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三书读后感(精选10篇)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总是在特定的身份中才能感受到其责任与幸福。身为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身份,龙应台见证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日渐衰老,背影总是留给她很深的印象,父母与孩子一世的缘分终是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过程。
读《孩子你慢慢来》体会母亲与孩子的彼此依恋。
《孩子你慢慢来》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无限温柔。其中有一篇文章《野心》让我印象深刻。朋友来家里看龙应台,问她生活是怎么过的。龙应台详细向朋友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安排:
“早上七点多跟着儿子起身,伺候他早点,为他净身、换尿布、穿衣服,督促他洗脸刷牙。然后整理自己......到晚上九点他睡觉的时候,我差不多也在半瘫痪的状态。”
朋友很同情地望着她,因为朋友知道在孩子出生之前,龙应台有很多的计划。研究文学、读大量的小说、旅行、写采访报道、制作电视节目,等等。
做了妈妈以后,那些想做的事情很多都不能实现了。
当朋友问龙应台是否后悔时,她只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面对事业型的朋友,单身主义者,龙应台没办法给她讲清楚孩子带给她的满足,相信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能理解她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做母亲的总有不一样的体会。
“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喂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
那是她的安安,她愿孩子成长的时光慢一些,不愿错过小人儿每一次的成长,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她知道待他慢慢长大,他们之间或许就再不会有如此完全的联结。当他开始独立,不再那么依赖外界,作为母亲又能寻求一种怎样的安慰?
读《亲爱的安德烈》,体会成年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情商总是被利用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因为是家人,所以多了很多任性,少了很多沟通。在感觉到孩子日渐远离自己,甚至不愿意与母亲沟通时,龙应台选择了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尝试打开儿子的心扉。她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
他们交流彼此的童年、对历史的看法、对穷人的态度、对文化的感受,他们讨论关于得失、关于平庸、关于家......
他们是两代人、两国人,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客观的,龙应台自嘲,在安德烈的环境里,美对他来说是一种涵养,而她只有一堆关于美的知识,却没办法把它变成一种涵养,因为涵养需要浸入式的体验。一个人身上有历史的痕迹,也有时代的痕迹。
她说“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她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样的一母一子,母亲是文学博士,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现在的我不禁在思考:多年以后我怎么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只是聊些家长里短萝卜白菜,还是能纵论天下艺术人生?顿时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需要做的很多。首先一条就得让自己足够优秀,要不然都会感觉配不上那么好的小人儿。
读《目送》,体会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联结。
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写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依恋,《目送》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当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女儿对母亲就像是她对儿子一样,需要细心照顾。母女的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美丽文字的背后,《目送》是不是也在诉说龙应台的孤单?
全书最有名的一篇文章《目送》中,龙应台写了自己目送孩子上学,又目送父亲被推入火葬场。三代人之间的联结让人体会生命的轮回。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每个人在《目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作为儿女的,或者作为父母的影子。
安德烈,习惯了德国自由的生活,真切体会了liberal,很欣赏他,完全独立的思想,还有自己的喜好,听歌消遣。而MM则是从历史从现实中走出来的时代智慧女性。很喜欢龙应台的.文笔,每个对生活小细节的刻画都让人能真切体会到彼时彼景。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说的反倒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我庆幸我有一对善解人意的父母,而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可能我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孩子。有时候也觉得放荡不羁也要有度吧,毕竟人生活在这世上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indivisual,而是别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深刻或浅痕,都存在过。
看过1988的人可能会比较能理解做父母的不容易吧,德善排行老二,她不喜欢吃黑豆,她也想吃鸡蛋,但是每次都那么刚好只有两个煎蛋,她没有跟姐姐弟弟抢,因为她知道爸妈难做,但是有一天她还是忍不住了,总是被忽视肯定不好受,她爸爸过后跟她说 “对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有了你们也是第一次经历,所以希望你能包容”。
鼓起勇气,好好生活吧。你若不负生活,生活便温柔待你。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1.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
2.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3.《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精选读后感
4.龙应台人生三书读后感450字
5.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6.《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
7.龙应台人生语录
8.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古代婚嫁六礼,古代的婚嫁和现在的婚嫁自然有着许多差异,现在的婚嫁一般是指婚礼当天,而古代婚嫁六礼却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现在文书基本也没有了,但是古代婚嫁六礼,我们还是可以学学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婚嫁六礼都是什么吧?
一:纳采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
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西周“六礼”中第二礼。“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三: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男方父母便可以去看一下女孩子,送些彩礼(下小茶)。南方人把彩礼礼饼分给乡亲,说明自己的姑娘已经许配。
四:纳征
(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下聘礼大聘叫做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茶不能移植,象征娶妻的忠贞。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如同今天有了法律上的关系,男死女亦得嫁。
五: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请期民间一般确定在秋收之后,而非阳春三月。男方确定结婚的日期,开始催妆,女方便先送些嫁妆过去,顺便铺房布置。不同时代的嫁妆是不同的,在古代多怕女儿受气,嫁妆很重,汉朝有“盗不过无女之门”的说法。
六:亲迎
(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女孩子上头(洗头盘头用五彩绳系起来),在新婚之夜由新郎打开,结发夫妻由此而来,续弦则不能称之。女方亮嫁妆,把添妆(亲友所送)包好摆好,男方亮轿。嫁妆一般为24抬或32抬,一个人扛的叫窝脖儿,用筐叫矮抬,用桌子叫高抬。女儿哭嫁,不哭的会被认为轻佻。轿迎分四人轿和八人轿,数目不等,新娘红轿,新郎绿轿。一般不颠轿,下轿前新娘要憋性子,苏浙人挂裤子(象征钻婆婆裤裆),新郎踢轿以给其下马威。下轿有照妖镜,要迈火盆、跨马鞍,意为平平安安。之后撒谷豆煞神。新娘脚不能沾地,上轿前由兄长抱上轿,下轿转毡,有的用袋子一块一块倒,意为“传宗接代(袋)”。
《建筑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因此,开发商在交房的时候应提供“三书一证一表”,即《建筑工程质量认定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住宅质量保证书》、《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证》。
但是,时下很多开发商都无法提供完整的资料,特别是《建筑工程质量认定书》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证》。《建筑工程质量认定书》是房屋通过有关部门质量验收的凭证;《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证》是整体楼盘建设规划等通过有关部门的综合验收凭证;这是因为楼盘整体建筑未完成,有关部门无法验收。对于此种情况,业主们应在相关文件中注明“未见XXX”等字样,并保留好相关文件副本。而其他“两书一表”是业主收房的时候开发商必须提供的,也是业主收楼验房时要特别查看的收楼文件。《住宅使用说明书》是针对住宅结构、性能和各部件的类型、性能、标准等的相关说明及注意事项。《住宅质量保证书》是开发商针对房屋质量及保修期限、范围的承诺,是开发商对销售的商品住宅承担质量责任的法律文件,可以作为商品房预、出售合同的补充约定,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尤其重要,它是建筑工程竣工后从施工单位自检,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联合组织验收,再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审核备案,最后由备案部门审核通过盖章后,表明房屋通过各项验收,可以交付使用。《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是工程验收工作中唯一对社会公众具有公示效力的法定证明文件,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到房产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备案时必须提供的证明文件。
《建筑工程质量认定书》、《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合格证》、《竣工验收备案表》,我们建议查阅原件,或查阅复印件时同组至少有一人负责核对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其中《竣工验收备案表》是最应注意的文件,应仔细察看各个分项是否已全部进行备案。缺少任何一项该楼盘都不能入住。三书一证一表”如有缺少或重要项目不完备的,请列明缺失文件或项目,以未具备法定交房条件为由拒绝收房(一式两份,要求开发商承诺办妥书、证、表的具体时间并签章确认)。然后,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
要提醒的是,不要接受开发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后出具的《竣工验收报告》以替代《竣工验收备案表》的做法,前者不构成小区已达可交房状态的法定文件,其约束力远弱于后者。
违约责任商品房交付不当的责任 商品房交付不当通常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交付的房屋及其相关资料有瑕疵但能补正的。在此情况下,购房者有权拒绝接受交付,并可要求开发商补正。如因补正而构成逾期交付时,开发商应负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或者接受交付,但要求开发商在合理的时间予以补正,并可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另一种情况是交付的房屋有
瑕疵且无法补正的。此时购房者可作如下选择:或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或接受交付,但要求开发商赔偿瑕疵部分所致损失。
关于小区公用设施和房屋室内的验收
1.检查小区市政、公共配套工程和服务设施是否已完成,是否达到开发商承诺的质量和功能要求;
2.观察区内所经道路是否顺畅,其路面有无积水、空鼓和断裂现象;(边走边看)
3.观察途中是否有未清的材料、垃圾等,场地是否整洁,临时设施是否已拆除清理完毕;(边走边看);观察房屋的外观(主体结构、墙面、地面等)跟买卖合同当中列的装饰装修方面有没有不符之处;(目测、手摸)
5.核对买卖合同上注明的设施、设备等是否有遗漏,品牌、数量是否相符;(目测)
6.检查墙壁、门窗、阳台(尤其是阳台)等部位有无开裂现象;(目测)
7.检查门窗是否灵活、密封,油漆有无流坠;(目测,试用)
8.检查水、电、燃气、上下水管道等是否开通和能否正常使用;(除燃气外,试用)
9.检查上下水管道有无渗、漏、堵现象;(试用)
10.检查卫生间是否不渗漏(试验)、不存水(毛坯房,目测);
11.检查预留的开关、插座、接口是否齐全、牢固;(目测、手拉)以上,仅仅是通常必要的一些检查,具体到四季华城,请按合同约定、开发商承诺的配套设施和交楼标准进行以上检查,请结合相关步骤或单独检查、逐一核对。
最后、购房者就验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询、改进意见或解决方案,(规定解决问题的期限)开发商予以认可签字并盖公章。签署《房屋验收交接单》。(如果不幸在第 3时曾记录下不符项目或未检查项目的,认为不很严重不影响入住的,请在《房屋验收交接单》上留下对这些事项的描述,要求开发商书面承诺解决方案、效果和时间并签章后,也可以签署《房屋验收交接单》了;如果认为严重,也请在《房屋验收交接单》上留对这些事项的描述和检查时间,说明暂不能验收,并要求开发商书面承诺解决方案、效果和时间并在此承诺和《房屋验收交接单》上签章。视情况,如发生需要求赔偿事宜的,也请在此时一并交涉;同时,这一阶段的作为均以书面记录为准)。
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赏她之人心怀善念;水之所以灵动,是因为抚他之人满眼柔情;日子之所以舒畅,是因为舞它之人慕慕如歌。
你在哪,生活就在哪;心在哪,欢乐就在哪。如此简单的道理却被大多数噪杂之人弄了个颠倒,反过头来却抱怨起生活的不公!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生命却给了我们智慧,智慧又是哪里来的呢?我想它一定是来自跌跌撞撞的经历,人经历什么就感谢什么,哪怕是彻夜的煎熬与起伏的坎坷,这对于一个心怀美好的人来讲恰恰是智慧人生的起搏器。
以前不知杯中事,现在听来皆故人。
毕竟,曾经有一位流浪艺人说得好啊,
苦难是一杯美酒,夜深人静时就着眼泪饮下!
宗先生谈话和他写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它们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宗先生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宗先生不断讲的“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
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患”的儒家精神、以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为特色的庄子哲学,以及并不否弃生命的中国佛学——禅宗,加上屈骚传统,我以为,这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宗先生以诗人的锐敏,以近代人的感受,直观式地牢牢把握和强调了这个灵魂(特别是其中的前三者)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异化世界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不正是今日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中所值得注意的世界性问题么?不正是今天美的哲学所应研究的问题么?宗先生的《美学散步》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启发吗?我想,能的。
书的一开头便以王维和一首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论述诗(文学)和画的分界,前两句是可以在画面上体现,但后两句,是非常难以表达意境的,哪怕画出来不难看,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诗中可以有画,象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即绘画要以不该其原型为佳,题诗要以传达画外之意为目的为妙
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但这两部分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
探讨拉奥孔的呐喊是否应该抛弃美感还是追求美感,最后雕像群呈现出的呐喊是富有美感的,在这作者引用了温克尔曼,莱辛的评论,温克尔曼认为呐喊最终呈现美感的原因在于希腊人那种内在智慧的自我克制,而莱辛不认同这种看法,原因是希腊神话中从不克制各自真实表达人物内心的丑恶姿态,维纳斯(美丽的爱神)玉体被刺痛时,尚且不禁狂叫,没有时间照顾到脸相的难看了。莱辛认为是古代艺术家有意避免这种破坏美的姿态,或是把这种的程度降低下来,使它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美。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艺术了。因此拉奥孔在史诗里可以痛极大吼,声闻数里,而在雕像里却变成小口微呻了。
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画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象《初日》里虽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因此诗画相互映衬,相互吸收,各取所长,交流融汇,这便是情景的完美集合体,所谓的艺术意境。
美从何处寻? 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除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的主观心理
条件外还得有和“隔帘花叶有辉光”的客观物质条件。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而且这种韵律或节奏能带来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他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空灵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艺术心灵的诞生源于空灵,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 “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宗白华先生在《我和艺术》一文中如是说道。那么该如何欣赏美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建立起完整的美学理论,以理性的眼光来欣赏美学;有的人陷入或主观或客观或主客观统一的西方思维里;而宗白华先生却执着于自我的追求,以构建中国美学观念为目的,在中西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背景下,坚持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统一,坚持理性思辨和感悟体验的协调,坚守中国美学的诗性的个性,将对美的思考置于诗性的阐发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欣赏形式——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是自由的,宗白华先生并没有为我们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美学,如何建立起一种审美态度。他将被人们逐渐遗忘的中国古典文学作为自己欣赏美学的基石,以诗性的语言描述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和思考。走进《美学散步》,就如同走进了一片古典雅致的园林,在诗意盎然的美景中自由漫步,享受着周围这一切所带来的宁静安详与自我思考的空间。美源于人的心灵,再美的风景,得不到心灵的折射,也是无所谓美的。“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宗白华先生一针见血地说道。而美学散步,则正是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身边的美之中,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体会,去感悟。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特别注重对艺术涵蕴的人生情怀的体验和揭示。他以极强的代入感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在散步中净化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宗先生创造性地建构着著名的“艺境”,一方面强调艺境要超脱空灵,另一方面又强调艺境要充实深情,这与“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需要对生活的一往情深真情实感,也需要超脱生活的灵性与思考。人生的美丽,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如今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中,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却在逐渐空虚。对物质的追求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难以发现身边的美,我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只能在无形却又强大的推力下闷头向前。而西方文化的融入更是让我们与中国古典美学渐行渐远,盲目的崇外思想显露着当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和不自信。而 《美学散步》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园林,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至于失去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书中字里行间都表达着对生命的倾慕赞美,对宇宙的哲理情思。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清新自然、古朴典雅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一个诗意盎然、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更拾起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信心。
科学美学
阿恩海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美学论证本身便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采用实验现象和临床经验等论证来研究美学问题,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动力作出心理学上的分析,成为了心理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完形心理学上的,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且用“方向性的张力”去解释似动现象。
弗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学说解释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的功用等问题。他认为艺术家是受到过剩本能欲望的推动而从事艺术创造以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同时提出“诱惑的奖赏”这一概念,将艺术作品形式的美视为对诱惑的奖赏。荣格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动力,反对文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说法。
自然主义美学的乔治·桑塔耶那,对“美”和“表现”两种审美现象作出心理学上的解释。他认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将美的产生归功于人的情感。
实用主义美学的约翰·杜威认为艺术就是经验,审美经验不可与日常生活经验分离。佩珀同样推崇认识源于经验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在对艺术作品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中方能实现。
新自然主义美学流派的托马斯·芒罗不赞同将美学局限抽象定义和概念分析上,主张从艺术的具体现象,以类似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美。
表现论美学的科林·伍德认为再现艺术是伪艺术,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强调情感与想象活动对艺术创造的作用。阿诺里德同样主张知觉的对象必须被表现才可构成审美对象,只有完美地被表现了才可达到美。
现象美学的杜夫海纳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其他一般知觉对象的区别,突显具有智慧、富含情感的审美知觉。“只有当审美对象存在于鉴赏者意识中的时候,它才是完整。”
分析美学
新实证主义美学的理查兹区分了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并认为美属于后者,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反应。他还美的本质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分析美学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含义是处于流动中的,所以无法对美和艺术做出定义。他的追随者韦兹也提出艺术是一个开放式的概念,属于类概念。只有属于亚概念的各种具体艺术才可以被定义。符号论美学的卡西尔提出艺术是一种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有物质呈现,又包括精神外观。延续卡西尔观点的朗格还将自我表现与表现区分开来,认为艺术的作用和其本质不等同。
从书得第一章可以看出当代西方美学派别林立,纷繁复杂。这些美学理论多依附于各种学科来建立,包括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或社会学等。其实关于美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年之久,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以美的本质为例,客观论、主观论以及主客观论均得到一定数量的美学家支持。书中提到有关客观论的几种见解。“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这种观点颇有“你见或不见,美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的意味。因为它是不依靠人的主观能动而存在的,相反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只是被动地“吸收”了事物固有的审美属性。有人认为这种属性是自然属性。事物的物理属性和形式构成了美,如线、形、色、质、味等等。像希腊人推崇美在于比例和谐。蔡沁提出了黄金分割律,费希纳用测试的方法得出一种愉快的经验标准„„这种理论无疑是为美设定了一个客观的标准,而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差异性。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西方美学史读后感。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朱先生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近代和当今欧美各国的美学史著作,对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十分轻视,甚至不屑一顾,好象世界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美学思想。这完全是一种阶级的偏见。而苏联近人的美学史著作,例如奥夫襄尼柯夫和斯米尔诺娃共同编写的《美学简史》(1963年)及奥夫襄尼柯夫撰写的《美学思想史》(1978年),都是两本大学文科的美学史教材,对于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新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如鲍申葵和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也不着一词。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性的表现。既然写的是“史”,就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编著者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美学史上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或褒或贬,只要能持之有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偏见,对美学史上某些不应忽视的美学流派闭起眼睛,采取不承认主义,任意宰割历史,则是不足为训的。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史》的另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较全面(当然也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这一点,下文再谈)。例如,朱先生就专章介绍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充分估计和高度评价了他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建树,同时也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克罗齐虽然宣称他是黑格尔的信徒,但他的“直觉”说不啻是从黑格尔所达到的地方倒退了回去,也大大落后于康德的某些成就。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颓废主义的文艺思想。朱先生早年受过克罗齐“直觉”说的影响,宣传过他的美学思想。解放后,朱先生曾著文进行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今又在《西方美学史》里对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批判,读后感《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在这次重写的《西方美学史》的《序论》里,朱先生着重探讨了一个理论问题。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认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不能在它们之间划等号,也不可以将二者加以混同。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看法。
1、他认为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而言,意识形态则是对社会存在而言。这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他说,如果“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就如同把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等同起来是一样错误,混同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这就是以意识形态代替上层建筑说的致命伤”。
2、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将随着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后者的消灭而消灭。朱先生说意识形态是“思想材料”,前一阶段的意识形态还会对下一阶段的意识形态发生作用和影响,虽然它也会发生变化,但其变化一般总是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变革。这个特点就构成历史文化批判继承的前提。因此,朱先生认为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加以等同,就会重犯苏联早期无产阶级文化派所犯的那种任意割裂历史的虚无主义的错误。
3、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所起的反作用,比之意识形态“远较直接,远较强有力”,编著者借用恩格斯的话说,意识形态是“那些更高地浮在空中的思想领域”。
4、把意识形态等同上层建筑,就在逻辑上“过分抬高了意识形态的作用”,“降低了甚至抹煞了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的巨大作用”,因而“就有坠入唯心史观和修正主义的危险”。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虽然并非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但它却直接涉及到怎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来研究美学史这样重大的课题。朱先生说他要求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加以区别的这个想法,倒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在他之前,在五十年代初有的苏联学者就已经作过尝试,但却挨了粗暴的批评棍子。不同的意见被压下去了,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我国学术界,在近三十年里,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当盛行的论点。把二者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的看法,事实上已经在某些问题上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举一个例子来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在彻底变革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只能在产生了它的经济基础之后才会耸立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BC。但是,我们知道用来指导推翻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却是在资本主义时代诞生的。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或者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结果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
1、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先于它的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可以不依赖它的经济基础,3、上层建筑可以离开或者不要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可见,朱先生提出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确是有的放矢。其积极意义在于它将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深思。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不光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文化思想史的编写工作都是有益的。这就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三个特色。
一般美学史著作和美学论文,语言都比较艰涩,兼以所研究的问题又相当抽象,因此,一般读者或初学者往往望而怯步,不敢问津,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总是感到味同嚼腊,兴味索然。《西方美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用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明非常复杂、抽象的问题。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对美学史有相当高的造诣,还须具有善于深入浅出地说理和驾驭语言的才能。
《西方美学史》援引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朱先生在《序论》里告诉我们说,他“在搜集和翻译原始资料方面所花的功夫比起编写本身至少要多两三倍。用意是要史有实据,不要凭空杜撰或摭拾道听途说”。须要在这里略加说明的是:西方古代及近代重要的美学著作,解放后虽然也出版了几种,但为数有限。而《西方美学史》所涉及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又比较多,为了尽可能使读者在所接触的范围内直接了解到古代和近代许多美学家的思想,朱先生不得不在编写的过程中用大量的劳动来翻译原始资料。就是对于已经有了汉文译本的美学著作,朱先生在引用时还对照原著进行了一番校订。这种严肃的治学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所以,《西方美学史》的第四个特色,就是文字平易,说理透彻,材料丰富。
上面,我只是约略地介绍了一下《西方美学史》的四个方面的特色,当然,也是挂一漏万,不能概括全书。现在,我想提出几点很不成熟的意见,权供朱先生在今后作进一步修订时的参考:
(一)《西方美学史》在讲完黑格尔之后,就俄国以外的欧洲部分来说,一下就跳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英国费肖尔父子为代表的“移情”说及意大利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这中间留下了很大一段空白。因此从美学史本身的发展来看,多少显得有些前重后轻,下卷的收拢未免过于急促。
拿德国来说,黑格尔以后的费尔巴哈和叔本华,都是黑格尔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批判者。如果说费尔巴哈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前驱,而叔本华则是十九世纪下半期西方悲观主义美学思潮的一个带头羊。当然这两个人主要是哲学家,但是,他们对后来的美学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费尔巴哈的著作里就有分析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内容,而叔本华在他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及《论诗艺的美学》里就宣扬了他的“超脱遁世”的美学思想。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就是我国第一个用叔本华的这种“超脱遁世”的思想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见王著《<红楼梦>评论》及《晚清文选·自序》)。因此,就是从《西方美学史》下卷的结构来说,费尔巴哈可以不论,也有必要拨出适当的篇幅对叔本华加以专门的介绍和分析批判。
又如,法国十九世纪中叶的丹纳和晚期的罗丹,都是两个著名的美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和罗丹的《艺术论》就是两部美学著作。丹纳也是一个黑格尔派,他提出的艺术成因的三原则或称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虽然还是唯心主义的,但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丹纳认为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不能到艺术作品本身里去寻找,而应将其放在产生它的客观的、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和考察。丹纳的错误在于,例如他说的“环境”,只限于思想、伦理、宗教和风俗等方面,而完全忽视了社会经济,即进行物质生产的这个主要的环境。这是丹纳美学思想的一个致命伤。丹纳反对就艺术论艺术,主张把艺术同周围的现实(在他所理解的范围内)联系起来,单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当时英国和德国的某些新黑格尔美学流派要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