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利弊分析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并购的利弊分析(精选8篇)

并购的利弊分析 篇1

公司并购也称为企业兼并,投资者进行并购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资产、技术、经营权或市场等,一般以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方式进行,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究竟采用何种形式进行并购,并购人员必须要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建议。

一、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的比较

(一)定义不同股权收购是从股东手上购买目标公司股东出资权利的一种收购方式。它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权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股权,股份有限公司为股份)的方式进行,继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资产收购则是收购者以支付有偿对价直接取得目标公司资产所有权的一种收购方式。通过资产收购的方式,投资者可以最为快捷、便利的方式直接取得选中的优质资产,同时又可以与目标公司划清关系。

(二)主体不同资产收购的主体是作为买卖双方的两家公司,即收购方和目标公司(即资产所有权人)。股权收购的主体是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资产收购的签约主体是目标公司与收购方,股权收购的签约主体是目标公司的股东和收购方。

(三)收购的标的不同资产收购的标的是资产的所有权,出售的资产可以是目标公司的全部资产,也可以是经过选择的特定资产,且不包括该公司的负债,与公司的债权债务不发生任何关系,收购价格一般仅取决于资产的市场价值。股权收购的标的是目标公司的投资者的股权,可以是部分股权也可以是全部股权。而影响收购价格的因素则很多,包括目标公司的资产价值、债权债务数额及或有负债。

(四)支付对价的方式选择不同资产收购时用于支付收购款的一般情况下是货币,而股权收购的支付手段除了货币外,还有很多种,辟如:股权、实物资产、经营管理权等

(五)收购受益人不同资产收购后,资产的所有权与目标公司分离,收购款进入目标公司成为公司的收入,但股东不能直接从资产出售行为中直接受益。股权收购后,资产仍留在目标公司,股东直接取得收购款后,股东与目标公司分离,失去对目标公司控制权。

二、收购过程中的风险考量点

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明确的或潜在的风险,众多因素决定着并购的成败。这里选择几个收购方经常遇到的风险点进行阐述:

(一)法律风险主要包括:目标公司持续经营的合法性。收购前目标公司尚在正常生产经营,并不表示收购后也必然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目标公司设立过程中是否有特许情况,原审批过程中是否向有关管理部门作出过承诺,是否有受到过行政处罚,并购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购是否须前置审批等环节均有可能存在并购障碍。收购标的是否履行了必要的资产评估、验资等程序,当处置标的涉及国有资产时则受限更多。

如果是外资并购,行业准入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相对于收购方而言,导致收购合同效力瑕疵的风险更多的来自于出售方,如:是否有权出售资产或股权,签约前是否已履行了法定程序,是否已取得充分授权等均有可能使所签的收购协议无效或部分无效。

(二)价值风险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并购的成败。当股权收购时,目标公司的债权债务不发生转移,是承继的。对如实记载于目标公司会计账簿的债权债务,收购方可以事先作出恰当评估,但对于或有负债或侵权之债只有当债权人主张时才会露出水面,如未能事先进入收购价格的评估考量范围,最终达成的交易价格必然存在价值风险。

而当资产收购时,资产的所有权瑕疵、品质瑕疵等也须重点予以关注,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资产被查封,那将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三)税务风险不论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税务是无法避开的环节。表面上来看,资产收购的税务风险是可预测的,在可控范围内。双方仅需按税法规定测算所需缴纳的总费用,再约定交易税费如何分担即可。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无法完成交易的情况,辟如:出售方以往欠税未缴清,税务部门不同意开具交易发票导致无法办理权属过户。

而股权收购时,税务风险则更多,如:目标公司欠税情况,有无不良记录,是否需补缴税款等。股权转让所得如何申报纳税,目标公司是否有代扣代缴义务等也会给并购增加成本风险。

(四)效益风险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经营状况、竞争能力、技术能力、盈利能力、员工素质等都是效益风险的因素。特别是对于知识产权的收购,如: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由于其效益的发挥好坏完全取决于原权利人或使用人,如果管理者或生产者不能顺利对接,再好的技术或权利对于收购方来说都不能物尽其用。

三、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利弊分析

不管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都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判,而是需要根据并购案的具体情况取舍采用,综合分析利大于弊的,即为合适的方式。当收购者意在整体并购时,资产收购的优点可以归纳为:

(一)可以避开目标公司股东间的争端,直接与目标公司签约。如果目标公司股东结构复杂,特别是整体收购时,必须要取得全体股东书面一致同意。因此,收购股权的谈判难度大,进度慢。由于任何股东对其他股东对外转让的股权均享有优先购买权。当股权收购遇到少数股东阻挠时,则收购风险增大。

(二)可以避免承担被购方的“或有负债”,降低并购风险。或有负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对外担保、税务征收与处罚、侵权行为、违规行为处罚等。如果目标公司有存续年限较长、历史沿革复杂、经营管理者变更频繁,长期亏损等情况,则或有负债产生的存在可能性会增大。而在会计师事务所所作的评估报告、审计报告中一般也不会反映,除非是目标公司主动坦白。

(三)可以避免未足额出资部分的出资义务。如果目标公司的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不一致,则说明股东尚未全额出资。由于股东有足额出资的义务,对于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在未足额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即公司的债务可能会转嫁给新的股东。

(四)可以调整资产的帐务数值,在特定条件下可减少企业所得税或减少资产再次转让交易成本。目标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房地产)价值在会计帐薄上以折旧后的历史成本入帐(即入帐价值较小)。资产收购后收购价即为资产的帐面价值,可提折旧的基数相应调高,取得较高的折旧费用,相应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而股权收购不会影响资产的帐面价值,资产价值保留为原始帐面价值,如以后再次出售,出售取得的收入与帐面成本相差必然很大,所需缴纳转让税费增大。而这一部分在帐面低做的资产价值所产生的税费本应是现出让股东承担的,最后却以股权收购方式转价给了收购方。

(五)资产收购所需调查的信息相对较少,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资产收购只需要考虑资产实际价值、权属、过户税费、未来增值空间等。而股权收购则要对企业作相对全面的调查,如:企业历史沿革、人事关系、股权结构、股东意愿、债务、或有债务、税务、资产状况,稍有遗漏都有可能使实际收购成本增加。

(六)老企业的全体员工与新企业重新签订合同,有利于重新择优录用员工、减少后续裁员时的成本及风险。老企业的员工大都工龄很长,以股权转让方式收购公司后,未经员工本人同意公司是不能辞退的,否则须支付双倍补偿。

当然,资产收购也有相较于股权收购的弊端:

(一)税务成本较高。不能享受目标公司因亏损而带来的所得税的减免。交易时的税收成本也相对较大,房地产过户时的土地增值税、契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过户税费、设备转让时的增值税,目标公司清算后所得税,股东清算所得的所得税等。而股权转让方式,交易发生在目标公司的股东之间,收购股权系受让方对外投资,既不会对受让方产生税费,对目标公司的税务也不会产生影响。

(二)由于股权收购仅仅是股东变更,企业的实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不发生直接关系,对企业经营不致产生较大影响。而资产收购后需要逐步建立与员工的关系,生产经营可能会受到短期影响。目标公司长期经营而建立的品牌知名度在让渡到新企业时不能确保100%被认可或顺利对接。

(三)特别是对于特许经营行业,生产许可证延续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对于那些行业准入门槛较高的项目,如:环保审批严格的项目(排污指标、区域限制)、国家限制发展的项目(行业饱和、经济指标限制、布局限制),生产许可证是否能够顺利取得、审批所需化费的时间、精力乃至于财务成本都是受让方必须要综合考虑的。除此之外,资产收购的同时须办理商标、生产技术等的权属转移,办理手续相对复杂一些。

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并不是对立的,有时在一个并购案中可以结合采用。通过二者的结合以取得优质资产、排除潜在债务、避免重大纠纷,最终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公司并购实践中,大型公司为确保收购的成功,对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慎之又慎,有时不惜化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但也有些涉足并购不深的投资者,仅凭自己对目标公司的感觉,有时甚至仅仅考虑到股权收购在当下可以交缴税,就做出最终的决定,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并购的利弊分析 篇2

1.1 滴滴打车发展历程

滴滴于2012年在北京诞生, 属于一款新型网约车软件。2014年5月, 在涉及抄袭杭州某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的压力下, 滴滴公司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2015年, 滴滴宣布与快的公司进行合作, 同时推出"滴滴顺风车", 此次合并为滴滴创造了近30亿美元的融资, 同时吸引平安保险和人寿保险作为投资方。同年, 滴滴公司推出滴滴巴士并正式运行。9月, "滴滴打车"改名为"滴滴出行", 启用全新标志, 迅速推出新版手机应用软件。2016年, 教育品牌"好未来"宣布与滴滴出行合作, 为出租车子女提供义务教学。2016年8月1日, 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优步中国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宣布合并。

1.2 优步中国发展历程

Uber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 以风险投资为主要的业务的交通网络公司, 其主要运行程序是以导航系统作为枢纽, 链接司机与顾客, 提供专车、租车等服务。2014年Uber正式入驻中国香港。同年7月份, Uber打入中国北京, 成立优步中国分公司。2015年, 优步中国和中国平安公司共同打造“一键呼叫一个亿”活动, 影响重大。2015年9月, 优步中国收到来自美国Uber总公司的25亿美元集资。10月份, 优步中国在上海成立雾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为优步中国的软件系统打下夯实的技术支持。2016年2月, 优步中国更换商标。2016年3月, 优步中国开展了"人民优步"这一拼车业务, 并在发达城市进行试行。2016年8月1日。优步中国宣布与滴滴出行进行战略合并。

1.3 滴滴出行合并优步中国背景介绍

2016年8月1日下午, 优步中国正式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并。滴滴出行收购了优步中国在大陆运营的技术、业务等资产。优步中国依旧保持在中国大陆的品牌名称, 同时持有滴滴出行5.89%的股权。滴滴出行董事长程维与优步的创始人加入彼此的董事会。

2 滴滴出行的SWOT分析

2.1 竞争优势

2.1.1 网约车属于交通业中的新兴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金融风暴后的经济回暖所带来的手机智能机市场的扩大以及智能手机需求量的增加, 人们对出行的要求愈发增加, 对出行的效率也愈加看重, 此时网约车的出现, 恰到时机的解决了大众对出行工具高效便捷的这一追求。

2.1.2 网约车平台的系统优化

作为网约车中主心骨地位的背后约车系统, 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和最初不到十人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心血, 从最开始的发传单人为帮司机约车到后期不断通过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行业的合作, 来完善其派车路线、支付方式等便民项目。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投入到路程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中, 为顾客和司机打造更加智能的出行体验, 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经历。

2.1.3 现有交通系统的不完善

目前由于在二三线城市中的交通线路以及交通工具仍不如发达城市, 因此对于公民上班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条件。故网约车在二三线发展中城市更为便利, 相对比也更具有盈利优势。而发达城市中由于私家车数量多导致堵车现象频发, 从经济成本和时间效率角度考虑, 大多数人会选择经济实惠的网约车。

2.1.4 与教育品牌合作, 推出“出租车司机儿女公益助学活动”

立足公益事业, 一方面为滴滴出行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树立了好的口碑。同时, 也给滴滴旗下的司机们树立了一个标榜, 有利于聚拢人心, 无论从吸引客源还是稳定司机两方面来看, 都是一步很好的作战方略。

2.2 竞争劣势

2.2.1 频繁曝光的滴滴司机恶性事件

2014年, 郑女士与同事搭车过程中遭遇滴滴蛮横司机的殴打;2016年深圳女教师使用滴滴打车遇害;滴滴司机私下发消息骚扰女乘客;司机路途突然加价协议不成殴打乘客等一系列网约车恶性事件的曝光, 降低了滴滴在大众心中的好评度。

2.2.2 合并后的变相涨价

滴滴出行在同优步合并之前, 推出的一系列5折6折折扣券, 为滴滴出行积攒了一批稳定客源, 但在合并之后, 折扣券的减少以及折扣力度的缩减, 又使其客源批量流失。

2.3 机会

合并后滴滴出行稳固了汽车交通行业的市场。2016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排行榜中, 滴滴出行和优步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十一名, 滴滴出行并购优步中国后, 解决了现阶段汽车交通行业中最为强劲的对手, 为自己的市场开拓以及价格垄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 风险

2.4.1 不断出现的新的网约车软件

在网约车盛行的时代下, 不仅仅是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两家公司,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神州专车、易到、一号专车等新的网约车软件, 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折扣力度最大的软件。如果滴滴打车仍不做价格的调试, 很可能会失去一批固定客源, 同时造成新顾客的流失。

2.4.2 替代产品的完善

由于受到网约车影响, 2016年郑州、北京、西安等多地均出现出租车司机与网约车司机互相围堵、斗殴、争执等恶性事件, 因此, 为了维护出租车司机利益, 稳定出租车市场, 部分汽车公司开始进行出租车降价, 因此, 从安全角度出发, 消费者会更倾向选择行业发展较稳固和安全的出租车出行。

2.4.3 网约车新政策的出台

由于网约车是一个新型行业, 在近几年频发的恶性事件中, 网约车的安全系数遭到了群众的质疑。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制定网约车政策, 这无疑会给滴滴出行等网约车软件带来不小的威胁和挑战。

3 站在滴滴出行合并优步中国的战略分析

通过对滴滴出行的SWOT分析, 我们将这一合并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3.1 劣势

3.1.1 叫车价格可能抬头

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在2016年的合并, 无疑给了网约车市场重重一击, 两个公司的合并, 不仅仅从技术和资源上面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同时在客源上也有了一个数量的增加, 慢慢在网约车市场上形成了垄断的趋势。而一旦有了垄断的趋势, 网约车的价格就会被企业随意定价, 为了更好的盈利, 网约车的叫车价格可能会有一个涨幅出现。价格上涨会促使消费者去选择价格较低的其他打车软件, 这不仅会影响客流量的减弱, 同时也会造成滴滴出行的盈利减少。

3.1.2 司机的质量无法保证

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还未合并之前, 两家公司为了争取客源, 一直在打价格战和服务战。而在合并之后, 司机的质量如何, 司机是否还会得到上岗培训, 这些问题都难以考证。同时, 合并之前, 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 有更多的约车平台来进行选择, 网约车司机也可以在比较之下选择更为舒心的平台, 但是现在由于合并的出现, 对网约车司机的佣金还有体验, 都出现了一个新的挑战, 选择权的减少, 无疑会对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产生不小的影响。

3.1.3 这次合作或许给了其它叫车服务的一个机会。

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的合并, 对于神州专车、易道用车等网约车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 这些公司可以在滴滴出行的持续高价中寻找突破口, 来增加自己的客源量。这无形中为滴滴出行增加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3.2 优势

合并之后两家公司的技术和云数据的统一, 会使得两家公司的服务质量和约车效率大幅度上升。同时, 结束了合并前两家公司的烧钱竞争, 也多出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开发上, 比如滴滴在技术上也可以得到来自百度、支付宝等的支持, 诸如定位不准、导航绕路、搜索不到目的地等等问题也在改善, 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4 结语

通过以上利弊分析, 表面上, 虽然滴滴出行并购优步中国这个事情为滴滴公司解决了一个巨大的行业竞争对手, 但是, 实际上, 弊端也依旧层出不穷, 滴滴很难再短时期内收回合并投资的资金, 因此从经济效率上来看, 滴滴出行的企业战略还是缺乏一些实际情况的考虑。

摘要:2012年, 滴滴出行在北京中关村诞生, 开启了网约车的大门。2015年9月, “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2016年8月1日, 滴滴出行宣布与优步中国达成战略合并, 共同为顾客打造舒适的网约车环境。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型约车软件, 本文运用SWOT方法浅析滴滴出行在现行市场的竞争优劣以及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滴滴出行,优步中国,SWOT分析,竞争优劣,未来走势

参考文献

[1]贺嘉雯.滴滴距出行寡头还有多远[J].中国经济信息, 2016 (07) .

[2]李楠.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移动出行未来可期[J].金融经济, 2016 (17) .

[3]王方.云数据、大数据与社会治理[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6 (10) .

跨国并购的利弊及我国的对策 篇3

一、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

(一)对全世界及各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影响

⒈跨国并购对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影响

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运动,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跨国公司效益得到了提高。

⒉跨国并购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跨国并购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使国际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即跨国并购已成为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式。通过跨国界的并购投资,以资本为纽带,将各自的产品、技术、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附之其上的文化,迅速有效地输入所在国家和地区。随着其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产生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渗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层面:第一,跨国并购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输入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缓解输入国的资金不足的压力,并为其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促进输入国的技术进步。第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⒊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扩张,控制全球主导行业的跨国公司与从事非主导行业的地区企业,将由此共同形成全球经济的树状一体化格局。由于企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所以,企业全球化全面而迅速地发展,就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⒋推动了企业的改组和联合

跨国公司的并购与投资扩张,将导致对市场份额争夺的轮番升级,使得国际竞争更加剧烈,推动了各国改革开放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改组和联合。

(二)给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跨国并购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柱的形成。我国过去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技术和品牌,这三个中国目前最短缺要素成为中国企业大肆海外并购的内在动因。通过并购获取短缺要素,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

⒉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引入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惯例,可为我国企业树立市场经济中运营的样板,推动企业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创新,并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企业就会自主地进行技术研发,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扩展销售市场

跨国并购所输入的资金可以有效补充企业资金不足,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另外,也扩展了产品销售市场,使我国产品可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⒋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培养,带来先进的营销观念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偏低,很多人难以从事高科技的工作。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吸收更多劳动力,并培训他们成为技术工人,可以开发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营销体系和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营销观念和网络,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动力。

(三)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⒈容易形成垄断局面,威胁民族工业安全,影响我国产业布局调整。2.在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3.跨国并购可能会抑制我国国内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4.抑制我国的技术进步。

二、我国的对策研究

(一)抓住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跨国投资

目前,跨国公司更多地是通过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要抓住目前全球跨国并购的机遇,加强政府对跨国并购的宏观调控,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并购的新特点,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并购投资”的引资力度,按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部署,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使之在参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及产业升级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二)吸引人才,创造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在市场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壮大企业的规模。吸引人才,创造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间的竞争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否则我们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这一方面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高、精、尖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才,吸引人才,还要创造环境,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尽快抓紧制定和完善跨国购并法律体系

我国在利用外资中有许多过分优惠的政策,造成外资在同行业和内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致使外资对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日益加剧。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应加快制定规范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法律规定。在对外资项目的审批、资金融通、外汇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以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并规范我国企业的竞争方式。

(四)改善企业并购环境

⒈培育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完善的预防金融风险的机制

要吸引跨国公司更大程度地参与我国企业的并购,就要求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积累丰富的经营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防止国际游资破坏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护资金运作的安全、高效。

⒉减少地方行政干预,转变政府职能

在企业并购实践中,少数地方政府不适当地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一味要求并购和产权交易服务于资不抵债企业的扭亏或债务重组,使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机制难以形成,从而挫伤了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脱离出来,对企业充分放权,给跨国并购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同时要对跨国并购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⒊加强资产的评估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对外商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和监管,尤其要重视对国有资产的商标、土地、经济业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严格执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聘请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认真评估。国有资产评估值要经过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方可作为底价与外商谈判。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五)建立完善的跨国购并审查制度

一是要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防止跨国公司垄断我国某些命脉产业。二是要使用综合审查标准对跨国并购进行審查。

年薪制的利弊分析 篇4

国际上通行的工资制度,主要有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计件工资主要适用于那些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按件计量的工作,其适用范围较小。计时工资制是广泛应用的工资制度。计时工资 制中包括:钟点工、天工资、周工资、月工资和年薪制。钟点工、天天工多为临时用工,月工资和年薪制多为长期固定用工。我 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月工资制。而国际上从大学讲师、教授、企 业经理、政府官员直至总统都实行年薪制。

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其目标是建立起能调动 职工和管理者积极性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权、责、利相统一的 机制。月工资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级工资制,职工按技术 等级、管理者按行政级别领取报酬。不但职工间级差小,就是管 理者与工人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兼顾社会公平有余而激励不足。为弥补这种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普遍以奖金为 杠杆,调节收入分配,以月奖、季奖特别是年终奖方式,把企业 效益与管理者的收入挂钩,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这种收入分 配方式管理者和职工间收入档次拉不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味 道仍显浓厚,调动职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高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 作用难以体现。执行中,管理者与职工收入相互攀比,相互拉动,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企业管理中的短期行为也很难控制。

为克服月薪制的缺点,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近年来,在少数国有控股公司中进行了年薪制、有补贴地售股和股票期权 等灵活激励方式的试点。列如,上海申华实业股份公司董事会公 告,审议决定公司老总瞿建国的报酬为年薪5万美元,从1998年 度执行。同时为体现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原则,决定瞿建国先生的 工资为浮动工资,即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0%为界,年末净资产 收益率每上升1%,则工资上浮1%;年末净资产收益率每下浮1 %,则工资下浮10%,以此类推,每月预支,年终结算。上海海 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出口为主的企业,1998年在严重的亚洲 金融危机压力下,仍取得税后利润9000多万元的业绩,每股利润 达0 328元,净资产收益率达12 51%。公司总经理袁永林以44-65万元的年收入位居沪深股市榜首。

从上述两家公司实行年薪制的情况可以看出,年薪制所遵循 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经营者年薪收入与普通职工工资 收入分离,责任、风险、利益相统一。年薪制优点表现在:其一,经营者收入较高,高收入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如申华 瞿建国先生年薪相当于41万人民币,相当于上海普通职工工资的 20倍,海欣老总的收入是公司税后利润的1/200,体现了企业家 的价值。其二,高收入是与责任、风险直接挂钩的。申华公司若 年末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每下浮1%,瞿建国先生的年薪则 下浮10%。如果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0,瞿老总将颗粒无收。这 就使经营者们在作出公司重大决策时慎之又慎。其三,年薪制的 核心是把经营者的收入与职工分离,克服目前经营者收入与本企 业职工收入互相拉动,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收入分配过分向 个人倾斜的弊端。其四,高薪养廉总比低薪养贪好。

年薪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弊端,广泛推行尚需配套改革 和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成熟。第一,高级管理人员年薪最高多少,最低多少为合理,无客观标准。我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美、英发达国家不能攀比。就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地区,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造成企业 效益差距的非经营性因素也很多,因而也不具备太大的参照性。第二,建立企业家职业市场和利益风险机制是推行年薪制的基本 条件。在企业家职业市场化条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才的收录、登记、评价、推荐和跟踪考察工作,由权威的社会中介组织负责。

企业家可以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的局限自由流动,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竞争上岗。企业选择企业家,企业家选择企业,形成优胜劣汰的择优机制。有了这种市场约束机制,才能使企 业家的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发展前途、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荣辱与共的格局。企业家市场和利益风 险机制的存在,对企业家会形成一种压力,并转化为企业家的自 我约束行为。我国现在尚未建立企业家市场和风险机制,高级管 理者由国有控股公司或主管部门任命,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 竞争环境,不可能做到优胜劣汰。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 成企业内部权力制衡的内部约束机制是推行年薪制的另一基本条 件。建立和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经理人员接受授权机构 董事会的约束,接受监事会和监事人员的监督,同时建立健全企 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定职责权限范围和工作程序,充分 发挥职代会和工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党组织的监督和保证作 用。这样才能使企业家的利益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有较高程度的 正相关,而且避免其短期行为。

在既未健全企业内部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又无外部企业家 市场和利益风险机制的条件下,经营者们的年薪高低由谁定,只 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和经营者们协商来定,或者就直接由经营者 们自己给自己定。这样,就很难兼顾国家、企业和企业家三方利 益,也很难摆平职工的利益,很难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第四,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如会计法、审计制度等,规范和约束 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违法乱纪者及时进行查处,是推行年薪制 的又一基本条件。实行年薪制必须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报表成份大,经营业绩水分多的情况下,年 薪制无异于对冒功者将以高官厚禄。

年薪制的普遍推行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相配合。具备条 件情况下,年薪制可能利大于弊,不具备内外条件强行推行弊大 于利。我省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推行条件,少数已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继续探索,但不能刮风,不 能一哄而上。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利弊分析 篇5

【摘 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及发展到最后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对保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以及文化继承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科举制度也有考试内容僵化、重伦理轻技艺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科举;演变;利弊

一、引言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实行世袭制,社会底层的民众永远都没有进入贵族阶层的机会。人生下来所处的环境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在这种社会制度下面,人们没有任何进步的动力,这也造成了中世纪的欧洲极度缓慢的发展。相比之下,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底层的民众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贵族阶层,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很有益处的。

科举制度凭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优秀政治遗产。科举制度以其合理的选官制度给封建王朝平民百姓进入仕途和提高政治地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相对于之前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要公正、合理得多。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运行,科举制度为庞大的封建帝国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广泛的传播了儒家思想,对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流动、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兴衰始末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从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到衰落直至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兴起及完善阶段

科举制度起始于隋朝。公元583年,隋文帝打破了以往根据门阀等级而选拔人才为统治阶级所用的举士方法,采取一些较为简单且无严格程序的考试,按照国家统一需要的人才科目,不分身份阶层地位直接从社会中考评人才。隋炀帝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立进士科,完善了通过平等考试从社会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且较之以前更加严格。

唐承隋制。唐代初年即开科取士。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即位后,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武举。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二)发展变化阶段

宋初在科举内容、形式、场次及相关的科第习俗上基本沿袭唐制。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进而形成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将进士及第分为“三甲”。宋英宗时起,乡试、省试定为三年一试,开创了后世“三年大比”的定制。宋代考试程序严格,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王安石变法时,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三)鼎盛阶段

明朝科举专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命题,即成八股文体。明朝将科举增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免黜落,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为17名,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4]。

清代基本沿袭明朝科举旧制,但其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朝。清朝颁布了《钦定四书文》等作为八股文的写作规范,并规定八股文不能超出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的范围,特别不能涉及清代的时事和政治。

(四)衰亡阶段

由于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为完全脱离了实际、形式僵化的“八股文”,使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鸦片战争失败刺激清政府开始关注科举改革,但是一直议而不决,决而滞行。光绪二十四年,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于当年五月五日谕令废除八股。虽然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诏重开科举,但从此科举开始没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发表上谕:自丙午(1906)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三、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相对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比之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来说,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便是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抵制血缘、门第、身份、名望、特权、钱财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自科举产生以来,尽管有些人对以考试取舍人才有不同的看法,但科举作为甄别贤才手段的相对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

据史书记载,除少数几种人以外,民众不论门第身份名望贫富均可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打破了阶级桎梏的,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同样有通过这一竞争选拔途径获得个人社会地位以及进入贵族阶层的机会。

为了维护科举的相对公正性,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在考试制度上采取多种手段以力争将选官中的人为影响因素降至最低点。例如,实行“锁院”制度,使主考官与外界隔绝,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等事件;别头试,即为了防止各级考官徇私舞弊,规定与相关官员有亲属关系的应试者必须回避,另设考场;糊名,即密封试卷卷头,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糊住,以使主考官以统一的标准公平地判卷;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统一重新誊写一遍,以防主考官依靠应试者的笔迹舞弊。此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的严厉的惩罚制度用以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二)保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科举制度使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精英的循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时代文化精英流向官场的真实写照。王德昭先生认为:“科举制度确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社会阶层流动性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可以不断的更新,对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科举制度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至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大趋势。同时,通过科举维持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打破了世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层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统治阶级可以在最广泛的基础上遴选人才,可以不断在社会各个阶层补充新鲜血液,不仅确保了高素质的稳定的官僚队伍,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官僚阶层的门阀化和贵族化。

(三)对经典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用

科举制度始终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其强大的制度支持与诱导作用,使得儒家经学为普通读书人所熟知,强化了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儒家经典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其得以不断的传承与繁衍。

科举考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科举文学。科举文学包括科举答卷文章即“科文”,又囊括以科举为题材或与科举相关的文艺作品。科文如试帖诗、策、论、科场律赋、八股文等类型,科举为题材或与科举相关的文艺作品如一些在内容上涉及科举的唐诗宋词、传奇小说、宋元戏曲、明清小说,以及现代的传统戏剧和电视连续剧等。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创造者,而且也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给文学经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民族文学的创作、鉴赏审美能力。这都使得我国文学经典奇彩纷呈,魅力无穷。

四、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明朝开始,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政策,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以《四书》、《五经》内容命题,考生答卷只准代言,不许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用朱熹注的经书的相关内容说明问题。对答卷的形式也做了严格的统一,形成了人们熟知的八股文。士子为求功名,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毫不关心,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导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科举从此成了为统治者打造思想单一人才的工具,在这一制度引导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彻底地死掉了。

(二)科举考试重伦理轻技艺,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因此,科举考试必然以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思想和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为考试的内容和选拔标准。而自然科学技术等科技内容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雕虫小技,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十三、四世纪始,随着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西欧一些大学相继问世,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有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等,这些大学培养了大量的有知识的工商业者、医生、技师等。这些人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主角。而中国的科举只重伦理、文学,在其引导下的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批批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满腹诗词文章的“学者”,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懂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因此,科举制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科举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举制度以其强大的吸引力使统治者有效地控制了士人。由于功名利禄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加上科举制度与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天然地融为一体,科举制度客观上阻碍了中国工商阶层的崛起,阻止了中国多种经济成分的良性发展。科举制度导致的这种现象既浪费了大量人才,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钱穆先生有言:“中国又是一个绝大范型的社会,而时时处处用心在裁抑特殊势力上。封建贵族社会崩溃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始终未产生。门第社会消失了,军权社会也难得势。终于走到科举制的社会上,而停滞不前。这是中国社会在其已往演变中的一个客观历史的真相。”

随着历史脚步的前进,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封闭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经济角度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科举制度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晚晴将领琦缮看到英国人的火轮船时曾“疑似牛拉”,可知当时科举制度下的士人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到了多么无知的程度。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国家根本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更无从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政治角度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的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等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更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这项遴选政治精英的机制,限于其自身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终将被历史所淘汰。然而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录用方式,不仅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当今世界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当今我国的“高考”以及“国家公务员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仍有一些不完备之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借鉴科举制度的经验,以促进当今人才选拔制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篇6

杨霞

中文摘要: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近几年,国内外对安乐死的看法始终莫衷一是,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历史起源、案例分析的方面,来全面阐述安乐死的利弊影响。

关键字:安乐死,利弊分析。

安乐死的定义、起源: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 安乐死 与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这种做法。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毕达哥拉斯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都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其他社会也有些安乐死的报道。

尽管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但人们对给予病情危重而又无法治愈的病人以死的权力和自由以摆脱残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来愈多地采取同情的态度,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虽然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安乐死看成犯罪行为,但支持实行安乐死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估计有十万人已立下遗嘱,告诉医生:一旦他们患了不治之症,生命行将结束时,不要再用人工延长生命的措施进行抢救。如日本的安乐死协会建立于1976年。三年后已拥有两千名会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1983年世界医学会的威尼斯宣言提出了消极安乐死的正式意见,同年美国医学会的伦理与法学委员会对于撤除生命支持措施的意见都已为安乐死实施创造了条件。

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

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

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

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

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

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及事实论据:

一、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三、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四、如果法律同意医生答应垂危病人安乐死的请求,那会树立一个杀害病人的先例,从而造成社会危机;于是医生可以不再下功夫研究病人的疾病。如果诊断错误(如误诊为晚期癌症)则积极的安乐死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其次,在医生的角色中增加了杀手的内容,就违背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不得伤害病人这一基本要求。如果医生不仅治病,还杀人,这会严重影响医生的传统形象,而这种形象对于病人心理是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还有,病人的“同意”往往也存在问题,如果问一个受慢性病折磨的病人:你愿意继续受折磨还是无痛苦地“睡过去”,病人鉴于他给别人(家属及医务人员)带来的负担,也可能回答:“杀死我吧。

英国《每日邮报》10月3日报道,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的国家,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荷兰选择安乐死的精神病患者在一年中增加了两倍。2013年,荷兰共有42人因“严重精神问题”被执行注射死,而2012年和2011年分别只有14人和13人。数据还显示,去年荷兰安乐死的总人数激增15%,从2012年的4188例上升到2013年的4829人。7年里,荷兰安乐死的人数暴增151%,已占到荷兰人口死亡总数的3%。其中,绝大多数人(约3600人)是癌症患者,但也有97例安乐死是痴呆症患者。这里还不包括“临终镇静”(给患者服用镇静剂和麻醉剂)的情况。研究表明,如果将终端镇静考虑在内,荷兰安乐死的人数将占到总死亡人数的12.3%。对此,有专家称,荷兰安乐死的人数逐年上升和执行安乐死的标准扩大表明,安乐死合法化只会导致安乐死形势失控。英国基督教医学协会的彼得•桑德斯称,“安乐死在荷兰已经失控。我们所看到的荷兰的情况是‘增量扩张’,即安乐死人数稳步增加,涉安乐死的病患范围逐步扩大。”桑德斯说。

支持“安乐死”的理由:

一、伦理原则是支持安乐死的。该作法尊重了临终病人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相反,违反病人自主原则,是不符合病人利益。

二、实行安乐死,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于临终病人身上而使他人得不到应用的治疗,是不公正的。安乐死有利于病人的最佳利益。

三、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

据调查,安乐死最主要群体是晚期癌症病人。我国每年有160万人患癌症,近13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临床上,中晚期的患者往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如肺癌患者,肺逐渐被癌细胞代替,肺就失去了肺原本的功能。这种病人常常是被活活憋死,生不如死。在这种情况下,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法律没有理由强制人痛苦的活着。

总结:安乐死不是他人强加在病人身上的,而是病人在忍受不了病痛后,在明知救治无方后的自己作出的决定。是病人对自己的生命做出的自主的选择。因此,立法保护人们安乐死的权利是对人权的最高尊重。

读经教育的利弊分析 篇7

关键词:读经教育,利端,弊端,建议与感想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教育即读经教育就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被逐渐推广开来,且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这种通过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教育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接受、认同,更有不少的父母将读经教育作为未成年儿童教育的选择的选项之一。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反复兴起涌动的读经教育浪潮呢?下面本文将结合现存的“读经教育”现象,分析其中的利弊所在。

一、读经教育中的利

读经教育所依托的教材是中国传统经典文章,运用的教学方式是诵读,教学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教学的结果是品德的改善与提高。下面我从教师的角度,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果运用三方面论述读经教育的优点。

1、教学内容

学校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时,强调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在实际中,中国的教育现状往往是注重分数,强调智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往往会忽略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即使是设置思想品德课,但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选用,都相对滞后于主干知识能力的培养。读经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恰恰是侧重于德育教育。在这一点上弥补了学校体制教育的不足,也应此成为了重视孩子德行培养或强调孩子从德行上提高的父母的选择。他们甘愿让孩子远离体制教育而专注于读经教育。同时在原生教育价值的角度而言,经典教育可以提升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力,这恰恰是体制教育所难以兼顾的部分。

2、教学方式

正所谓读经教育,就是以诵读的方式进行学习。持续性的朗读背诵必然可以提升学生在记忆、识字量、语感上的提升。正如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更好的体会文本内容。读经教育其实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在学生品行中的体现,但对于读经是否掌握则是依据于是否可以熟练背诵。由于选择读经教育群体的特殊性,简单机械的诵读,其实更有利于树立游离与学校教育边缘教育的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也是许多学习较差的学生接受读经教育的原因之一。

3、成果运用

在诵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当中,由于其往往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使得很容易形成记忆。并且每一则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学生们记忆后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脱口而出。因此一些学校将《弟子规》分解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准则,之后为学生制定考核表,以此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得以体会经典作品中的道理。同时联系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进行考核,这也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如此将理论实践化,也体现了一种通过教育儿童将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与应用的作用,使得家长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二、读经教育中的弊

读经教育中虽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可其兴起的时间较短,还需经历时间的考验,并且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其更为适用。下面将分别从材料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家长三方面来论述读经教育现状中的弊端,从而更加客观的看待读经教育。

1、教材内容

读经教育的教材是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教材,是经典作品,其中肯定凝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但由于学习者的年龄期限,全盘接纳所有内容必然有一定的难度,也会降低读经教育的可行性。就拿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中所缺失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自我定位的迎合性,还有将道义原则优先的义利观的虚伪性,这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儒家价值体系中需要更加完善的成分,而这些内容正是通过经典作品来进行传达的,这必定会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此在内容上的有所筛选是必不可少的,但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2、教师教学

新鲜事物的迅速崛起也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中的功利性与盲目性的成分。短短数十年内,围绕读经所开展的活动数不胜数。最为典型的是深圳的梧桐山,这个中国最大的“读经村”。此地在十年内竟然经营了3000家左右的读经班。同时这些读经班往往学费昂贵,这无疑是读经教育变的商业化。并且其中的读经教师并没有相关的认证资格书,这也是现行制度中的灰色地带。即使是在正规的学校当中,读经教育也存在单纯背诵的倾向。由于读经教育本身侧重于德育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反馈周期长,并且只能依据背诵作为考核的依据,应此这便在极大程度上为读经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学生家长

被专门送去读经教育机构的学生也参差不均,要么是优秀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可以更上一层楼,与竞争者拉开质的差距,领跑人生。要么是学习成绩极差的问题学生,父母希望能通过读经教育使孩子脱胎换骨。实际上德育教育并不可等同于全面教育,这也是在家长中所形成的最大误区。读经教育所提倡的学生学习阶段为3~13岁,这正是孩子认知接受的阶段,灌输性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并且面对经典文本,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辅助作用。家长单一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撒手不管的观念,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基于上述对于读经教育的利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来看,当代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会导致民族认同感的降低,这也是语文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学习,老师的引导。家长的监督,也更能促进教育体系中三种主体的紧密联系。这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我们作为学习者共同进步的过程。但现行阶段的读经教育仍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例如在学校内可以更广泛的开展与读经相关的活动:心得分享、情景剧扮演、歌曲演唱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典作品中的内涵。同时建议家长在选择时,应尽量符合孩子现阶段的能力,循序渐进的为孩子选择学习兴趣班,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强调教学成果。并且家长也应在其中与孩子共同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读经教育的教师、书院进行规范化。最后希望读经教育可以在时代中托起历史的光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其中。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临沂师范学院商报,2005-04.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篇8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了电脑的优势,以图形、动画等元素为主,以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着教学效率。虽然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比传统教学方法更直观和灵活,更有效果,但若对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认识,反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一、多媒体教学及其特点

以电脑技术为核心,收集声音、图像,制作幻灯、动画、影视短片来辅助教学,这就是多媒体教学,例如:模型教具、电化教学、计算机等的辅助教学的综合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提高了学生课上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的学习、智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

1.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例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微机室,安装了黑马电子教室。这是一个广播教学软件,该软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在自己的微机前可以很直接、很明白地接收各个知识点。在接收广播教学的过程当中,哪个操作步骤看不明白或者跟不上随时都可以举手向教师提问,这就能使那些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的学生用很短的时间领会到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实现双向对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特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适当给学生留下作业,自己完成。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网上搜索有关第二天学习的资料,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在第二天上课前把前一天搜索到的资料带到课堂,集思广益,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2.更新教师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即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将要求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高效率教学。

我们学校有一个多功能语音室。在这里,教师在前面播放广播,每个学生座位前还有一个小的电脑屏幕,与教师的内容同步。另外,学生在整个课堂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举手示意,不打断教师的教学;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讲完进度后不影响全体学生的情况下,因材施教,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愉悦、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来说,这种方式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萌发、发展、完善的阶段,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和传统教学比较起来,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优势,但毕竟处于发展阶段,利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1.对于较大多数教师来说,计算机水平低,影响课件制作时间,同时可能影响教学进度

现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大部分教师用的是Powerpoint软件。这种软件对于初级计算机水平的教师来说,掌握起来都有难度,制作出来的课件会有很多缺点:简单、画面和教学内容不符等,造成在教学过程流于僵化、呆板,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多媒体教学除了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根据教材编制出书面教学设计,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制作出与教材同步的电子教案,这就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因此,这就自然而然地要求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熟悉微机、掌握微机的各项操作步骤,掌握制作课件的专用软件。对于现阶段各个学科教师来说,计算机水平低,尤其是年龄稍大点的教师,计算机操作起来困难,制作课件的速度不可恭维,编制出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课堂进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2.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语言占主导地位(化学、物理中的实验例外),尤其是语文,当然,有时也使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语言是抽象的,对于一些山水风景、人物的描绘,却需要靠想象来丰富起来。多媒体教学中,制作出来的课件模式化,画面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也就降低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要求,会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趋于模式化,这一点会制约学生的想象空间。

3.学生的自制力也是制约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因素

笔者授课时,使用黑马电子教室进行教学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在我使用这个软件过程和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学生们的自制力也是制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大因素。我们在用电子教室时,会先让学生们在学生机上打开这个软件,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坚持下来;很多调皮的学生会觉得这样没意思,他们的做法就是重启计算机,然后并不运行这个软件,自由自在地“畅游”在计算机游戏中,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对于他来说就等于零,他的掌握程度也就是零。

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科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承运合同书下一篇:电力营销系统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