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草语诗歌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日草语诗歌(精选2篇)

秋日草语诗歌 篇1

秋日草语

秋天的草是晶莹而迷人的,

早晨,草叶上滚满了透亮的露珠,

秋日的朝阳刚刚升起,

那露珠在草尖上闪烁,

犹如无数颗闪亮的珍珠串起。

秋天的草是富有竞争力的,

午时,草儿们舒展着黄叶在田埂,

农民带着丰收的`喜悦走来,

草儿随之翩翩起舞,

仿佛要与金色的稻穗媲敌。

秋天的草是无比顽强的小学作文 ,

你瞧,旷野里刚被铲除的杂草,

在寒风的催促下露出了嫩芽,

努力挺拔幼小身姿,

好象要和死亡一决高低。

秋天的草是满怀喜悦的,

你看,它们个个都是昂头挺胸,

因为它们知道:

在漫漫寒冬过去后,

秋日草语诗歌 篇2

汉语中“ 秋红”指秋天熟透泛红的果实, 用“ 秋登”“ 秋获”来表示收成、收获。 春播秋收的生产方式, 使中国古人往往在丰收的喜悦和闲暇中安排婚事, 所以, 《 诗经·氓》 中将“ 秋以为期”作为婚期的同义语。“ 春花秋实”“ 秋高气爽” 都构成了颂秋的积极意味。 当然, 这种赞秋、颂秋的抒怀也反映在古代诗歌中, 白居易在《 暮江吟》 中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美景: “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鳞波荡漾, 水光潋滟, 金风玉露, 银月高悬, 诗人笔下的秋夜是可爱的。“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在《 山居秋暝》 中描摹了一幅安谧幽静、明月清泉的秋景图, 秋之静、秋之色溢于诗中。 刘禹锡在《 秋词》 ( 之一)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 ( 之二) “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知春色嗾人狂”中唱出了与众不同的秋之赞歌“ 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扫文人墨客惯有的秋愁情绪, 那排云直上的白鹤, 那深红浅黄的秋林无一不蕴含诗人豪爽乐观的情怀可见, 秋的自然性与人类丰收的喜悦、奋斗的拼搏、收获的快乐相互作用, 形成感应, 达到了天人合一。“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总之, 在古代诗歌中, 诗人常以颂秋、赞秋来渲泄内心情怀, 陈述生命遭际, 抒发人生感喟, 从而形成了古诗歌颂秋的抒怀方式。

但是, 从自然规律看, 成熟也意味着生命力开始减弱, 草木也正是秋季凋零, 于是, “ 秋”又有了萧条、衰败的含义, 这自然又引发了人们的悲秋心理。 《 广雅》 说:“ 秋, 愁也。 ”汉语“ 秋容”形言怨愁的面容, “ 秋颜”形容衰老的容颜, “ 秋士” 指迟暮不遇, 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知识分子, “ 秋发 ’’指白发, “ 秋决”指处决犯人。 看来, 秋不仅是个丰收、喜庆的季节, 也是个萧条、令人悲伤的季节。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中, 秋天是一幅“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 千古言秋之祖”屈原在《 湘夫人》 中写道:“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为一体, 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 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然而真正开创“ 悲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的人, 并不是屈原, 而是他的传人———宋玉。宋玉的名篇《 九辩》 一开头便写到“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撩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文章第一次将秋景与悲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 “ 悲秋”情结层出不穷:杜甫《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文人雅士悲秋的诗作举不胜举, 由于他们的生活遭遇, 对现实的失望, 对前途的渺茫, 因而看到秋天的只是萧条、寂寞, 是“ 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番情景。

查阅了大量有关“ 悲秋”的诗词, 发现中国诗词中的“ 悲秋”情怀有三种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种:悲叹英雄迟暮, 人生苦难。 秋天万物凋落, 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这自然会引起人年华流逝, 空自怀抱, 壮志难酬的悲叹。 汉武帝刘彻《 秋风辞》 , 诗中以“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 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 最终以“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 虽感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但悲伤中仍带有豪壮。 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 悲秋”情怀。 辛弃疾《 水龙吟》 中, 诗人登临建康赏心亭, 只见”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诗人以悲秋起兴感叹英雄迟暮, 人生苦短。 秋未尽, 发先斑, 纵“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功业未就, 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 最终只能掬把英雄泪。

第二种:抒发离愁别绪, 离别之苦。“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等等, 李清照是“ 悲秋”诗作的重要代表, 那低徊哀婉的缠绵倾诉, 那欲说还休的万种深情, 使她的诗作独具摄人的艺术魅力。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更有王实甫“ 碧云天, 黄叶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而满目苍凉的秋色, 日渐料峭的秋风, 又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怀, 远在异国他乡, 李白也许正在“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发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王建在追问“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而苏东坡只好默默地祝福“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思乡之情, 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种: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 戍边将士, 边关征夫的“ 悲秋”情怀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 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之情。 例如王昌龄“ 黄昏独坐海风秋, 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 塞下秋来风景异”“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 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叹和“ 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景, 辛弃疾空怀“ 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 到头来却只能感叹“ 可怜白发生”。 从中可以看出, 这种“ 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感叹。

凡此种种, 即构成了古典诗词悲秋的抒怀方式。

上一篇:三力第三阶段总结下一篇:农机安全标语宣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