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作文(精选12篇)
老人灰白的头发散在了已破烂不堪的被褥上。老人那被炭火熏黑了的沾满了灰尘的额头上,皱纹又深又密,犹如刀刻一般;紧闭的双眼,凹得令人心寒;半张着的嘴唇,一刻不停地着颤抖。这半条被子怎么能御寒呢?瞧,他那骨瘦如柴的身躯,缩成了一团。
月亮渐渐地被云翳所吞没,四周开始黑暗起来。突然,狂怒的寒风四处乱窜,终南山上的树木被刮得东摇西晃。猛烈的狂风不时地从茅草屋的缝隙中窜进去,发出“呼呼”的凄惨声。破烂的门,在狂风中摇摇晃晃,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不一会儿,鹅毛般的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伴随着寒风四下里乱舞。很快地,大地积上厚厚的一层。
黎明破晓,老人从床上爬了下来,看到外面被冰雪覆盖的大地,顿时喜上眉梢。“老天爷啊,你真是有眼啊。今天我的炭终于可以卖个好价钱了,我再也不用受冻挨饿了。”老人搓搓双手,走出了茅屋。他刚跨出门外,一阵寒风吹来,老人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他用手裹了裹自己那单薄的上衣,来到牛棚前,把这几天烧好的炭一捆一捆地搬到牛车上。然后牵出那头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牛,凑到牛的耳朵旁轻声地说:“老伙计啊,为了你的主人,辛苦一趟吧。”说着,拿起牛鞭,怀着美好的希望,赶着牛离开了自己的茅屋,踏上了艰难的行程。
老人与他的老牛在寒风中艰难地行走着。小路两旁的树木赤裸裸地挺立着,任由寒风无情地鞭打着。寒风向老人迎面扑来,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炭车轧着积雪,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白雪覆盖的小路,已很难分清。等到老人赶到集市的南门外,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那头老牛 “哼哧哼哧”直喘着粗气,老人也已饿得快不行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一屁股坐到了冰冷的雪地里。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再看看自己的木炭,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等待着买主的到来。
可怜的老人,他哪里知道随后将有一场噩梦向他席卷而来。
远处,两个穿着豪华锦缎,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向集市疾驰而来,路上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去。随着一声马嘶,他们停在了集市的中间。只见一个穿黄衣的宦官,高举公文,高声吆喝:“皇上有旨,宫廷采购,……违令者,斩!”说完,“啪”地一声,挥动了一下手中的那条金黄马鞭,吓得集市上的人,慌忙逃窜,东西散落一地。不一会儿,整个集市上,摊撤人散,只剩下了三个人立在寒风之中。卖炭老人一个躲闪不及,正好被他们两个挡住。
“喂,老头,这车炭,宫廷要了。”说着命令老人掉转车头,向宫廷方向驶去。面对眼前的这番景象,老人顿时目瞪口呆,他也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想着自己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顿时,老人心中燃起了一团愤怒的火焰,可是他敢怒不敢言啊!末了,那个宦官的爪牙将半匹红绡一丈长的绫缠在了老牛角上,说:“喂,老头,这是你的车炭钱,快回去吧。”看着这千余斤重的炭就这样便宜地卖给了这帮无赖,老人心如刀绞。“老天爷啊,你睁开眼看看吧……”
一、《卖炭翁》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的《卖炭翁》“字字品味都是苦”。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开头两句中的“伐薪烧炭”概括了烧炭复杂的劳动过程和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第三、四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 写卖炭翁把维持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炭上。第五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寒冷的冬天, 卖炭翁他“衣正单”, 说明他及其贫穷, 没钱买衣御寒, 尽管如此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 他却“愿天寒”。第六、七两句,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总算盼来一场大雪, 卖炭翁不顾冰天雪地道路难走, 一大清早就驾着牛车拉着炭, 到了“市南门外”, 直累得“牛困人饥”、精疲力尽地在泥泞中停下车来歇息。第八、九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凶神恶煞似的宫使的突然出现, 预示着大难临头, 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十、十一、十二句, 诗人用了“把”、“称”、“回”、“叱”、“牵”、“系”一连串的动词, 写出了宫使的凶残、疯狂和巧取豪夺。可怜卖炭翁满含悲愤, 面对强盗一样的“宫使”, “惜不得”, 也无可奈何。一年的劳动成果, 青天白日下竟然被抢走了。卖炭翁愿望落空, 希望破灭。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卖炭翁赖以生存的一车炭被“宫使”抢去, 贫困交加的他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啊?作者没有写, 读者却会自然而然的同情起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痛恨那些凶残的“宫使”, 痛恨“宫市”和产生“宫市”的黑暗社会。
本诗叙事真切, 细微处见精神;相映相衬, 对比中见爱憎;刻画人物, 形象鲜明;用词通俗, 平易中见精粹。陪衬和反衬是《卖炭翁》的主要表现手法。“两鬓苍苍”, 突出年老, “满面尘灰烟火色”, 突出艰辛, 反衬出卖炭翁希望的炽烈。“一尺雪”、“冰辙”的陪衬, 使人对老翁同情。“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 “朱匹红纱一丈绩”反衬出“宫市”抢夺的残酷。诗的前面表现希望之烈焰, 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之失望。在鲜明的对比中把卖炭翁千回百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诗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对《卖炭翁》语言艺术的分析中, 最常见的就是关于遣词造句的分析, 以及诗中流露出的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市”的控诉。而这众多关于《卖炭翁》的导读和赏析中, 有一篇《卖炭翁》的诗意解读却独辟蹊径, 不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使“文学批评脱离艺术真实, 而且使批评者对社会常识的自然体悟, 对史实细节的基本辨别, 失去了起码的标准。前人对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的阐释,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代宫市有一个演变、蜕化的过程, ‘白衫儿’并非后宫使者, ‘苦宫市’的诗旨在于暴露宦官专权的危害, 其矛头并非‘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从史实的角度分析很新颖, 但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很实用, 个人比较倾向于关于《卖炭翁》整首词句分析的赏析文章。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卖炭翁》的乐府精神
白居易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现存的两千八百多首诗歌中, 全面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白居易是一位富有平民意识的诗人, 他的平民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之中。他的诗, 或者以平民为描写对象, 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际遇, 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写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 抒发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貌似旷达却充满抑郁与愤懑的心情。诗人似乎要在天子与平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其真正了解民生疾苦;同时又似乎要以诗歌为媒介向读者袒露自己的新曲。诗人不是以士大夫的身份作诗, 而是以平民的视角和平民的语言写平民之事, 道平民之情。
白居易写出了五十首“救济人病, 裨补时阙”的讽谕诗, 总名之曰《新乐府》, 《卖炭翁》即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他的五十首《新乐府》犹如五十幅图画, 将中唐社会的生产劳动、悲欢离合、对立抗争等, 通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以《卖炭翁》这首诗而言, 以艺术概括的方式再现了宫市交易的真实状况。在诗中, 诗人选用了民歌三言七言结合的常见句式, 这种句式不仅能做到缓促相济, 长短相谐, 使每一句诗都能随诗的主旨与人物的感情变化脱口而出, 直率激昂, 而且能保证诗作形式的大体整饬, 符合七言作品的格律要求, 阅读起来也自然顺口。
三、《卖炭翁》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心得
《卖炭翁》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阅读的关于《卖炭翁》的教学设计中教材分析的内容都提到了本诗是紧紧围绕“同情弱者”这个主题, 鞭挞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实际教学中, 都要求学生多次诵读全诗, 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读懂词句的意思, 运用合理的想象, 体会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余映潮先生就有一篇关于《卖炭翁》教学设计, 采用的是说读课法。说读课型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 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读与说来支撑, 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 读读说说, 边说边读, 边读边说。在这种课型上, 在朗读训练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同样的“读”, 大量地有机地出现在课文教学之中。通过朗读, 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 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对课文结构的理解, 对课文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 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 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 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人学生的语言仓库,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除了余映潮先生这样新颖的说读课教法进行《卖炭翁》的教学, 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采用朗读的教法, 都竭尽所能地启发学生想象, 诸如“想象衣衫单薄的卖炭翁站在冰雪中是怎样的形象”、“续写卖炭翁回家之后”、“卖炭翁被劫之后”等等。通过合理的想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翻看近二十余年关于《卖炭翁》的文献资料, 其中多数是导读赏析的内容, 以及个别词句的推敲;其次是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卖炭翁》与他的其他作品 (《琵琶行》《至穷老妪》) 等的比较。《卖炭翁》仅是一篇短小的新乐府诗歌,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让其体会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但在考试中, 关于《卖炭翁》的题目多数都是诗句填空, 考察学生是否将诗句背诵出来。
参考文献
[1].史旭升.《卖炭翁》导读[J].语文天地, 2000
[2].张昌余.《卖炭翁》简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78
[3].彭印冲.白居易《卖炭翁》讲析[J].中文自修, 1994
北方人大多喜欢吃烧烤,一般人也只是吃吃而已,山东省平原县打工者赵德春却从中发现并且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发现商机
赵德春是山东省平原县王打卦乡赵庄村人。1982年,26岁的赵德春发现济南盛行烧烤,但木炭却十分紧缺。他想:这不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吗?有了这个想法后,赵德春将济南4个比较大的土产公司都跑了一遍,了解到当时济南的木炭都是从南方一些山区购进的,路远价格高,还不能保证供应。济南当时烧烤市场一天需2吨木炭,而实际供应不到1吨。赵德春想,光济南一个城市就有这么大的缺口,全国所有城市的木炭市场该有多大?
赵德春拿出几年积蓄的3000元钱,雇了一辆货车到安徽贩运了3吨木炭。他算了一下,以济南当地木炭的价钱和他的进货价,3吨木炭足可以让他赚上1000元。可是,车到济南一家土产公司一过秤,6000斤木炭竟变成了5500斤,更要命的是木炭质量太差,点燃后烟雾缭绕,而且劈啪响声不断,这家土产公司说什么也不要。赵德春好说歹说,人家总算答应收下木炭,但每斤价格比他的进货价还少一角钱,加上车费,这一趟生意赵德春非但分文没挣,还倒赔了1000多块。土产公司老板看着赵德春,同情地说:“小伙子,你进货的时候,对方一定将木炭浸了水。木炭吃水十分厉害,然后一路挥发,到济南后6000斤炭就变成了5500斤。像你这样做生意,不赔本才怪呢。”
开窑烧炭
贩运木炭这条路看来很难走,自己动手烧制木炭行不行呢?1987年夏,赵德春开始考虑自己开窑烧炭的问题。在征得村里同意后,赵德春承包了远离村子的马颊河西岸的一块河滩地。用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将坑坑洼洼的河滩平整好,然后建起了一个小土窑。赵德春自己拿着铁镐在野地里挖了一些树墩子,经过修整后装入土窑,点火后封闭窑门,开始烧制他的第一窑木炭。但由于没有技术,树墩子没有烧透,根本没法成炭。
第一次开窑以失败告终。他埋头又开始了第二窑实验。经过多次失败后,赵德春终于掌握了烧制木炭的技术。当一窑2吨重黑灿灿的木炭最终出现的时候,赵德春就像抱着宝贝一样,又哭又笑。
赵德春雇了一辆车将炭运到济南西门清真楼饭店。饭店老板见到这么高质量的木炭欣喜万分,当即现钱买下了所有木炭,并在饭店门口打出了广告:新到“兰花花”木炭(因为木炭的火花是兰色的),烤串敞开供应。这一次,赵德春赚了300元。清真楼饭店的老板还许诺,以后赵德春有炭尽管送来,他送多少就收多少。
有了清真楼老板的这个许诺,赵德春回到家立即增加了土窑数量。烧炭的树墩子不够用,他就打出广告高价收购树墩子,这样就解决了原料问题。赵德春又雇佣了两个人给自己做帮手,每人每月工资400元。这一年,赵德春有了5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露天烧烤严重污染城市环境,一些城市相继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木炭市场逐渐萎缩。赵德春的木炭销量一天天减少。经过苦苦支撑,到1993年,年底一算帐,刨去各项费用、开支,当年收入竟不足千元,赵德春不得不放弃木炭烧制,来到德州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研制环保木炭
在赵德春的打工同伴中,有一个叫王见礼的人,两人很快熟悉起来。有一次收工后,两人坐在工棚里拉家常。王见礼告诉赵德春,原来自己在德州有个露天烧烤,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晚上能赚200多元。露天烧烤取缔后,自己又开了一家“王记”室内烧烤店,用电烤羊肉串,但电烤总没有木炭烤出的那种原始自然的香味,挑剔的食客吃一次就够了,绝对不会吃第二次。而且电烤成本太高,这样惨淡经营一年后,不得不关门了,还将以前开露天烧烤时赚的钱赔了一部分进去。王见礼说:怎么就没有一种无烟无尘适合在室内烧烤的木炭呢?要是有这样一种木炭,价钱又合适的话,我就再回去做我的烧烤去。
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王见礼的话,赵德春心中不由一动。他想,大家都喜欢吃烧烤,又都想多省点儿钱,如果能研制出这样一种木炭,既环保,价格又实惠,那一定前途无量。
带着这个意外的发现,赵德春离开了工地。1998年,赵德春开始专心研制环保木炭。
首先是原材料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材料能烧制出无烟木炭?赵德春花费了2000多元购买了榆树、松树、枣树、苹果树、柏树等几十个树种,甚至连灌木型的木槿、红槿条也找来做试验。为了避免树种混淆,他每次只实验一种木料,把树干、树墩分开装进土窑进行烧制。为了保证烧制质量,他干脆在土窑旁边搭建了一个小窝棚,日夜守着土窑,晚上不时出来看看燃烧情况是否正常,但结果都失败了。
能找到的所有木料都实验过了,赵德春一心想寻找的环保木炭仍旧毫无踪影。一天晚上躺在土炕上,赵德春辗转反侧,土炕暖暖的热气让闷头想心事的赵德春热得直冒汗。“怎么这么热啊。”赵德春坐了起来,“这锯末真是好东西。我只烧了一点,没想到这么热。”妻子说。这句话让赵德春心里一动,是啊,什么材料都试过了,就是没试过锯末。
第二天,赵德春早早起来,在院子里点了一小堆锯末,然后蹲在旁边静静地观察。他没想到锯末竟然会燃烧得那么好,不见冒火,却热气腾腾,也没有多少烟雾。赵德春马上到附近的平原县宏达木器厂装了一编织袋锯末回家,可在试烧的时候,又碰到了一个难题:怎么把零散的锯末变成固体?后来,他在一部叫《大马帮》的电视剧中找到了方法。赵德春照方抓药,先把锯末弄湿,然后找来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经过一天后,锯末真的结成了一整块。收拾好一个原来用过的土窑,赵德春进行了烧制,结果还真不错,点燃后一试,效果非常理想,热量既大,也不冒烟。
赵德春知道自己找对了路子。这样烧了几窑后,他想,手工制作如此麻烦,这样做下去赚不到钱不说,恐怕连老本都会保不住,可不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呢?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有这种机器。1999年春天,赵德春花了4万多元从沈阳某厂购进了棒机、干燥机,又花了2万多元买了4个炭化炉,开始生产。他先把搜集来的锯末进行筛选,去除一些较大的木条木块,然后通过传送带将锯末送进干燥机烘干,烘干后传入棒机中进行高温压型,压制出长45厘米、直径7厘米的六棱型锯末棒,最后放入棒机中炭化。一系列工序下来,最后产出了令其较为满意的形状规则的木炭。成品木炭呈六楞棒型,长40厘米,直径约5厘米。
赵德春把木炭送到济南一些饭店试用,结果却不甚理想,有的火力不足,有的发出劈啪的声响,也有的仍有少量烟雾冒出。很多饭店要求退货,有人说赵德春的环保木炭是“挂羊头卖狗肉”。
赵德春对外界的议论充耳不闻,日夜考虑着环保木炭质量不过关的原因,终于发现锯末炭不过关的症结所在,原因竟是锯末质量不过关。从各个小加工点搜集来的锯末不纯净,里面有土和各种杂质,这些东西掺到锯末里制成木炭后使木炭出现了各种不良“症状”。
销售有奇招
明白锯末炭不过关的原因后,赵德春专门找到德州木器加工厂求购锯末。有了纯净的锯末,赵德春的环保木炭大功告成。2001年,赵德春带着5吨环保型锯末炭来到北京,准备冲刺北京市场,在货车上,赵德春竖起一块木牌,上写:绿色环保型木炭,耐燃、无烟、无尘、不爆花、火力足,更适合室内烧烤。一些烧烤店对赵德春的广告词表示怀疑,认为他吹牛。当赵德春来到一家叫做“天天烧烤”的烧烤店推销锯末炭时,该烧烤店老板不屑一顾地说:“如果你的木炭真有你说的那样好,你的炭我全要,价格由你说了算。”赵德春说:“如果达不到我说的效果,我这车炭全部免费送你,我一分钱都不要!”
双方现场实验。木炭点燃后,安静无声,没有一点烟,也看不见明火,红彤彤的木炭块持续地散发着强劲热量。最后,赵德春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卖给了这家烧烤店250公斤锯末炭,而他的成本只是0.8元,每公斤可以赚1元钱。赵德春拉着一车木炭在北京转了7天,将5吨锯末炭全部售完,获利5000多元。
绿色环保型木炭一炮打响,名气不胫而走。不到3个月时间,赵德春就和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80多家室内烧烤店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木炭销售每月在20吨左右,收入2万多元。随着环保木炭市场的做大,赵德春建立了自己的木炭加工厂,雇佣了15个农民为他打工。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仅使用德州木器厂一家的锯末已经不够了,赵德春又和济南、泰安等地的一些大型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品厂签定了收购锯末的合同,安排专人守在这些厂里收购锯末。
赵德春让妻子在家负责生产,自己全力推销。在推销过程中,赵德春发现,如果直接和室内烧烤店联系是一件很费事很烦琐的事情,烧烤店每次进量很有限,这样在送货收货款时很麻烦。浪费了精力,而且销量上不去。赵德春转变了销售思路,把目光瞄准了土产商。2001年,赵德春和北京市一家土产经营商联系销货,但那家土产商说和哈尔滨一家木炭生产厂早就建立了长期联系。赵德春说,那要看质量好坏了,我的货可先进少量,让别人免费使用,如果好就用,不好就算了。结果,使用过环保木炭的烧烤店再进货时指名要赵德春的木炭。不出一个月,那家土产商一个告急电话打给赵德春,要他赶紧供货,一次是10吨,且一月送一次。这样赵德春每年仅供给这家土产商的木炭就有120多吨,仅从这一家,赵德春每年就可获利12万多元。
在给土产商送货卸货时,赵德春发现由于木炭是裸露的,所以很容易弄的黑乎一片,而且单根木炭装卸不方便,弄不好就破碎了。一些土产商告诉赵德春,在大城市打市场,产品质量好,还要上档次,价格高点没有关系。在以后的生产中,赵德春把单根木炭用白纸包上,然后40根装成一箱,一箱重量约有17斤,这样木炭装卸时一箱箱搬运方便多了。虽然每根木炭由此增加了5分钱的成本,但赵德春觉得很值得。
2002年,赵德春为自己的绿色环保型木炭注册了“峰火”商标。木炭生产出后,赵德春把它们装在精致的小盒子里,销售到全国各地,木炭生意越做越大。
现在赵德春的环保型木炭已经远销到北京、天津、唐山、塘沽、泰安等地,一年销售400多吨,以每吨售价1800元,成本800元计,可获纯利40多万元。赵德春的环保木炭厂目前雇佣了30多个工人,自己购买了2辆大型货车运输木炭。
编后:
生意做不完
吕照/文
产品创新一般分两类,一类属于“无中生有”,好像凭空飞来;一类就是在现有产品上推陈出新。前者更多见于科技领域,需要人们更多的知识积累,同时需要更好的财务上的支持,后者则随处可见。赵德春的锯末炭应该更多属于后者,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国人烧炭几千年,几曾听过其中有一味锯末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德春的创新,又有点天外飞仙的意思,还不完全等同于在现有产品上的推陈出新。
读完赵德春的故事,我们很佩服他的创新意识,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在艰难困苦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自己跌倒,自己爬起。这是创业者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一些创业者所缺乏的。
赵德春故事的另一层意义,是向人们揭示出,即使是在大多数人都感叹商业机会已经大不如10年前甚至5年前的今天,白手起家仍然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是否有足够的学历,而在于你的思维方式,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眼光去发现机会,并且在发现机会后有胆量立刻付诸行动,然后不屈不挠,将其坚持到底。
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确实是阻碍了一部分人的创业活动。这种阻碍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市场。随便到市场上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市场好像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商品琳琅满目,竞争空前激烈,你简直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你眼前的市场密密实实,好像一片茂草,让你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白。像李晓华那样,随便在北戴河卖卖冷饮、放放录像,就能赚个几百万元,这样的事以后恐怕只好到梦里去找了。对于创业者,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如今的机会确实已经大不如刘永好、鲁冠球们创业的时代。另一方面,更大的阻碍来自于物质市场对创业者精神和思维的影响。面对似乎应有尽有的市场,创业者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想创业,却茫茫然,如天狗吃月亮,不知从何处下手才好。这种状况对创业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并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创业行动。
夜半,大风呼啸夹着冰冷的雪。雪整整有一尺厚,老翁没有迟疑,天蒙蒙亮就赶着牛车出发了。风像刀子削着脸,老翁如无感觉一般。心里想着“天冷好啊,交了好运,可以买个好价钱了”。牛车碾着冰冻的路,牛走的战战兢兢。老翁眼中的光芒却越发炙热。“快到了,就快到了。老伙计等卖了钱请你吃顿热乎的。”老翁摸摸牛脖子说到。
市集到了,老牛无力的“哞”的声音和老翁肚子里的“咕咕”声掩盖在城外的积雪中。老翁松下牛背上的绳子,一人一牛随地而歇。看着热闹的人来人往,眼中充满希冀,充满了渴望。
老翁的炭又黑又亮,不少人过来询问价钱。不久一阵喧闹,传来马蹄声。选炭的人纷纷扔掉炭,躲到了路边。市集瞬间安静,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马背上穿着耀眼的黄衣的是皇宫里的宫使。个个神气十足,高高昂着脑袋,脸上复制似的模板似的笑。眼神尖狠,不用对视,就能让集市的人们噤若寒蝉。“奉皇上的命令,进行采购。”一句话抛入寂静的人群,人们的.脑袋更低了。一个宫使更神气地将手中的文书展开。“那有一车炭,收了!”坐在马上的宫使一眼看到老翁的炭。一人跳下马,径直走过去,拉过牛绳,踢了牛一脚,“快走!”喊着将牛车赶走。“老…爷…不,大大…人,我要卖了炭买些粮食的。”老翁扑上去,乞求到。“可怜可怜我,天冷了,我还要添件衣裳”老翁巴巴的望着宫使。
“把手放开!”宫使的眼睛仿佛要扯开老翁的手。“皇上的命令也敢违抗吗!”另一宫使抖抖手中的文书。“炭钱嘛,”扯出一段旧的红绫往牛头上胡乱一系,“这就是炭钱!”“啊?!”老翁瞪大着眼睛,这个能换来他的粮食和衣裳吗? “放开!”宫使举起了手中的马鞭。老翁的身体在发抖,眼睛里越来越绝望。“走开!”宫使一脚,老人瘫倒在地上。炭车拉走了,老翁的希望全没了。
来到了集市,我发现天气虽冷,但集市的人还是不少。有商贩,有采办货物的顾客。这时,我看见一个卖炭的老翁赶着一辆炭车慢慢地朝集市这边过来。这个老翁穿着一件破旧的蓝色单衣,头戴一顶很旧的黑色棉帽,两鬓已经斑白,由于常年烧炭的原因,他双手膝黑,面色灰黑,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此时已经接近中午,卖炭老翁和牛都又饿又累了,于是他就在集市南门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休息。正当他们歇下时,不远处两个骑着马的黄衣使者朝集市这边过来,原来他们是替宫廷里采购物品的太监,时常打着皇帝的旗子,欺凌百姓,强抢豪夺。集市上的那些小贩看到他们两个过来,全都挑着东西跑了。只有卖炭老翁躲避不及,被他们两个拦住了。其中一个长得稍胖点的使者说:“喂,老头!我们是朝廷的人,奉皇上的命令来采购木炭,你这一车木炭我们要了。”说完就动手牵牛要往宫里赶。老翁一看慌了神,忙哀求道:“官爷啊!这一车炭是我和妻子的救命钱啊!求求您别拉走了!”可是,这两个官吏丝毫不为所动,继续赶着牛要走。老翁又跑到牛车前死死地抱着牛不让走。这两个官吏开始厉声呵斥,但是老翁却毫不退让。他们便下马把牛绳解开,直接用他们的马来拉炭车,老翁想阻拦,却被他们俩一把推开,老翁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其中一个官吏把半匹红绡和一丈红绫挂在牛身上,冲着老翁吼道:“老头,这半匹红绡和一丈红绫是我们给你的炭钱,别说我们没给你钱啊!”说完便驾着马车扬长而去……
“这是什么世道啊!这一车炭有千余斤,是我这一年辛苦砍树烧的啊!被你们这帮人抢走了,我和我妻子该怎么活啊……”老翁瘫坐在地上边哭边说。看到这一幕,我非常难过,赶紧走上前安慰老翁:“大爷,您就别难过了,这帮人是不讲道理的——我这里有些银子,你拿回家先用吧……”老翁接过钱,对我是万分感谢……
木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轧过足有一尺厚的雪,木轮也因为有些陈旧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一深一浅的艰难前行。车上拉着的是千余斤木炭,一个装着几只野味儿的破烂布袋和一个同样年迈的老头儿。一阵强风凛冽而过,夹杂着大雪纷飞,似那柳絮因风而起,间隙之间,忽闪过一幕幕场景:终南山,一个身影枯槁的老人踏着冰霜,布满老茧的双手的有力地握着砍刀熟练地一下一下劈砍木柴;一个佝偻的老人坐在窑前烧炭,脸上皱纹沟壑纵横,跳动摇曳的火光映射在他脸上,灰暗的眼眸里是星星点点燃起的希望;一个身着身着单薄衣衫的老人一边喂牛,一边作揖祈祷,希望天气再变冷一些……
一转眼,老牛已经拉着车来到集市上,慢悠地走在街上,等待着生意。“咴儿咴儿––”一声尖锐的马的嘶鸣声刺入耳膜,横冲而来两个不速之客——宫中负责采买的太监和他的爪牙。两人一边驱马一边观望有谁卖炭火。此时,卖炭老翁的身影映入他们的眼睛,马疾速奔去,惊得老牛“哞哞”的长鸣几声。“吁——”马急停,前蹄高高抬起在空中挥舞几下而后重重落地。“咱家奉天子的口诏前来,看上了你这炭火,让这老牛随咱家走上一趟吧,来人呐,将红纱绫布赏赐与他!”太监尖酸刻薄的声音直直刺入老翁心里。老牛似乎听懂似的抗拒地后退几步,老翁张了张嘴,刚想要拒绝时对上那太监居高临下的目光,开口话却成了“草民……遵旨……”实在是没办法,上个冬季他亲眼见过为了争炭而被活活打死的卖炭人。强权当下,只得为命运所屈服。“呵,算你识相,赏布,回宫!”太监嘲讽的挑起嘴角,高傲地架马扬长而去了。老翁心似已灰之木,支撑他的唯一力量轰然崩塌,他瘫坐在地,眼中泪水浑浊:“呜呼!天要亡我!”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并通过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初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适时评价:读得字正腔圆;读得节奏分明;读得声情并茂……)
2.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朗读。(以后进生为突破口,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请同学们把易读错字的读音带到文章中去反复读。
5.再次指名读文。
6.生自由读文,画一画本首古诗是如何停顿的。生边画边练读。
7.师领读,学生修改停顿并跟读。
8.指名读文,要求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质疑,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生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汇报,生生互相解决字词情况,师在旁加以指导。
4.再次读文,小组合作试着说说诗意。师巡视。
5.指名汇报诗意。(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如有不明白之处,师再加以引导)。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古诗,体悟作者情感)
1.生自由读文,并思考:你从文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卖炭翁?
2.生答:可怜的、落魄的、脏兮兮的……
3.生带着以上感受读古诗,读出卖炭翁的落魄、可怜……
4.指名读文,师指导。
5.生自由读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作者白居易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深入刻画卖炭翁的形象。(明确:采用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等写法)
同学们,这首古诗课文里只节选了前八句,后面还有十二句。后来卖炭翁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想,就请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看看卖炭翁之后又会遭遇怎样的状况。明天我们再一起交流。
他当天就出发去赶集。他在路上遭遇了匪徒,那帮人一下子卸了一百斤炭走。他又走到了一个小站。可是店里的人要他半车炭,他当然不干,他又在想,天要是冷一些,让人们迫不及待地来他这里买碳,那一定要血赚不亏。他的心里想着,可是老天不让他如意,在他到集市时盘缠用完了,他正准备着开始叫卖,突然听到一声大叫,不好了,太监来没收货物了!
老人一听可吓坏了,他心想,我得个乖乖,这么快!这是出师不利呀。老人马上开始逃跑。说时迟,那时快,经过了几分钟后,街上走来两个太监。那个太监得意洋洋地大声吆喝:“皇上有旨要,有炭的人炭全部上交。”那老人可不乐意了,他废寝忘食做出来的一大车炭就这样给没收了,他哀求道:“二位官老爷可以给我小的留一个活路吗?”可是那俩太监又嚷嚷:“给老子滚,本大爷今天心情好,留两破布给你,你好自为之。”那老人家抱住一个太监的脚含着泪苦苦哀求道:“官老爷,求你们给我留一个活口,留下车子和大半车的炭吧。”那太监不但不领情,还一脚把老人给踹开,又一个大耳光子打过来,打得老人眼冒金星。他们扔下两块布把车子赶走了。
“哎,今日的雪比平日少了些许,雪止了,炭就不值钱了,我又该怎么办?”,老人垂下了头,叹息着。“只求明日如常,雪下大了,我就能卖出更多的炭了,如果能卖个好价钱,必去买件棉衣,过个暖冬”。老人望了望自己的口袋,却只发现了五枚铜板,“看来今日要加倍用功喽!”老人暗想。
他出了门,手上拿着那把钝斧头,砍了整整一个时辰,砍到的木头却寥寥无几,又砍了半个时辰,砍到的木头才刚好够用而已。“算了,今日就砍这么多吧”,老人自言自语道。他回到家,将木头一股脑地全部堆进炭窑中,生起了火。老人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炭火营造的温暖气氛,老人很快进入了梦乡。慢慢地,来人开始感觉到有些寒冷,他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突然他发现炭上那一缕红丝绸竟然灭了,他不敢置信,又上前仔细查看了一遍,火果然是熄灭了。老人仿佛受到了什么重大的打击似的,他悲痛地呐喊着:“苍天啊,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头子吧!”他的泪水掉了下来,和脚下皑皑白雪融为一体。
啊!老人醒了过来,仔细一看原来火还没有灭。“呼……还好只个梦,”老人心想,不知是在庆幸还是在安慰自己。
半夜三更,老人起身,将炭装上牛车便出发了。
到了京城,门口的官吏拦住了他,“喂,你是来干什么的?”“哦,大人,我是来卖炭的。您看我背后这一车的……”老翁卖力地解释着。官差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快进去!”老人连忙一瘸一拐的跑了进去。
老人牵着牛车,慢慢地向前走去,“门口已经有两个官差了,里面应该没有了吧……”老人一边想着,一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京城。
可命运这次和他的祈祷背道而驰了。老人刚进去没多久,就看见不远处有几个穿着黄布衫的官差正威风凛凛地朝他这边走来。“糟了,官差怎么来了!”老人心知不妙,“今天的运气可真差!完了完了,赶快藏起来……”可是官差们大老远就瞧见了他,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一样,“嘿,那边那个老头儿,过来!”,“完了,今天该不是官市的日子吧……”老人心中慢慢地开始咒骂了起来。“喂,想什么呢?叫你过来,你傻站着干嘛?”官差开始催促。没办法,老人只好一步一步地朝官差走去,好不容易放松了一点的心情又沉到了谷底。
“喂,老头儿,你的炭看起来还不错,今日宫中缺炭,把你的炭给我们用!”,一个小吏有些不耐烦地大吼道。“可,可这是我辛辛苦苦烧的炭啊……求你们了,给我老头子一条活路吧……”,老人悲愤地哀求着。“你可给我看好了,”小吏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可是皇上的命令,皇上要用的东西,你难道敢不给?”
“可、可是……”老人还试图挽回些什么,却无济于事了。另外一个官差将手上早已准备好几匹红绡和凌布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报酬,这可是皇上亲手摸过的,够你一车的炭钱了,记得午时来取车啊,”说完便牵着牛车,扬长而去。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那天他偶然陪家人逛河坊街,忽然看到了一家古色古香的“卖炭翁”竹炭专卖店,走进去一瞧,顿时乐得差点蹦了起来:瞧这些品种繁多的竹炭保健产品,既美观大方,价钱又不贵,最重要的是还具有神奇的保健功能,老干部们肯定会爱不释手的!可是在店堂里细细看了一遍后,朱主任又有点犯难了:这些竹炭制品好是好,但零零杂杂的一件件,怎么拿去送老干部们啊?朱主任的表情被机灵的售货员小姐看在了眼里,她赶紧上前询问,得知了朱主任的担心后,售货员小姐笑了:“这个您尽管放心,喏,我们这里有专门为馈赠亲友而设计的多款礼盒型包装,里面组合了好几种最常用的竹炭产品呢!”说着,从货柜里取出了一只精美的竹炭制品礼盒递到朱主任手里。朱主任顿时眉头舒展,说:“有这样精致的包装,这些竹炭制品的身价就提高了,完全可以拿得出手了!”说罢,当场就订下了20份竹炭礼盒。
说起“卖炭翁”竹炭制品的包装,还真是独具特色。放眼国内的竹炭制品市场,大多数产品的包装要么带有浓浓的东洋味道,要么相当简陋毫无特点可言,而“卖炭翁”的产品包装,不仅设计巧妙精致,还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其实最初的时候,“卖炭翁”竹炭制品也经历过粗放的阶段。那时候,他们的产品以床上用品为主,一般都是大件物品,包装也没有个性,消费者不容易接受。后来,“卖炭翁”创始人许爱东女士亲自动手设计,她买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蓝印花布,和一个营业员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自己的家里用缝纫机把这些土布加工成古朴可爱的小饰品和工艺品,然后把竹炭装在里面,做成了别具一格的保健工艺品。这样一来,不仅打开了“卖炭翁”竹炭制品的销售局面,而且由此开创了“卖炭翁”竹炭制品的包装个性。
之后,许爱东对产品的包装就格外地重视,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也同步投入设计力量,陆续开发出与新产品相配套的个性化产品包装。除了进一步丰富竹炭制品的包装布料品种外,她还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下功夫,每一种产品的纸盒外包装上不仅印有统一的“卖炭翁”形象,而且还用古色古香的字体和版式,将“卖炭翁”竹炭制品的产品特点和功效印制在包装上,使消费者看了之后能够对这种产品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认识。
如今,“卖炭翁”竹炭制品的包装类型已不下百种,除了传统的纸袋、纸盒等外包装外,他们还推出了首饰盒、花布袋等极富个性的产品外包装,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欢迎。正像那位朱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精致靓丽的产品包装使“卖炭翁”竹炭锦上添花,产品畅销国内外。
从去年开始,许爱东意识到随着“卖炭翁”产品的日渐成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它作为逢年过节馈赠佳友的礼品,许许多多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也经常前来打听情况,准备将“卖炭翁”竹炭制品列入他们的团购礼品备选清单之中。针对这一市场消费趋势,许爱东及时组织力量,开发出数款礼盒型包装,投放市场后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精品鞋塞礼盒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被作为国礼馈赠给多国的国际友人,深受消费者喜爱和赞赏。
夜幕渐渐褪去,雪也停得差不多了。老人站在窗沿,微微探身,沿儿上的雪足足有一尺厚了,真是天公作美啊!这回他的炭,应该能卖个好价了。拍了拍身上的土灰,用自己粗糙的手指理了理凌乱的发鬓,想让自己显得更加整洁。可这不理还好,指缝间的土灰全都抹在了他灰白的头发上。倒显得老人更狼狈了几分。
许是因为天寒,昔日里繁华的长安,在这寒雪天里安静了几分。一行车辙碾过一尺厚的雪,从安化门向北延去,一直到了西市的坊门前。时辰未到,坊门还没有开,外面的大街上早已聚集了几十只骆驼队,沸沸扬扬。见自己来早了,老人索性找了块空地坐了下来,佝偻着背,倚着牛车,享受着片刻的闲暇。牛也卧在了地上,看样子也是累了。老人两只眼睛漫无目的地落在面前来来往往的人们身上,看着他们身上厚实的冬衣黯然伤神。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一件单薄的粗布衣,已经被炭灰弄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还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随着一阵嘎吱声,西市的两扇厚重坊门被缓缓推开,一面兽旗高高悬在门楣正中。外面的商队见此,又喧腾起来。伙计们用皮鞭把卧在地上的一头头骆驼赶起来,点数箱货,呼唤同伴,异国口音的叫嚷声此起彼伏。老人也起了身,牵着牛车向宫市里走去。
一人一牛,走的很慢。从南山到这长安城,他还不曾停歇过一刻,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老人此刻是多想停下来再歇一会儿啊,哪怕一小会儿就好。但是他不能,为了趁着这样的天气尽快卖完这千余斤的炭,他歇不得,也歇不起。老人拉着缰绳,牵着牛,慢慢的走在周遭喧闹的人群中,雪水浸湿了他的鞋和裤管,脚已经冻僵了。但他没有在意,像已经没有了知觉一般。不出片刻,老人就见一人直直的朝自己走来,登时紧张了起来,抓着缰绳的手也不自觉的紧握了起来,他眯起眼,尽力的想看清楚来人的模样。随着两人不断拉近的距离,人影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一见来人穿的是蓝色的衣裳,松了一口气。看着那人衣服上繁复的银线花纹、腰间的挂饰和远处跟来的几个随从,应是个有钱人家的采买。老人面色一喜,浑浊的眼神中出现了一丝难得的神采。那蓝衣向他礼貌的笑了笑,问:“老人家,您这车炭,而是要卖?”“啊,对对,我这炭火力足,还没有杂烟!”老人笑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更加明显了几分。此刻的他,已经在盘算着得到炭钱后要买什么样的衣服了。不过首先,他要吃顿饱饭——他已经连续好几天没怎么吃饭了。
谁也没有注意到不远处的两抹身影—一席黄衣的太监,还有白望。那太监看着远处的老人,忽地笑了,笑得让人脊背发凉。太监也没说什么,只一挥手,身边的白望便向那老人奔去了。“慢——!”一道尖锐刺耳的声音,打断了两人的对话。老人闻声转头,眸中的神采,在那一瞬间化成了绝望,只见那白望从人群中驰骋而来,直逼老人,直到离老人一分的距离,才勒紧缰绳。赤马高大的身影挡住了阳光,笼罩了老人瘦弱的身躯。紧接着,就见后面的太监不紧不慢的跟了上来,展开手中的文书,昂着头,像以往那样用一种尖锐刺耳的嗓音不紧不慢地念着每一个字。还都拖着长音。一旁蓝衣身后的一个仆从听闻,刚想出言制止,却被身前的那个采买制止住了。那人看了看面前的老者和一旁趾高气扬的太监,叹了口气,转身离去了。
而此时的老人低着头,盯着地上发愣。这是第几次了?他记不清了。起初,他还会求着他们放过自己,可到了如今,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幸免于此。原来终究还是逃不过这样的结局。那太监也不管老人的反应,示意身后的几个随从递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随手一扬,扔在了地上。老人看着静静躺在雪地上的那半匹红纱一丈绫,想去捡。可刚俯下身,手还没有碰到,就被马蹄践踏了。老人抬起头,只见那群人扬尘而去,能看见的,也只有几个随从用皮鞭赶着老牛向北远去,渐渐的,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雪,又下了起来,夹杂着寒风。街上的人少了。老人低头,看着此时附着泥土和雪水的红纱和绫,躬身去捡。谁料寒风又起,红纱随风,滑过了老人的指尖。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
地平线处渐现一个黑点,伴着初升的朝阳,缓缓挪动。近了,原来是一个老人驱着牛车,嘎吱嘎吱的碾过一尺厚的积雪,车后留下两道长长的冰辙。
更近了,这才看清那老人满面尘灰,肌肤黝黑。不笑时,浑身上下竟只有双眼和两鬓带着些白色。身后那头老牛年老力衰,皮肤下垂,脊骨清晰可见。走两步,喘口气,有时几乎要睡过去,全靠老人不断呵斥,可那鞭子也从未舍得落实。牛拉的货物是一车炭,用柴草捆得整整齐齐,约有千余斤。
时间倒回前一天,卖炭翁结束了上午的售卖,牛不停蹄地赶回家中,带着卖炭所得食物与衣服。下午,他辛勤地砍伐木柴。可怜他一大把年纪,竟还要与年轻樵夫们竞争,冒险前往深山老林中,只为了多伐些木柴烧出炭来。在这秦岭山脉中,这样生活的也不止他一个啊。
第二天凌晨,卖炭翁摸黑上路,肚里装着草草吞下的野果、山泉。老牛也迷迷蒙蒙,眼睛闭闭阖阖。日出前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卖炭翁凭借多年的经验走着,脚陷进积雪又拔出。寒风刺骨,他打了个哆嗦,徒劳地裹裹满是破洞的衣裳,心里竟有些喜悦,想着天冷炭定能卖个好价钱,换回更多食物养活一家老小,生活越来越好,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竟巴不得让风雪来得更猛烈些。道阻且长,等到达集市南门时,太阳已高挂头顶,牛困人饥,老翁只好在门外的泥水中稍作歇息再去售卖。
集市尽头突然一阵骚乱,人们敬畏地分出一条道路,注视着几个衣着华贵的人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走过,不时指使人带走路边的商品。卖炭翁胆怯地望去,只见领头那人身着黄袍,布料是从未见过的精美,连披风也缀上厚厚的皮毛。身后跟着的白衣服们竟然会一门绝活――川剧变脸。他们大声呵斥、不屑一顾地睨着小贩们的脸孔,在面向黄衣那人时,却翻书般换成了巴结讨好的媚笑。也许是察觉到卖炭翁来不及收回的`目光,这群“鹤”越过“鸡群”,停在他面前。黄衣拎出文书,随便读了几句“奉天承运”,就叫人出来将牛赶回皇宫。鞭子挥舞在老牛身上,留下道道红痕。老翁心痛至极,顾不上“无礼”“冲撞贵驾”,一步上前抱住老牛痛哭。
黄衣服不耐烦地回头一挥手,老牛重被解下归还,头上顶着被随意抛下的半匹红纱与一丈绫。“两个老东西,真是绝配!”伴着白衣服们捧场的哄笑,翩然离去。
【卖炭翁作文】推荐阅读:
卖炭翁续写作文06-06
清明作文作文07-24
动物作文植物作文09-09
初一作文话题作文10-28
黄昏作文-写景作文11-17
《秋天》作文,《秋天》作文11-19
我爱妈妈作文作文11-27
关于背影作文优秀作文600字精选作文06-23
关于家风作文优秀作文600字精选作文06-28
做蛋糕作文_三年级作文_小学作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