父母的孝亲费,约为1万元。
保险方面,除了单位购买的社保之外,他只购买了一份寿险附加住院补贴型保险,每年的保费支出约为3000元。
王林的个人资产主要是2万元的定期存款以及市值为10万元的股票投资。王林本来对股票投资并不熟悉,只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才涉足股市的,经过这几年的涨涨跌跌,资金的增值并不多,不过是略多于定期存款的收益而已。
另外,王林名下还有一套2005年买的房产,二手房,二居室,当时购买的价格为7()万元,父母为其垫付了40万元的首付款,目前.这套房产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50万元
几年内要还清债务
在王林的计划当中,最近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生活目标,一是赶紧结婚,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容易,这不是自己设定了目标通过努力就能办到的事情,缘分没有到.再努力也没有用。
另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把借父母的债给还了。王林说,当初自己出国求学,就让父母操了很多的心,回来之后虽然顺利地找到了工作.薪资也算还可以,但离独立购房的能力还很远。看着日益上涨的房价,只能商量着由父母支持付了个首付。虽然,父母表示这笔钱不用还了,但王林考虑,这笔钱无论如何是要还给父母的。
但靠目前的收入,要还父母的钱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王林想到,能快速积累资金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加强投资;另一个是换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当然,要换一份工作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还要看机会。王林说他对目前的工作除了薪水之外,其他方面还是挺满意的.所以除非有非常不错的条件,否则还真下不了跳槽的决心。
至于说投资,他已经自学了一些投资的知识,只是觉得书上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难以准确把握市场的起起伏伏。所以.他想请专家给他提些建议,像他这样的人该怎么样投资?保障是否足够
此外,王林对保险也不是太熟悉,他想请教一下专家,像他这样的情况是否需要增加保险。还有,他因为喜欢旅游,而且经常到国外,难免会遇到一些偶然和意外,这方面是否也需要增加一些相应的保障。
家庭资产配置
本刊金融工作室国家理财规划师尹娟
一、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A、收支情况分析
王林的年度总收入合计为17万元。收入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几乎全部来自于主动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占的比例非常低。统计一下王林的支出情况,年度的总支出为105000元,结余比例达到了38.24%。对于王林这样的单身汉来说。结余比例保持着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B、家庭资产情况分析
王林的家庭总资产为162万元,其中投资性资产为12万元,使用资产主要是房产,为150万元。负债则全部集中在房贷上,目前负债的余额为20万元,家庭的资产负债比例12.35%。应该说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C、理财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单身贵族,王林觉得自己的理财计划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婚姻,二是偿还父母支付的40万元首付款。
其实,单就理财目标来说,王林的第一个目标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婚嫁中涉及到的支出和财产调整等,因此目前还无法针对这项需求制订出相应的理财计划。 对于第二个理财目标,建议王林可以建立起还款计划,类似于银行房贷的还款计划,这也可为王林的父母安度晚年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二、理财建议
A、投资上不妨积极进取一些一方面。王林的资产结构和收入情况都比较简单,可调整的余地并不太多;另外一方面,王林的工作较为稳定。加上目前单身的话,整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如果在投资上适当进取一些,尽管承受的风险提高了,但在现有基础上对提升财务状况会有一定的帮助。
B、拓展职业发展的潜能提高主动性收入即工薪收入。目前王林已经是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也可以继续拓展自己职业发展的潜能,提升自己的职场地位这些,相应地将会带来收入上的提高。
C、现有资产的调整
——保持2万元的定期存款。主要用于家庭应急金的储备。从王林的月度支出状况每个月6000元来看,这一应急金设置基本能够满足他的需求。
——保持5万元的股票投资,剩余的5万元资金可投入于一些分级基金的高风险比例。在分级基金中,利用资金杠杆的原理,提高了高风险比例部分获得收益的可能,王林可对这一类型的产品予以关注,尤其是注意当市场出现转折点或是较好的购入时机时进场。
——提高月度留存资金的投资效率。按照王林的需求。可以将一部分资金,如每月2000元投入于债券型基金,这部分资金的目的主要在于偿还父母代为支付的房屋首付款;剩余的资金可以参加基金公司的定投计划,主要定投的对象为股票型基金。
保险建议
海尔纽约人寿业务经理顾晓玲
王先生目前处于人生阶段的单身期。虽然尚未成家,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王先生不但要考虑眼下的投资及偿债计划,还要进行适当的风险管理及规划长远的退休生活。
以下给出具体保险建议供王先生参考。
首先,保障额度应该至少覆盖负债额度。王先生现有负债包括20万元房贷,以及希望偿还给父母的住房首付40万元。按王先生目前情况,首先进行重疾、意外保障,以防由于风险导致无法正常还贷及偿还父母的借款。
王先生已过而立之年,需重视每年的体检报告;除了定期锻炼,还要进行健康方面的风险保障。王先生原有一份3000元寿险,另外需追加30万元额度左右的重疾保障,可以理解为转嫁重疾治疗费用,也可以理解为万一由重疾导致收入中断,可通过保险进行一定补偿。重疾产品分消费型与返还型,适当进行组合,以期达到控制支出
而达到确定保障。
医疗保险方面。外资企业一般都有较好的保险福利,王先生可以了解一下自己所享有的具体团体医疗保障内容。若有一般医疗的补充,那么在意外医疗及住院医疗方面不需进行另外附加,但在住院补贴这方面,最好能追加达到200-400元/天。若公司没有额外商业保险,则王先生需自行附加医疗保险。
意外保障方面。由于王先生喜欢旅游,且经常去往国外,那么可以投保一些专门针对境外旅游的意外保险。如选择经济型的20万元保额,包括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紧急医疗救援等,一年保险费用支出在600元左右。另外购买30万元普通综合意外险,适用国内与日常生活,一年保费600元,甚至可包括最高90万元的航意保障。
以上重疾及意外保障的建立,可有效规避风险来临时王先生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而且,通常重疾意外都带有身故保障,如果不幸王先生遭遇意外,那么至少王先生作为人子,能够为父母遗留一笔孝亲费用
再者,及早建立养老账户。王先生现年36岁,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24年,我们说.退休前赚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退休时存了多少钱。由于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一般不会比退休前降低多少,而退休后社保的养老保险属于社会统筹,大家享受的是平均水平,所以王先生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进行养老规划,
养老保险属于专款专用性质,目前市场上的养老产品也是品种繁多,王先生可选择缴费期、领取期及风险承受能力合适自己的养老类产品。也许有朋友会说,我可以选择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养老就没问题。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点,养老保险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未来的给付通常是额定的(保单上明确约定)。确保退休后能从这份养老险保单中每月或每年获得多少养老金,是直观可知的,因此商业养老险可以作为养老规划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帮助投保者确定一部分未来的养老金来源。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推荐阅读: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09-13
甘肃农业大学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解读11-27
博士研究生党性分析材料11-14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07-09
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范文10-17
天大201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大纲11-03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12-20
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12-12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