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介绍翻译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节介绍翻译(通用9篇)

清明节介绍翻译 篇1

清明节有两种翻译,tomb-sweeping Day和pure brightness festival.两者的侧重点不同。tomb-sweeping Day侧重于扫墓这一活动,老外一听就能大概明白背后的意义。pure brightness festival强调的气候特点,就像24节气的其它节气一样。比如说,立夏我们翻译成summer begins;小寒 slight cold: 大寒great cold 清明就是pure brightness。Pure指very clear, perfect清晰地,纯正的 Brightness指full of light, shining strongly.光线充足的,明亮的。

大家都知道下雨后的天气特别清新,伴随着气温的上升,阳光也变得充足明亮起来。所以,清明节除了可以译成tomb-sweeping Day之外,还可以译成pure brightness festival.节气的英文释义是point/day marking one of the 24 divisions of the solar y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calendar.中国传统日历里的一天,而这一天是根据太阳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24个点中的其中一个点,通常在阳历年的4月4号到4月6号之间。

所以24节气就翻译成了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Division 指the process or result of dividing into separate points, 分开,(分出来的)部分。前面的seasonal是限定,这些分点是跟随季节变化的,跟气候有关的。

所以清明节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整句话的翻译就是

The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in china.注意了,这里的day 在做节日讲时指a day on which a particular event or celebration take place.强调有特殊的活动和庆祝发生,通常纪念或者表达感情色彩比较重,比如说母情节,mother’ Day.再比如说清明节,我们只能说tomb sweeping day 而不说成tomb sweeping festival.而festival是指a special occasion when people celebrate something such as a religious event, and there is often a public holiday,指人们庆祝的特殊时刻,感情色彩较淡。比如说清明节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我们不能说成pure brightness day 第二句,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句话的重点在固定搭配的积累。我们表达发生在哪一天,通常都会用到一个词组,fall on ,表示to happen or take place.发生 比如说,今年我的生日适逢星期一 My birthday falls on a Monday this year!所以,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falling on April 4-6 each year.两句话连起来就是

清明节介绍翻译 篇2

唐朝杜牧写了一首《清明》诗, 诗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 被称为“小李杜”。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 文词清丽生动, 意境简明爽朗。清明节是传统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清明》诗中的“行人”却人在他乡, 孤独凄凉, 又春雨绵绵不绝, 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行人”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 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结句诗意悠远, 清新、明快。

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诗词, 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 其翻译, 是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的韵文形式的问题。诗词翻译中, 美是极需保留的元素, 除了传意外, 需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丰姿和艺术美。但看到某些《清明》的译文, 全文平铺直叙, 充其量只能算一段比较伤感的短篇, 却无法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原语读者的情感触动与艺术享受。

二、译文比较与分析

由于此诗的文学价值很高, 很多学者均曾翻译过此诗。此文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以下简称“杨译”) 、许渊冲 (以下简称“许译”) 以及吴均陶 (以下简称“吴译”) 的三份译文略加分析。限于所学, 下文仅就用词遣句方面提几个观点。

(一) 关于“牧童”的翻译

一说起牧童, 中国人的脑海自然而然浮起一幅水墨图。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擅长画牛, 在他笔下的牛与牛背上稚气的牧童, 悠然自得, 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而千年流传的《清明》中,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既给“断魂”的“行人”指明了方向, 也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后, 在历代诗人们的诗作中, 不断出现牧童形象。牧童, 引领隐居归退的诗人们寻找精神家园, 因此成为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意象。正因为这个形象这种联想, 在《清明》里, 带出一片生机及春意的除了“杏花村”之外, “牧童”的出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牧童”一词的翻译值得好好斟酌。三个译本中, 杨译是s he phe rd boy, 许译是cow he rd, 吴译是cow boy。

经查, “牧童”的上述对应词汇的意思分别是:shepherd boy:牧羊孩;cowherd:放牧的;cowboy:骑马牛仔 (尤指美国西部的) ;此外, 可以表示“牧童”的英语单词还有:Vaquero (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牧童, 饲养家畜的人) 、rancher (大牧场工人, 大牧场主) 以及Corydon (田园诗中的牧童, 农夫, 青年) , 但这几个单词的特定含义比较浓, 不宜选用, 在此不逐一分析。

Cow boy, 一般指美国西部骑着马看管牛群的人, 在文学、电影与电视作品中《牛仔通常是威猛洒脱, 代表了一种美国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因此, Cowboy所代表的形象显然与《清明》诗中的“牧童”风马牛不相及。英语读者一看到这个词, 其脑内的文化预设随即启动, 形成不同于原文作者塑的图画意象。为免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笔者认为这个词并不适合用来翻译牧童。Shepherd boy。Shepherd虽是指牧羊, 与中国牧童一般是牧牛的情况不同。但这个词比较中性, 没有被赋予或沉淀下来什么文化涵义, 即使没有带出原语的意境, 亦起码不会带来其它不相关的浮想, 比较适合。Cowherd的意义不差, 但所指可能是青年人, 甚至中年人, 则不及加上boy后的意思与原文那么贴近。在选定Shepherdboy后, 笔者认为, 在翻译时可以加一个形容词lighthearted, 将牧童译作“alightheartedshepherdboy”, 以此点出中文文化中牧童的形象。

翻译此诗时, 需注意与翻译“牧童”存在相类似问题的其它词语, 如“酒家”、“杏花村”两词, 都是有着极深厚中文文化涵义的, 其翻译此文暂不详述。

(二) 关于“行人”的所指、及“借问”的主语

“……,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两句当中, 关于行人的所指, 及“借问”的主语是谁, 在杨译、许译及吴译的理解都不同, 在此笔者姑且稍作分析。

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结构比较松散, 句子结构的主谓宾缺一仍可, 但在转换为结构严紧的英语时, 问题就出现了。“借问”的主语, 作者是言他还是言已呢?这在英语里, 是要用不同单词来表现的。亦由于主语可能有不同的所指, 这就牵扯出行人是指谁的问题。如果“借问”的主语泛指行人, 那就与第二句断魂的行人主语一致。但如果“借问”的主语是指作者自己, 那路上行人是否暗指作者自己, 或是仍然泛指行人呢?这些不同理解都将导致翻译时不同的处理。

其实笔者认为, 在这首诗的翻译中过分纠缠于上述区分, 有点本末倒置。试想象, 一个不知道这首诗的外国读者, 对于文中“断魂”或“借问”的人是普通路人还是作者本身, 并不重要, 无论对感受整首诗意境氛围, 或对由诗而起的感情抒发, 均无损。再看原文, 作者亦没有点明当中说的就是自己。当读者欣赏这首诗时, 看到的虽是行人, 却自然而然联想“作者是否暗指自己?”, 从而更添诗中愁苦之意。这种效果, 无疑比作者在诗中明说自己欲断魂更让人恻然。因此, 翻译时, 我们不必将作者这种有意无意的安排点明。某种程度上说, 把行人直接译为“我”, 损害了作者的原意, 反而不忠实。反之, 如果作者的原意根本就是描述普通行人, 那翻译中更不必自作主张地译成“我”了。因此笔者认为, 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是路上行人直译为passenger或其它合适的替代词。至于下一句的翻译, 则可用被动语式When asked来回避“借问”的主语到底是谁, 而无需创造性地翻译为“我”。

三、总结

需补充说明, 上文可以说是“断章取义”的就几个方面作出分析。至于全诗翻译, 为兼顾词义、句形、音律及神韵等方面, 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中英转换, 则不一定以上文的分析结论为最佳。

清明节的诗句和翻译 篇3

《清明》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文诗句如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折桂令·客窗清明》作者为元朝文学家乔吉。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翻译】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

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清明呈馆中诸公》作者为元朝文学家高启。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顾太清。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湘春夜月·近清明》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孝迈。其古诗全文如下: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翻译】

临近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可惜这一片清歌,都付与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壬戌清明作》作者为清朝文学家屈大均。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翻译】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清明日对酒》作者为宋朝诗人高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翻译】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苏堤清明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惟信。其古诗全文如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作者为唐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翻译】

清明节节令食品介绍 篇4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节假期变迁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节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清明节文化内涵相关知识

清明节习俗介绍作文 篇5

第一要上坟了,全家人一起去拜祭祖先。

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还一边大声叫着:“耶!太好了!”

去上坟了我的姐姐和弟弟也一样高兴,可是这一次不是划船去的,而是开汽车去的。这时,我的心情又不是怎么开心了,因为乘船别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说说话,吃吃瓜子……可坐在车上,连一点味道都没有,我坐车还经常会头晕,后来,上了车,我觉得坐车也挺不错,可以听很多优美的歌曲,还可以吃一些好吃的东西……想着想着就到了一座大山,我们去祭奠太太爷爷,我们把一些美味家肴摆放在太太爷爷的坟墓前,然后,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后,就来放礼炮,震耳欲聋。

拜好了太太爷爷,又去了另一座山,祭奠(和前面一样祭奠)太爷爷和太奶奶,祭奠好了,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们就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第二包艾饺

我们一回家,就开始做起艾饺来,我们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装进一个箩筐中,再去洗干净,把艾草烧熟,捞出放进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后,开始包起艾饺来,在艾饺里面包满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我做了个“女人像”那个女人的“肚子”中,装满了芝麻。烧好后,咬一口,汁水从中间喷了出来,我大声叫道:“哇!真好吃呀!”

清明节介绍翻译 篇6

笔者选取的五篇中文文本分别来自三亚湘投银泰度假酒店、西安城市酒店、北京饭店、杭州凯悦酒店和西安华山国际酒店, 其中既有三星级、四星级也有五星级, 因此用于比较的五篇酒店介绍文本语料真实可靠, 具有可研究性。

1) 中文酒店介绍文本开头较为固定, 其模式可归纳为:某酒店是一所……酒店, 位于/坐落于……, 距……之遥。如“西安城市酒店——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中外合资三星级酒店。座落在古都西安市中心, 地处繁华的商业区,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与著名的钟楼、鼓楼、明城墙、碑林咫尺之距, 是您旅游度假、商务洽谈的理想下榻之地。”;再如“北京饭店始建于1900年, 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 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饭店东侧与驰名中外的王府井商业街、东方广场商业区举步之遥, 西侧与雄伟的天安门、恢弘的皇宫紫禁城相邻, 尽享独特的地理优势。”

2) 中文酒店介绍文本结构顺序较为统一, 呈模式化特点, 即酒店地理位置及星级等级介绍——酒店客房介绍——酒店餐饮介绍——酒店会场设施介绍——酒店休闲娱乐设施介绍。此处以北京饭店为例进行说明:“北京饭店始建于1900年, 历经一个世纪的洗礼, 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饭店东侧与驰名中外的王府井商业街、东方广场商业区举步之遥, 西侧与雄伟的天安门、恢弘的皇宫紫禁城相邻, 尽享独特的地理优势。”——“饭店拥有风格各异的客房近七百余间。”——“北京饭店是中外顶尖厨师的汇集之地, 精湛超群的厨艺, 使其享有“中国烹饪大本营的美誉。”——“饭店拥有规格各异并配备先进通讯系统的会议厅堂, 为举办从几人至千人的高档国际会议、宴会、大型演出、新闻发布会、时装表演及展览提供了理想场所。”——“先进时尚的康乐健身中心设有健身房、室内、外网球场、壁球、乒乓球、台球及阳光游泳池等设施, 舒适的健身环境将运动的乐趣提升到极限。”

3) 中文酒店介绍文本在修辞上通篇多采用第三人称“酒店”做主语, 类似于新闻报道, 尽量显得客观公正, 情感色彩较弱。如三亚湘投银泰度假酒店“酒店的外观设计时尚前卫, 堪称三亚酒店建筑业的典范……”;再如西安华山国际酒店“酒店拥有161套不同风格的各式客房, 可容纳300人用餐的宴会厅以及20个中餐包间……”。

4) 中文酒店介绍文本在结尾处多另起一段, 突出介绍酒店最有特色之处并使用口号式用语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之情, 感染力较强。如西安城市酒店“城市酒店是您温馨的家园!”;再如三亚湘投银泰度假酒店“令人倍感欣喜的是, 这仿如世外桃源的时尚度假酒店, 距离市中心、著名风景胜地和国际机场都只是咫尺之遥!”。

2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特点

我选取的五篇英文文本分别来自Paris Las Vegas Hotel, Philippe Luxor Hotel, The Grove Hotel, Calcot Manor和Bishopstrow House, 其中前两家为美国高档都市类酒店, 后三家为英国著名乡村度假酒店, 因此用于比较的五篇酒店介绍文本语料真实可靠, 具有可研究性。

1)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开头没有统一范式, 但不同酒店都会在在第一段鲜明表达各自酒店的特色之处。如Paris Las Vegas Hotel的开头“Escape from the neon lights of Las Vegas and enter into the City of Light at Paris Las Vegas, where guests are transported off the Strip and into France's romantic capital city.Dining, entertainment, service, nightlife and accommodations at this hotel-casino are très magnifique.”强调酒店的浪漫格调;再如Calcot Manor的开头“Dating back to the 14th century, Calcot Manor is more than a country house hotel set in over 220 acres of Cotswolds meadowland.In our grounds, you’ll find lots to do and see during your stay.”强调酒店的悠久历史。

2)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结构顺序没有统一模式, 但都会围绕酒店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如Calcot Manor的结构:酒店历史介绍——酒店客房介绍——表达欢迎之情;而The Grove Hotel的结构:酒店风格概述——分类介绍酒店地理位置等具体信息。

3)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在修辞上较为多样化, 类似于广告文本。在指代酒店时, 通篇多采用第一人称“we/our”作主语。如Bishopstrow House在第四段中这样写道“We are also delightedto announce the opening of the MULBERRY, the all day dining ex-perience...”;在指代宾客时, 多采用第二人称“you/guests”, 运用读者介入的视角, 这样有利于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Philippe Luxor Hotel的酒店介绍中有如下句子“There are manymore reasons why you will choose The Philippe hotel as your homewhilst you are in Luxor We have our own bazaar within the hotel of-fering you a fine of gifts.”

4)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的结尾呈多样性, 既有口号式用语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之情的模式, 如Philippe Luxor Hotel的结尾“Our friendly staffs are happy to look after you during your stay and To make this your home away from home”, 也有自然结尾的模式, 如Paris Las Vegas Hotel的结尾“Paris Las Vegas also caters to the business customer, with 140, 000 square feet of convention space as well as a business center.”。

3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的异同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有如下相同之处:

1) 写作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介绍推广酒店知名度, 吸引宾客, 招揽生意;

2) 英文酒店介绍文本中有一类结尾与中文酒店介绍文本的结尾相同, 都是口号式用语, 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之情。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有如下不同之处:

1)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开头不同:中文文本开头较为固定;英文文本开头没有统一范式。

2)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结构顺序不同:中文文本结构顺序较为统一, 呈模式化;英文文本结构顺序并无统一模式。

3)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的人称修辞不同:中文文本多用第三人称“酒店”作主语, 英文文本多用第一人称“we/our”和第二人称“you/guests”作主语。

4)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结尾不同:中文文本结尾模式单一, 均为口号式用语, 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之情;英文文本结尾呈多样化, 除了口号式用语外还有其他模式。

4 英汉酒店介绍文本互译的翻译策略

1) 根据上述英汉酒店介绍平行文本的分析, 对比原语酒店介绍文本, 译者需要对目的语文本的结构顺序作必要的“译前处理”。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认为, 原语文本仅作为信息来源存在, 且并非原语文本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交际价值 (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 参见Nord, 2001)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兴趣爱好和行文习惯对原文信息予以调整。具体到英汉酒店介绍平行文本互译中而言, 译者需要在翻译前调整原语文本结构顺序。

2) 根据上述英汉酒店介绍平行文本的分析, 译者需要调整目的语文本的开头和结尾, 尽可能符合目的语的“体裁规范” (Genre Conventions) 。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认为“体裁规范”指“在某种语言在某特定情境下经过反复使用后形成的固有的规格范式” (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 参见Nord, 2001) 。试想如果译者对酒店介绍文本开头和结尾只是字字对等翻译, 完全不符合“体裁规范”要求, 势必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困惑。

3) 根据上述英汉酒店介绍平行文本的分析, 译者需要掌握英汉平行文本的修辞风格, 尽可能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认为译文应该尽量符合其平行文本的修辞风格 (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 参见Nord, 2001) 。译者在进行英汉酒店介绍文本互译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人称代词的转换, 迎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译者在进行酒店介绍文本英汉互译时, 不应仅拘泥于对原文字词句的翻译, 而应扩大翻译单位, 以篇章为单位考量译文质量, 给予译者更多的自由空间, 必要时可调整篇章结构顺序, 尽量使译文符合目的语酒店介绍文本的行文习惯, 更好地实现翻译的交际价值。

摘要:为了解决英汉酒店介绍文本互译中出现的问题, 如译者往往不考虑目的语酒店介绍文本的行文习惯, 只进行字字对等的翻译等问题, 笔者收集了十篇英汉酒店介绍的真实语料 (英汉各五篇) , 尝试从文本开头、文本结构顺序、文本修辞和文本结尾的角度分析这些比较文本, 研究英汉酒店介绍文本互译的翻译策略。希望该文有助于从事旅游文本翻译的译者更好地发挥翻译的交际价值。

关键词:中文酒店介绍文本的特点,英文酒店介绍文本的特点,英汉酒店介绍文本的异同点,英汉酒店介绍文本互译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ist App 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0, 53, 55-56.

[2]李德超, 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 2009 (4) .

[3]范勇.从目的论看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中的作用[J].阅江学刊, 2009 (4) .

写清明节的古诗以及翻译 篇7

第一首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第二首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译文

洛阳龙门的一夕雨近晚渐渐歇止了,春天的节气来临,使汝穴不断生风。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静肃,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盛放,妆点着此处的空寂。如今想要去仕宦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无拘无束的老渔翁。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见,只有抱着惆怅的心情,徘徊在洛阳城东。

第三首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当时社会动荡。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第四首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第五首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第六首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第七首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第八首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第九首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十首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节的风俗简单介绍 篇8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荡秋千

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总结: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023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清明节介绍翻译 篇9

关键词:中英旅游网站,景点介绍,文本对比,翻译的功能理论

1. 引言

旅游产业是沟通中西方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旅游中国可以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文化, 使得更多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形式受各自特定文化的制约, 形成了英汉旅游景点介绍性文本有其自身的语篇特点, 在文体风格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遵循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注重目的语读者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我国主要旅游风景名胜网站上的介绍资料及其英译本和英美两国旅游网站上的文本为语料, 对比分析中英旅游文本的差异和功能实现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旅游网站上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2.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莱斯最早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 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 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弗米尔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 他提出的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到了90年代初, 诺德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 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谢天振, 2008:139) 。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 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 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3. 旅游网站景点介绍文本类型分析

旅游网站景点介绍属于实用型文本之一, 因此它的翻译策略与它的功能与类型应保持一致。国内外学者认为旅游资料旨在通过对景点的介绍, 提供有关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换言之, 英汉旅游景点介绍都是通过传递信息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孙红梅, 2010) 从功能翻译理论来看, 我们至少应该考虑读者期待什么或者是人们期待什么样的翻译。因此, 这就要求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读者的文化心理和习惯, 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内容, 而不仅仅局限于传递信息这一层面。事实上,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指出, 对实用文体的翻译, 我们所关注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 而是译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它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4. 中英旅游网站对景点介绍的对比及分析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中英等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和景区, 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中英文网站对旅游景点介绍体现的差异。

4.1 中英旅游网站文本内容对比

在文本内容层面, 中国旅游网站信息量较大, 通常包括景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概况、包含的主要景点、门票价格、游览时间等, 尤其是对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景点的介绍通常如散文般行文流水, 占用了较大的篇幅, 不时还会引经据典, 以下文为例:

“登泰山而小天下”, 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 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 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 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故云:“泰山是岳中之孔子, 孔子是圣中之泰山。”泰山是精神和文艺的源泉。诗圣杜甫, 正是以一首《望岳》, 跻身于唐诗之顶峰。“一览众山小”, 成为仁者乐山的绝唱。而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的千古佳句, 则给泰山平添了智者乐水的空灵。 (http://www.mount-tai.com.cn/4652.shtml)

这一段中是对泰山文化概况的描述, 文中引用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的名句, 为了表达泰山历史的久远的名人对它的称赞, 汉语文本中通常需要引用这些诗歌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而英文旅游网站上则讲究信息的功能性, 通常除了介绍景点之外, 还提供了关于网站上各个栏目的大概介绍, 这就为游客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Come wander through these Stratford pages, get a taste of Olde England-and make your plans now.Using the Stratford district as a base, you can enjoy the delights not only of Shakespeare's hometown, but also the nearby surrounding shire counties of Oxfordshire, Worcestershire and Gloucestershire.Enjoy Blenheim Palace and the Cotswolds to the south, Worcester and the Malverns to the west, Warwick Castle and Henley in Arden to the north, and all within an hour's journey of Stratford itself.

Here you will find hundred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on:accommodation, eating out, drinking and relaxing, romantic breaks, theatres, places to visit-Shakespeare's houses and the beautiful Stratford-upon-Avon with its parks and gardens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Avon.Come visit Stratford-upon-Avon and enjoy our lovely town. (http://www.stratford-upon-avon.co.uk/)

从上文可以看出英文文本用词简洁明确、逻辑严谨、文风质朴, 行文讲究简洁明快, 描写大多客观具体, 描绘直观可感。

4.2 中英旅游网站文本修辞风格对比

中文的旅游文本在传递信息时往往用字凝练含蓄、言辞华丽, 多用修饰和同义反复, 行文讲究声律对仗, 景物刻画笼统, 强调描述语言的朦胧美。以下面一段内容为例:

桂林市附近, 河谷开阔、平缓, 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 四壁如削, 奇峰罗列, 气势万千。岩溶槽谷平原中, 秀山丽水相辉, 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 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 河流依山而转, 形成峡谷, 景致也最迷人, 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 有浪石起奇景、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半边渡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 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漓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 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江中多洲, 岸边多滩, 乱石遏流, 浪回波伏, 茂树环合, 翠竹竞秀。漓江景观并因时、因地 (角度) 、因气候不同而变化。晴朗天候,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千峦百蟑, 尽人眼帘。烟雨之日, 岚雾缭绕, 若隐若现, 若断若续, 一派空漾。明月之夜, 群峰如洗, 江波如练, 若置身空灵境界, 清远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 使人赏心悦目, 冶住陶情, 净化心灵, 弃俗绝尘。可以说:“漓江神秀天下无”。 (http://www.guilin.com.cn/cn/Sight/HTML/44.html)

这一段文字是对桂林漓江景区的描写, 全文一共404字, 而四字短语多达31处。可见四字词语是用来描述景区风景一种很常用的手段, 通过这种四字词语可以增强中文文本的语言气势, 同时又通过这种语言美来吸引更多的游人到景区参观。

相比较而言, 英语景点介绍往往不会运用中文的那种四字词语来宣传, 语言较为平实, 但信息很全面, 语言上表现为名词、动词、副词、非谓语动词为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并通常以叙述说明的方式来提供信息。以伦敦的大本钟为例:

The clock tower looks spectacular at night when the four clock faces are illuminated.

·Each dial is 7 metres in diameter

·The minute hands are 4.2 metres long and weigh about 100kg (including counterweights)

·The numbers are approximately 60cm long

·There are 312 pieces of glass in each clock dial

A special light above the clock faces is also illuminated, letting the public know when parliament is in session.

Big Ben's timekeeping is strictly regulated by a stack of coins placed on the huge pendulum.Big Ben has rarely stopped.Even after a bomb destroyed the Commons chamber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lock tower survived and Big Ben continued to strike the hours.

The chimes of Big Ben were fi rst broadcast by the BBC on 31December 1923, a tradition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 (http://www.visitlondon.com/attractions/culture/big-ben)

我们可以看到在英文旅游网站上通常会将并列的信息以点的方式排列下来, 文中都是以第三人称比较客观的方式来告诉游客大本钟的基本概况、作用和传统等, 风格朴实直白, 符合英美文化崇尚简洁明了和实实在在明快美的审美特点。

5. 功能理论对中文旅游网站文本翻译的启示

尽管中英两国旅游网站景点介绍的目的和功能都是希望通过网站这一传播途径从而使得游客获取全面而又详细的信息, 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文本内容和修辞风格上各不相同。英国旅游网站景点介绍的内容为中文网站的翻译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由于中文网站的英文介绍其目的读者为来自英语国家的游客, 因此, 在翻译策略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5.1 增加文化的信息量

当我们在翻译中, 遇到一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时,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词句来解释这些难点。在翻译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名、宗教术语时, 如果我们根据字面意思添加一些解释性翻译, 那么就会使人容易理解, 加深印象, 增加其译文的趣味性 (常晖, 2009) 。例如: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 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 风格和谐统一, 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The Yungang Grottoes, in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with their 252 caves and 51, 000 statues, represen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Buddhist cave art in China in the 5th and 6th centuries.The Five Caves created by Tan Yao, with their strict unity of layout and design, constitute a classical masterpiece of the first peak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http://whc.unesco.org/en/list/1039)

即使是中国人对佛教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话不一定知道“昙曜五窟”指的是什么, “昙曜”其实北魏时期一位僧人的名字, 为了英语国家的读者了解什么是“昙曜五窟”, 译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释译的方法, 将其翻译成“The Five Caves created by Tan Yao.”

5.2 删减原文中较为冗长的信息

汉语旅游景点介绍中存在一些信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次要的甚至是多余的。这种情况下, 译者就要结合翻译目的, 做出明确的判断, 进而采取删减的策略, 通常对于景物描写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

涵虚牌楼耸立在东宫门外, 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构大牌楼。牌楼东西向坐落, 庑殿歇山顶, 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曰“涵虚”, 西面额曰“罨秀”, 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清水秀的主题, 可以视为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 从圆明园一路行来, 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 而当近到它的眼前, 万寿山佛香阁的景致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 颐和园这一精美绝伦的巨幅画卷由此缓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Built in 1750, the Archway of Modesty, is a structure with four pillars.Each side of its stone lintel is inscribed with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handwriting of Emperor Qianlong–“Han Xu”on one side, and“Yan Xiu”on the other, which describe the picturesque beauty of this imperial garden. (http://www.summerpalace-china.com/en/attractions.html)

这一段译文中, 译者删减了很多原文中的信息, 只是简单交代了涵虚牌由四个柱子构成, “涵虚”和“罨秀”这样的中国字。非常符合我们前面对英汉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特点的分析, 语篇非常简洁流畅, 易于目的语文化读者的期待视野。

6. 结语

翻译是原作的再生, 网站上的景点翻译更是如此, 一个好的翻译离不开译者的努力因为景点的魅力只有通过好的翻译被外国人所领略。因此, 旅游网站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 同时承担着消解中西文化的隔膜, 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不仅仅需要掌握文本功能翻译理论, 切实把握好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应用的“度” (金惠康, 2005) , 致力于使读者感受到风景名胜之美, 让外国游客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 在广闻博见中感受中国独特美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3]、常晖.旅游资料文化翻译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得到词语的常用近义词下一篇: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