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的工作计划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监测的工作计划(通用11篇)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1

病原学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

根据2014年“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和“甘肃省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为了彻底搞好我县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全面完成陇南市畜牧兽医局下达我县的各项样品采集任务,先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提高觉悟,增强搞好主要动物疫病集中监测的责任感

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已经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一定要认识到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防疫过程疫病监测工作中去。

二、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严格采样操作,按时完成任务

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采样种类多,操作要求严,工作任务大。血清样品:每份禽血清应在0.5毫升以上,需采全血3毫升以上;每份畜血清应在1毫升以上,需采全血5毫升以上。病原学监测:高致病性蓝

耳病、猪瘟样品应采集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组织病料(淋巴结、扁桃体、肾、脾);所采病料应严防污染、单独保存。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严格采样操作,按时完成各项采样任务,并与4月25日前将样品送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障防疫质量

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作为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已纳入各乡(镇)兽医站年终工作考核指标之列,并建立长效机制。各乡(镇)兽医站一定要认真对待、扎实工作,切实保障我县防疫质量更上一层新台阶。

附:成县2014年春季动物疫病抗体监测任务分配表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2

1 移动监测的必要性

目前, 在现场监测和理化手工分析工作中, 存在大量重复的数据传递、抄写工作, 它是基于传统模式发展而来的, 而且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差错率高。在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迫在眉睫。

只有对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全面管理, 才能保证监测业务遵照实验室认可的相关规范执行。但是, 在实际监测工作中, 从现场采样人员离开监测站到返回监测站提交样品、数据的这段时间内, 无法保证现场监测业务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另外, 实验室理化分析的数据采集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因此, 引入移动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环境监测业务的专业性要求监测结果不仅真实、有效, 还要科学、合理。如果获得的监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被测对象的实际情况, 就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议, 更会影响管理决策。现阶段, 大多数环境监测站有关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理化分析的业务过程不能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统筹和控制, 仅靠人工检查去落实质控要求, 这与全面贯彻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达成实验室质量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充分利用移动监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2 移动监测的可行性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产生的信息化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基于各种系统平台的应用层不出穷,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当前主流型号的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手持设备只需安装一个小应用程序就可以实现定位功能或固定物体位移轨迹跟踪功能。在这种大形势下, 有相当一部分环境监测站建立了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目前, 现场监测业务中应用的监测仪器基本上都含有数据存储芯片, 通过仪器供应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导出仪器中存储的监测数据, 通常可以直接导出Excel、CSV或其他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这些支持数据存储芯片的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现场监测业务的噪声、烟气和气体采样工作中, 为监测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存储和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以上情况, 移动监测系统完全可以与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 实现现场监测业务和实验室理化分析数据采集自动化, 解决传统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 保障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监测数据质量。

3 移动监测系统的应用

3.1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传输层:实现监测任务, 完成从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上下载和现场监测完成的监测数据上传工作, 以及相关客户信息、采样点信息的同步。

现场监测平台:移动监测系统。

数据管理:应用移动监测系统, 全面实现现场监测的监测任务管理和理化分析监测结果的录入、数据校核等管理功能, 以及相关的资源管理, 并利用GPS实现点检功能。

3.2 工作程序

此项工作的程序是: (1) 下载监测任务, 做好现场准备工作, 包括仪器检查、安排交通工具等; (2) 确定现场监测地点后开始监测, 可直接读取数据, 部分监测数据需要手动输入; (3) 确认数据并提交计算机, 由系统进行审核、确认, 经过分析, 如果数据合理则通过, 否则, 需重新返回确认; (4) 将通过的数据上传至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或直接现场打印; (5) 监测结果上传后, 由系统判定上传成功后, 监测工作结束。

3.3 系统使用

3.3.1 系统登录

登录移动监测系统, 输入账户信息, 系统会验证当前网络状况和账户信息, 首次登录系统需要录入基本配置信息。

3.3.2 下载监测任务

去现场之前, 将移动监测系统连入网络, 在系统监测任务管理模块中点击下载任务按钮, 可以直接将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中已经完成项目审核并流转到采样确认环节的任务分配给当前用户, 用户登录后即可下载。下载的内容主要包括监测任务的基本信息, 比如监测点名称、污染源名称、采样人、采样时间、样品个数和检测项目信息等。系统支持下载监测方法文件和附件文档;支持现场监测人员在监测现场有网络的条件下远程下载现场监测任务信息。

3.3.3 GPS定位

到达监测点后, 扫描污染源电子标签的二维码, 系统将会自动定位当前GPS的位置, 并且与系统中维护的监测点进行比对, 确保监测点符合要求, 同时, 记录此次采样监测点的地理信息, 确保监测数据和实际数据是一致的。

3.3.4 现场监测结果录入

根据任务要求, 实地监测对应监测点中的样品和检测项目信息, 在系统中完成现场采样记录和现场检测项目监测结果的录入, 完成采样和样品分析。录入方式可能是手动录入, 也可能是监测仪器自身携带有数据存储芯片。

3.3.5 现场数据校核

同组现场监测人员在系统上可以对同组其他人员已完成的监测结果进行复核, 比如查看样品监测的原始记录等信息。如果在数据审核过程中发现数据不合理, 支持退回数据记录功能, 由上级负责人重新确认录入的监测结果、数据, 经过再次核实、更改后, 再次提交给同组的负责人或科室主任审核, 直至数据完全准确。

3.3.6 打印现场记录

如果在现场部署无线局域网, 可将移动监测系统与打印机连接起来。当所有监测样品完成后, 可点击打印按钮, 系统调用定义好的报告格式进行打印。如果现场监测业务中配有标签打印机, 则可根据现场需要打印样品标签。

3.3.7 上传监测结果

完成此次监测任务, 并在移动监测系统中录入当前任务下所有样品的监测结果后, 可以在系统中点击上传结果按钮, 将监测结果上传到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中, 也可以多选任务批量上传。系统支持上传、存储现场监测工作过程中的其他电子文档、图片、视频信息等, 以便日后对此次现场监测过程进行评估。数据存储于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中, 移动监测系统客户端不再保留相关监测数据结果和文档资料, 以保证现场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结束语

移动监测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文中移动监测系统运用了现代化技术, 与原有的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动了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 为环保管理的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敏.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20 (4) :109-110.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持续增强,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社会带来巨大福祉,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为此,国家颁布众多措施保护环境,而环境统计和监测工作是完善保护环境的关键措施,本文主要对环境统计工作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两者的重要性,希望以此提高对这两方面工作的重视,更好的治理我国环境问题,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统计;环境监测;关系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对其重视度不断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政策,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各地方部门的共同努力,环境治理取得明显的成效。然而,依旧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影响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家启动环境统计和监测双重手段,进一步增强管理力度,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更好的治理环境破坏问题。

一、环境统计对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一)统计工作为污染源提供数据支持。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曾多次开展环境普查工作,其中包括对污染源的调查研究,在对其走访过程中,详细的记录了污染源的信息,具体包括污染源的名称、电话号码、主要污染物、垃圾排放、处理设施的应用等[1]。通过这一措施,准确的掌握了污染源的情况,为颁布治理改善计划,提供了强大完整的数据信息支持,根据地理区域划分环境监测的范围,不但有效的节省时间,而且可以按照污染源的程度标准计算出环境监测的费用。

(二)统计工作为环境监测提供帮助。在实行环境监测工作时,经常会把监测信息和统计内容进行比较,查看企业是否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例如工厂的废水排放问题,很难进行准确的检测,这时通过信息对比,找出之间的数据差异,督促工厂按照系数核算的方法确定实际排水量的数值,努力降低误差。假如现场工作人员无法实行采样,或者遇到更加困难的问题,要第一时间与工厂协调,重新核实信息,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并上报准确信息,这是工作人员的责任。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充分的验证了数据之间的确认是非常有必要的,环境统计工作对核查监测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监测对统计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环境监测的重视度逐渐增强,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对监测工作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检测的项目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例如污染源的调查、废水排放问题、空气质量检测等,均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监测的种类也更加复杂多样,具体有生态监测、验收监测、应急监测以及委托监测等,大量详细的监测信息为统计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一)监测数据是统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环境核算工作,总体来说有三种方法,而系数核算法和实际检测法的应用更为普遍,物料平衡法的使用范围相对狭窄,究其根据原因,主要是受到工艺实施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限制过高决定的。但是在统计信息呈报后,工作人员经过核实后,应用的有效数据并不多,尤其是对于那些重点工厂的统计核算,准确科学的检测数据,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在环境监测实施中,必须及时记录内容到统计报表中,以方便日后的使用和查找,由此不难看出监测信息的地位。

系数和算法的使用,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它能有效地补偿监测信息量不足的问题,然而系数的确定依旧是通过现场监测得来的。在国家发行的核算系数规定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排污行业标准,对于這些系数的制定,全部是在具体工作的基础上,监测数据并进行核算得出的。

(二)监测数据为统计工作提供核算信息的支持

统计数据的最终确立,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采纳污染源的主要信息,或者通过实验的方法,计算工厂的垃圾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第二,对当地的水库河流、污水处理、空气检测等数据作为基础信息,进行研究,综合上述双方面的内容,开展环境统计数据调查工作。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第二点内容,导致具体工作中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在某个县城有一条主要污染河流,在当年的监测信息中反映出,河流中化学需氧量高出普通河流数十倍,并且河流的流量依旧,没有减缓的趋势。在县城上交报表时,显示河流的化学需氧量较小,工厂的数量不多[2],这就导致在统计信息时,对于新增加的工厂,并没有计算在其中或者新增人口的统计不及时等导致的,此时必须重新调查,呈报准确的数据信息。

由此不难看出,统计工作的实行,也要对整体的环境进行宏观的调控,在环境质量信息的指导下,仔细核算数据内容,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污染排泄量,建设出更好的社会环境。

三、统计和监测工作具有法律依据

在2006年,国家出台了详细的环境统计管理法,在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曾颁布一份关于环境监测站的通知,同年5月份,下发关于环境统计工作的意见标准[3],近年来,又陆续的下达了多项环境统计和监测的规章制度。可见环境统计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同时也彰显出加强此项工作的急迫性。

四、统计和监测工作相辅相成

环境建设离不开统计和监测的帮助,环境统计为环境监测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反之环境监测为统计核算的实施,提供了宏观和微观上的指导,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的结合,有利于环境信息的借鉴和污染源数据的监控,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展开。另外,相关的环境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气体、固体和液体排放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技术手段,做到科学、高效的数据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统计工作与环境监控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他们均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内容,是保障社会生态发展,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环境统计工作是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是数据信息的支持,环境监测工作是核算证实的重要举措,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成为我国环境建设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对这两方面的重视,以此推动我国环境保护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不断提高监测与统计工作水平——王久明同志在煤炭工业环境统计暨环境监测站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煤矿环境保护,2012,04:2-9.

[2]王芳春.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J].环境保护,2013,06:14-16.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篇4

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2014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

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

2.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3.死亡病例无漏报,报告及时率100%。4.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监测工作的质量。

(1)例会及人员培训制度:半年举行一次工作例会,分析、评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开展相关人员的常规业务及岗前培训。

(2)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原始资料和卡片

― 1 ―

等的管理工作。

(3)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录入、上报工作。

6.人员培训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工作接受培训率达100%,培训内容主要为《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死因监测的相关知识。

网络直报人员应经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培训并合格。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5

董刚 茹庆明

(中亚石油有限公司,集输工区,大庆00000)

摘 要:介绍了一种利用负压波在原油输送管道中的传播速度来分析判定管道泄漏工况的动态电子监测系统。进一步介绍了电子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由压力、流量变化曲线判断管道泄漏工况,并通过工况点引起的压力波分别向首站和末站传播的时间来确定泄漏点位置。关键词:泄漏监测系统 负压波传播速度 原油输送管线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a kind of dynamic electronic monitoring system, which can analyze and judge the pipe line leaking condition utiliz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NPW(negative pressure wave)in crude oil delivery line.Introduces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field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further.It judges pipe line leaking condition through pressure and flow rate alternate curve, and confirm the leaking point location by transit time that the pressure wave travel from operation point to terminal station.Keywords:Leaking monitoring system

NPW propagation velocity

Crude oil delivery line

一、前言

原油输送管线是油田企业的生命线,是凝聚全体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由于不法份子栽阀及管线运行过程中腐蚀所引起的管线穿孔,造成国家财产流失、油田正常生产秩序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以往传统的原油输送管线管理以人工巡线、首末站输差比对监测管线泄漏的方式逐渐显现出管理上的不足。生产过程中不法份子可在1.5小时以内完成栽阀过程以及面对随时有可能发生腐蚀穿孔的管线而言,通过输差比对发现大量泄漏仍需要一段时间,如组织巡线确定漏点,不法份子已然人去楼空,且可能已泄漏大量原油造成巨大经济损失。LD-SAKER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正是弥补以往管理上的不足而研发的技术,在全国各大油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状

目前,国内外管道监测方法较多,应用原理也不尽相同,市场上泄漏监测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 质量分析法

质量分析法是针对管线中的流体质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一个质量平衡系统。质量分析法监测一段管线中全部的流进和流出的质量。当流入流出的质量发生变化后确认管道泄漏。

⑵ 体积分析法

体积分析法是针对管线中流体的体积发生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的体系。首末站两端安装体积式流量计计量流体体积并进行定时比对数据来确定管线泄漏。⑶ 电磁监测法

电磁监测法是将首站管道加载一个电信号,以巡线人员携带监测器进行电磁信号监测来确认管道保温层、防腐层破损或是管道出现渗漏来确认管道被载阀或泄漏。

⑷ 负压波分析法

负压波分析法是针对管道中流体输送压力发生变化而确定管道泄漏的方法。⑸ 综合分析法

是采用以上一种或几种方法对管道进行泄漏监测的方法。

三、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各应用方法的工作特点

因监测方法应用原理不同使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漏点监测、定位方法有较大差异。质量分析法和体积分析法都是针对管道内流体的量来确定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其缺点是只有管道内的流体发生一定量的泄漏后才能确认管道出现泄漏工况。

电磁监测法在管道测漏应用过程中其属于非在线实时监测,监测过程需要巡线人员携带信号监测器进行监测,其突出的特点是在管道未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可以发现管道载阀位置,确定载阀或穿孔位置较为准确,并进行及时处理,其不足是:

⑴ 需要两名巡线人员操作监测器沿管线进行检测。

⑵ 电磁信号与管道的保温层、防腐层、绝缘层的破损情况以及载阀的现场情况有关,保温层、防腐层、绝缘层的破损情况越严重,电磁信号衰减越迅速,管道测漏的有效距离将缩短。

⑶ 有效检测距离较短,一般在5km左右,如增加检测距离需要借助管线阴极保护桩或在管道上增加信号点。

⑷ 电磁监测法属于非实时监测,其不能实现在线实时管道泄漏监测。

负压波法是目前管线测漏系统使用较多的方法,其能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并可以做到准确定位。

四、LD-SAKER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LD-SAKER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以负压波法为基本方法,并结合体积平衡对比等方法,利用管道瞬态模型,采用流量报警、压力定位,以及流量+压力综合分析报警、定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报警、定位的分析方式)。

当管道发生泄漏时,由于管道内外的压差,使泄漏处的压力突降,泄漏处周围的液体由于压差的存在向泄漏处补充,在管道内突然形成负压波动。此负压波从泄漏点向管道上、下端传播,并以指数率衰减,逐渐归于平静,这种压力波动和正常压力波动的态势绝然不同,具有比较陡峭的前沿。两端的高敏压力变送器接收到该波信号并被采集系统采录。系统将结合压力和流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判断泄漏是否发生,通过测量泄漏时产生的瞬时压力波到达上、下端的时间差和管道内压力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出泄漏点的位置。为了克服管道噪声等因素的干扰,采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负压波的传播规律和管道内的噪声、水击波等变换特点,并结合管道管壁的弹性和液体的物理参数、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对于一般输送原油的钢质管道而言,负压波传播速度约为1.0-1.2km/s。该项技术的分析方法对于突发性泄漏比较敏感,适合监视因人为引起的泄漏,但是对于缓慢的腐蚀渗漏不十分敏感。

该系统根据压力波响应的时间差、管道长度、压力传播速度,建立基本的数学理论模型。系统又根据因管道物理参数、被输介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温度衰减等因素对压力波的传递速度造成的衰减变化,进行了算出相应泄漏位置。

X52(P1P2)D22Q2L2(111Q1222Q2)必要的补偿和修正。由公式即可计系统根据负压波法和体积平衡等方法的检测原理,采用模糊算法和逻辑判断方法,不但可以对输油管道所发生的泄漏等异常事故准确报警、定位,同时可以给出泄漏量。

五、LD-SAKER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在洲十三联-宋二联、肇413站-洲十三联的应用

中亚石油公司先后在洲十三联-宋二联、肇413站-洲十三联输油管线安装负压波和体积平衡法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LD-SAKER-III),运行状况良好。自安装该系统以来监测到大小泄漏三十余次,无一漏报,且定位准确,曾多次抓获盗油团伙,缴获盗油车辆、工具及漏失原油。

事例一:2008年5月11日3时45分33秒洲十三联-宋二联输油管线发生泄漏,2008年5月11日3时46分系统报警、定位。系统显示泄漏数据如下:

首、末站压力数据:洲十三压力由2.487下降至2.483MPa(下降幅度0.004MPa);宋二联压力由0.3076MPa下降至0.3034MPa(下降幅度0.0042MPa);

首、末站流量数数据:洲十三流量由41.3m/h上升至41.5m/h(上升幅度0.2m/h);宋二联流量由41.3m/h下降至40.8m/h(下降幅度0.5m/h);输差约为-0.7 m/h。以下为相关图片信息:

333

08年5月11日3时45分33秒泄漏时的历史数据曲线图(曲线倍数放大后)

从上图可以看出洲十三压力(黄线)、宋二联压力(白线)均下降,同时洲十三流量(黄线)上升、宋二联流量(白线)下降,但幅度均很小,图中为放大数倍后曲线。

08年5月11日州十三联-宋一联泄漏定位图

此次泄漏历时15个小时52分40秒,泄漏排量约为0.6-0.7m/h,泄漏总量约为11 m/h,泄漏位置距洲十三联6.4Km处。

33事例二: 2009年10月5日18时45分肇413站-洲十三联输油管线发生泄漏,19时02分泄漏停止。系统显示泄漏数据如下:

首、末两站压力变化情况:肇413站压力由0.667下降至0.637MPa(下降幅度0.03MPa);洲十三联压力由0.524MPa下降至0.484MPa(下降幅度0.04MPa);

首、末两站流量变化情况:肇413站流量由12.0m/h上升至13.89 m/h(上升幅度1.89m/h);洲十三流量由12.0m/h下降为11.12m/h(下降幅度0.88m/h);输差约为-2.5 m/h。以下为相关图片信息: 3

333

肇413-洲十三2009年10月5日18时45分泄漏曲线图

肇413-洲十三2009年10月5日泄漏系统定位图

此次泄漏历时17分钟,平均泄漏速度约为2.5m/h,累积泄漏原油总量约为0.708m/h,泄漏位置距肇413站7.79km处。

从管线泄漏系统报警,工作人员对报警曲线进行操作定位、到达现场一系列过程,用时17分钟处理完毕,驱跑盗油分子,成功缴获盗油工具,将泄漏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3六、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

系统功能

1、多种方法相互结合的监测判断方法,保证系统的高度可靠;

2、全天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管线各站数据实时传送同步显示,通过数据、曲线方式表现,可直观了解管道内液体输送运行情况;

3、管线内液体输送运行发生异常60秒内发出声光报警提示;

4、通讯方式灵活,据现场情况选择(有线、无线、网络);

5、报警、操作记录永久保存,可随时查询,便于管理;

6、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便于现场人员应用;

7、系统具备远程查询功能,可异地查询数据记录及调整系统。技术指标:

1、监测长度:每段小于60Km;

2、监测精度: 瞬间流量(流速)的0.5%-5%;

3、定位误差:小于管道长度×0.5% + 100m;

4、误 报 率:小于1%;

5、漏 报 率:无

七、结语

综上,原油管道监测泄漏系统能够急时的反馈泄漏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有力的保证了原油外输管道的安全运行,并可以普遍应用于液相流管路泄漏监控。

参考文献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6

3月27日至28日,县义务教育监测办组织人力深入各学区、初级中学、城区校园和部分农村小学,对全县义务教育监测第一阶段(摸底调查)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了解,查看了摸底表和信息卡的填写情况,现场指导、解决了摸底调查、信息采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现简要通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特点

1.宣传工作到位。各乡(镇)校园均通过召开家长会、村社干部会、社员大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如:平川学区印了了《告家长的一份信》,苗苗幼儿园在社区各楼院张帖了信息采集通知,使村社干部、家长、群众准确了解义务教育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信息采集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配合。

2.协调配合积极。各学区、学校都能主动与乡(镇)政府、社区、村委会联系,积极争取乡(镇)、社区、村委会的支持。沙河镇、新华镇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板桥镇、鸭暖乡、倪家营乡等召开了村干部会,对义务教育监测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各村社对教师入户摸底采集信息都给予了全力配合;沙河镇各社区积极提供掌握的基本情况,并专门安排各小组组长陪同包片教师入户调查。

3.工作安排扎实。各乡镇、校园均成立了义务教育监测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学区均层层召开了校长会、教师会,对入户调查采集信息的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同时,采取学校包村、教师包社的方式,明确了责任分工,细化了工作要求。平川学区制定下发了《工作进度及任务安排表》,做到了各项工作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4.入户摸底认真。大部分校园都增印《摸底表》和《信息卡》,要求教师先填草表、认真核对、再填正式表。所有用村入户教师均能发扬奉献精神,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日、放学时间入户调查、采集信息,甚至

多次上门,认真查看户口本,核实各项信息内容,做到了信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5.工作进展良好。经了解,大部分小学、幼儿园的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已于上周结束,其余已接近尾声,部分遗留问题正在处理之中;各中小学在校学生信息统计填报、移交工作也将于本周全部结束。全县义务教育监测第一、二阶段工作进展顺利,工作任务按计划基本完成。同时,各校注重了宣传报道工作,城关小学、蓼泉学区等6所校园在教育信息网上报道了义务教育监测工作信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监测工作流程不熟练。个别校园没有认真学习和熟悉监测工作的步骤、流程和要求,工作进度不符合工作流程规定的程序,甚至出现了倒臵的情况。

2.部分乡校户号编排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户号编排不符合编码规则;二是存在同一家庭多个子女重复编号和外来人员没有分类编号的问题。

3.对流动人员的处理口径不一。部分乡校对外来人员、外出人员、跨乡镇就读的学生、全家外迁等流动人员的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工作的处理上理解不准确,口径不太一致,在校学生摸底时遗漏了休学学生。

4.个别栏目信息填写不够完整准确。表现在个别学校在填写摸底表或信息卡时,对“籍贯”的含义理解不准,对“户口所在地”填写不完整,对毕业、辍学学生的年份掌握不清,对外籍人员所在乡(镇)、村的填写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或不符合划分规则。

三、对目前所发现问题的补充说明

1.应坚持的几个建档原则:一是凡多年在外居住、家中无人、查无音讯的本县籍人口不再摸底建卡;二是凡户口已经迁往外地(如初中毕业上中专、技校等)的十七周岁以下人口不再建卡;三是凡家长隐瞒不报的计划外儿童或待出生婴儿不再登记建卡;四是所有在本县就读的外县外省

籍学生(在本县未落户)必须全部摸底建卡,并按外来学生对待;五是所有十七周岁以下的辍学学生必须摸底建卡;六是本县跨乡镇就读的学生,户口所在地和就读学校必须同时建卡。

2.几个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1)对一个家庭只有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的,该儿童的户口所在地随父母填写;(2)对出生年月日家长提供、村户口册、户口本不一致的,以户口本(或乡镇派出所提供)的为准;(3)对学生现用姓名与户口本姓名、学籍姓名不一致的,以现用姓名为准,其他姓名填为曾用名;(4)初三招生到职教中心的学生就读学校和班级按上学期所在班级填写;(5)目前休学在家的学生按在校学生对待,就读班级填休学时所在的班级。

3.户号的编排几项要求:各村、社区编排户号时,只对户口在本村(社区)的住户统一编号(其中农村按社分段编号,一社从0101开始、二社从0201开始、三社从0301开始,依次类推);本县籍的外乡镇住户,只在户口所在地编户号,居住地不再编户号;同一家庭的多个子女必须使用同一户号;外县、外省籍住户的户号,农村由学区统一归类(外县籍一类、外省籍一类),从0001开始依次编排,沙河镇各社区由责任校园分别归类编排,沙河街社区从0101开始,乐民社区从0201开始,西关街社区从0301开始,东关街社区从0401开始,富康社区从0501开始;

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的探讨 篇7

始于2004年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 至今将近10年了。《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方案》在筛查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监测方案曾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 但是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 还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单位、疾控机构不易操作、无所适从, 存在主观规避的现象。本文通过探讨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试图寻找出真正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方法, 使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报告、疫情处置更加常态化、程序化、制度化, 尤其是去政治化, 从而更有利于早期识别、发现和报告病例, 为疫情处置赢得时间。

1 目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疾病政治化, 轻监测, 重处置

由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按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 无论是公众还是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都非常重视, 但是在防控知识方面又相对匮乏, 医务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对“不明原因肺炎”通常存在这样的误区:把不明原因肺炎等同于SARS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疑似病例。事实上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只是一个“医学筛查病例”, 大多数病例甚至只具有感染性而没有传染病性的一般性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在日常的临床诊疗治疗过程中按照病例定义判断的所谓“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该很多, 无需兴师动众, 只需按照方案按部就班的报告、采样、排查就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一旦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如临大敌, 蜂拥而至;病例排除后, 虚惊一场, 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长此以往, 人们对疾病过度关注[1]、政治化, 整天喊狼来了狼来了, 狼一直没来, 临床医师和管理部门就会放松警惕、懈怠麻痹, 甚至规避报告。

1.2 临床医师传染病知识匮乏, 忽视重要环节

总体来说, 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常常流于形式、发热门诊形同虚设的现象很普遍。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对医务人员进行过不明原因肺炎的全员培训, 但是效果不佳。【传染病控制管理】

从多次深入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测试的结果来看, 询问发热门诊、呼吸科等相关科室的当班医师, 能够准确完整地回答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者非常少。这说明落实没有到位。在日常临床诊疗时, 首诊医师很少就发热、腹泻、皮疹等这些具有传染病特征的临床症状, 进行深入细致的流行病学史询问 (职业史、外出史、接触史、接种史) 。

1.3 检测缺位, 经验治疗, 经验判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迁。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 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国内外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指出:门诊治疗的轻、中度CAP患者直接给予经验性的抗菌素治疗, 而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 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抗菌素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2、3]。细菌、病毒的单独感染或二者的混合感染可能产生各种胸部放射线检查改变, 这些改变只有借助于特定病原体的诊断。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具有快速、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可以同时检测12~15种病毒, 成为呼吸道病毒检测的标准方法[4、5]。但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均不进行这样的检测, 而是采取经验治疗、经验性判断, 由于医师的个人专业背景不同, 会导致诊断治疗的差异。

2 对策

2.1 改变观念, 常态管理, 一举多得

需要对临床、疾控、卫生行政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尤其要改变监测观念, 坚持工作常态化, 改变形式化、情绪化的工作方式, 比如某地出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后, 将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抓一阵, 过后又放松了。《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不仅仅是筛查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 同时还可以筛查其他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1], 这也是方案实施的目的所在。当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尤其大多数以发热、咳嗽、肺炎这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出现, 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更加显得筛查、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将监测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是目前传染病防控工作形势的要求。必要时也可以根据既往医院的就诊资料制定搜索发现病例数, 下达监测任务, 逐步过渡到常规监测报告。

2.2 扭转困境, 加强检测, 提升能力《全国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附件中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培养与血清学检测方法时间较长, 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意义不大, 甚至只是回顾性调查, 所以检测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不高, 效果也不好。而甲流期间全国建立了强大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市级疾控中心基本都具备核酸检测的能力, 可以借助流感监测工作的平台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日常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能力, 逐步过渡到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对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病例、住院病例进行的一种常规检测手段。因为这种检测方法快捷、准确, 且能够及时指导诊断和治疗, 所以医师患者都会乐于接受。通过日常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 将相关的监测系统进行有机结合[6], 例如:弥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SARI) 监测工作所需,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扭转当前的经验性诊断、治疗的局面。同时有助于及时发现新发传染病, 更有利于做好监测预警工作。2.3修订方案, 突出重点, 分层处置重点强调临床医师对流行病学史的问诊[7]。可以对现行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分层处置, 对有流行病学史的病例按照现行方案处置;对流行病学史不明确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一般性的隔离、留观治疗, 结合检测结果再做进一步处置。

采取综合措施, 促使医疗机构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来做, 报告的病例会增加, 检测的病例也会增加, 得到的效益是患者、医师、科研和监测预警工作的多赢局面。

(本文编辑:道书润)

【传染病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立冬, 陈长, 曾舸, 等.湖南省2004-2007年30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信息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 (5) :1408-1410.

[2]Mandell LA, Wunderink RG, Anzueto A, et al.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Clin Infect Dis, 2007, 44 (suppl2) :S27-72.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0) :651-655.

[4]Arens MQ, Buller RS, Rankin A, et al.Comparison of the Eragen mul-ti-code respiratory virus panel with conventional viral testing and re-al-time multiplex PCR assays for detection of respiratory viruses[J].J Clin Microbiol, 2010, 48:2387-95

[5][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4754.htm

[6]李媛, 牟瑾, 梅书江, 等.2006年深圳市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8) :739-741.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疫病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38-1

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动物防疫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能够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疫情的发生,更好的保障畜牧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 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差,素质低

传统思想制约着我们,总是想着去解决问题,却从不想怎么避免问题的发生。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重防疫、重诊治的思想,动物疫病检测工作不受重视,导致监测人员数量少,而且业务水平低,素质低。

1.2 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

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总是有初期投入,却很少有经常性投入,所以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致使监测病种少,监测方式简单,功能不全,大大降低了监测效果,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1.3 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

随着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动物防疫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虽然我们工作人员很努力,但是养殖户却存在很多担忧,普遍存在“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不能积极配合我们做好疫病监测,导致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1.4 动物疫病监测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清

首先,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应属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但目前只有六种重大动物疫病纳入各级政府负责制,而对其他疫病尚未明确政府职责。其次,动物疫情预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尤其是县级预警组织机构配备不完善,并且省、市、县动物疫情预警评估组织体系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最后,由于各地政府对疫病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监测人员缺编制、待遇偏低,造成监测队伍不稳定。

1.5 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理不及时、时效性差

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等步骤,然后得出的数据才能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然而很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导致得出的信息缺乏时效性、科学性。

2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的解决对策

2.1 加大力度进行社会宣传

为了解决养殖户的畏难情绪,保证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社会宣传,提高养殖场(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认识。除了宣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之外,我们应重点普及动物疫病监测常识,纠正养殖户的一些错误观念,消除养殖户的思想顾虑,做到积极主动的配合我们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2.2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动物疫病监测手段

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检测项目不多,这些都无法满足当前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需要,所以还须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将实验室检测经费归为动物防疫经费的一部分,以确保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稳定有效的运行;二是各级政府应长期投入,以改善检测设备,提高监测手段。

2.3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队伍建设

一是要对现有监测人员进行积极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不管在业务水平还是知识的应用上都能够起到带动作用;三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做到人员有编制,待遇有保障,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2.4 规范动物疫病监测程序,及时处理监测信息

为保证监测工作有序的开展,应制定规范的动物疫病监测程序。首先,制定出年度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方案;其次,按照不同种类的检测进行分类,协调组织并实施;再次,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督导考核;最后,做好监测信息的采集,并且及时处理信息并存档,以确保监测信息的时效性与科学性。然后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出监测建议。

2.5 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与评估分析机制

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包含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及对动物疫病疫情的评估分析和预警。首先,各地监测站应以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动物疫病疫情评估分析专家组;其次,由专家组制定出动物疫病疫情评估分析与预警方案;最后,按照确定的预警方案,对动物疫病疫情进行认真科学的评估与分析,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对某地域可能发生的疫病疫情应按规定类别、级别,分类分项及时提出预警和防控措施,规避动物疫情发生、传播的风险,消除隐患,保障动物养殖安全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3 小结

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它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预防动物疫病疫情的发生,更好的保障畜牧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保证动物产品质量,从而有力的维护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道,刘旗,阎俊群.如何搞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J].中国牧业通讯,2009,(23).

[2] 谭忠田,李玉英,秦闻迪,李洪伟.如何搞好基层的疫病监测[J].兽医导刊,2007,(04).

[3] 刘瑞瑛.对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的思考[J].四川畜牧兽医,2010,(12).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安全防护 篇9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安全防护

摘要: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安全防护尤为重要,因此根据环境监测工作中安全事故的性.质提出了有效可行的`防护措施,同时应从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以确保监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能.作 者:胡玉 HU Yu 作者单位:常德市环境监测站,湖南,常德415003期 刊:江苏环境科技 ISTIC Journal: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z1)分类号:X5关键词:环境监测 安全事故 防护措施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10

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将有关事项下发,请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执行。一.填报说明

1.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2.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3.报告时限

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 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4.其他说明

怀疑药品:是指患者使用的怀疑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的药品。并用药品: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的其他用药情况,包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

用法用量:包括每次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每日给药次数,例如,5mg,口服,每日2次。

5.报告的处理

全院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人员都有义务和权利参与监测与填报工作,所有的报告将会录入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事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药品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示信息,更新药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认为药品的风险大于效益时,药品也会撤市。

二.奖惩措施

1.在监测与填报工作中要做到有则比报,凡上报案例需有据可查,严禁漏报,虚报。

2.凡上报案例被国家中心采纳,每一例医院给予50元奖励。

药剂科 医务科

监测的工作计划 篇11

[关键词]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

1、在线监控系统简介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一般分为大气污染和污水污染,在线监测主要是对污染源所排放处的污染物实施的连续监测,它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实时监控系统。在线监控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来了解,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控管理平台。

1.1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此系统分为收集子系统和信息综合子系统,其中收集子系统是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污染物在线监测分析仪、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仪、污染治理设备记录仪、流量计、数据采集传输仪等自动监控仪器。综合子系统包括计算机信息终端设备、监控中心系统等。二者相辅相成,完成数据信息的通信传输功能。

1.2环境监控管理了平台。环境监控系统是按照曲线、省市级等设置的,区县平台式省市级平台的子系统,该系统具有省内县级环境管理者的环境业务需求以及工作状况监控功能,为省市级工作者量身设计了符合环境管理工作需求的管理模块。县级平台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满足县级环境管理者的的管理需求。子系统和综合系統通过数据传输功能相互作用,并能及时获取现场信息数据,从而完成环境监控管理的的作用。

2、污染源在线监测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不完整,系统性差。污染源在线监测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监测数据的获取,只有监测数据的精确度高,才能保障获取信息的准确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检测部门能力比较低,监测频次不够,系统性比较差,致使监测数据不完整,有些关键的指标没有检测出可靠的数据。比如在环境统计、总量减排以及污染源普查等重要方面没有检测出有效、完整的数据,供有关人员参考。同时在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耗费人力、物力等监测出的数据有的都没有充分利用,数据的深加工和在处理工作比较滞后。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一直停留在浓度控制的水平,工作人员往往只关注排放浓度,很少关注进口浓度,很多信息指标配忽略,致使监测数据很难应用于总量的核算。

2.2污染源监督工作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很多单位不重视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工作,平时不加强监督,等出了问题采取治理,提前预防能力比较差,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经不适应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另外,有些检测员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比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由于污染源监测工作不受重视,所以就会出现人员、设备、经费等诸多方面投入不足,致使检测能力不足,很难获取有效的信息数据。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检测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3质控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我国污染源在线监测仍然有很多监测部门的工作停留在手工交互和单机处理的层面,数据质量比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比较落后。另外,检测指标不全,由于检测技术有限,对烟尘、氨氧、二氧化硫等的监测不能做到准确有效。再次,又有设备的型号比较多,在检测中方法也比较多,运维难度比较大,造成功效不统一的现象。另外,数据的质量控制比较滞后,由于在线监测所涉及的仪器设备。信息技术等要求比较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造成整个环节的异常。

2.4管理模式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线监测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出资,第三方运营;政府监控,市场融资,专业化运营;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第三方运营。这三种模式在运营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管理不完善的问题,比如第三中运营模式,企业抵触比较大,容易产生故意干扰、破坏在线仪的现象。虽然有相关法律对污染自动监控系统做了专业规定,但是在现实中,企业进行自动监测等于自己花钱买枷锁,企业肯定会想法组织检测设备发挥作用。所以说,我国的污染源在线监测体系及管理模式仍然不够完善,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完善管理,提高监测效果。

3、污染源在线监测及管理实施的措施

3.1加强监督监测能力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需要各级检测人员辛苦工作,任劳任怨,但是由于监测工作本身及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地位不高,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线监测缺少经费投入,费用机制不合理,致使监督检测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明确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其法律地位;在编制人员以及经费的投入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监督检测队伍质量的提高,切实解决在线监测中遇到的问题。

3.2从思想上提高企业领导对在线监测工作的认识。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提高企业领导对在线监测工作的认识,要让企业领导明白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是一项利国利明的重大工程,不仅能提高社会效益,同时能提高企业效益。强化企业在线监测管理,要求企业制定在线监测管理制度,在污水处理厂成立监控室,对在线监测实施全天候连续监督工作。积极加强在线监测数据核算研究,为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3加强信息化及高科技技术的利用。因为我国在线监测技术较为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所以在以后的在线监测工作中应该重视高科技的应用,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国内技术水平。比如吧GIS技术运用到在线监测工作中,建立一套包括环境质量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环境统计信息等,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实现数据查询、分析、评价、分享与发布等多项功能,集历史信息、现在信息以及预测信息于一体,依靠强大的系统采集、存储、管理、运算表达等功能,提高对污染源的评价工作。

3.4加强在线监测工作的内部管理。在线监测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监督检测体系。建立以监测为主的管理模式,首先在线监测系统管理模式要秉承“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相辅相成”的工作原则,合理运用在线监测技术手段,使监测系统更加稳定、畅通、搞笑的额运行下去。另外,要积极发挥环境监测技术优势,通过各种先进仪器,数据传输技术环境质量控制等资源,提高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语

总之,污染源在线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监测数据,规范运营方式,完善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数据获取的完整性,为全面的污染源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倪燕.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19-20.

上一篇:《秋风》作文300字下一篇:我是什么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