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院感制度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急诊科院感制度(精选5篇)

急诊科院感制度 篇1

目录 1.消毒隔离制度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流行的报告制度 3.换药室工作制度 4.医疗废物交接制度 5.手卫生制度

6.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工作制度 7.抢救室感染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消毒隔离制度常规”。2 使用国家卫生许可证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护理部有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每月对各临床科室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督察(定期查.抽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 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必须贯彻一人一用一灭菌的方针,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或灭菌。医务人员必须衣帽整洁,进入治疗室.换药室.无菌室,必须带好口罩.帽子从事各种治疗,操作前均应洗净双手,用托盘放规定处置室操作。污物处理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消毒—清洗—消毒原则。(2)妇产科.皮肤科污物四步法消毒(消煮洗消)。(3)一次性用物,用后必须消毒.毁形(其中输液皮条使用后要剪断)并由登记本;消毒处理后送往相关科室处理,并签收登记;使用一次性用品初步处理后,要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医院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无菌室.烧伤科.换药室等空气.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具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做到每日清洁1—2次;一旦培养细菌数超过规定的标准时,必须采取措施,重新消毒。8 认真做好出院.死亡病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床褥日光暴晒或紫外 线消毒,床头柜.床等用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至清洁整齐后备用。9 各种消毒物品,如无菌包等必须干燥保存在专用柜中,注明失效日期,一般为14天,梅雨季节为7天。特殊菌种,如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结核菌等感染伤口,按特殊菌种处理更换敷料应及时焚毁。发生医源性感染,导致传播流行,应及时报告当地防疫站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杜绝播散。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室或床边隔离,并传染病处理原则执行。13 为预防院内感染,按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流行报告制度

1.短期内同一科室出现2~3例感染病例,有不能控制的流行趋势;突发3例以上的感染病例并暴发流行;检验科发现同一科室送检标本的病原体有聚集现象时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到科室报告后,立即进行现场流行病学检查,如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务科,组织专家协助对感染病员的诊断与治疗。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与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一起,及时认真查找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方案,包括医务人员的防护.消毒灭菌处理.病员隔离等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流行蔓延。4.一周内未控制医院感染流行,且出现死亡病例,医务科应报告医院主管领导。发生医院感染流行的科室应暂停收治病员,实施医院感染控制干预措施,并按要求24小时内报上级卫生部门。

5.医院感染事件处理后,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写出调查报告,报医院感染委员会及上级卫生部门。

6.确定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流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

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凡进入换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固定位置分开放置。换药次序: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视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每次换药前洗手,换药时按无菌操作进行,做到一人一碗(盘)二镊,一份无菌物品。换药盘内常用的换药缸及敷料已经启用,每日需高压蒸汽灭菌;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各种检查.治疗包未使用者,每周重新高压蒸汽灭菌一次。换药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送供应室酶洗,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污染敷料必须投入医疗废物桶。每日以0.05%有效氯溶液擦拭换药床.门.窗.台.凳一次(抹布分开使用)。地面宜湿式清扫,每日以0.05%有效氯溶液拖地1—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无菌物品每月抽样培养1次 10cfu/cm ,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500cfu/m,报告单留存备查。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

医疗废物交接制度 医疗废物管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医疗废物应现场交接,核对其数量,种类,标识是否相符及包装是否密封。若发现医疗废物包装袋破裂.泄露,回收人员应协助科室进行处理。交接双方必须根据交接情况认真填写《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销毁登记本》《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并签字确认。5 妥善保存登记资料,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

手卫生制度

1.手卫生是预防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根据2009年12月1日执行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全院工作人员遵照执行。

2.手卫生知识培训应作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做好参加培训人员统计,做到全院工作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全覆盖。

3.手卫生指征.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原则.手卫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按《医院感染控制操作规程(SOP)》执行。

4.为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各临床科室要做好手卫生自查工作,并做好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定期和不定期下科室检查,检查成绩与科室绩效挂钩。

5.手术室负责手术医生的外科手消毒督查工作,对于外科手消毒不规范的医生,责令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以确保外科手消毒质量。每月手术室将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报院感办,日常监督与每月考核挂钩。

6.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根据“手卫生考核规范”定期各科医务人员手卫生及外科手消毒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 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工作制度

1.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2.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按医疗废物类别,将医疗废物分值与符合《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标准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3.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4.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等高危险的医疗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气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再按要求处理。5.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排泄物,应按规定严格消毒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6.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7.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8.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工作人员衣帽整洁,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医疗废物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消毒双手。

二0一二年十月试行

抢救室感染管理制度

在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达到以下要求: 1 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和监护区。

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放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3 工作人员进入抢救室要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也各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是戴手套。5 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防止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8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要洗手。

对特殊感染或高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急诊科院感制度 篇2

自1994年, 我院在创建“二甲”医院时建立并实行了“二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将控制医院感染作为落实医院分级管理目标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抗生素使用规则》等制度与管理措施, 并将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作为落实医院分级管理目标之一,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1 健全组织, 使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

为了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 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院领导的重视才能确保医院感染工作的权威性, 才能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1994年我院在创建“二甲”医院时建立并实行了“二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SARS在中国暴发流行, 强化了我院感染管理“二级”网络监控的职能作用, 实行分级目标管理, 任务明确, 层层负责, 责任到人。通过“二级”网络监控, 做到了人员、制度、计划三落实, 并严格考核, 共同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完成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目标。

2 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使院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为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省厅《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我们分解院感管理细则并制定了各科相关的《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流行措施》、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等36项管理措施和制度。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现场规范指导, 督促。

3 坚持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强化各级人员的感控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全院各科室、各级人员, 包括各级医护、卫技、后勤人员、卫生员等, 因此我院根据卫生部颁发、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国内因医院感染导致医疗纠纷事例, 对全院在职职工展开院感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学术研讨、试卷等形式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使在职职工提高了他们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技术规范》等应用指南规范的依从性, 使全院职工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 了解自己岗位在感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了各级人员的感控意识并将医院感染管理变成了全院职工的自觉行动。

4 建立监督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仅有制度与措施远远不能使院感工作顺利进行, 制度的落实、措施到位、督促检查、奖惩兑现是院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根据制定的制度、措施制定了相应的《院内感染管理质控标准》, 依此对临床科室、技能科室、后勤部门、物业管理院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分, 每周不定期得到各科室、各部门去检查、督促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对不规范操作现场指导、整改, 对违规操作当场指出, 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和/或科室负责人于当月综合目标奖挂钩, 并在下月的《医务简讯》中点名批评。院感部门积极工作、规范管理, 做到依法监督、科学指导、有的放矢[2], 从而使院感管理各项措施、制度得以贯彻执行, 保障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5 规范布局综合治理将感控工作融入整个医疗过程中

预防医院感染涉及到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医院感染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传播途径中, 外源性感染更为重要, 也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所在。

我院根据《净化手术室建筑规范》、《供应室布局设计要求》、《内镜室管理办法》等要求, 医院在新建、改建设计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设计, 并提请市相关专家进行审核, 按照规范、专家意见进行建造。现我院手术室、供应室、内窥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不仅各项制度健全, 而且其布局、硬件设施均按要求设置。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尤其是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天职。医院感染管理应从医院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同可能发生感染的因素着手, 建立、健全各项感染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 并制定质量检查评分表, 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P5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0:3.

2017年门急诊院感计划 篇3

2016年已结束,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2017年门急诊的院感工作,将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科室院感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以保障患者安全为目标,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为此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反馈

1、认真做好科室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包括空气、无菌物品等的监测,及时对监测结果反馈与分析;针对2016年出现的不合格现象,在2017年里及时改正,避免再次出现相同错误;

2、督促科室人员做好消毒灭菌隔离工作,每半年对科室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进行检测,对不合格、不达标的灯管及时更换,照射时间累积到1000h,每月进行一次检测,对新领进的灯管进行强度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科室使用;

3、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有效期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要达100%。

二、继续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1、医疗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收集、运送等处理,严防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回收的医疗废物及时填写标识并登记,锐器盒要双层黄色垃圾袋封存回收。

三、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加强科室手卫生依从性的培训与抽查,保证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2、对使用中的消毒液、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等随机抽样检查,督促医护人员及时更换无菌溶液,保持治疗室、治疗台等清洁,勤洗手。

四、无菌物品、药品的管理

1、无菌物品、一次性物品,药品等定期检查有效期,即将过期的物品、药品要有醒目的标识并及时更换;

2、无菌物品与一次性物品均要在使用前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有破损要及时更换。

五、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1、每两个月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要求了解后并掌握;

2、每月院感自查出现的问题,在找到整改方案后及时反馈到科室,科室的医务人员要求及时整改,定期对整改成效进行反馈。

院感-手卫生管理制度 篇4

为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全院临床、医技、后勤等各科室。

2、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全院必须配备便捷、合格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必须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干手方法正确。

4、医院的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池每日清洁。

5、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干手物品、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的包装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6、科室每月应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手合格标准为:外科手消毒≤5cfu/cm2;卫生手消毒≤10cfu/cm2。

7、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和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8、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9、医务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10、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11、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ICU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直接为传染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其污物后;(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12、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3、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必须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14、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应当达到以下目的:

(1)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

(2)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3)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15、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应当遵循以下方法:

(1)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具体步骤是:

1)、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2)、取适量的肥皂或者皂液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清洁双 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使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2)进行外科手消毒时,应将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充分揉搓2~6分钟,用洁净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如果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则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即完成外科手消毒。

院感检测指标和分级防护制度 篇5

医院感染监测部分指标: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8%,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医院感染现患率≤10%,现患调查实查率≥96%,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100%,1.手消毒效果监测: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2.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I、II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 m3III、IV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 m33.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洁净区域:细菌总数≤4cfu/ 30min·平皿II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 15min·平皿 III、IV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5min·平皿4.消毒液的监测: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cfu/ ml

皮肤粘膜消毒液菌落总数应为≤10cfu/ ml

消毒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100cfu/ ml5.内镜的监测: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镜,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生长。6.血液透析液的监测: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7.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每次

化学监测:每包

生物监测:每包

B—D试验:每日

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以下内容:

1.1 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1.2 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 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1.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以下内容:

1.1 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白衣,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1.2 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立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 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2.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3.医院感染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3.1 基本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内层圆领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3.2 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SARS 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疑似SARS 和临床诊断SARS 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admin@cyl114.com

3.3 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上一篇:烟花爆竹企业仓库安全管理下一篇:平时作业四及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