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控案例分析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内控案例分析(精选8篇)

公司内控案例分析 篇1

通过仔细研读题目所提供资料的内容,并比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存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应用指引——存货》,可知该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生产性企业,其存货的内控制度是不健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货的内容有缺失,缺少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控制,比如接受投资取得的存货、通过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存货的控制制度。

二、缺少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的有关内容,应增加:

(一)应当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包括计划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比如:仓储、保管部门应当明确各岗位在值班轮班、入库检查、货物调运、出入库登记、仓场清理、安全保卫、情况记录等各方面的职责任务,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要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存货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1.计划与审批;

2.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3.存货的保管与清查;4.存货的销售与收款;5.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6.存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单位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的全过程业务。

(三)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办理存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要以岗位说明书或组织管理程序的方式加以明确和规范。

(四)应当建立存货业务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存货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存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存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五)应当制定科学规范的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存货业务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三、要建立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控制流程。

文中只规定了存货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其流程也不清晰,控制不完善。比如:文中提到——首先由供货单位将存货购买发票和运输提货单函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根据有关存货购买通知单和合同编制存货验收单,一式四联,将发票、提货单、验收单给财会部门,这种处理是不正确的,验收必须是根据实物验收,而不能根据购买通知单和合同编制验收单。

需要补充以下控制内容:

(一)应当根据存货的不同取得方式,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实施有效控制,确保存货取得真实、合理、透明。比如:单位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其实有价值和质量状况应当经过评估和检查,并与单位筹资合同或协议的约定相一致;单位取得的存货为对方单位抵顶债务的,该类存货的取得应经过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批准,其实有价值和质量状况应当符合双方约定。

(二)应当对采购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应根据预算或采购计划办理采购手续,严格控制预算外或计划外采购。应当根据预算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编制存货、季度和月份的采购、生产、存储、销售预算,并按照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予以考核。

(三)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所取得的存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对于验收合格的存货,应当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部门和人员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明原因,视存货的不同取得方式作出相应处理。

(四)财会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验收和入库证明对验收合格的存货及时办理入账手续,正确登记入库存货的数量与金额。对会计期末货物已到、发票未到的收货,应暂估入账。

(五)存货管理部门应当设置实物明细账,详细登记经验收合格入库的存货的类别、编号、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数量、单价等内容,并定期与财会部门核对。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相混淆。

四、仓储与保管控制

(一)应当根据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货的结构和数量。

(二)应当建立存货限制接触制度。

(三)应当建立生产部门对生产现场的材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与控制制度,包括根据生产特点、工艺流程等对转入、转出存货的品种、数量等进行的登记,以及对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存货的登记。

(四)应当建立存货的分类管理制度,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应当采取额外控制措施,确保重要存货的保管、调用、转移等经过严格授权批准,且在同一环节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经办。

(五)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存货的具体特征,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六)应当建立健全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类存货进行实地清查和盘点,及时发现并掌握存货的灭失、损坏、变质和长期积压等情况。存货发生盘盈、盘亏的,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七)应当建立存货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确保相关信息及时传递,提高存货运营效率。

(八)应当建立健全存货成本会计核算系统,正确计算和结转存货成本。

五、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

(一)内部各业务部门因生产、管理、基本建设等需要领用原材料等存货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填制领料凭证。对外捐赠存货,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签订捐赠协议,捐赠对象应当明确,捐赠方式应当合理,捐赠程序应当可监督检查。单位运用存货进行对外投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并与投资合同或协议等核对一致。

(二)应当建立销售存货的控制制度。

(三)应当建立存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存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存货的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处置方式是否适当,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处置价款是否及时、足额收取并入账。

(四)应当建立健全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保管、领用、发出及处置等各环节凭证、资料的保管制度,并定期与财会部门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监督检查控制

(一)应当建立对存货业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存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存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2.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3.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存货取得是否真实、合理,存货验收手续是否健全,存货保管的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存货清查、盘点是否及时、正确。

4.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存货处置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处置价款是否及时收取并入账。

5.存货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存货成本核算、价值变动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及时。

(二)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存货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负责监督检查的部门应当告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单位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按照单位内部管理权限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存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

七、应当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以及上面的内容梳理存货管理的流程,编制流程图和说明。

公司内控案例分析 篇2

上市公司中的三会是指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 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制定公司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等;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应向全体股东负责, 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 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公司合并、分立、年度决算等重要问题都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三会运作”的好坏,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公司高层的表现是引导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合理运转的重要前提。因此, 研究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三会运作”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上市公司“三会运作”现状分析

在分析我国“三会运作”现状之前, 我们需要搜集有关数据, 通过描述性统计来直观地看一下近些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三会运作”缺陷的总体情况。我国于2008年6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要素划分。因此, 研究制度颁布前后的披露状况会更有意义。本文搜集了2007年-2008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684家公司的年报及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信息 (不包括在2007年-2008年退市的公司) , 通过整理数据, 来找到问题所在。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将2007-2008年披露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合计 (表1) , 我们发现:在2007年, 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176家公司中, 有111家披露了“三会运作”缺陷, 比例超过八成;在2008年, 这一比例仍然较高, 超过半数以上, 相较于2007年而言, 有所下降。考虑到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章制度, 企业会更加规范披露内容与披露程序, 因此这一下降并不是显著的。“三会运作”缺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三、上市公司“三会运作”内控缺陷及其根源

经过对2007年111家存在“三会运作”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数据具体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一) 董事会管理参与度低, 实质作用尚待发挥

1. 董事会相关规定的缺失。

2007年度未设立董事会股份持有公司股份相关规定以及董事会投资运用资金专项规定的公司数共有12家, 占总样本数的10.81%。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公司对于董事会重视度不够, 一些基本性的纲领规定都没有设立。

2. 独立董事重视度不够。

独立董事是源于代理成本理论。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意见》规定,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200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 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 新《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而据表2反映出的问题,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设立不予重视, 即使设立, 独立董事也较少发挥实质性作用。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3. 董事会秘书行为不合规。

董事会秘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董事会秘书未按规定列席监事会会议, 据统计有3家公司。其次, 董事会秘书设置不合规则, 董事会秘书办人数不够;没有专职董事会秘书以及董事会秘书职位不高, 知情权不够。最后, 有2家公司存在董事会秘书替董事长签字现象。

4.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有名无实。

2001年1月, 中国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提出董事会可以建立专门委员会。其中, 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由表3可知,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超过1/3的企业尚未设立专门委员会或者专门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5. 部分公司董事合格率低。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发现, 董事会内部董事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有一家公司未与董事签订合同;董事会成员同时兼任子公司的法律顾问, 不符合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人数为5人到19人。4家公司的董事会人员规模不达标。9家公司存在部分董事辞职未能及时提交辞职报告, 董事及董事会换届工作未完成。还有两家公司的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勤勉度不够, 曾受到中国证监会专项核查和立案稽查。

6. 董事会会议质量有待提高。

由表4可知, 董事会会议召开方式不规范, 会议记录不完整以及档案的完整性缺失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会议的召开次数和主席出席频率偏少。例如, 熊猫烟花公司董事长2007年以来长期缺席股东大会, 从2007年到2010年5月份, 公司召开的16次股东大会中, 董事长仅出席了2次会议, 其余14次均为缺席。主要负责人的缺席将导致决策的不慎重, 决议最终不能有效执行。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二) 监事会权力有限, 形同虚设

我国学习日德模式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成员存在不少典型问题。具体表现在: (1) 一家公司的监事没有按《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数量。由此看出监事对于自身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认知度很差。 (2) 样本中的三家公司存在监事人数不合规情况。 (3) 还有一家公司的职工监事没有经过全体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董事会得到股东大会的授权任命公司高管, 自然有义务监督其行为职责。而引进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使得监事会原本尴尬的位置更是有名无实。如表5所示, 监事会会议存在表决意见不尽规范, 监事勤勉不足, 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等问题。样本中有明确表明其监事会出席董事会会议的只有78家, 而且其参与比例也很少。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三) 股东大会实际作为少

根据统计发现, 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均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设立了股东大会的职权。但是股东会的实际作为却不那么重要, 对此可以从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的情况中看出来 (如表6) 。据资料分析, 董事长全部参加了过去两届股东大会的公司比例不足50%, 总经理全部参加的比例则低于40%。董事长和总经理作为公司中的关键人, 可以不把参加股东大会作为最重要的事项对待, 可想而知股东大会只是一切按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程序和议事项目进行的, 不会有意外和变故发生。

在缺少股东大会的压力之下, 董事会和监事会实际作用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构成和其成员的个人素质。而根据本文上两部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缺陷分析, 得出的结果并不乐观。中国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的现象。董事长同时兼任股东大会的主席也不在少数, 导致部分高管人员实际薪酬考核与相关规定不符,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现象严重。

数据来源:巨潮证券网

(四) 问题根源

我国上市公司“三会运作”不规范, 归根结底是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部分权力缺乏制衡导致的。我国上市公司主体是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 虽然形式上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但相当多公司的实际运作仍保留过去的传统, 政企不分, 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作为公众公司的意识, 管理机制缺乏更新。董事会与经营班子合二为一等现象经常存在。一些民营企业大股东将股市视为简单的融资工具, 利用大股东地位, 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容易产生“专权”现象, 令“三会”发挥不了应有的监督制衡作用。加之中小股东维权意识差, 导致上市公司“三会运作”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提高上市公司“三会运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外部监管

1. 国家相关部门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等方面入手, 积极持续开展监管工作。

监管部门必须通过大量地列席上市公司“三会”, 对公司高管们的履职情况和公司“三会运作”情况进行面对面的监管指导。自2007年3月启动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以来, 上市公司通过自查、公众评议、整改提高等, 令“三会”运作得到很大程度的规范。仅2007年, 就有1475家公司参与治理专项活动, 存在“三会运作”问题的, 经过治理, 有81.7%得到整改, 效果显著。

2. 必须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组织, 通过对其监管达到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

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独立董事数据库, 通过日常的监管, 从独董的遴选到最终任职加以监管。把上市公司有关的独董个人信息、任职机构、日常违规记录计入在内, 建立诚信档案, 把不合格的董事直接拒之门外。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独立董事制度, 为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履职支撑。将独立董事职业化, 收入不直接从供职公司支领, 而来自第三方机构。在独立董事的提名方式上, 也应该限制董事会或控股股东的影响程度。

(二) 加强公司内部规范

1. 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

加强独立董事职业素养的培育, 除了由证监会和交易所对其进行必要的短期培训 (速成法) 外, 可以与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办专门的独董专业, 系统学习从事独董所必须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 打牢基础。

2. 让控股股东做表率。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自己“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地位, 通过不懈努力, 将控制层和母公司的诚信文化向上市公司渗透, 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经营, 诚信经营, 真正对投资者负责。发挥对董事会的控制作用, 及时把不合格的高管清除出去。出台相应政策, 激励为上市公司做出突出贡献者。同时, 应开展网络投票制度, 让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的政策制定工作, 从而对公司“三会运作”的分权起到制衡的作用。

要求控股股东尊重上市公司的“三分开” (即人员、财务、资产) , “五独立” (人员独立、财务独立、资产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 , 不非法占用上市公司的财物。把应该由上市公司干的事情, 交给上市公司干;要通过实际控制地位, 为上市公司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 从战略决策层次为上市公司规划好发展之路。

3. 加强内控建设。

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减少风险隐患, 制定并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 防止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并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专项评估。

总之, 只有公司中的“三会”真正发挥作用, 才能够使上市公司中的权力、决策、监督机构之间权责分明、有效制衡, 保证上市公司和证券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卫东, 张嘉颖.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董事会治理与公司价值 (J) .南开管理评论, 2002 (02) .

[2]李阳丹.规范三会运作, 保障公司决策机构健康 (N) .中国证券报, 2011-02-28.

[3]鲁桐, 仲继银, 孔杰.中国上市公司“三会”运作效率有待加强 (J) .董事会, 2007 (6) .

[4]杨洁, 郑军, 承龙.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 (J) .经济学动态, 2004 (12) .

公司内控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内控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全面强制披露下我国内控信息披露问题

1.内控披露相关规定不健全

在获取各个主板上市公司的内控评价报告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我国已进入内控信息强制披露阶段,但是仍旧有一小部分公司没有进行披露。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对于内控披露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及规定不够健全。当主板上市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进行内控披露时,却不需要受到相关规定及法律的惩罚,这无疑会使相关公司更加忽略对内控披露的关注,导致其披露不全面,或者披露假信息,甚至不披露。

2.披露内容过于空泛

通过分析发现部分主板上市公司的评价报告内容过于空泛,报告只是流于形式。部分公司披露的内容不够详实,有用的实质信息少,信息含金量低

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应急反应能力弱;(2)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完善或不合理的,使其很难执行;(3)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适当的培训;(4)内部审计部门成立时间不长,业务执行能力有待加强;(5)内部审计人员不足,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无法有效开展相关业务;(6)职责分工不够明确,不相容职务没有足够分离;(7)对外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8)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不够的等。

3.评价标准不够明确

虽然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需要至少披露的内容,但是对每个内容披露到何种程度并未作出明确地介绍,也就是说,对每项内容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

4.报告形式不统一

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能否合理进行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执行情况逐渐成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焦点。但是由于缺少对于书写内控评价报告格式的相应规范,导致了内控报告形式混乱,因而更加不利于使用者提炼相关信息。

5.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主动披露的动机

主板上市公司在披露与财务状况有关的内控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同时披露内容越详实,披露内容越充分,随之而来的披露成本也将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已进入内控信息强制披露时代,仍然有部分公司不及时披露,或者披露不到位甚至不披露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主板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本节利用上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在结合和借鉴国外先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统

其中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统既包括针对违反内控信息披露原则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又包括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内容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1)健全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我国应尽快出台针对违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原则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监管政策,尤其是针对披露虚假信息或不披露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提供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不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审核报告等对投资者判断有重大影响的行为时,公司及会计师应付何种法律责任等相关规定。

(2)健全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内容的相关标准

针对我国内控信息披露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出台更为明确,更为规范,更为细致的评价细则,将每项内容都细化,细化到每个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尤其是有助于投资者判断的部分更应该加以重视。

2.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

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的。而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失或者质量较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上下没导致内部控制没有切实有效实施甚至疏于形式,很容易造成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3.提高企业自愿披露的积极性

我国应规范资本市场,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董事会的热情。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和管理,董事会上市公司一旦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应当负责内容的信息披露,如果信息披露欺诈应受到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1]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 61-66.

[2]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8-40.

[3]杨玉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4-38.

[4]李明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仁[J].当代财经,2002,(03):72-77.

作者简介:

公共部分 - 公司内控监管规范 篇4

1、根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下列不属于合规风险的是()。(单选)

A、保险公司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风险 B、保险从业人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财务损失的风险

C、保险公司及其保险从业人员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声誉损失的风险; D、保险公司因不合规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引发客户流失的风险

题目

2、根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履行合规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职责,向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合规支持,组织、协调、监督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开展合规管理各项工作。(单选)

A、保险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 B、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 C、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 D、保险公司稽核部门

题目

3、《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将风险偏好落实到投资决策流程中,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以收益率作为终极投资目标和考核依据。()(单选)

A、正确 B、错误

题目

4、《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公司客户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主动接纳经营困难企业的风险。()(单选)

A、正确 B、错误

题目

5、根据《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保监发〔2015〕80 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A、得分9分,为A类机构 B、得分6分,为B类机构 C、得分4分,为C类机构 D、得分1.5分,为D类机构

题目

6、根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相关责任人退休不到()的,仍应当追究其案件责任。(单选)

A、1年(不含1年)B、2年(含2年)C、2年(不含2年)D、3年(不含3年)

题目

7、根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保险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公司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推行()等合规理念,促进保险公司内部合规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单选)

A、保险姓保、保监会姓监 B、为民监管、务实高效 C、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 D、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题目

8、根据《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保监发〔2015〕75号),下列关于保险公司服务评级A类公司说法错误的是()。(单选)

A、95分为AAA B、90分为AA C、85分为A D、85分为BBB 题目

9、根据《保险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受理保险消费投诉后,对于事实清楚、争议情况简单的保险消费投诉,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单选)

A、5 B、10 C、15 D、20 题目

10、根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履行合规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职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合规管理负有直接和第一位的责任。(单选)

A、保险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 B、保险公司稽核部门 C、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 D、保险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

题目

11、公司和省级分公司应当为合规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各部门配备()。(单选)

A、兼职合规人员 B、专职合规人员 C、专业合规人员 D、全职合规人员

题目

12、根据《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下列不属于保险公司董事会应当履行的合规职责的是()。(单选)A、审议批准合规政策,监督合规政策的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 B、决定公司合规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

C、保证合规负责人独立与董事会、董事会专业委员会沟通

D、对引发重大合规风险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题目

13、根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保险机构发生案件,应在案发之日()起内,对案件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作出处理决定。(单选)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一年

题目

14、根据《保险统计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13年〕1号)规定, 保险公司及其支公司以上分支机构应当指定一名()为保险统计负责人。(单选)

A、高级管理人员 B、部门负责人 C、主要负责人 D、统计岗人员

题目

15、根据《保险统计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13年〕1号)规定, 保险机构报送的统计信息应当由本机构()审核确认。(单选)

A、主要负责人 B、部门经理

C、信息统计部负责人 D、财务经理 题目

16、根据《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下列属于保险机构审计责任人履行的职责的是()。(多选)

A、指导编制保险机构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B、组织实施内部审计项目,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C、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与管理层沟通,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进展情况。

D、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或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题目

17、《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进一步增强保险业风险防范的(),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多选)

A、前瞻性 B、有效性 C、针对性 D、规范性

题目

18、根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受到()纪律处分的人员3年内不得担任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享受奖励薪贴或者加薪,不得变相升职或安排同等职务(级)的岗位。(多选)

A、撤职 B、留用察看 C、严重警告 D、开除

题目

19、根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方式包括()。(多选)A、纪律处分 B、组织处理 C、经济处分 D、行政处罚

题目20、根据《保险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对受理的保险消费投诉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下列处理决定正确的是()。(多选)

A、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保险合同约定的,应当依法依约履行义务。B、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保险合同约定的,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与投诉人协商。

C、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有关规定未作出明确规定以及保险合同约定不明确的,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与投诉人协商。

分公司内控工作总结 篇5

一、上半年主要开展的内控工作

以《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为参照,积极动员全面组织。半

年来,积极组织机关各部门以及各基层配送中心充分利用软视频方式,共同参与公司组织开展《手册》相关内容的业务培训学习4次,按照公司培训周的安排在分公司周四组织内控相关业务培训8次,网上系统培训1次。通过不断地培训学习帮助大家完成了从最初的认识到深层次的了解过程。

按照公司要求全面开展内部控制体系跟单核查工作2次。各个部门以及配送中心结合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开展跟单核查,并将核查结果签字及时反馈,汇总后统一上报给公司内控处。在跟单核查过程中,内控各部门人员都能够结合实际,仔细查找相关业务流程实施和风险控制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下一步内控工作

1、继续认真开展业务流程梳理

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相关要求,继续认真开展分公司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由于分公司经营范围广部分业务层面依然存在着风险,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

2、进一步开展内控理论及业务流程操作的培训学习工作。

内控涉及分公司生产经营方方面面,关键在于执行,要确保内部控制在分公司更有效执行,还应继续加强培训,通过培训不但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让“搞好内控与风险防范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做到人人讲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执行内控,以保证内控工作在全分公司有效执行。

3、结合《手册》完成部分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

分公司将在《手册》的基础上对以前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根据分公司业务管理实际,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对有关内容进行修订,达到与内控要求相一致。

上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规则 篇6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制定依据】为了规范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涉税服务人员从事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的执业行为,明确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执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涉税专业服务监管办法(试行)》、《涉税专业服务业务规范基本准则》、《税收策划业务准则》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范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其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适用本规则。承接其他企业、单位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参照适用。

第三条 【概念定义】本准则所称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是指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从事建立、完善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制度的业务。其他涉税内控管理、咨询、评估等业务适用其他业务规则。

第四条【信息填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纳税申报代理完成后应当向税务机关征管系统中涉税专业服务管理信息库填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实名信息采集表》、《从事涉税服务人员实名信息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协议信息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专项报告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年度报告表》等资料。第五条【信任保护】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执行业务时,应确立信任保护规则,对自身的合法执业权益加以保护。如委托人作出违反法律法规及其规定行为,提供不真实、不完整资料信息行为,不按业务结果进行申报事项行为,或存在其他限制业务实施的行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事涉税服务人员有权终止业务,并就已经完成事项进行免责性声明,由委托人自行承担相应后果。

第二章 业务承接

第六条【承接规则】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应当按照《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沟通调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服务人员应当与委托方进行沟通,确保其已经清楚理解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执业程序和业务约定条款,并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一)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上市公司内部税收环境、内控管理建立情况以及公司外部环境;

(三)本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本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是否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

(五)其他相关因素。

第八条 【签订协议】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决定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的,应根据《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规定,与委托方书面签订业务委托协议。第九条 【协议条款】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委托协议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约定,包含但不限于:

(一)委托事项;

(二)具体服务内容;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委托服务费用的约定;

(五)保密条款;

(六)协议变更与违约责任;

(七)法律适用的争议解决;

(八)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条 【风险控制】 涉税服务人员发现委托人提供的数据及信息严重偏离业务委托协议内容,对服务内容形成有重大影响时,专业服务人员应与委托人讨论修改业务委托协议的相关内容,如不能达成共识,则协商终止项目。

第三章 业务计划

第十一条【遵循规则】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承接业务后,应当按照《业务计划规则》的规定,合理制定工作计划,以有效执行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

第十二条 【胜任人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指派胜任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的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具体承办。

第十三条 【了解情况】在制定工作计划前,项目负责人应当了解以下事项:

(一)委托目的及范围;

(二)委托人的基本概况、经营状况、行业涉税特点、执行会计政策和相关税收政策情况等;

(三)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委托人的财务风险、纳税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

(四)合理估计完成工作需要的时间;

(五)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计划内容】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工作计划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委托人所属行业及行业涉税特点、基本业务情况、内控管理建议及执行情况、执行的会计管理等;

(二)业务小组成员。在确定业务小组成员,特别是确定项目负责人时,应充分考虑其从业经验、专业素质等方面;

(三)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进度及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的进度及完成时间做出规划,明确各阶段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资料的交接方式、时间、及预计服务完成时间等;

(四)其他相关内容。

第四章 业务实施

第一节 建立内控管理要求及实施程序

第十五条 【基本要求】 涉税服务人员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时,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了解公司内部环境,查找及评估公司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信息沟通的流程及风险控制、监督以及改进方法。

第十六条 【内部信息采集】 充分收集、了解公司内部的各项管理管理、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会计管理的选择和运用、纳税申报资料、财务信息、税务检查情况等资料。

第十七条 【外部信息采集】 充分收集、了解公司近年来的公告等披露信息、所属行业经营状况及特点、外部监督评价情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等资料。

第十八条 【整理分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进行分类,制作工作底稿。

第十九条 【分析评估】通过现场核查、座谈或其他多种方式,对现有的与税收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数据比对以及测试指标情况,复查涉税异常事项,识别纳税风险点,对公司现有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管理及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十条 【建立控制模型】 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纳税风险点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架构,梳理内控管理应包括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信息化系统】 根据双方合同约定,提供税务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通过信息化系统管控税务风险。

第二十二条 【具体内容】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包括: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管理;信息与沟通管理;监督和改进管理等。

第一节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机构设置内容】 综合考虑委托方管理架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十四条 【资料收集重点】 信息资料的采集主要包括: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决策文件、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管理或相关文件。

第二十五条 【税务机构职责】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税务管理机构职责,重点包含以下内容:

1.制订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 2.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税务影响分析,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3.组织实施公司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4.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公司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5.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

6.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公司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 7.承担或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8.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职责。

第二十六条 【岗位设置要点】 岗位设置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岗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

2.建立税务事项审批岗位,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

3.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税务管理的不相容职责包括:税务规划的起草与审批;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税款缴纳划拨凭证的填报与审批;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税务风险事项的处置与事后检查;其他应分离的税务管理职责;

4、岗位设置应科学、适当,以简捷、高效为原则。

第二节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内容】 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市公司监管要求,构建日常业务税务管理流程及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涉税资格及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发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管理、税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税务登记事项管理制度】 税务登记事项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设立分支机构税务登记;

2.公司登记内容变更、发生解散、撤销或其他情形的税务登记; 3.税务登记证件及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税款凭证的管理; 4.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管理; 5.其他税务登记方面内容。第二十九条 【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 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增值税资格申请、办理管理制度; 2.出口退(免)申请备案管理制度; 3.其他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发票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当地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发票的购买、领用、开具、保管流程;

2.根据岗位职责分离的原则,设置发票管理相关岗位。第三十一条 【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税收优惠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明确专人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方案; 2.税收优惠方案审批权限及流程。3.税收优惠方案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第三十二条 【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制度】 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2.分析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环节存在(或潜在)的纳税风险点,制定控制制度;

3.制定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的收集、核销、审批程序;

4.制定税金的计提和缴纳应履行的审批程序; 5.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第三十三条 【税务档案管理制度】 税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建立涉税档案制度,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第三十四条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制度要点】 建立日常业务税务风险内控制度,重点关注:

1.内控制度的设计应当涵盖公司日常业务的决策、审批、执行、结果的各个税务风险点,明确各部门、环节的协作机制;

2.合理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制度的设计应讲求控制效率和效果;

3.内控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创新、管理要求的提高而改进和完善。

4.内控制度应与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匹配。

第三节 重大经营事项税务管理

第三十五条 【基本内容】 制定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公司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活动(以下简称重大经营事项)制度,赋予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前述重大事项相关权限、制度相关程序跟踪和监控重大事项决策中的相关税务风险的。

公司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

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公司重要经营活动包括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等。

第三十六条 【资料收集】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在参与重大事项过程中应当收集以下资料及信息:

1.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2.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

3.公司重大事项研究决策制度;

4.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可能产生的重大涉税事项;

5.根据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公司重大事项披露情况; 6.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七条 【制定要点】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重大经营事项的制度要点主要包括:

1.明确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的重大事项范围、权限与流程; 2.重大事项涉税方案的研究、拟定等权利及责任; 3.重大事项涉税方案的审批及执行流程; 4.负责重大事项实施过程的涉税风险控制。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基本要求】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税务信息在公司内部顺畅沟通、及时反馈,以确保涉税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第三十九条 【制定要点】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机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内部控制信息在公司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传递的程序及责任。

2.公司涉税信息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沟通和反馈的责任人、流程、渠道。

3.重要涉税信息的处理流程及信息披露流程; 4.涉税信息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五节 监督和改进

第四十条 【监督和改进制度内容】 制定监督和改进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管理改进的控制程序。监督和改进制度包括:税务自查、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管理评价、绩效评价制度等。

第四十一条 【监督和改进制度制定要点】 监督和改进制度的建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明确应委托中介机构或者内部税务机构定期进行税务自查及税务风险评估,并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对内部监督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进行确定,并可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进行调整。

3.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审批、报告、改正流程,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章 报告及说明

第四十二条 【质量控制】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为保证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业务质量,应当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分级复核制度。

第四十三条 【遵循规则】 完成约定服务业务事项后,需要出具报告的由项目负责人按照《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要求,编制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业务报告。

第四十四条【报告内容】 涉税服务业务报告应包含:

(一)报告背景及目的

专业服务人员承接本次业务的具体背景和委托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

(二)责任说明

(1)资料责任:详细列明委托人所提供的具体资料,并应注明专业服务人员将根据委托人所提供的资料发表结论分析。

(2)报告使用及局限性:告知委托人应注意的报告使用方式、以及出具报告的目的和责任。

(3)报告的更新:列明本次委托所执行的工作程序并应根据委托范围注明在报告出具后税收法律、法规出现变化更新报告的责任与义务。

(三)执行程序:应列明本项目过程中具体的所操作的执行程序过程等。

(四)对委托业务的理解、业务分析及结论、相关建议等内容。专业服务人员应列明对委托事项的理解以及围绕实现委托目标,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并提出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第四十五条 【报告确认】对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应当取得纳税人或委托方的确认。

第四十六条 【保密要求】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事代理办税人员应对国家秘密、委托方的商业秘密、不宜公开的情况及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解释权限】本规则由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执行日期】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

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委托协议(参考文本)

编号:

甲方(委托方): 税务登记号:

乙方(受托方): 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证编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涉税专业服务业务规范基本准则》、《税收策划业务准则》、《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就“XXXXXXXXXX事项”涉税事宜,经协商一致,订立本服务协议。

一、服务范围(一)事项背景(二)委托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委托服务内容、服务成果(体现方式、提交时间、提交方式)等

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及义务

1.甲方对乙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应给予充分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按乙方的要求,提供相关协议、账册、凭证、报表以及其他需要查看的各种文件资料。

2.甲方应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及账册、凭证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全部责任。

3.甲方应按照约定的条件,及时、足额的支付服务费。

(二)乙方的责任及义务

1.乙方接受委托后,应及时委派专业人员为甲方提供约定的服务。

2.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规的要求,对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实施必要的程序以确保工作结果与项目目标保持一致。

3.乙方对在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甲方信息负有保密责任,保密协议详见附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甲方提供的资料及信息对外泄漏。

三、服务费用及支付方式

(一)按照甲乙双方约定,完成本次“XXXXXXX委托事项”专项报告费用为人民币(大写)XXXXXX万元整(¥XXXXXXXXXX元)。

(二)上述费用自本约定书签订之日后甲方应分二期支付乙方,即:

(1)甲方应予本约定书签订之日起5日内,支付乙方组织调查、分析资料所需咨询费用XXXXXXXXXXX元整;

(2)甲方应于乙方《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咨询报告》提交后5日内,支付乙方咨询费用XXXXXXXXXX元整;

(三)发生的与本次委托事项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差旅、食宿费等),由甲方据实承担。

四、违约责任

(一)如乙方未按期提供本协议项下服务,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在合理期限内改正。乙方未按期改正的,甲方有权拒绝支付相应费用,并扣除本协议项下费用的5%作为违约金;如乙方发生三次以上(含本数)上述未按期改正的违约行为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乙方应在收到甲方书面解除通知之日起5日内将甲方已付款项退还。

(二)由于甲方责任导致乙方未能按期完成本协议规定,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三)如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的经济损失,乙方应给予赔偿。

五、其他事项

(一)协议书签定后,双方应积极按约履行,不得无故终止。如有法定情形或特殊原因确需终止的,提出终止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并给对方以必要的准备时间。

(二)协议书履行中如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本协议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三)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同意后,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盖章)法人代表(授权人)签字:签字:

地址: 20XX年XX月XX日 20XX

:(盖章)法人代表(授权人)

年 XX月XX日 乙方 地址: 附件2:

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参考文本)

报告号: 备案号:

致:XXXXX有限公司

我们接受委托,对XXXXXXXXXXXX公司(以下简称“贵公司”)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60号)》、《中国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税收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对贵公司提供的合同(协议)、凭证、账册、会计报告等有关会计及税务资料实施我们认为必要的程序,形成了适用于贵公司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本咨询意见书仅提供给贵公司管理层内部参考使用,并不为其他任何目的。未经我们事先书面同意之前,贵公司不得在向公众或任何第三方披露的任何文件中使用或引述本意见书。在编写任何引述我们或本意见书内容的文件时,贵公司应事先征得我们对于相关被引用内容的同意,我们保留拒绝的权利。

XXXXXX涉税专业服务机构 20XX年XX月XX日

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

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说明(参考文本)

一、报告背景及目的

二、责任说明

(一)资料责任

本报告所依赖的数据、信息等相关资料全部由贵公司提供。保证相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是贵公司的责任。本次“XXXXXXXXX”X项目贵公司所提供的财税资料具体包括:

1.2.3.4.…… …… ……

(二)报告使用及局限性

本报告仅供贵公司内部参考和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未经我们的书面同意,请勿将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在其他场合使用、或以任何方式复制、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我们的服务不同于审计(鉴证)服务,不对报告中所含的信息发表审计(鉴证)意见。

我们的服务仅是对贵公司税务风险方面拟定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构成全面的税务复核或纳税审查。因此,对于本报告未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和其它经营管理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报告的更新

本报告的专业意见,是我们对现行的中国税收法律法规及税务实务的理解和贵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如果这些基础以后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专业意见。在我们正式向贵公司递交本报告之后,因以上基础的变更导致影响本报告专业意见,我们不负主动更新和修正的责任。

在此,我们建议贵公司能够定期与我们联系,以征询以上基础的变更是否影响到本报告专业意见。

三、执行程序 1.2.3.4.…… …… ……

四、对本次涉税业务的理解

五、本次涉税服务业务分析

公司内控案例分析 篇7

一、对内控行为结构的解析

内控绩效的获取需要对内控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 从而需要对内控行为结构进行解析。在组织资源视角下, 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 人力资源内控行为解析

对于高科技公司而言, 人力资源构成了公司健康发展的内驱动力源。因此, 人力资源内控行为的得失对公司经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科层组织结构下, 中小上市公司在人力资源内控上主要依据下层对上层负责的方式来展开。具有业务关联性的层级间, 上层管理者对下层人力资源配置和整合具有主导地位, 这种主导地位也可以表现在人事决定权方面 (如对项目成员进行组阁) 。

(二) 物力资源内控行为解析

高科技公司具有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特征, 物力资源在公司内部主要表现为高科技设备, 而这又将按照研发项目的需要来进行配置。现实中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按研发项目为单位来进行物力资源配置, 时常会出现“项目私有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技术锁定效应, 即特定的物力资源锁定在项目研发的延伸过程中。那么, 这就可能使得同时进行的关联性研发工作无法获得该物力资源的支持。

(三) 财力资源内控行为解析

在中小上市公司中, 财力资源主要以项目预算资金管理的形式存在着。尽管该类型公司具有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优势, 但在社会股东用脚投票以及证监会监管机制的压力下, 仍需重视项目预算资金管理的绩效。而实现绩效提升的主要方式便是选择一个有前景的研发项目, 其商业化转换成果被市场所承认。

二、内控绩效与治理机制关联性分析

在以上内控行为结构的解析下, 对内控绩效与治理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如下:

(一) 人力资源内控绩效与治理机制关联性分析

人力资源与物力和财力资源不同, 其具有社会主体性。具体而言, 公司员工在内部组织生态下具有个体意识, 而个体意识包含着理性和情感。而在公司治理机制下, 员工根据自身的岗位和层级分别位于不同的生态位, 在岗位任务驱动下发挥着自身的主体性, 而这种主体性能否具有公司管理层所期望的行为动机, 则主要依赖于理性和情感间的相互作用。在严格的项目制管理模式下, 项目成员被动的作为资源而得到配置, 从而使得理性与情感之间时常出现反向作用, 进而必将弱化内控绩效。

(二) 物力资源内控绩效与治理机制关联性分析

中小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企业身份决定了项目制管理具有内在的利益封闭性。这种利益封闭性将对物力资源的配置产生粘性作用, 又由于项目研发所具有的知识专用性, 导致了项目组对物力资源所产生的粘性作用无法被管理层直接和快速觉察到, 弱化了内控绩效。然而, 打破项目组的利益封闭性, 依赖于建立起基于技术关联性的横向联盟关系, 尽管这能有效配置公司内部的物力资源, 但保证横向联盟内部的技术相容性存在难度。

(三) 财力资源内控绩效与治理机制关联性分析

财力资源内控绩效与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在现有的治理机制下, 项目预算资金管理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 公司董事会对公司未来产品研发所做的战略部署;第二, 公司经理局在具体实施中, 项目资金的具体配置目标。然而, 受市场前景和项目研发风险性等诸多因素影响, 财力资源内控绩效的表现存在着不确定性。

三、治理机制优化策略

根据以上的关联性分析,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治理机制进行优化:

(一) 拓宽员工主体性的发挥空间

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普遍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笃行”特质决定了增强内控绩效的治理机制设计应着眼于拓宽员工主体性的发挥空间。与增进公司经济效益相联系, 努力将他们的技术创新点转换为可操作的项目, 并通过项目研发转换为高盈利的产品。为此, 中小上市企业应借助自身的直接融资优势, 为员工技术创新提供公共基金, 通过审核的技术创新点则可以由该员工组阁项目小组。这样一来, 就在激励兼容效应的同时提升了内控绩效。

(二) 在设备配置中引入租赁制度

高科技公司需要在治理机制中引入弹性元素, 即不能走向职能化结构所形成的部门壁垒的泥淖之中。因此, 公司董事会与项目小组之间应构成合作关系, 即由董事会授权总经理与项目组签订研发协议, 项目组通过启动资金来租赁公司现有的研发设备, 并按照协议规定分期租金缴纳租赁费用。这样一来, 不仅能激励项目小组力争在协议规定时间内完成研发任务, 又能避免物力资源锁定在项目小组内部, 有助于提升物力资源在公司内部的配置效率。

(三) 实施项目风险分担收益共享

不能由董事会、股东来承担项目研发风险, 这将可能激励总经理更为关注在职消费问题。为此, 应建立起董事会、经理局、项目小组三方的风险共担制度, 其中, 各自承担的风险需要转化为货币评价, 并在规定的权重下具体化。由于项目小组成员与公司之间属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并且, 其对产品研发战略不具有控制能力, 所以其主要对研发质量负责。对于总经理而言, 需扣减绩效考核分数来降低业绩奖金的获取金额。

四、实证分析

下面以江苏省A科技公司的内控绩效与内部治理机制关联性入手, 进行实证分析:

A科技公司从2006年成立至今, 在不断提升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 也日益重视内控机制的建设。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 公司在绩效考核制度层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作, 在总经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基本形成了绩效管理的循环链条; (2) 在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机制下, 量化考核成为了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3) 该公司尽管属于家族式公司, 但在董事长的管理风格驱使下, 绩效考核基本做到了管理层能上能下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忽略了公司属于知识密集型公司类型的属性, 否则即使强化制度管理和淡化人治管理, 也无法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需要发挥员工的主体性, 以信任的方式来对待员工的内控问题。

五、结语

本文认为,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公共”的公司属性, 所以, 公司内部绩效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股东的利益, 且董事会将根据内控绩效来评价经理层的工作业绩。通过对关联性进行分析, 提出优化治理机制的策略, 以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上市公司具有“公共”的属性, 公司内部绩效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股东的利益, 且董事会将根据内控绩效来评价经理层的工作业绩。本文通过对关联性进行分析, 提出优化治理机制的策略, 包括拓宽员工主体性的发挥空间、在设备配置中引入租赁制度、实现项目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

关键词:中小型上市公司,内控绩效,治理机制,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王凡林, 杨周南.IT治理、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财政研究, 2012 (06) .

[2]梅艳晓.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3) .

[3]宋风长, 宋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内部控制绩效[J].时代经贸, 2010 (32) .

[4]林庆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价值与效益——改善组织绩效与治理[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8) .

对寿险分公司内控现状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寿险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各寿险公司普遍实行总公司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总公司一方面上收分公司部分核保、核赔权限,对财务、稽核等重要部门实行派驻制或垂直管理;另一方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分公司的职能逐步向以提供保险产品销售和进行后续服务为主。这种大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实行了风险集中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总公司的管控能力。但是由于各分公司的地区差异、环境不同和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来自分公司经营和业务操作层面的风险不容忽视。寿险分公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控制环境上没有形成良好氛围

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但目前寿险分公司在控制环境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内控重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寿险公司能否站在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待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高级管理人员的认识和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部分公司在管理层面还没有形成以风险为目标的全面内控管理意识,对内控管理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相对立。在当前寿险市场重业务、轻内控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二是将内控管理作为某一部门的工作。内控管理涉及到公司管理方方面面,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需要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目前,一些公司将内控管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财务控制、业务控制或者是稽核检查。这种作法,容易造成有管理责任的部门对内控的末端内控环节无法约束,而有能力管理的部门对内控又无管理责任,使内控管理处于末端失效状态。三是将内控管理等同于规章制度。有些寿险公司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本本的手册、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得到有效落实。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分公司高级管理层频繁变动。近年来,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保险人才伴随行业快速成长而显得稀缺。由于高管人员频繁变动,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关键岗位的管理干部的不稳定,使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了有效控制。

1.3分公司内勤员工配备不足,员工队伍不稳定。由于各寿险公司在内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实行精简原则,各寿险分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普遍配备不足,无法保证有效履行岗位职责。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竞争,公司关键岗位的人员由于变动频繁,岗前培训跟不上,出现了员工责任与其具备的经验和技能不相匹配的现象,业务风险点得不到有效控制。

1.4内控文化尚未真正的形成。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参与这一过程。但目前基层机构的部分负责人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基层公司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上级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未得到各级人员的有效执行,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风险识别和控制上存在内控盲点

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该涵盖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的所有风险点都要被识别、评估,并根据公司的整体策略,确定风险接受程度,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但在部分领域,寿险分公司层面存在内控盲点:

2.1在个人营销渠道存在较大信用风险。营销员作为寿险公司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寿险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寿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营销员代理模式也面临了严峻挑战,个人营销员在展业过程中代签名、倒签单、代体检、误导客户、截留挪用侵吞保费和诈骗客户等行为,给寿险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带来不良影响。寿险分公司的信用风险一方面来自营销员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与保户的纠纷管理。

2.2在银行代理渠道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代理销售的合作模式,决定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关系具有不稳固的特点。由于资源的稀缺、寿险总公司对各级分支机构银行保险销售规模的考核,加大了银行代理渠道恶性竞争环境,银行保险双方利益呈现较大的倾斜,寿险分公司在银行保险合作中除手续费外,还要承担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寿险公司无法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效统一。

2.3在团体直销业务中存在操作性风险。当前在团险业务渠道主要存在滥用约定和承保协议,改变合同条款,团险个做;违规退保,退保金不回原单位,长险短做;虚构投保单位、虚构被保险人信息,个险团做;通过阴阳单等违规操作,虚增保费,套取费用;通过撕单、埋单,坐扣保费支付手续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业务操作环节,属于操作风险,其原因是寿险公司对团体业务日常工作的流程控制不够。

3.部分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3.1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于业务发展。“制度先行于业务、程序先行于操作”是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落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各个业务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内控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与业务发展的局面未得到彻底改善。

3.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当前部分寿险分公司岗位责任不匹配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有职无责的人员因不需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而放松履职的审慎性,有责无职的人员则无力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最终造成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业务的发展。而制度规定与业务操作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亦造成制度规定形同虚设,业务操作另行一套。

3.3内控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寿险分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突出表现为管理办法和制度已经建立,但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4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考核不到位。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部分寿险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效力。

4.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

4.1控制体系的技术含量过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作为业务处理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个别寿险分公司的基层营销服务部内部控制环节仍未实现电脑自动控制。人为的内部控制灵活性必然导致内控失效、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

4.2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信息传递不及时。由于公司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不够,也没有将新的法律法规、监管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造成对合规性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持续识别法律法规、监管等要求。

4.3未建立开放、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渠道。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充分交流,不能使相关岗位人员获得履行职责需要的足够信息。

5.存在内控监督不力

上一篇:组工干部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管道疏通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