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

摘要:本文对动物传染病流行新趋势及动物传染病学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式下的要求,探讨提高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拟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更新,采用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等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养殖业特点,如畜群饲养高度集中,畜禽、人员、物料等调运频繁,贸易的全球化以及物流的快捷给传染病的发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对于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检疫、封锁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认识和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努力做好动物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国际声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养殖大国,动物传染病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急需熟悉现代化养殖模式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制措施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探索对《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面对实际生产时能够充分的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动物传染病流行新趋势

1.1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有所改变

以往,不少动物传染病常见突然暴发、呈大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多见于新病例、新病区和病的早期以及病原毒力强的动物传染病。当今在防疫措施执行得好,动物抗病力强以及病原变异,毒力减弱等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传染病流行缓慢、表现散发,例如猪瘟和鸡新城疫就出现这种情况,猪瘟病毒在母猪体内呈持续感染,不表现发病和流行形式。但也有些传染病则由流行缓慢变为迅速传播,如猪伪狂犬病,过去只在个别地区和猪场发生,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呈世界流行[1]。

1.2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增多

过去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水平传播,即在同代同一水平上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例如猪瘟通过污染的猪舍、饲料和饮水等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通过亲代传给子代。当前一些常见传播途径正在不断改变,如猪瘟在有些猪场或地区则出现垂直传播。狂犬病过去一直认为是直接接触(即咬伤)后才能感染发病。现在证实,此病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发病[2]。此外,鸡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贫血及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等多种禽传染病也出现了垂直传播。由于传播途径多样化,则给防疫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只有多方设法切断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3 动物传染病的病原变异和血清型增多

口蹄疫病毒呈多型性和易变型,所以在一些地区每隔几年就大流行一次,甚至有些地区常年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呼吸道型、肾病变型和腺胃型。大肠杆菌以前主要引起幼龄动物的腹泻,但如今成年动物有时也发生,有些还引起幼龄动物的腹膜炎、脑炎以及母畜子宫及禽卵巢的疾病[3,4];总之,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是绝对的,至于变异的快和慢,毒力的强和弱等主要取决于诸多环境和动物体因素的影响。

1.4 动物传染病的新病增多而且传播速度快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外引进的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疫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致使禽流感、鸡传染性贫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感染等一些动物传染病传入我国。有些病传入我国后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国内许多地方发生流行。在国内由于流动便利,市场活跃,以及人们对新发病的认识不足和一些相应的检验检疫手段未跟上去或有但未被推广应用,使这些病在动物流通经营中迅速被传播开来。

1.5 动物传染病的混合感染增多

许多饲养场由于防疫制度、环境消毒、隔离扑灭动物传染病等措施跟不上,只要发生一种动物传染病后就很难彻底消除其病原,这就造成了老病未除,新病又发,临床上发生的动物传染病常常是几种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1.6 动物传染病的亚临床型危害日益严重

由于有些病原在近年来的流行过程中产生了变异,使动物传染病在流行、症状及病变等方面与过去的表现比较发生了变化,一些对动物传染病较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不表现,原有的一些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由于给诊断带来的困难,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给生产造成损失,如近年来发生的非典型猪瘟、非典型鸡新城疫,常易出现误诊。动物传染病学的发展动向

2.1 基础研究

掌握传染病病原分子流行病学以及致病机理等,查明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等免疫失败的原因。

加强对抗原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加强对新型表达载体构建和改造的研究,为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2.2 应用研究

不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疫病防治系统工程的研究,包括检测预报、免疫程序、疾病净化、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等。

制定符合国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诊断方法,如抗原生产标准化、诊断试剂标准化、种毒标准化、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监察方法标准化。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改进

面对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防制的发展方向,《动物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3.1知识更新

动物传染病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因为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包括新病原的出现、老病新发、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愈来愈严重、病原不断变异和宿主谱变广等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某一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和讲授,力图将其经典理论与新的流行规律、发病特点和防制策略等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践环节中能够较高效率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2应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

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技术(图形、文字、动画等)向学生展示某一传染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策略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对该病的感官印象和理解能力,为以后参加生产实践打好基础。

3.3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互动模式和现场教学互动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实验室和兽医院或生产一线,以小组讨论、学生微课比赛、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对某些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要点,某一疾病的综合防制措施等进行深刻讨论、辩证及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学习热情,及对相关传染性疾病的系统的认识。

3.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和兽医院见习环节:通过带领学生们在生产一线对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剖检,根据所学知识组织讨论,做出判断,然后教师或当地兽医给出最后评价等方法,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动物传染病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动物医学、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和实验动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兽医行政管理和业务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动物生产单位和企业、进出口检疫检验部门、实验动物生产和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5培养学术后备型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研究型教学目前正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摸索出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动物传染病学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诊断学、动物病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并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从事预防兽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2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解剖学为后续课程打下牢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一直是解剖学教师追求和探索的目标。随着华南农业大学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开展,动物解剖学课程也需要相应地做出改革,因此笔者对教学改革做出总结,并提出一些设想及建议,以供参考。

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把握好知识的侧重点和深浅,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首先,笔者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精心组织教材内容,对以往传统的部分章节进行了侧重点的重新分配,以突出实用性为目的,增加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解剖学内容。如对运动系统中肌肉和骨骼部分的讲解更注重实际应用,不是前篇一律地详细讲解每个部位,而是侧重于对部分肌肉及四肢骨骼、关节的讲解;对临床上常用的血管详细讲解并有专门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声带摘除、阉割等手术有关的解剖学内容和各种护理操作、穿刺等有关的解剖学内容。其次,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还尝试把部分人体解剖学内容加入到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听到或见到的某些疾病发生的形态学变化,让学生对解剖学的内容记忆深刻,就像关注自己一样关注解剖学。如在讲解动物眼球的结构时,会把人类医学专业名词“白内障”、“绿内障”、“黑内障”引入,并将其发生病变的部位给学生讲出来,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些疾病,而且增加保健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记住了发生病变的解剖学部位。

2 完善教具和多媒体素材

笔者所在实验室除了采购一批工厂生产的教具外,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进行教具与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及部分研究生一起动手,制作了部分猪、鸡、犬、猫教学标本。利用网络下载、国内外参考书籍图片扫描、实物拍摄及绘制等方法整理了包括模型图、实物图在内的上千张彩色图片,用将近3年时间,初步建成了教学用多媒体,制作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3 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1 启发式互动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该门课程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记为辅,对教学过程不利。该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学发展的脚步,特别是该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时,单纯的讲解已不能让学生学习该门知识,此时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取知识的能力。首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3],让学生对即将讲述的内容有独立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应用较为普遍,并取得较好效果[3,4]。签于该法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还存在较多的“瓶颈”,因此笔者只能取其精髓,不能完全照搬。该方法中教师的功能就是给学生指出一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并不是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比如,在讲到公犬阴囊和睾丸的形态结构时,会提出“阉割公犬时,需要对哪些器官实施手术”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次,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通过讲述和演示、形象比喻与幽默的形体语言、提问与讨论,甚至可以让某个学生上讲台讲述等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思维活跃,从而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切忌坐在电脑旁讲课,让电脑“绑住”教师,这样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的艺术,从而使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在下一节课上新内容前,教师要进行提问并给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依据,巩固学过的知识。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且描述复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使枯燥的解剖学知识形象化、繁杂的形态结构简单化等,在讲授中利用挂图、模型、标本等的直观教学形式。近几年由于学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多,而挂图小、标本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华南农业大学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很大,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而且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技术支持,利用CAI课件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CAI解剖课件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融合于一体,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通过清晰的图片和动画,变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动态,可以从各个侧面或立体生动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减少了挂图和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CAI课件优化组合了各种教学资料,尤其是大量彩色图片,增加了说服力,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在制作电子讲稿时不宜制成大篇的多媒体文字,这样反而影响教学效果。讲述解剖结构时,应选取优质示意图,以轮廓、概貌的形式讲清楚结构关系,再展示实物解剖图,以示意图讲清楚理论,以实物图增强教学的具体性和感性认识[6]。有些重点难点部位的解剖,应制作或搜集解剖录像片段,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讲心脏各腔室的结构,瓣膜的形态和作用是一个难点,课件中模拟瓣膜形态,并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的倒流[7]。

4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解剖学的总学时改为104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验课由原来的32学时改为48学时,基本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机会。解剖学实验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刺激味较重,但动物解剖学实验在使用了无色无味的尸体保存液以来,加装了抽风系统,明显改善了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另外,实验室还购置了3个600 L的卧式冰柜,专门放置学生平时解剖用的新鲜动物尸体,让学生可以随时解剖。

参考文献

[1]徐静.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2.

[2]张玲,黄立,陈敏,等.农业高专动物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56-60.

[3]BLAND J M.Teaching statistics to medical students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BMC Med Educ,2004,4(1):31.

[4]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5]霍军,程会昌,宋予震,等.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66-67.

[6]贺俊平.提高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2):178-179.

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3

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

读中的个性化思维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观念;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32-0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追求形式,忽视文本。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讲求实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2、遵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遵循的原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

凡是被选人新课标下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时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2、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课本第三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j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感情。

3、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陕南.论高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组织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3).

新形势下物理讲评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4

高中物理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评课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完善并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课型。如何在讲评课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是我的几点初浅探讨:

1 注重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情感和态度

每次测试后,总有部分学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或沾沾自喜或郁闷失落。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维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讲评课上,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答题中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的解答方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主体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原因,是知识点的欠缺还是知识链的断裂不完整;是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还是思维定势和错误经验的干扰;是思维取向不当还是物理情境构建不起来。只有找到错误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困惑和压抑,激发兴趣和信心,从错误中走向成功。

切忌把讲评课变成“批评课”,批评责备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有时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师生的情感,后果难以想象。

讲评课应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即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信心,不应过多的苛求、指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2 巧诱善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也要体现的`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讲评课同样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拔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口、动手。如:让学生试着订正试卷,讨论存在的问题。试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对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意的,可让这些同学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独到思路和解法。这样做可大大激励这些同学的兴趣和信心。其他同学也可从他们身上学习、借鉴和效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设计一些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结合问题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讲评课切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使讲评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提高讲评效率。若教师输灌的太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3 突出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讲评课中,教师不能以先知先觉的姿态指明解题的方向,不能站到学生思维触点的前方去“启发”,而应以同行者的角色,民主地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师应该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物理方法的迁移,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教师应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挖掘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已知条件与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建立物理模型。

一些讲评课也有问有答,例如:“物体从A运动到B受几个力作用?”“哪些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原来的动能怎样表示?后来的动能又怎样表示?”“请用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很容易,思维依然停留在浅层次识记上。长期这样将使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造成学生思维惰性,不愿意思考,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听得懂,不会做”的现象。其实这里老师只把思维的结果给了学生,而把精彩的思维过程略去了。

为什么要受力分析?为什么要分析哪些力做功?怎么想到要用动能定理?老师要把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示范;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设置好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可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发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暴露出来,老师在学生思维的“断点”、“拐点”上做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给予指点,并经常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将总结得到的方法运用到新情景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深化。

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孤立地讲解。要善于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地讲解。可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这个问题与教材中哪个问题有联系?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否解决其他问题?这个问题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经常进行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从习题中“探出头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经历测试的得失之后,体会更深。因此,讲评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物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审题过程中作图分析让物理过程图景化,引导学生养成边读题边画图的习惯;

②让学生自己尝试修改错误,引导学生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③让学生对试卷中的知识点和方法进行总结,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

④通过解题的规范性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5

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所有工程类专业的选修课,是高校中开设最广泛的法学课程。

为了能保证完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法课程体系,形成以日常实务性教学内容为主,将真实案例纳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演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在独立学院已经开始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规定,针对不同课程模块,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前后续课程,修改、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使用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保证经济法整体内容的完整性,又要力求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体现出广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具有较强的时势性、开放性及回应性,理论体系包含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与传统的法律部门相比较,经济法体系化程度与规范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法实践课程改革前期工作

根据“3+1”模式修订经济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传统的三年半理论课程和半年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改成三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等课程的教学,一年的毕业实习及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七八学期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特殊性,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又要保证实践环节切实可行,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七学期增加了法学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其中经济法课程实践环节占有大部分比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把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是一个单独授课、单独考察、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本校的实践条件,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实践调研报告;聘请法律实务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等培养工作。

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大纲 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必然要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于实务能力的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法学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实务的理念,将法学原理与法律实践密切结合,将学生对法律实践的零散认知升华为系统的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成为实务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编排合理的、实践性强的指导教材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法律类课程,要重新选定配套教材,并且编写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经济法实务实训规范》,一同作为同步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要注意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实践指导的内容要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材结构对应设置,每章都有突出重点及难点、实训和实践项目、实务操作和实际判例。教材框架上要便于学生了解总体内容结构,重点、难点是对理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抓住重点。经济法实践性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在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阻碍,不少问题不是在校内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并且实践教学往往也是管理类、法律类、工程类课程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经济法课程内相关章节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问题,在实践中去进行检验、验证,从经济法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

这就要求增强普法宣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经济法律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入企业、法院进行实践性学习,积极参加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具备灵活应变的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以法律援助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在一些专业类法律院校中较为流行,以专业实习和模拟法庭模式成为实践教学探索的主要内容。工程类院校在学习完经济法理论课程后,可以到施工企业为农民工做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宣传,把培养服务社会的观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

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和支持法律援助活动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推进经济法实践性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努力获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有力支持。然而,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是无章可循的,需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并配备必要的机构和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传统的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估体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评估体系中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估常常流于形式,表面化现象严重,无法发现教学问题所在,也就不能有效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实践教学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实践问题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使法律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培养,这是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习课程相对比而言,不仅增加了实践性,还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监督和指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自身优势,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为此,在给学生评分的问题上,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独立平行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对于教师的包括职称评定在内的评估和评价体系主要是看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数量和级别,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仅是参考项目。而专职于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而且应当花费大量的经历与时间于学生和教学之上。

因此,对于专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学科定位、考评制度方面也应设立与理论教学独立平行的评价体制。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6

很高兴与大家有这次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就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动向的接轨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课改动向:

“学生能动手造机器人,是教育的成功;可要是被造成了人形机器,就是教育的悲哀。”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对应试教育作的生动批评。

杨福家院士认为,中国的学校应引入“雅典学派”模式,突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老师更多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推广小班化教学和住宿学院,为“雅典学派”的产生创造条件。

在钱学森躺在病榻上,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时,钱学森向温总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温总理说,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从以上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探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双赢的必要性。

去年我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时,很多专家教授都提到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其中初中川教版历史教材主编龚奇柱先生对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梳理,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主编朱汉国教授和学员们共同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他们都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教学。他们主要讲述了: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衰败与科技教育紧密相关„„过去的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不适应。课改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朱汉国教授说:我们要认识到这次新课改,决不是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大转变。是由“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由“教材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的转变;是由“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每一位专家、教授都强调要树立课程标准意识,并且提到要重新修订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标里,增加了更多的学生活动。都谈到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课标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历史教学》的主编任世江教授多年来一直立足于历史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探讨,他指出: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尤为重要,课改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我们都知道全国出现了很多走在课改前列的名校。温家宝总理说:“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第二个是,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

我们目前考核的主要方式就是中考,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中考试题:

二、中考题分析:

纵观历年的全国各地市的中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坚持了“有利于高中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新课程实施和素质教育深入”的原则,注重基础,覆盖面广,题目平易,设问灵活,难度适当,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并着力在过程和方法考查、探究性学习考查、难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精神,切中课标和考纲,试题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又注意到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体现了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双基考查,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灵活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是历史试题命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对基础知识或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是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最突出的特点。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单元,较好地体现出了考试的公平性。从试题来看,他们不为考试形式所束缚,而是通过选择有效材料,创设鲜活情境,科学设计问题等手段,将原本一般人所认为的死的知识考活。试题基本按照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知识点范围要求进行试题命制,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重点。

2.突出能力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考试题在全面考查基础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无论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还是开放性、探究性考查都基本上克服了过去考生一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的现象。

这些试题在课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思考分析,从而给学生以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材料呈现丰富:情景材料鲜活。创设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是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最鲜明的特点。纵观历年全国各地市的中考题,文物图片、地图、表格、漫画、卡片、诗词材料、文字材料、探究性学习情境材料贯穿其中。这些众多的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较好地解决了历史学习中史论结合、学以致用的问题,拓展了能力考查的有效性。新材料、新情境的创制也是今后历史学科命题不可动摇的趋势。很多试题材料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既有简约有趣的文字材料,又有形象直观的图片、图表等材料,甚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为切入口,既活跃了试卷的版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从不同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考试题注意选取重大历史题材,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的时代特色鲜明,每年的中考题中周年问题就是热点。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试题中古代的文明成果、近代的抗争探索和社会进步、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5.关注社会热点。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命题中命题者能够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这些与教材中知识要点进行有机结合,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时事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来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概括的综合能力。一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我们初中教育、教学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家乡,关注当前时事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学科教学,让专业教师回归学科,还历史教学应有的地位。再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和“划一划、背一背”的简单作法。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师生的双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拿出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2.认真研究课标,严把双基关。

中考试题的灵活不代表漫无边际,开放也不代表毫无原则。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夯实基础知识,只有在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的基础上,才能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主干。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核心是缺少问题,教师提不出问题、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照本宣科,于是出现了“学生划杠杠、老师挥棒棒”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用问题去统领教材知识,形成历史知识网络。教师要用问题这一“总抓手”整合教材,加工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用问题这根“红线”,牵引学生运用教材,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落实和巩固要到位。抓基础、抓主干是初中历史教学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牢固地识记、理解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时代变迁、阶段特征、文明成果、基本规律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说、诵等学科基本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知识清晰、准确地呈现在试卷上的能力。

4.把鲜活的材料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

现在有一种提法叫“无史料不成课,无史料不成题”。别的不说,翻开我们聊城的历年中考题,浏览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凡是被认为比较好的、质量高的中考题,80℅的题设有情景,或史料、或热点、或图片图表等,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教学离不开材料,离不开情景,只有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或者放在具体的材料中,才能真正的解读历史史实,否则的话,历史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把材料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形成大历史观。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一下:

(1)创设情景的运用:创设情境是针对某一历史事实或结论创设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情境可以是史料素材,也可以是实物情境,如图片材料、影像材料、音乐诗歌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某种情境。创设情景可以用于新课导入、转承过渡、知识突破和本课小结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导入新课时引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情景,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史料导入法: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我先出示了这样两段材料:

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从上述两则材料,特别是征婚人分别是蔡元培和章太炎,再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就想: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回事儿?为何引起如此大的变化?

②视频导入法:在上新课前,播放一些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或大型文献资料片的有关片段,让学生观看欣赏和体验思考,由此引入新课。比如:在讲《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可以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播放三国主题曲,其他还有„„

③音乐引入法:指上课前先放一段与新课有关的音乐或主题歌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以先播放音乐《松花江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我们可以用《长征组歌》《十送红军》这些歌曲导入新课。但要注意只有准确的掌握火候,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音乐往往播放不到1分钟就戛然而止,这样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进入到情境之中,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再一种就是为播放而播放,对歌词的史料价值没有充分发掘、利用,这样也收效甚微。

④诗词导入法,如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可以利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设情境,学习《台湾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然后导入新课。

⑤生活引入法: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先引用下列材料:1999年,先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第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然后老师设问:马克思究竟有何贡献,人气指数如此之高?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⑥图片导入法:如学习《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然后这样导入:上面这幅图片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最后的晚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预知自己被叛徒出卖,在受难之前与其12门徒一起共进晚餐时,他说出了“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话,画面所描绘的正是耶稣说出这句话后引起门徒们骤然震动的场面。画面抓住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有的惊奇,有的沉思,有的愤怒地握着切面包的刀子,有的向耶稣询问,有的相互议论„„而叛徒犹大手捂钱袋,侧着身,显出异常的惊恐。在这里,达·芬奇以绘画形式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描写,画中人物强烈的身体姿势、手势与面部表情,真实地流露出他们的品德与个性。那么,你知道达·芬奇生活在什么时期吗?当时还出现了哪些时代巨人?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一起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⑦另外创设情境可以随时用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我在讲昭君出塞的作用时,引用了这样一个材料: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昭君嫣然一笑,天下遂太平。这个材料的引用,既调节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掌握了昭君出塞的影响。在复习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我引用了这样的材料: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在创设这样情景的基础上,进行设问,这段话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怎样的历程?(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在学习《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一课时,我这样做了小结:1871年,巴黎人民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用革命的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后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它的精神和气概永远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2)创设情境的基本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要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要短小精悍;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

引用材料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史料,然后找到震撼心灵的切入口,在此基础教师进一步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材料的来源

①教科书中的已有史料: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引文、历史地图、人物插图、文物图片等。

关于一些史料的来源,包括导入,我们都可以利用版本互鉴,即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就内容而言,讲述的历史事实相同,因为是“一标多本”,但叙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导入方式可能不同,引用的材料(包括史料、图片等等)不同,这样我们可以讲北师版,我们可以参考人教版、川教版、岳麓版等。(我们可以网上下载电子教材)

②历史专业著作、历史期刊、网络资源是我们积累材料的广泛来源。在假期等业余时间,我们给自己充电的时候,看一些历史专业著作、历史期刊(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报),我们可以把见到的好的资料记下来备用。利用现代社会交流方式的快速、便捷、多样性的特点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历史有很多办的很好的网站,资源多,更新快,材料新,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川教社网、岳麓书社、黄牛课件网、新课标第一网、历史风云网等,资料很丰富,而且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好的教学资源传上去,赚取一些点数,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也给我们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

③历年来的中考试题、生活中的史料、电影电视、民俗传说等等。历年的中考题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仔细研究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课改方向及中考动向,有的可能版本不是很相符,学生做不合适,虽然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大同小异,但都可以参考。而且几个大网站上每年都有按课程标准分解到各章节的全国各地市的中考题,下载之后用起来非常方便。这些材料等都可以引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另外还有一些民俗、民谣,如:蒋介石孬,蒋介石孬,两顿干饭宵顿夜。毛主席好,毛主席好,毛主席好,两顿稀饭都喝不饱。问题:这首民谣最可能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注重创设情境的时效性:创设情景既要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过程”:一是指教师课前预先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二是指课堂上教师怎样展示文本、怎样讲解内容、怎样引导学生活动、怎样呈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怎样根据课堂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也要注意设问与“能力目标”的落实:如获取信息的能力,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5)情景教学要努力实现对教材的拓展: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情景教学要努力提高对史料的驾驭力。如讲刘邓大军战略反攻时,我就引用了毛泽东的这段话:“„„我们必须把战争打到外线去,战争光在内线进行,光让敌人吃我们的粮食,烧我们的房子是不行的„„”一则材料道出了战略反攻的必要性,紧接着就战略部署问题,我又引用了下面这则材料:“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了出来。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分量强,还有攻势,中间薄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

5.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形成板块结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历史说白了就两个方面:一是“背”书、一是“悟”书。也就是一是记忆,一是理解。当然“背”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记忆背诵。记忆有很多技巧,如:口诀记忆、联想记忆、框图记忆、关键词记忆等。这里我重点谈谈框图记忆。

引导学生制作知识结构图,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结构,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自己制作一些单元结构,有时从网上搜集一些单元结构,加以改造,然后把他们整理下来,这样,我们平时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7

1 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

以JAVA框架技术为例,企业并不需要员工同时熟悉J2EE和do Net,只需要熟悉其中一个方向即可。根据企业这一需求特点,可以将J2EE和do Net并行开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学习。这样,Java框架技术课程可以和C# 程序设计同步开设,选择学习Java框架技术的学生不需要学习C# 程序设计,Java框架技术的学习可以在第2学年开始;同时,由于不需要学习C# 程序设计,则可以将本门课程的课时分配给Java框架技术,有力地保证课程的深入学习。此时,能够用于Java框架技术教学的时间达到80课时左右。可同时开设2 门课程,一门是用于理论教学的Java框架技术,另一门是用于项目实践的Java框架技术实践。

2 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更新

就业难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受经济危机影响,放慢了经济增长速度,很多企业单位都减少了工作岗位。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门槛降低,学生数量骤增,出现了粥少僧多的局面,以至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得不提高要求,择优而录。就JAVA语言课程而言,就业单位对其实用性和技能性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符合这一要求,过去的教学理念应当转变,教材内容也应随之更新。

首先,教师应重新认识师生地位,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辅助作用。针对以往“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能够主动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内容既要符合大纲,又要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市场走向和岗位需求做出调整。对于理论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一般的内容则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学习数据类型、表达式等基础内容,然后再学习面向对象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同时,要关注市场发展动向,把一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引进教学。

3 灵活运用多种有效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内容,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因为教学内容有难有易,适合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还要掌握多种新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此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启发式课堂教学法。JAVA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令学生掌握JAVA编程技术,能够用于实际中去。首先要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创设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启发他们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简单化。比如在学习面向对象时,会涉及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两种不同的编程思想。为方便学生理解,可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举例,以泡茶为例,面向过程强调的是烧水、温杯、醒茶、冲泡、奉茶、品茶一系列步骤。而面向对象则是分析这一过程中所用到的茶壶、茶杯、茶叶等工具。进而让学生学习类的概念以及类之间的关系、多态、属性变量等知识。

第二,项目驱动法。该方法也较为常用,主要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项目,设计总目标和子项目,以及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为学生提供线索,令其主动搜集资料,带着问题完成任务。因为JAVA语言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多线程、输入输出、异常处理等内容,知识点比较分散,适合设计为若干小项目,逐个攻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重点突出学生的独立和主体地位。

4 合理增设实践实训教学

动手能力低是当前JAVA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该课程本身实践性极强,需要有高超的技能和操作能力。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自身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课堂上要增设实践练习环节,在讲解完理论内容后,引导学生及时练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每学完一个系统课时,应设置有实训课,教师根据内容的重点知识点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给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和环境。在新就业形势下,所设置的实训项目尽量与企业岗位相关,令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岗位流程,了解岗位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在日后就业中的竞争力。

其次,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可考虑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此模式在当前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JAVA语言之类的实践课,学校与当地企业联系,建设实训基地,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自身技能,积攒实践经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或聘请企业自身技术人员到校开办讲座,介绍最新技术,以及软件开发市场对JAVA语言编程的新的要求。

此外,在教学方法中也要体现出实践性。例如实例教学,通过对实际案例分析,或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起实践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5 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但其作用更为重要,任务也更重。在新就业形势下,JAVA语言课程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编程能力,还关注其对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素质。而且计算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必须跟紧时代,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而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难以接受新理念,教学内容太过滞后。而年轻教师虽然能够掌握最前沿技术,但实践经验匮乏,所以必须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首先,应强化JAVA语言基础编程。还以JAVA框架技术为例,该课程看上去很难,极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先了解框架核心技术,如静/动态代理模式、反射机制、模板模式等。之后再与数据库等知识相结合,逐步掌握框架核心技术。

其次,积极参加实践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接近于工作环境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身应熟悉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如果学校和企业有合作,教师应主动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对JAVA语言的应用能力。

另外,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大的师资力量,所以学校要将眼光放长远些,建设教师团队,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

6 考核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考评环节同样是JAVA语言教学的重点,针对以往存在的偏重理论和笔试的缺点,考核方式需加以改变。除了纸质试卷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该增加对其实践技能的考核,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设置机试题目和JAVA实训项目,令学生独立完成,在最终评分时根据学生的笔试、机试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职业素质等。为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可建立试题库,从中随机抽选题目组成试卷。评价要客观符合事实,不得千篇一律忙于应付,且尽量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犯错的学生加以指导,让他们自己分析失误之处。根据考核成绩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做最终总结,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7 结束语

JAVA语言在当前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专业人才更加需求。然而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根源上分析,即通过对课程的全面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黎明.新就业形势下的JAVA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22(6):146

[2]韦灵.浅谈新就业形势下的JAVA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14,25(2):218

[3]杨朝晖,刘振栋,邢国波,等.新就业形势下JAVA课程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7):152-153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分析化学是医药院校药学、药物制剂、检验、生物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结构的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拥有扎实的分析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学习后续专业医学课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学生人数多、课时大幅度压缩、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更新的复杂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和获取更多信息并且掌握好、运用好这门学科知识是每一位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在新形势下,随着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现就我院的分析化学教学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一、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时数缩减,教学任务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分析化学的课时及教学内容不断缩减,不同专业分析化学课时不同,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安排78课时,检验专业安排73课时,生物技术专业安排81课时,卫生检验专业安排138课时,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2.教学内容落后分析化学内容教材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等内容,且存在严重的学科痕迹。各章节内容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材缺乏应用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需要来精简内容。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教学依旧沿用传统形式的板书和PPT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分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味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践操作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分析化学教师,医学知识匮乏分析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很难将分析化学的教学贯穿于医学各专业教育体系中,教学效果不理想。5.相关考评制度不科学分析化学课程的综合成绩构成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仅为考试学习,导致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完善各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的措施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所需应用到的常用分析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优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靠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例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而滴定分析中的酸碱、配位滴定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应详细讲解,而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应用较少,只讲典型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法选择只讲方法原理和结果计算;色谱法中,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重点讲授,在光学分析法中,紫外—可见光谱法为重点讲授;适当减少电化学部分的内容等。分析化学强调“量”,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增加与后续课程相关或与工作关系联系密切的内容。同时可将分析数据处理贯穿到实际生活中,贯穿到各章中。药学药物制剂专业需要讲红外光谱法,检验专业可不讲,生物技术专业需讲解电泳分析法,其它专业可通过讲座的形式补充。另外,专业不同,同一教学内容,侧重也有很大的区别,紫外—可见光谱法,有些专业重在定量分析,有些专业既要定量也要求定性分析,甚至有结构分析。2.加强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利补充,将理论与实踐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遵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规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并循序渐进的增设一些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拟定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合适分析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Na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水的硬度测定,TLC法分离混合染料展开剂的选择,HPLC法在复方阿司匹林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等。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实验项目。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分析化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很多理论看不到摸不清,且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各式各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类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化教学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第一,用生动的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分析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入口,激发学生相互讨论如何检测三聚氰胺来引入色谱法这一章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这事件中的成分是如何分析。以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水和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法引出红外吸收光谱法这一章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以推出物质的结构,并与此同时设置悬念在测定样品红外吸收光谱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第二,用贴近生活的类比加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类比可使问题深入浅出。比如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可用打靶作类比,准确度是接近靶心的程度,精密度是多次射击后集中的程度。塔板理论的原理可用跑步比赛作类比。能级的能量区别可用楼层楼梯作类比。这样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示较为抽象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气相色谱法时,以flash仿真动画的形式讲解整个仪器的工作流程;讲述红外吸收光谱法振动形式采用动画、实物结构更加生动直观地将几种振动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消化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在线答疑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析化学知识的能力。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实验《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索显色条件、测定条件对吸光度的影响,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比尔定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真正使学生在“教中学、做中学”掌握相关理论和实验技能。4.逐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已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积极探索出勤、课堂提问、课后练习、课后复习小结、课程小论文、实验操作、实验考试和期末笔试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出勤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到课情况;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课后练习主要是对本次课的知识消化情况;课后复习小结主要是对本章知识梳理及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实验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课程的实验操作分数;课程小论文主要是老师给出题目范围或学生自拟相关题目;期末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理论。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5.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利用各种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可到医院、研究所、其它高等院校等参观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作专题讲座,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尽管医药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但显而易见分析化学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分析化学在医药院校各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讨,并采取各方面的对策措施,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人才。加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推动分析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莉,张世德,《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研讨[J].医学检验教育,2000,(2):19-20.

[2]董荣芬.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27.

上一篇:精典英语情话短句下一篇:班级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