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国外的节日以及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进而变成潮流。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有时候相比之下学生会去多了解一点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却知晓甚少。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重新去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由来,习俗、传说等,从而让同学们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寻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法,确定实践活动课题,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小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1.《春节序曲》歌曲导入谁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是哪个节日?“春节”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师: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拜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学习与探究

1.揭题引: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生自由说)

师出示节日名:大家判断一下你们说的这些节日哪些是传统节日,哪些不是传统节日?

排排队:请你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引导发现:从各个节日的时间上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日历上有两种日期:公历日期和农历日期,我国古代人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用公历,农历是区分传统节日一个好办法。(点清明、冬至)。这些节日是从古代就已产生并流传至今,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国传统节日。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这(手势)三个节日,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二、分享、交流、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大家去搜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师相机板书:风俗、食俗、由来、传说、诗词)

三、拓展交流延伸

1.少数民族的节日(课件567)师:56个民族,56朵花,56各民族是一家,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看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到旷野中游行。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达努节”,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小结:中国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

2.作业

再确定一个传统节日,继续搜集整理资料。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一节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的开篇, 它向同学们介绍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让同学们知道并体会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并将这种情感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 学生能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激发爱国情感, 激励认真学习, 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为国争光, 为国添彩。

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前准备:

同学们出去旅游的照片, 搜集爱国的格言名句, 了解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七子之歌———澳门现场版》)

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

这首歌是根据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诗改编的。在诗中, 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 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 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同学们, 你们听完这首歌, 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我们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祖国被列强瓜分、受凌辱的历史, 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奋发图强, 振兴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 你们的回答让我感受到大家对祖国深深的爱。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我们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却仍是昂首前行, 毫不畏惧。

二、新课教授

(一)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经常说国家, 国家国家, 没有国哪有家。生活中, 我们都把祖国比作母亲, 比作亲爱的妈妈,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来报答我们的祖国妈妈。

(二)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 ……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 有广大的肥田沃地, 给我们以衣食之源;……秀丽的长江像一条系在祖国母亲腰间的蓝色飘带, 铺展于云山天海之间;奔腾的黄河似一条生机勃勃的飞龙, 舞动于锦绣大地之上。”同学们, 你们到过哪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分享祖国的山水之美吧。

第一组同学展示自己的照片并作介绍:云南玉龙雪山, 无锡鼋头渚, 苏州拙政园, 杭州西湖, 等等。

(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照片, 同学们纷纷感叹祖国山河的壮美, 心底升起对祖国的浓浓的爱, 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广大的人民群众。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的。没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就不会有我们美丽富饶富强的国家。是广大的人民创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 是广大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成果, 是广大的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的人民勤劳、朴素、勇敢、智慧。邓小平同志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 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何等的情真意切。

同学们, 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对待自己的同胞?

(同学们畅所欲言。)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 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让人痴迷, 让人沉醉。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厚重的历史, 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中华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同学们, 如果有外国友人来到中国, 你会向她介绍中国的哪些传统文化呢?

第二组同学们介绍:诗词、剪纸、皮影戏、京剧、兵马俑、长城、四大发明等 (可以带实物进行展示)

4.爱自己的国家。

没有国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 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家的寄托, 是我们个人生存的摇篮。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欣赏歌曲:《国家》, 演唱者:成龙)

(三)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1.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

2.在现阶段, 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四)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内涵极为丰富, 我们要将它发扬光大。

1.热爱祖国, 矢志不渝。

(观看视频:“金晶保护奥运火炬”)

教师点评: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 金晶毫不畏惧, 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 同时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金晶带给我们的震撼, 不仅是因为她的勇气, 她的善良, 更是因为她的拳拳爱国之心。

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同学们都知道不少表达爱国情怀的格言, 比如,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现在, 让我们请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搜集的爱国格言。

(第三组同学展示。)

3.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上, 中国也曾多次出现民族分裂的局面, 每次分裂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 给中华民族的进步造成了障碍, 因此,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为此, 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奋斗不息。但是, 还是有国际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在破坏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 破坏民族间的团结。

(播放视频:“新疆7·5事件”)

同学们, 这“三股势力”是分裂国家, 破坏祖国统一, 危害国家安全, 危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我们要坚决反对, 捍卫国家的统一。

4.同仇敌忾, 抵御外辱。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自由, 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 中国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奋起反抗, 誓死不当亡国奴。有请第四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讲他们所知道的,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历史知识。

(第四组同学发言。)

(五)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结语

同学们, 从古至今, 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 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 有益于祖国和人民, 就是在于他们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我们要和他们一样, 把我们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去,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答祖国妈妈。

(全体同学诗歌朗诵:《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

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传统美德;高中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16-02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学德育大纲高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大纲还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包括对中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理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理应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它应有的、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在我国社会生活乃至世界上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已经为中华儿女所广为接受,并已深入骨髓,时时处处发挥着他的作用,他以他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为任何一种思想,他总是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局限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有益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他的育人功能,挖掘其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就是摆在当今时代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从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但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青少年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这就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政治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着初涉社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给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使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中学生、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鉴于此,夯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

二、实施途径

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择善而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阵地

对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占有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思想政治课讲透、讲实,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高一教材(上册)商品的价值量的引言《项链》的故事中就要教育学生不能太虚荣,而应勤俭、朴实;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要教育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敛取钱财;在讲解职业道德时,教师可以书中徐虎的先进事迹为例,分析说明职业道德的涵义和意义。同时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我国古时候有老中医,在弟子拜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在讲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交易原则和正当竞争时,要对学生进行平等、诚信、尊重的教育;在讲税收的性质和用途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哲学中我国一些古代文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时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教育;在讲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在高三政治常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等等,事实上,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可供挖掘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心”、要“用心”。

(二)积极利用课外活动和实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前面讲到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思想认识要提高,实际上,仅是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尚道德。依据高中政治课的特点,只有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外部的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参观访问和小品表演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案例、名言、谚语、遵纪守法事例,举办手抄报等,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可让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手段和途径

仅靠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其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即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还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如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要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当然也要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可以用相关的视频来说明有关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良好道德的自发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在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渗透而渗透,生搬硬套,要做润物细无声,使二者的融合能做到“无缝链接”,做到渗透的无痕化。同时,我们也要赋予传统美德以现代内容,摒弃其消极方面,发扬其科学合理的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育,切忌“假”“大”“空”,真正做到教育的无痕化。

参考文献

[1]马耀军,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对接与融合

[2]王龙王家芳,浅谈《经济常识》课与传统美德教育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纹样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纹样的简易画法。

2、体验纹样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纹样从设计到制件的大体过程。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纹样的简易画法。

教学难点:借鉴民族纹样的造型、色彩,自行设计一个单独纹样。课前准备:

教师: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图片; 学生: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五十六个民族视频,观赏视频里展示的各民族纹样,让学生感受民族纹样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引导观察各民族纹样的特色。

小结:看完这段视频,你怎么理解纹样?有什么想说的?

讨论民族纹样的造型,材质,饰品,纹样以及民族纹样的多样性,独特性。

二、欣赏探究

1、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民族纹样(课本图片),从衣服的,款式,花纹(草叶纹,动物纹,几何形状,不规则形状),色彩以及饰品的造型(简单,复杂,奇特,质朴)和材质(刺绣、织物)着眼。

2、说说民族纹样的特色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地理环境,风俗习惯)(1)尽量用自己积累的美术语言描述。

(2)作品中点线形的绘画和组织方法,黑白灰的运用。(3)欣赏作品。

3、教师用油性笔示范作画步骤,进行局部线描示范。

/ 2

学生体会感悟绘画方法,了解掌握点线的疏密关系与黑白灰的安排。

三、创作表现

学生作业:选择一款民族纹样,找出其中一个单独纹样画出来,截取其中一部分,选一种方法排列并涂上颜色。

要求:点和线条纹样的组织疏密有序,有黑白灰的层次。

四、展示评价

挑选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评价美术漫画作品。

五、小结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点、线、形,黑白灰去表现画面。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5

小学五年级上册《民族传统服饰》教学设计

景山学校 刘安华

一.课题:民族传统服饰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信息时代,教会学生搜寻和整理有用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十分重要。

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和活动的环境与平台。

二.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我省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服饰,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材简析:小学五年级上册《民族传统服饰》是吉林省地方课程《家乡》第三课家乡民族风情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以民族服饰的欣赏与表现为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的欣赏、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吉林省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丰富性,了解其历史的久远和精湛的工艺,从中感受民族服饰焕发的光彩。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歌曲欣赏等方式了解民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服饰的特点。学生通过朗读、齐读、默读等方法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族服饰,和各族人们友好交往。

重点:了解朝鲜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满族服饰,回族服饰的特点民俗习惯,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突出民族服饰的美。四.教具:课件、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生活着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49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民族服饰存在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民族传统服饰

揭示重点: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重点了解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服饰

(二)学习新知识:

1、看视频,这段视频介绍朝鲜族服装的主要特点:斜襟儿,无钮扣,以长布带打结。

师:朝鲜族的男女传统服装大不相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男子服装(学生看图片及文字)

男子的传统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和灯笼裤,这种裤子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在看朝鲜族妇女的服装:朝鲜族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短小。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最后展示朝鲜族童装: 朝鲜族童装是鲜艳亮丽的“七彩缎袄”,穿在身上宛如一道道彩虹在身上,象征着幸福和光明。

2、出示课件,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是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女子长袍的款式差异较大。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师:朝鲜族服装潇洒,蒙古族服饰华贵,它华贵在什么地方? 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出示图片)蒙古族头饰很美丽、华贵,一般用玛瑙、银珊瑚、玉石穿缀而成。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他们的财富往往集中在妇女的装饰上,尤其是头饰上,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学生理解“华贵”。

看这是蒙古袍。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衣着。穿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2、下面我们到满族去看看那里的传统服饰。(课件展示文字)

满族传统服饰以帽子、旗袍、坎肩为代表。满族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

满族旗袍袖子的样式特别,被称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行拜见礼。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嵌着各种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旗袍?(传统的满族旗袍)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这是爱戴礼帽、穿坎肩的满族老人们。

这张图片是现代旗袍。现代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3、回族服饰不仅漂亮还有民族特点。回族传统服饰与汉族服饰基本相同,回族人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扎腰带,外着青布黑马夹,黑色或蓝色长裤,脚穿白色土布袜子、黑布鞋或白线勾的线帮鞋。回族男女服饰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子多戴白色、黑色或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

看回族少女的头巾,师:回族少女的头巾也叫盖头。有谁知道戴盖头的习俗?学生回答回族少女的头巾也叫盖头

戴盖头的习俗:

一是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

师:这就是回族妇女为什么戴盖头的原因。想不想看看回族的坎肩和帽子?(想)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

 礼拜帽是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帽。

 大多数回族人喜欢戴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号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 带白帽,可以反射阳光。

(三)阅读知识窗

在吉林省政区图上找一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1个朝鲜族满族乡:通化金斗乡。

4个满族朝鲜族乡: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辽源市东丰县三合乡,通化市梅河口小杨子乡,通化县大泉源乡。

7个朝鲜族乡:榆树市延河乡,吉林市蛟河乌林乡,通化集安凉水乡,通化市辉南县楼街乡,通化市柳河三源浦乡,柳河姜家店乡。(还有一个朝鲜族乡老师没有找到,同学们找到后告诉老师,看谁比老师强)

(四)知识延伸

1、有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汉族服装)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不用扣子,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2、轻松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课堂总结: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找第七个朝鲜族乡

(七)板书设计:

民族传统服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汉语教学 篇6

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7

受以上情况的影响, 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方面普遍存在自卑感, 有我不行、我是坏孩子、我没人喜欢, 缺少自信的心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一个人的自信水平越低、其自尊感越低、自我认同感就越低, 自我认同感越低、面对社会的认同感也越低, 对社会的认同感越低, 其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对管理的服从难度也就越大。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 教学工作近6年, 且由于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 使得我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很多, 无论是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还是学习状态都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深刻感觉到,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 让学生改变观念, 把学生带好, 让他们的青春不白白浪费, 将来能有一项安家立业的技能,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读经典等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抓起, 通过潜移默化慢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诵读文化经典为向导, 增强传统美德理论渗透

中华文化经典,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 其价值永恒不朽, 历久而弥新, 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 用经典来对中职学生的青春进行熏染和陶冶, 对提升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次周末返校、早读、课前两分钟, 我都要求学生按时诵读《弟子规》《论语》等文化经典, 每天要求学生识记一句名言警句, 饱览古今经典、理解内容的深邃含义,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 从“学而知”到“知而行”, 逐步达到“行而知”的道德教育途径。

二、重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教育,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

1. 环境熏陶。

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国旗、张贴有关学习、理想、人生的名言警句, 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环境, 从正面引导学生, 给学生豁达、明朗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里保持积极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

2. 艺术熏陶。

现在是手机充斥的食指时代, 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我通过流行励志网络歌曲、励志优秀阅读作品,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教育。我还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网络信息。此外, 我还利用节日办学生书画作品展。这样, 通过多种艺术手段, 不断精华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三、重情感, 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驱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我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注意构建全方位、全身心、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努力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的统一。

1. 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懒惰任性。中职学生, 他们的这些特点更为突出, 如顶撞父母, 在父母面前撒谎, 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 这些都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给其讲道理、摆事实。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传统故事则成为优秀的案例。我还通过公益广告的启发, 也让学生设计自己与父母的漫画, 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恩情, 要尊师重教, 启迪净化心灵。

2.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 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氛围,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尤为重要。因此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一旦有什么问题请全班同学建言献策,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 从而利用各种班级活动, 使学生“互帮、互助、互让、互勉”。这样就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 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 让学生健康成长。

3. 激励班级成员自立自强, 使自立自强成为生活习惯。

现在学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生活中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针对这一问题, 我要求学生自立自强, 并时刻用它教育学生。我要学生周末回家或做一次家务, 或做一次公益, 锻炼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 可以让他们终生受益。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在新时期, 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只要我们的教师、家长和社会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谨记, 传统美德一定会让中职学生成为骄傲。

摘要:中职学生基础差, 生活中缺乏关爱, 缺少自信, 有很多不良习惯, 所以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 在授课中依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步影响改变他们, 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 篇8

关键词:语文;浸润教学;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语文教材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素材用以开展浸润传统美德教育,笔者首先分析了语文浸润教学之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其原则,最后研究了具体的

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使用语文课程浸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表明要开展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以考试为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导致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这让语文教学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学生免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外来糟粕文化的侵扰,这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二、语文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则

语文课程可用于浸润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主要为:

其一,课堂中对学生多鼓励,提升其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思维的平台,推崇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二,语言的哲理和文字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情感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守重知识、明道理的原则。

其三,语文教材中具有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

其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自然的在生活中表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联系实际。

三、语文教学中中华美德渗透的具体措施

1.利用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

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浸润中华传统美德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让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不仅强化知识学习更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中以传统美德为题材的课文较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其中有充分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中具有独特的显现。如体现尊师重道的有《师说》、体现忧国忧民的有《离骚》,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神有感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具有辨别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能力,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有的学生这样评述滕子京:滕子京有点愚忠,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竟然不抱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诱导式的思考和研究,引发一场藤子京是否愚忠的大讨论。最后同学达成共识:作者范仲淹之所以在文中说滕子京,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统领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在大江南北、沙漠雪地开采出石油,也是引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群山中开凿红旗渠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国在一穷二白时通过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实现“两弹一星”梦想的精神依靠。这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最佳体现。作为21世纪的学生和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这种精神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周边局势,努力建设伟大的祖国。

2.利用语文教学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这种情感变为积极的动力

作为一块具有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具有“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在富有情感的教学下,不仅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还能让学生真挚的情感予以激发。《囚绿记》中我们从一株常春藤身上看出“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学生的心田被这些美好的情境所滋润,这对其摆脱低级趣味,自觉追寻高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围绕传统美德教育,豐富写作素材

作为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因为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便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过程,他们用文字把自身学得的知识表达出,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我国的地理、文学、历史等知识,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这让学生在无形中游离于现实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并集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传统美德如学生心中一颗花的种子,最终会开花结果。如通过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得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最终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写作文的素材,更是浸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方式。在学习《春望》的过程中,笔者对古诗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然后向同学描述杜甫的生平经历,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心中生出一股爱国热情。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写诗的历史背景在学生今后写作诗文的时候完全可以运用,提升作文层次和水平。

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国内语文课程中总具有人性的美好以及高尚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很好的利用,让其在浸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志乾.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4(19).

[2]陈华明.浅谈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S2).

[3]虞珏,季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J].医学与社会,2010(12).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讲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仁

一、“仁”字的形音义

二、“仁”在儒学理论上的思想意义

三、“仁”在儒学经典中的应用数据与具体涵义 第三节 小结

第二讲 儒家的教化观念

一、教化的概念

二、教化的系统和基础

三、教化的方式和途径

第三讲 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从本体论上把握道

一、前人关于老子的道论的研究

二、对道的解读的演变

三、老子之道的本体论特征 第三节 从宇宙生成论上把握道

一、道的展开

二、道与德的关系

三、对制度文明的态度

四、“建之以常无有” 第五节 功夫论和境界论 第六节 庄子的道

第四讲 庄子的“三言” 第一节

何谓庄子的“三言”

第二节《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

一、庄子文本的汇编

二、质言是体现在重言及寓言中

三、道

四、“鱼”变成“鸟”在时间、空间上的表现

五、“鱼”怎么会变成“鸟”

第五讲 论儒、墨、道、法系统 第一节

一、从职业的“儒”到思想的“家”

二、“仁”与“礼”

三、儒的发展分化 第二节

一、“南老北孔”

二、“道德经”的文化内涵

三、“以道释德”的双重意义

四、老子思想的两面性

五、老子的“内圣”与“外王”

六、庄子

七、孙子 第三节

墨 第四节

一、韩非子与儒家

二、韩非子与老子

三、孙子与韩非子

第五节

小结

申报人 : 政治学院

王岚 2

一、先秦诸子百家兴起

(一)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社会转型

西周时代,周天子是天下宗主,礼仪文化的重心所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礼乐制度”,其核心是等级制度。诸侯如众星拱月般拱卫周天子。文化完全由官府控制,“学在王官”。

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学术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个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其历史的发展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资和精神的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赞叹的是凝聚着民族聪明的伟大发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被称为欧洲孔子的伏尔泰,面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谆谆地告诫欧洲人:一要赞,二应惭,三需仿。法国有名的军事家拿破仑,面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不无感叹地说:“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尽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仍被公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学习典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功勋是何等的显著,其作用是何等的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语文教学所是何等的重要。

我校是一所半个世纪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的著作中处处流淌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流淌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真、善、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里流淌着清淡益远的书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得与大家交流。

我教七年级组的(172班)、(173班),我将以“古诗词单元”的教学作为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重点,力求找准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契入点,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一、通过学习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感受到了人间的挚爱亲情。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李白对朋有很关心,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月亮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奇,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子进入了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也懂得了诗词的含义,对朋友间的感情更加重视,对生命更加珍惜了。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或改写成小散文。在这一感悟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手中的小画笔进行描绘。例如在古诗《观刈麦》的学习中学生被诗人笔下的情景所感动,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署土气,背灼人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劳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这情景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于是用淡绿、淡蓝、粉红、碧绿等色彩描画出一幅农民劳动的漂亮图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感情更加充沛了,在二次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情不自禁,为图画配上了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小散文。虽然谈不上什么文笔,但流露出孩子们自然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二、在学习中学生爱上了古诗词,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民族艺术的瑰宝——中华古诗词”,被她释放出的美所沉醉。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有读到了那些名诗佳句,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但积累了好诗好词,更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不但进行诗文配画,还制作古诗词的小书签,还有些同学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自己创作小诗。也许,学生们写的小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但有什么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宝贵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巧妙的融合,使学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不正是我们这所老校的办学精神与最终目标吗?

三、在学习中师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提高了文学艺术修养。

由于学生深爱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熟悉了许多有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孩子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被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所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孩子熟悉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孩子熟悉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的思想教育也自然地进行了,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爱好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熟悉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次(四月五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中,我的那两个班(172班、173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我相信这才是校本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学习远胜于他会背多少首古诗。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篇11

一、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有着多方面的作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三个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具备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可充分运用场地、器材、地形、地貌、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力求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从而引导学生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观念,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权威理论体系的束缚。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一结论”;“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增强训练,反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体育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确拼搏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仔细观察记录学生的差距,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又可将其改为“不公平”的练习形式。如篮球运动中骨干学生与非骨干学生不相等人数的对抗赛,这种形式,即调动了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练习不认真的态度,又减轻了非骨干学生的心理压力,树立奋力拼搏的信念,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

(2)帮助学生提高对竞争的承受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内容和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竞争中摔打,并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鼓励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进行,针对个别学生怕失面子的思想,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面子。那些因为竞争落后而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的丢面子。

(3)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情感体验,其中包括经受一定的辛劳和痛苦之后的快乐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练习过程中的愉快时才能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如在跳高项目中,有的学生跑到杆前不敢越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能鼓足勇气,越杆而过。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学生成功之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总结原因,是靠自己的努力还是凭自己的运气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他们再次竞争获得动力。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学习一个动作、练习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如果没有同学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例如:在技巧运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与帮助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只要抓住这一环节,从讲明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到学习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再到实践中运用保护与帮助,就会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同学的爱,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教育。

(2)通过集体游戏和竞赛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等集体活动的教材比重很大。实践证明,通过游戏和比赛可以让学生明白:集体比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和决定全队胜负的。只有通过全队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手。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树立为集体争光的信念,培养其与人协作、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结合教学训练和比赛实际情况,明确教育目的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逐步形成的,将教育寓于日常教学与训练之中,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被接受,效果较好。教师除课前、课后进行必要的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顽强勇敢、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

2.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意识形态水平各不相同,意志品质发展变化也不—样。例如:低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认真、积极性高、但容易忘记自己的任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违反纪律。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遇到较难的技术或大负荷的练习时出现“怕”的思想等,这都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适时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3.深挖教材,提高教育的真实体验

体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通过课前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育因素,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工作。例如在排球的教学中,先介绍我国女排的拼搏进取精神,“五连冠”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到美德的育人作用。

4.掌握适宜时机,提高教育效率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适宜时机,如在游戏比赛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学的失误。为提高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如在学生练习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总结,让学生知道成功来之不易。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同学的保护与帮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谈建筑设计中的民族传统传承 篇12

引言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通过岁月的沉淀,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 尤其是对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观念中有很多精髓, 如果加以利用就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 对建筑的要求只是简单的“遮风挡雨”, 而忽略了对建筑外观的要求。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单一, 并且对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部分城市中的建筑如出一辙, 根本没有城市特点。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入, 建筑的设计形式越发“简洁”。建筑开发者只注意建筑的经济性, 并不会在建筑外观设计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 导致了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很大程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根本看不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随着近些年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上涨, 大家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变, 建筑不再局限于使用功能, 而更注意建筑的外观以及和周围城市环境的协调性。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将建筑变成一个时代感强、使用功能强的艺术作品。

中国的建筑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它不仅在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上带给人美的体现, 更包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目前在我国很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依然屹立着, 如苏州园林、北京故宫、长城等, 这些建筑至今依然能为设计师带来全新的建筑设计灵感。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师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 并将它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从而诞生了一批对现代建筑界影响深远的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受我国文化影响极深, 如果将中国文化加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去, 就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 将会把独特的“中国味”展现给全世界。

二、在我国建筑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的问题

1. 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

在当代中国, 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去, 一味的抄袭其它国家建筑风格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师都将设计风格转向了传统的中国建筑。但是很多建筑在设计上将经济成本放在首位, 再加上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刻, 只能肤浅的借鉴一些传统建筑独有的特点, 并将这些特点添加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 就形成了“伪中国式建筑”。还有的一些建筑设计师生搬硬套, 将建筑进行嫁接设计。把建筑主体设计成中式风格, 而屋顶却套用欧式建筑, 导致建筑给我们不伦不类的感觉。另外还有的设计师把古代著名建筑设计进行翻新, 加入一些现代建筑的风格, 就将其变成自己的作品。这都是单纯的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而不是将建筑的设计含义融入到建筑中去的做法。作为一位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作品就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 需要精心地培养, 并不能只为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 只在表面设计上下功夫, 却不赋予建筑在文化意义上的突破, 其结果是建筑作品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本身就存在很多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因素

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当今的社会需求相互矛盾, 这直接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传承上造成一定的障碍。我国的传统建筑设计喜欢在结构和规模上追求外观上的视觉效果, 如故宫、颐和园等都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木结构和高屋顶来彰显建筑的气势, 但是这与现代人对低碳理念的追求背道而驰。而且木结构和高屋顶的施工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这种设计理念不符合现代建筑的需要。另外传统的中国建筑讲究对称设计, 这种“讲究”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 小到一个建筑物, 大到一个城市布局都在遵循着“对称”的设计理念。这无疑与现代建筑强调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有很多因素都阻碍着建筑文化的传承。

3. 成本问题

成本的控制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实施中最为推崇的。但是降低成本却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有着本意上的不同。我国的建筑在布局和建筑外观上都讲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这就需要花费很多建设成本才能完成。而很多西式建筑却遵循简单、灵活、实用的原则, 所以说很多西式建筑在成本消耗上要远低于中式建筑。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带有“中国风”的建筑设计, 这些建筑无论在建设成本和日后的维护中都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 这就使很多建筑开发者放弃了对中式建筑风格和文化的考虑, 而更大限度地加入了对经济成本的控制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只有将成本控制好, 才能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这是目前大部分建筑开发企业在工程建设上遵循的目标。

三、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对策

上文说到的问题都是实际存在, 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有关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可以更好传承的对策。

1. 首先设计师和开发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其它思想文化, 都曾经影响着世界。所以身为开发者和设计师应将眼光放长远, 不应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 要看到好的建筑设计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设计师的影响。特别是设计师, 必须要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并且还要认真学习我国其它传统思想文化, 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设计师要深刻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了解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只有设计师自己首先深刻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 那么在之后的建筑设计中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文化底蕴传达到设计中去, 也就是说将意溶于设计, 而不是简单将形融入设计。

2. 设计师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优点和特点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经典, 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不适合甚至不易建设的缺点, 所以设计师在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 应该时刻将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进行比较和综合, 针对一些传统建筑文化中不适合当代建筑的缺点进行优化, 将一些可以结合的优点进行研究。最终做到可以将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风格进行有效综合, 由此保证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可以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

3. 在进行含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设计中, 要坚决防止只有其形, 没有其意的情况出现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除了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效果以外, 还能传达出一种意境。例如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布局中的中轴线思想就体现出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人认为只有阴阳调和, 不高不低才是最佳的状态。所以设计师的建筑设计中要透出其意, 而不是仅仅模仿其形。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已经处于崛起的阶段, 我国人民对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视, 再加上现在全世界都在盛行中国风, 中国的文化元素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种时尚。所以在建筑设计领域, 设计师们不能只看到欧美建筑的新颖、别致, 而是应该更多地吸收中国文化元素,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如果想通过建筑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必须吸收本民族的优秀精髓, 将建筑设计和民族文化有效结合, 才能设计出带有民族文化气息的建筑, 将本国的文化通过建筑的形式得以传承。

摘要:在中国, 很多建筑师已经抛开了一味模仿欧美建筑的设计思路, 而将设计风格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 这对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建筑设计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影响,传承,问题,对策,控制

参考文献

[1]郑育春.传统建筑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08) .

[2]罗牧原, 谢雨泓.城市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以闽侯县南屿镇为例[J].海峡科学, 2011 (04) .

[3]谭慧.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延续[J].民营科技, 2010 (10) .

[4]郭玉山, 王蔚.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丰富性[J].中外建筑, 2010 (04) .

[5]沈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J].科技与生活, 2010 (05) .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选择参加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男生选择的顺序为武术、太极、跳绳、毽球、木兰、秧歌、风筝、拔河,女生选择的顺序为太极、秧歌、跳绳、木兰、毽球、风筝、武术、拔河。可以发现,男生大多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武术、太极等技术技巧比较高的项目,或者是毽球、跳绳等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而木兰、秧歌、风筝均只有不到三成的男生选择;女生选择太极的占92.2%,秧歌占80%,这两项需要身体柔韧性较高,而且或是柔和,或是欢快,受到女生群体的欢迎,跳绳、木兰和毽球每个项目也有六成以上女生选择,这些是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而风筝、武术和拔河选择的人数略少,说明女生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稍差一些。

2结果与分析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篇1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

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小组合作编写古诗词专集。结合学校的各类活动写作小论文。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

(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

(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

1、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学校先后购买多种供教师业务学习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如《走进新课程》、《班主任兵法》、《教师成为研究者》等,从而大量丰富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内容,为课题取得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2、采取了相应措施,促使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除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研讨,还要求每月至少记1000字的理论学习摘记,并将其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五千字的学习笔记,并专门配备了学习笔记本,我们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很多开展实验的体会。这些学习笔记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印证,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不仅将自己的思考

导向深入,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是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邀请常州市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领导汪履平、鲁兴树来我校指导,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指导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

4、组内多位教师开课,既展示近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提供了让所有老师参与批评指正的平台。课后我们组内的老师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还邀请语文组的老师为我们共同出谋划策,怎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深入,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并且共同探讨怎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5、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端午日》时,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课堂导入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来说说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很多同学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节日哪些是外国的节日,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叫传统节日。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当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

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组的老师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好品德贯穿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并了解,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好的传统美德。

6、在课外,我们利用很多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等。开展全校性的唐宋诗词比赛甚至诗歌创作比赛等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2、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上一篇:新闻稿-项目成果鉴定下一篇:工程服务部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