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ology的译名问题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ontology的译名问题(精选5篇)

ontology的译名问题 篇1

1、楼盘中文名构成

中国楼盘名多由专名+通名构成,专名用于与其他住宅区、建筑物进行区分;通名是表明住宅区、建筑物的功能、形态、类别等属性的通用词语部分。比如,朝阳小区,远大理想城,瑞景花园,聚锦苑这几个楼盘名中,专名分别是朝阳、远大理想、瑞景、聚锦,通名则分别为小区、城、花园、苑。有少数楼盘案名是不带通名的,比如蓝钻,正弘春晓等。这样的楼盘案名是开发商为了营销目的追求独特新颖的产物,丧失了楼盘案名的部分功能性。

2、楼盘中文名现状

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楼盘名称也就愈加琳琅满目,标新立异。《民政部关于加强城镇建筑物名称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这些建筑物名称在商务工作、广告宣传、邮电通讯、日常交往中广泛使用,具有明确的指位功能和鲜明的地名意义”,但是楼盘名绝不仅仅只是具有指位功能的辨识符号,还传达着开发商的理念,肩负营销重任,与商标品牌的功能有极大部分的重叠。因此在命名的时候,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它的品牌功能,命名随意性大。据调查,中国楼盘名现状为崇洋化、复古化、夸大化、谐音化。从郑州楼盘名称就可见一斑,如:新里卢浮公馆,曼哈顿广场,时尚Party;帝湖东王府,银基王朝,永威翰林居;锦江国际花园,尚都国际公寓,清华大溪地;尚书苑(尚书院),世纪豫花园(世纪御花园),珠江荣域(珠江荣誉)。

二、楼盘英译名存在的问题

或许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美好生活的向往,崇洋长久以来是国人一大情结,一个楼盘有英文名,就显得高大上了许多,这与当今楼盘名的崇洋化和夸大化不谋而合。然而,纵观这些楼盘英译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作为房产的脸面,本是为了彰显品质,反倒抹了黑。通过对在网络上和广告上收集的数据对比观察,笔者发现楼盘的英译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名是英语还是拼音不统一

虽然大多是翻译成英语,但还有少数是拼音,更有一些是英语和拼音夹杂。如恒大旗下的恒大金碧天下译为Evergrande Splendor,而同是恒大旗下的金碧花园则是Jinbi Garden,金碧骏鸿花园是Jinbi Junhong Garden,金碧世纪花园是汉英夹杂的Jinbi Century Garden.

2、通名英译随意性大

通名英译也“入乡随俗”,无论楼盘实际情况如何,都倾向于华丽的词汇,力争成为噱头,于是一种通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译法,有的甚至语义失当。如府被译为Palace,Plaza等, 如:金碧华府Jinbi City Plaza,恒大华府Evergrande Palace。郡被译为Paradise,Town,Castle,County等,如:金科·东方雅郡Orient Paradise, 协信·柠檬郡Lemon Town, 万科·翡 郦郡Philippe Castle, 蓝湖郡Blue Lake County。半岛被译为Bay, Peninsula,Land等,如:融汇半岛Long Wish Bay,恒大御景半岛Evergrande Royal Scenic Peninsula,晶蓝半岛King Land。庭被译为Residence,Yard等,如:恒大翡翠华庭Evergrande Jade Residence,枫香庭Waft Yard。湾被译为Harbor, Riverside, Bay等 , 如 : 金碧湾Jinbi Harbor, 恒大江湾Evergrande Riverside, 恒大御景湾Evergrande Royal Scenic Harbor/Bay。

有的通名选词或者去通名化导致案名出现歧义,误导置业者。如郁金香岸Tulip Bank,bank不仅有水岸的意思还有银行的意思,难免让人误解这是一家银行的名字;好望山Hill of Good Hope,商家是仿拟的“好望角”,但实际上并不是山,而想表达的是观山景或山庄的意思,译为hill则会产生歧义;棕榈泉国际公寓Palm Springs,Palm Springs是美国加州的一座旅游城市,通名Apartment的丢失使语义模糊,使人产生误解。

3、文化意象误译

中华民族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对起名字亦十分讲究,楼盘名往往包含了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词和吉祥语,翻译是要尽量保持文化传真。但由于楼盘英译名的主要目标读者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这种不恰当往往被缩小甚至忽略。例如,龙作为中国的象征,代表了尊贵神圣,吉祥庄严;而在西方文化中,则令人联想为地狱与邪恶之火,象征着丑陋、凶恶、黑暗。在对“龙”进行翻译时,若直译为dragon必定是不合适的。如“富田·兴龙湾”的英译名为PROSPEROUS DRAGON BAY,尽管不会产生西方人那样的联想,但是从译名的质量也能看出来开发商或楼盘的品质,从而影响了公司形象。相比之下,“开祥·御龙城”的译者则聪明得多,LOONG ROYAL TOWN中的loong是中国龙的英译,用于和西方的dragon区分,此龙非彼龙。又如,郑州一个楼盘叫做“七里香堤”,译名直译为Seven Miles Riverside(七英里河岸),完全没有了中文的美感,况且中文里的1里=500米,而英语里的1 mile=1609.44m,这里的七里实则是以具体的数字指代模糊的概念,“里”暗含的还有邻里的意思。

4、书写不规范

大部分是每节单词首字母大写,也有的全是小写,有的全是大写。如:蓝山公馆The Hills Mansion,绿地迪亚庄园greenland dia villa,金沙湖高尔夫观邸JINSHA LAKE GOLF VILLA,安源时代广场ANYUAN TIMES SQUARE。有的单词间没有空格,读起来非常吃力,如:绿地香颂,ROYALRIPARIAN。一般情况下,地名、商标、专有名词都是首字母大写即可,全部大写适用于特别强调和一些缩略式的专有名词,如USA,况且全是大写对于大部分目标读者——中国人来说,会造成阅读障碍。

三、原因分析

楼盘英译名混乱的情况究其原因,有条令法规方面的缺乏,有社会风气的怂恿,也有开发商的心机和译者专业水平的局限。

1、缺乏统一法规

楼盘中文名,各地方的建筑物管理规定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郑州市城镇住宅区及建筑物名称管理规定(试行)》中讲到,“住宅区、商住类建筑物可选用‘楼、厦、小区、花园、村、院、园、苑、寓、坊、舍、居、榭、庭、庐、轩、邸、阁、筑、墅、庄、城、广场、馆’等作通名。非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可选用‘楼、厦、园、苑、城、广场、中心、宫、馆、阁、塔’等作通名。”而且具体了常用通名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规定,比如“花园、花苑:适用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生活舒适度较高的独立住宅区,占地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绿地率在35%以上。”而相应的英文规定则完全没有,没有法规的束缚,开发商就能随心所欲,抓住消费者的虚荣心理,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倾向于选择“有面子”的词,castle,metropolis,villa,manor等信手拈来。

2、社会风气浮躁,心理攀比

通名英译的混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楼盘名称的夸大化趋势。中国文化中的家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如今买房除了是为了达成要过美好生活的愿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浮躁社会风气的个人表现,这个社会浮躁的风气让买房成为了一种极大的负担,让一些人成了一辈子的房奴。丈母娘抬高了房价的笑谈足以说明,有些消费者买房是为了面子,是给其他人看的。房子变成了奢侈品,房价的高涨抬高了楼盘的地位,人们花了这么多钱买的房自然是越尊贵越好,抓住了这个心理,为了追求营销,商家往往夸大吹嘘,尽量往宏大的层次攀升,抛弃了寻常的apartment,loft,estate, suite等 , 取而代之 的是metropolis, paradise, villa,international, castle等更高层次的词。于是,将公寓、家译为mansion也就不足而奇了,如:华宇2008公寓2008 Mansion,富田九鼎之家fortune noble mansion。

3、译者缺乏专业素养

有的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翻翻字典就译出了一个英文名,或者是随便找个懂点英语的人咨询建议。但真正的译者,不仅是会英语的人,他们需要很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熟知双方文化,对所译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好的写作能力,掌握各类翻译原理和技巧并经过大量的实践联系。况且专业的译者,在接手项目之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不仅仅是望文生义。几千年来国人对名都是十分重视的,名字不仅仅是辨识符号,更深含着文化底蕴,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父母给孩子起名时会苦思冥想,考虑诸多,甚至会求助于专业起名大师,老板给公司起名亦不惜掷下重金。楼盘名往往形式上高度凝练,文化负载量大,富含美好意愿,修饰语较多,在翻译时难度较大,更应该认真对待,广泛征集专业译者的意见,找出最好的译名。

四、总结

ontology的译名问题 篇2

目前,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增长, “信息过载”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 Internet上海量的信息不能被计算机所理解也丧失了计算机辅助应用很多潜在的推广领域, 于是语义Web 便应运而生。语义Web又称为第三代Web, 由Tim Berners Lee在2000年第一次提出, 目标是使得Web上的信息能被计算机所理解, 从而实现机器自动处理信息[1], 他所提出的语义Web 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2], 第一层为Unicode 和URI , 是整个语义Web 的基础, 其中Unicode 用于处理资源的编码, URI负责标志资源;第二层为 XML + NS + xmlschema, 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为 RDF +rdfschema , 用于描述Web 上的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为 Ontology Vocabulary, 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 (5) ~ (7) 层是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推理操作。核心层是XML , RDF , Ontology, 这三层用于表示Web信息的语义。

本体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概念, 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 是面向特定领域, 描述特定领域的概念模型[3], 即关于该领域的一个公认的概念集, 其中的概念有公认的语义, 通过概念之间的关联来体现。不同的人在研究本体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最著名并被引用最广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4], 主要包含四层含义:①概念化: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抽象模型;②明确 (explicit) :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被精确定义;③形式化 (formal) :精确的数学描述, 便于计算机的自动处理;④共享 (share) :本体中所反映的知识是大部分使用者共同认可的。在进行知识表达时, Ontology对信息抽象的方式近似于语义网络, 都可以采用带标记的有向图来标志, 但Ontology 更侧重于表示特定领域整体的内容。目前, 本体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和 Web 异构信息的处理、软件复用、面向对象技术和语义Web等领域。它不仅可以形成对资源、知识等的统一认识, 而且支持的推理机制是计算机“理解与处理”的基础。要实现Web上的信息可以被计算机理解, 满足智能软件代理 (Agent) 对www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这个目标, 就需要实现信息在知识上的共享和语义上的互操作, 所以, 本体自然地成为了语义Web发展的基础。

2 本体在语义Web 中的应用

Ontology为语义Web 提供了相关领域的共同理解, 确定了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的明确定义, 并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概念的语义, 使得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准确地交互可以基于语义而不仅仅是基于语法, 这种应用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了支持。

2.1 信息检索

目前, 信息检索的方法主要基于关键字或目录分类, 查询结果往往会产生大量冗余信息, 不仅查全率和查准率均很低, 也可能丢失大量重要的信息。基于Ontology 的语义检索就是要将Ontology 所反映的语义关系应用到对信息资源的标注和检索中, 通过对Ontology文档的解析和推理在语义层面实现信息检索, 并以适当的形式和友好的界面与用户进行交互, 如图2 所示。

2.2 电子商务

在B2B 的电子商务中, 不同的企业使用的开发平台和软件系统不完全相同。因此, 他们可能采用不同的内容标准和目录描述标准对其产品进行描述。因此, B2B的通信需要一个中介, 它能够连接到不同的目录表示标准、能够联合不同的内容和产品描述标准以及不同的描述商业文档交互标准等。在B2B的通信中Ontology层依据不同产品和文档标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定义相应的术语, 使得市场间的信息集成成为可能, 并使得商品的描述可在不同市场上加以复用, 所以, 本体有助于商家和客户之间实现基于机器的通信。例如:Yahoo shopping 和Amazon.com 都提供了基于本体的更为强大的信息搜索和浏览功能[5]。

2.3 其它Web服务

本体可提供易于被智能代理所理解的语义丰富的服务描述。本体在Web上完成其信息定义后, 还能有效地帮助其完成Web数据管理和高层次的数据挖掘, 不仅突破以前只是符号和数据管理的范畴, 而且能进行语义上的处理和管理。

3 应用实例

例如: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论文的Ontology, 其结构如图3所示[6]。

Ontology包括三类资源对象, 分别是作者 (Person) 、文章 (Article) 和出版机构 (Publication) 。在资源对象的基础上, 还定义了六种对象属性 (ObjectProperty) , 其中对象属性hasAuthor描述了作者与文章之间的写作关系, 其定义域为 Article类, 值域为 Person 对象, 对象属性 isPublished的定义域为Article类, 值域为Publication 类, 描述了文章与出版机构之间的出版关系, 对象属性Citing、isCited、bothCiting、bothCited描述了文章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 其定义域和值域均为Article对象。此外, 本体还定义了资源对象的的数据属性, 如表1所示。

现需要在网上查询“论文”的有关信息, 这个查询就涉及到概念之间复杂的逻辑、语义和语法关系。假设已定义了如下的推理规则。

[bothCited: (?a Citing b) , (?a Citing c) , notEqual (?b, c) -> (?b bothCited c) ]

[bothCiting: (?a Citing c) , (?b Citing c) , notEqual (?a, b) -> (?a bothCiting b) ]

第一条规则判断a文章是不是同时引用了b文章和c文章, 如果同时引用, 并且b文章和c文章不是同一篇文章的话, 就能得出b文章和c文章是同时被a引用的文章;第二条规则判断a文章和b文章是不是同时引用了c文章, 如果同时引用, 并且a文章和b文章不是同一篇文章的话, 就能得出a文章和b文章同时引用了c文章。

用户若检索了XXX作者, 则可得到作者的论文信息, 同时运用推理规则又可进一步查找XXX作者任一文章的引用及被引用的情况, 这样就可以进行基于本体推理的语义信息检索。

Ontology的解析和推理是将以文件存储的Ontology和资源标注信息读取到特定的模型中处理, 根据一定的语义规则基于Ontology 进行语义推理, 这是实现语义信息检索的关键步骤。从例子中可以看出, 这种基于本体和语义的信息检索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更能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4 结束语

语义Web是Web的发展方向, 由于本体内在的含义及其结构特点, 对其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Ontology 基础上的语义Web在很多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本文仅讨论了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目前基于本体构建的语义Web 还很少, 如何实效地将本体应用于Web 技术, 包括它在Web 上的合适的创建方法和框架以及成功的实例等,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芳.Ontology在语义Web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6) :97-98.

[2]白同强.语义Web的研究与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04 (2) :154-159.

[3]李善平.本体论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 (7) .

[4]邓志鸿.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5) .

[5]王西锋.Ontology技术及应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151-153.

[6]张明.基于Ontology的智能信息检索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5) .

ontology的译名问题 篇3

Hong Kong(HK)worships the same ancestor,shares one language and enjoys similar culture with Inland,although due to certain historical reasons it had been governed by Britain for as long as 150 years.So it's not strange that they share the same ideas in translating Clinton and Bill Gates,two well-known figures around the world,and they are translated as克林顿and比尔·盖茨re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 political split and geographical division lead to some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s of China.If an Inlander comes across the name“贝理雅”in a HK newspaper,he/she will hardly know it refers to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布莱尔”.In the same way,HK people won't know“戛纳电影节”is the same film festival with“康城电影节”and will mistake it as another one.

These differences in translated terms bring inconveniences to people of the two places and impede,in one way or another,their interchange in culture,technology,ideology,literature,as well as in political contact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In the following part,I'd like to tell you the ins and the outs of the phenomen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in translated terms between HK and Inland and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it.

2 Phenomenon

The difference of translated terms between HK and Inland is shown in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fe.

2.1 Nam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the famous names in political circle,HK and Inland,in most cases,are in agreement,because they both adopt the translations made by Xinhua Agency.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exceptions.Bush,the ex-president of USA,is known as“布什”in Inland and“布殊”in HK.In translating celebrities names of other circles,the two places are diverse largely(Table1).

2.2 Plac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HK and Inl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place translation(Table 2).

2.3 Film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names is another field that embodies this kind of difference(Table 3).

2.4 Technical te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many new terms have been created and appeared in this field and surged into China immediately(Table 4).

2.5 Food

Although two places have different habits in drinking and eating,they enjoy some common foods and they give some of them different Chinese names(Table 5).

2.6 Others(Table 6)

3 The Features of HK Translation

3.1 Localization

Geographically HK is adjacent to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y share one dialect–Yue Dialect(a dialect of Chinese)and Mandarin(the standard Chinese)is not popular there until recent years.So in translating foreign names HK chooses Yue Dialect as the target language instead of Mandarin which Inland uses.In HK“soda”is“梳打”instead of“苏打”,“Bush”is“布殊”instead o“布什”,and“Madonna”is“玛当娜”instead of“麦当娜”.

3.2 Humanization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HK translation is humanization,which is displayed to the full in translating the female's names.In order to show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female,when translating their names,HK tends to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syllables and use words that are of these features,such as“丽、珍、丝、芙、嘉”.The HK translation of the name“Rachel”,for instance,is“丽珍”while the Inland is“雷切尔”.Other instances are tha Michelle Jones in HK is“钟美雪”,while in Inland is“米歇尔·琼斯”and Jennifer in HK is“珍妮花”,while in Inland is“珍妮弗”.

3.3 Commercialization

HK is a city that is highly commercialized,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ercialization is embodied in translation,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names.As we know that the name,to certain extent,decid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film,which is also true in its translation.Consequently,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viewers,HK adopts the strategy of free translation instead of the literal one.If the American film Silver Strand is translated literally,its Chinese translation is“银色海滩”.But when it is released in HK,it was translated,according to the plot,as“军官、士兵和他的情人”which became more attractive immediately.The name of the film Chocolate is insipid,but in its HK translation some flavor is added to it and it is translated into“情迷朱古力”.Undoubtedly,these clever translations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ese films in HK.

4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4.1 Different target language

If the method of transliteration is taken in translation,the results would depend on the target language.Although the language into which HK and Inland do the translation is Chinese,the target language adopted by the former is Yue Dialect and the latter is Mandarin.In translating the word“hacker”,for instance,HK uses the character“骇”to translate the syllable“ha-”while Inland choose another one“黑”.As a result we have two translations“骇客”and“黑客”.Other examples are“荷里活”and“好莱坞”for“Hollywood”,“梳发”and“沙发”for“sofa”,“沙律”and“沙拉”for“salad”and so on.

4.2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one object

In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used by both HK and Inland,but these methods are always adopted to different objects.In translating film names,for example,Inland places“faithfulness”in the first place and usually uses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HK prefers the free one,which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the same film.In translating some common nouns,for another example,HK employs the method of transliteration and Inland employs free translation.So strawberry is“草莓”in Inland and“士多啤梨”in HK.Cases are the same to“boss”and“tips”and so on.

4.3 Different life styl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People in HK lead a quicker life than Inland people.Because time and energy can be saved,short and pithy terms are more welcome than long and complicated ones.If you look through the examples listed in the paper,you'll find that in most cases HK translations are at least shorter than Inland ones.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y,which means a country or region's culture can be embodied in its translation.So we see HK's translations for the films“Pay It Forward”and“Dr.Dolittle”are“拉阔爱的人”and“D笃佬日记”.If you want to know their meanings,you must know something about HK's culture.

5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the same thing between HK and Inland have,to some extent,become a barrier to the exchange of the two places,no matter in economy,politics or culture.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I think,is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With the exchange of HK and Inland becoming frequent,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nd the inconveniences with it will be less and less.And in the process,what we both should do is learn from each other's strong points and do it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each other.

参考文献

[1]鲍世修.努力求大同允许存小异——对香港与内地译名差异现象的浅析及其解决办法初探[J].中国翻译,1998(4):54-56.

[2]邹幸居.香港与大陆译名差异现象浅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2):133-136.

[3]范守义.网络语与商业语的特征[J].外语与翻译,2003(1):30-36.

[4]谭晓丽.大陆、香港两地网络词汇翻译与译名统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163-164.

[5]黄大方.香港专有名词翻译之特点[J].汕头大学学报,2001(4):34-42.

英语人名的汉译名平行识别 篇4

英语人名的汉译名(以下简称CTEN),是指平行语料英文文本中的英语人名在对应的汉语文本中的译名(1)。CTEN识别属于未登录词中的专有名词识别。

陈小荷曾以《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作参照,统计过50万字的《人民日报》语料,其中未登录词词条(Word Types)约占38.28%;词例(Word Tokens)约占9.47%[1]。孙茂松等也指出,未登录词对分词精度的影响超过了歧义切分。可见,未登录词处理在自动分词中举足轻重[2]。

目前,专有名词识别在中国人名的识别[2~4]、外国译名的识别[5,6]、中国地名的识别[7]及机构名的识别[8,9]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就识别精确率而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方华等人运用改进的分词方法进行外国译名识别,并在20篇国际新闻文本中进行了测试,精确率达到90%,召回率达到93%[10]。

陈小荷(1999)也曾提出未登录词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尤其介绍了分词碎片中的未登录词识别设想。但不同系统的词表、分词规范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未登录词的局部很可能在第一趟就被切成其他词,而没有残留在分词碎片中,这样也就很难据此来识别未登录词边界了。例如“埃里奥特指着尼科斯”,由于有“特指”这个词,分词后会切成“埃/里/奥/特指/着/尼/科/斯”,这样就不可能在分词碎片中找到译名“埃里奥特”。

鉴于以上现状,本研究以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约10万句对的中英文句珠对齐语料库为考察对象,结果发现,由于我们使用的中科院词法分析器也尚无外国人名的汉译名识别模块,消息语料(NEWS)的汉语文本中,外国人名的汉译名基本识别不出来,大大影响了分词和词性标注的精确率。为了满足大规模高质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和加工需要,我们选做了CTEN识别。

CTEN的特点是,用字范围受限,长度不受限制,译文中一般不包含复合词。因此,依赖一个词串内部的特征就比较容易确定译名的边界,生成译名候选的关键在于确定译名的用字范围,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译名表来统计其中的用字特征[5,6]。

二平行识别实验设计及算法

平行语料库研究是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横向发展的新趋势。人们已经清楚认识到大规模高质量的汉英平行语料库在自然语言处理、比较语言学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等众多领域中的巨大价值。但与单语语料库相比,汉英平行语料库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英平行语料的加工精度,以适应建设和利用大规模平行语料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平行处理思想。所谓平行处理,是指在处理一种语言的时候,尽量借助另一语言来消除本语言的歧义[11]。运用平行处理的方法处理汉英平行语料,可以解决在单语层面很难解决的一些歧义问题。这就好像平行语料中的源文和译文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在任何一方有困难时,请另一方来竭力相助,最终双方共同前进,取得成功。

我们用平行处理方法识别CTEN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汉语在翻译英语人名时以音译为主的特点,利用收集到的英语人名译名表,找到CTEN中汉字与英语人名中音节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平行语料中的英语人名,在对应汉语文本中识别出CTEN。

实验中使用到的数据表有:

(1)英语人名及译名表,存放实验所发现的英语人名和汉语译名的对应结果,包括频率和发现方法等。

(2)汉英平行语料库,存放待处理的句珠对齐(2)的汉英平行文本。其中汉语部分为原始文本,英语文本经过了montylingua-2.1(python版)(3)的自动词性标注。

(3)译名库,记录了从一些英汉词典中收集到的17773个英语人名和对应的汉语译名。

(4)英汉音字对应表,根据英汉发音规则,利用译名库记录下全部CTEN用字的字形、频率、可对应的多种英语人名字母串及汉语拼音的声韵形式,供识别时计算对应度(见表1)。

表1中“汉字”一栏记录下CTEN的用字,“英语字母串”一栏表示该字根据发音规则在英语人名中所对应的字母串,“对应次数”是指该字和特定的英语字母串之间的对应次数。有些英语字母串不好与单字对应,就将其与两个汉字对应,例如“ana”对应于“安娜”。

实验算法如下:

第一步,根据汉英平衡语料库英语句珠中专有名词的词性标记“/NNP”,找到相平行的汉语句珠。

第二步,在汉语句珠中查找到与英语句珠中标记为“/NNP”的英语单词(以下简称EW)同形的词,将EW登记到英语人名及译名表中,同时类型标为0(该译名的发现方法为原形匹配),结束。

第三步,直接查译名库,得到CTEN。

如果在英语人名及译名表中查找到EW,且汉语句珠中有对应的汉译名,添加频率并结束;

否则,在译名库里查找到EW,和汉语句珠中对应的汉译名一起添加到英语人名及译名表中并设置频率为1,同时类型标为1(该译名的发现方法为直接查表所得),结束。

第四步,通过英汉音字对应表,利用音字匹配算法,在汉语句珠中寻找CTEN。

先将EW拷贝,去掉空格和连字符,并改为小写(以下简称EW2)。再从汉语句珠中每一个位置开始,调用译名串匹配子程序,如果汉语字符串匹配长度大于0,则将EW和对应的汉译名存入英语人名及译名表并设置频率为1,同时类型标为2(该译名的发现方法为音字匹配所得),结束。

第五步,匹配失败,将EW登记到英语人名及译名表中,同时类型标为3(该译名的发现失败),结束。

其中,译名串匹配子程序是整个程序的核心,算法设计如下:

当已匹配的译名串长度小于汉语句珠长度,且数组中最大的元素值(试匹配的英语人名串的最大长度)小于EW2的长度时,利用英汉音字对应表,从汉语句珠的当前位置开始,找到全部EW2当前位置开始能够与之匹配两个或单个汉字的英文字母串,将J种匹配可能都记录在数组中,如果J=0则失败,结束。否则,已匹配的译名串长度加1(匹配单个汉字)或2(匹配两个汉字)。如果数值某元素值等于EW2的长度,汉语字符串匹配长度等于已匹配的译名串长度,返回.T.,否则返回.F.。

例如译名“埃布尔森”,英文人名Ableson,在英汉音字对应表中,“埃”只匹配A,“布”只匹配b,“尔”可匹配l、le和les,此时数组的三个元素值分别为3(即A+b+l的长度)、4(即A+b+le的长度)、5(即A+b+les的长度)。“森”则从eson、son、on开始匹配,但查英汉音字对应表发现,“森”实际只能从son开始匹配,能匹配上的有s、so和son,于是数组的三个元素值分别为5(即A+b+le+s的长度)、6(即A+b+le+so的长度)、7(即A+b+le+son的长度),由于其中第三个元素值等于整个英文人名的长度7,所以匹配成功,记录下汉语字符串匹配长度为4,返回。

三平行识别实验数据报告

我们利用上述算法,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约10万句对的平行语料中做了CTEN识别,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金”(King)和“苏”(Su)这两个词型,它们在语料中既有CTEN的实例(视为识别正确),又有中国人名的对应实例(视为识别错误)。因此,我们按照词例数来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及调和平均值,分别为:

我们的算法主要分为原形匹配、直接查表、音字匹配到匹配失败四个部分,算法的覆盖情况见表3:

表3中,方法2所匹配到的CTEN,在型数上要超过方法1,但例数并不多,这说明CTEN在实际语料中的情况相当复杂和灵活,通过直接查表只能找到高频部分并且发现的词型数有限,而音字匹配可以找到更多不常见的CTEN。这里,算法匹配失败的则多为翻译中不采用音译或不符合英语发音规则的现象。

四平行识别实验成绩进展

从上节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算法识别CTEN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精确率。孙宏林依据《英语译名手册》中的38862条译名,统计译名用字的首、中、末等位置信息的单语算法,来识别语料中183个译名词例,得到91.1%的精确率、95.1%的召回率和93.1%的F值[6]。徐润华做过对比实验,同样是处理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开发的1000句对“汉英句珠对齐语料库”抽样双语新闻语料,使用孙宏林的方法,召回率为89.80%,精确率只有62.24%,而用我们的算法,召回率为84.81%,精确率达到了96.79%[12]。据此研究,我们算法的F值为90.4%,高于孙宏林方法的73.5%。

我们算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平行语料库的对齐仅仅需要简单的段落对齐,无需复杂的短语对齐;第二,汉语语料只需要原始文本,英语语料也只需标出专名,并不需要特别标注人名;第三,一般的文本错误不会对识别有影响,除非英语人名和汉译名两词对译存在错误。

不仅如此,英语专名翻译多采用音译的这一特点,也使我们的实验有不少额外的收获。

第一,能将英语中的人名与一般实词意义区分开,例如“怀特”(White)、“威克”(Week)、“佩奇”(Page)。

第二,可以删除一些实际语料中的非英语人名译名。例如Tommy本身是可以作为英语人名的,汉译名一般为“汤米”,但语料中它却是中国人“许通美”的英译名,因此没有作为CTEN。

第三,对提倡和引导CTEN用字的规范性很有帮助。一些没有识别到的CTEN,其用字是值得商榷的。例如“迪斯累里”(Disraeli)和“洁西卡”(Jessica),一般很少用“累里”做人名用字,通常译为“雷利”,而“洁”字也几乎不用在CTEN的开头,常常被译为“杰”。

五平行识别实验错误分析及改进方向

我们算法的召回率为92.88%,还不是很理想。漏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CTEN采用意译,共有3个(5次),例如Elvis Presley意译为“猫王”。

第二,不太遵循英语音节发音规则的有13个(41次),例如Chopin译为“肖邦”,这更像是法语的发音规则。

第三,由于平行语料本身的一些原因,共17个(24次),主要包括:

(1)对齐错误共2个(2次),例如marco的对齐文本不对。

(2)汉语文本中无译文的有6个(10次),例如Juan、Elmer等。

(3)汉英录入错误有6个(6次),例如“霭理期(斯)”、Geooge(George)等。

(4)翻译可能存在错误的有1个(4次),Jone一般应为“琼”,但语料中有时译成了“约翰”。

(5)CTEN中含标号的有2个(2次),例如“埃沃雷特—格林”等。

可以说,除去以上三大类之后,才是由于我们的译名库较小,提取到英汉音字对应表的音字匹配数据不够充分所造成的漏识,共116个(427)次。不计算这部分的漏识,我们的召回率可以达到93.88%,高于前人的93.1%。

下一步的研究仍要继续提高召回率,打算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尽可能消除汉英平行语料库本身的错误,使其不会干扰CTEN识别。

第二,扩充译名库的规模,使得英汉音字对应表的音字匹配数据更充分。

第三,统计CTEN中所用汉字的出现位置和同现概率,将这些信息作为现有方法的补充。

第四,增加一些可靠的音字模糊匹配函数,来提高识别数量。

此外,CTEN平行识别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借鉴到其他研究中:

第一,可以反向做中国人名的英译名识别。中国人名的英译名也是以音译为主,且以拼音形式居多,把CTEN识别算法移植过来效果应该也很好。

第二,扩展到他国人名和音译的地名、机构名等,研究有效度。同为人名或者同为英语音译,如果我们建立了其他国家人名的译名库,以及地名、机构名等译名库,并详细统计用字概率及位置分布等特征,甚至记录下一些上下文特征,相信一定会对其他专有名词的汉译名识别大有帮助。

摘要:英语人名的汉译名(CTEN)识别是未登录词中专有名词识别的重要内容。在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加工中,CTEN的识别成绩大大影响了其中汉语文本的分词和词性标注精确率。基于CTEN用字与英语人名字母串的音字匹配思想,本文运用平行处理法,在10万句对的大规模英汉平行语料中作了CTEN识别,精确率为99.46%,召回率为92.88%,F值为96.06%。

关键词:英语人名,汉译名,平行语料,自动识别,中文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小荷.自动分词中未登录词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2]孙茂松,黄昌宁,高海燕,方捷.中文姓名的自动辨识[J].中文信息学报,1995,(2).

[3]张俊盛,陈舜德等.多语料库作法之中文姓名辨识[J].中文信息学报,1992,(3).

[4]宋柔,朱宏等.基于语料库和规则库的人名识别法[A].计算语言学研究与应用[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5]孙茂松,张维杰.英语姓名译名的自动辨识[A].计算语言学研究与应用[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孙宏林.现代汉语非受限文本的实语块分析[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30~51.

[7]沈达阳,孙茂松,黄昌宁.中文地名的自动辨识[A].计算语言学进展与应用[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Chen H.H.&Lee J.C.The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 Names in Chinese Texts[J].Communications of COLIPS,1994,4(2).

[9]张小衡,王玲玲.中文机构名称的识别与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1997,(4).

[10]方华,王振华,陆汝占,刘绍明.运用改进的分词方法进行外国译名识别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4,22(3).

[11]冯敏萱.论汉英平行语料的平行处理[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ontology的译名问题 篇5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体育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中国体育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国内外体育交往、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 体育术语译名规范化工作重要性愈发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其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认真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规范体育术语译名, 更好地服务于当下体育实践。

2 规范化体育术语译名的地位和意义

术语是反映具体而特定的学科中的一些专门用语, 它基本上由名词构成, 是组成一个特定学科的思维网络理论体系的纽结。一种文化、一种知识的体系及其理论的新的发展是通过术语界定的。恩格斯指出: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 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2]”著名计算机语言学家、我国术语学研究的创始人冯志伟教授认为: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人类每一次进步都要反映在词汇里, 要用词汇描述出来, 必定要表现术语, 所以从术语上也可以看出科学的发展。[1]”

2. 1 体育术语统一的重要性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随着体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国际间体育交往的增加, 世界各国也深切感受到术语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同一术语如何能获得相同的理解已称为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体育术语统一工作的地位愈发显现出来。20世纪60 年代, 国际体育界就对体育术语统一问题高度关注, 并由于奥地利的积极倡导使统一国际术语的进程迈出了一大步。1962 年在奥地利召开了以有关体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为目的的国际会议。次年成立了独立的体育术语研究会———“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 第一届大会在在奥地利召开, 以讨论体育基本概念为主题。[3]1980 年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 把体育概念列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由此可见, 对体育术语统一问题的研究, 是国际体育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

2. 2 规范体育术语译名规的地位和意义

规范体育术语译名工作是体育术语统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科学技术术语规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 也是一个国家体育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规范体育术语译名对于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 对于体育理论的建构, 对于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 对于体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对于体育科技图书的编纂、出版和检索, 对于体育科技情报的传播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体育社会学译著《理论诠释: 体育与社会》的译者对此深有体会, “围绕这部译稿的内容, 包括理论表述、专业用语、体育项目名称、以致人名、地名、机构名等, 如何对其作出更为准确的翻译, 经常成为我们体育社会学读书会成员间争议和辩论的焦点。[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体育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中国体育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国内外体育交往、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 尽快实现体育术语译名的规范化, 已经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3 造成体育术语译名不规范现象的原因

尽管我国体育术语译名规范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在具体实践中, 我国体育术语译名不规范的现象如误译、一词多译与多词同译等依然严重。分析起来, 造成我国体育术语译名不规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1 规范的体育术语译名的滞后性

体育术语译名的规范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规范的体育术语译名的滞后性。换句话讲, 其根源在于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于规范译名的需要与这个需要暂时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紧张状态。一方面, 体育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对规范体育术语译名提出了迫切要求。另一方面, 体育术语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而体育术语译名及其规范却存在一定时滞。由此, 紧张状态得以产生。

以国际体育组织世界体育总会 ( Sport Accord) 为例, 其前身是成立于1967 年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 ( Gener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s, GAISF) , 然而, 自2009年更为现名后在新媒体、传统媒体甚至是学术刊物中仍不乏使用后者的情形。另以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 ( Trim and Fitness International Sport For All Association, TAFISA) 举办的赛会活动为例。1992 年、1996 年、2000 年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分别于德国波恩、泰国曼谷和德国汉诺威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传统体育节 ( World Festival of Traditional Sport) 。2008 年该活动更为现名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 ( World Sport for All Games) 并于韩国釜山举行, 接续前三届世界传统体育节而列为第四届。但是仍由媒体将釜山赛会称为第四届世界传统体育节, 并错误地认为当年是中国首次参加该项活动, 实际情形则是中国参与了该活动自创立以来的所有届次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可以缓解体育术语译名的紧张状态, 但却无法完全消除其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 规范体育术语译名的目的不在于实现统一体育术语译名的理想化状态, 而在于达到一种理想和现实的折中和平衡。其次, 这种紧张状态会对体育社会交往产生一定阻碍作用, 但它同时隐含着变革的因素, 要求缓解紧张状态。紧张状态的加剧与缓解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体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育科学也是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体系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3. 2 体育术语翻译方法的不同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 ( 译入语) 把另一种语言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而通顺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汉语在吸收外来词语方面, 除了对一些日语词汇的原型照搬之外, 汉语借用、吸收外来词语的途径是翻译, 其方法主要是音译和意译。音译和音译, 各有长短, 使用得当的话, 两者都是行之有效的。[5]体育术语领域, 人名、地名一般采用音译方法, 赛事、组织、技术专词等多采用意译方法。相同外来词语兼具音译与意译两种翻译结果的情形也不乏其例。全球著名软饮料品牌Coca - Cola译为“可口可乐”就是音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 其他还有“百事可乐” ( Pepsi Cola) 、“费厄泼赖” ( fair play) 、“乌龙球” ( own goal) 等。但是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心。如, 曾在美国职业篮球刮起“风暴”的华裔球员Jeremy Lin已有中文名林书豪, 但部分中文媒体将其音译为“杰里米·林”。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 很有可能会造成交流的误会, 更有甚者是失去翻译的严肃性。图书出版界最广为人知的事例要数将孟子 ( Mencius) 译为“门修斯”了, 而“门修斯”也成了一个典故, 专门用来指代错误的译名。

3. 3 体育术语译名存在地域性差异

3. 3. 1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体育术语译名不尽一致, 这其中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海峡两岸政治隔绝阻断了双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海峡两岸的政治隔绝, 在体育名词上的直接结果就是, 同一体育事物具有不同的汉语名称的现象较为普遍。

以人名为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Coubertin, 大陆译为“顾拜旦”, 而台湾地区则译为“古柏坦”。以体育组织名称为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大陆简称“国际奥委会”, 台湾地区简称“国际奥会”。以体育项目名称为例。夏季奥运会项目cycling、rowing、table tennis、wrestling大陆分别译为“自行车”、“赛艇”、“乒乓球”、“摔跤”, 而台湾地区则译为“自由车”、“划船”、“桌球”、“角力”;冬季奥运会项目curling大陆译为“冰壶”, 而台湾地区则译为“冰上石壶”; 非奥项目billards内地译为“台球”, 而台湾地区则译为“撞球”。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3. 3. 2 粤语 ( 广东话) 方言区

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 粤语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辐射开来的包括桂东南地区的区域中一直扮演着通用语的角色, 也是香港和澳门同胞及部分海外华人社区的社交用语。粤语影响力是别的方言无法媲美的: 在粤语使用地区的报刊上到处可见粤语词, 多年来粤语歌一向受到众多流行乐爱好者追捧, 香港影视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扩大了粤语的影响力。[6]

与之相对应的是, 粤语对于外来词汇也有自己的专属译名。在体育术语里, 粤语译名与内地存在很大差别, 尤其是人名、地名的翻译, 这种差别更为显著。如国际球星Figo、Ronaldo、Rooney的粤语译名为“费高”“朗拿度”、“朗尼”, 而内地一般译为“菲戈”、“罗纳尔多”、“鲁尼”。如英超球队Arsenal、Chelsea、Newcastle与Leeds United的粤语译名分别为“阿仙奴”、“车路士”、“纽卡素”与“列斯联”, 而内地则统一译为“阿森纳”、“切尔西”、“纽卡斯尔”与“里兹联队”。相较而言, 专业性更强的技术名词方面差距不是特别明显, 且随着交流的增多, 存在一定的融合趋势。

3. 3. 3 “汉字文化圈”的其他成员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在其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员有日本、朝鲜 ( 韩国) 、越南等。历史上,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曾长期使用汉字, 阅读中国经典古籍, 并将此视为上层社会的标志。而且, 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 ( 文言文) 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 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7]

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员,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到了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日本人就用汉字词来系统地译介西方著作和相应的术语。甲午战争以后, 中国从1896 年开始, 到20 世纪初期, 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日本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走廊”。许多西学名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入中国的, “体育”这个基本术语本身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

以围棋组织为例。国际围棋组织International Go Federation、European Go Federation, 日本汉译分别为“国际围棋连盟”、“欧洲围棋连盟”。勿庸讳言, 围棋文化的国际传播日本曾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汉译“国际围棋连盟”、“欧洲围棋连盟”也出现在前, 并且后来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为我们所接受, 现在基本已是约定俗成, 只是在文字表达方式上稍有出入, 变成了“国际围棋联盟”、“欧洲围棋联盟”。否则, 以中国汉译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名称的习惯, “国际围棋联合会”、“欧洲围棋联合会”的译名应用会更符合中文译名规范。再举一个韩国的例子。韩国的全国性围棋组织Korean Amateur Baduk Association ( KABA) 有“韩国围棋协会”与“大韩围棋协会”这两个常用译名 ( 韩国汉译为“大韩围棋协会”) 。这种表达难免使其与韩国的另一个全国性围棋组织“Korean Baduk Association” ( 实为韩国棋院) 的译名混淆, 令人无所适从, 在国际交流中很有可能出现“指鹿为马”的情形。而“大韩”、“韩国”的文字表达, 看似一字之差, 其中文化蕴涵却相当耐人寻味, 不是遵循翻译的技术性要求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3. 4 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术语受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体育 ( 尤其是竞技体育) 的竞赛性, 其蕴含的丰富象征意味使得频繁的国际赛事成为国家间相互竞争的另一个“战场”。有的国家将竞赛作为显示本国综合实力的窗口, 更多的国家则是想通过国际比赛抒发一种民族情绪, 让国际社会了解自己。因此, 国际社会多数国家高度重视国际赛事, 各种新闻媒体也不厌其烦地对其保持高度关注, 尤其是当今全球体育文化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赛事———奥运会。[8]中国也是如此, 上至政府下至民众, 都对奥运会给予高度重视。

20 世纪中期, 国家体委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2001 年, 中国申奥成功, 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奥运激情。受此影响, 奥运项目名词也得到了相应程度的规范。外研社于1985 年就曾出版了《英汉对照奥林匹克体育项目词汇手册》。申奥成功后, 各出版部门则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奥运项目词汇书籍, 一些门户网站还设立了“体育项目术语”的专题。如果说此前对体育术语译名的重视更多的停留在民间层次, 那么, 2006 年教育部就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则将其上升到政府意志。2006 年8 月16 日, 教育部就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表示, 中国重视体育术语译名问题, 希望规范包括国外的体育组织、运动员等体育术语的汉语表达。[9]2008 年7 月15 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奥运体育项目名词》。[10]《奥运体育项目名词》的编译和发布, 不仅为奥运语言服务工作者和奥运志愿者提供了规范和权威的语言辞书, 对于体育教学、科研及新闻出版行业规范使用体育术语译名工作也是一次有力的推动, 显示了我国体育术语译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然而, 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 对于体育术语译名的重视, 更多的是出于举办奥运会的现实需要, 对于非奥项目而言则无由享受这种“搭顺风车”的便利, 由此, 其术语译名的规范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3. 5 媒体技术革命成为助长体育术语译名“无政府状态”的隐蔽力量

3. 5. 1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深刻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方式和受众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其中的主要特征就是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娱乐本没有错, 它的本质是人在生存中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基本需要。而在泛娱乐化时代, 大众传媒则在消费主义原则的支配下, 以低俗化的内容、戏谑玩耍的方式等来解构审美倾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11]正如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2]

在大众体育传媒领域, 尽管像“鸡的屁”、“非死不可”这样具有“颠覆性”的事例并不多见, 但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耽于娱乐化而忽视体育科学的严谨性, 仍有可能消解其传递体育信息、传播体育知识、提供体育信息服务的社会职能。例如, 西班牙篮球运动员Pau Gasol ( 保罗·加索尔) , 中国球迷以调侃的方式称其为“家嫂” ( 谐音音译) 。如今国内不乏主流门户网站频繁地采用这种表达, 而在近期的报章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的体育新闻版块中这种表达上也不鲜见, 由此一斑不难透视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趋势对体育术语译名的影响。

3. 5. 2 新媒体的即时性言论特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传播速度上具有即时性。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它能在第一时间报道信息, 而重大或突发事件中, 民众对信息的知晓欲往往有很强的时效需求, 新媒体即时性这一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的信息披露方面得以独占先机。

然而, “萝卜快了不洗泥”,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则很大可能会以牺牲信息的准确性为代价, 网络谣言的病毒式传播频发即为例证。新媒体为追求时效性, 对于术语译名可能不经权威认证即“脱口而出”, 在这一点上新媒体与纸质媒体字斟句酌式的“推敲”形成反差。如将世界体育总会 ( Sport Accord) 创办的赛事World Mind Games ( WMG) 望文生义地译为“世界智力运动会”。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译, 其正确的译法应为“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 以区别于另一国际体育组织国际智力运动联盟 ( International Mind Sports Association, IMSA) 早先创办的相似性质的智力运动国际赛事World Mind Sports Games ( WMSG) 。

3. 5. 3 自媒体的低准入门槛

“自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2002 年丹·吉摩尔 ( Dan Gillmor) 对于媒体变迁过程的划分: “1. 0”指旧媒体或传统媒体 ( old media) , 即大家所熟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2. 0”指新媒体 ( new media) , 即互联网出现之后的网络新媒体; “3. 0”指自媒体 ( we media) , 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3]

如果说自媒体发轫于MSN、ICQ等即时通讯的出现, 那么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其标志是博客的广泛普及, 而公民新闻网站的兴起则是引导自媒体走向成熟的一种自觉行为。有学者认为, 自媒体出现后, 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 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从论坛、社区到博客, 再到现在的微博, 自媒体使传播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每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14]与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专业新闻定位明确相较而言,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几乎没有任何准入标准, 过低的准入门槛使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的屏障, 加之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 监管制度的缺失又使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 使得自媒体权威性远远低于专业新闻机构。

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交际的简约性和少年的求新求异心理促成了网络数字谐音词的大行其道。比如, “520”在网络中的意义是“我爱你”, 有球迷就模仿这种造词方法将美职篮球员刘易斯 ( Lewis) 称为“614”、西甲豪门球员桑切斯 ( Sanchez) 称为374, 还有德国球员厄齐尔 ( Ozil) 也因谐音为中国球迷昵称为“272”。而“家嫂”的译名起初就是中国球迷在网络评论与论坛等处的调侃, 其后逐渐扩散到专业网络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体。

可以肯定自媒体的低准入门槛对于体育术语译名存在一定影响, 然而, 至少是到目前为止, 其影响尚不算显著, 至于以后会产生多大影响,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再下结论。

导致体育术语译名混乱现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使得体育术语译名的不规范现象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大致说来, 有主观因素方面的、也有客观因素方面的, 前者如译者专业水准问题, 后者如规范、权威译名的缺失等; 有历史因素方面的、也有现实因素方面的, 如同一词语的旧译与今译。有技术因素方面的、也有政治、 ( 地域) 文化因素方面的, 前者如翻译方法 ( 音译与意译) 的不同的造成的一词多译, 后者如海峡两岸、粤语 ( 广东话) 方言区等不同的译法。更多时候, 是诸多因素的交织、复合造成了体育术语译名的混乱现象。严格意义地讲, 海峡两岸、粤语 ( 广东话) 方言区、“汉字文化圈”等不同的译法就属于这种情形。造成体育术语译名不规范现象的复杂情形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分析因素入手, 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体育术语译名领域出现的不规范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术语译名规范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体育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中国体育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国内外体育交往、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 尽快实现体育术语译名的规范化, 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 学术界应该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理论研究, 从而推动体育术语译名规范工作的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建设。

多种因素导致体育术语译名不规范。如, 规范体育术语译名的滞后性、体育术语译名的地区性差异、体育术语翻译方法的不同、不同项目受重视程度不一及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等。

【ontology的译名问题】推荐阅读:

常用职位英文译名12-19

上一篇:物流配送促进经济发展下一篇:小学生六年级学会倾听600字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