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精选7篇)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篇2

课题

长度单位 厘米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 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篇3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篇4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篇5

黄龙中心小学:张杰

我在教学 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篇6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2024年秋二年级上册教案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篇7

习题

一、试一试,填一填。

(1)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厘米,从刻度12到刻度7是()厘米。

(2)从尺的刻度2到刻度()是6厘米。

(3)小明的手掌宽约6();教室的宽大约是6()。

(4)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5();我的食指长大约是5()。

(5)1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6米是()个1米那 么长,6米是()个1厘米那么长。

二、换算单位。

5米=()厘米 3米=()厘米

100厘米=()米

5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110厘米=()米()厘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三、比一比。

21米○12米

4米○4厘米 20厘米○2米

100厘米○10米

50厘米○48厘米

99米○99厘米

99厘米○1米

700厘米○7米

3米○300米

50米○50厘米

3米○40厘米

900厘米○8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7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3)以A点为起点,画两条不同方向的2厘米长的线段。.A

(4)在下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画出几条。

()条()条()条

五、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头长1米,做凳子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用去它的一半后,还剩下10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上一篇:四级翻译常用专有名词下一篇:青年志愿者注册大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