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草原教学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草原教学(通用8篇)

北师大草原教学 篇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笑对人生的高尚情操。

4.教与学思考目标:学习课文片段构思的写作方法。

5.解决问题目标: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探究、写作运用和创造能力。2学情分析

本文是对草原和田野的赞美和歌唱,重点应在于吟唱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进行分类,好学生应重点指导他们的自学方法,对中间学生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差学生应做到指导到位,检查到位,尤其要做到课堂后练习巩固。在学法指导中仍然强调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掌握课的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3重点难点

通过比较和赏析文本语言,学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现自然界美好事物。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视频,创设情景氛围。

2.调查:去过草原的同学用一两个词谈谈草原给你的感受。你认为草原最美的景物是什么?(即时板书:草、花、云、虹、水、歌)

3.教师:由于每个人视角不同,看到的草原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当代女作家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的草原。活动2【讲授】

二、作者简介

楚楚,当代女作家,1964年生,山东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擅长用女性的柔美、细腻来抒情。代表作有散文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给梦一把椅子》、《寂寞有一张脸》等。活动3【练习】

三、预习反馈 1.字词积累—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屏息()恣情()肆无忌惮()俯瞰()

繁衍()霓虹()孪生()搭讪()引吭高歌()心旌摇荡()

2、根据语境解词: 肆无忌惮: 捉襟见肘: 引吭高歌:

活动4【讲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文章写了哪些景(事)物?

2、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景物的特点吗? 3.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画面美。

茫茫草原,有着如诗如画的美景: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被称为草原灵魂的;还有多得像夜空里的繁星,无法用量词来限的;天边温情游荡的是洁白.柔软的;雨过天晴的时候,为天空画上一道柳叶眉的,就是了;如果说它喜站,那喜卧,只是那明净如眸.,蕴含着说不尽韵致的美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草原是一幅静谧的美景。不过,当牧人走过,你会听到那发自肺腑的最绵长、悠远的了,它质朴得犹如刚刚拔起的青草,根上还带着泥土。活动5【活动】

五、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1、详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2、详读第六部分,思考:作者写蒙古长调是为了表现什么? 活动6【活动】

六、品读感悟,体会美感

(一)品味语言美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草原的美带有一种博大、粗犷的阳刚之气,但在作者的笔下,草原上的景物却呈现一种温柔而多情、富有诗情画意的女性美。品读下面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品味想象美

1.“有一群肥羊,温驯地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地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作者带着幻想去描绘云,把云比喻成和,形象地再现了云的不同形状;又用了和两个动词,逼真地描绘出了云的不同动态;形容词和的运用又分别写出云富于变化中的神态;而“马失前蹄”更把云变化的突兀写得惟妙惟肖。

活动:运用一两种修辞手法,对你熟悉的景物进行想象描写。

(三)品味结构美 活动:讨论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作者用六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六部分,分别从胖草、矮云、笑花、薄虹、小水、长歌六个方面表现了草原的广袤和美丽。各部分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映成趣,尽现草原美色,这种结构形式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活动7【练习】

七、拓展延伸

1、你知道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活动8【讲授】

八、归纳主旨,升华感情

北师大草原教学 篇2

一、了解写作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时, 教师先简介时代背景,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利用字典, 自学生字、词, 在初步了解课文后,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看了题目, 你想了解有关草原的哪 些情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初读这篇课文, 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小结:

1.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了解草原的环境特点, 作者的感觉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

2.按照“入境———迎宾———相见———款待———话别”的顺序,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和接待的情景, 突出了“景美、情深”的特点, 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二、欣赏五个画面, 促使情感共鸣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逐句逐段细读课文, 边读、边思、边议下列问题: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抓住哪 些特点来描写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作者 又是通过哪些场面的描写来反映的?

3.课文最后的两句话语说明什么?

通过议论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小结与设想五个画面, 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

1.北国草原风景图。使学生看到以“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为背景, 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底色, 再加上“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一幅意境含蓄、风格素雅的北国草原写意画。

2.人欢马跃迎宾图。让学生欣赏那辽阔广袤的画面, “150里全是草原, 再走150里也还是草原”。再看那画面上的远丘、草地构成的风景线上, 可体现出主人渴望见到客人的迫切心情。

3.握手言笑相见图。让学生欣赏那主人下马、客人下车、宾主热情持久地握手、欢笑畅谈等情景。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热情、祥和的气氛, 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4. 把酒举杯宴杯图。宴席上摆满奶茶、奶酒、奶豆腐, 以及大盘手抓羊肉迎客食品;主人频频敬酒、殷殷劝酒, 好一幅盛情待客的图画。

5.歌舞夕阳联欢图。作者通过主人套马、摔跤、跳舞和客人唱歌、骑马这些精彩的场面和夕阳返照下的动人情景, 渲染出一幅宾主载歌载舞、尽情欢唱、难舍难分的联欢图。

这样, 引导学生欣赏图画, 经过反复回味, 反复揣摩, 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对草原诗情画意的体味也越来越浓, 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 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对《草原》的认识及教学 篇3

课堂之上,我主要是抓住“美”这一条线索来展开教学,做到扣情导读。

一、欣赏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起呼吸草原上清新的空气

在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听读,使学生初步感觉到草原的美丽,然后,我出示主要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草原的美丽?”在这个问题引领下,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美在天空,美在一碧千里,美在羊群,美在骏马。

在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之后,我接着向学生抛出第二个探讨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来写草原的美丽的呢?”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几点:第一,细腻的描写,作者借助于细腻的笔触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详尽的描摹;第二,借助比喻、移情于物的手法,表现了草原上动物的灵性,作者的感情也因此表现得巧妙、淋漓;第三,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展露自己的心理活动,陶醉、愉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在进行完以上教学环节之后,感情朗读和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二、走进陈巴尔虎旗,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感受民族和睦的亲情

这一部分教学,我是按照作者一行人访问的顺序来引领学生的。

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行人所坐的汽车走进陈巴尔虎旗。第2自然段是访问的开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有关语句,体会一下。

生:作者先介绍草原的辽阔。

师:为什么还介绍草原呢?

生:此刻作者已经向草原深处进发,但是还没有见到人烟,所以还是写草原。

师:接着作者又写了什么?

生:接下来作者写道:“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随着汽车继续向前行驶,作者感觉到他们一行人快要到目的地了。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生:河流——蒙古族同胞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选择的地点一般得有河流,因为人和牲畜都需要水。

生:“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约约有鞭子的轻响。”这一句显然在直接告诉读者他们快到陈巴尔虎旗了。

师:通过朗读这几个句子,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妙。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这里的比喻很关,也很巧妙,“宛如玻璃”把小河的清澈、透明、平静、祥和写出来了。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人,但是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人在活动,很妙。

师: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有水有草,河水清澈,草色青青,这是理想的牧场,作者写得也很精妙。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什么呢?谁先来读一下?(生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把一大段话压缩成一两句话,这是一种挑战,也是语文能力。

生:蒙古族同胞骑着马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迎接作者一行人。

师:能不能再压缩一下?变成几个字?压缩的时候只要抓住主要的事件,谁干的、怎样干的都可以省略掉。

生:远迎客人。

师:通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作者写得很是飘逸潇洒。

师:你真会感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我从作者的用词上感受到的。比如“襟飘带舞”“飞过来”“飞过小丘”。

师:我们学着这位同学抓住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好方法。咱们再读读这一部分,看看又有哪些词语吸引了你?你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感觉到了一个“热”字,一是热情,二是热闹。比如,这样一些词语:男女老少,群马疾驰,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马蹄声。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文章中去,好好地读一读。

第3自然段,从“包外见面”感受蒙汉之间的和睦:

1.抓“多”和“远”字。引导学生通过“多”字来体会前来欢迎的蒙古同胞的多,以及热闹、喧哗的场面,如:马多,车多,人多。当学生领悟到了这样热闹的场面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不是就在这座蒙古包、陈巴尔虎旗驻地附近居住”这样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这个句子,通过“这一拨人是乘着(坐着)________从几十里外的__________来看我们的;那一拨人是乘着(坐着)________从几十里外的________来看我们的”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2.抓动作。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描写,抓住他们下车、下马见面的表现——握手,笑,而且是“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想象“握个不停,不停地握手”的热烈场面,感受“笑个不停,不停地笑”的开心画面,并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模拟来加深体验。

第4自然段,画面想象,从“包内款待”感受蒙汉之间的团结:

1.观看食物图片,言语介绍:我先展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食物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片说话,并借助于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这些食品在蒙古族待客过程中的地位。

2.欣赏蒙古族同胞敬酒、温尔克姑娘唱歌的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以上两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蒙古同胞给予作者一行人最高的接待规格,是最高礼宾待遇,从而感受其溢满的热情。

第5自然段,感受场面,从依依惜别中感受蒙汉之间的情谊:我组织学生做一名观众来观看这一场面,感受这一份深情厚谊。

1.看表演,想象说话:我先让学生找到课文中人物表演的节目,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节目进行说话,在学生的头脑里盘活每个节目,把文字转化成真实的表演。具体的方式是借助于课前查阅的资料,一边听老师和同学的介绍,一边想象。

2.想画面,角色置换:我抓住“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一句展开教学,因为这一句很有想象的空间。我动情地引导学生:“这句子中有画面,也有声音;有表情,有动作;有‘握手再握手’,也有说了声再见又说再见;有流变的霞光,也有一步三回头的留恋场景……这里面有你,也有他(我的手先后指向同学):他要上车返回北京了,你会怎样做?你会怎么样对他说?”当几对学生练习说话之后,我又对着同学们说道:“他要骑上大马回到他的羊群马栏边去了,你会怎样做?你又会怎么说?”当几对同学完成说话之后,我接着出示:“蒙汉两族同胞_________,怎么忍心________呢?在_________之下,在_________之上,他们________!真是蒙汉情深_______,________!”

角色的置换,使得学生走进了那个特定的场景,变成了难分难舍的同胞之中的一个了,作者、那群人之中的每一个人的感情便会满满地荡漾在学生的心问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之花已在学生的心田怒放。

在完成了上面的朗读感悟之后,我抓住草原美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上人物的美丽。

师:作者在文章之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他们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那么为什么在开头写了草原的关gg?

生:大草原就是美丽的舞台。

生:大草原的美丽和在草原上生活、活动的人们的美丽是和谐的,交相辉映,就像美丽的花朵得有绿叶衬托一样。

生:景美,人关,和谐美。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好,很到位。我们再想想,仅仅是人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和谐的美丽吗?还有什么地方也能体现这种和谐之美呢?

生: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

师:再说具体一些。

生:民族与民族之间,蒙古族与汉族之间,这一切都是和谐的。

师:是呀,草原上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关得生动,美得具体,关得和谐,关得令人流连往返,所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毅然决然将文章的题目定为《草原》。

《草原》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学反思 1

《草原的早晨》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出草原一片繁荣新旺的新气象。

班上的孩子,只有李易骋去过大草原,其他的孩子都没有见过美丽的草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拉近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

因此我首先播放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看图想象,然后把美丽的草原图片以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直观鲜明的印象,这样,通过“画中感,读中悟”,最终让孩子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和欢乐!

第一自然段理解“铺满新绿”这一词时,先让学生想像再出示画面,然后描述看到草原是什么样子,很快理解了词意。紧接着问:来到了草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草原到处都是绿色,真美呀!”“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第二自然段草原醒来欢快的情景。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然后去品读文字。学生很快感受到了那欢快的气氛,而且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来理解。理解“涌出”“蹦跳”“奔向”时,有一个小朋友说:“下雪了,我们涌出了教室,蹦跳着奔向操场……”他们从生活找到相应的场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阅读,读得更有滋有味。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尽管有很多孩子学得津津有味,但是还有少数孩子在后半堂课跑神了,我没有及时关注。

《草原》教学反思 2

苏教版第二册《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一共有两句话“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鞭声打破黎明的宁静”等词句,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这一段是,我借助音乐边演示投影片边深情地讲述:“天快亮了,无边的草原静悄悄的。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勤劳的牧民们赶着羊儿开始放牧了,草原顿时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图练读,读好象声词“啪!啪!”,讨论理解“打破”,“黎明”,“宁静”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虽然同学们的感情朗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可我总感到还不够。于是,我让大家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喔!喔!喔”响亮的公鸡啼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笛!笛!笛”汽车的喇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丁铃铃!丁铃铃!”清脆的铃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刷!刷!”清晰的扫地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阵大雨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

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重要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把学的东西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个个例子互为补充,丰富了常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

《草原》教学反思 3

一个学生在读了《草原》这篇课文后,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 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我觉得,这是对老舍先生语言魅力的另一个注解。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 4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

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学生

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 5

《草原》一文教学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从整体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和联系生活,体会草原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凸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进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草原》教学反思 6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画卷。也许是因了对大草原那种自由情怀的向往,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总是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那如何让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也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听,在舒缓的朗读声中,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用笔画出优美的句子。听完之后,我问:“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样初步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一双双小手齐刷刷的举起来,“美丽、广阔、欢腾、无边无际、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喜,看来他们是被文章的美景所感染了。随后我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读的是那么认真,那么动情。

在第二课时,我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我能找出课文是怎么描写草原是美丽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孩子们读完学习目标,说出了自己从目标中得到的讯息,然后开始自学、互学。群学,我就进入各小组看他们的学习进展。讨论热烈的进展着,15分钟后,他们各自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第一组上台的同学,分工很明确,有报幕的,有表演背诵的,我原以为他们只会拿着书上来读课文,没想到他们用流利的背诵完成了小组展示,真令人刮目相看;第二组、第三组上台,有的同学负责介绍描述草原美丽的三方面内容,有的则负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野草、湖水、野花,看着他们那稚嫩的简笔画,阵阵暖流涌入心底,真的被这一群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自己学会了课文内容,还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愿今后的课堂上常闪耀着孩子们的智慧之光。

《草原》教学反思 7

草原这一课是一直以来的经典之作,无数名师都讲过,能出彩的都在第一自然段,可是我们组内要求都讲第二课时。自己一个人在备课时就觉得没有出彩之处,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就按照常规的讲法来备,没有什么新意。星期二第一节在五(1)班试讲,让组长刘洁琼老师来试听了,经过刘老师的指导,帮我解决了备课时的一大难题。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风景美。第二至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可是在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还在介绍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风景。当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段,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热情好客。然后过渡:我们想要见到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之前,先要随老舍一起欣赏一下初入草原的美景,之后再进入感悟热情好客,当时我也觉得有些反复、不流畅。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将先后顺序颠倒一下,由复习第一段的风景美直接出示写景的语段,品读完之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剩余部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这样处理既自然流畅,又让后面的内容紧密连成一体。(DX)

《草原》教学反思 8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草原》教学反思 9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草原》教学反思 10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多次执教《草原》了。过去都是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1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20xx年6月30日

《草原》教学反思 11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境。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抓住本文的线索,弄清课文的顺序,了解课文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

品味课文的精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在变化。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写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的语句,通过品味、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总之,抓住本文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境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初步了解本课的写法对今后学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做好引导。

《草原》教学反思 12

《草原》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1、用多媒体展现草原美景。学生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示,充分认识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群的美;再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3、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想象画面)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说。

课件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在学生深情的话别演示中,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老师缺乏范读。第一段是描写草原的经典之作,写得非常美,应该用饱含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整体感受草原的美没有到位。老师让学生对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体的美。在第一段教学的开始和结束,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草原整体的印象。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4、教师语言还不够简练,还有很多正确的废话

《草原》教学反思 13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习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学反思 14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草原》教学反思 15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草原》的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草原》的教学反思》。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草原教学实录 篇5

苏州市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王丽

【教材剖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学生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草原,所以让学生入情入境,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准则成为教学的重点。

【创新设计】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带学生旅行的全新方式,将课文内容贯穿整个旅游的过程,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我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旅行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想象与联想,小记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教学目标】

1.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2.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3.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

2. 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真正含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审题引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给你们唱一首歌,好吗?你们一边听一边想,等我唱完之后告诉我你们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

(师唱: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拉妈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一首动人的歌。)

师: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说刚才你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例如河水,牛羊,白云,雄鹰等等

师:刚才歌中唱到的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俗话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内蒙古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草原》。

(板书:草原。)

师:这样神奇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好,现在老师就与你们一起坐上直通内蒙古的火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不过这次旅行有一些特别,不是用脚行走,而是用你的感觉去浏览;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去体会,你们懂了吗?好,现在就开动火车,请同学们坐稳,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感觉之旅!

(放轻柔的音乐,教师开始读课文)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吧,短暂的旅行结束了。那么谁能说说你刚才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草原的天非常晴朗,草原的地到处有牛羊,草原的人们热情好客

板书: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

二、再读课文 入情于景

师:美丽神奇的草原使每一个到过草原的人都倍加向往,刚才或许我们的感觉之旅太快了点,不过,没关系.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去过辽阔的草原,他不但游览了美丽的风光,而且还用栩栩如生的文字把它记录了下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跟随老舍先生再一次领略草原奇美的风光吧!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色?

生:草原的天空,草原的广阔和羊群,小丘;

师:既然我们的感觉已经去过一次草原了,那么我想邀请三位同学做我们的小导游,分别看着前面的挂图,向我们介绍一下草原的天空,草原的地上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好吗?我们请第一位小导游来向我们介绍,说的时候要像一个真正的导游,站在前面,先说"各们游客你们好,我下面向您介绍的是草原的****"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那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天空的特点吗?

生:明朗可爱

(板书:明朗可爱).

师:请第二位导游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草原地上的景色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地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像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一碧千里

板书:(一碧千里).

师: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一碧千里",什么是"翠色欲流"吗?

生:一碧千里就是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生:翠色欲流就是一片翠绿,就像快要流下来似的师:那么,草原有明朗可爱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同学们请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真正到了广阔的草原之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请你们静静的思考一分钟.多找几个同学说说.

生1:想画一幅画;

生2:想对着天空大喊,诉说心中的苦恼;

生3:想躺在草地上好好的睡一觉;

生4:想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上;

生5:想一辈子都不走留在草原,生6:想拿摄像机拍下美丽的景色永远珍存;

生7:想写一篇作文留住美丽的瞬间

。。。

师:同学们的愿望简直是太美好了,我想如果你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一定有机会实现你们的理想的,是吗?那么,请第三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老舍先生的愿望是什么吧!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边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美丽的景色像什么啊?

生:一幅画

师:像一幅宁静的画一样,使我们留连忘返.那么,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种很陶醉,很宁静的心态来读,对不对?谁能试着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草原固然美丽,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那里还有热情的草原人民在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赶紧坐上汽车接着走吧!

2 学习第二段

师:请同学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的草原的景象是怎样的?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

走了许久,看见了河.又看见了牛羊和马群,还有迎接我们的男女老少.

师:作者为什么把河比喻成了玻璃的带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河水很清澈很明亮,草原很宽广,所以显得河水细得像一条带子.

师:作者为什么又把迎接我们的主人比喻成了彩虹呢?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主人们衣服的鲜艳和骑马的飞快,也表示了主人们的热情.

3 学习3,4,5自然段

师:我们旅行的目的地终于到了,指名读3,4,5自然段.思考,每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1:在蒙古包外和主人们互相问候,生2:在蒙古包内和主人们敬酒,生3:饭后又和主人们一起联欢的情况.

师:作者是在蒙古包外和主人们互相问候,在蒙古包内和主人们敬酒,饭后又和主人们一起联欢.那么现在老师邀请三位同学扮成作客蒙古包的记者,用小记者的身份和语气向同学们述说你们都受到了哪些招待,并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好吗?说的时候要先报告当时的时间,你所处的位置,再说具体情况.好下面先给小记者几分钟准备,我们一起送他们起程!

生1:观众朋友们,下午好,我所处的位置是蒙古包外,我下了车以后,主人们非常热情.我们和主人们相互握手,虽然我们的语言不通,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心是相通的生2:观众朋友们,下午好,我所处的位置是蒙古包内,主人们太热情了.给我们摆上了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我们互相敬酒,大家都非常高兴.还有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唱得是什么,但是那歌声的确很好听.

生3: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我所处的位置是蒙古包外.饭后,主人们给我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我们还和主人们同骑蒙古马.我们就像是老朋友似的,我们真的不愿意走了.

师:好,三位小记者都说得不错,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通过三位小记者的述说,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民有什么特点?

生: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师:蒙古人民热情好客,汉族人民恋恋不舍,在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蒙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板书:蒙汉情深.

因此,作者才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叹!我们的旅行也接近结束了,谁能结合课文和你浏览之后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在那片美丽的大草原上,有我们亲如兄弟的蒙古族人民.我们为我们拥有那么华丽的草原而自豪,我们为我们拥有那么热情的兄弟而骄傲.让我们最后再次唱起那首优美的<<家乡>>吧!(录音机放音乐)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的天 草原的地 草原的人

汉 情 深 蒙

明朗可爱

一碧千里

热情好客

【教学评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学中王丽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入情入境方法的指导: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对是否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丽老师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将课文设计成一个全新的草原之旅,让学生在旅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草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C.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

样的方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热情迎客 草原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学评析 篇7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开篇第一章教学内容即为《算数学的复习》。教材的开篇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 学生在回顾小学学过的内容同时开启对初中知识了解的大门。学生在这种小学与初中知识串联的过渡期中, 能够尽快适应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思维模式, 同时适时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 为今后中学数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 北师版中学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减, 降低了教材理论目标的难度和习题练习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使教学内容难易度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编订时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解题思维的探究;解题技巧、规律的归纳与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对数学理念的整理和数学技巧的总结。

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在存在其特色优点的同时, 也有一定的薄弱环节。例如, 教材的理论性较强, 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加上教材对理论知识追求的完备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 产生问题。其次, 在教材中, 图表内容相对缺乏。针对初中生的思维方式, 教材理应多一些图表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且具有形象性, 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现如今, 我国教改委已经开设了三级培训, 并且通过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举办了相关的教学讲座。对于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掌握, 教师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改善教学模式, 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传授给学生, 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学会主动将教材内容引向学生, 而不是让教材牵着鼻子走。

北师大草原教学 篇8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上一篇:内控建设自我评价报告下一篇:我的爸爸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