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精选8篇)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1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评价等。为了更切合金凤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确保金凤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特制定本常规,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规范性的要求,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做到严而有序,有章可循。

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常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从改进备课入手。

(一)制订计划

学期初,要认真学习课标,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掌握所教年段(级)的具体要求,了解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计划内容包括:①课标中关于本年段的内容摘要;②本册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③安排教学进度,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教学具体安排,包括课外阅读、语文活动、习作安排等内容。

(二)单元备课

要在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各单元的教学要求、重、难点。找出前后单元的知识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纵向及横向的联系,以及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最后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来划分课时。授完一个单元之后,根据每一节课的实践体验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写出单元教学反思,以便在下一个单元加以调整和弥补。

(三)课时备课

根据单元课时的划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教学重、难点。备课要做到“六明确”“七备”。“六明确”:教学内容明确(包含单元和课时课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过程明确,板书设计明确,作业布置明确。“七备”:备教材、备学生(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备教法(包括教学手段及教具)、备学法(包括各种活动)、备板书、备总结归纳、备作业。

(四)具体要求及内容

1、树立单元备课教学的思想。先通读单元全部教材,了解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把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单元内每篇课文、练习、习作等的整合作用。

2、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单元教学基础上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全课目标和课时目标)。目标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内容明确、具体、恰当,重点突出,难点抓准,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精心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校、班级实际,选用或制作合适的教学辅助器材、资料;教学流程层次清晰,衔接自然,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恰当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安排好难易适宜、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4、要认真书写教学方案,教龄五年内教师必须写详案。教学方案不论详简,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②课时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教学准备;⑤课时安排;⑥教学过程;⑦板书设计。(口语交际课、习作课、语文园地课、综合性学习等也应按照上述几个方面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

5、允许对备课进行改革和试验,手写、电子教案均可。电子备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必须有二次设计。

6、提倡超前一周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补备。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调整,要改进的地方(二次修改)用红笔表示。准备好课堂所需教具学具。

7、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月至少集体备课2次。集体备课采取集体讨论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应以个人思考为基础。集体备课要事先“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在集体备课时间相互探讨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和作业设计,并对讨论后的教案作二次修改,在备课笔记上留有修改痕迹。

8、课后要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写好教后反思及单元反思。青年教师(不满5年)必须课课有反思,其他老师每单元至少两次反思。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充分做好上课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相关教具等,提前到达教室候课,指导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按时上下课。在上课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做到以下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要准备好小黑板、生字卡片、电教媒体等教具。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教师一经进入课堂,不得中途出入,做到准时上课,按时下课。

2、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目标开展教学过程。教学重点的落实应分步到位,过程清晰,教学难点的突破应设置坡度、做好铺垫,以便分步实施,逐步达成目标。

3、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4、创造性的实施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收集的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设计,做到以学定教。

5、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原则和课型特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读书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讨论、质疑问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重视读写结合,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规范教学行为。教师教态自然,仪表大方,精神饱满,富有情感,坚持讲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板书合理,书写规范,能根据实际操作常见的媒体。新授讲解清晰到位,深入浅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其中。复习总结全面精当,有一定拓展提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不嘲讽、训斥学生,不责令学生退出课堂,严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作业及批改

(一)作业布置

1、要紧扣课标和教材内容,按照基础性、层次性、探究性和激励性原则来设计和布置各类作业。作业布置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和拓宽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布置课堂作业应尽量放在课堂教学内进行,家庭作业量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控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

2、作业要讲究实效,有典型性、思考性、针对性,突出语文实践性,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分量和难度适中,切忌“拿来主义”,增加学生负担。除巩固双基的作业外,课堂上要有探究性作业,课外要留给学生活动作业,或个体独立完成,或小组互助完成,或集体合作完成。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能在课堂完成的作业不布置到课外去做。每次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克服随意性。难易要适度,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准,也要有利于培养优等生,适当照顾后进生,提倡因人布置弹性作业。

3、每学期大作文8篇,一般在课内完成,课外练笔一般一周一次。要安排一定的口语训练和课外阅读,还可以安排一些动口动手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观察等。

4、要严格规范学生作业格式。强调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独立(有的可以讨论)完成,认真检查,按时上交、及时订正。要通过反复督促落实,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严禁以罚做作业来惩罚学生。

(二)作业批改

1、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应有明确要求,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书写格式、步骤符合规范要求。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分别给以教育帮助和指导。

2、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使用的符号和语言文字要规范,书写要工整。作文批改要有批有改,可采取精批、略批、面批、学生互批等多种方法,做好批改记录。提倡采用激励性评语。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个案,并给予展示和分析,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弥补缺漏,做好讲评。

3、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低年级所有作业全批全改,中高年级重点作业精批细改,其他作业讲评结合;平时的小练笔的评改要圈出错别字,有修改符号画出好词佳句,简单点评;单元作文可采用合作评改方式,老师要点评突出方面,有批改记录。作业批改要有等级评定和评语及批改日期,日期一律用小写数字。

4、各年段要求批改的作业:低段(1--2)检查生字、听写、学习之友三种作业;中段(3--4)检查听写、作文、学习之友三种作业;高段(5--6)检查听写、作文、学习之友。

四、活动及辅导

1、语文实践: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循环日记,认真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尽可能多组织学生编小报,适当组织课外语文兴趣小组,如文学社、记者团、诗会等,号召家长尽量为孩子购买图书,努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课后辅导:制定培优辅差的计划,提出辅导措施,建立优生、学困生档案,做好跟踪记载。辅导要讲求实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心、耐心、有信心。要注意在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要有重点地及时辅导,解决难点,严禁用早自习讲授新课。

五、教学评价

1、形成性评价: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测试,实现及时反馈。要根据反馈情况,编制矫正练习,指导学生查漏补缺,确保学习质量有效提升。

2、质量检测:原则只进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期中、期末检测属于目标检测考试。考试的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范围,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检测要体现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以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成绩的评写可采用百分制。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填写语文成绩统计表和试卷分析。

3、教学总结:每学期结束,要在考查与考试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专题总结、经验论文、调查报告等)。

六、教研科研

1、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平时自觉阅读有关教育杂志,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材教法。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加强教改意识。积极参与课题或专题研究,并做好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工作。

2、完善学科教研组,健全研修制度。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活动做到“四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有记录”,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每学期至少8次学科教研活动)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观摩(如研究课、观摩课、汇报课)活动,每次教学观摩活动后,要组织听课老师评课研讨。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有听课记录,且记录规范具体。听课记录尤其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领会出其教学的特色,并找出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设想。另外,还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作一个总体评价。

5、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改论文。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后记、教学叙事、教育故事、案例分析或论文,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

6、积极参与学科校本教研活动,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作好师徒结对,骨干教师每学期在本校承担一次公开课或示范课。

7、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网络教研活动。

以上小学语文教学常规是对金凤区小学语文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于2017年8月修订,各校要根据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逐条进行了解落实。

金凤区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2

第一, 努力加大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 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 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据统计, 学生在校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语文是大学科, 占的课时最多, 所以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虽非一无是处, 终属小修小改较多, 总体突破不大。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繁琐, 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 缺乏“运用”性质的训练:教学媒体、手段单一;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效率不高。

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大面积提高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如, 教师的很多课堂用语、指令式表扬, 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等等, 都说明教学观念还需要更新。具体如何操作, 我个人认为, 当前要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给每一个学生。

1.让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 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 (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人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 琐碎的谈话, 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 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 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 保证学生在课堂里, 在教师点拨下, 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能认认真真读书, 主动积极地思维, 实实在在地训练, 学会动手操作等, 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 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 而直奔“教学结果”, 忽视了教学过程, 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 反之,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重视过程教学, 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 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实质上, 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 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 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那么, 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

3.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习的动机, 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 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 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矗这就要求以课堂教学力主要渠道, 以素质教育为战略目标, 加大改革的力度, 使语文教学有更大的突破。

第二,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形成, 有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 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 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但目前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而课内的阅读量又偏少。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的篇目减少, 识字量减少, 作文的次数更少。然而, 减轻应是过重的课业负担, 其前提则是为了提高质量, 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 可以丰富词汇, 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 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 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将大大得益。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去搞一些形式化的“训练”。如果能扩大一些容量, 加快一些教学节奏、腾出一些教学时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扩展阅读, 效果将会更好, 反之, 将“阅览与自习”“语文活动课”都用作补课, 恐怕就会得不偿失。中、高年级则要进一步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 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示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 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 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第三, 作文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其“童心”“童真”“重趣”。

作文教学历来流派众多, 研究与争鸣一向十分活跃。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结合实际, 讲究实效,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改进作文教学。

作文主要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小学生应以“记真人, 叙真事, 写实景, 抒实情”为宜。但作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它是一项综合训练, 有着双重转化的过程:现实生活, 、客观事物转化为小作者的认识, 再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 即使有了生活与思想, 但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文字, 也是难以表达的, 同时, 写作技巧的指导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写什么”与“怎么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个性, 还其“童心”“童真”与“童趣”。

第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 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奠定基础, 教师进行严而有格、持之以恒的训练, 使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用, 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 是一个人素质良好的表现。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首先要严而有格, 操作目标要十分明确。

明确目标后, 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 这样循序渐进, 就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 努力净化语言环境。

社会上的大环境且不说, 校园里、教室内都应该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师, 在讲台上的课堂用语, 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 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该规范化, 有一定的文采, 不能随心所欲, 教师的书写更应做到规范。

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3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篇4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5

达县幺塘中学校何雍

一直以来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不想误人子弟,那就得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技能与时俱进。很荣幸参加了2011年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语文学科远程培训的培训学习,生活也因此更加充实有意义,非常感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在学习中充实提升了自己。这一轮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教育观念有了更新,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下面是我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当老师要不断反思学习提高自己

经常会告诫学生学会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育者又有多少时候真正去反思了自己呢?近几年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训不断,学习了一样新知识下来,反思过自己实际教学中与之相悖的的地方吗?一堂课上了,也就过去了,又去反思了自己在这当中有哪些需要改进提高?我们要成长起来,必须学会不断地反思,伴随教师成长与发展始终的真正反思是老师成长的关键,反思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反思不是一时之事,更不能偶尔为之,要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长久的关注,真正的成长始于反思,真正的成熟更有赖于反思。远程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我更新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去反思修正提高自己,要在学习培训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二、要立足于根本去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体现在对这门学科的情感、态度上,缺失了这一点,就意味着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有了热爱,一切才有可能,如果母语教育不能在通知的心灵播下对母语的热爱,不能引发学生对母语的深深迷恋,不能让学生成为母语的“粉丝”,那么他们在语文技巧层面无论达到多高的水平,都是虚空的花架子。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唤起孩子对母语的向往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的各种策略,都要考虑如何诱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三、与书为伴,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做个真正的“文化人”

何以为师?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语文老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的方面的书,我们对学生的引导永远是肤浅表面的,课堂上没有诗意的语言,不能旁征博引,语文教学就变成了参考书的复制,索然无味了,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要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要有足够的知识面,要用你的精神世界去引导孩子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你的行动去激励孩子们做一个爱书的人。现在是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当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以为师?让我们与书为伴,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做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吧。

四、用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和观念的问题,而是在经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过程。此次学习下来,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再次有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迅速成为教育理念的实践者,更加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我要学”,真正体现那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6

论文

姓名:姜方永

职务:教

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普天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1 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 2 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把握“渗透时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展“周会、班队会、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4、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 4 “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7

关键词:语文,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德育理念提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德育工作者”, 教师是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 还要发挥优秀课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 正视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关爱他人, 孝敬父母, 使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 提高品德修养。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具体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从中作者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 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 我都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地活下去。而本文恰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独白。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 后来病情恶化, 她忍着病痛写下了四十多部剧本和许多散文, 因此她比常人更加强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无独有偶, 学生又列举出了许多珍爱生命的人的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们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病痛的折磨, 让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联想自己的实际, 扪心自问:我们是身体强壮的新世纪一代青少年, 我们要更加珍爱生命, 勤奋学习, 刻苦训练, 向优秀青年看齐, 向世界冠军看齐, 让生命活得更精彩, 让青春更绚烂。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经受一点点困难挫折就一蹶不振, 更承受不了生活中所遭受的灾难和厄运。《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苦难是人生的必上之课, 我们切不可怀有侥幸心理, 认为苦难只会落到别人头上, 而应该对自己的遭遇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一旦遭遇苦难, 我们就要勇敢面对, 正视挫折与厄运, 笑看人生。还要向学生明确两点:人生不是寓言, 而是真实的存在;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但不是使人变得坚强的唯一道路, 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承受挫折的能力。感悟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之后, 学生们各抒己见, 还举出了一些名言警句, 比如:“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烈火试真金, 逆境试强者”“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厄运学得聪明”等, 引导学生要正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笑看人生, 做生活的强者。

开学初需要填写家庭基本情况, 其中有一栏要填写父母的年龄, 令人吃惊的是, 班上竟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父母多大年龄、生日是哪天。我们中国是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家, 孝敬父母是“德”之首。因此, 我就把《散步》这篇课文提前学习了。《散步》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去散步, 孙子和奶奶出现了分歧:奶奶年老, 想走大路, 大路平坦;孙子年幼, 想走小路, 小路崎岖。最后奶奶顺从了孙子, “我”肩负起了高大的父亲和健壮的儿子的责任, 背起了母亲, 妻子领着孩子, 愉快而又满足地结束了这次散步。浓浓的亲情在互敬互让中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羡慕。课文学习结束后,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分析和交流, 回忆曾经错失或忽略的亲情, 并制订了孝敬父母的实施方案:有的说帮妈妈洗衣服, 有的说给爸爸刮胡子, 有的说给奶奶洗脚, 还有的同学说等自己生日了要送妈妈一朵康乃馨, 感谢她赋予自己生命……孝敬父母, 关爱亲人, 爱小家才能爱大家, 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 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精品, 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等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作用,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 篇8

一、紧扣课题,带动全篇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课文的“眼睛”,也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课题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加处理,就能“巧”出一片新天地。

1、巧用课题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利用课题,通过划横线填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顺序来述说。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2、巧写课题

如:教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字集中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是,小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文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教师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时故意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与“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3.巧读课题

如:教《长城》时,板书课题后,老师问学生怎样读?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外显出来,为整个课文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以此切入,学生更能进八课文所描绘的雄伟壮观的场景中去,更能感受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二、重视教材插图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寓意明确,内容浅显易懂,且符合少儿认知的特点。在教材中,插图起着突出语文重点或疏通文意、化难为易的目的。因而插图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插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篇课文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步地结合内容认真读画。

2.利用插图,突破课文难点

比如:《黄山奇石》一文,有几个小学生到过黄山?如果先从文字上寻找理解课文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插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利用插图既可以扩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利用其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图文结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利用插图,体会文章中心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动力。而文中插图更强化了这些思想。《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的插图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用简笔画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的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1.释疑解难,活跃思维。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的情境间的思维障碍。

如:《小池》一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对“荷叶的尖端”理解不清,脑海中形不成鲜明的印象。这时教师随手勾勒出一幅“尖尖角”的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加深了记忆。

2.突出重点,体现中心。凭借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简笔画,充分体现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如千斤巨石纹丝不动,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充分发挥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语的功能

1.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

如:在教学新一组课文或新课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导语语言优美,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真是江山如画!”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2.发挥导语的“导教”功能

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玑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加留心,就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重点。

(作者单位:新疆农十师一八八团中学)

上一篇: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一篇:工作计划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