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精选8篇)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篇1

陆玉匀

本学期,本人承担1116,1117,1120,1121,1122,1123,1124,1125共8个班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工作。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德育教师,必须以时俱进,关心国家大事,并教育学生国事,家事,事事关心,每节课课前设置新闻时间,让学生评议新闻,加强学生的评议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另外作为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本校的公开课听课,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备课是一名教师构思课堂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造精神。在备课中,我的做法是:

(1)首先查阅所讲授内容的要求,对教材内容不拔高也不随意降低难度。

(2)在教学设计中,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材料,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生活化的特征并在参与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设计,一方面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考虑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尽可能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1)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讲课时注意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选取近期的全国或地方热点新闻时事背景,使学生融入情境的活动过程中感受育思想品德课程的近距离,并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情感。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篇2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素质教育,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1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 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 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 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 他定会为之努力, 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 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 自我发展为方向, 意识学习的重要性, 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 树立学生自我理念, 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1.2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 实践是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 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 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 再进行探索研究, 达到由感性到理性, 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 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 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 发现新的问题, 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 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1.3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 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

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 而不是被动接受, 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 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 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 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 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 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 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学生是主体, 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 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2.1 有效利用教材,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 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 把教材研究透彻, 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 同时, 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 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 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 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 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 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 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 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寻找自身的缺点, 摒弃错误的思想, 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 不断完善自我, 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 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 及早改正, 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2.2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 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 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 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 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 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 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 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 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 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 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要求他们分清善恶, 区分真假,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3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 结合课堂内外, 改善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进行探究, 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 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使之生动形象, 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 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 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 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 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 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 经常总结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去糟取精,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 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 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 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 课间同学生聊聊天,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 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 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2.4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

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 因为其专业的不同, 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 根据专业的特性, 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 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 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 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 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 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 对自己进行反思, 通过不断地发现, 从中感悟, 逐步取得进步。

2.5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 不断完善自己。

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 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 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 交流教学的经验, 相互交换意见, 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 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 通过交流和培训, 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 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 是对心灵的净化, 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 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 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热情, 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 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的生活, 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 对学生进行教育, 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 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摘要: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哲学讲述马克思主义, 使人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 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 学校有义务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指引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 哲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少柏.中职德育课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的分析与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2]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 (下) , 2013 (11) .

[3]郝文娟, 杨学艳.对《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2 (16) .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哲学与人生》课程 创新教学

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实践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能力。

哲学是一门能说明世界本质、提示一般规律、教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但是,哲学集抽象性、深奥性、逻辑性和辨证性于一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哲学原理,则会因晦涩难懂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就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选择教学方法,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合理优化教学过程,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完美境界。笔者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让学生明白哲学课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讲《绪论》时,学生的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认为自己能学得更好。再加上对教师和教材的新鲜感,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讲讲学习哲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如笔者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枚铜钱,说:‘你们去买样东西,把这间黑暗的房间装满。于是,一位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堆在屋中。先生看后,摇摇头。另一位学生买来一支蜡烛,点燃后,原本黑暗的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方法。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黑暗与光明本是两个对立的不同事物,却又是相互统一的,更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有时总感觉“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此时,我们就需要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与智慧的明灯。而哲学正是这样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只要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哲学。”

二、营造民主氛围,优化师生关系,寓教于乐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教师要用自己已形成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要将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将善意的微笑撒进学生的心田,将热切的希望、真诚的鼓励带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寓教于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辩证法中的联系》时,班内有位学生正好在讲话。笔者趁机抓住这个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同学甲不仅上课讲话、迟到,还经常旷课。他不但不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人生选择既然是自由的,那么,我愿意来上课就来,不愿意来上课就不来。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可以什么时候来。上课想讲话就讲话。否则,那就不是自己了,要求我按时来上课,上课不许讲话,就是限制了我的选择自由。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们踊跃回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你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和教师上课,所以上课时我们要遵守纪律。”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在愉悦的、民主的氛围中,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师生之间真情融融,教学过程其乐无穷。

三、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

哲学课不仅要突出重点,质疑解疑,释难点拨,还要使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有趣。这就要求在讲解、分析原理的同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注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辨、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努力缩短抽象的原理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鸿沟”,教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到理论不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而是具体生动、触手可及的。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从学生自身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来设计问题,启迪、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科学,避免含糊其辞;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答案不求唯一,问题要有开放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思索讨论,合作探究,主动获得新知。

1.灵活运用趣味小故事

运用生活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运用“阿凡提染布的故事”告诉学生:“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之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彩和星期一至星期天这一共性中。

2.用漫画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漫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是对某种错误的思想或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和批判,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漫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时,笔者运用了“老鼠偷油”的漫画,结合教材设计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成语故事

利用成语故事,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画蛇添足”是指人们应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刻舟求剑”是指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知道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守株待兔”是指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胸有成竹”是指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联系现实生活,运用真实事例

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真实例子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很好地把所学的哲学原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鲜活的现实材料,有利于把时代精神带进哲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适度原则的理解,笔者从令人瞩目的“神舟五号”谈起,从令人艳羡的杨利伟谈起,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原理,互谈感受,交流心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通过热烈的探讨,学生认识到:“正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训练,即量的积累,航天科技的工作者和宇航员才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抓住祖国和人们赋予的时机,从而有力地推动祖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实现自身的飞跃。”同时,学生也纷纷表示:“要脚踏实地地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好高骛远,要奋力拼搏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又如在教学“事物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时,笔者以“自古英雄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主题,设计了“如何看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这一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才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透彻化,才能使沉寂的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深入化、创新多样化。

四、激发创新意识,创设参与情境,教学相长

优化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

当学生有了参与教学的意识和欲望时,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深入挖掘每节课的知识内涵,同时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悟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和勤于参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于探索、大胆争论,并给予学生科学、正确、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使整个课堂处于轻松愉快,却又紧张有序的氛围中。

如在教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笔者创设了“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情境,让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基础好的学生探究其中的哲学原理,以及给人的启迪。在教学“人的主观能动性”时,笔者让每位学生写三句赞美自己的话,提升自信,挖掘自我潜能,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念出这些赞美之词,真正实现了个个参与,气氛活跃;人人思维,纵横驰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心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尝试,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

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篇4

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物质和意识B、有神论和无神论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比如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B、运动C、可知的D、静止

4、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D、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5、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D、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6、“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决定物质,一切从主观出发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以上都不选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D、凡事可以任意发展

9、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D、物质决定意识

10、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B、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D、人生选择靠客观条件限制

11、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A、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C、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D、某职业学校一学生不认真学习,却处处埋怨学校、老师

12、从哲学的角度看,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A、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是新事物,反之则是旧事物 B、形式新颖的都是新事物,形式陈旧的都是旧事物 C、新出现的都是新事物,原来存在的都是旧事物 D、时髦的都是新事物

13、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以上都错误

14、“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事物只有倒退了,才能前进

1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C、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D、坚决不能再用手机

16、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D、扩大了内因的作用,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17、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中专二年级哲学与人生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8、下列观点中,违反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现象是()

A、职专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不小于普高生的高考压力,也应该好好学习B、职专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会影响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C、对职专生来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行了,文化课学不学对以后就业影响不大 D、学好专业课,要靠自己努力

19、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书本出发D、一切从利益出发 20、下列观点和做法中不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有()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地震预示着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雨露滋润禾苗长,万物生长靠太阳 D、天上下雨,地上必然湿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意志:

2、理想:

3、科学思维:

三、问答题:(每题16分,共32分)

1、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有的同学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定义?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2、中国有名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请回答:

(1)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一原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四、将题中左边内容序号填入与右边相对应的哲学原理。(每题2分,共10分)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万物莫不有对。()

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篇5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9.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受挫时坚定前进方向不动摇。10.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11.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就。。

顺境时要。。逆境时要。。

12.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要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14.矛盾方法论:先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再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5.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6.内外因方法论: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发挥自己的主动积极性。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1.成功的经验: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总结经验。

2.青年学生如何知行统一:必须终身勤于学习,这是实现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这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必须与劳动群众相结合。3.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第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如何把握事物本质:

第一,把握事物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但不能停留在表象上。

第二,把握事物本质,必须学会正确区分真象和假象,识别假象,不能为假象所迷惑。

第三,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四,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5.科学思维指导作用:

第一,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第二,帮助我们改造世界—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好改造世界

6.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要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7.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8.创新思维的特性:独立性,求异性,新颖性 9.创新思维的方法:扩散,立体,逆向,转换,换位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篇6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案例导入

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17岁硕博连读神童退学的启示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公认的“神童”。在大学4年里,魏永康的妈妈一直都在学校陪他。魏妈妈说,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情她都自己做了,包括给魏永康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不耽误永康吃饭的时候看书,他读高中的时候,魏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这一次魏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魏永康离开妈妈,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想去天安门玩,大冬天都不知道换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魏永康感到实在不能适应没有妈妈照顾的生活。2003年 8月,已经上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结合案例,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谈谈“神童”魏永康的事例对我们中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什么启示? 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 路。

教师点评:魏永康走过的这段人生历程,委实启人深思。“神童”虽具有超越同龄儿童的智力,但他首先是“儿童”,同样需要遵循儿童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在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中汲取养分。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课外书,也没有玩具。人生路上那些美丽的、欢乐的、悲伤的、复杂的、温暖的、坎坷的际遇,也统统与他“无缘”,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

1.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

人只有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我们一定要走出片面发展的路子,实现各方面 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及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

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案例:

全面发展的林志颖

华语小天王林志颖17岁出道,以神话般的速度迅速红遍亚洲及整个华语世界!18岁登上香港红磡开唱,是首位全部以国语歌曲入主红磡的歌手,同时成为有史以来在红馆开唱最年轻的歌手,并且在当年(出道后仅仅一年)完成世界巡回演唱会,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堪称奇迹!其所到之处,都会引起空前的轰动,被媒体誉为“娱乐圈最神的神话”!并且有“十年之前没有林志颖,十年之后也绝不会有第二个林志颖”这样惊人的论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林志颖现象”,影响力可见一斑。成为台湾本土偶像的鼻祖,第一位真正的小天王!同时也是华人世界中唯一一个获得“国际杰出青年”奖的人!在歌唱、影视、赛车、企业、慈善等方面,均创造了无数无人能破的成 就和记录!

林志颖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领域之多,令人惊叹。他科技头脑一流,是台湾网络部门的要员,身兼数职:台湾网路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费率委员会委员、台湾网路资讯中心网域董事。另外,泛珠三角“超级跑车协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家协会创会理事长、财团法人关怀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新网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他的职务。

结合案例,谈谈林志颖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中职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点评:林志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而我们知道林志颖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个演员、歌唱得很好,按说林志颖这两点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他却并没有满足。而是做到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更难得的是每个身份都做得很好,真正体现了全面发展。我们也要向林志颖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那么请大家思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呢? 课件展示: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得到衣食住行的满足。因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以经济增量为目标,为生产而生产,就会牺牲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各种危害,使发展不可持续。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4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越高。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只有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的才能的发挥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和集体。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强,必将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自由进行活动和创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实现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

(3)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个人的身心和谐,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合。它包括三个“平衡”,首先是心理平衡,即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个“平衡”是生理平衡。伦理平衡是第三个“平衡”,就是要修身,要淡泊名利。人生中,能做到身心和谐,就能比较充分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和谐的环境,正是要培养出身心和谐、协调发展的全面的人。我们中职学生一定要把握机遇,成为一个德能兼备的职业人。

3.做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我们先看一个德能兼备职业人的案例。

教师播放视频:B超“神探”贾立群

B超“神探”贾立群

他,从医36年,接诊患儿30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他,确诊疑难病症7万例,挽救两千危重患儿生命。他就是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医生贾立群,5 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亲民医风在患儿家长和业内同行心中镌刻下了“贾立群B超”品牌。

多年来,由于贾立群主任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传来传去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的说法。贾立群主任承诺,只要不出差,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的一次,一晚上被叫起来19次。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做上B超,贾立群主任已经有20多年都吃不上中午饭了。饭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30多年来,贾立群主任经常加班加点,也经常忽略了家人。一次,为了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闹得厉害,图像看不清楚。贾立群主任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用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才突然想起来,他的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接呢。当贾立群主任飞跑到车站,看见儿子还站在大雨里等着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

我们中职学生要以贾立群医生为榜样,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中职学生如何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教师提问: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教师点评: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职业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千万不要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拥 有一技之长,将来才能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才。

再次,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清华馒头僧

张立勇,29岁,清华大学食堂厨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张立勇自学英语十年,获得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托福考试中获得630分的高分,他也因此受到媒体的关注,一时间英语神厨、馒头神、清华扫地僧成为他的代名词,张立勇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家庭贫困,读到高二就辍学到广州打工,尽管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他还是会抽出时间来学习英语。1996年,张立勇经亲戚介绍进入清华食堂成了一名切菜工,清华园也成为他实现梦想的乐土。张立勇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的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张立勇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04年,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本科文凭,终于圆了迟到10年的大学梦。2004年10月,张立勇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

通过张立勇的事例,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点评:我们现在拥有的学习环境比张立勇要好得多,我们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安心读书,不用为了生计奔波,可是我们有没有做到张立勇的勤奋呢?希望我们所有同学从今往后,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同时和个人的努力和追求也是分不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兴趣是分不开的。因此个人要想全面发展还有追求个性自由。

体验与探究:

1.收集几个全面发展的名人的案例,思考并分析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中职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2.我们中职学生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应该怎么做? 用所学过的原理解决以上问题。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希望我们自觉地指导实践生活,在创造中感悟美好人生。

第二课时 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性自由

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一味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自由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个性自由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发挥个性自由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正的个性自由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学难点是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学习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的发展的知识,人不仅需要全面发展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施展才华,显示自己的独创性,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敢说敢干,渴望成功,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因此中职学生具有强烈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意识和体验。但由于职校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一味地追求自由,而容易忽视个性自由与社会束缚的关系。这样又不利于其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未来的成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处理好社会约束与个性自由的关系,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个性自由是中职生一直积极努力争取的,同时他们又认为他们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受到家庭、自身、社会环境的制约甚至是打击,因此就出现与父母闹矛盾、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性自由,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自由也要遵守社会规章制度。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了解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理解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教师展示漫画(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漫画)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棵刚栽下的小树,被束缚在木桩上,它感到很不自在,气愤地指责木桩说:“老东西,你为什么要束缚我,剥夺我的自由?”(见教材P196)

你怎么看待小树的自由和约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1.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1)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木桩的束缚是为了帮助小树扎稳根,增强抵御风的能力,扶持它茁壮正直地成长,“在束缚下成长”。

(2)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的。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一旦失去约束,不管是什么人,都会轻易将他击败。生活中不能没有约束。

2.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

任何个性自由也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如果不顾社会的束缚,一味的自由,最终只能是毫无自由。

个性自由的条件:

一方面,任何人的个性自由应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任何个人自由都必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

教师提问:以上漫画说明什么?

教师点评: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视频:北京第39例甲型流感患者带病活动频繁

在世界共同抗击甲型

H1N1流感的时候,留学生在网上发起暂时不回家的倡议书;大部分从国外回国人员自觉自我隔离。然而,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自加拿大抵京后不仅未按相关建议要求自我隔离,相反带病在京频繁活动。

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除了打车前往医院就诊,与出租车司机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外,一直在家里呆着,与她的母亲在一起。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她把打车的票据一直保留着,方便找人。正是由于患者这种极高的自觉意识,在她被确诊之后,需要隔离观察的只有两人:她的母亲和出租者司机。而且因为她保存着票据,出租车司机很快就被找到了,为隔离工作节约了大量的寻找时间。

全班分组讨论: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来看,归国人员应该不应该自我隔离?为什么? 教师点评:北京输入性甲型H1N1第39例患者不顾别人,只想着自己的自由,事实上是妨碍了别人的自由,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而北京的首例患者在确诊之前却严格隔离自己,尊重了别人的自由,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我们中职学生更是应该做一个尊重他人和社会自由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性自由。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列举桃林个人自由妨害影响到别人自由的行为,并以此为戒,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中职学生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职业人,作为职业人来讲,每个人应根据一定的条件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职业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实现人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呢? 教师展示案例:把自己推到前台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是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里没有他。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尽管有些怀疑,但仍然答应了他。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这个作品不仅在学校获了奖,还在市里获得一等奖。

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多一点。一次,电视台、教育厅、省科协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经过长时间考虑后,给电台打去电话,擅自决定代表自己的学校报名参赛。结果他设计的电动车防滑带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行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择一名14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赴巴塞罗那参加活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然而,全国共有120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一人。组织方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演讲。他没有被小组选上。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地靠近一位工作人员说:“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喊一下台上的主持人?”主持人 11 走近他的身边,他小声对主持人说:“尽管没有人推选我,可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您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您一份惊喜!”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决定让他上台试一试。这一试,他成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米2的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烈的掌声。这年12月,法国著名儿童动画片“天线宝宝”制作中心专程赶到了中国,为他拍摄专题片。

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每一方面,给出自己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作为中职学生,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生发展能力,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体验与探究

李斌、许振超等是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刻苦、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创造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国家授予他们“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大力表彰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1)你了解上述列举的人物的事迹吗?将你查到(或了解)的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大家,并结合他们的事迹说明人生价值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篇7

所谓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是指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 经过教师的精细设计和悉心引导, 创造出一种师生融为一体的具有“趣味、甜味、美味”的课堂活动情景和求索效果。它是一种创新式教学, 也是一种职业化训练, 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内涵关注,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生命科学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 这些潜能一旦释放出来, 便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 并且影响人的一生。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主动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结合采用竞争激励机制, 师生和谐, 氛围宽松, 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其阅读分析、合作交流、攻克疑难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些特长也得到充分展示。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自愿进行学习竞争, 自觉体验成功与挫折, 言语、思维、技能、心理、情感等要素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连锁进步和发展。

(二)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另一特征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前程, 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人的职业素养, 包括显性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 以及隐性的职业情感、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意志等。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教师以不同的形式, 创造宽松灵活的活动平台。通过生动的职业人生案例教育、未来的岗位智慧技能比拼、自身的创业尝试经历分析等训练,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职业素养, 尤其是就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的智能提升, 能够为学生以后赢得事业发展和人生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又一特征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人生关爱, 提升学生人生境界。人缺乏哲学基本素养, 也就无法具备哲学判断和理性生活能力。

实施哲学人生“三味”教学,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哲学素养。通过榜样示范教育和现实有味生活的系统指导训练, 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意义, 科学评价人生价值, 增强对社会的感知、理解、判断和影响力, 为造就“一生好人”和“幸福人生”积淀内涵和动力。

二、哲学人生“三味”教学的实践

德育教师上好《哲学与人生》课, 非轻而易举, 而尝试“三味”教学, 可能是一种突破和一种进步。其中, “趣味”教学是突破口, 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一) 有机渗入“趣味”,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一味地沿用灌输法, 不注意兴趣因素, 学生势必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采用“趣味”教学的核心是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 选用例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案例, 但是尚有不足, 有的缺乏新鲜感, 有的缺少趣味性。教师须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适合教学内容的有趣案例,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如引入“昆山青年接力救人”、“苏州出现蝰蛇咬人”等案例, 自然可增强教学磁性, 启发学生领悟哲学人生, 加深其社会责任感和幸福感。

2. 巧用谐趣

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提出的“快乐教育法”, 就是要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知识, 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谐趣是符合教育“乐学”原则的, 好的相声可以使人在健康的笑声中享受教益。所以, 教师应经常参加社会活动, 关注周边生活, 吸纳优秀文化, 锤炼幽默语言, 编写幽默故事, 借机运用于教学之中,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3. 应用评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使用课堂过程评价是必需的。当前课堂教学采用“有效教学”评价, 更注重于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中, 教师须把全程评价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告之学生。如“学习表演”一项, 包括举手答题、参与交流、独立发问、创新思维等, 每个子项依据轻重可分别加2-4分。评估过程灵活尝试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 不断总结, 不断鼓励, 其中自有乐趣, 自有收获。

(二) 有意营造“甜味”, 发展个性潜能

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多元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理念出发, 教师须努力营造“甜味”教学, 即真心放手学习, 真诚交流学习, 真情体验学习, 这是成功教学的根本。

1. 注重教学设计, 立意于“表演”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舍得放手, 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在启发导入、自学操练、交流表演、质疑评价、拓展训练等环节, 须突出学生的成功“表演”, 使之成为课堂“演员”;教师应当好“导演”, 努力激起学习共鸣。如在讨论“人生价值”时, 教师可放映《救火英雄孙茂辉》和《两个推销员》的图片, 让学生进行故事联想和角色扮演, 经过演练、启发, 学生自然知晓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正确的创新思维是奉献的最好方法。

2. 注重自主学习, 指导于“活学”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学习《哲学与人生》与其它课程一样,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倾听、专思等习惯, 更需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在独立阅读中划出问题答案, 标出疑难之处, 圈出质疑问题等;在尝试练习中力求独立分析, 显示创新意识等;在信息交流中尝试脱稿发言, 尝试辨证评价等。坚持学法指导, 课堂不仅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体验成功、流露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3. 注重贴近生活, 追求于“心乐”

营造轻松、愉快的“心乐”氛围, 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 释放学生的潜能。首先, 教师要以良好的仪态和饱满的精神出现在学生面前, 倾注真情, 消除沟通障碍;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 充实内涵, 拓展快乐活动。如播放不同境遇的人生片段, 让学生学会辨证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也可让学生即兴演讲“幸福人生”故事, 点唱“轻松快乐”的歌曲”;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演讲生活哲理笑话等。这样, 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有计调拌“美味”, 升华人生价值

人们多姿的生活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德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发现美, 学会体验美, 用心创造美, 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悠扬的、令人陶醉的自然美。

1. 创造美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 (B·A·Cyxomjnhcknn) 曾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1) 美的情景在“精心准备”中体现。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应付而已, 必将产生冷淡尴尬的教学;如果没有“育美”的意识, 也必然是平淡无味的教学。课前的充分准备, 包括案例的采集和挑选、课件的制作和美化、场景的选择和布置、手段的运用和调试等等。

(2) 美的情景在“任务驱动”中体现。每一堂课, 教学任务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教师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驱”, 学生主要表现为通过任务来“动”。德育课的“任务”似乎没有技能课那样专项、明显, 但也可以概括为解决某某问题的“任务”。如教学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其学习任务可概括为两个“学会”, 即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联系观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重点突出, 且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

(3) 美的情景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 能够激起学生抢答或齐答, 这都是一种美好情景。如在教学《现象本质与明辨是否》一课时, 根据“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一名小偷混入热闹结婚场所帮忙, 一般人能看出其假象吗?为什么?请举例生活中的假象?假象是否反映本质?这些问题由浅入深, 学生可思可答。

2. 锤炼美的语言

新鲜有趣的导入, 发人深思的提问, 天衣无缝的衔接, 耐人寻味的结语, 是德育“美味”教学的关键点。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诱导学生步入美的殿堂;在教学总结时, 可采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师生对接;在拓展延伸时, 可锤炼一些对偶、排比句, 把学生思想情感引向高潮。如教学《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一课, 教师可提炼诗一般的语言:“社会和谐, 需要这样的爱心;人们幸福, 需要这样的壮举!”,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语言生动得体, 能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燃起涌动火花, 培养“好人”情感和审美能力。

当然, 还可播放一些精彩的录音、录像片段。如在教学“哲学指导人生”时, 播放《钱学森纪录片》片段, 在教学《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 播放《爱的奉献》之歌, 那些激荡人心的解说词、歌词, 能够潜移默化地美化人的心灵, 陶冶思想情操。

3. 激发美的创意

教师应根据学生敢于动手等特点, 组织“美的实践”活动。

(1) 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美的创意活动。如在教学《规划人生》一课时, 可结合“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渗透“捕捉生活的美”、“把握捕美技法”等内容, 让学生当堂或课外锻炼摄影。经过实践, 学生自然懂得美就在自己身边, 美要用心去创造。

(2) 根据美育要求, 延伸创意创新活动。在课堂内外进行美育熏陶, 是德育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应有意识在尝试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中进行美的教育和创新指导, 结合课堂“优秀作业”和课外“小发明成果”, 及时予以书面或口头激励, 使之感受创意创新收获的喜悦, 领悟人生形象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三、《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的思考

积极尝试《哲学与人生》课程“三味”教学, 有助于学生摆脱“人生困惑”, 更加自觉地以“哲学思想”引领自己的行动, 实现人生目标。

(一) 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者的内心理解和倾心投入。中职学生面对德育课程没有多大的压力和动力。要上好《哲学与人生》这门必修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用心思考,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否则, 教师与学生必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更谈不上有味教学。因此, 教师可从日常观察、个别聊谈、倾听意见、共同活动等途径了解其学习困惑与需求, 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以创造灵动的教学氛围。从另一方面看, 中职学生也有其可爱之处, 他们思维比较活跃, 重视师生感情, 动手能力较强。只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组织一些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得到有效的调节, 课堂教学才具有“真味”。

(二) 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用心不多, 一味抄袭他人教案, 学生必然兴趣黯然。用心备课, 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体现。

1. 读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难点

首先, 要看准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 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事物发展与人生动力》一课, 其中事物矛盾观点和人生发展原理是全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其次, 教材参考用书在一定程度上为年轻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强学习分析, 必有益处。

2. 读懂学生, 突出教学重难点

突出教学重难点, 是实施德育“三味”教学的精髓思想。如何突出核心, 化解要害, 教师必须读懂教学对象, 即使同一年级, 有时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也有所区别。只有依据学习者实际情况, 才能有的放矢化解难题。教师认真设计一组前后联系、由浅入深的思考题至关重要, 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一旦学生真正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 就会顿然领悟, 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一般。

总之, 《哲学与人生》三味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辨证思维、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是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实践证明, 只有勇于探索, 不断尝试“有味”教学, 学习者的哲学人生素养和社会奉献能力一定会逐步闪亮。

摘要:当前, 职业学校在《哲学与人生》课堂革新教学方面不断探究, 成果明显。但是, 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仍有待加强。其实,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看似深奥, 却非常实用的课程, 只要教师高度重视, 舍得下功夫, 善于去思考, 完全能够实现“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之目的。在《哲学与人生》中实行“三味”教学, 能够促进该课程或其它德育课程的有效实践。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篇8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50分)1.今年11月14日是第12个“世界哲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2年开始把每年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之所以重视哲学是因为 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生活需要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网友认为,只要有梦想就一定有奇迹。下列说法与网友观点对立的是

①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②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集合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如天下事”

4.根据右边漫画寓意,要求你写一篇关于人生态度的短评。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你认为应该使用的标题是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思路“决定”出路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5.8月16日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开幕式在南京市举行。本届运动会会徽(右图)将远山、流水、城墙、树叶四种象征着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的元素,以书法笔触演变融合成运动人物造型,整体呈太阳照耀下的“宁”字。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作者的灵感和创意 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从2013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是对实施近5年的劳动合同法做出的首次修改,直指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从认识论角度看,我国修改《劳动合同法》表明 ①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错误既对立又统一,错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④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遭受暴雨袭击。专家指出,暴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另外,我国正处于汛期,是天气系统非常活跃的时期,暴雨的出现也是季风活动的结果。这表明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④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必须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0.下图是国家标准委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界定标准(以100ml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依 据)。由此图可知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对量变的替代 ③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④醉与非醉之间并没有明确标准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1.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闲暇时向往寄情山水、体验农趣的田园生活。适应这种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蓬勃发展,为发展现代田园经济注入新活力。这种变化表明了

①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主观随意性 ②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辩证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月9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公布的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939.8万人次受灾,367人死亡,115人失踪,31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回答12-13题。

12.8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灾害为主。专家表示,造成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全球变暖。这体现的哲理是

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13.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右边漫画《“自大多一点”》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认识事物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15.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片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体会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从而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上述材料对中华饮食文化特质的分析

A.证明了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B.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统一 C.强调了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D.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16.漫画《你敢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一定的哲学道理。下面名言中与漫画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河南程氏遗书》)B.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C.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思问录·外篇》)D.有形之类,在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

17.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与所蕴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郑辛遥的漫画《回避·遇见》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正视和解决矛盾 ④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把握重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改革。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辩证否定的观点 ②对立统一观点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五届海峡论坛上指出,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和平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了交流合作和平等协商,推进了两岸交往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坚持重点论,着重抓主要矛盾 B.重视事物的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坚持两点论,注意处理好次要矛盾

21.2013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四周年纪念日。儒家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在如何对待儒学问题上,国学大师汤一介则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开新”中重振辉煌。对“反本开新”的正确理解是

①“反本”是克服消极内容,“开新”保留合理因素 ②“反本开新”是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途径

③“反本开新”的实质是“扬弃” ④“反本”就是否定过去,“开新”就是肯定现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9月26日晚,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圆中国梦 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我国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使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让道德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基于

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3.“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一生经历过各种挫折与失落,但他那无所畏惧、敢于承担的个性让他一直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价值观,总能为他的离奇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只有追求个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个价值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4.时下在中国,最流行的话莫过于“你幸福吗?”然而十多年前,大街上熟人相遇,问的最多的是“你吃了吗?”有网友戏称,“你幸福吗”已经代替“你吃了吗”成了中国人打招呼的新方式。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③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漫画《三代人的抉择》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② 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我国从首次载人飞行到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停留,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我国的航天奇迹还会续写,继“天宫一号”之后,我国将于2015年之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预计在2020年建立空间站。由于我国航天人坚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大胆探索和创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我国的航天事业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材料二:“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实现了中国古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8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北太平洋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最后一次下潜。据悉,从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入应用阶段,我国深潜研究将进入第三阶段,即冲刺11000米深潜新纪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梦想能逐步实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人“上天入海”从未停下脚步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27.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涉及四分之一国土,受影响人口约6亿。为此,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9月份以来,一系列政策“重拳出击”,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与京津冀等六省区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直指百姓意见很大的大气污染问题。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紧迫任务。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原因。

28.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两个加快”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宣言书和动员令。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

材料二:梳理今年近期中共领导人讲话,“改革”一词出现频率极高。7月23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9月6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第八次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9月11日李克强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强调,改革大势不可逆转。10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四季度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共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释放出坚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1)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9.小微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架在脖子上的“五把刀子”和勒在脖子上的“一根绳子”。“五把刀子”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土地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环保约束加大;“一根绳子”就是资金短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小微企业。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1)结合材料,请你用矛盾分析方法为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浙江省是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浙江人重功利、讲实效的传统,但功利主义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今天,小型微型企业走出困境,浙江人提倡的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时代“浙江精神”。(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中提倡“浙江精神”的必要性。

《生活与哲学》基础测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C。本小题考查的是哲学的重要性。重视哲学是因为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解析】D。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只要有梦想就一定有奇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与之对立的观点则是唯物主义,②④属于唯物主义,符合题意;①③属于唯心主义观点。3.【解析】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气者,理之依也”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承认意识决定物质;B两个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C分别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解析】C。此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漫画中人物的行为受到自身认识的影响,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故答案为C。注意设问角度:辩证唯物主义者。

5.【解析】B。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本届运动会会徽将远山、流水、城墙、树叶四种象征着南京“山水城林”城市特色的元素融入其中,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④符合题意;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符合题意,故选B;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排除。

6.【解析】A。本题考查角度是认识论,从而排除③和④,③是历史唯物主义,④是唯物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修改《劳动合同法》,是对该法的完善,体现实践决定认识,故①符合题意;由于当时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修改,故②符合题意。7.【解析】C。本题考查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②说法忽略了二者转化的条件,错误排除;①③④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8.【解析】B。入汛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遭受暴雨,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③正确;暴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是季风活动的结果,故④正确;①和②观点正确,但均与题意无关。9.【解析】D。通过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可见系统优化方法,故①正确;通过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同时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可见主次矛盾,故③正确;②材料没有体现;④观点错误。

10.【解析】A。此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图表表明酒后驾驶超过80mg,发生质变,即 醉驾是由饮酒量的积累而发生的,故答案为B。发展是质变,但质变并不一定就是发展,故排除②。醉与非醉有着明确的界限,排除④。

11.【解析】C。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蓬勃发展,②符合题意;为发展现代田园经济注入新活力,体现④;①观点错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③材料没有体现。

12.【解析】B。我国自然灾害与气候变暖有关,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A、C、D材料没有体现。

13.【解析】B 从灾难到进步,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含义之一,故①③符合题意。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故②观点错误;④观点错误,外因不起决定作用。14.【解析】A。“自大多一点”就会变“臭”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项正确。

15.【解析】D。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体现个性,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体现共性。A、B、C材料没有体现。

16.【解析】A。漫画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性,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故选A。B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强调发展观点;D强调量变与质变。

17.【解析】D。②谚语体现的是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排除;④谚语体现的 7

是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体现意识的反作用,排除;①和③符合题意。

18.【解析】C。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客观性。回避与遇见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却在一定条件下达成了统一,体现了①;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选③;②④与漫画无关。故选C。

19.【解析】D。改革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否定观与发展观,故D正确。20.【解析】A。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和平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看到“关键”,体现了抓住重点,所以A符合题意。

21.【解析】B。“反本开新”是辩证否定,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经,其实质是故“扬弃”,故②③正确;①④表述均错误。

22.【解析】B。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使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让道德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观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C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观点错误,不是“总是”。

23.【解析】C。本题以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创新人生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指导下,他无所畏惧、敢于承担的个性让他一直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价值观,故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体现;④说法片面错误。

24.【解析】C。不同年代的不同问候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①正确;也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引发社会意识的变化,故③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故排除②;材料没有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性,排除④。

25.【解析】D。此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不同时代,表彰先进的不同,故①正确。漫画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所以我们要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故②正确。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选择不同,可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故④正确。此题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③。26.(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航天人坚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航天人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发扬了载人航天精神,发挥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航天人大胆探索和创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做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结合起来。

(2)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7.(1)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决定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每点2分,共6分)。

(2)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大气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我们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是有目的的防治大气污染,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年初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28.(1)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改革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改革要把握内部各要素的协同性。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改革要把握系统性,从整体上达到改革效果的最大化。④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了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即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8

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深化改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9.(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小微企业要认清自己面临的困境,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并充分利用党和政府政策措施的扶持,走出困境。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小微企业既要看到目前面临诸多困境等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的有利因素,化不利为有利,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从而走出困境。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微企业要立足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有利政策措施,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从而走出困境。

上一篇:初中科学趣味课堂下一篇:神经外科考试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