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学习汇报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赴港学习汇报(精选4篇)

赴港学习汇报 篇1

作者:科研处(2013/03/14 16:44)

今年1月,学校选派了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及技术、管理人员赴香港参加高级研修班,经过为期1周的学习考察,学员们对香港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深化赴港研修成效,3月13日下午,科技处、人事处在定淮门校区第三会议室举办了“赴港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主题沙龙”,将外出学习的所得、所感、所思、所悟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校党委书记彭坤明,副校长叶晓风、张益彬、崔新有,纪委书记王达红,与赴港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参加沙龙,学校相关部门教师积极参与,会议室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本次沙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研修班班长吴韶华就赴港高级研修班学习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各个小组的学员代表分别以“质量评价体系下的规范管理之浅见”、“行动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人和制度建设是开放大学成长的关键”、“论大学的公司化运作”、“关于网上学习材料编写的思考”为题,分享、交流了赴港研修的心得体会,对照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香港公开大学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经验做法,围绕开放大学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反思差距、深化启示、探索对策。其他赴港研修学员也积极踊跃地参与交流,表达了研修满怀收获的喜悦之情。

赴港学习汇报 篇2

(大岭山镇第一小学 陈定方)

阳春三月,紫荆盛放,杜鹃烂漫,处处弥散着春天的气息,蕴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我们聆听了香港福建中学黄均瑜校长《关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改革方向》和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叶介君校长《提升学校的学与教和改善学校生活的素质》的讲座,然后实地参访了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所见所闻,感触良多,频频引发不少思考和感叹。

一、教学→“学”与“教”

一个名称的改变,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一切以学生优先,一切以学生为重,重视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全心全力为学生服务。

1、贴近学生,方便学生,服务学生。

在田家炳千禧小学,这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学生的生活起居、学习、休息、饮食等方面,考虑得相当周到、细致。为方

便学生阅读,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有流动书架,书架附近放有形态各异的书桌和凳子,供学生休息和阅读,书架不高,学

生可以方便地取阅;为方便学生还书,在每层楼的大厅有流动图书归还系统,学生只要把书塞进去,系统便能自动识别;学具、教具的摆放都在教室,学生可以方便取用;视艺室(相当于视听音乐室)有适合学生兴趣和风格的小舞台,方便学生即兴演出和展示才艺;各种功能室在午息时可以申请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校园中有活力加油站(即便利店),学生可以用老师奖的奖券换取需要的学习用品、食品……

2、作业的变革。

电子白板的高效使用,APPS应用的开发与运用,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产物。随着多媒体电子产品的推广与普及,几乎每个家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手持终端,这些手持终端可下载学校开发的诸多应用,老师把作业和训练点设计到应用中,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做,玩中学,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课程的学习,达到了教学目标。因为是应用程序,所以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难易程度,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和训练,真正达到了作业个性化的目标。学生通过注册,提交作业情况,教师也能第一时间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省时省力,高质高效。

二、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能力。

在香港的小学教育中,不以笔试定成败,不以分数论英雄。没有了考试的束缚,师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可以更接地气,更多选择,更多兴趣;小班化教学:可以关注到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更有机会获得展示,互动更全面、更贴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能力。没有了机械重复的知识背诵,学生可以更多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担任不同部门的各种职务,成为校园中真正的主人,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尽享属于儿童的一切权利。

三、空间场所的高效综合利用

当我们看到香港狭窄的校园和紧凑的教学楼时,自然会想到内地宽阔的校园和高大的教学楼。人口高度集中、寸土寸金的香港,决定了他们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综合利用,拒绝浪费。一楼的架空层就是学生的风雨操场,玩耍嬉戏的乐园,学生礼堂既是舞台、会场,更是综合体育馆。过道、大厅是学生的流动图书馆。没有专门的教具室,教具室就在教室;除了荣誉室,没有专门的展厅,展厅也在教室……教室就是个多功能室,实用又方便。

四、工作方式方法上的一点启示

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最佳状态用在用在统揽全局上。叶介君校长在讲座中做了一个小调查:一天之中,你在哪个

时间段是最清醒的?可供选择的答案有:

1、早上起床后一小时;

2、上班后一小时;

3、下班前一小时;

4、晚上睡觉前一小时;

5、一天中的其他时间…… 结果80%以上的人选择了“上班后一小时”。叶校长指出:不论你在哪一个时间段最清醒,请在你最清醒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一个教导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忙着传达文件、落实会议精神?还是埋头做一些琐碎的、永远也做不完的教务?我觉得都不对,作为教导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挥中枢,是统揽全局,是高屋建瓴。对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应该条清缕晰,运筹帷幄。所以,在最清醒的时候应该做的事就是思考、分析、总结、提升,而不是埋头苦干,疲于琐务。但事实上,我们大都把最清醒的时间花在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所以,一上班就马上开电脑,然后头也不抬、马不停蹄地工作,不如煮壶开水,泡杯清茶,放松心境,理清思路,然后列个清单,排排主次,再有条不紊地展开一天的工作。

赴港考察体会文章5 篇3

——问梦香港

六天香港考察,让我们有机会亲密触摸这个现代化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俗话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土地显一方教育,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正是香港这个国际化城市兼有的这份厚重和成熟、自由和开放、时尚与传统培育了教育的大气、开放和大度,理解这个城市也就理解了这里的教育。

2011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在香港学校将以生为本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并把它已经深深渗透在教师的课堂上,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渗透在每一位学生的活动中,渗透每一位师生的骨髓里。下面我仅撷取香港之行中印象最深的培侨小学考察,展开我的汇报。

一、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计学校课程

引语: “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将来,我们要带孩子走得更远”。(出示课程表)一张普通的课程表折射出香港教育管理者不同凡响的教育理念。香港教育多元化趋势明显,办学思想特色鲜明,教学內容个性灵活,在课程设置上也真正实现了一纲多本。香港学校有着较强的课程自主选择权,在内容上分设了教与学课程,品德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及特色课程。

1.增加“群”的教育,让孩子适应个体的未来发展

两地学校都重视德智体教育,香港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五育中还拓宽概念,增置了“群”的教育。这里的“群”我理解为群体生活、团体精神。在培侨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了教师连坊式工作间,看到了感人的欣赏与感谢,香港教育重视建构以协作文化为主体的学习生活方式,让孩子在校园活动中学会协作,在课堂学习上学会协作,细化的在小组活动上也制定了操作性极强的协作机制(如拟定小组合作四守则、组长职责五句话、小组讨论六要点等)。现代社会分工越趋于精细,合作也显得尤其的重要。现代社会中人都不是孤立的人,交往、交流和沟通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将团体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三C核心目标之一,是香港教育的一大特色。

2.设置“图书课”、“中文课”,让孩子适应香港社会的未来发展

香港学校在课程设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每周设置了9节的中文课、4节的图书课。在香港学校随处可见的是图书角,最安静最人满为患的教室是阅览室,课时比例最高的是图书课、资讯课、综合活动课。香港教育非常突出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权,减少学习的 1

人为控制,让孩子能够徜洋在知识的海洋,更自由地汲取浩瀚营养。相比之下内地教育对课程标准统的过死,控制太多编排太满,大大束缚了学校自主特色的选择余地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空间。近几年,香港还改变了对英语学科的倚重,尤其强化了中文科的学习量。我想这一是有赖于香港文化寻根中必然之路,二是有赖于内地国际声望的增强,使更多远见卓识的教育者看到了未来两地政治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发展趋势。

3.突出体育课程,支撑孩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应培养什么的精神?”——龙虎精神!培侨马副校长的回答着实让我们吃惊不小。在香港学校体育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设有较大规模的运动场地和定期多元的运动体育项目,他们细致地甚至为每位老师设置了锻炼课。我佩服香港教育管理者的勇气和底气,瞧瞧我们多少初中小学仍在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分数而奔波劳累,再看看甲流肆虐的日子我们竟然仍在为学生“崇高”地加班加点,再思量一下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和不胜其烦的检查评比,我们是不是已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香港教育署官员提出:“教育改革并非仅为改变我们的学制,而是提升香港成为富有应变、竞争和卓越的国际都会,立足于世界。”理解了这点,我们也就理解了这张课程表。

二、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开展道德教育

“感謝亲爱的爸媽,给我挡风遮雨的家„„” ——这是培侨校本歌曲《感谢》内容,这是一首感动孩子、感动老师和父母的歌,一首人人都会停下来诵唱的歌。

与内地教育一样,香港崇尚人的德性的培养,但他们选择人性中极具动情的爱作为德育的核心——“爱主爱人爱自己”。爱已深深刻印到香港人的生活甚至骨髓里,在香港的每一天,你可以感受到香港人平和的心态,可以感受到长者温暖的拥抱,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和善的眼神。爱已超越了宗教、地哉、职业甚至是政治体制的界限。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选择上,香港更为注重学生道德的行为实践与个人的内心体验,培侨就是这样实践着这个思想。在培侨,校园无处不在的是歌声,音乐老师自编并汇集了60多首的校本歌集,在培侨,歌声不只是在音乐课里听得到,在综艺课课堂中,在早会与周会开始时,我们都可以听到或悠扬或嘹亮的响起。歌声,在培侨小学可以说是互送心曲、互诉心声的桥梁,从校长到同学最爱唱的是《可爱的家》,虽然校长唱歌有点走调,但大家抒发感激情怀或已达成了意识行为上的某种默契,使孩子们沉浸“爱”于其中而无法自拔。

优秀的道德教育绝对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感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道德教育也许仅仅只是一首歌,一个动作,一张笑容,一句问候„„培侨小学倡导一种关怀的文化,他们以爱的教育为落脚点,以歌声为纽带,传递的是感恩,抒怀的是真善美,校歌自己填,校曲自己谱,抒写的最寻常最平常不过的琐事,但在歌声中涌动的却是直指人心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教育很重要,教育就是要挖掘人向善的部分,但教育终究要回归人的本性。让德育教育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甚至走进孩子,是培侨品德教育的特点,也香港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

三、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编排校园生活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张培侨小学校运会上的照片。

培侨小学的校运会是“看台冷冷清清,赛场人头涌动”,比赛项目大家设计,整个活动全校参与。校运会人人有份,实践的是培小一贯的教育理念。培侨小学校园里无不浸透着对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理解。每年一次的综艺节,让每一位孩子享受快乐的味道,每周一次的嘉年华,让每一位孩子寻找自己的舞台;每月一次的小型体育活动,让每一位孩子打开另一扇窗口。在培侨考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是“人人”,香港教育就是在精彩的校园活动中诠释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反思我们是不是总在替孩子设计这样那样的活动,其中有多少是孩子喜欢的,反思我们是不是总是在替孩子编排着各种各样课程,其中又有多少是合理的,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反思我们学校艺术节口号和会徽如果没有孩子的参与和设计怎会有如此般的精彩纷呈, 反思我们的校园没有孩子活跃的身影怎会有如此般生命的张力,反思我们的体育是不是过份渲染了他的竞技性,而已经失去了他的本质——健康。

我想,正是我们缺少了对孩子的重视和发现,缺乏了对教育本源的认识,所以导致了成人立场的诞生,也就导致了不良教育的发生。不要让成人有色的眼光迷糊了我们的视线,不要用成人的固定思维来左右孩子的想象,让孩子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四、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计校园环境

“快乐ABC”!(出示图)这是一幅在培侨校园里的游乐园,老师带领孩子在五彩缤纷的彩格中嬉戏玩耍真情流露。

校园应该怎么样?校园应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学园和家园,教育关涉下的校园生活应该是美丽的天堂,孩子们能在其中尽情淋浴,享受教育的滋润和生活的乐趣。在香港小学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世界——随处可见的休闲吧、随身而遇的辅导室、随意而不随便的游乐园、随时惬遇的提醒语、量身打造的小便槽„„,无不传递着对儿童的理解、关怀和尊重。

我们觉得,现代校园应该彻底打破“只见建筑不见人”旧格局,应该“营造学生

喜欢的校园”。我们可以在人性化的校园设计中去体现以生为本:可以把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自己想读的书、想查的资料;我们可以把学校的计算机房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随时可以与专家联络;我们可以把科学、文化课堂办到墙壁上、走廊里,让每一棵树木、每一棵青草都会说话,让每一堵墙告诉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体现教育均等

“让每一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连校长在报告会上的话。教育不是一台只能制造同一类产品的机器,理想的教育应该主动去适应各类学生。在培侨小学我们处处可以觅见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

承认差异,需要勇气。哪里有人群,哪里就会有差异,承认差异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在培侨所有的老师、家长都丝毫不讳言差异的存在,都不约而同给予了认同、理解与支持,直面差异,寻找对策。尊重差异,共融提高是培侨教育均衡化过程中走的清晰路线图:一是在编班中在体现差异,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主要按照数学的成绩高低进行了差异分班,实施了区别化教育。二是在团队合作中考虑差异,同组异质,实施团队进步奖,并在团队建设中努力倡导人人进步,避免团队中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落的局面。三是个性发展中尊重差异,培侨努力变差生为差异。他们为后进学生成立了课后补习班,每个后进生都所属自己的补习小组,他们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个性发展计划,让每个人都有梦想放飞的时刻。四是课程设置针对差异。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校本课程,开设了唱诗班、综艺组、读书社、动漫社等10余门拓展性兴趣供学生个性化选择。

香港是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正是文化的多元,也反映了香港教育的宽容和包融性。余秋雨说过: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觉得,实行人群的差异化管理,就是最具人性化的管理,也是最有效能的管理。

我的真情感言

教育的发展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地域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也总是制约着教育形式和内容。我觉得两地教育不存在孰优孰劣的争论,只有谁更合适的问题。香港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在内地是不可也是无法复制的,香港之行除了带给我一份激动、感动、冲动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索、思虑。

一、要让学校成为学校

是什么造就了香港学校的千姿百态,那又是什么在造成中国教育的千校一面?人是

制度中的人,学校是体制下的学校,中国教育环境下的学校缺少独立性,外界干预太多,政治色彩过浓。管理者也缺少了那份耐心、静心和决心,校长疲于应付,累于接待。教师的精力无法集中在个人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发展之上,校园不再是单纯探讨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净土。为什么已经过去了七、八年,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还仍在留恋着非典那段难忘的日子?因为从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我们的学校成为纯纯粹粹的学校,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简简单单的教师,我们的课堂成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旦愿今天的教育不要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二、要让校长像校长

让校长像校长,校长要有自己的观念,也有自己的信念,更要有自己的坚持。现代校长角色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找寻不到自己,校长既要做名师、教育家,又要做企业家、外交家、活动家、改革家。但是香港校长的经历清晰地告诉我们:校长就是校长,校长要努力成为校长,只心经营属于自己的那份田地。

让校长像校长,让校长真正的从琐事小事和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中解放出来,解放校长的手,解放校长的脚,更要解放校长的大脑;让校长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还校长课程的指导权,教师选择权、办学自主权。从校长角度而言,教育的发展也总是留下时代的印记,在中国管理架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教育体制苛求过多指责太多,不能改变体制,有的就改变自己,做自己的事吧。

三、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现代中国教育愈来显现出其功利性的一面,学校教育很多时候显现得很浮躁、很着急,但我们知道一个浮躁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一个大师的。所不同的是,香港教育在重视学生苦学勤学的同时,兼顾了孩子的立场。佩服香港中“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生活和“慢节奏、低姿态”的教育思想、严格化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的人本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

“让孩子当作孩子”就是要遵循孩子成长的科学和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当作孩子”就是要让教师变成孩子、走进儿童,要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让孩子当作孩子”,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规划课程、设计活动和思考问题;“让孩子当作孩子”就是要克服教育上的短视行为,既要为学生考虑眼前三年,更要为将来考虑三十年,就是要为孩子未来发展争取更多空间和时间。

奖学金几率降低影响湖北学子赴港 篇4

(记者魏娜)去年香港高校在湖北共录取40余名考生,并在8年来首次将武汉市理科状元“拿下”。据了解,难拿奖学金成为学生放弃港校的主要考虑。

在我省招生的香港高校有12所,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

去年,参加高考统一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提前批录取我省考生23名;其他10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除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没有招录到合适的湖北考生外,另7所共录取20余人。

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始于,起在湖北招生。去年,武汉市理科状元李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约中,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这是港校在鄂招生8年“掐”到的首名状元。

据悉,及以前,港校每年在湖北录取的学生中,约有半数以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奖学金;近两年获奖学金的学生比例在减少。这主要与港校招生的门槛提高导致竞争激烈、招生计划增多而奖学金名额有限相关。

去年,香港大学的奖学金主要给了各地状元,其他高分考生想申请较难。而香港科技大学去年在湖北共录取了2名学生,都未给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去年在我省共录取23人,两校能提供奖学金的名额仅4人。

“奖学金几率低”成为优秀考生在港校与北大、清华间做选择时,不敢轻易选择港校的.主要原因。上一届,华中师大一附中就有两名学生因为没有获得奖学金、读书费用难以承受而放弃了港校的录取。

据统计,湖北报考港校的学生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近两年则相对保持稳定,湖北被港校录取的学生人数也相对稳定。

上一篇:关于江姐的故事下一篇:楚门的世界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