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通用8篇)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1

摘要: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台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经过精心的选择、调整和修饰,会使用多种修辞格,从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它主要依靠画面和声音传情达意,给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但是,电影也是一种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性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当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语言时,主要是指电影中的台词部分(对话、独白、旁白、字幕等)。台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揭示主题、表达思想、塑造人物,台词中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格。这些修辞格的使用会使语言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富于文化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为剧情服务。电影中使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修辞格:

一、比喻

比喻是很常见的修辞格,运用比喻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电影中的很多经典台词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有明喻也有暗喻。如: 1.明喻

(1)幸福就像是玻璃球,跌在地上会变成很多碎片,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捡不完,但只要你努力了,怎么都会捡到一点。——《游龙戏凤》

(2)其实爱情就像等巴士一样,有时候你觉得这巴士好旧,不肯上;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这巴士怎么没有空调啊?又不肯上了;有时候你又觉得,哇,这么多人!于是又不上了。等啊,等啊,天又黑了,心也急了,一见到巴士来了,就跳上去了!糟了,搭错车了!——《每天爱你八小时》

例(1)中用“跌碎在地的玻璃球”比喻“幸福”,说明一个人虽然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幸福,但是只要努力争取,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如此比喻令原本抽象的幸福一下子变得具体了。例(2)中把“爱情”比喻成“等巴士”,形象地说明了寻找爱情的人们那种复杂矛盾心理及爱情的可遇不可求。2.暗喻

(3)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GTO》

(4)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例(3)中用“没有彩排”和“现场直播”来暗指人生的不可重来,告诫人们必须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例(4)采用暗喻的手法,把属于红玫瑰类型的女人比作“蚊子血”和“朱砂痣”,白玫瑰类型的女人比作“饭渣子”和“床前明月光”。婚姻中“蚊子血”和“饭渣子”是平淡乏味甚至可厌的;爱情中的“朱砂痣”和“床前明月光”却是唯美的,如梦似幻的。两个简单的比喻把婚姻与爱情之间抽象的差别变得具体可感。

二、排比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其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现效果。在电影台词中常用排比来突出主题,提高表现力。如:

(5)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和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我摘下来让我闻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我去跳海!——《纵横四海》

(6):“挂居,我一直喜欢着你,一直无法忘记你;即使物转星移,口红改变了;即使明日会四分五裂,我的心一直不变,即使说一定要忘记你,还是办不到,还是那么喜欢你”——《爱情白皮书》

例(5)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凸显了观点;喜欢不等于自私,不等于要

拥有,要给对方自由的空间。例(6)是三个分句构成的排比,表达了主人公对挂居的深深喜爱之情,情真意切。

三、对比

运用对比,可使两个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启示。电影中常用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

(7)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是坏人,当他杀了成千上万的人后,他是大英雄,是好人。——《和平饭店》

(8)人们过去是扒开裤子找屁股,现在成了扒开屁股找裤子。——《王贵与安娜》 例(7)用“杀了一个人的人”同“杀了成千上万人的人”做对比,阐释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例(8)将“过去”和“现在”的短裤做对比,过去人们穿的很保守,所以只能“扒开裤子找屁股”,而如今有些人穿起了丁字内裤,用“扒开屁股找裤子”来形容丁字裤面积小,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之幽默诙谐。

四、反问

反问是明知故问,又叫“激问”,基本特点是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电影台词中常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如:

(9)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嘛?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简爱》

(10)做人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呀?——《少林足球》

例(9)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其实是说“我”也是有感情的,强调感情跟美貌和地位没有任何关系。例(10)的意思是说做人若没有理想,没有雄心壮志,将永远只会任人宰割,跟咸鱼没有任何区别,这里用反问来加强语气,显得更有震撼力。

五、反复

反复,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字词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反复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抒情方法,电影台词中常使用反复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如:(11)说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快十年了,老大!——《无间道》

(1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这么认真呢,需要吗?——《大话西游》 例(11)反复提及“三年”,强烈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感情,表现了一种忍无可忍的不满情绪,也是对对方不守信用的一种质问。例(12)可以说是周星驰电影语言的代表,幽默中带着调侃,反复里闪着机智。“需要”与“不需要”的反复运用,逼真地体现了说话者内心的复杂心情。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一句最后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上递下接地把话说下去,一些电影台词就是借助邻近词语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如:(13)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宾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卡萨布兰卡》

(14)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活着》 例(13)表明了二人的相遇乃命中之必然,“她”来到了这个城镇,踏进了“我”的酒店,看似偶然,但是从此也就走入了“我”的生活,踏进了“我”的心里。例(14)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深刻地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单纯而片面乐观的愿望。幻想鸡变成鹅,鹅再变成羊,羊再变成牛,有了牛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令人心酸。

七、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词格叫回环。回环在视觉和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电影台词中经常有这样的句子,如:(15)我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非你不可》(16)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无间道》

(17)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把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直截了当地给演出来,不过戏演完了还不是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胭脂扣》

例(15)中将“寂寞”与“想你”回环往复,突出了“我”非常想你,不是在寂寞的时候想你,而是时时都在想你,想你却不在身边,才会更加寂寞。例(16)中台词借助回环揭示了人和事之间的关系,人只能去顺应社会,适应环境。例(17)中将“戏”和人生回环,将人生的飘渺、痛苦与无奈无情地展现在眼前,同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八、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巧妙的用于抽象事物,就是拈连。这种修辞格,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如:

(18)抛出的篮球可以巧妙的躲开,那样就不会被打倒。那抛出去的感情呢?——《情定大饭店》

例(18)中的“抛”,本来是用来形容具体事物“篮球”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抽象事物“感情”上,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

九、移就

把原本属于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于乙事物,就是移就。移就修辞格的运用,会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在电影台词中这类句子俯拾皆是。如:(19)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2046》(20)“我知道爱情会褪色,就像老照片。而你却会在我的心中永远美丽,谢谢你,再会。”——《8月照相馆》 例(19)中,“潮湿”本是属于触觉的性状,在这里移用于不可触摸的“记忆”;例(20)中,将本属于视觉性状的“褪色”移用于看不见的“爱情”,以上两词的移用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文艺美感。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2

1 合适的言语修辞能给节目添加更多的趣味与欢乐

在民生类型的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经常会使用恰当合理的比喻、模仿、讽刺、谐音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段来形成风趣诙谐又不失犀利的语言风格,使节目既有趣又不失新闻的严肃性,特别是在探讨一些令人民群众感到敏感或比较严肃的内容的时候,更能让老百姓在享受轻松愉快的同时更好地接受这些讯息;同时还能产生直击要害的效果,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节目如《蔡浩敞开说》、《大海热线》、《新闻脱口秀》、《直播生活》等都是比较典型并且十分受百姓用户爱戴的。

2 语言修辞能够更好地加深语义印象,加强语言严谨和灵活运用性

新闻主播在节目的评论中适当地应用设问、排比、反问、异语等修辞手段来借此加深观众对于语义的解读和认知,这使人们在新鲜有趣又灵动多变的话语中接受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新闻事实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例如,每天都有数千人翻越护栏横穿马路,为了争取时间,这是要钱不要命啊!最近沈阳热心网友反映:公交车经常过站了才开始报站,这样的公交车司机,你到底是有延迟还是为了给国家省电啊?

3 语言的修辞能让所表达的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增添趣味

在当前的民生类型新闻节目里,主持人大都能够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民生话题、新闻信息表达得更为形象生动、传神有趣,并且诙谐幽默。不但使节目内容不再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同时还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观看新闻事件的时候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分析。

4 语言上的修辞能够更加婉约地表露节目的意思,还能够增加节目的质量和内涵

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在对事件的评论中都能够应用到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使语言更加风趣;还能够让人在细细品味后感觉意义非凡,有效地发挥观众群体的思维。

马上就要到羊年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带着羊字眼的任何商品都是空前的火爆。一位淘宝店的店主告诉记者,在他这个月所进的货中,基本上样样都能和羊沾边,洋娃娃、羊角装饰品、羊毛围脖等,而且质量非常不错。羊毛衣和外套也都卖的很火。店家说:既然是过年了,羊年怎么能不和羊沾边呢,一年就等着这一阵呢。那么电视机前的您今年是否也想要洋洋得意呢?

汪峰发布微博称章子怡是他的皇后,而章子怡随后也在微博中回应汪峰说:你是我的音帝。对于这一举动不少网友表示:汪峰为了上头条可谓是费尽苦心,然而这次又会被谁跳出来抢占他的头条呢?可怜的峰哥,你可得悠着点啊。

现如今的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可谓是愈演愈烈,很多医生都纷纷转行辞职;对于这一点,有关部门调控了医疗行业从事医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但是我们说,你提高了工资那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矛盾就解决了吗?给医生调高了工资,医生挨打就能天天在那挺着吗?解决医患关系最重要的不是涨不涨工资,而是应该从实际角度出发,提高医院的软件硬件,这样才能得到根治。

就例子中应用到的手法我们可以看见语言的修辞提高了节目质量,保证了收视率,同时还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不得不说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策略。

5 结语

随着新闻文化的普及和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民生新闻一词正逐渐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相关专属词汇,甚至渐渐主导了新闻的潮流,而就新闻本身来说,这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使严肃的新闻变得更加有魅力。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许多家电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今出现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民生类的新闻节目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推崇在各个地方电视台都有着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的诞生与发展已经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闻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特点着手,同时对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地解决并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语言修辞

参考文献

[1]王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编排研究——以山东电视生活频道民生新闻栏目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2]彭舒文.同城民生新闻栏目的媒介生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6).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3

关键词:《红煤》;矿冶文学;篇章修辞学;修辞格

引言

刘庆邦(1951~)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之王”、“中国煤矿文学的旗手”,是中国当代少见的直面当下社会、当下现实的作家,曾经荣获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其长篇代表作《红煤》[1]是一部煤矿生活题材的小说,号称是中国煤矿版的《红与黑》,也被认为是最具震撼力的中国小煤窑黑幕、一个煤老板的奋斗与堕落史并荣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不择手段当上了村办小煤窑的矿主,随着滚滚而来的金钱,宋长玉的欲望急剧膨胀,作恶多端,最终因井下透水事件逃之夭夭的故事。小说以社会转型时期矿工进城务工为背景展开叙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目前,对刘庆邦矿冶小说《红煤》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主题解读、人与自然视角、社会视角以及《红煤》与其它作品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入手。[2-6]国内外对篇章修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较少被运用于小说文本。目前为止,仅有袁晓[7]将篇章修辞学运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本文试图从篇章修辞学的角度,以矿冶小说《红煤》为语料,将篇章修辞学与小说文本相结合,为矿冶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一、《红煤》的篇章结构特点

篇章修辞学作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随着西方及俄罗斯20世纪6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而诞生的[8]。索尔加尼克[9]指出,“篇章修辞学是篇章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篇章的不同类型、篇章的修辞特征、篇章的展开方式、不同功能语体中的言语规范、言语类型及个人风格”。

篇章的总体布局结构一般包含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而小说文艺篇章的总体布局结构则细分为标题部分、开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刘庆邦在创作《红煤》时采用了具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局、首尾呼应、自成一体的封闭式情节模式。作者平淡的情节布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矿区生活的图景以及主人公宋长玉的奋斗堕落史、映射出作品深刻的时代主题。

1.《红煤》的标题特色

“红煤”本是行话,刘庆邦将其作为作品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红煤”本义指一种和铁矿伴生,煤块上面有铁锈,里面也有红筋,被称为红煤的煤。煤本身是黑的,但燃烧后便会变红,并化为灰烬。小说讲述了农民轮换工宋长玉由一个原本质朴、本色的农村青年渐渐变成一个刻薄、势利的不法商人,在人生追求中,人性变质由“红”变“黑”的故事。小说标题巧妙运用隐喻,形象地暗示了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农村青年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以及农民工进城的悲剧命运。

另一方面,“红煤”不仅象征着农民工身体上的痛楚,更象征着农民工心灵上的痛苦。煤里,有矿工的血、泪和汗水。小说中,农民出身的矿老板宋长玉因矿井透水事件而逃走;小煤窑矿长唐洪涛得知井下瓦斯爆炸,想尽办法隐瞒矿难。这一出出矿难的背后所折射的是矿老板人性的扭曲以及对矿工生命的漠视;这些沉睡在地下上万年的黑色神木里,也因此融入了矿工的鲜血与生命,而成为“红煤”。表达了作者对矿工弱势群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批判了小煤窑主的贪婪、基层官员的腐败和渎职。

2.《红煤》的开头和结尾特色

《红煤》以一幅煤矿工井下工作图拉开作品的序幕:

“宋长玉上的是夜班,人们睡觉时,他正在井下用火药和铁器采伐煤炭。他不是夸父,却追着太阳,跟太阳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傍晚,当太阳落入地下,他便披挂整齐,下井去了。清晨,太阳刚从东边的山梁冒出来,他也乘坐灌笼从井口升了上来。”(1)

作品以开门见山式,直接交代了主人公宋长玉特殊的矿井生活。另外,巧用比喻将宋长玉的夜班采煤工作比作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寥寥几笔勾勒出矿工特殊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不仅要在地下进行劳作,还要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要穿越很厚的地层,要穿越黑暗,甚至要穿越死亡才能采到煤。在此,作品流露出的是作者对社会底层民众,尤其是对矿工这一特殊生态群体的关注。由此开篇,也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小说最后,刘庆邦将宋长玉为躲避矿井透水事件而仓皇出逃作为小说结尾:

“宋长玉没敢开自己的轿车,他让弟弟长山开出一辆货车,连夜把他送到省会的火车站,又连夜搭上一列开往南方的火车,向沿海某大城市逃去……宋长玉如在梦中。”

结尾虽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读者也许会思索,“宋长玉结果如何?其家人怎么样了?”然而,小说在此戛然而止,令读者回味无穷。在矿难面前,滚滚大水不仅带走了17条鲜活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宋长玉不择手段、处心积虑所追求的财富、名誉、奢华的生活以及幸福的家庭。人性的缺失必将导致毁灭。作品揭示了在城乡对立的二元化社会大背景下,农民工身上固有的小农意识如短视、势力等,促使以宋长玉为代表的农民工在追求成为城里人的过程中逐渐人性扭曲、灵魂变异的命运悲剧,从而深化了主题。

3.《红煤》的情节特殊组合

小说的情节设计,体现着作者对全局和局部、作品主题和语言材料所做的大范圍的布局和安排。作者对《红煤》的情节进行了特殊的组合或创造性的扭曲,深刻地揭示出小说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小说以主人公宋长玉的命运起伏为主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全过程,围绕这一情节主线,作者运用多种布局技巧以彰显小说主题思想。

(1)渲染法,即在某个细节上浓墨重彩,夸大突出,改变平常的比例,以引起读者对那些因无意识接受而被忽略的东西。例如小说第一章矿工洗澡一节,将宋长玉洗澡的过程用了6千多字精细地加以描绘,通过矿工们洗澡这一日常生活的简单事情,表现了矿工们卫生状况的糟糕,展示了矿工们生存环境的糟糕以及生存的艰辛。再如:宋长玉精心设计,给唐丽华写信的情节,作者用了将近5千字加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他心思之缜密、城府之深。处于社会最底层,无权无势又渴望摆脱农民身份的宋长玉试图攀附矿长女儿唐丽华通过婚姻往上爬,揭示出底层民众妄图转变身份的无奈。

nlc202309011738

(2)插叙法。在围绕主人公宋长玉命运的起伏这条主线的发展过程中,作品穿插了一些故事情节。如第一章中矿上给工人送伞。宋长玉回忆起老家的母亲找堂婶子借伞遭轻视的情景。“看来还是有工作好啊!要是还在老家,别说下雨,就是下冰雹,下刀子,谁会给老百姓发伞呢!就冲这一点,他也要在矿上留下来,再也不能回老家去了。”这一心理活动影射出当时农村生活的落后,也交代了宋长玉绞尽脑汁想留在矿上的原因和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

(3)设置悬念。在作品第一章开头部分,作者将宋长玉变得注重洗澡设为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现在宋长玉变了,洗澡洗的相当仔细”、“跟半年前刚来煤矿时的他也不一样。那时候他洗澡也很潦草”。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说主人公宋长玉为追求矿上医务室的护士、矿长的女儿唐丽华,他想通过洗澡来洗净身上的煤尘,洗去煤矿工人身上的黑色烙印,洗去内心深刻的自卑感,宋长玉的洁癖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涌动的摆脱农民身份的愿望。”[10]。第五章中,宋长玉借开办红煤厂煤炭之事怂恿岳父明守福给唐洪涛送个三千两千换小绞车。在唐洪涛收受贿赂,并送出小绞车之后,宋长玉写信举报唐洪涛受贿,“证据”才再一次浮出水面。这就是他处心积虑制造证据的原因,宋长玉为报复唐洪涛,不惜制造证据,突出了其人性的逐渐扭曲与灵魂的变异。

二、《红煤》的修辞手法

《红煤》中,刘庆邦主要运用了对比、暗喻、象征等辞格,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与修辞潜能,也对主题的阐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乔集矿矿长唐洪涛前后对矿工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鲜明,展现了基础掌权者的渎职与腐败。小说开始,为了体现自己的亲民度,唐矿长公开“承诺,如果有姑娘愿意嫁给矿工,矿上将热烈欢迎,并给予较高的待遇”。后来,发现宋长玉追求其女儿,唐矿长由对他发出严正警告,最终发展至对他借故开除,永不录用。唐洪涛说一套做一套、嫌贫爱富、虚伪至极的品行表露无遗。作品展现了在城市化进城这一社会背景下,城乡二元社会的对立与矛盾,唐洪涛一类的权利阶层代表着城市对农民的不接纳,而宋长玉则代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身份不被认同的尴尬。

老乡孟东辉对宋长玉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了他趋炎附势的小农意识。当得知宋长玉和唐丽华在谈恋爱的时候,孟东辉特意讨好,溜须拍马,执意要送木箱子给宋长玉,“他不由分说,把箱子推到宋长玉床下去了”。当宋长玉被乔集矿开除后,又直言不讳地要回了箱子。孟东辉对宋长玉的不同态度和见风使舵的行为,深刻地揭示出农民出身的他身上固有的劣性根:狭隘、势力与鄙俗等。

此外,伴随着宋长玉的个人命运波澜起伏的是红煤厂村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造成的恶果。昔日的旅游胜地红煤厂村山清水秀、水鸟成群,因为煤矿的无节制开采,如今却变得鸟类绝迹,树木死亡,连村民生活用水都发生了困难。与此同时,宋长玉也由一个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变为一个贪婪、冷血的礦老板。红煤厂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映射主人公宋长玉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与毁灭的悲惨结局,揭示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矿工的悲剧命运。

三、总结

就主题而言,《红煤》不仅流露出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煤矿单位基层机构中掌权者们麻木与腐败的揭露和批判,同时,通过农民工宋长玉身份转变前后的所作所为,展现出一幅转型社会农民阶层的生活图景,再现了农民矿工们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不断扭曲的人性变化,揭示了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衍生的城乡差别、贫富分化、身份差异和文化歧视等矛盾。作品传达出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社会转型期城乡差异的深刻忧虑。

参考文献:

[1]刘庆邦.红煤[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8.

[2]张震,谷显明.变化的时代 不变的奋斗—《红煤》与《红与黑》中主人公奋斗历程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张鹏.人与自然——《红煤》的双重视角[J].名作欣赏,2007(12):

[4]张凤梅.社会视角中的文本解读—评刘庆邦新作《红煤》[J]. 作家杂志.2010.

[5]张凤梅.守望在“城乡交叉地带” —刘庆邦矿区小说论[D]. 上海师范大学.2008 (4):21.

[6] 张丽梅. 论刘庆邦小说中的“矿井”世界[D]. 天津师范大学.2010 (4).

[7]袁晓. 篇章修辞学视野下《贵族之家》的作品分析[D]. 吉林大学:2012 (10).

[8]王凤英. 篇章修辞学[M].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7:1.

[9][俄]索尔加尼克.俄语句法修辞学(复杂的句法整体)[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10]王德颂. 为了人类诗意的栖息—评刘庆邦长篇小说新作《红煤》[N]. 深圳特区报. 2008.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湖北理工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矿冶文化传译”(批准编号:13xtr05)阶段性成果。

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学》 篇4

社论:是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政党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的指导性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

例证法:即事例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引证法:即事理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是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归纳: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演绎: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的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编者按:是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的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编后: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居于新闻报道之后,用于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多使用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因事抒感,借题发挥。分独立配发和非独立配发两种。

评论结构:是评论的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安排,包括标题、引论(开头)、正论(正文)、结论(结尾)四部分。

时评: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

专栏评论: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特定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主要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署名评论。在我国评论史上早已有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类型也不断丰富。

短评:是一种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它或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个方面,代表编辑部发言;或抓住新闻报道中最新鲜,最有特色,或者编辑认为最值得突出的东西,加以强调和发挥。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选题: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新闻评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新闻媒介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存在的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面向广大受众阐述的倾向性观点、立场的新闻性政论文体。

立论:也称立意,指一篇论评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作为对所评述事物或问题提出主要看法和见解,立论是选择论据、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立论统率全文所有的观点和材料。“意”,指文章中统摄材料的中心思想。虽然它并不就是具体的论点,但却是诸论点的总和,并且统率诸论点,可以说是全文的基调。

评论员文章: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作者作为编辑部评论员,体现编辑部集体的观点和倾向,一般由编辑部自行定稿。论题一般偏重于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比社论广泛、具体。常常配合或结合新闻事实或材料发表,依附性较为明显,要求配合及时,不失新闻性和时效性。

新闻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文体,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新闻述评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评述结合。内容上述多于评,但重点在评,述为评服务。一般抓住当前形式和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或转折时刻,或者针对具有普遍意义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很强。

二.填空

1.新闻评论的政论性体现在强烈的政治性、论理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

2.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主要有:上面的精神、下面的情况、新闻报道和专门策划。

3.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有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和音响评论等。

4.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有口播评论、图像评论、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等。

5.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和观察家评论等。

6.新闻述评的类型主要有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和工作述评等。

7.新闻评论的结尾方式有精辟概括式结尾、号召式结尾和含蓄式结尾。

8.狭义的选题又称论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

9.新闻评论,作为以传播观点为目的的新闻传播行为,对近代以来的国家社会历史生活和重大社会发展进程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般可以分成问题型、论点型和表态型三种。

11.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有归纳式、演绎式、递进式和并列式四种。

12.新闻评论的语言特征有准确性、简明性、哲理性和生动性。

13.编者按,就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政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两种。

14.新闻评论的功能主要有教育引导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发言表态功能和认知深化功能。

18.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和比较法。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社评和评论员文章属于阐述型评论。需要配发言论的新闻类型包括方向性新闻,倾向性新闻和批评性新闻三种类型。新闻评论写作过程构思酝酿的两个环节是选题和立论。

19.一篇新闻评论的灵魂是创造性思维。

20.杂文在表述方法上和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它杂而有文。

22.新闻评论的语言的特征的是准确性、简明性、哲理性、生动性。

23.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是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24.短评的体裁特征是短小精悍、新颖独到、生动活泼、就实论虚。

25.新闻评论的归纳式结构方式顺应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规律。

26.演绎推理:又称演绎法、三段论推理,它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原则推导出个别、具体

事物的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它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27.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通过对

若干事物某种共同属性的分析、综合,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根据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可以将归纳推理分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28.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相同属性,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比、类推。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简答题

29.如何培养新闻评论写作的习惯?

1.树立“我能做到”的坚定信念 2.建立“必须完成”的自制机制 3.掌握“捕捉由头”的基本方法 4.学会“解剖”来把握规律 5.养成相互讨论的良好习惯

2.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怎样进行选题?

A

(一)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选题是对媒体定位和受众需求契合点的寻找

(三)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和新闻事实间的契合B

(一)事件性选题

(二)非事件性选题

C

(一)选题避免“晚”

(二)选题避免“俗”

(三)选题避免“错”

D

(一)看是否为当下热点问题

(二)抓住新苗头,放出“第一枪”

(三)针对性强不强

E

(一)从你的选题中读懂中国

(二)新闻本位无法回避热点

(三)有冲突的话题更有评论价值

(四)追逐热点之外,拓宽选题途径

(五)带着问题意识,等待新闻由头

30.新闻评论的开头有哪几种方法?

(一)点 名论题,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二)以新闻事件由头,引出论题

(三)说明原委,回溯来由,交代写作的动机

(四)摆出靶子,进行驳论

(五)用设问句直接点明论题

(六)用引语、经典、故事开头

31.新闻评论的结尾有哪几种方法?

(一)精辟概括式结尾:这类结尾较多,运用较为普遍,起总括全文高于全文的作用

(二)号召式结尾:这类结尾需高屋建瓴,或展望前景,或揭示哲理,慷慨陈词,由

衷抒怀

(三)含蓄式结尾:借助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隽永含蓄,耐人回味,给读者以

比较多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32.立论的方法有哪些?

(一)想想自己以前接触过的新闻或经历的事件

(二)看看别人对类似问题的观点

(三)对照一下党纪国法

(四)考虑一下公民道德

(五)头脑风暴法

33.新闻评论的特点有哪些?

(一)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二)时效性

(三)思想性

(四)论理性

(五)大众性

34.新闻评论的用处有哪些?

对于个人用处:1.提高理性思维,具有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能力

2.在未来当好记者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3.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使我们具备自我推销的实力

对于媒体用处:1.可以使媒体全面传播信息

2.体现媒介政治立场的旗帜

3.可使新闻信息传播发挥最大功能

4.增强媒体竞争力

对于社会用处:1.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3.提高人们认识能力

9.选题为什么重要?

10.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有哪些?

内容方面:新闻报道侧重向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用事实说话”,体现一定思想倾向,主要给受众以“知”。至于事件本身的实质,以及由此可以引申的意义、社会影响等更深层的内涵,则留给受众去思考。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刻揭示新闻事实表象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揭示新闻事实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

写作目的方面:新闻报道以传播 新闻信息为主,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的作用。新闻评论旨在阐明作者主张与思想观点,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起舆论引导作用。

表达方式方面: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为基本条件。能否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11.新闻评论中观点与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12.对新闻评论写作者所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辨新闻事实 2.多收集相关资料 3.不要简单化批评对象 4.不要急于“学以致用” 5.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写

13.一篇新闻评论中有哪几种类型的观点?

1.只被论证不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

2.不被论证而只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

3.既被论证又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

三.简答:

时评的特点:

1)时效性强。有时与新闻同时发,同一天见报。

2)选题范围广。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法律、民生、公德无所不包。

3)观点新颖,思想性强。时评的观点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给人以深度理论思考。

4)针对性强,主要针对重大新闻或社会问题发表评论。

5)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广播评论的特点:

广播评论既有所有新闻评论的共性,即强烈的新闻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传播快、广,感染力强和群众性广等优点,以及稍纵即逝、不留痕迹等缺点 网络评论与报纸评论的区别:

与报纸评论相比,网络评论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第一,准确及时,反应快捷;第二,旗帜鲜明,尖锐泼辣;第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第四:时效性快于报纸。

但是,网络评论的理性思考不足,时有偏激浮躁,质量有待提高。

新闻评论标题制作的特点:

1).以观点和态度为依据,内容可以是具体事实也可以抽象化。一般为一行主题,重大社论可加副题。语法上也无严格要求可以是句子,可以是词组。灵活运用,不拘一格。

2).体现评论中心内容和思想水平。

3).要求准确贴切,简明扼要,鲜明生动,立意要高,观点要明。

四.论述: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区别与原因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择事实的标准不同: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记者应该按照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事实,以《人民日报》 5月23日的人物通讯《稻香万里济众生―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以下简称《稻》)为例,文章选取的袁隆平生活、科研、休闲等各方面的有代表性的事实,都具有真实性、鲜为人知性等新闻价值。而对于新闻评论而言,选择事实的标准是事实的论理价值,如《人民日报》6月23日的新闻评论《追星当追袁隆平》(以下简称《追》)中,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袁隆平科学成就的事实是人尽皆知的,不具有新闻价值,只具有论理价值。

2.表述事实的方法不同: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为基本条件,对事实的表述必须准确、全面,不宜表现出感情倾向。新闻评论对事实的叙述不注重细节,可以表现出明显的感情倾向,要求对事实的叙述简明扼要。如《稻》

对事实的叙述生动、具体,细节丰富,而《追》对事实的叙述笔墨很少,点到即止。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5

[摘要]本文从交际修辞视角出发,对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深情挽留苏格兰的题为《让我们团结一致》的演讲进行了简单解读。本文着重探讨卡梅伦在演讲中的选词艺术与以及他驾驭复杂多变的英语句式的超高能力。

[关键词]交际修辞 选词 句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52-02

2014年9月16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前往苏格兰港口城市阿伯丁发表题为《让我们团结一致》的演讲,对即将公投的苏格兰做出了深情的挽留。这篇政治演讲内容丰富详实,语言流畅,句式富于变化,情感真挚动人,表达准确,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这篇演讲从政治意义上讲阻止了苏格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保证了英国的完整性与其国际地位不动摇,维稳了英国国内各地的经济,防止了动荡的发生。同时,也有力地压制了英国其他地区独立的势头。从文学角度出发,这篇演讲辞也是文采高超、富有号召力的一篇成功佳作。本文将以交际修辞的视角对其进行浅尝解读。

一、交际修辞概论

英语修辞学的理论源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修辞学。修辞是修饰文词或语词的艺术手法,修辞是使语言表达产生美感效果的形式安排,使语言能最有效地传达信息感动听众、读者的策略。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1)言语的规律和特点,如语体、文风和风格的规律,修辞方法的规律,选择词语和句式的规律,组织话语的规律,以及语言体系中的修辞手段。(2)修辞现象,即消极修辞现象(交际修辞)和积极修辞现象(美学修辞)。(3)语言文学综合现象。[1]由此可知,交际修辞是消极修辞的一种。消极修辞是陈望道巨著《修辞学发凡》所建立的两大分野理论体系之一,它既指一种修辞现象,又指一种修辞手法。胡习之先生在《辞规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辞格与辞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魅力可言。辞格属于积极修辞,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不管是什么样的辞格,它都具有或强或弱的艺术魅力或感染力。而辞规属于消极修辞,它只是以事示人,以理服人,不以形象感人,不以情感动人,它只求表达得清楚明白、准确恰当、通顺晓畅、平易简洁。”[2]吕煦认为:“我们无论说话或写作,首先要求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明白、通顺,这样才能正确地说明客观事物,表达主观的意愿,完成交际的任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是交际修辞。”[3]具体说来也就是交际修辞在内容的表达上则偏重于炼字锻句,明确流畅;形式结构上偏重于平匀缜密,严谨妥帖;总体上讲究逻辑思维,叙述准确,鞭辟入里,以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修辞能增强表达效果,并且主要侧重于用词的精确、结构的多样化以及语篇修辞来完成。

二、修辞艺术解读

纵观卡梅伦的演讲全文,人们会问这篇演讲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究竟在苏格兰公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而从文学角度出发,我们也许会问在整篇演讲中,卡梅伦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达到其目的?本文以修辞学的视角从实际具体例子出发,在措词和造句这两个方面来赏析其成功魅力所在。

(一)选词恰当,传情达意

所谓词汇的恰当性,指的是词汇的使用要适合交际情景的要求,即要适合话题、目的、读者或听众。[4]从语体角度讲,演讲由于受到听众、场合、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语言活动的特色。它既有口语体的生动流畅,又有书面语的规范严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这篇政治演讲目的在于呼吁苏格兰的公民在公投时拒绝脱离英国,放弃独立继续留在英国。尽管此演讲与政治权利、反对独立、保持团结一致这些抽象事物息息相关,但卡梅伦在表达过程中多选用简单易懂,人们所熟知的词语来进行阐述与呼吁。而这些词语更容易被听众接受,更容易被听众认可,从而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使此篇演讲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说服力。如:

例1.This is a decision that could break up our family of nations,and rip Scotland from the rest of the United Kingdom.例2.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a trial separation,it would be a painful divorce.例1中用break up和rip这两个简单的动词来解释如若苏格兰公民在公投中投肯定票,支持苏格兰脱离英国,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这一抽象事件。这两个动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说明如果兰独立,那么无论对苏格兰还是整个英国来说都将是一个痛苦的割裂,如同完整的一个人,被生生地撕扯开来。这样的词语有力地使苏格兰人民确信独立并不是明智之举,从而使卡梅伦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又一次获得了胜利。例2中,卡梅伦用trial separation和 painful divorce这两个词组来比喻独立,使听众很自然地在头脑中形成了独立后的画面,也使人不禁考虑独立后的影响。卡梅伦将苏格兰要独立比喻为离婚同时也暗指了苏格兰与英国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统治中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个互相帮助的家人关系。此外在此篇演讲辞中,卡梅伦还使用了大量的情态动词。如文中多处出现would、can、do等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状况的助动词。情态动词作为英语中广泛使用的词语,其修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篇演讲辞中所使用的情态动词,将卡梅伦呼吁苏格兰人民投反对票的感情从政治立场转变为朋友角度,更具说服力,也更易唤起听众的认同感。

(二)句式多变重点突出

从修辞角度讲,英语中的句子可分为掉尾句和松散句,渐近句和突降句,省略句和重复句,长句和短句还有平衡句。[5]有效的英语句子应该是结构清晰且具有吸引力,意思清楚、统一、连贯,并根据所述问题材料的要求重点突出、句式丰富,做到传情达意上符合主题、语境和对象。在本篇演讲辞中,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也体现出卡梅伦深厚的文学底蕴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下面看几个例子:

例1.If Scotland votes yes,the UK will split,and we will go our separate ways forever.例2.The values that say we don’t walk on by when people are sick,we don’t ask for your credit card in the hospital,we don’t turn our backs when you get old and frail,we don’t turn a blind eye or a cold heart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are desperate and crying out for help.例3.This is a timetable that is now agreed by all the mai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et in stone and I am prepared to work with all the main parties to deliver this during 2015.例1是一个掉尾句,掉尾句是一种把关键意思放在整句末尾的句子,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子。掉尾句句末所讲的东西一般都是一句话中最关键的东西,它留给读者或听众的印象也最深刻。掉尾句的修辞作用在于它一直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句子不完,就得不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掉尾句一般都是一步步地扩展,而又一层层地上升,在句末达到一个高潮,产生悬念,强调了主要意思,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句将separate ways forever放于句末,目的就在于强调公投结果如果是赞成苏格兰离开英国独立,那么这个结果将无法改变,同时突出强调英国不会再给苏格兰提供任何保障,从而提醒投票公民慎重做出决定,达到挽留苏格兰的目的。例2是一个长句,长句的作用就是层层深入,感情强烈。这一段话,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感情强烈。如果将这个长句拆开,分为几个独立的短句,虽然总的意思不变,但句子没有了顿挫,听起来就会软弱无力,没有一点感情,听不出一点挽留之意,更激发不起听众内心与情感上的共鸣。例3是一个松散句。在一个松散句里总是把主要的思想或要说的东西首先提出来,把解释或充实它的细节、次要的东西放在它的后面。这样的句子会使演讲听起来自然、流畅、易懂。使表意清晰完整。卡梅伦利用长句和复合句层次多、容量大的特点,来使其表述详尽严密。他利用短句、简单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表意精准、简单易懂的特点说明要点,做出结论,表达意见,发出呼吁,给听众以亲切感,从而使苏格兰公民乃至全英国国民燃起爱国之情,进而达到挽留苏格兰的目的。在通篇演讲中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使用,不仅使演说层次清晰,而且使语言显得复杂但不晦涩,简单却又深刻,使通篇文章波澜起伏富有变化。

三、结论

演讲不仅是要晓之以理,更为重要的是要动之以情,因为其目的在于说服和打动听众进而达到演说者想要的目的。而如若是政治演讲,那么还要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这就要求通篇演讲既要语句正确,逻辑严谨,还要把话说清楚、生动不乏味、精彩且富于感召力。卡梅伦这篇政治演讲的成功不单体现在其深远的政治意义,还表现在卡梅伦对语言的超高运用能力。卡梅伦用具体的词汇给听众以生动鲜明的意象;他用多变的句式来完美地传达了其思想意图,引起听众共鸣。正是由于卡梅伦十分注意根据演说的目的和需要,精心选择词语,安排句式,才使此篇演讲不仅达到了政治诉求,而且也必将是文学修辞史上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32.[2]胡习之.辞规的理论与实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31.[3]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的修辞特色 篇6

[摘 要] 修辞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并将其适度融入到语言表达中,解决“我将怎样说松富有逻辑性和言近旨远性的新闻评论语言的研究,突出了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的严谨性与富有生活化,其次探及各种修辞格,使观众知晓其意并理解新闻的深度。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的魅力背后是其对修辞策略的[关键词] 白岩松 新闻主持语言 修辞策略

新闻评论是一类较严肃,庄重不容出错的栏目类型,它对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反应能力、知识方面要求是极高的,这就使得主持人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白岩松作为中国主持人界的标志性他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白岩松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截流,国庆五十周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大型直播节目,还多次担任神舟飞后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奖项。独具匠心的刻而不呆板的主持,富有逻辑性和言近旨远性的语言表达,都是白岩松的标签。

一. 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的修辞特色

白岩松语言与众不同,富有逻辑性,通俗易懂,具有强大的气场和吸引力,严谨、睿智、语言岩松的语言无论是口语或书面语,其对修辞的运用都恰如其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辞特色。

(一)表达富有逻辑性且敏锐精辟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概念清晰明了,以说理见长,不太强调说话人情感的外露,语言表达闻主持语言,呈现出理性化,逻辑化的特点,具有突出的严谨性与深刻性。

1、选词犀利精辟,语言表达严谨

白岩松作为新闻门类的主持人,选词基调一贯是磅礴大气,说理清晰,这样能够把论点阐述得逻辑性的话语,显示出新闻的深度,带来语言审美的愉悦。白岩松在其新闻主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1)1996年的夏天,白岩松做一期有关“奥运人物”的访谈节目,在播出期间,白岩松和同他是这样说的:“体育是什么?是一种戏剧性的人生,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战场。”(CCTV.谈,白岩松的表述)

(2)2008年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参加火炬珠峰传递登顶活动后,从拉萨返回途经成都,她主动松在与她的连线报道中由衷赞叹道:“谢谢泉灵,刚刚完成火炬接力,又进入生命的接力!”(C白岩松的串词)

(3)白岩松对中国足球的感情深厚却始终保持冷静,面对恨铁不成钢的球迷对足球一片哀怨声“输球要输得有尊严。”(CCTV.《面对面·中国足球》白岩松的评论)

例(1)中白岩松的回答不同于字典里的解释,不同与教科书中的阐述,有白岩松式的犀利,清育的理解。在他看来,体育是爱挑战的人战胜自我的战场,这战场比胜利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对自选词方面白岩松都选取一些大气的词如“人生”“挑战”“自我”,从而表达出严谨富有逻辑性的如此情景,说出这样发自肺腑的话语,即使简短,也不碍打动心系灾区的亿万观众。同样体现了选言外之意,即不是一个人在接力,而是亿万人;不仅是火炬的接力,也是生命的接力。白岩松的这犀利的特色,同时又不失严谨深邃,使观众感受到他的责任心以及人文关怀,为灾区同胞带去最深爱与恨在这句话中完全展现,到底是用“脚”踢球还是用“心”踢的精辟见解,至今为球迷津津乐选词大气且犀利,“尊严”“心”这两词,都传达出球迷们对中国足球最低的要求就是要有尊严的2、语言敏锐深刻,表达情理相融

白岩松在选词方面不仅讲究词语的大气与犀利,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时的情理相融,他的语言剖用修辞,使得他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时,能准确抓住核心。这种修辞特色在白岩松新闻主持语

(1)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当被寄予厚望的射击运动员赵颖慧冲金未果时,白岩松这样说:“比记住得铜牌的高静更容易,但这并不公平。„„她(赵颖慧)输了,但也有权利得到安慰。”(CC白岩松解说词)

(2)在某一期名为《伤心一跪与民族气节》节目中,通过白岩松的描述知道韩国女老板依仗下跪,有人不下跪。让观众心中起伏不定,这时白岩松的一番话,至今令人动容:

“关于老板惩罚中国雇工下跪一事,在这里我不想再议论这个女人了,因为她连被议论的资格47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些人面对的不是战场,而是面国女人。我不禁要对同胞们说:“曾经的贫穷不该是我们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的理由,金钱更不是要说在奔上富裕的道路上,站直喽。别趴下,更不要跪下!”(CCTV.《东方时空·面对贫穷》节 例(1)中白岩松敏锐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他对失利者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普通观也有权利得到安慰”这句话,不仅安慰和鼓励运动员本人,也抚慰了观众失落的心。例(2)白岩松“更不要跪下”等振奋人心的语言,并以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将事件具体化,表达了人穷志不穷,要白岩松感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是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用心体会白岩松的语言,那种感情共鸣,形成自己的修辞特色。

(二)表达言近旨远且富有生活气息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在表达时,不对语言做过多修饰,在一种平和温馨的气氛中让观众体会到语言表达,让观众感受亲切平易的同时更快知晓其本意,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竞争力。

1、选词言近旨远,表达生动流畅

在选词方面白岩松能够很好地做到随机应变,当遇到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时,他往往选择看似过多修饰,却能“一鸣惊人”。例如:

(1)在一次《东方时空·面对面》节目谈论有关幸福的话题时,他不假思索地道出自己的理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流过。幸福就像冬天里温馨的阳光,就像一杯好茶,亲人的笑脸,夜半时分为你点亮的灯。”(CCTV.《东方时空·面对面》,白岩松串词)

(2)白岩松来到深圳皇岗做香港回归现场报道,当他看到“管理线”这个深港两地标志性的这边是香港,右脚这边是深圳,这条让香港和内地人民伤心的管理线,再过三个小时就要消失了„头部队第一辆车驶过那条管理线时,白岩松又说:“管理线并不长,车速也并不快,可是跨越管理跨出的一大步,为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一百年。”(CCTV.《香港回归系列报道》,白岩松解说 例(1)中白岩松的这段话,将幸福寄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物:水、阳光、奶茶、笑脸、为你不平淡的事物中悟出幸福的真谛。白岩松的这段描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观众更懂得幸福的在节目中的竞争力。例(2)中简短的几句话却寓意深刻,通过平淡的语言把管理线背后的新闻解读生活,在他的解读下,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百年距离仿佛弹指之间,使观众感慨万千。主持人的是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很显然白岩松这次解说达到了目的,丰富了他的主持语言,也使他的语言修

2、语言通俗易懂,表述贴近生活

白岩松的语言往往选取通俗易懂的词,从身边事谈起,使得表达亲切自然,简洁生动。不管是关系百姓生活的细节,白岩松总能找到一个与百姓相结合或是百姓熟悉的评论视角,表述得贴近生(1)在谈到防止荒漠化时,他用“尊老爱幼”这个最常说的成语,表达了自己对防止荒漠化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那么把它放在我们面对的环境中也同样适合:‘尊老’就是要把祖先留中得到很好地保护,包括那些文物不受侵害;‘爱幼’就是要从长远眼光把今天的青山绿水更好的们忘掉‘荒漠化’这一曾困扰他们祖先的词汇。”(CCTV.《焦点访谈·荒漠化》白岩松结束语)(2)对百姓关心的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白岩松说:“讨论房价过高的问题,不是做论文,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者有房子住。我特别希望市政府集体采购经济适用房,然后以廉租房的形式返有很多开着宝马的人去排经济适用房的号。第二,赶紧给大量中国的民间资本寻找投资方向,让投资《岩松两会观察》,白岩松的评论)

例(1)中白岩松的这一番话通俗易懂不失深度,用人们最熟悉的成语,赋予其独特的新解,同时也让人们知道荒漠化不是某一个时期需要注意而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例(2)中白岩松的节目说出来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表达得生动且贴近百姓生活。

二. 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的修辞策略

陈望道先生说:“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使达意传情能够适了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可以运用多种修辞策略。白岩松的新闻主持语言在多种修辞策略的润己的立场,使其节目备受观众喜爱。

(一)口头表达的“活化”修辞

俗话说“言为心声”,口语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观众最好的沟通方式。通过对白岩松大量新闻主持和评论资料的分析,在白岩松的口头表达中,语地位。

所谓“活化”是指:语流中语音活泼灵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普通话的语流音变,更多的是表音长的损益”(徐世荣:《语音的积极功能》),语音的“活化”最能使口语达到理想效果。[1]白对于语音修辞的使用,较多体现在语调的“活化”,节奏的“活化”和停顿的“活化”,以此传达

1、“活化”的语调

语调是比较复杂的口语修辞现象,它依附于语句中,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易察觉。语调是语及语势的强弱间歇等诸多因素的配置与组合。在白岩松的新闻主持中,“活化”的语调体现得淋漓十五大召开前夕,《焦点访谈》播出了14集理论专题片《中国之路》,主持人白岩松在第四满怀激情地说:海风吹来,龙的传人当然不会弱不禁风。中国引进资金,也在引进竞争;引进朋友大门终于对外开启的时候,它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对门外的人说了一声:“欢迎你”;更重要的是来了”。(CCTV.《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第四期,白岩松的结束语)

如此激昂,令人振奋的语调,展现了白岩松的激情,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语时这种情意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使节目所要表达的信息与观众的心意融会起来,那就是作为中国以看出白岩松真情实感地流露。

2、“活化”的节奏

“活化”的节奏,是指语势起伏而形成的语流远动态势。节奏是一种很抽象的语言现象,它受目的制约。白岩松语言多样,但都非常讲究节奏的跌宕。例如:

在主持《中国之路》时,他说:“历史进程走得飞快,饥渴的年份刚刚过去,精品年代瞬间到精品年代的到来,给人更多的兴奋。因为它预示着,只要我们执着地向前走,在不远的将来,全世质,还是精神,中国人,有品位!”(CCTV.《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第四期,白岩松的串词)

白岩松从容不迫地对语意进行层层推进,留给听众理解品味的余地;他对节奏的意识也使观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观众对他的主持语言特色有了更深认识。

3、“活化”的停顿

“活化”的停顿是语流中有意识插入的间隙休止,是语言因素中语音的一种特殊—零语音形式的组成部分。在白岩松的新闻主持语言中,对“活化”停顿的运用,使节目营造出良好的气氛,表的效果。例如:

2005年8月13日《新闻周刊》节目中里有这样一段话:“近几年,有煤矿的地方都迅速冒出如在山西前一阵子就传出一批私营煤矿老板到北京一下子买走20辆悍马车,让人震惊得直伸舌头级的轿车,就恕我不提品牌的名字了,它会把汽车展销会办到山西的县里去,这种做法在中国以外的(CCTV.《新闻周刊》,白岩松的解说)

在处理的时候,白岩松并没有严格按照标点符号去断句,像这句“比如在山西前一阵子就传出下子买走20辆悍马车,让人震惊得直伸舌头”,他在“山西”后面顿了一下,这样就与前面所讲的

想要表现出讽刺,运用停顿就能强调这一点,将他的本意表达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二)修辞手段的多元性

新闻评论是一个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电视节目,需要在节目中借助不同的修辞方法来增强语言层次的东西,能否灵活运用,运用地好坏直接反映一个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和文化修养。好的修辞不清晰明了,还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白岩松语言修辞特色多元化,与他语言文字修养和掌握了多种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因情而异”。白岩松新闻主持语言修辞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词组成,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白岩松在主持语言中熟练运用比喻,使得一些看似平凡生动具体。例如:

在《东方之子·长江人》系列节目中,白岩松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们将在中国最炎热的季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最炎热的一条河。”(CCTV.《东方时空·长江人》系列节目,白岩松开场白)多么简短的一句话,在白岩松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使得深刻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将中国喻成“最炎热的季节”,将世界经济比喻成“最炎热的一条河”。使观众明白:中国经济的迅速发

2、借代

借代是用与表达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代称表达对象,使话语具体鲜明地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的主持语言中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使语言富有变化又不失幽默感,经达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带有美感和诗意的美好期望。例如:

同学们在大学里一定要多做梦,甚至可以梦游。比如现在一谈爱情我脑子里只会闪现我爱人的千位俊男靓女的样子„„这就叫做虚位以待。但所有这些梦想都属于你们这个年龄段,我现在没资弃做梦!别忘了替这个社会、替这个国家做梦,全身心地做这种梦。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几次这样的梦!(白岩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发表的一篇演讲)

白岩松在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将“做梦”借代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要有所期待。无论是个人的个人对未来都应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勇敢的设计。运用借代手法将对未来的期许描绘地充满了诗情在对亚运会的解说中也运用此手法,让观众眼前一亮。他在解说时说过一句话:这个大型运动的。他将“水”借代为开幕式的源头,正是因为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只有水能够满足人类高的层次上追求体育之美,预示着这不仅是一场运动会,同时也是一场展现自我生命活力的舞台。好处的修辞,实则体现了运动的真谛:生命在于运动。

3、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组成的辞格。[了语势,增强语言气氛,使语言节奏感更强,更具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感情。白岩松在新闻主持惯的。例如:

白岩松1997年在《东方时空·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中对中国足球的评论,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中国足球挺难弄好的,你想啊„„没钱的时候不行,有钱的时候也不行;业余的时候不行,职不行,穿白衣服也不行;苏永顺不行,戚务生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还是不行„„422行,中国队的阵形什么行?和东亚比赛赢不了,和西亚比赛也赢不了;1:0领先的时候守不住,0:向着我们不行,向着对方也不行;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你骂它不行,表扬它更不行。中国足球治不了,只能靠中医,因为必须治本„„(CCTV.《东方时空·长江人》系列节目,白岩松对中国具有很强语言驾驭能力的白岩松,在对中国足球失望的情况下运用排比句式,使得这段既有说将其观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层层递进,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段排比修辞的使用堪称语岩松语言修辞特色涂上一抹鲜明的个性色彩。

4、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作者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一般自己来回答,这种无疑而问的修辞

使话语层次更加鲜明,结构更加紧凑。在新闻主持中,白岩松使用设问将观众带入到新闻视界中,与观众的距离。例如:

白岩松是一个十足的体育迷,在解说奥运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是什么?是人们向自什么?是一个舞台,上演人们向自己挑战的故事;那我们呢?奥运舞台下的看客,生命舞台上的表届奥运会系列报道》,白岩松解说词)

简短的话语中运用了设问,使观众与主持人一起思考,主持人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虽然出来,但能让观众感受到与主持人的距离更近了,进一步表明奥运就在我们身边。运用设问使得层辞的运用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为其主持增添了色彩。

5、委婉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语言交际,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不便把意思直接说出应特殊的交际需要,这就是委婉。[6]委婉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主持人语言中更多的是内容松的新闻主持语言中,用委婉将有些语言表达得温婉含蓄,又不失深意。例如:

(1)他曾经有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今天,人群中也许你我并不相识,但是当我们一起筑起社会已经注定。在明天,如果人群中当谁需要的时候,同舟共济,让生命之舟永远行驶在安全的航线。(白岩松的评论)

(2)他在《面对面》的节目中,从一位学生用电脑打字的方式给母亲“写”信为起点,在白岩比如设问、反问,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做法的否定立场,他的话是这样的:

„„高科技真能代替一切吗?„„再过几天要过年了,现在时兴电话拜年,恐怕不能取代面对面来越忙,通讯也方便了,人与人距离越来越远,难道真的不需要情感交流了吗?„„在大踏步前进间的关怀?(CCTV.《东方时空·面对面》,白岩松的评论)

例(1)中白岩松没有直接说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而是委婉地将它带入到人们今天、明天的流畅,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的能力和深厚的主持功底。例(2)中对于这位学生的做法,白岩松思,在一种商量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这不仅仅是白岩松对如此做法的一个表态,更是他对自己母亲 新闻主持语言不仅要求“说得对”,还讲究通过修辞的方式“说得好”。作为中国主持界的一语言,浸润和包含着多种修辞手法,其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且注意说话时的语调和节奏,形成了独岩松新闻主持语言表达讲究修辞,既符合节目需要,有很强的传播力,又符合新时代主持语言的要岩松在其节目中修辞的准确运用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如何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是任重而道远学习过程 注释:

[1] 应天常:《节目主持人语用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172、179页。[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3] 张斌:《现代汉语》,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2页。[4] 唐朝阔,王群生:《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5] 孙仁生,李延瑞,徐吉润主编:《现代汉语新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4页。[6]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吴 郁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2]应天常:《节目主持人语用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邹煜,马力,夏中南主编:《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张斌:《现代汉语》,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唐朝阔,王群生:《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孙仁生,李延瑞,徐吉润主编:《现代汉语新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应天常:《强化谈话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的修辞意识》,《视听界》,1997年第6期。

[11] 江南,庄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12]常万生,常华:《白岩松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化解读的别样魅力》,《电视研究》,2011年第1期。[13]吴志文,陈嘉琪:《“白岩松风格”透视》,《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7

一、旁逸特征的修辞学解释

从传统写作经验来说, 任何写作活动都是作者有意识地去表达某个思想主旨, 而写作的各部分、各枝节都是为了这个主旨中心而服务的。写作方法上强调逻辑性、严密性即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文学理论从侧重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转向侧重对读者接受的研究之后, 作者们也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这就是旁逸, 其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是通过在正常逻辑叙述中暂时脱离正常逻辑叙述的轨道, 以新异性的内容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 从而达到维持正常叙述得以完成的目标。修辞学上对旁逸的解释是:“写作时有意地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 加以风趣插说或注释的一种文本模式。” (1) 表面看起来这些与主旨无关的叙述毫无用处, 甚至莫名其妙, 然而正是这种读者阅读期待视野中的被短暂打断缓解了读者阅读的疲劳感, 引发了读者积极的思维与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 由于这些旁逸多是作家自身的经验或者对事情的强调与注释, 拉近了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增强了读者理解的可能性;又由于这些旁逸之句多采用了拟人、夸张等某种修辞手法, 因而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性。比如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中有这么两段旁逸:“可是忽然之间———在小说中, 人常遇见这个‘可是忽然间’, 生活里充满多少叫人惊奇的事啊!……请君看得明白, 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 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 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 巡官也一样打喷嚏, 就连枢密顾问有时也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第一段旁逸是创作者的自身体验, 第二段旁逸是创作者陈述的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 然而契诃夫在此处用略带夸张与强调的语气提出来, 给读者造成一种“小题大做”的感觉, 正切合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主旨:小公务员竟因为一个“小题大做”的喷嚏, 死了。强化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即通过对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极端的懦弱, 表现了作家对黑暗社会的抗议, 以及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同情与愤懑, 表明了作家对罪恶制度的无声控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意义上的旁逸最终归属还是为了明确中心主旨而服务。

二、《城堡》叙述上的旁逸特征

在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 也存在叙述上的旁逸特征, 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比如在第一章中, 写K第二天睡醒起来正要走出去的时候, 突然看到墙上一幅黑黝黝的肖像, K很仔细地看了这幅肖像, 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写。在以往的叙述经验中, 花了一定篇幅来描写的肖像一定是给后面什么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的。然而在卡夫卡的叙述中, 这幅肖像仅此出现一回, 以后再无涉及。这就是典型的叙述旁逸, 暂时性偏离他本来要走出去所见所闻的叙述轨迹, 而在此稍作停留。又比如K想去城堡而未能够, 在雪地里胡乱转悠的时候, 一位名叫盖斯塔克的汉子主动送他回了旅馆, 而关于这个盖斯塔克, 后面也没有任何交代。这也是旁逸。类似这种旁逸在小说中还有很多。那么这种停留, 或者说这种旁逸究竟是否有其意义呢?它是否如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旁逸一样, 也是为明确中心主旨而服务的呢?

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感性经验来说,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不可能一刻不停地做有意义的事情, 也即旁逸其实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当人在专注看书的时候, 看了一会儿他可能也会觉得乏、觉得累, 这个时候, 人的目光可能会暂时离开书本, 而看看周围的环境, 这是思绪的一种旁逸。他可能会盯着墙上的某个斑点很久, 有时候这种注视是有意识的, 人看着看着会随心随意而联想到许多不相关的事情, 甚至成就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那样绵长的思绪流动;也有些时候, 它是根本无意识的行为, 在盯住这个斑点的时候, 他的脑袋进入短暂性休眠, 其实什么都没有进入他的视域及他的心间。卡夫卡的《城堡》在书写手法上即更像是人生活中的这种随意想事, 泼墨挥毫在兴之所至的地方。

在《城堡》中, K刚来村庄那个晚上, 他很疲倦, 小说写道:“这里是一个很暖和的地方……他抬起疲乏的眼睛在他们身上随便转了一圈以后, 很快就睡熟了。” (2) 然而又发生了很多事情。人们将他活生生地拽醒, 希伐若急于向他确证他的身份。起初K是不以为意甚至是有些高傲情绪的。他说:“让我告诉你吧, 我就是伯爵大人正在等待着的那位土地测量员……我早就知道上城堡去报到是太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今晚权且在这样的床铺上过夜的缘故。可是你, 不妨说得客气一些, 却粗鲁无礼地把我吵醒了。……”然而, 当希伐若向城堡打电话确证得到否定的答案时, “K一时转念, 希伐若、庄稼汉、客栈老板和老板娘也许会联合起来对付他。为了至少能躲避他们第一阵袭击, 于是他紧紧地缩在毯子里”。这个时候K是惧怕与民众的对抗的, 高傲的姿态也完全消失了。最终K得到了城堡官员对其身份的肯定, “他慢慢地探出头来”, 然而城堡官员上司对下属居高临下的态度又使他不好受, 如此辗转多番折腾, K终于睡着了。“他沉沉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连老鼠在他身边跑过一两次也没有把他惊醒”。所以第二天睡醒起来的时候, K的心理是有些放松与得意的, 同时, 心思细腻敏感如K, 他的内心深处也应该是预感到了城堡那无处不在的权威, 以及自己今后与它可能产生的对抗。从类似于这样一个庇护所意义的旅馆走出去, 走向城堡走向未知, K的脚步有些微微延宕, 思绪旁逸是可能的, 也是非常符合日常生活情理与逻辑的, 于是他看到了墙上的肖像, 并清楚地观察了它。从表面上看, 这副肖像画以后再无涉及, 这处旁逸似乎偏离中心主旨, 然而正是由于这副肖像画, 引出了客栈老板与K关于势力的一番对话, 势力———这是K不愿迷信、不愿恐惧然而却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客栈老板说:“我可并不以为你有势力。”点明了K在村庄的位置, 却不知故事越发展, K的势力越小, 终其一生的奋斗也只是得到居住的许可权而已。可叹可悲。从这点来看, 此处旁逸终归还是为中心主旨所服务了。

从接受者接受过程内在心理的理性层面来说, 旁逸特征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以其新异性的内容重新刺激了读者的阅读思路, 重新唤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与注意力。如《城堡》中对于盖斯塔克的叙述, 当K欲进城堡而不能够, 无助地站在雪地里, “……接着便把他孤零零地撇在下着大雪的门外了”, “……这倒是扮演失望的一个绝妙的场面”。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K遭遇了那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而站在雪地当中的孤单与寒冷, “K仍旧在雪地里站着, 他简直不想把两只脚从雪里拔出来, 因为这样不过是再把脚陷进去罢了”。这个时候, 盖斯塔克救了他, 用雪橇将他安全送达了旅馆。单从这个事件来说, 并没有旁逸, 然而结合全本小说, 后文中盖斯塔克再没有交代, 于是, 读者知道这里是一处旁逸。可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按照以往阅读小说的经验会产生一些期待视野, 如盖斯塔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样的人生遭际, 又会与K产生怎样的交集?然而没有。表面上看作者浪费了笔墨, 读者也会失望, 然而从深层来说, 这很符合人的日常生活, 即并不是每一个你见过并帮过你一次的人都会出现在你今后的人生中, 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人生经验。所以读者读到后来会释然。一直以来, 对卡夫卡的《城堡》的解读很多, 各个角度去探析似乎都有道理。读卡夫卡的小说之所以许多人会产生共鸣的原因也就在此———从小说的脉络中感应到了自身的生活。譬如《城堡》之永远进入不了, 人们由于生活中、情感中、思想中那些到达不了的部分而共鸣于此, 因此大家都认为它是一篇绝佳的寓言。那么盖斯塔克这处旁逸真的就与主章主旨完全无关了吗?

盖斯塔克提出送K的时候, K说:“上城堡去。”而盖斯塔克毫不犹豫地回应:“我不愿意送你上那儿去。”这里即暗示了K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城堡, 甚至到达不了城堡。这是小说的主旨是完全对应的。《城堡》整部小说所守护的唯一内容就是K进入不了城堡。当K坐上雪橇, 文中这样写道:“这单调的叮当声, 同这种慢腾腾的旅行和那个形状可怕而又冷漠无情的车夫却是十分和谐一致。”车夫冷漠, 人情也是冷漠的。K后来“从雪橇上刮了一些雪, 捏成一个雪球往盖斯塔克扔去”, 简单的动作意义却很深远。K试图用雪去唤醒村民, 即用最冷的东西与最冷漠的人情相对抗, 也暗示了K今后在村庄的时光充满了对抗与斗争。K进入不了城堡, 然而终其一生都在为进入城堡而抗争。这与小说的中心主旨亦是相对应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旁逸仍然是为中心主旨所服务的。

三、结语

像这样的旁逸, 在卡夫卡的《城堡》中还有很多很多, 不断延续着生活的真实脉络, 抓取着读者的阅读习惯, 又不断从深层次为中心主旨服务。熟悉卡夫卡的人都知道, 他的长篇小说很多都是没有完整结尾的, 这种开放式结构如同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旁逸一样, 根源于真实生活的本原与延续性。卡夫卡的小说读者之所以会觉得好, 原因大概也正在于他对于生活脉络的体察与承袭吧, 读者从中阅读出了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感悟与追求。难怪著名学者高玉教授这样评价:“《城堡》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之中, 生成于读者与文本的一种相遇, 但解释权不在作者那里, 不在专家学者那里, 也不在上帝那里。每个读者都可以解释, 只要有道理, 解释符合人们的要求和愿望, 能够引起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这种解释就是合理的, 就是《城堡》的‘本义’。在‘反懂’的欣赏中, 《城堡》有无穷尽的‘本义’。” (3) 永远的《城堡》, 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2][奥]卡夫卡著.汤永宽译.城堡[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高玉.《城堡》:“反懂”的文本与“反懂”的欣赏[J].外国文学研究, 2010, (1) .

新闻评论的修辞学解读 篇8

关键词语文名师 文学作品 多元解读 语言批评 文化批评 评论标准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名师大量涌现。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一大批语文人才,可以更快更好地引领语文教育事业走向成功。语文名师之所以称为名师,是因他们取得了突出的语文教育成果,其中就包括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成果。但他们的这些多元解读成果是否真的有效,还需要有科学的标准来予以评论。我们认为,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学批评,因此从文学批评理论中可以找到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科学标准。通过研究和整合文学批评理论,我们认为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可以有两个标准:其一,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其二,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换言之,科学的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应该既是一种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又是一种立足学科(文化)的多视角解读。二者纵横结合,揭示了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全部意蕴,也构成了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科学标准。

一、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本质上属于文学批评。对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整合,可以分为语言批评和文化批评两类。因为在社会历史批评、文体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本批评、女权批评、生态批评等众多的批评流派中,文体批评和文本批评属于立足语言本体的批评,其他批评,主要涉及的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内容,在宏观上都可算作文化批评。

在课程与教学意义上,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首先是一种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因为文学多元解读的对象是文本,文本实质上是由语言构成的,而语言和文本又是多层次的,所以要对文学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语言批评,首先要明白何为语言、何为语言批评,其次要明白语言(即文本)的层次结构,最后才好践行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

1.语言与语言批评

从个体讲,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从整体讲,语言是承载物质与精神的符号系统,也即文化符号系统。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谈到三个观点: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条件。前二者是从语言的产生和文化的构成来说的,较容易理解,但第三点较为深奥,所以斯特劳斯解释道:“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1]。其意是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有语言才能承载、传承文化,有语言才能开展文化活动,也就是说,一切文化活动和结果都是在语言这个平台上展开和呈现的,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工具、基础与前提。正是在“条件”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将语言和文化分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与条件,而文化是语言所表现的学科领域内容及其精神本质。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现代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得好:“语言实际上并非同艺术、法律和宗教并肩而立,而是所有这些精神展示物的持久媒介。”不过,语言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和媒介,而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和媒介。伽达默尔继续说道:“语言并不是作为一种形式力量或能力才提供了我们所寻求的符合,而是包容了一切能够用语词表达的存在物的基本媒介。”[2]这也正如胡塞尔所言: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对文学进行语言批评,不仅要解读其语言形式,也要解读其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存在。

在文学批评视域中,语言批评包括文体批评和文本批评。文体批评,自古就有,但在20世纪初的哲学语言学转向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文体批评。文本批评是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统称,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欧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和盛行于美国的解构主义批评。这两种语言批评的不同点在:文体批评重在揭示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文本批评重在揭示语言的独特形式与结构。但它们有更多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很重视语言、语言技巧及其意义的分析。比如,文体批评是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书写及其变异分析”来证实文本的语言风格和特征的[3],而文本批评的基本方法是“文本细读”(逐字逐句的语义分析)、结构分析、陌生化分析和解构分析。这些分析不仅涉及外在形式,也涉及内在的蕴含,遵循了由表及里的从语言层到表象层再到意蕴层的分析规律。语文名师文学教育中的语言批评,体现的是文学教育的语言工具性和文本基础性。

2.语言(文本)的层次

语言或文本的层次就是语言或文本的结构,分语言形式结构和文本整体结构两种。关于语言形式结构,刘勰《文心雕龙·章句》里有这样的言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即一种“字—句—章—篇”的结构。文本整体结构,即文本由外而内的结构: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那里,文本是一种二元层次结构系统,包括语言—言语、能指—所指、共时态—历时态、句段关系—联想关系等要素的二元对立与统一。而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奠基性和教育性要求语文名师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多层次的语言批评时必须寻找到一个精要、好懂、有用的内容层次结构。

惯常的“内容形式二分法”,内容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和情节”,形式指“体裁、结构、语言以及各种描写手法”[4]。这种分类最简要,但内容很是模糊——“题材、主题”似乎是就创作说的,而“人物、环境和情节”似乎是就小说说的,不能简明表现文学文本的内容。而将“语言和描写手法、体裁、结构”等并列也层次不清,因为在结构主义语言学那里,描写手法、体裁、结构等都是语言的具体形式。这种标准不一的分类显然会给文本分层解读增加难度。孙绍振教授也曾论述过经典文本结构的“三个层次”:“显性的、表层的连贯感知,包括行为和言谈过程”“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更加隐秘的第三层次是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与风格”[5]。这三个层次的论述确实涉及到了“行为和言谈”“意脉”和“文体形式、流派与风格”等内容,但由于主要是从逻辑、心理的角度看文本层次,所指教学内容并不明朗。因此,为了便于语言批评,我们认为,根据古代文论中的“言意论”“意象说”“情志说”等观点以及现代结构主义文论中的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的说法,从“言、象、情、志”四个方面来指导文学文本的多层次解读[6]。

3.立足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

“言、象、情、志”基本层次的界定,彰显的是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第一要义:多元解读首先是一种基于文本(语言)的多层次解读,多元解读中的“多元”首先是“多层次”的意思。“多层次”中的第一级层次是“言、象、情、志”,第二级层次是“言、象、情、志”各自下位的层次。关于“言、象、情、志”及其各下位层次,因拙文《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已有论述,故这里只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具体阐释一下文学文本多层次解读问题。

(1)“言”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言的多层次解读,字词句方面,需要分析“乐”“蔓”“佁”等多音多义字,“篁”“坻”“嵁”等偏僻字,“参差”“俶尔”等连绵词,“斗”“蛇”“隶”等名词作状语,“可(大约)”“布(映)”等古今异义,“凄”“乐”等使动意动情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省略句,“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比喻句。表达方式、叙述方面,要读清游小潭的经过——闻小潭、见小潭、感小潭、离小潭;描写方面,要读清文中哪些地方是景物描写方面,哪些地方是人物描写,此外还要弄清文中抒情、议论以及补记的地方。表现技巧方面,要理清“潭上—潭下—潭上”的外在游踪线索和内在“(忧)—乐—怆”情感线索;写哪些景用的是白描,哪些景用的是细描;哪里是直接描写,哪里是间接描写;哪里是动静结合,哪里是情景交融,哪里是比喻象征手法,等等。而本文体裁风格,是游记体裁,写实风格。如孙绍振教授所言,《小石潭记》表现的是柳宗元“比较执着于现实”的一面,其写实风格与《江雪》诗一比较,就水落石出。[7]

(2)“象”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象的多层次解读,主要是“景”和“人”的识别。景可按潭里、潭外来整理:潭里,主要有“水”“石”和“鱼”;潭外,主要有“篁”“树”和“蔓”。人有主要人物和随行人员:主要人物是“余”;随行人员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以及跟着同去的两个姓崔的年轻人:恕己和奉壹。关于象的多层次解读要注意的是浅尝辄止,不能越界。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从“象”的层面走向“情志”的层面,变分析“象”为分析“意象”,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象”的客观性特征。

(3)“情”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情的多层次解读,从字词看,是“乐”和“怆”,但这两个表达情感的字并不是简单的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乐”什么,是“心乐之”,这个“之”就是小潭里清冽的水、怪异的石、自由的鱼和小潭边的绿篁、青树和翠竹,其乐抒发的是短暂抛开尘世烦恼后欣赏美景的片刻欢愉,也即对自然的爱。“怆”什么,是“悄怆幽邃”,是为静悄悄的、幽暗深邃的环境而悲伤,这初看起来也是为景而忧伤,但为何前面的“乐景”变成了现在的“哀景”了呢,这是因为作者从流连美景中回到了现实,想起了永贞改革失败的往事,于是情绪变化,忧从中来,所以这个“怆”实质是借事抒情,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由此可见,简单的“乐”“怆”两字,真的融合了自然情、社会情和人类情。

(4)“志”的多层次解读

《小石潭记》志的多层次解读,可从局部和整体两方面来进行。从景物意义看,传神地表现水、石、鱼、篁、树、蔓等景物的“清冽、奇异、自由、绿、青和翠”的特征,说明了自然美景具有养目怡神的功用;从人物意义看,准确地表现了超脱的“我”和现实的“我”的性格特征,超脱地沉浸在自然中的“我”是自由快乐的,回到现实的“我”是痛苦忧伤的。而从整体看,这篇游记表现的是一个遭贬谪的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政治情怀,生活上不得不随缘自适,但政治上永远舍不去的是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爱国情怀。

二、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

在课程与教学意义上,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是一种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也是生活艺术。从生活艺术讲,它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艺术反映,涵盖着大千世界“百科内容”富含着“百科文化”。文学文本多元解读,就是要求读者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艺术素养出发,通过百科内容去读解其中的百科文化。因此,看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是否有效,除了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之外,还要看其是否进行了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

可要实施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也并不容易。因为首先我们要明白何为文化,其次要明白何为文化批评,然后才能实施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

1.何为文化

要实施文化批评,首先我们必须厘清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8]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整个的丛结。这一整个的丛结包括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9]就是从广义角度来界定的。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8]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认为“文化就是对人进行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文化并不包括行为、物质创造和制度的总和”[10]就主要是从狭义,也即“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角度来界定的。我们认为,不少文化定义,特别是广义文化定义,都存在一个弊端:即“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分,也即“文化”与“文化载体”不分。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我们赞成从“精神层面”来界定文化,因为文化毕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同的民族群体共同创造并传承有序的精神财富,它既有人类精神共性,又有民族精神个性。因此,可界定狭义文化为:狭义文化是依赖文化载体(物质形态、行为方式)而存在的人类群体精神及其系统。

2.何为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文学问题的批评。它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广义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所有文化角度来看待文学的批评,包括人类文化学批评。狭义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强调把对作品的研究和作品之外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看待的文学批评流派,特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等学派的批评。狭义文化批评是20世纪初出现文本批评,即文学批评“向内转”后,20世纪中后期又出现文学批评“向外转”趋势的产物。这两种文学批评中,前者属于传统文化批评,重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外在的文化环境进行批评,维护的是形而上的文化话语霸权;后者属于后现代的文化批评,重视从读者立场对文本文化因子进行解构,鼓励读者对传统话语霸权进行反叛。语文名师文学文本文化批评,跟文学界的广义和狭义文化批评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在语言批评基础上的多元文化解读。这种文化解读的领域,涵盖语言之外的一切领域。因此,语文名师文学教育中的文化批评是一种多学科领域的批评,它体现的是文学教育的范畴综合性和主题人文性。

3.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

如果说语言本体批评的多元解读把读者的视角引向纵深,旨在揭示文本多层次的内蕴的话,立足学科文化领域的多视角解读则是在横向的维度上开阔读者的阅读视野,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去发掘文本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文本涉及的学科文化领域众多,在理论上可谓“百科”,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批评,因此我们借用惯常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三分法,将文化批评的诸多领域整合成生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这三个领域进行多视角的文化解读。下面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来进行逐一解读。

(1)立足自然领域的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强调文学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它是工业社会破坏自然和人文,人想回归自然、社会和人文和谐的产物,其中充满批判现实的精神。《祝福》的自然背景是“浙东水乡绍兴”,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文中虽没有关于破坏自然的描写,也没有对工业社会的批评,但毕竟描写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生态,所以,还是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批评。

《祝福》的景物描写不多,但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等零星描述中,知道浙东水乡,有山有水,有各种野生动植物,四季风调雨顺,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地方。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生态就不是这样了。仅从鲁镇社会看,政治上有四叔等封建统治者对辛亥革命者的诅咒,经济上有大户人家和庙祝等对佣工和信众的盘剥,宗教上有封建迷信对鲁镇人的普遍毒害,而人文上,面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屡遭厄运、精神崩溃、穷困潦倒的乞丐没有贴心的关怀和实际的救助,只有嘲笑和愚弄。可以说,《祝福》中有的是和谐自然,缺少的是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而鲁迅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灰色生态,揭露了封建社会愚民害人的本质。

(2)立足社会领域的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视角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它以真假、正邪、善恶为标准,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如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进行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批评,文学批评流派中的道德批评、女权批评等实际上都可划入其范畴。《祝福》中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非常适合进行社会历史批评。

《祝福》中的哲学是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这从四叔书房的书《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就知道;宗教主要是道教,“送灶”“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土地庙”等显露的是道教信息;政治是理学为主结合道教和迷信的封建集权统治,四叔是统治者,这种统治没有真正的仁政,只有愚民政策以及对革命的谩骂和对佣工乞丐的盘剥诅咒;经济是婆婆抢卖儿媳、雇主算计佣工、庙祝盘剥信众的霸权经济、血腥经济,祥林嫂一生无论是卖身钱还是佣金都被婆婆、庙祝等剥削去了;法律上,在《祝福》中是没有法律意识的,但我们可以从女权主义的观点出发为祥林嫂进行法律维权:她的人身权、婚姻权、财产权、居住权、生存权都被这个黑暗的、冷漠的社会剥夺去了;至于道德,这是一个无德的世界,四叔在嫌弃、谩骂祥林嫂,“我”对祥林嫂也搪塞糊弄,整个鲁镇都在嘲笑、愚弄祥林嫂,甚至拿她额上的伤疤开心。总之,《祝福》的社会历史批评就像打开了一个万花筒,既可以了解其中的哲学、宗教、风俗、习惯,又可以对其中的邪恶、不公、迷信、伪善等进行深入的批评。

(3)立足心理领域的心理批评

立足心理领域的批评包括两种:印象批评和心理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者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心理批评指一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并予以评述的批评方法和流派。前者强调心理直觉和审美感受,后者强调“潜意识”(S.Freud)和民族无意识(C.Jung)等。《祝福》中富含丰富的心理因素,可以用印象批评和心理批评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印象批评的实质,就是用形象的语言直观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艾略特说,印象批评的作品分析“仅仅是用一首散文诗解释一首诗”,强调的就是印象批评的形象性;赫兹利特宣称,“我说我想的,我想我感觉的。我无法不从事物采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多少有些唐突的)我的印象”[11],强调的是印象批评的主观性。印象批评虽然强调感性,贬斥理性,但也强调印象要尽量准确真实,甚至夸大直觉的功能,认为印象就是真理。印象批评还强调批评者的素质,认为丰富的情感、敏捷的才思、高尚的情怀、超常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素质。语文名师多元解读课堂的印象批评要求不必像批评家的印象批评那么高,只求学生畅所欲言,有尽量真实的感知即可。例如,《祝福》中可以有这样的印象批评:“祥林嫂的婆婆真是比地主婆还狠”“鲁四老爷假斯文,比黄世仁还毒”“祥林嫂的命啊,比得动植物综合征的人还苦”,等等。

《祝福》的心理批评,我们可以采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即性冲动和死亡冲动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即原型批评理论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E.P.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来分析。

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看,说祥林嫂有改变命运的冲动,有死亡的冲动是有事实依据的,她的逃婚、抗婚、捐门槛都是改变命运的冲动,她与“我”的有无灵魂的对话就是死亡冲动。但说主导她一生的冲动是性冲动可能有些牵强,但也不能说她没有性冲动,因为她和柳妈在厨房聊天谈起额上的伤疤时,柳妈问她“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她笑了”,这“笑了”就有性的回忆和性冲动。从荣格的民族集体无意识理论来看,关于祥林嫂抗婚留下的伤疤,不仅引起她自己的笑,引起柳妈“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笑,还引起全鲁镇的人对她的伤疤的兴趣和一阵开心的大笑。这些都印证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说明全鲁镇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性冲动。当然,全鲁镇人的集体无意识不仅仅是性冲动,还有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以及集体性的祭祀和祝福信仰等。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屡遭失败或惩罚会造成人的消沉和绝望,最后形同植物人,坐等死亡。《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就是这样:逃婚、抗婚、婚姻、家庭、工作和捐门槛(精神信仰)都遭受完全的失败,抗争不如沉默,最后瘦骨嶙峋、头发全白、目光呆滞,犹如一个木偶人,在鲁镇年末深夜连天的鞭炮声、祝福声中悲惨死去。这确实是一个无助的悲剧,这个悲剧是对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缺乏温情、只有伪善的封建社会的深刻批评。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名师们在文学教育过程中确实累积了很多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成果。但这些多元解读成果是否真实有效却需要“立足文本的多层次的语言批评”和“立足学科的多视角的文化批评”这两个评论标准来衡量和论证。希望在这两个科学标准的评论下语文名师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能得到更进一步的规范,希望我国所有语文教师的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能在这两个标准的指引下走向成熟与成功。

参考文献

[1]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安海,孙文献.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孙绍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J].课程·教材·教法,2010(3).

[6] 段双全.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7] 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上)[J].语文建设,2008(3).

[8]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编本,第六版)[J].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0]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J].康新文,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 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J].颜元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小班上学期健康领域的教案下一篇:安装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