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精选8篇)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1

——人生的一面镜子

一、内容概述

全书以讽刺为基调,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表现了人们在婚姻恋爱、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围城”中的困境。作者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揭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了最为丰富的知识界众生相。

二、人物形象分析

这里我只讲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人物:方鸿渐、唐晓芙

(1)方鸿渐

在这本书中,作者赋予《围城》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同时,却又让它远离战争,方鸿渐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某些知识分子的缩影。他失性颓废,被环境人物压迫得失性却不自知,他不合时宜地茫无是从,无归宿就象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之前感情受挫折,事业没前途,和家人亲戚有矛盾,想到上海是待不下去了却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投靠赵新楣;而他结婚以后反而成了另一个战场;和孙柔嘉吵架,孙柔嘉看不起他,他不得不投靠赵新楣。他的优柔寡断,全无主见在这里有了很清晰的体现。实际上,方鸿渐称得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在许多人骂他不是个好东西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同情。他的一生尽被偶然性操纵:如去欧洲留学,应三闾大学聘,甚至结婚也是突发事件。婚姻、家庭、事业都是一堵堵墙,逼得他艰于呼吸视听——“围城”的双重意味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普通的小知识分子,一方面在狭小的“城”内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自身又活脱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

(2)唐晓芙

唐晓芙是《围城》中被描写得最迷人美丽的女性。书中写道“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她出身在书香门弟,父亲是个法律顾问。与苏文纨是表姐妹的关系。两人的出身的不同,家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

她善良、乖巧,同时也有着傲气的一面。与方鸿渐分手后,她本想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却未曾开口,宁愿忍痛成疾。假如她对爱情多一些坚持,少一些傲气,结局也不会是落得不幸收场。“女人不傻,绝不因为男人的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的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这样的话只有唐晓夫才说得出。

三、语言艺术特点

(1)比喻的应用巧妙

《围城》中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阅读此书,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今人目不暇接。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等的直线”,准确而又生动;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讽刺辛辣,力透纸背。再有“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中的砂砾或如出骨鱼片里示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逼真得如感同身受,那一份体会,共鸣于心。

(2)幽默与严肃相融合钱钟书夹叙夹议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叙述的语言无处不在,洞察一切,构成一种万花筒式的幽默形式,但幽默中能体现出现实的严肃性。再有 “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也许上够了演讲和宣传的当,现代人矫枉过正,以为只有不说话的人开口准说真话,害得新官上任,训话时个个都说:‘为政不在多言,’恨不能只指嘴,指心,三、两个手势了事。”这里的内容绝对不是真理,却是传统的沉淀,直到今天人们也经常如此认为。钱钟书将这两方面结合,经过“幽默处理”,显得有趣味,不枯燥。

(3)讽刺入木三分

《围城》将诙谐藏于庄重之中的一种产生的冷讽的艺术效果更是让人印像深刻。如写方鸿渐不愿与赵辛楣争风吃醋而自动退让时,作者突显一笔:“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纸上战事消息所说:‘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的撤退’。”讽刺方鸿渐的同时,也顺便讽刺了当时不战而退的无能政府,节节败退而又打肿脸充胖子的可笑嘴脸。就算是描写雨后鞋子沾满泥浆时,作者也不忘用:“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又捎带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吏的贪婪。

四、总结

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是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己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像一面镜子,照镜的人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人性的种种美和丑!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展示,给人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2

刘汉民, 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祖籍山东省掖县, 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 1985年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原为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现为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艺术系主任和广东梅州嘉应 (大学) 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和各级画廊展出, 国家及省、市美术专刊、杂志、报纸及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宣传报导。1993年和2005年, 画作在日本东京获《中国残疾人画展》金牌奖、在泰国曼谷获《亚太地区名家水墨画展》金奖。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 亦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展出、收藏。我国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的《苍浑淳厚造境幽远》一文, 充分体现了对刘汉民老师画作的首肯和赞赏。

细观刘汉民画作中峰峦叠嶂、烟波浩渺、充满浓情诗意的丹青妙笔, 一种水墨意韵油然而生, 使人自然默诵起唐诗宋词的佳句, 寄托了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仁者情怀, 作品蕴涵深厚而不直白, 意味悠远而耐人寻味。

浅谈现当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创作背景;意象;情感;语言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都有很大地好处。那么鉴赏现当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从诗歌产生的背景入手

背景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具体诗句是小语境。如果把握了大语境,便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文学作品源自现实生活,诗歌更是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般认为,1922年他赴美留学,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在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的情况下,闻一多先生吟出了这首杰出之作《死水》。将自己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时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强烈。所以,我们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再如,穆旦的《赞美》一诗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春城昆明时所作。一路上诗人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由此可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能够正确解读赏析诗歌所不能缺少的一个步骤。

二、要把握诗歌的意象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但实际上,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中国现当代诗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由于他们都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而被写入作品中的,所以这些形象已经附带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它们便不再等同于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阅读、鉴赏诗歌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藏克家的《老马》,诗人在诗中所塑造的老马形象拥有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我们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由这一中心形象引发联想并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匹负重受压的老马所代表的就是旧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整首诗的主旨。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这七句话中,他采用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我们通过把握这些意象,能看出作者由此创造出来的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既是当时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的写照,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那浓重的色彩、竞争的场面、搏击的气势、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聚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透过意象达到了诗的意境之中。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要展现对母校的留恋,选用了很多与康河有关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浮藻”、“夏虫”、“康桥”等。将这些意象融合于诗中,表情达意,展现了诗人对母校深沉而复杂的依恋之情。因而,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作者选用的意象,再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的意境美。

三、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一不浸透在诗中,它们或喜悦,或忧伤,或遗恨,或悲哀……所以只有很好地体会了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诗《发现》里,诗人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都压缩掉,先声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极其强烈地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结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有一种灼人的美。他那种回到祖国面对“噩梦挂着悬崖”的“恐怖”,痛心疾首与呕心沥血之情,是读者一下子就能体会得到的。再如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作者写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余欢乐,我们心中都结着过多的“激愤”,“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其中还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炼而概括,即用最恰当的字句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如《再别康桥》中作者选用了“轻轻”、“悄悄”、“沉默”、“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这些词语,给人轻巧华丽之感,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同时全诗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4

【文本导读】

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对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本文是作者借小小的豆腐来表现中国文化。

【作者卡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在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等。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佳肴()

②烹饪()

..④竹笋().⑦豆渣().⑩臊子().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渣

①楂

遐

④暇

③鲥鱼().

⑤香椿()⑥佐餐()..⑧盐卤()⑨觐见()..⑪白梗()⑫熨帖()..⑬矫揉造作()⑭焖煮()⑮摩顶放踵()...

攸

 ②

优

帖

 ⑤

贴

销

 ③

消

矫

 ⑥

姣

3.近义词辨析 ①奇异·奇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枯萎·萎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遗憾·遗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点拨 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7、8节)。“豆腐”名称的沿革(第9节)。

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第10节)“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11至16节)。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及其有关“豆腐全席”的见闻和感受(17至19节)。

2.与同学交流你读完本课后对豆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点拨 历史悠久,制作简易 外形白净,容易配菜 物美价廉,受人欢迎 口感润滑,营养价值高

3.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 点拨 《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认同和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特质——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

4.文章说:“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点拨 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5.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与豆腐的故事?

点拨 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瞿秋白自始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详细地描写豆腐的作用、做法、沿革等内容,赞颂了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平易脱俗、平和宽厚、朴素隽永的特质。

二、结构图解

做法平易脱俗

平和宽厚 豆腐颂变迁沿革朴素隽永勤劳的象征

三、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作用以豆腐见中国文化。2.托物言情。

以小小的豆腐见中国文化来表现作者灼灼的赤子心和浓浓的中国情。

【文苑天地】

1.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清·胡济苍《咏豆腐》

2.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

——汉《乐府诗》

3.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唐诗 4.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王食勿与传。——元·郑允端《豆腐》

【素材积累】

80后、90后共建山寨版搜索引擎

敢于跟百度、谷歌、雅虎等大型搜索引擎叫板,号称是“全宇宙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度歌虎网站创办。打开首页,该网站列出了“百度+谷歌”“度歌虎”“搜狗”、114等13种中文搜索方式及三种英文搜索方式(英文搜索方式暂时无法使用)。

2009年2月9日,网易论坛转发了一个名为《度歌虎创始人投资人大曝光》的帖子,有网友报料,度歌虎的创始人是“90后”宋健,投资人是“80后”王赛,两人的职业均为集装箱驾驶员,学历则为初中。谈到创办度歌虎的初衷,在上海宝山工作的宋健说是受到百谷虎等综合性搜索引擎的启发。网站开办成功后,宋健把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给了自己的同事兼好友王赛。王赛很赞同他的想法,为了表示支持,王赛给网站提供了第一笔投资——2 000元。目前,王赛已去北京打工,不再和宋健做同事,但他们还通过网络和电话保持着密切联系。

感悟 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一代都满足于生活在父辈的光芒笼罩之下,这两个创业的年轻人便是最好的例证,敢想敢做,才不愧为祖国的希望。

适用范围 1.草根文化 2.成功 3.创业 4.抓住机遇 5.希望 6.年轻一代„„ 【美文珍藏】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原载1933年12月1日《中学生》第40号)赏析 三幅画面,蕴含着父子之情、朋友之谊、夫妻之爱,讴歌了人性之美。这三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境地里的画面,从不同角度强化着同一感受,即人间的温暖之情。这温暖之情就成了串联三幅画面的轴心,也是照亮三件事的凝光点。“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独具匠心的结束语,既总结了全文,又点明了题旨。由此不难看出,朱自清的善于立意、工于构思、巧于谋篇的大家风范。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yáo ②pēnɡ ③shí ④sǔn ⑤chūn ⑥zuǒ ⑦zhā ⑧lǔ ⑨jìn ⑩sào ⑪ɡěnɡ ⑫yù ⑬jiǎo ⑭mân ⑮zhǒnɡ

2.①渣滓、山楂 ②生死攸关、优秀 ③形销骨立、消瘦 ④遐迩、闲暇 ⑤熨帖、贴切 ⑥矫健、姣好

3.①“奇异”指奇特,惊异。例:路上的行人都用奇异的眼光看着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奇幻”指奇异而虚幻,强调变幻多端。例:奇幻的遐想。②“枯萎”指干枯萎缩。

“萎缩”不仅指干枯,还可以形容经济衰退。③“遗憾”指不称心,大可惋惜。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有感 篇5

多学习一种文化,多开拓一种思维。也许是因为日本动漫或是身边朋友的潜移默化,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即使知道日本和本民族有过血海深仇,也常见电视剧里抗日剧或是历史书上的种种,但是还是无法阻挡我想了解日本文化的脚步,我自己常看日本动漫、日剧、鬼片,听日语歌,选修过标准日本语,也选修过张老师的日本社会文化概要,唯一没了解过日本的文学作品,然这次很荣幸又选到老师的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上过老师的课,已经了解不少日本文化,暑假时还专门借了《源氏物语》和《伊豆的舞女》回去看,因为特别深刻记得老师在课上提过的这两本书,下面容我稍稍谈谈本学期我从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的所思所得。

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却也非常大。老师开篇讲的《古事记》和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类似,不同于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了日本列岛。日本神话的这种有性创生形成了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而中国的创造神话则形成了中国文学中对英雄崇拜意识和牺牲自我,重视群体的精神。中国神话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日本神话则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充分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同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的做法。不能说谁的文化的优劣,至少了解了中国人保守思想与日本人开放思想的来源于文化的差异,我虽不赞同为个人而不择手段,但是我更倾向于追求人的自然性、自由性,觉得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就是可以让人人只要顾及自己,不必为其他所累,就像让官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地位,让人们有权选择参政或者不问政治。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我很早就看过电影了,但是当时对日本文化接触不多,没怎么看懂它要表达什么,以为是寻常男欢女爱的故事,现在想来我要是看《红楼梦》电视剧也不会觉得是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而小说,我暑假也没法坚持看下去,一是书实在太厚了,二是我惯于看中国文学作品,一下子接受不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写法,看久了觉得枯燥无味。但课上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源氏物语》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

也无法很准确的定位,对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感到困惑,总是顺其自然、马马虎虎的过,一旦思考这类问题就头痛。很多时候,我喜欢思考人性方面的问题,但又不敢深究,怕自己纠结。每天看新闻,社会上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人性道德的碰撞,我每每感叹不已。《罗生门》的故事已经让我很有感触,当自身生存与人性道德发生碰撞时,到底该做出何种选择!而《罗生门》的电影,更是提升了一个档次,如今社会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罗生门事件”,都不过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编织的谎言。喜欢老师课上讲的“所谓真相,不过是有话语权人的描述。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语言的世界里,真相其实并不存在,有的只是片面的印象。”让我想到身边很多事情,不论对错,每个人确实所说的话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即使自己不肯承认,但是本能却是会如此。我既觉得无奈又悲哀,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更大的集体组织,记得“蓝可儿事件”、“马航事件”等等,多少真相早已沉埋于土,永不见天日,人们追求的到底是真相还是为了维护自己或群体的利益而放弃寻求真相。我之前看过《人性的弱点》一书,无法否定人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的“弱点”,老师的这堂课真的让我又思考了很多,人,是不是该去克服所谓人性的弱点!然而无论如何我只能做主我自己一人的思想,而无法影响千千万万人们的思想。其他像《万叶集》《平家物语》等的文学作品,我比较不感兴趣,没多加注意,且避不谈。

当代影视鉴赏课程的感想 篇6

大一学期期末,我们开始了又一轮的选课进程,由于我对影视的爱好,我非常高兴的选了咱这“当代影视鉴赏”,我很荣幸,也非常的幸运能够选上了这门课。

我认为当代影视鉴赏是一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影视素养和鉴赏水平的选修课。我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喜爱这门课程。在课上,老师除了讲述重要的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包括影视的历史,影视的特征,以及中西方影视的杰出代表人物,例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等。并且给我们提供影视鉴赏的必备专业知识。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多部当代中外在影视上有特色、有创新,在题材内容上有独特性,思想进步的故事片予以鉴赏,还有好多票房过亿和获得多项奖项的影视作品,如:《猛龙过江》,还有最后的新片《二次曝光》系列等多部精彩影片。这既是对我们学习的提示,也是对我们进行实践的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与丰衣足食的生活,更乐于追求时尚的生活,许多人的家庭用具服装等东西也越来越讲究,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娱乐生活.“电影”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从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开始,电影这一产业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打开了。早期的电影大抵是讲抗日战争为主的,呼唤人们要爱国抗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不再是中国电影的主题,紧接着是以教育片为主的一系列文艺片,当代则当然是商业电影的天下了。

总觉得电影,是我们当代人受于命运的赐予。我们的上一代老一辈仅仅对于可以看一场浓妆艳抹的戏剧就是满足了;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会从那一场风起云涌的剧场中得到满足了;而我们,在这充满尝试的时代,恣意地在未知的世界里寻觅,开拓创新。电影从视觉、听觉多方面触动了我们的神经,并让我们从中展现了丰富的想像力。电影对于我们,任何都是未知的,是新的艺术!

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看电影了,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搭场子看电影,全村人都过来看,我那时除了觉得新奇好看外其余就没有别的感受了。我想村里人也和我一样吧。那时人们脑子还没有评论的意识吧。现在人们除了花钱到电影院看电影之外,还要再看完之后还要和别人说值不值,而这说的内容就代表了这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所有人的评价好那么这部电影是成功的。这并不是商家所说“这部电影很好,因为它票房成绩高”。我还想说一下《十面埋伏》有一个国人的票房神话。但是我们的国人再看完电影后在精神上得到什么呢?也许我的想法是片面的,但是就我问过的人和看过的娱乐报道上看它是失败的,除了给商家带来滚滚利润之外,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最多算是昙花一现,而且这朵昙花还是开给商家看的。而《疯狂的石头》这种小投资、小制作的电影则获得了很大成功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而影视这项艺术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它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影视是利用现代摄影、录像、录音技术,吸收其它艺术形式手法,以活动有序的画面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上塑造视听形象,逼真地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综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是一对艺术姊妹,除了拍摄制作器材、技术和播映收视方式有区别外,在审美原则上是一致的。其基本语言是画面和声音。

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电影是导演,编剧,演员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篇7

对于英美文学, 从阅读和鉴赏的层面来进行分析, 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非常丰富。《牛虻》是全球著名的文学作品, 其中主要阐述了主人公牛虻和宗教之间所存在的纷繁关系, 通过对这种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内化, 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竞选州长》中也对社会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讽刺, 其采用夸张的手法, 对语言进行凝练。《竞选州长》在语言方面极具调侃的意味, 而这种更加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所形成的批判效果也更能够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 作者从社会背景的层面出发对社会中充斥的恶俗习气进行全面的揭露, 与公众之间迅速形成的共鸣, 该作品时代特征鲜明, 其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二、仔细品读作品, 强化内涵与情感体验

无论对哪种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都必须要从读者的层面来进行解读, 对其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赏析, 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进行玩味, 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或者表现出的社会现实, 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深度的交流, 对其思想内涵进行升华, 进而形成更加广泛而充分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驾崩, 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产生质疑, 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尽管在小说最后是以哈姆雷特之死作为终结, 不过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起伏跌宕, 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色彩。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将故事以非常真切的方式表述出来, 使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必须要注重对其中的重要选段进行反复研读, 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从而对作品形成更深的理解。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而言, 其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是从内容上体现的, 因而必须把握作品的灵魂, 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作品进行认识, 并遵循这一原则来对全文进行阅读和理解, 感受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

三、通过梳理体会, 理清作品脉络与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文学作品之间是相通的, 而若要对文学的脉络进行梳理, 则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整个文学的脉动。对此,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地盲目阅读, 这样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而是要反复推敲, 逐渐感受作品中的艺术特点。比如, 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有所了解, 那就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从而更为深入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对其中的时代特征进行更好的把握。施笃姆的代表作品《茵梦湖》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 全文结构严谨, 以现实需求搭建整个框架, 其中又穿插曾经发生的事情, 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可见, 在阅读时只有在作品中融入感情才能够更好地与作者互通, 从而对作品形成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通常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强调内容和情感的连接, 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 而内容也随之更为丰富。

在对英美文学进行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其脉络形成清晰的认识, 并对其进行解读, 融入更加丰富的情感, 进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在进行阅读和鉴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由于读者群体在思想方面上的差异, 其所形成的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 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价值的感悟同样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能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对其中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所认识, 从而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 将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使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必须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从而对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与作者和作品形成一种心灵的互动, 这样有利于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项凡.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J].群文天地, 2012 (09) .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作品鉴赏;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功利化和应试教育思想泛滥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课堂上就是重文本分析轻个人感知,重阅读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化想象。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氛围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阅读教学变成了一场圣人讲经布道式的“观赏”课堂,即便教师讲得再深入彻底,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毫无个性化的创造可言。其次,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许多教师都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而将其当做一般的课文对待,既没有感性的情感体验,也没有对文章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深刻品味和涵泳。原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教师的“外科医生式”的解剖下,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激活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呢?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

话题。

二、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策略

1.朗读,还原作品本色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鉴赏课时,应该引导学生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吟咏或体味。这样有助于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而且通过声音的传递,文章本身的文学风格、逻辑思路、情感意蕴和语言特色等都会直接印入读者的头脑中,获得一种具体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享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不同于一般课文的背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将情感熔铸其中,而不是大声朗读或毫无感情地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时,本单元的导读部分就提出了明确的情感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这一单元中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家所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性。尤其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两篇文章,一个写出了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一个表达出了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心态。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品味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涵泳,深度开拓意蕴

在文学理论中,“涵泳”是指读者沉潜在文学作品的世界中,对艺术作品进行反复体察品味,和作品中的情意相沟通、相契合,以得到某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审美享受。“涵泳”一说,在中国漫长的文学作品鉴赏中由来已久。正是因为古代的文学评论家深知要想解读一部艺术作品,仅靠简单的艺术关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细心咀嚼和品味,所以古人们常借助“涵泳”这种方式来体悟文本深层的艺术韵味。而“涵泳”应用于初中语文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咬文嚼字”来领悟作品的神韵,以潜心领会来领略作品意境,以反复咀嚼来品味作品的义理。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春》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朱自清先生笔下所创造的强烈的艺术美感。如文章的第二段写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其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用得极妙,将春风至、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得形象而生动。文章末尾采用“春天像……”的排比句式总结全文,同样极富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其悠长的意蕴。

3.比照,纵向拓展主题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来看,将作品孤立起来欣赏往往难以全面感知其中的艺术韵味,同时也只能达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鉴赏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时,教师还应该从更广阔的背景去解读“这一篇”。只有将作品放到作家的整个创作长河中,才能比较出作品的风格的意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在鉴赏老舍先生对景物描写的超高艺术功底时,还可以引出先生的其他写景性散文,以比照的方式进行分析。如著名的篇章《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其次,教师也可以进行横向的对比,即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对这一系列写景抒情的文章进行比较,这样有利于深入挖掘文章的

主题。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强调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一种审美性的艺术熏陶。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这种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艺术韵味,是构建学生语文素养得天独厚的条件,亟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王丽霞.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缺失与培养[D].河南大学,2011.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下一篇:风俗民俗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