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 汪曾祺 读后感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复仇 汪曾祺 读后感(通用10篇)

复仇 汪曾祺 读后感 篇1

(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

(二)。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作者借此材料,表现了对麻木者的复仇。

让我们先看看人们对耶稣的态度:

“兵丁投给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四面都是敌意„„”

“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耶稣,在为同胞们努力奋斗,而同胞们就是这样待他,百般地戏弄、辱骂、讥诮,恶钉,希望看看耶稣如何痛苦,如何挣扎,想看看耶稣有着一副怎样的可怜相,他们想从耶稣的大痛中获得一种大乐。同胞们如此对待耶稣,耶稣是怎样面对他的同胞们的呢?

请看作品: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丁丁地响,„„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面临着被侮辱和死亡,耶稣并不感到痛苦和恐惧,不喝那有镇静麻醉作用的没药所调和的酒,要分明地即精神清醒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悲悯那些麻木不觉悟的人民的前途,仇恨他们现在的麻木不觉悟。他悲悯咒诅四面的敌意。在被钉杀中,他觉得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他对待自己的被钉杀的悲哀,是“玩味”,是“咀嚼,欣赏”;不仅不是难受,而且对于自己的被钉杀是感到欢喜的,他玩味欣赏这欢喜。越是“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越是“沉酣于大欢喜大悲悯中”。

麻木的人拿“残酷”作娱乐,拿“他人的苦”作赏玩,作慰安。但是耶稣在人们的“残酷”和“痛苦”面前并没有示弱,他不怕痛苦,不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来麻醉自己,以减少痛苦。这样,人们不但不能拿他作娱乐,作赏玩,作慰安,他反而分明(清醒地)玩味他们了。他向他的“可悲悯”而又“可咒诅”的同胞“复”了“仇”。

《王子复仇记》读后感 篇2

有一个叫哈姆雷特的王子,他的叔父在他父王驾崩后继承了王位。后来先王的灵魂现身,告诉哈姆雷特自己其实是被自己的弟弟害死,从此哈姆雷特一直找机会想为父亲复仇。

为了不让叔父起疑,哈姆雷特假装发疯,可是在第一次的行动中只杀死了叔父的心腹――――鲍罗尼亚士大臣。但因为王子凭着勇气和智慧,不屈不挠,最后终于杀死叔父,替父亲报仇。

我觉得哈姆雷特既聪明又勇敢,因为他不仅能看穿叔父的阴谋,还能保护自己不被谋害,更能冒着生命危险报父仇,真是不简单。

男孩复仇记读后感 篇3

文章主要写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敌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他善于搞阴谋诡计,他引诱了王嫂乔特鲁德,并杀了自己的王兄,夺走了王位,并娶王嫂为王后。故事的开头是几个士兵守夜看守看见老国王的的鬼魂,接着陈述了王子在露台上见到父亲的魂魄提示自己父亲的死不是意外是另有其人,于是王子哈姆莱特决定找出杀害父亲的真凶。

戏班子的演出使哈姆莱特确信了杀害父亲的凶手正是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为了报仇,并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王子假装因与奥菲莉亚恋爱不成而疯,然后在时机成熟就报仇。

克劳狄斯发现哈姆莱特疯疯癫癫的时候,有些怀疑,派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以王子老同学的身份去试探王子疯了的原因。停了哈姆莱特同奥菲莉亚的谈话之后,他断定王子并不是因恋爱不成而疯,他已经预感到哈姆莱特知道了他杀害王兄夺王位的罪行,所以决定要除去心腹之患,他要借英王之手杀死哈姆莱特。但是在去英国的路上,船出了事故,所以这一计没有成功。这时候,雷欧提斯来了,克劳狄斯想,可以利用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心理情绪将他拉入自己谋杀王子的阴谋中。雷欧提斯上了克劳提斯的当,充当了克劳狄斯的杀人工具,以青剑毒人,自食其果,最后哈姆莱特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他因为中了没有解药的毒药,和他的杀父仇人同归于尽了。

复仇 汪曾祺 读后感 篇4

刚开始看到费尔南多、唐格拉尔、维尔福合伙坑害爱德蒙·唐泰斯,真是整个心都提起来了,不禁为爱德蒙捏把汗,也痛恨费尔南多、唐格拉尔、维尔福的行为可耻。入狱后爱德蒙居然相信维尔福,而维尔福利用爱德蒙的信任,坑害他,更令人咬牙切齿。当爱德蒙碰到法利亚神甫时,我就知道能人来了!爱德蒙成功逃出监狱,获得富可敌国的财富,报答了莫雷尔,报复了仇人费尔南多、卡德鲁斯、唐格拉尔、维尔福这些人。费尔南多和维尔福,一个妻离子散,自杀告终;一个妻子儿子皆死,自己也疯了……

可是这真的他希望看到的结局吗?看到疯掉的维尔福,爱德蒙陷入了沉思,让明白了,宽恕比复仇更伟大,他最终选择宽恕了唐格拉尔。但是我想爱德蒙可能顿悟的太晚了,这些是的结局吗?一个个悲剧而破裂的家庭,一个个悲伤绝望的疯子,这些都是如此的引人深思。可是想想看这些后果,哪个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恶行而产生的呢?有句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谁能想到在他们认为所谓的“基督山伯爵”就是那个他们曾经坑害过的爱德蒙呢?可能是爱德蒙与法利亚神甫学得太多、太深,让原来那个健康朴实的小伙,变成了老成、有着很深城府的“基督山伯爵”,他不费一丝一毫设计了精美的陷阱等待着仇人们自己一个个跳进去。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也是一个完美的悲剧,这里充满爱和希望,这里也充满痛苦和欺骗。“基督山伯爵”曾一度的扮演过上帝,但是他错了,扮演并不代表他是上帝,他的手也曾沾满过罪恶的鲜血。这个故事的人们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结局,是复仇还是宽恕?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点评】

小作者读完了某部名著后能够有所感悟,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也证明着小作者的成熟。

具体到这篇读后感来说,有对名著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对其中某些触发灵魂深处话题的思考,有怀疑又怀疑自己的怀疑;有否定,又怀疑自己的否定;有肯定,又怀疑自己的肯定。很好,在思考,真棒。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就是走上成熟的路上!

鲁迅先生曾经对悲剧有过这样的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有些名著就是不仅把美好的事物(包括人)毁灭给我们看,也在我们看到恶棍(坏人)毁灭时,感到原先美好的事物或者人,此时也仿佛成了反面;曾经的恶棍(坏人)又沦为被毁灭者。这个就是冲击的力量,也就是思考带给我们的痛苦或者称为乐趣也行。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5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1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2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汪曾祺选集读后感 篇6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平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7

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话、半古文,风趣而幽默;他才华横溢,曾是沈从文等知名作家的学生;他的文字朴实而无华,组合在一起却使人回味无穷。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关于吃的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来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谈一谈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诣。

要说关于吃的文章,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谓有理有据。他先从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开始,分析了东坡肉的特点,而又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寻找线索,甚至运用放大镜来观察食物。他更是从《东京梦华录》、《会仙楼》、《水浒传》……等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在不同的书籍中对比之后,他得出了结论:宋朝人的吃喝较为清淡,种类也不多,大多是分开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当我在看完这些文字后,我颇为感触。以前我偶而会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却没有去查证。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学习汪曾祺先生,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汪曾祺先生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总会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总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悠闲,给人们带来轻松。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或许这也就是“纯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们也更应该学习汪曾祺先生跳脱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时也要跳脱出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8

语言之美自不必说,大家毕竟是大家,除了称赞羡慕敬佩的份,学是学不来的,连摹仿都是摹仿不来的。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看似闲句,实则不闲。明海十三岁来,过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经是十七岁了,正是情窦初开的好年景。哪个少男不钟情?虽然过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终受了戒,但情爱之心难戒,该萌发的时候还是萌发了。少男少女至纯至洁的感情在汪老的笔下清新自然。读全文就像在手心里捧着一滴晶莹欲碎,摇来晃去的露珠。每晃动一下,心头总要忍不住颤栗一下,惟恐那颗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从此不再晶莹透亮,从此不再牵人心魄。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为啥?太美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缺了一块。”写到芦苇荡子那一段,说:“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周不见人。”这一句又为下文做铺垫。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让明子当方丈,亦不让明子当沙弥尾,而要给明子当老婆。说完两个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苇荡,划进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见人的芦苇荡。之后“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9

我是在初中语文书读到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从下面的文章出处发现了作者是汪曾祺,每个人写作画画啊都有自己风格,我喜欢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这个风格差不多,于是我找来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汪老没有刻意的描述深层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围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浓郁的文化韵味,这种韵味是历史带来的,是个人感悟的。文笔虽然淡然,却让人感到厚重。同时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欢琐碎事物。喜欢花草美食文化绘画书法喜欢新鲜事物,像个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个能够享受生活之人,他写吃喝玩乐总能比别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笔下,似乎鱼羊总是更鲜,泉水总是更冽,蔬菜总是更嫩,水果总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让他一描写总也能勾起尝一尝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点帅,只是常看他的谈吃散文可能真的会让人胖个三五斤。那些画面鲜活的存在我的脑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时用笔极清雅,有时却又极放任,有时淡然如君子,有时戏谑似顽童。读他的散文常不觉笑出声来。有一段写他们要去吃臭豆腐“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寻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个公共厕所!”读到这里你当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戏谑可是连自己也戏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多么闲暇的时光,多么惬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这样,哪里能这样清心寡欲,享受当下时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都说读书能让人内心变得平静,我觉得不够确切。读不同人写的的书感受也会不同,读小说会让你体验别样人生;读传记会让你思悟人生;读散文则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有时去回忆,有时去思考,有时又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汪曾祺文学精读》读后感 篇10

我喜欢写点文字,只是有感而发,自得其乐。看着自己写的大白话,甚是不满意,总羡慕他人写的文章风趣优美,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写得极有生命力。

静下心看看“大家”的文章,是一条好建议。三月底的周末,春雨绵绵,正适合在家看看书。

爱人是一位极其喜欢购书看书和写自己身边事物文章的人,家中珍藏有很多他买的名人大家所写的书,除了汪曾祺,还有周国平、季羡林等名人的书。

我拿出爱人买的《汪曾祺》文学精读一书,看封面再看目录,这是我看书的习惯,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快速了解此书。“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作品意境淡远,充满诗意和人情味儿。”读到封底介绍作者的这段文字,我马上就喜欢了起来。

编者介绍说,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辑,收录的20篇作品,均是汪曾祺一生文学创作的精华之作,都是进入汪曾祺文学世界必读的精品,本书辑录展现了汪老作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一面。

“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对引言中这样介绍的汪曾祺充满了好奇,我似乎明白了爱人建议自己看汪曾祺文章的深意。

看完引言,我对汪曾祺有了大概的了解,快速跳过了目录,来到第一篇小说《受戒》面前,我很快就进入了阅读模式。“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能闻得见。”“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小英子出了庙,闻着自己的衣服都是香的。”……《受戒》中的这些诗意描写深深地吸引着我。看书过程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我就停下书本,在手机中百度读音和字词意思,并在书中标注,看到喜欢的好词好句也用笔画出。这篇文章着力营造一幅幅清朗的意境,诉说水乡小镇中小和尚和村姑朦朦胧胧的恋情,读之的`确让人精神一振。

我一口气看完《受戒》《天鹅之死》《晚饭花》《鉴赏家》《职业》《八月骄阳》等十篇小说。接着看了散文辑中的《自报家门》《多年父子成兄弟》《西南联大中文系》《跑警报》四篇文章。《跑警报》讲述当时云南昆明人们躲避日本敌机轰炸的故事。文章中没有一点恐惧血腥场面,而是以幽默的语气解释“跑警报”的各种典故,描写跑警报时西南联大从容不迫的同学,以及等待轰炸期间的闲情逸致。我边看边笑,并品味着作者所说的话:“中国人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即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汪曾祺文章的平淡有趣、富有哲理很是值得我好好学习。

汪曾祺曾说:“我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杜甫有两句形容春雨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希望我的小说能产生这样的作用。”的确如此。我一字一句认真默读,从上午看到下午,晚饭后又接着看,直到写此文时,已是将这本书读了一大半。之前看文学类书籍,每次看个几页或几篇后,经常会跳着看,甚至有时还会放弃另选他书。而读这本书从第一篇开始,我自然而然地一字字、一页页按顺序往后看了。汪曾祺非常善于讲故事,他的每篇文章就像一股泉水,汩汩流淌,领着我一路看来,一路思考。

我喜欢汪曾琪平淡有趣、诗意的文字,喜欢他文章中的瓜果饮食、草木之情、语言之美……

我很喜欢读汪曾琪,我为自己还能静下心读书高兴,更为自己能受到爱人及其他人的写作影响而写高兴。人生之美,在于让心静下来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

上一篇:寓教于乐的词汇教学法下一篇:部队班长年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