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精选8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

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社会现象的解读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学习与研究以及生活方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学生现实生活;指导意义

一、理论界定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相统一的辨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简言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实物,以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问题

(一)恋爱问题

大学生处于日渐成熟的年龄,爱情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恋爱中的矛盾,单身时的寂寞,无论恋爱与否,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个时候对于爱情要拥有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客观地分析其利弊,才能做到无论是单身还是恋爱,都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

恋爱就像是将两个原本坚固独立的世界融合到一起。两个世界所有的好,中和之后或许不会看上去更好。但这两个世界所有的坏,所有的负能量和坏脾气,加在一起却是双倍的坏。每个人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活,要比兼顾其他人容易太多,所以恋爱中难免有矛盾,需要两个人相互磨合。驯化爱情是一门选修课。如果你选,一定要勇敢,勇敢的割掉自己的棱角,勇敢的去爱那个人的好与坏,勇敢的去牺牲,去放弃,去接受,去相信。并且记住,即便最后是以分手结束,也要尽量优雅的离开,感谢从这段经历中得到的成长,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能够做出选择并且下定决心的人最后都会有所收获,徒劳的则是那些左右摇摆的,单身的时候迫不及待的想要恋爱,爱着的时候又频频回望自由的生活。单身不得潇洒,爱时不能享受,才是最痛苦最不值得的事情。所以,无论如何让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变得更好,只为尽情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步。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去尽情享受单身的狂欢,勇敢承受爱情甜蜜的负担。

(二)学习与研究

我国一直以来面临着三大教育难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在中国?和零诺贝尔(科学)奖现象。这三大教育难题的解决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研究方法,产生三大教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育难题的原因是多元的,解决的途径同样也应该是多元的。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都应当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氛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发生在学校范围内,而且整个实现过程要靠大环境。杨振宁先生说:“美国、中国的教育各有所长。美国的教育,着重培养思考新的方法,这适合20%的优秀学生,对其余的80%学生则是不利的。中国则与之相反。用中国的训练方法,可以使80%的人成才,但不利于培养冒尖的创造性人才。”可见,中国的教育也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国家和学校需要认真调整大学生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实现科教兴国长远目标。

大学生面临着另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前提保障。写作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另外,在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环节—— 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很多学生不了解有哪些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了解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范畴,更无从去谈如何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不知何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情况下,确定研究方法时就容易凭空捏造。所以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它的论文写作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生活与思考

再者,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大学生要学会在单向度化程度严重的当今社会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避免人云亦云。分析近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和谐事件,比如邪教组织伤及无辜,钓鱼岛反日活动打砸抢烧同胞,被人洗脑后执迷于传销组织,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所造成的。

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社会和祖国,一味崇洋媚外,贬低、否定革命,丑化英雄,美化叛徒,虚构歪曲历史,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美化中华受侵略历史,这些深入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与危害,它抹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理性分析其原因,努力建设更加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进步完善的社会体系。同时坚持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兴邦伟业,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强国!

三、总结

不断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仅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理论,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镜江.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88/03.[2]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北京社会科学[J].1995/02.[3]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管理[J].2011/01.[4][德]马克思•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百度文库.2014/4/19.[6]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北京大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2

一、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

现阶段, 每天都有大量的时政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法治、文史、人物等节目, 然而, 硕士生在课余甚至在课堂时间获取的时政新闻、各种评论及种种言论, 却大量来自微信或朋友圈。同时, 互联网上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满天飞。可见, 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进头脑”, 比“进课堂、进教材”更难。因此, 本学期我们组织硕士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方法, 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中对硕士生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编辑, 组织硕士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的和接地气的点评,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条。

1. 创新了小组学习环节。

本学期我们把参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的54名硕士研究生分成了9个小组。分组方法改变了以往强制性分配小组人员和小组人员演讲顺序的原则, 采取学生自行组合和老师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小组成员和小组成员的演讲顺序。小组的任务是围绕“新闻评述”、“教学论坛”教学环节进行比赛。同时, 根据学生意愿成立了专门的“教改小组”, 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跟踪记录和总结。创新了的小组学习环节, 充分调动了组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有效地发挥了组内成员团结互助、力争先进的精神。

2. 开展“新闻述评”教学环节。

为了让硕士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方法论, 授课老师制作了《共产党宣言及其方法论》、《哥达纲领批判及其方法论》、《反杜林论及其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及其方法论》、《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其方法论》等八个课件。开展“新闻述评”教学环节, 就是让硕士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运用八个课件中学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述评价最近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 要求每个硕士生从自己的视角解读重大新闻事件, 从而使每个硕士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 能够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观点划清界限。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本学期该课程的“新闻述评”教学环节不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认可, 而且硕士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3. 开展“教学论坛”教学环节。

本学期不仅开展了“新闻述评”教学环节, 同时开展了“教学论坛”教学环节。“教学论坛”就是让硕士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 运用八个课件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跟随老师一起进行学术研究。本学期老师给定的科研课题是“生态文化教育研究”, 各个学习小组围绕“生态文化教育研究”这个课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做出ppt课件, 然后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本学期硕士生围绕“生态文化教育研究”这个课题做出了九个ppt课件, 这些课件运用马克思主义, 尤其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角度生动地阐明了“生态文化教育研究”的有关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百分之百参加本课程学习的硕士生对“教学论坛”教学环节不仅表示满意, 而且兴趣很浓。

二、教学方法创新后的效果

授课老师的课件,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讲解了七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供硕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者观察、研究和处理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七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硕士生制作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新闻述评”和“教学论坛”ppt课件, 运用了四个方面即“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的方法论。从硕士生制作的ppt课件中, 可以看出硕士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明显效果。

1. 关于学习“实践基础”的效果。

有三个学习小组制作了学习“实践基础”的ppt课件, 他们在ppt课件演讲中认为,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其中, 有一个学习小组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新闻述评中说,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在“依法治国”主题下提出“完善党的法规体系”, 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科学应用。党的法规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前者体现的是对政党内部的约束, 后者体现的是对社会或者国家范围内普通行为的约束。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内法规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科学结论。20世纪30年代, 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如此,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如此,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党的法规体系”也是如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书本里的学问, 而是始终立足社会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指导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2. 关于学习“辩证思维”的效果。

硕士生在ppt课件演讲中认为, “辩证思维”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 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坚持以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 坚持以分析社会矛盾的观点看待和处理社会问题,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有八个学习小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围绕“生态文化教育”这个题目制作了八个ppt课件。其中, 一个学习小组在ppt课件演讲中认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矛盾的方法论。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 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 因而必须在全国人民群众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平等的主体, 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呵护自然, 善待自然, 不能再对自然肆意盘剥、掠夺。“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为了说明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他们引用了习近平同志在APEC欢迎宴会上开幕辞中的一段话: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 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 泽被万物。有一个学习小组制作了述评反腐败新闻的ppt课件, 他们在该ppt课件的演讲中认为, 反腐败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

3. 关于学习“主体活动”的效果。

有两个学习小组制作了学习“主体活动”的ppt课件, 他们在课堂演讲中认为, 科学地理解“主体活动”, 就是要坚持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观点, 坚持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认知, 坚持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最高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第三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其中, 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在ppt课件的演讲中认为, 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党的十八大决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于2013年6月, 总结大会于2014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实践证明, 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党中央关于这次活动的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次活动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 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4. 关于学习“世界眼光”的效果。

有两个学习小组制作了学习“世界眼光”的ppt课件, 他们在ppt课件演讲中认为, 科学地理解“世界眼光”, 就是要坚持尊重经济全球化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积极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坚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第四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其中, 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在ppt课件的演讲中认为,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 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 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经济领域, 一是促进了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1991年正式加入APEC后, 当年我国近80%的出口和93%的进口来自APEC成员, 此后我国与APEC成员的贸易额逐年上升。二是促进了我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APEC作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由于范围小、成员相对较少, 合作领域及活动内容又相对较宽, 因而具有WTO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政治领域, 一是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事实表明, 中国在APEC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二是搭建了我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平台。例如, 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部长级会议和成员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开展部长外交、首脑外交以及其他类型的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 进一步发展睦邻关系, 改善和发展与大国的关系。另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在ppt课件的演讲中认为,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德国进行的正式访问, 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光”方法论科学运用的又一个成功范例。李克强总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是对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对德国访问的回应, 是对双方“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化和落实。期间, 产生了核心成果《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纲要》内容非常广泛, 是迄今中德之间内容最丰富的共同文件, 也是中欧之间合作领域规模最广泛、合作项目最多的文件。《纲要》的核心主题是建立中德创新伙伴关系, 共塑创新未来。《纲要》为中德未来五年到十年的发展制定了规划, 为中德合作定了方向、定了领域、定了项目。

三、体会和今后努力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门新课, 过去没有系统讲授过, 因而有较多的体会。

1. 逐步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然而, 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则是哲学层次的方法。哲学层次的方法是对各门具体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为一切实践活动和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最一般的方法。因此, 硕士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能够帮助他们确立研究社会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使他们在成长进步、观察社会、成就事业中终身受益。硕士生在座谈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时说, 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学习兴趣不大, 通过“新闻述评”和“教学论坛”两个环节的学习, 越来越感觉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越来越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 越来越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2. 逐步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特点。

这门课程不是哲学原理课, 然而同哲学原理课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弄通弄懂哲学原理, 就不可能讲授好这门方法论课。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 才能使哲学原理课程转化为方法论课程。

3. 教师必须克服惯性思维, 主动适应信息多元化时代的新常态。

所谓教师的惯性思维, 是指教师照本宣科, 脱离社会实际, 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所谓信息多元化时代的新常态, 是指学生见缝插针地利用手机、电脑、报刊等媒体获取大量花样繁多的信息。相比之下, 这些花样繁多的信息要比教师给他们的信息多几倍到几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自觉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今后, 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巩固在教学方法上取得的创新成果, 深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创新, 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硕士生思想上扎根。第一, 进一步创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2014年下学期实施的“新闻述评”和“教学论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不仅使硕士生比较好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也锻炼了硕士生的语言表达、写作、逻辑思维、仪态仪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下学期我们将在开展“新闻述评”和“教学论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基础上, 针对硕士生的思想困惑组织硕士生同教师讨论、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辩论。第二, 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下学期打算加大课外实践教学学时, 由教师提出调研课题,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要求每位硕士生至少完成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分析农村社会问题的调研报告。第三, 组织硕士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学习。由教师认领学校的相关科研课题, 然后把科研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 要求硕士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分析其中的问题, 按时交出科研成果。第四, 进一步改革考核方式, 彻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地说, 就是把学分分解到“新闻述评”、“教学论坛”、调研报告、科研成果等项目上, 按照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分析问题的水平给出分数。

参考文献

[1]陈富清.新闻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11) :14-22.

[2]李卫红.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01) :4-6.

[3]赵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3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5月17日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对马克思注意的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搞三个问题:是什么?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即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怎么做?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解决我们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现实生活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界定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理解方式。首先明白“社会科学”和“方法论”的概念的界定。然后递进到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解释,最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首先,“社会科学”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者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例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总称。其次,“方法论”是一种关于方式、方法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论方法”和“方法论”。哲学中很注重方法论,方法论也很需要有哲学的思维。但是并不仅仅是哲学中才具有方法论,也不仅仅只有哲学的方法论,还有技术性方法论和科学性方法论。这些方法只可以作为研究的导向,是不可以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层层递进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呢?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方法,其主要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以及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类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演绎和归纳的方法、综合和分析的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具体和抽象的研究方法等等。

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界定,那么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系统,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创造的合理的方法,我们应该对此办法进行积极的借鉴和吸收。这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融合?对此关系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会取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另一种是,两者是相互对立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我认识到不管是自然科学方法还是自然科学方法,两者都必须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要有利于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价值性和客观性的互相统一。所以,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把两者进行融合。

二、为何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在理解此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它的现实价值意义体现在何处!

(一)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围绕着矛盾分析法来展开的,具体的说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在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要把绝对与相对相统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对割裂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对基本矛盾,为矛盾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把这些方法论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大事件之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哲学课题必须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及现象,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兼顾,一分为二,把握实质,抓住主流,把握大方向,才能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使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主要是指一切进步的、合理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价值理性,也包括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揭示了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丽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努力地道路与方向。反映出了不可偏离进步的价值取向,不可违背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是:马克思主义不但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党的团结的思想基础,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党就会分裂,我们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现实政治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作为社会阅历较少的研究生们是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会导致我们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甚者导致错误行为的出现。通过学习此课程,有利于增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础要件,所以我们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也了解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那么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此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解决日常交往问题

研究生处于比较成熟的年龄段,日常交往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同学或者老师交往中的矛盾,自己的观点不被理解等等,每个人都对自身的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个时候对于日常交往的问题要拥有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客观地分析其利弊,才能做到无论是自己不被理解或者理解不了他人,都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和他人和谐交往就像是将两个原本坚固独立的世界融合到一起。两个世界所有的好,中和之后或许不会看上去更好。但这两个世界所有的坏,所有的负能量和坏脾气,加在一起却是双倍的坏。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生活,要比兼顾其他人容易太多,所以在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是难免有矛盾,需要和他人进行磨合,和他人和谐相处也是一门选修课。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去选修这门课,一定要勇敢,勇敢的割掉自己的棱角,努力的去放弃,去相信。所以,无论如何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变得更好,只为尽情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步。

(二)提高学习研究能力

研究生面临着另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前提保障。写作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另外,在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多不了解有哪些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了解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范畴,更无从去谈如何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不知何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情况下,确定研究方法时就容易凭空捏造。所以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它的论文写作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激发生活与思考热情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研究生要学会在单向度化程度严重的当今社会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避免人云亦云。分析近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和谐事件,比如邪教组织伤及无辜,钓鱼岛反日活动打砸抢烧同胞,被人洗脑后执迷于传销组织,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所造成的。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社会和祖国,一味崇洋媚外,贬低、否定革命,丑化英雄,美化叛徒,虚构歪曲历史,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美化中华受侵略历史,这些深入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与危害,它抹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理性分析其原因,努力建设更加进步完善的社会体系。

所以,不断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仅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理论,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镜江.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3

[2]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2

[3]马克思·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4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经过认真学习,我觉得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让我们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深刻地体会此门课带来的意义。

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我们改革开放及所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强有力的长期贯彻带来了我们国家改天换地的新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经济建设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发展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在不断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同时,硕士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还是在培养要求或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作出必要的调整,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树根是“实事求是”,土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树干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成功实践,和平的世界环境,是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结出的累累硕果。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大跨度跃升,社会繁荣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们今天研究此门课程,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同时使我认识到,它是一种方法论,它提供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事务的方法。它教育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判断事物的“本”和“末”,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也教育我们要循序渐进的推进各项事业,循序渐进的推行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在自己的主张还不被人接受和认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它教育我们解放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生事物,不墨守成规,敢于尝试,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创新。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窘迫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从建国后到八十年代,我国的

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节节上涨,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实我深知,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还仅仅只是窥得一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使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这门课程的老师知识渊博,不辞劳苦为我们讲解,我觉得这门课程的设置非常有意义。

(二)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特色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时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

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称,包括理论、制度、道路等不同层面。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的道路和理论让我理解了,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深知,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外国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都必须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正确处理好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支持和促进国内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

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因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一国两制”的理论得到了检验。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刊登出了《香港之死》,十年后,美国《时代》周刊用25页篇幅探讨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从“唱衰香港”到“看好香港”,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所以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的宝贝,什么主义都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有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越来越清醒。哪些东西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哪些东西对我们长期发展有用,我们的领导人也越来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5

结课论文

题 目: 关于双“11”流行背后的思考

院(系): 研究生院 专 业: 计算机技术 学生姓名: XXX 班 级: 14级09班 学 号: 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日益成为一种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购物方式。2014年双“11”天猫销售额到达571亿元,电商市场持续繁荣。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像双“11”购物狂欢节此类现象,分析网络经济流行原因、发展趋势,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寻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策略。引言

2014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场盛大的电商盛宴,网络经济再掀高潮。事实上,各大电商平台,这一天 的成交额都收入翻倍或者大幅增长,涨势惊人。针对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它带来的效益,也不应回避所产生的问题,这一点对实现网络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双“11”的产生、发展、趋势概况

从2009年开始,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本11月11日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从而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称为双“11”购物狂欢节。双“11”的重要性因为联系到购物节而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

2009年,提天猫商城双11销售额为0.5亿元;经过2年发展,2013年,数据显示,这一年网路购物节,天猫以350亿元交易额成功收官,这个数字,大概是2012年美国网络星期一交易额的两倍。等到今年2014年,11月11日,活动开场仅到第3分钟,阿里的平台成交额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14分钟02秒,突破50亿元;38分钟28秒,交易额冲上100亿元;最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的交易总额为571亿元人民币,再创新高。

双“11”已经变为名副其实的网络购物狂欢节,对电商企业,商家,消费者以及物流企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2、双“11”网络购物节流行的原因及优势 2.1、有效的网络宣传和正确的官方决策 在新媒介时代下网络议程设置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它目前虽不及传统媒介影响,但对媒介受众中网络人群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从天猫的十一国庆促销高潮过后“双十一”光棍节的优惠信息充斥着微博和天猫淘宝站内网页这种有目的地媒介宣传环境所产生的效果逐日累计为“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到来。

淘宝官方人士在深刻分析了当前网购的广阔市场,充分掌握了大众网购的信息和情况为大家都非常信赖天猫,再加上天猫的良好信誉,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们因此抓住此要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方案,用价格战来战胜传统的营销方式,赢得消费者的心理。2.2、消费者自身

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销售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或相近时,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才能得以实现。这时的消费者需求才是有效的。天猫网购的模式省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因此天猫商品的价格比现实中的价格低了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相同的商品的时候很都会选择价格低的。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宅男宅女很多,他们足不出户但并不意味着不消费。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他们在家会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易消费产品和享受服务。显然快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的网购能满足宅男宅女们对高性价比的追求。

3、双“11”网络购物节带给人们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益处

2009年时,网购虽然已不再神秘,但仍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相信眼见为实的中国人,更愿意相信商场里摸得着的商品,“网上多是假货”的传言不绝于耳。甚至到了2012年“双11”奇迹出现之后,网购经济加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经济形式,网购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3.1 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被网购经济培养和改变。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便宜、方便,可以货比多家。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很久没逛过商城。可能是因为一是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逛街。二是商城里的东西不想网上那么方便,商品信息资料不全,但是,现在网上什么都有,国内的、外国的,只要想到,就能买到。还有些人,他们仍然喜欢逛街,但多时候是只逛不买。要买衣服了,会去商城里试穿,再去网上找,一般情况下,网上都会便宜一些。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更是如此。3.2 对电商的影响 显然,双“11”的出世加速了电商的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也倒逼实体商城改革,比如说兴起综合服务。电商可提供给人个性化的服务,这是实体经济很难做到的。对于电商来说,三两毛线也可下订单。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以及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商品成为可能。举个例子,11月7日,清河县东高庄一村民宋洪召拿着包装袋,正在将3两毛线进行打包。在他身后,一排排的纸箱内装的是各种颜色的羊绒毛线,这些货物都是宋洪召为迎接“双11”而特意准备的。宋洪召说,家里销售毛线已经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次做网店,‘双11’是一年中最好的促销时机。宋洪召一边忙着整理货物,一边抽空看一眼电脑。短短的一个小时里,他先后接到11份订单,其中最大单量是两斤毛线。3.3 对于实体店的影响 实体商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受到了电商的冲击。最新数据显示,其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今年1-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6.3%,而同期网络购物同比增长了32.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零成本社会》中提出了令世人震惊的观点,互联网带来的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社会在未来30-50年内将终结目前的经济形态。双11的火热,无疑是对这一论断的注释。越来越多的生产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加速介入电商,主流电商平台上,都有各大品牌的旗舰店,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缩减中间环节的成本,以降低整体成本。3.4 对于快递行业的影响 淘宝与“双11”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快递业的发展。2005年,圆通和淘宝签约,成为后者最主要的线下物流供应商。圆通的大举进入,让原先电商件的“起步价”从20多元大幅下调至12元左右。随着后来申通、韵达、中通等快递企业的争相进入,单价进一步降至8元。低廉的价格和方便快捷的效率让中国物流业长足发展,如今,视物流为主要渠道的各大电商依然在加紧对物流行业的介入。不少电商平台都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队伍。这带给人们生活许多便利。

4、双“11”存在的问题 4.1 淘宝系统自身的不完善 网友拼命刷网页刷了几个小时都没付上钱早上起来发现东西都卖光了,商品链接无法打开,淘宝首页无法成功开启,商品价格随意变动,商品以原价出现折扣无法显示等等,网友纷纷叫道卡死了,甚至产生好多无效订单,直接导致网友无法正确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4.2 网络购物诚信以及售后服务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所有的商店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网络商店很容易建立,但是也是容易作假的,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很多商品网上开起来很好,但是实际买回来并不是很好,甚至上当受骗,这是网络经济天生带来的一个问题。对于售后,很多售后的邮件发放点的发放邮件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差,网页的客服长时间不予回复,在活动当天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不予退换。

4.3 大量订单物流公司不堪负重 今年的双“11”产生了近6亿个包裹,这对物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地的物流公司有没有如此巨大的承受能力,各地物流公司仓库有没有这么大的储量?这些都是问题。很多商品甚至在活动过后半月之久才到达买家手中,但是淘宝交易是在“卖家已发货”10天后,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很多买家没有收到商品就被系统默认确认收货好评。4.4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 双“11”作为网上购物这一新的购物形式,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督和监管。这意味着,当出现了消费者与电商之间的纠纷时,有时很难判定谁对谁错,即无论是多余电商或消费者,难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6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眨眼大学四年生活就结束了,我迎来了研究生的新生活,令我既憧憬又紧张。我上的第一堂课便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内容充实实用,老师讲解的生动有意义,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与我专业学习、研究活动不断结合,努力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我的研究学习。

首先,是对书本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学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是人们进行学术研究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变革世界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方法论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属于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的范畴。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各部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事实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映社会存在,正如我的专业为会计学,在经济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成产方式,反映了社会中的经济现象,这些经济基础,从而决定了我们关于经济的政策,法规等,这些经济问题就是我们这些学经济的人所需要研究与解决的。

那么,社会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即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其本质是现有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距。我们在做科研选题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随后分析问题,并选定选题,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最后得到最终的选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知,在实践中得到真理。在做科学研究时,有系统,有规划的进行学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所以没有矛盾也就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社会科学。我们作为研究生,必然要对自己的学科进行研究,那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矛盾发现问题,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专业相关的矛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其次,是我的专业会计学。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社会科学下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而管理学下又分有一个子科目为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下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管理四个分类科目。我的专业会计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的学科进行研究,可以有利于正确提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① 我的学科专业即会计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

我的专业为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下的分支,所以会计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属于管理学。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认真、诚实求真的态度来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

什么是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我看来,就是能够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并有价值且能够将其解决的能力。在做社会科学研究时,问题来源于社会中的客观存在的矛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矛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寻找真知,这本来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④

怎样在社会科研中提出有学科价值的理论?

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学科,广泛的汲取与自己选课相关的知识,然后要有问题意识,要注重问题的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成有价值的理论,从实际出发,提炼出有时代价值,有学术价值的问题。

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我与我的导师也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我向她汇报了近期学习的内容,并请教她,我们会计学专业应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高老师首先对我上面提出的四个问题以及我给出的答案进行了肯定,且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第一个问题,高老师认为,我的专业会计学,不仅属于管理学科,它还是主要研究对人的管理;第二个问题,高老师补充还要系统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针对会计学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高老师告诉我,具有学科价值的东西都是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基于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她看来,现阶段,会计学应着力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会计语言的一致性问题,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二是公众公司(即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系统方法论等各种方法恰可用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前, 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论及文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 正在进行着深度的反思, 有一个共识就是:走出前苏联的通史模式, 加强经典著作的阅读和教学。而教育理论上, 也发生着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向, 重视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 教学理论不再把知识的传递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 而是更重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阐释经典的能力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理论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适应了这种研究趋势, 其成果将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合理的指导。体验式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填鸭式授课教学, 而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验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生命经历、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的综合心理图式为基础, 感悟、消化、吸收课程内容, 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一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提高, 分析能力的增强,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发展。

一、通过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品德, 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有赖于经济实力的壮大, 而且有赖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 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理论学习的兴趣, 培养理论学习的习惯, 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完成这一任务, 前提是要引导学生走进革命导师的心灵世界, 在这方面多媒体有着单纯语言讲解所不具备的优势长处。因此, 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传递教学信息, 为学生头脑中接近革命导师的文学世界创造条件, 并能使理论课教学感性化, 刺激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并以此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理论课有畏惧情绪,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运用多媒体技术有较为优越的条件, 即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视听艺术形式, 为课件制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真正落实了学生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尝试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 每一个小组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 进行讨论, 切磋琢磨, 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 尝试让学生排演话剧《青春禁忌游戏》, 参加演出的同学自觉组织话剧小组, 相互帮助, 演出效果良好。参加演出的同学谈到体会时说:通过这个话剧的排演, 我明白了大学生活不能简单地追求学分和奖励, 最主要是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此就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在小组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实现了相互信任、倾听, 体验到了课程学习的魅力。

二、本课程利用校园网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学的网络平台

本平台包括课程课件、文论知识拓展相关资料、师生教学互动平台等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篇章, 编辑能够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现状的教材, 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与文学概论和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模块新体系, 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科学化。本课程融入了体验式教学的最新教育理念, 采用国内外最新的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 结合当前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 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这类理论性强的课程以感性的、形象化的方式, 触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本课程的创新点之一是将先进教学理念引入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教学, 从而促进授课内容、授课手段、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和优化。本课题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寻找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模式的契合, 以探索教育之根本目的———“人格”之培养的路径。本课程研究可以帮助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文学理论课程中发挥最佳效果,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人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学中应用此方法, 学生反映良好, 是实现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

中国分类号:G4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2014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考察时北大,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23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再次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此可见,努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命题。

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营造、社会实践等途径,努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不菲成绩和实效,得到广大师生肯定与赞同。然而,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目标缺乏层次

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些学校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时,没有考虑学生年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未能分层实施,分类指导。目标实施过程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以生为本,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

2、方法过于简单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形式要喜闻乐见,理念、手段和方法要创新,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然而,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活动形式简单枯燥,举办方法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3、评价方法不科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考核时从整体出发,从全局把握,要求我们在考核主体、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作全新的系统的变革。然而,有些学校考核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甚至被认为只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教师份内之事。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平时养成习惯的考察。考核内容以记忆为主,没有把平时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综合纳入考核范围。

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使用的方法要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相适应,要尽量多样化,充满趣味性,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体来讲如下: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地,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好课堂,达到广泛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努力推进和改革教学方法,如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

道高为师,德高为范。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做到有榜可仿,有样可学。行动胜过语言,身教胜过言教。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典型案例,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等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具有校园特色的、客观反映校园生活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成果的总和。充分利用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从校园建筑布局、场室布置、人物雕像、宣传标语等方面,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和育人环境。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中去,给学生良好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促进作用

根据教学安排,结合时令特点,通过各项主题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题活动月基础,如三月学雷锋活动,四月节水活动,五月追贤忆人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七一建军节活动,九十教师节活动等,开设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5、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引导作用

现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的社会。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快捷等作用。首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向学生广泛宣传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络,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最后,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班级群等自媒体平台,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德育既要教学,更重在养成。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举止,社交礼仪,道德礼貌等。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爱社会的良好品德。最后,通过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年1月7日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23日

[3]张武.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月23日

上一篇:勤俭节约一年级班会下一篇:对商务谈判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