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卜算子洪适,卜算子的意思,卜算子赏析(精选3篇)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清澈的水流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 青青的山峦就像美人的眉头紧皱。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边, 就是那山清水秀的江南。
刚刚把春天送走, 现在又送你回家。 如果到了江南春天还在, 你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作者]
王观 , 江苏如皋 (ɡāo) 人。 曾经在宋神宗时当过翰林学士, 因作词得罪了太后而被贬(biǎn),所以自号“逐客”。 王观的词作清新生动, 风趣幽默,且通俗易懂,时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品词]
这首词比喻巧妙, 词中的俏皮话写得新鲜、风趣,通俗易懂, 在送别的诗词里别具一格。
朋友归去的地方是锦绣江南, 那里一定还是春光明媚。 既然春色还在江南,朋友肯定会赶上的, 这是表面的一层意思, 更深层的意思是朋友回家与家人相聚。 这时的家一 定会充斥 着欢歌笑 语,就像春天一样热闹,语带双关,俏皮、有趣得很。
[故事]
词人的朋友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浙东, 在山清水秀的浙东大地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从前, 有个姓曹的渔夫天天都在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14岁的女儿,叫曹娥,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渔民们既盼大水又怕大水,涨水了鱼虾多,但洪水汹猛危险大。 有一年,大雨倾盆, 洪水暴涨,曹娥爹出去捕鱼。
曹娥在家等啊,等啊,等到太阳过了西, 还不见爹爹回来吃饭, 便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沿江向上游走三里, 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 但见洪水滔天, 哪里还有她爹的渔船呢?
曹娥走着走着,碰到几个捕鱼归来的渔民。 渔民们告诉曹娥,她爹被水给冲走了。
曹娥听了, 拔脚就朝下游追去。 她不吃不喝,沿江找啊找啊,边找边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里流出了血泪。
第八天, 曹娥忽然看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 ,一阵惊喜,大叫一声“爹爹”,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 ” 人们纷纷奔去抢救, 却已经来不及了。
又过了三天,洪水平息。 人们在下游的江堤边看到两具尸体, 一男一女, 背贴着背, 女的反背着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爹! 曹娥虽然死了, 但她还能找回父亲的尸首, 把他背到了江堤边。 人们都说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
为了纪念她, 人们在曹娥投江 的地方兴 建了曹娥 庙, 曹娥跳水的江改名为曹娥江。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词作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2.休:停止。3.已:完结,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5.思:想念,思念。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诗文大意: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由李之仪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向对方表示恋情的一首佳作,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此作最大成功在于以长江写真情,生发联想,铸为清词丽句,压倒古今多少言情之作。下阕写长江水的无休无止与自己思君不见之“恨”没有停止作对比,深化题意,吐出绵绵情丝,有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咏梅》作于1171年 (乾道七年) , 诗人此时四十七岁, 陆游早在朝廷与金人签定“隆兴和议”期间就因上书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期来日收复中原而被罢官免职。是年携带家眷, 开始了他西行万里的远游。一天黄昏, 诗人于阵阵寒风中走出驿站, 见满地吹落的梅花, 顿时联想到自己几十年来的种种不幸遭遇, 于是挥毫写下了本词。《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怀之作, 词的上片通过“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中的“断桥”“寂寞”“黄昏”“风和雨”等景物的烘托, 把梅花独自开着, 无人欣赏的不幸遭遇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其实梅花的遭遇正是诗人被馋遭妒、罢官失意、被打压排挤的真实写照;词的下片通过“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中的“群芳妒”“碾作尘”“香如故”等词语的描写, 展示了梅花清香不绝、依然如故、独傲寒霜、坚贞不屈的品格。本词巧用比兴、托物言志, 梅花的品格, 毫无疑问就是诗人自己坚持正义, 矢志不渝的内心独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于1192年 (绍熙三年) , 诗人当时六十八岁, 由于陆游始终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此时已罢官退居家乡四年, 处境凄凉, 无人怜悯。全诗通过“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中的“不自哀”和“戍轮台”, 写出了诗人即便在人生失意、远离朝廷、风烛残年的境况之中, 也丝毫未敢“忘忧国”, 反倒是收复中原、报效祖国的雄心不减, 直白表情, 情真意切, 其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感动人心;接下来通过“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的“风吹雨”和“入梦来”, 把诗人期望披着铁甲征战沙场的壮阔情景和收复失地的美好理想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无奈标现实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正可谓“报国欲死无战场”。哀婉悲壮, 感人至深!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思想主题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殊途同归。他们都鄙视世俗, 洁身自好, 不随波逐流, 不趋炎附势;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之精神实质与曹操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 那就是不言老, 不服老, 仍然希望老有所为的思想情怀。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有言:“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言可谓是对陆游爱国一生的最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