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安全(精选11篇)
关键词:新变化 雁型安全模式 挑战
摘要:古人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我们尽管生活在当今以“和平、发展、繁荣”为主题的年代,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战略环境和充满矛盾纷争的周边安全环境,我们需增强忧患意识,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中国在1949年求得解放以来的60年,一直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包围中,周边安全形势始终处在不得不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当中。正如我国学者所提出的——“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东平西乱,北缓南急”,①较好的说明了我国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周边安全态势。当前,美国虽仍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同中国有共同利益,主张与中国合作。中国应抓住这机遇期,在积极发掘中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扩大两国间的战略合作,改善两国关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将使中国周边安全更加趋于稳定。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最为深远,也是最特殊 的,美国亚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 太平洋西岸。疆域范围南北长约5500公里, 东西宽约5200公里。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 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在世界上, 我国陆海周边国家最多, 共21个。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 还与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隔海 (洋) 相望。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在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发展程度、宗教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从社会制度上看, 有资本主义国家, 有社会主义国家, 还有封建制国家;在意识形态上, 有共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也有西方价值观、人权观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从发展程度上看, 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 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四小龙”、东南亚“四小虎”等, 有迅速发展崛起和走向复兴的最大和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有多次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如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从文化上看, 有东方文化, 也有欧洲文化;宗教上则既有基督教, 又有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
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热点问题突出, 存在领土和领海划界、民族宗教、国内战争等诸多问题。由于外敌入侵, 至今我国边界仍遗留很多历史问题, 陆地疆界尚有3000多公里还没有最后划定。当前,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突出, 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棘手, 除渤海为我国内海外, 在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我国都面临着大量与邻国划分海洋权益的争议, 总共涉及约120多万平方公里。岛屿被侵占, 海域被分割, 资源遭掠夺的严酷事实依然摆在我们面前。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上有所发展的同时, 国防拨款明显增加, 纷纷制定国防发展新战略, 武装力量悄然崛起, 有的已向世界军事强国迈进, 这必然对我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三、教育学员树立忧患意识, 为国防安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对青年学员的国防安全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让学员懂得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 但是, 世界上没有一天停止过战争, 我国周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安全因素, 因此, 青年学员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同时, 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 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也要让广大学员对祖国的强大充满信心, 引导学员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教育学员要认清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居安思危, 树立忧患意识
建国以来, 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 我们分别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南海大大小小的空战, 我国都取得了胜利。自对越自卫反击战争结束后,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 我国与周边国家没有发生过武力冲突。但是, 现在不发生战争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不发生战争。当今世界风云突变, 虽然在一夜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不大, 但并不排除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何况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非常复杂。
2、教育学员要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但是, 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克服了许多困难,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一如既往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 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 在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 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受灾国政府和人民心心相印, 迅速做出反应, 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救援行动。在朝核问题上, 中国从大局出发, 坚持不懈, 积极斡旋, 先后促成了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 避免了半岛紧张局势升级, 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3、教育学员献身国防建设事业, 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年学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无论是在祖国的建设中, 还是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周边安全的大业中, 都是重要的力量。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员树立国防观念, 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教育学员为献身国防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样, 无论学员学的专业如何, 只要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 在本职工作上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强国固本, 我们就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就能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摘要:我国陆海边界线漫长, 在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 周边环境多样、复杂。对学员的国防安全教育中, 我们要教育学员认清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居安思危, 树立忧患意识, 同时要教育学员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充满信心, 鼓励学员献身国防建设事业, 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洁/主编
2015年1月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施经济上合作、战略上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
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中的聚焦点。一方面,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处于对峙中,中韩在黄海海域出现低烈度的渔业执法纠纷,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共同构成影响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地区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的一系列新观念的提出、新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共识的达成,为中国构建新的海洋秩序丰富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入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此,周边国家反应不一,有积极欢迎或参与的,有怀疑与观望的,也有抵制甚至是破坏的。
综合安全与经济双维度的发展,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周边大战略呼之欲出。这是本年度周边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征。
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美日及其同盟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挤压;二是管控海上安全、构建海洋新秩序;三是推进“一带一路”要面对的相关的外部压力。对此,中国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内制定详细计划,对外积极宣介。“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取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取决于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对接,也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与合作。
本评估报告共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总篇、“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
总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阐述,包括战略定位、内涵和实施路径等;二是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回应了上年度“评估”对2014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预测,其次对比研究了中国周边四组大国关系的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再次,重点归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现状、主要大国和各次区域对“一带一路”的回应、战略对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对2015年的周边安全形势作出了预判。
第二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报告选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亚太战略、对华关系以及对 “一带一路”的看法与回应。
第三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报告分别考察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次区域,一方面是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各次区域在2014年度的安全形势进行总结,二是评估了区域内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应、战略对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功能性议题,即非传统安全、南海问题、投资的环境整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朱xx
(莆田学院 土建系)
内容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 安全形势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形成这一稳定局面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未来十几年,尽管亚太地区大国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其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这些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周边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
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上有15个邻国相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就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地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有后天难补的一面,但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我国拥有世界第二长边界线,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海疆线长达1.8万公里,邻国众多,强邻不少,领土领海问题自然存在不好分歧。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三大方向和两个重点地区”。三大方向:东北亚、中亚和海洋,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交叉。
1东北亚方向:影响我安全环境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再次进行核试验导致一度缓和的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二是日本问题。2如果说朝鲜半岛在我周边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台湾海峡的话,那么日本对我国家安全的威胁就仅次于美国。
中亚方向:对我国安全来说,中亚方向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印巴问题,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双方谋求稳定、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因核武器而形成的不对称均势以及美国的介入等),印巴对话和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进展,但两国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今后印巴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变数。二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而伊斯兰原教育主义,以及泛突厥主义在中国西北边疆的传播,严重影响穆斯林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如果这一思潮不能有效遏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必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并危及到中华民族的最高国家利益和国家统一是“三股恶势力”的威胁;三是中亚五国未来的政局走向。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势力正积极插手中亚国家的事务,企图发动一连串的所谓“颜色革命”,大力扶持那里的亲西方反对派通过“合法程序”的选举夺取政权,使独联体面临解体的危险,也使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有利于西方的重大变化。这对以中俄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特别对我国的西部安全环境来说,无疑是新一轮的巨大冲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海洋方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南海问题,目前我国南海大部分岛屿被邻国分割占据,我国原为南海问题的长期稳定与互利合作而努力,但从目前来看,实现这些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尚需长期艰巨的谈判。两个重点地区:台湾海峡。近年来,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台独势力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连宋访问大陆以后,两岸关系虽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但总体严峻的局面没有改变。台湾问题仍处于可能爆发严重冲突的高危期。近来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势头明显加强,这对我“遏独、止独”的战略意志、决心和战略能力都是历史性的重大考验。钓鱼岛。钓鱼岛的历史遗留问题及现今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不断紧张。
三、美国是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球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通过在韩国和日本驻军、发展同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联盟与安全合作关系,美国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与中国“近距离接触”,直接影响中国在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利益。在中国西部和北部陆地方向,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美国不断加紧向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渗透和扩张,大大加强了在上述地区的力量存在和战略影响,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东急西缓”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环绕中国周边,美国势力几乎全方位涌进,对中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战略压力。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
劳动关系3班
张杰
***0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安全、威胁、领土纠纷、海权、恐怖主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国家,庞大的国土面积决定了中国漫长的边界线,中国的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漫长的陆地边疆和周边庞大的领国数量使得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状况相对复杂。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性对我国更加突出。
虽然我国表面上正呈现出一片和平的景象,但一些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进一步的崛起正受到外来因素的制约,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我国和周边国家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存在领土争议。美国及其盟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实行压制政策,对中国抱有敌视的态度。恐怖主义威胁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亦不例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发生了变化,最近一部分恐怖分子制造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简直令人发指。
一、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和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大大缓解了中国陆上北方边界的军事压力。如果中俄关系恶化,俄罗斯由蒙古国向东挺近可轻易切断东北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向西可直入蒙古高原和河套平原,向南可直接威胁京津地区。因此深化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维持并保持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中国北方边界地区。同时,北约东扩、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巨大威胁,中俄任何一方都无法与其单独抗衡,中俄双方合作势在必行,但中俄互怀戒心,仍是不争的事实。
二、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扼守中国的东大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影响到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中国有理由维护半岛局势的稳定。朝鲜和韩国其实是中美两国之间战略搏弈的重要棋子,对于中美两国来说,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才能体现出中美两国对其的影响力和价值。朝鲜半
岛一旦爆发全面的南北战争,有把中美卷入战争之中的危险,中美两国有可能直接面对面对抗,这是中国和美国都不愿看到的。
三、中亚
中国的西部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被称为是“中欧大陆的心脏地带”,石油等各种战略资源蕴藏量丰富,所以中亚高加索地区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一个新的热点地区。目前该地区一直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但是近年来美国看重该地区的地理战略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不断的向该地区参透。同时,该地区存在的东突恐怖分子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巨大威胁。阿富汗位于欧亚大陆陆路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入侵阿富汗后,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国带来了稳定。这一地区的恐怖组织会集中精力攻击北约联军,而不会在中国兴风作浪。北约将矛头指向伊斯兰极端组织,这对于打击反华的极端维吾尔族组织也起到了作用,否则这些在阿富汗境内寻求塔利班或基地组织庇护的极端组织会集中精力侵扰中国。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事关中国西部的安全,更事关整个地区的安宁和发展。
四、南亚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印两国发展经济交往与合作是必然之势。印度是影响西藏地区安全的关键因素,印度不仅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还一直支持包庇**集团企图分裂我国的西藏地区。完全属于中国的藏南地区被印度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依据长期侵占。虽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印两国发展经济交往与合作是必然之势,但中印也是竞争关系,亚洲领导权的争夺战正在中印之间展开。在反对印度方面,中国和巴基斯坦有着共同语言。中印有严重的领土争端,并且爆发过战争,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由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也曾爆发过战争。巴基斯坦对于中国不仅具有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而且是制衡印度的重要砝码。中国既要借助巴基斯坦牵制印度,又要努力防止印巴、中印之间出现重大的边界武装冲突,只有这样才符合中国的利益。
五、海上争端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却不是个海洋强国,这是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最近几年,我国的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东海中日钓鱼岛争端悬而未决;在南海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南海诸国对我国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中国与这些国家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追本溯源正是由于这些岛屿具有地理、国土、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战略价值,才使得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觊觎我国的近海岛屿和海域。在其中我们还发现了美国的身影,这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美国的恐慌,美国企图压制中国,于是不仅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来压制中国,还频频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纠纷中作梗。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的海权论特别强调海权与国家的兴衰休戚与共。没有强大的海军,不可能有巩固的海防,更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中国面对海上争端不仅要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还要作好武力自卫的准备,慎战而不惧战。
六、恐怖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中国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相对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也给中国再次敲响警钟:中国绝非远离恐怖主义的“安全岛”,中国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狼狈为奸,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
七、美国
美国虽然不是中国邻国,但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触角遍布全球,中国目前处在美国的包围中,并努力打破其封锁。美国为了确保其独霸全球的地位,必须遏制中国。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具有根本性、严重性、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潜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多年来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全面加强与蒙古的关系。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海“海权”之争等,虽然我国周边地区存在着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周边格局主体态势还是良好的。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
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
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我国和周边国家海上争端不断上升。2009年以来,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尤其在南海,我国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中国发展海上力量,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南海问题,以所谓“国际航行自由”抢占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中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战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不仅受美国对地区安全的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同时也有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困境压力。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国家表示对南海的关切。
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夸大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南海争议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
有必要引起警惕的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与台海两岸关系联系到一起。中国台湾地区也对南海声称拥有主权,如果中国台湾因实际控制的岛屿与周边地区发生武力;中突,那么各方如何有效控制局势将是一个重大考验。总之,自1995年美国首度表示关切南海问题开始,美国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一地区,美国的持续介入使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趋于紧张和复杂化。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表,中国官方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西沙、中沙、南沙的岛礁归属因涉及主权纷争,显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即便是美国学者也承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包括维护中朝边界的稳定、阻止对华包围圈的形成以及显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与可能性。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
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朝鲜方面对以美国前总统卡特为首的代表团表示:在朝鲜的安全得到美国某种程度的保障前,朝鲜不会放弃核武器。从2011年9月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进一步缓解。美国和韩国调整了对朝鲜的政策,提供了紧急救灾援助。但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
美日韩体制的对朝政策以威慑、遏制和防范朝鲜为主,不排除一些试探性的双边接触。一味坚持美日韩同盟协调体制,可能令朝鲜半岛的僵局难以打破。尤其是李明博政府的所谓“朝鲜崩溃论”阴魂未散,改头换面地对“脱北者”(脱离朝鲜的朝鲜公民)问题进行炒作。如果朝鲜半岛紧张状态长期化,损害的将是有关各方的利益。
当前,朝鲜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各方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朝鲜的政治与经济状况,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是,美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朝鲜政治精英与国内普通民众的差异,希望通过差异化对朝政策来弱化其安全威胁。
2011年12月17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给朝鲜半岛局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来临。如果朝鲜沿着金正日的既定方针顺利往前走,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而韩国政府又能以善意的姿态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那么一个良性周期的开始也是可以期待的。
1.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一、最大程度地保障
1.数量上能保尽保
在保障范围上, 无论高低贵贱, 不论城市与乡村, 哪怕是游手好闲的懒汉、罪大恶极的罪犯, 只要是人, 甚至是条生命, 都应该保障其生存。在文明社会, 对懒惰和罪犯的惩罚不应该采用饿肚子的办法。在保障程度上, 要符合基本健康需要, 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到基本的人格尊严和体面感。粮食安全保障最终体现为食物保障, 但商品经济社会主要通过收入和转移支付来实现食物保障, 因此, 低保金就是粮食安全的最低保障。
按照上述原则, 低保金水平应该是能够维持基本的健康和尊严需要, 但现实的低保水平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少数农村养老保障试点地区给每位6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55元或稍多一些的养老补贴。在现今的物价水平下, 仅靠这点补贴是无法维持生活的。所以, 我国多数农村老人保障水平还非常低, 远达不到粮食安全的标准, 值得引起重视。
2.质量上符合安全需要
目前不要说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品难以保证安全, 就连改善型、小康型甚至富裕型食品消费都没有安全感和保障性。在21世纪的中国, 质量和安全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数量更为重要。
深刻分析食品安全性的形成机制和管制机理表明, 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也主要不是经济问题, 而是监管问题、法制问题。
(1) 监管失职。
CCTV新闻频道2011年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暴光的瘦肉精猪事件就是再好不过的典型了。在河南孟州等市县, 养殖环节, 每头猪只要花上2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运输环节, 每车 (100头以上) 只需花费100元打点省界检查站的工作人员, 便能一路放行;屠宰销售环节, 每头猪再交区区的10元钱就能得到“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这样, 每头猪花费不到13元, 不管是瘦肉精猪还是病猪, 都能一路绿灯由猪场到达百姓的餐桌。监管部门收钱就过关, 食品安全监管形同虚设, 而监管缺位就必然陷入无政府状况。
(2) GDP目标和地方保护主义不让监管部门监管。
实事求是地说,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监管部门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有如此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其实, 并非我们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都没有职业道德、起码的社会良知和基本的监管手段, 实则是地方政府为了GDP增长、税收、就业等政治经济目标而给监管部门施压, 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虽然很多的监管部门都实行垂直管理, 当地政府难以直接干预, 但制度上干预不了, 可以用非制度的办法干预, 明的干预不了可以暗地里干预, 管不了领导就管其家庭、子女。总之, 只要你在当地, 想干预你还怕没办法?况且党务工作还是属地化管理。河南瘦肉精猪案例中检疫人员的一句话“那不是没发现, 问题是发现了有的事, 也不能多事。”切中了问题的实质。
(3) 违法成本太低是食品安全以及其他种种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前面的两点是监管部门出于各种原因未监管, 即或是监管, 其惩罚力度也往往无关痛痒, 与违法所得相比, 恐怕是九牛一毛。为什么中国多数法律的惩戒力度如此轻, 恐怕还是由我们的发展理念所决定, 一切为经济发展让路造就了这一切。
二、最适度地保障
1.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及由此推算出的耕地“红线”指标定得太高
按照主流说法,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目标是90%~95%, 根据现在的单产、复种指数和人均消费量, 把耕地“红线”目标定为1.2亿公顷。
我们基本同意茅于轼先生“通过计算来确定耕地红线是计划经济的做法”, 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东西是算不出来的, 包括成本、价格, 算出来市场也不依你。市场既不相信眼泪, 也不相信成本, 信的是效用 (性价比、品牌和服务等) 。同样, 合理的单产和消费水平也是算不出来的, 尤其是消费水平。到底多高的消费水平才是合理的, 多大的人均占有量才是粮食安全的最低水平, 从来不是一个定数, 它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尤其是消费水平, 甚至取决于个人意愿与偏好。同样, 对土地, 包括耕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与预测都缺乏理论逻辑、科学依据, 也毫无必要。实际上多数城市的人口现实规模都远远超出了研究者、政府部门原先的承载力预测与规划。
但粮食不比牙膏、鞋子, 确实很特殊, 而中国的人口、资源情况与体制环境更为特殊, 尤其是地方政府GDP增长、税收和土地财政利益、就业保障等政治经济利益冲动太过于强烈, 以至于设置了1.2亿公顷耕地“红线”和“高压线”都还扼制不住地方的征地、占地狂潮。如果不再设红线, 甚至不再提耕地保护, 那将是什么情况, 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的。因此, 我们赞成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 即划定耕地“红线”, 但是否是1.2亿公顷值得进一步研究。
但我们的经验判断是, 这1.2亿公顷的“红线”标准过高。原因之一是, 中国的实际可用耕地数量基本上是一笔“糊涂帐”。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 到2010年底我国帐面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公顷。但我们认为实际耕地面积可能远没有那么多。因为大量的耕地可能已经被损毁或者硬化 (水泥化) , 或者弱化无法耕种, 比如多年撂荒的坡耕地由于冲刷、坍塌而损毁。据笔者在四川一些丘陵地区的调查, 损毁的坡耕地约占原有面积的20%~30%。还有大量耕地因为以租代征改变农业用途甚至硬化而退出粮食与农业生产领域;或者就是以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农业博览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名义流进农耕地进行非农开发减少的可用耕地。“占补平衡”中占的地都是肥沃的耕地, 而补的可能是偏远山区的薄地;近年来最大的一笔耕地流失可能就会由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引起。自2006年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实施以来, 地方已经合法地占用了1653万公顷农村用地, [1]2009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已经超过18.3%。[2]
2.粮食产量并不是越高越安全
一方面, 过分追求粮食产量可能对生态、环境与资源造成破坏;另一方面, 过分追求粮食产量会谷贱伤农, 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决定性意义远比耕地数量、质量及农业基础设施等任何条件都重大。如果一昧追求国家的粮食供给量, 限制了农民从事非粮种植业和非农产业的权利, 影响了农民收入, 或者高产、增产导致了农民低收或不增收, 那么农民就无心种粮食, 甚至拒绝种粮食、售粮食, 那将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釜底抽薪。至于多高的粮食总产量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负面影响, 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的过剩状况, 过剩太多, 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农民都是浪费。
三、最公平地保障
最公平地保障, 即指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粮食安全。这里的效率主要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公平是指粮食安全体系各参与主体和利益悠关方的利益大致均衡, 主要指粮食安全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粮农与非粮农之间的利益平衡。
1.中央与地方在粮食安全上的公平
最基本的粮食安全属于纯公共产品, 就像义务教育那样, 供给责任主要在中央。由于我国的财政和税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 因而地方也承当着相应的粮食安全责任。在地方政府的四个层级中, 绝大部分的粮食安全责任在省市自治区级, 即“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中央和地方的公平主要体现为财权与事权的对应, 即各自根据自己在全国总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承担。比如1993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和78%, 而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这一比例分别变成了55.7%和44.3%, 分税制使地方财政收入一下减少了30%。[3]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担的粮食安全事权就应该按照这个比例调整。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2470.52亿元, 占51.12%。这样, 中央和地方在粮食安全事权上承担的比例应该为51.12∶48.88。
2.地方与地方在粮食安全上的公平
地方与地方在粮食安全上的公平主要是指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公平。由于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因此单纯的市场经济不能调节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公平。主销区应该在市场之外给主产区适当补偿, 不然主产区就会吃亏, 从而影响其粮食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供给的可持续性。
3.粮农与非粮农民之间的利益平衡
在现行的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下,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很低, 因而农民普遍不愿意种粮食, 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农民和全国的青壮年农民, “99部队” (即老人) 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绝对主体。因而, 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角度讲, 应该给种粮农民大量的补贴。
粮食直补政策在我国已实施多年, 对促进粮食生产和增进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本身并不完善, 在新形势下更有调整和完善的必要:一是完善直补政策的瞄准机制, 在稳定既定群体和存量补贴的基础上, 把增量补贴的重点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全国的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二是进一步明确粮食产量是直补政策的目标;三是按实际种粮面积补贴;四是补贴标准是使农民种粮不出亏。
四、最小成本与代价地保障
正如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有成本一样, 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也是有成本的, 包括财政和经济成本、生态与环境成本等。最理想的粮食安全模式应该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实现既定的粮食安全保障目标。
1.尽可能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
(1) 加强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包括农业和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经典理论证明, 公共产品不仅是私人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前提与条件, 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私人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消费效用。农业生产对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诸如水利设施不仅可以增强粮食与农业生产地域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产量, 还能有效地降低粮食和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基础设施也是如此, 完善的道路、交通运输、仓储保鲜及信息服务体系就能有效降低粮食和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2)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实行科学种粮。如测土配方施肥, 可以提高养分补给的针对性, 提高肥料使用率和生产率, 降低化肥使用量, 不仅节省肥料成本, 还提高了粮食及农产品的安全性;精量播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种子用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等等。
(3) 改革现行的农资补贴政策, 降低粮食生产的要素成本。改革农资工业管理体制, 可以考虑将那些与粮食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资工业, 如化肥、农药、农膜、农机、饲料等工业门类, 全部划归农业部管理。或者全部放开农资工业, 取消政府的一切价格管制、优惠政策和补贴, 价格随行就市。而把现在对农资工业的所有补贴全部补给农民, 可以按照实际购买量进行补贴, 就像家电下乡工程补贴那样。这样, 可以大大提高补贴的针对性、精准性和补贴效率。
(4) 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 实行粮食的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包括转出和转入, 土地使用权流转能否大规模地进行, 从根本上取决于流入。而流入的动力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和经营风险。因此, 需要加大政府的农业扶持, 完善农业和农村技术服务体系, 扶持粮食生产保鲜,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粮价保护体系、粮食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使粮食生产有利可图。制定和完善针对规模化农业的扶持和奖励政策。
2.实施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带推进战略, 降低财政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
经典理论早已证明, 分工与专业化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在现有粮食主产区的基础上, 规划中国的粮食优势产区或者核心产区, 把政府新增的粮食扶持资金及其他政策资源, 包括粮食直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粮食及农业研究与开发 (R&D) 资源、流通与市场 (仓储、物流等) 体系建设资源等等主要投放这些地区。运用财政杆杠 (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财政贴息、担保等) 引导大型的粮食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优势产区经营。
2011年中央财政已经下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 规模已经够大。但实际上是按农村人口平均发放, 成为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福利, 早就丧失了粮食补贴效应。而且数额非常有限, 人均仅146元。在物价飞涨, 农民收入已经多元化、粮食生产收入已经零头化的今天, 这点补贴金对农民而言就是“鸡肋”, 完全失去了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如果将增量资金集中补贴优势产区的实际种粮农民, 尤其是补贴种粮大户, 则每户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可能成倍增长, 主产区粮农的收入也可能不比种植经济作物差, 将来甚至会达到和超过外出务工收入。这样,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上来了, 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就有了保障,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也就用在了刀刃上, 就单位粮食产量而言, 政府的财政成本也随之降低。
粮食生产全国遍地开花的格局不仅严重损失了经济效率, 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目前我国坡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9.66%, 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4%, 重庆市则达到了16.1%。半个世纪以来, 全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333万公顷, 平均每年6.66万公顷, 其中绝大部分为坡耕地。[4]②在耕地污染方面。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20%已经受到污染, 其中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至少占总耕地面积的10%, 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达1000多万吨, 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 足以够4000万人口一年的粮食消费, 合计经济损失在200亿元以上。[5]
2.社会经济可持续性
(1) 农业基础设施保障, 尤其是水利排灌设施。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退化问题非常严重, 难以支撑粮食安全体系的可持续性。全国30%的灌溉设施兴建于1949年前, 病险水库3万多座, 占总数的40%, 大型排灌泵站老化破损率达到了75%左右,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仅46%。还有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 96%的村没有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6]
(2) 种粮农民的数量、质量及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安全保障的第三大根基。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资料和我们的调查来看, 留守农村, 而且还在种粮的农民基本都在50~60岁以上。农民绝大部分是散户式、小规模、自给型种植, 粮食直补等政策杆杠对他们基本失去作用。90后、00后农民子弟毕业后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留在农村, 因此, 我们有理由担心一二十年后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由此, 我们主张大幅度提高农业和粮食补贴, 吸引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回流粮食和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粮食及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通过发展商品农业、现代农业的模式解决粮食和农产品的可持续供给问题。
(3) 整合各种支农资金,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中央统一部署, 打破部分界限, 把各种与农业, 尤其是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支持有关的资金打捆使用, 建立能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持续支持的全国性基金。我们建议设置粮食消费税, 对出售的粮食及其加工品收取一定比例的税金, 以补充粮食安全保障基金, 对低收入户进行定点补贴。
摘要: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应该遵循最大限度地保障、最适度地保障、最小成本和代价地保障、最公平地保障及最佳可持续地保障等原则。具体要求为:保障任何人都能体面地生活;保障基本的消费安全;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和耕地“红线”指标;主动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粮农与非粮农之间的利益平衡;实施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带推进战略,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补贴, 增强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保障成本,适度保障,公平保障,可持续保障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 陈昱阳.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3) 周达, 陈宏.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透视的思路辨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1, (02) .
(4) 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0, (12) .
(5) 姚润丰.城市缺水总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因旱损失粮食年500亿斤[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5-03-23.
从目前的状态看,南海问题业已成为影响中国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成为关乎我国周边地区稳定的新的热点问题。
我认为中美关系目前仍然是以竞争为主导的双边关系,南海问题之所以被如此炒作、如此放大,可以说是周边的一些国家为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精心策划的战略。2010年美国在中国北部方向利用韩国“天安”号事件,在南部方向搅动南海问题,使中国两面受到夹击。美国最成功的手腕就是把中美矛盾演化成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的问题,所以南海问题的实质还是中美间的战略博弈。
随着南海问题的不断升温,中国的不少红线已经被突破了,而且还正在被继续突破。比如我们一直主张南海问题是域内国家的事務,而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事实上被国际化了。现在南沙群岛中有58%的岛礁被越南占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被占领的中国领土呢?是不是应该拿回来,怎样拿回来,这些就成为中国破解南海问题困局的关键。在当前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我们不可能轻易使用军事力量来收复失地,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对外政策的内外压力也同时在增大。外在压力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内在压力则有在民族主义情绪指引下的民众压力,内外两个大局统筹难度增大,南海问题处理不当,不但是国家利益受损,还可能危及国内稳定,甚至直接危及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关于中国应对,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中央层面的南海战略。首先是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越南早已建立了“两沙协调委员会”,中国到目前还什么都没有。其次是明确南海的利益,并随之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光说不做。再次,应该使用中国的综合战略资源,各部门一定要协调统一。
二是转变观念,积极作为。从不惹事、别出事,到做事谋势,从而塑造对中国有利的南海态势并尽快摆脱上述困局。
三是统筹综合型战略资源,中国应该使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军事、舆论等资源立体作战。外交方面要勇于表态,不能过于被动,在维护国家南海利益方面,我们有理,一定要气壮,不应该在气势上就受制于人。
四是制定各种应急方案。要及时反应,防止乱中出错,更要防止错失良机。
要想深入了解,剖析问题,最重要的理解词组概念。何为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国家周边是否有危险以及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
如今时代的主题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很幸运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下面将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情况,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相关措施。
第一个方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情况
1)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众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4个,其中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北面俄罗斯最强大,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南面印度最强大,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其中以这两个国家为代表。印度尼西亚在穆斯林国家中有重大影响,同时控制着太平洋上是三个重要的战略通道。日本科技发达,且今年来日本政府企图修改宪法,增加军事装备。
这些周边国家的形势变动,都可能影响到中国。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很容易与其他国家在领土,领海,凌空等权益上产生矛盾。
2)我国边界漫长,海域辽阔,海洋权益纠纷多
我国海洋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海防边界长1.8万千米,海盗约6000多个,海上安全成为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古代中国就有着“重陆轻海”的观念,以至于在清末时期,中国不重视海洋,逐渐丧失了制海权。海权重要性由此可见。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也存在海洋权益纠纷,但是如今的中国不同以往,逐渐重视海权
3)中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策略,民族信仰,文化传统等都有不同,久而久之,这些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方面: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部形势
(1)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剑锋直指中国。美国想要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打压中国
(2)日本企图修改宪法,军国主义有复苏现象。日本始终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推卸战争罪责。并且将安全政策从单纯的“专守防卫”转变为极具进攻性的“主动先制”战略。
(3)朝核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局势紧张
朝鲜拥有核武器,并且进行核试验,使得周围局势很紧张(4)印度军事向中国南海拓展。印度一直谋求南亚地区的主导权和印度洋的控制权,并且与美国及其同盟国围堵中国战略。
(5)俄罗斯扩大军事。俄罗斯面对欧美的经济制裁,希望通过军事来扩大影响力 2)内部形势
(1)台独势力抬头,台海局势复杂。明进党将台湾“独立”写入党纲,明进党执政必然会使“台独势力”进一步抬头,再加上反华势力的干涉,使形势更加严峻
(2)民族和地区分裂势力活动猖獗,国内安全与统一面临挑战。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是疆独和藏独的势力主体。港独势力以“占中”事件为主。这些都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已经触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底线。
第三方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形势的相关应对措施
首先:树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新安全观。我国的新安全观主要包括:以相互安全为前提,以国家安全为主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政治基础,以综合安全为安全维护的内容,以合作安全为主要的主要实现途径。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积极融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其次:改善与发展其他国家关系。我国进行社会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基本国策。
然后: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
读后感
——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姓 名: 陈远东 学 号: 200930081302 系 别: 电气工程学院 年 级: 2009 班 级: 电气及其自动化6班 指导老师: 阎建锋 完成时间: 2012年4月19日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通过形式与政策这一必修课的学习——阅读《时事报告》中的《如何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及专题讲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我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又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如何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提及的背景是2011年,美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亚太,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增兵澳大利亚„„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来势汹汹。之后分成四点概述:
一、重心东移由来已久。
二、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力争全面主导亚太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调整主动权。
三、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美国亚太政略调整的严峻性和危险性,也要看到其背后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四、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我国给予美国的亚太国家身份的认同,但同时希望其不要发挥破坏性。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为三章介绍与阐述: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有:海上问题矛盾激化、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二、美国的雁型安全模式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推进TPP框架协定,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三、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中美战略处于焦虑期,竞争加剧;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中国采取合作性参与战略,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国家。新世纪头10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未来十几年,尽管亚太地区大国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海洋权益之争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 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马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 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 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一是通过在韩、日驻军,发展同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联盟与安全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中国在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利益。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二是加强和发展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同盟和军事合作关系。美国在亚太地区同日,韩,菲,泰,澳等国保持着同盟关系,加强了利用盟国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战略态势。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近年来,美国利用中国周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纷争,极力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因此,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
中国战略文化的第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中国人是非常和平的和具有包容性的,讲求天下大同与和而不同。我们曾提出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理念,就是与这个自古以来的传统一脉相承的。第二个层次是国家战略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中国的国家战略,至少是从明朝以来,基本上是以防御性为主。第三个层次是外交战略和国防战略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从历史上看是比较现实主义的。应该说,对态势的分析总是建立在现实实力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中国战略文化有这样一个欠缺,即这三个层次的脱节。但我们现在提出的新安全观和周边外交行动正在克服这种欠缺,使哲学、国家战略、外交战略三个层次至少开始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一,新理念挂帅前行,紧密指导现实外交。习近平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到,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个提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是中国古代那种朝贡体系,不是西方过去那种殖民主义国际体系,不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国际体系,也不是现在美国在亚太地区所搞的那种联盟体系。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一战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军事联盟导致战争。二战的爆发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对军事联盟。习近平在会议上讲到“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现在这已成为中央的战略方针。同时我们看到,这种新的理念正在贯彻到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国防战略中去,比如说我们强调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在哲学层次提出和平发展理念,而且已经是应用到各个层次中去了。
二,将“一带一路”提升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引领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也是现在我们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指导方针。而且,习近平告诉邻国不光可以搭便车,而且要搭快车。这也与西方的理论和实践完全不一样。奥巴马就批评中国搭美国的便车。但是他没有想到,即使中国曾经搭过美国的便车,美国从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当中是得到了非常多好处的。回想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既停滞又通货膨胀。因为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阵营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值冷战结束、全球向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得益,而美国其实也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美国的GDP在冷战刚结束时是两万多亿美元,现在已经接近17万亿美元。因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厂。我们向美国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能够保持较低水平。美国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出来,并且增长率较高而失业率较低,也与中美贸易有关。
三,将外交战略和国防战略相结合,主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我们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同时我们的思路就是通过提供国际和地区的公共财产,不仅发展我们自己,也使周边能够稳定繁荣。中国主动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和丝绸之路建设基金等。同时我们强调互联互通,包括要高铁通、光缆通、港口通。我想将来“一带一路”要实现五个“流”——智慧流、金融流、贸易流、信息流、人文流。这种大互联互通的格局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总体上来讲,我们的外交是一种很积极、很有利的外交。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安全】推荐阅读: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07-02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10-10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09-28
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11-18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发展机遇分析06-05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07-13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09-22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07-19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11-11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