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推荐11篇)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1

名称:幼儿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设计内容:作幼儿园内一小型绿地的环境分析、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植物功能分析、平面组织、立面设计

场地与面积:36cm×24cm的后院及 10cm×16cm的内庭。

设计图纸:植物功能分析图、总平面图、局部效果图

设计规范:统一2号图纸一张。以总平面为主,1:100的比例。其他图包括植物功能分析

图及局部效果图及说明书分布总平面图旁边。一周内完成。

设计要求:不设计操场。要求为120个从2岁到6岁不等的幼儿提供活动与教育场所。在满足一般活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多的设置植物景观。

文字部分:设计说明书,包括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设计宗旨与原则、设计主题与创意、植

物景观及景区设计说明

计分标准:总分20分。

18-20分:设计内容新颖,植物造景功能运用巧妙合理,有创意,图面清晰、内容齐全,及时完成15-17分:设计内容新颖,植物造景功能运用合理,图面清晰、内容齐全,能及时完成 12-14分:设计内容新颖,基本运用了植物来造景,图面较清晰、内容较齐全,能及时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设计》,教学改革,美术专业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 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最具自然亲和力与表现力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水石、雕塑等其他景观要素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景观设计图[1]。《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就是以园林植物为研究主体, 研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应用, 主要包括植物的绘图特点, 植物的美学特征、设计表现与方法等, 是美术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必修课程。然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虽然植物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的主体, 但是美学专业的学生在其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并不涉及与植物相关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主要的农业类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 缺乏关于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形态特征、生态系统与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正是《园林植物设计》课程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景观设计综合效果与功能离不开这些知识的渗透, 其是考察设计者综合能力和设计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植物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标志, 植物在景观规划中不仅起到美学观赏功能, 而且是环境生态系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 如何扭转美术专业学生只注重植物图面布置与美化, 而忽略植物特有的生长特征、环境因素、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发掘的局面, 是当前美术专业类师生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在景观设计的构图艺术中, 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美学特性相结合。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应用主体, 其首要功能就是满足景观构图、立意的需要, 表达出美的韵味和意境。景观美的展现是一个综合要素的表现, 绝不仅仅局限于植物, 但是植物自身具有的美感不容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植物形态、特性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 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中存在难以理解、厌倦和被动接受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植物的美多姿多彩, 包括远观, 静看, 树形、树姿、叶片、花果及茎根都是观赏的范畴, 远观时我们看的是植物的外形轮廓, 这个轮廓就是植物的的树形特征, 或高壮挺拔, 或娇小玲珑, 或富态风雅, 或纤弱扶风。植物树形的特征是植物选配构图的基础, 不同的表现手法, 展现的是不同的景观效果。叶片虽然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直观形态, 但是学生可能对叶片的季相变化不太清楚, 简单地应用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可使学生产生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植物的花果在景观构图中起的是点睛聚焦的景观效果, 人们对花果的视觉感应比对植物的其他形态特征如树形、树姿、根茎等更为敏感与喜爱,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观花或观果的细致构思, 往往更能引人入胜。植物的根茎是植物生长的根本, 裸露在地面上部的根茎也能给人带来全新的美感与震撼, 纵横交错、盘旋纠缠的根也蕴含着蹉跎与力量。此外, 利用植物特别是粗壮乔木树干皮层的条状斑裂或凸凹不平的眼状皮孔的质感, 做景观局部的细化处理, 也是设计者可考虑的素材。

教师在讲授植物特性这部分内容时, 不应该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独立讲解, 因为这部分内容总体来说都是围绕植物的高低、树形、叶片、花果等进行分类的, 内容较为空洞和乏味, 而且传递的信息量很大, 即使是农业类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都感到犯晕, 更不要说是没有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学生。可将植物配置的布景与植物的美学特性知识相结合。笔者认为授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传授给他们一种观点, 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具有美感, 而且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多维美感的, 美无处不在, 缺少的就是发现的眼睛。此外, 可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或古典园林中植物布景的手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美学的理解。

二、以植物配置的方法为纽带, 将生态学的概念与之融会贯通。

植物不仅是优美环境的载体, 而且是自然环境的建设者和参与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原始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有害废气废液的污染, 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 空气中灰尘粒度增多, 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这些环境问题在不断考验人类的环境耐受力。这些问题, 通过植物的种植能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减缓。园林景观植物的设计除要遵循美学法则外, 更应该遵循生态学原则。在园林植物设计中所涉及的生态学的知识很少, 主要有群落的性质特征和环境生态学保护这两部分内容, 关于这两部分的讲解最好是放在植物配置的方式方法中阐述, 植物配置的过程就是人工植物群落组合的过程, 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述, 更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群落就是不同植物种的群集, 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那么它们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竞争, 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生存空间的竞争。在这个群体里面哪些种与种的配合优胜于其他种, 主要由所利用的环境空间范围决定。这里就需要引入生态位的概念, 如果生态位重叠, 就会产生竞争排斥, 因而在植物配置方式上, 要选择高低搭配, 如乔木与灌木组合, 灌木与草坪组合等, 就是为了避开生态位的重叠, 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此外, 合理布置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 也是从生态位的观点出发建立的, 因为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变大, 它们之间的生态位交叠的可能性就变小, 有利于避免植物的竞争。此外, 在植物配置方式上, 设计者会引入多种植物进行景观配置, 一方面满足构图美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印证生态位的另一个观点, 植物的多样性群落中植物的种类越多, 植物利用外界环境资源的效率就越高, 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

此外, 植物群落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演替, 通俗地讲, 就是原始的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新兴的植物群落取代的过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稳定的顶级群落。关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应该讲解得浅显易懂, 将理论简单化, 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否则, 一些学生可能对演替并不理解, 认为园林植物就生长在那里, 怎么可能被别的物种取代呢?其实, 演替理论是在几十, 甚至几百年的对同一区域的群落跟踪调查推导的, 演替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的改变有关, 例如突遇雪灾, 或者自然地地址灾害等, 原初群落就会消失, 新生的群落就会出现, 通过代代更替, 最终产生了适应环境条件的稳定群落。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对园林设计者的启发就表现得比较明显:设计者选择树种时应该多考虑选用本地树种, 因而它们是经过了当地环境世代变迁后存活下来的宝贵的遗产, 它们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在景观设计时, 保留和使用地方品种进行植物配置设计, 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又是能源效益最大化的表现。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加深对植物品性特征的理解。

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多进行实地调查, 不仅可以开阔视野, 而且有利于吸收与转化知识。针对不同知识, 开展不同实地的调查, 如要了解当地的植物种类, 可到当地的植物生态园, 植物资源保护区进行调查, 如对水生植物进行调查, 可到湿地公园等进行观摩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 会有较大收获。在实地调查中, 还可开展部分简单的实验测量, 如对野生的植被开展多样性的统计, 对荫下植物进行光合与光度的测定, 对土壤有机质、p H、湿度等的调查等, 这些环境的因素都是反映植物品性的重要特征, 只有基本把握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才能因地制宜地配置需要的植物。

四、引入园林植物新素材, 创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 多为乔木、灌木、植被等多年生植物, 观赏价值各异, 但是由于一些树种的单价较高, 虽然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却因为预算成本费用高, 而制约了它们的应用, 如香樟、桂花等或一些名贵树木。近年来, 随着农业新品种的引种与选育, 一些外形新颖、造型奇特的观赏蔬菜步入了人们的生活, 并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美感。如羽衣甘蓝, 是由蔬菜中甘蓝种的变种选育出来的观赏植物, 由于其叶丛颜色里外不一, 外形似牡丹花, 被称为“叶牡丹”, 该种植物抗寒能力极强, 可适应的地域较广, 非常适合作为园林植物[2]。观赏瓜类也从农业可食用蔬菜中分离出来, 成为景观生态园的新宠。真正让人震撼惊叹的景观还是大自然的创造, 观察和发现大地蕴含的无限生机与美丽, 并将这些灵感应用到在园林植物设计课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发现美, 并进行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专业方面出现的新方向, 园林植物新材料还在不断开发, 任何美的植物都可能是创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1]金煜主编.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辽宁:2008:128-136.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3

摘 要:遵循高职理论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学、哲学等结合,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对《园林植物鉴赏及应用》课程体系内容进行设计,分为6个模块,并对课程的实施提出6项措施。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3.026

《园林植物鉴赏及应用》是高职园林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上、下学期开设。至今没有很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大多沿用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不能够体现高职特色,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兴趣,这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1 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1 体现高职理论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1]

专科的学制短,在依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时,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尽量压缩课时。在讲授植物的形态时,简单介绍植物的茎、叶、花的形态,在学生实习中结合植物再加深理解和记忆。

1.2 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根据高职园林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地组建新的课程体系,做到既便于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又利于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多设计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1.4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学、哲学等结合起来

对园林植物进行鉴别和欣赏,并进行合理应用,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文学家的美好描述结合起来。如:学到莲花,容易想到《爱莲说》,柳树与《咏柳》,白杨树与《白杨礼赞》等。也要与美学结合一起,高低搭配,色调协调,园林设计讲究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城市形象。还要与哲学结合起来,如:形态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遗传与变异的关系,植物中存在同种异形的现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等。

2 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园林植物鉴赏及应用》这门课程,主要按照植物的花期及观赏价值与季节相结合,分为6个模块:基础模块、秋季主要的观赏植物、冬季主要的观赏植物、春季主要的观赏植物、夏季主要的观赏植物、其他主要的观赏植物[2]。主要讲授日照当地园林的植物。内容包括:

2.1 基础模块

学会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命名,学会描述茎、叶、花、果实的主要形态。

2.2 秋季主要的观赏植物

学习桂花、茉莉花、柿树、红花继木、栾树、黄栌、火炬树、鸡爪槭、五角枫、红瑞木、金橘、石榴、夹竹桃、十大功劳、南天竹、万寿菊、一串红、彩叶草、紫茉莉、长春花、鸡冠花、凌霄、醉鱼草、八宝景天、凤尾兰、建兰、银杏共27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及适应的环境。

2.3 冬季主要的观赏植物

学习腊梅、山茶、一品红、中国水仙、君子兰、寒兰、雪松、白皮松、黑松、油松、华山松、马尾松、云杉、侧柏、圆柏、毛竹、斑竹、罗汉松、紫竹、鹅毛竹、刚竹共21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及适应的环境。

2.4 春季主要的观赏植物

学习玉兰、樟树、樱花、紫叶李、紫叶矮樱、山楂、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石楠、珍珠梅、碧桃、火棘、苹果、梨、桃、杏、李、梅、榆叶梅、樱桃、棣棠、紫荆、刺槐、紫藤、皂荚、锦带花、金银忍冬、白蜡树、紫丁香、连翘、迎春花、小檗、小叶黄杨、毛白杨、垂柳、紫花泡桐、牡丹、芍药、杜鹃花、金盏菊、白孔雀、雏菊、瓜叶菊、非洲菊、羽衣甘蓝、三色堇、鸢尾、文竹、吊兰、蝴蝶兰、春兰、大花蕙兰共54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及适应的环境。

2.5 夏季主要的观赏植物

学习广玉兰、鹅掌楸、女贞、金叶女贞、合欢、含羞草、三叶草、国槐、龙爪槐、丰花月季、野蔷薇、玫瑰、黄刺玫、大叶黄杨、金银花、紫薇、楝树、构树、锦葵、蜀葵、木槿、黄金菊、金光菊、金鸡菊、向日葵、心叶藿香蓟、百日草、大丽花、紫苑、雪叶菊、大花萱草、百合、麦冬、芦荟、武竹、唐菖蒲、美人蕉、石竹、蕙兰、酒瓶兰、苏铁共41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及适应的环境。

2.6 其他主要的观赏植物

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主要展示南方或其他地方的常见主要观赏植物,给学生们提供资料,供学生自学,也便于以后的查阅。

学时分配如下:

3 课程的实施措施

3.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3.1.1 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彩色图片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整体形态、茎叶花的形态),配以生动的文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把重要的植物拍照,冲洗出照片,带到课堂让学生进一步地加强记忆,更加有助于相似植物的对比,找出主要的不同点。为了增加立体感,更加直观地认识植物,把当季的植物的枝、叶、花或标本带到教室中讲授,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展示园林植物标本和课件中的园林植物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特征(如茎、叶、花的形态、颜色、质地等)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4

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是植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的网络平台.该文应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特点,探讨网络环境下植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应用等内容,为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7(4)分类号:G642・423关键词:植物学 网络教学 虚拟实验室 实验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方案 篇5

该微课程用于课前学习,能有效解决本节课重难点。通过视频学习以及任务单的引导,认识三原色和间色。

二、学习资源

相关资源:红黄蓝三色颜料、水粉笔、笔洗、白纸。

三、学习方法

观看微视频前:准备好学习用具。

观看微视频中:通过听、看故事,认真观察思考三原色调配后的变化。

观看微视频后:发挥想象力,用三原色和间色巧妙搭配,画一幅漂亮的画。

四、学习任务

(提示: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1、观察思考: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互调和后会变出什么颜色?

2、记住三原色和间色。

3、练习三原色的调配,调出绿色、橙色、紫色、黑色。

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尝试用三原色和间色的运用,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主题名称:魔幻的颜色

选题意图

本课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色彩知识课。三原色的调配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抽象的色彩知识学习乏味也不容易识记。

高中学校课程设计方案 篇6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提出的那样,要建立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指出,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的出现,“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构建的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植物固坡方案设计与施工方法 篇7

某边坡位于一住宅区后山,长约200 m,宽约41 m。根据对现场开挖的地质情况所做的勘测结果来看,土质结构良好,边坡1 m以下为坚韧的黏土,1 m以上为中等及强风化岩石及次坚石,坡体已经稳定。边坡靠近民居,最接近的地方只有10 m。按照设计要求,完工后要在边坡底与民居地之间建一条6 m宽的公路,因此边坡开挖高度较高(约40 m),坡度设计为1∶1。考虑到边坡坡度大,在边坡上设置了三级台阶,第一级和第二级台阶高均为12 m,第三级台阶高13.5 m。每级台阶之间做出2 m碎落平台,在每级台面上设排水沟,并且在坡顶较高处离顶5 m~6 m设置截水沟,在坡角设排水边沟。由于边坡处于人口较密集的居民区,需建立观赏型的植物群落,且在坡面上设置踏步,以便人们休憩观赏。

2 可行性分析

2.1 中等及强风化花岗岩植物防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强风化花岗岩为母质形成的赤红壤,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常用绿化草种的生长。赤红壤所含的有机质、氮、磷也较低,而且随着深层的增加,有机质含量越低,无法给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另外第四纪红土上的赤红壤,土壤质地粘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1]。因此,风化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必须进行合理的土质改良。土质改良主要从pH值、养分和土壤结构三方面进行。

2)强风化花岗岩边坡岩土体的土质是非常贫瘠的,需要提供植物在初期生长的养分。在基材中施加的肥料可以采用速效肥、长效缓释肥及有机肥多种类型的组合。在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以后,除了施加的肥料,植物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养分:a.植物枯枝、落叶残体的分解、矿化;b.豆科植物根系的固氮;c.岩石的生物风化;d.降水的带入。

2.2 喷播植物的选择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固坡植物进行选择。喷播绿化中使用的植物种子主要是草种,很少用乔、灌木种子,生长的植被主要也是草被。虽然草皮生态系统的恢复启动快,但是草本植物群落单一,容易衰退,生态系统很难持续恢复下去。根据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位原理,参考日本多年的绿化喷播经验[2],混播植物中通常豆科植物的种子为25%~30%,禾本科及其他科的植物种子为70%~75%。为使喷播产生的植被增强固坡效果,在草被覆盖后需在碎落平台上采用坑穴栽种乡土乔木和灌木,如:我国台湾相思、灌木夹竹桃和桃金娘等。

3 方案设计与工程应用

3.1 植物根系生长前边坡稳定性分析

对于采用土工网和植被防护的岩土边坡,若在地质勘察中发现岩质边坡本身稳定,则只需进行边坡浅层稳定性分析。进行边坡绿化时往往在坡面均匀地喷播一层基材,这层基材的抗滑稳定性可按平面滑动计算,但考虑到岩质边坡坡面比较粗糙,在计算时应把基材的粘聚力考虑进去[3]。可采用改进的圆弧滑动法进行稳定性计算,没有考虑边坡土体中水的作用,假设土工网施加在土条上的作用力平行于锚杆的轴向,滑动面呈圆弧状,典型单元块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1所示。

i条块进行受力分析,该条块的自重力为:

wi=γvi=γ2(zi-1+zi)bcosβ (1)

其中,γ为土体的比重;vi为i条块的体积;zi-1,zi分别为i条块左、右侧边的长度;b为两锚杆之间的间距;β为边坡坡角。

垂直于Ni方向的作用力包括土条的自重下滑分力和土工网的作用力,根据如图1所示的几何关系,下滑力Fxi可用下式计算:

Fxi=wisinαi-Tsin(θ-αi) (2)

其中,αi为i条块底边与水平面的夹角;T,θ分别为土工网的作用力及其与重力方向的夹角。

抗滑力Fri可用下式计算:

Fri=cbcosβ/cosαi+[wicosαi+Tcos(θ-αi)]tanϕ′ (3)

其中,c′,ϕ′分别为滑面处基材的有效粘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

考虑所有滑动土条的综合作用,则边坡表面抗滑安全系数Fs为:

Fs=∑Fri/∑Fxi (4)

取最陡的一段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现场试验,喷播基材的饱和容重为2.12 g/cm3,粘聚力为3.25 kPa,内摩擦角为27.8°,基层厚度按7 cm设计,U形钉长度为45 cm时的最小锚固力为1 000 N,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土层的抗滑安全系数为2.87,满足稳定性要求。

3.2 喷播基材的材料

喷播绿化的喷浆混合物中包括:种子、有机复合肥、土壤改良剂(腐殖质)、纤维(或纸浆)、着色剂、保水剂、粘合剂和水。其用量配比根据草种、坡度和土质条件等而定[4]。基材的具体做法[5]:首先把黏性土做成泥浆,然后一边加入团粒剂,与空气一起进行混合反应,一边使具有粘着性的植物纤维交织在一起,依靠土壤粒子和团粒剂的离子结合,形成具有耐侵蚀性的团粒结构。

4 施工技术

4.1 施工准备及施工计划

1)锚杆与网的设计。

根据坡面岩土体的不同类型,锚杆与网的使用期限和要求也不一样。边坡可用ϕ12的钢筋,长45 cm~50 cm,可以直接钉入或钻孔,采用玻璃纤维格栅挂网,玻璃格栅网要求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耐温性能在-50 ℃~150 ℃之间,各向抗拉强度大于50 kN/m,各向伸长率小于4%,网孔的大小为50 mm×50 mm。

2)施工准备计划。

在充分调查工程现场的情况后,可以根据施工的顺序编制好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对现场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制定好具体的施工组织计划。具体的施工准备工作包括:a.客土的供给;b.施工用电、水、材料、机械;c.防雨的准备。

4.2 施工组织及工序

施工组织应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避免长时间造成居民生活不方便,确保施工过程的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施工工序设计如下:1)清理、平整坡面;2)安装锚杆;3)铺设、固定网;4)拌和基材混合物;5)喷射基材混合物。

5 养护管理

5.1 前期养护管理

1)编制前期养护组织措施,落实人员、水源及器具。2)用高压喷雾器使养护水呈雾状均匀地湿润坡面基材混合物。3)前期养护时间约为45 d,每天养护两次,早晚各一次,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作业。4)以单层无纺布覆盖在喷播完成的坡面上,使其免遭强暴风雨的冲刷而破坏。

5.2 后期养护管理

后期养护管理是植物固坡工程技术的重要环节。一般地,后期养护管理包括浇水、追肥、病害和虫害防治、杂草防治等。

5.3 建议验收标准

检验指标见表1。

6 结语

本工程实例中,各草种子均能正常出苗,从混播中各草的生长状况看:前1个月多年生黑麦草生长较快,9个月后覆盖率已经接近100%,地上生物量为345.8 g/m2,地下生物量为753.6 g/m2,而且固坡能力最强的不大于1 mm的细根占到58.6%。6个月后对边坡防护效果进行测试:径流量比未喷播前减少了42.5%,泥砂冲刷量减少了83.2%。植物生长后对固坡、护坡和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用于实际工程中植物固坡的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验收方法的建议。这对相关的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修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德培,张俊云.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程胜高.高速公路环境评价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在明.对于发展环境岩土工程的初步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2):658-663.

[4]蔡志洲.论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1995,12(1):253-255.

[5]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2):578-583.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建筑构造课程设计

一、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建筑工程专业面向建筑行业第一线需要,培养掌握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具备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对施工员及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确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经过对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凝练,归纳出15个学习领域,构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通过4个模块15个项目47个任务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对施工旧识读和会审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掌握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构件、配件的各种尺寸,设计要求,并能在具体的项目中合理选择;使学生能按正确的方法进行空间功能分析,正确的识读建筑施工图纸,并能按照国家制图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设计表达。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表达方法以及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筑构造》是其中的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直接形成施工员及相关岗位群的施工图识读、审核、会审能力;施工图识读与审核技能是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按图施工、按图算量、按图验收等关键职业能力的重要支撑,它贯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制识图的基本知识,具备施工图识读、审核、图纸交底的职业技能,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奠定基石的作用。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辨别房屋结构类型、能运用国家制图手工绘图、使用AutoCAD软件制图。能正确识读工程施工图。能对施工图表达中的“错、硬、漏”等问题进行审核。能记录整理施工图会审纪要,能进行施工现场图纸交底

2、能力目标

自我学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信息。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环保意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技术法规意识和创新意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

三、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室内设计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培养目标,以装修工作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其思路是:根据确定的室内设计岗位群,先分析其室内设计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成为学习领域。

四、课程内容设计

原知识体系1基础项目(A线)1学时1课外项目(B线)1学时单元1 绪论;单元2 地基与基础;

单元3 墙体;单元4 楼板与地面;

单元6 屋顶;单元7 门窗1项目1:门卫室施工图识读与会审18单元1 绪论;单元2 地基与基础;

单元3 墙体;单元4 楼板与地面;

单元6 屋顶;单元7 门窗;

单元8 楼梯与电梯1项目2:砌体结构施工图识读与会审132单元1 绪论;单元2 地基与基础;

单元3 墙体;单元4 楼板与地面;

单元6 屋顶;单元7门窗;

单元8 楼梯与电梯;单元9 变形缝1项目3:框架结构施工图识读与会审120单元2 地基与基础;单元3 墙体;

单元4 樓板与地面;单元6 屋顶;

单元7 门窗;单元8 楼梯与电梯1项目4:钢结构施工图识读与会审1121合计172121项目1:黑龙江林业职业学院图书馆施工图识读与会审项目2:绿洲春城小区施工图识读与会审12512五、高职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主要课程为素描与速写、水彩与水粉、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计算机效果图制作(3DSMAX)、建筑装饰设计基础、效果图与表现技法、装饰材料、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建筑公共环境装饰设计、室内设计原理等,这些课程体现不出是针对工作过程系统化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来开设课程和培养人才的特点的。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低,这样的课程设置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彻底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嚼不烂,浪费宝贵的学生时间,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不能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所界定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所要示的毕业生。

六、 高职的教育理念应该转变

目前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没有受过专业工种教育的打工人员,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不得力,社会监管不严格,虽然有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的说法,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建筑装饰及相关的行业工人队伍综合素质低,也必然带来全社会装饰装修工程质量差,没有档次的结果。

七、 解决方案

积极推进质量再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巩固现有的课程资源,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双系统融合筛选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各种技能大赛为载体,逐步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2006 篇9

5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会计学专业、金融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2.开设时间及学分。本课程为一学期开设,计4学分。

3.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程是会计学科的一门入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专业术语较多,操作性较强。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从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体系结构来看,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二、三、四章介绍的是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第五、六、七、八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第九、十章是对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了会计核算工作各步骤的具体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第十二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组织的有关问题(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及其审核,会计账簿的格式及其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方法,单位会计工作的组织,等等。

本课程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

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其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1.文字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金中泉主编的《基础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媒体。该教材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包括学习辅导性的内容,如各章的学习目标提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

2.音像教材:共有18讲电视录像辅导课(每讲25分钟),由中央电大财经部牛慧教授主讲,艾大力老师配合讲授。内容主要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其中第一讲绪论,第二讲会计要素,第三讲会计等式,第四讲账户,第五讲复式记账,第六讲借贷记账法举例,第七讲账户的分类,第八讲会计凭证,第九讲账簿,第十讲财产清查,第十一讲会计报表,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讲会计循环,第十六讲会计核算形式,第十七、十八讲期末复习。

3.CAI课件:是由中央电大与广州电大合作开发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已制成光盘。其内容是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分解到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见习、制证、复核、出纳、登账、稽核、综合、总管等8个岗位),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4.其他媒体:直播课堂(2次),网上辅导和非实时答疑

四、教学环节

1.自学。就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录像教材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2.辅导。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引导和答疑解难,包括集中面授辅导和采用电子

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的个别辅导。集中面授辅导要注意运用启发式,采用讲解、讨论、答疑和作业讲评等方式,课时一般以不超过30学时为宜。

3.作业。本课程安排了4次作业,其中2次为书面作业,2次为会计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中央电大另行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评定成绩。

4.教学研讨。由中央电大组织试点电大的有关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篇10

本单元按照“预习自学课”与和学习结果展示分别设计,分3节课进行。前2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制作学习汇报材料,第3节课由各组代表在全班做展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校本课程研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理念;

2.理解校本课程及其研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把握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和策略,掌握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校本课程研制概述;

2. 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

3. 校本课程研制的策略;

4. 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校本课程研制的特点;

2、校本课程研制的策略;

3、校本课程研制的操作步骤。

四、学习过程设计:

(一)活动形式

1.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分工制作学习结果汇报的课件;

3.汇报、聆听与提问;

4.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选择学习主题;

学会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和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

(三)学习进程

第一、二节——“预习自学”布置和展开

第一步:教师展示已制作好的PPT,简要讲解“校本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主要说明

本单元的基本教学方式“小组自学基础上的学生代表课堂交流讨论”。(5分钟) 第二步:教师讲解“小组自学准备”的要求:(5分钟)

1、结合教师提供的PPT,网上阅读“校本课程研制”的相关文章,提出提出本组学习的重点和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确定本组代表的交流提纲;

3、小组代表整理编制出“交流提纲”,并制作成PPT(视情况教学生制作PPT的`技巧),内容包括:

(1)展示和简要介绍案例内容,

(2)展示和简要介绍教材的相关内容,

(3)“我们组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4、各小组交流时间为8分钟以内。

第三步:分组讨论确定本组的重点自学内容、参考文献选择和课外学习计划与分工。(5分钟)

第四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并随时提供帮助(持续至第2节课结束)

第三节课——交流分享学习的体会和收获”(40分钟)

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引入(2分钟)——根据PPT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选择4个组——各组代表顺序交流,未上台交流的“相同组”准备补充——教师点评与适当补充——最后评选“最佳自学交流小组”。

五、学习准备

1、本课内容的PPT;

2、提前上传网络学习材料;

植物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11

关键词:川教版;初中历史;解读;导入法

一、解读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

1.依据“课标”而不拘泥“课标”。历史课是一门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一门学科。川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史料详实,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唯一依据,在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鲜明的展现了课标规定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而且也不拘泥于课标,在遵循《课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史学时序性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补充。比如《课标》“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未提到隋朝的繁荣,而在川教版中补充了“开皇之治”,如此安排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细致与精密;2.适当增加了课标中没有的内容。比如屈原和雷锋在課标中并未作出要求,而川教版历史教材中对其有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增加了女性活动内容,体现了性别平等理念。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插入了女代表当选人大代表的部分照片。

2.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忽视知识基础。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处理关系,增加了主题辩论、活动设计、图表绘制、登台演讲等内容,对培养学生欣赏、表达、表演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编者还在教材中着重加入了数字教育相关内容,这也是实现课程目标规定的基础表现。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除了用大字凸显课标要求之外,还添加了小字辅助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测评阶段,基础知识题目与应用题各占一定比例,这也是川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3.从编排结构到装帧设计都体现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每课都有导语、栏目和学习探究部分,可操作性极强,其中“心得与疑问”这个栏目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所得所悟,也可以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在装帧和设计上,川教版教材讲究图文并茂,画面清晰,封面紧扣课程内容,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字和图片排版上也严谨准确,整体表达了“川教版”历史教材的装帧设计特点。

二、川教版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法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不管从设计理念还是排版细节上都极为实用的,达到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教学课中加入导入语的设计,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会大大提高。课堂导入法其实是指在一个新教学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教师只有熟读教材,了解学生特点,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做好课堂导入。

1.疑问导入法。川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导入方案设计时,也可以此为依据,设计问题导入。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最重的年龄,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知欲,疑问导入法能够迅将其迅速激发出来。以川教版课程中“五四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先提出有关五四青年节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五四运动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学习中来。

2.情境导入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情景和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诗歌或是故事,创造一个与历史相配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历史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比如在介绍红军长征时,可以以毛泽东的诗《长征》作为引入,极具感染力;在介绍“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介绍三国鼎立时,可以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引入,都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情境搭建的作业,比如收集故事,开展故事大赛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对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比单纯的死记书本知识有用得多。

3.实物(图片)导入法。初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史实,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认识到先人们留下的财富,对人类文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进入课程之前可以为学生陈列一些相关历史时期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古人智慧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在介绍秦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秦朝的钱币或是文字图片,也可以与秦统一之前的钱币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故事,而是曾经发生和存在过的事实。

4.复习提问导入法。开课前的复习提问导入法是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会使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掌握的知识,同时对课程引入也有一定的帮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介绍新中国外交建设课程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旧中国的外交状况,然后开展新中国外交的客体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复习提问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就如同训练场的教练一样。教师需要熟悉整个川教版教材内容和导入法的运用,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当然,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完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交流。

三、川教版教材下的课堂故事导入方案的设计

讲历史是在说故事,初中川教版历史教材增加了很多对历史典故,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导入法是笔者重点研究的课堂导入方案,通过故事导入创设新、奇、异、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吊住学生胃口,为知道故事的结果,学生欲罢不能、孜孜不倦地探求,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接下来进行重点的分析和介绍。

1.激趣揭题,故事导入。故事对初中学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人物故事,能够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在课程开始之前,先用几句精炼的话进行引语导入,也就是激发兴趣揭露主题。这就好像是用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程之前,笔者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马上就会瞬间安静下来,充满期待的听。比如讲战国七雄和诸子百家就有好多故事资源可挖掘。

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当打上课铃,学生就知道,老师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开题故事,甚至有学生抢说老师的招牌导入语,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当然故事导入必然是为了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故事导入的形式也并不只局限于老师讲故事,也有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故事,或是让学生讲述,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2.借题发挥,故事提问。在进行故事导入具体操作中,笔者会特别留言学生的眼神,并且抓住时机做好故事与课题的承接,一般会使用故事提问法。即提出一个简单的与故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初中学生的表现欲都是极强的,如果老師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有兴趣的、渴望知道的,或者是知道答案的,他们都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尤其是有趣的故事和有悬念的故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探索的热情。

比如在讲述北方的民族汇聚时,可以引用《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在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亲率20万步兵南下,迁都洛阳,路途中遇到大雨阻拦,大臣纷纷表示不赞成迁都,但孝文帝巧妙的让大家同意了。当学生很有兴趣的听完这个故事,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故事承接到课程中来,第一个问题,问故事发生的朝代,第二个问题,问学生他眼中的孝文帝。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踊跃,而且也可以顺利的抛出导读提纲。

3.走入生活,故事哲理。社会是一个大网,初中生也会有压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掌握十八搬武艺,将课程所学用于生活。历史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通过兴趣激发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最能彰显历史教学的价值。

讲一个富有哲理、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够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力。比如在学习希腊文化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述“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等故事,与生活有极好的联系。比如在讲“拿破仑”时,可以讲“雾月政变”“滑铁卢战役”,一下子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人物加深对法国的认识的了解,也可以将故事讲述给他人听,获取成就感。用故事进入新课讲授,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四、结语

随着教学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初中历史教学法的导入方案也更加多样,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导入方案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导入方式,只有对教材认真研究才能完成更好的导入方案设计。在导入法的选择上,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课程合理选择,有时候也能进行多种导入方法的结合使用。初中历史教师只要在平时工作中勤思考,勤动脑,多积累教学经验,就一定能找出更好的导入方法,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楚筱辉《.新课程视野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2).

[2]张忠良.《历史课导入法例谈》[J].学周刊.2011(30).

[3]张璐《.浅议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之特点》[J].快乐作文.2011(04).

上一篇:百问百查活动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简易个人股份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