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精选8篇)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篇1

北京鑫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丹锡高速经锡公路锡盟项目部

2014年7月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我标段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工程施工中杜绝安全事故、消灭安全隐患,控制危险源的状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部工程施工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项目部和施工班组所有人员 3 原则

3.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风险评估。

3.2根据生产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4 职责及流程

4.1班组人员有熟知并依据本制度接受风险评估的责任。4.2班长(或技术员)为本班组的风险评估工作负责。4.3财务部门负责建立流程识别和应对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变化,评估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负责建立沟通渠道和流程参与项目部业务操作流程的变化,评估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4.4总工复核由安全部和工程部提交的项目部施工现场危险作业环境和重大危险源事项。负责建立经营环境监控体系,切实监控并记录内、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修正风险识别与评估。

4.5工程部研究、确定项目部重大风险事项及应对预案。4.6工程安全部负责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求各具体部门定

期提供数据,进行指标分析;对于超过风险预警值的指标,应确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控,发生变化时重新评估,并根据新辨识评估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处理。

4.7项目经理负责审核风险清单、应对预案。

4.8项目部应有告知重大危险源的责任,具体见重大危险源告知制度。5 制度内容

5.1每次作业前,班长(或技术员)必须认真了解即将开展作业工作情况,分析它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对安全工作的影响。

5.2每次作业前,班长(或技术员)必须召开参加本次作业工作班组成员开展危险点风险评估,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

5.3 围绕确定的危险点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向所有参加此次作业班组成员交底。

5.4班组成员必须熟知本次作业工作危险点风险评估详细内容及安全防范措施。

5.5开工前施工风险评估制度

(1)单位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经理应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消除风险的管理方法及代价进行评估,确定施工中的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

(2)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管理是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已知某种危险的存在而研究

制定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提高项目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危险源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的状态,通过制订相关的管理、技术措施以保证危险源运行在一个可控、可预见的范围内,进行安全生产。

(3)项目部风险评估和危险源管理主要采取事前预防管理的方法:

一是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的各项安全法规、标准、总公司制订的安全管理制度。2002年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作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项目部是施工安全生产的主体,是落实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二是强制实施许可证制度。劳务队伍必须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经理、项目部主要领导具有安全培训证,安全工程师、安全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具有资质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培训上岗等。

三是执行多方位的安全培训制度。作业人员进场施工前必须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并考试合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定期培训,工程技术人员与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培训等。

四是定期对单位工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这是危险源管理的工作重点,在对各施工工点、环境、设备等进行全面辨识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评价,制订出各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五是使用监控系统进行现场监测与控制。利用软件、硬件技术对

重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做好事故的全面预防工作。

六是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可能发生的同类事故案例及预先事故评估模拟结果制订出预防事故、控制事故、展开救援的方案,为后续的事故控制与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根据制订的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并指挥救援队伍快速有效地控制事故、对受伤人员进行有效的医疗处理、组织涉险人员疏散、事故灾后的清理与恢复生产等。最后根据“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逐项进行处理,并通过反馈机制加强和完善事故的事前预防措施。

5.6、施工中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

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经理应定期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危险源进行评估及管理:

(1)项目部重点工程及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每月评估一次,确定施工中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并制定落实预防措施。

(2)项目部一般工程及危险性较小的工程每季度评估一次,确定施工中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并制定落实预防措施。

(3)项目部针对各种意外情况可组织临时的评估。

3、完工后风险和管理总结制度

各单位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对单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危险源管理进行总结,并出具总结报告,为后续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管理经验。

5.7、项目部风险评估及危险源评估管理由安全技术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风险评估依据的内容

危险点风险评估应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6.1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6.1.1现场工作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6.1.2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 6.1.3专业技能的要求; 6.1.4现场急救知识的要求; 6.1.5消防知识的要求。6.2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

工作人员从事工作期间,劳动保护用品必须按规定佩戴齐全并正确佩戴和使用。

6.3工作场地的要求 6.3.1照明的配备; 6.3.2消防器材的配备; 6.3.3应急救护设施的配备; 6.3.4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 6.3.5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 6.4高处作业

凡是离地面2M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易发生人员坠落、落物伤人等危险的工作。

6.5周围环境和天气情况 7检查与考核

7.1班长负责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检查。

7.2项目部负责对风险评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对不合格的施工班组进行相应的罚款。

7.3凡是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按公司有关规定处理。

8、附则: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篇2

一、风险评估原则

根据我国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该坚持统一管理、逐级负责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总体原则。同时,为保障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还应遵循保密性原则、可恢复性原则、最小影响原则、可控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等,即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可泄密档案信息;应当明确风险评估过程中万一发生意外情况系统恢复的手段;对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作影响最小;对评估人员、评估工具和评估项目管理可控;既要对安全技术评估还需对安全管理评估。

二、风险评估开展方式

根据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发起者的不同,可以将风险评估分为自评估和检查评估两种形式。我国《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信办[2006]5号文件)中指出,“风险评估以自评估为主,自评估和检查评估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自评估和检查评估可依托自身技术力量进行,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档案信息系统,在设计、验收、运行维护阶段均应当进行自评估;废弃、瘫痪而修复运行或者发生重大变更的档案信息系统,也应当及时进行自评估。自评估由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自主开展。

档案信息系统检查评估可以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上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并实现双备案。由于检查评估涉及的单位多,可在各档案部门自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检查评估,并主要对自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例如在《江苏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检查评估由县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也可以由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进行,双方实行互备案制度。”

无论是自评估还是检查评估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可每一年开展一次自评估和每两年开展一次检查评估的定期评估,但在新建档案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前、档案信息系统发生变化时需开展不定期自评估。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需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定期组织实施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自评估,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评估,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档案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落实等级保护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

三、风险评估机构资质要求

承担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可以是档案部门外部的社会专业机构,也可以是档案行业内部具备相应条件的相对独立部门。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安全服务现状来看,一般以社会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安全服务为主,特殊行业根据实际情况可成立内部风险评估机构。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于2010年6月30日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认证获证的18家组织名单,目前已达41家。国家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资质目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安全服务等级。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目前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档案管理部门自身不具备自评估条件,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也不具备检查评估条件,因此目前无论是自评估还是检查评估均适合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开展,而保障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质量的前提是设定风险评估机构资质条件。鉴于档案信息对保密性要求高,从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并由中国公民、法人投资或者由其它组织投资的机构;

2、具有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

3、专业评估人员均为中国公民,无违法记录,其中主要评估人员2人以上,具有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具备独立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评估使用的技术装备、设施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要求;

5、具有完备的保密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内部管理制度;

6、具有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

档案行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具备必须独立于档案信息系统开发部门、运营部门和管理部门条件。

质,具备独立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并在各省、市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服务资质审查备案、登记的机构。

四、风险评估参与成员及其职责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初期档案部门缺乏相关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风险评估辅助软件和脆弱性检测工具等,需委托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开展评估或聘请风险评估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逐步过渡到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初期,主要涉及成员包括:档案信息化主管部门、档案管理部门、档案信息系统开发商、风险评估服务方和相关方。各成员主要现职如下:

1、档案信息化主管部门

档案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管部门应包括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其职责为:(1)负责制定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政策、法规、标准,对风险评估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检查;(2)领导和组织风险评估的检查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3)对第三方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资质提出要求并进行资格认证。

2、档案管理部门

档案管理部门为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其职责为:(1)组织实施风险评估的自评估工作;(2)配合风险评估的检查评估工作;(3)改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控制风险;(4)在档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开展风险评估。

3、档案信息系统开发商

档案信息系统开发商职责为:(1)规范档案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减少在开发建设阶段引入新的风险;(2)在档案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验收及运行维护和废弃阶段配合档案部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3)根据对档案信息系统各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信息安全措施、积极有效地控制风险;(4)向风险评估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4、风险评估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专业从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服务方主要有:(1)国家级信息安全测评中心;(2)省市级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分中心;(3)专业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构,2006年《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信办[2006]5号)的颁布,从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风险评估服务方为第三方专业风险评估机构,应具有专业安全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熟悉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和相关技术,具有提供独立风险评估服务能力,其职责为:(1)完成对信息系统中信息资产、潜在威胁、脆弱性、威胁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评估;(2)判断已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尚且存在的安全风险,给出减小或规避安全风险建议。

5、档案信息化相关方

档案信息化相关方是指档案信息系统的互联方(如与档案信息系统互联的政务内网、OA系统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方(如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单位和共享用户等)、档案信息系统供应方(如硬件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等,其职责为:(1)配合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2)提供必要的安全需求和相关资料等。

6、风险评估专家组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组由在信息安全领域或档案行业中具有权威技术水平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为:(1)对风险评估方案进行评审;(2)负责在风险评估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3)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

五、风险评估实施步骤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由档案管理部门发起自评估,档案信息化主管部门发起检查评估。风险评估需遵守我国已颁布的《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和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1、自评估实施步骤

(1)档案管理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前编写《风险评估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系统简述、评估范围、评估目标、评估计划、评估预算、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等,并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对《风险评估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并批复。

(2)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通过公开招标或邀标的方式选择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并双方签订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合同,然后由双方人员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小组由管理层、相关业务骨干、IT技术等人员组成。同时,组建由评估方、被评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小组。

风险评估小组应做好评估前的评估工作详细计划、各类表格、检测工具等各项准备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全员动员、技术培训和保密教育,制定风险评估过程管理相关规定。根据被评估方要求,双方签署保密合同,并签署个人保密协议。

(3)评估实施阶段

风险评估小组根据对档案信息系统的了解制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重点描述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人员分工与配合、阶段性成果等内容。《风险评估实施方案》经过专家组论证后,通过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负责人书面授权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工作。

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书面形式的记录,内容包括评估环境描述、操作的详细过程记录、问题简要分析、相关测试数据保存等。敏感系统的测试,参加评估实施人员要求至少两人以上,实施前必须制定风险规避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且必须通过风险评估小组负责人书面授权批准。在整个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的评估过程文档和评估结果文档,一般包括:《风险评估实施方案》、《资产清单》、《重要资产清单》、《威胁列表》、《脆弱性列表》、《风险处理计划》等,其将构成完整的《风险评估报告》。

(4)评估总结阶段

风险评估完成后,应形成完整的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风险评估项目的目的、被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评估内容;风险评估项目的组织形式、标准依据、实施方案、时间安排;本次风险评估对象的管理现状、已有安全措施;被评估对象资产价值、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点、风险描述及分布;安全风险处置及改进建议。

(5)评估验收阶段

项目完成后由档案管理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验收,风险评估小组向专家组提供风险评估工作相应文档并汇报风险评估情况,介绍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清晰地表达所面临的威胁状况、威胁所利用的脆弱性、产生的影响等状况,并在描述安全风险之后所采取何种对策防范威胁、减少脆弱性,以及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并最终形成项目验收报告。

2、检查评估实施步骤

检查评估则是由上级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或档案信息化主管部门发起的、具有强制性的安全检查活动,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检查关键节点的信息安全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

检查评估是在自评估过程记录与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验证和确认档案信息系统实施自评估后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取得的效果。因此,在检查评估开展之前应先通过行政手段通知各档案管理部门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安全风险自评估并已经采取安全风险防备措施。

检查评估也可委托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实施,但评估结果仅对检查评估的发起单位负责。由于检查评估代表了主管部门,涉及评估单位也往往较多,因此要对实施检查评估机构的资质进行更严格管理,但检查评估实施步骤较自评估简单。

(1)成立检查评估工作组

由档案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成立检查评估工作小组,对所管辖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检查评估管理。

(2)确定检查评估内容

检查评估是在自评估实施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或重点内容实施抽样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自评估方法的检查、自评估过程记录检查验证、自评估结果跟踪检查和现有安全加固措施的检查验证等。

(3)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

通过公开招标或邀标的方式选择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双方签订档案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项目合同。

(4)实施风险评估

根据检查评估内容对各档案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由专业评估机构借助辅助评估工具、安全检测工具等进行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验证。重点对自评估的实施过程、风险计算方法、评估结果等重要环节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分析和验证,得出检查评估结果,并针对不同单位评估结果给出不同安全加固建议。

(5)检查评估总结

对若干档案信息系统检查评估完成后,对各单位检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召开风险评估工作总结会议,提出各单位自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为制订档案信息全风险评估法规和标准提供依据。

六、建立风险评估工作长效机制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项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不断总结风险评估经验和教训,逐步培养档案行业内部的风险评估人员和机构,建立风险评估工作长效机制,为下一次风险自评估或检查评估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范红等著: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②吴亚非等著:信息安全风评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③绿盟科技:绿盟科技风险评估实例[EB/OL].[M].http://www.itgov.org.cn.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管;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程序规则;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DF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1-0129-006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头娃娃”奶粉、红心鸭蛋、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一桩桩上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事故的剧增使公众心理陷入种种恐慌,其不良影响使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关注食品安全、解决食品危机,重振食品工业、保障食品畅通已迫在眉睫,其首要任务是转变食品监管理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界定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是一种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的食品安全长效治理机制。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联合专家委员会,首次在食品安全领域提出风险分析的新理念。风险分析系统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部分。“风险评估”是指,各种可能对人体产生已知或潜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危害(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的概率的科学评估。[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基础,是正确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它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整个风险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国外运用广泛。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是美国。1997年美国发布了总统食品安全计划(presidents food safety initiative),指出风险分析在食品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国内所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间应建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2] 2002年欧盟颁布了《一般食品法》,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专门从事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2003年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内阁管理,由7位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深委员组成,由其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日本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为基本措施,以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为首要原则,对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监控实施科学评估。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经验借鉴未必总是有效的,但合理吸收总胜于闭门造车,应创设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构建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与食品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估。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行政机关转变执法观念,监管理念将由事后监督变成事前预防,能根本改变被动的、事后处理的旧理念。要实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需以危险性评估为基础,明确监管重点,侧重把执法资源配置在那些高风险的食品或其危害方面。

其次,有利于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检验检疫技术密切相关。科学全面的监测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前提,有效风险评估能有力推动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检验检疫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之相关的毒理学研究、食品污染数据库建设、检验检疫技术等都较薄弱,滞后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将阻碍相关学科发展及其成果应用。

再次,有利于保障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与食品紧密相关的产业若要健康快速发展,需以食品安全为基础,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向纵深方向发展。“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消费信心下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预防,产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障。”[3] 风险评估制度能减少食品产业链条中的监管漏洞,确保与食品相关的产业健康运行。

最后,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与国际相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食源性疾病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跨国性趋势明显等特点,食品安全监管应更严厉。发达国家依托健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食品存有风险为借口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我国食品工业走出国门,民族食品的国际贸易遭受重大损失。为了应对国际食品贸易危机,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反思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加快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进程。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2009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基本原则和保障体系。此后,国务院、卫生部分别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得以相应创设。2007年成立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高学术与咨询机构[4],它为风险评估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2009年卫生部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各有关部门推荐的医学、农业、食品、工艺、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组成。2011年设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全面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技术性的工作。[5]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立法及其实施得到全面展开,但由于该制度建立较晚,欠缺充分的实践经验,难免存有一些不足。endprint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不足的反思

1.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虽已出台了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除了卫生部制定的专门性规范之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定多分散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风险评估法律不全面,缺乏体系性、规范性的制度内容,且其效力较低。可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薄弱,系统化的立法仍待推进。虽然风险分析已纳入法制轨道中,但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法律规则适用上的冲突,风险评估内容规定过于原则性、宽泛性,缺乏清晰准确的界定和合理限制。另外,我国尚未设置科学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评估指标设计较抽象,评估对象范围不具体,评估责任主体不清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已具雏形,但许多与其相关的配套制度仍处于缺失状态,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度、风险评估救济程序,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亟须建构。食品安全监管有力的欧美国家有条不紊地进行风险评估,其重要原因就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非常健全。美国自《食品和药品法》颁布以来,制定大量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规则,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以及健全的司法审查体系。[6]法律规则数量增多不一定能保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公正、效率,但法律体系不足会成为制约风险评估顺利开展的瓶颈要素。与发达国家法律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还处于落后环节,欠缺完整统一的立法设计。

2.规范内容欠缺全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专家依据其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论证,其作出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论断必然具有不确定性,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必然会给利害关系人带来损害,这就要求法律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进行有效规制,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欠缺有效的规制内容,主要表现为:首先,欠缺风险评估规划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明显被动性,多数情况下食品监管部门是被新闻媒体推着向前迈进,监管部门常在各类食品安全事故中充当“灭火队”角色,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计划性、拓展性和前瞻性工作开展不足,这主要是由缺失食品安全科学规划所致。其次,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不足。风险评估缺失会使食品安全风险难以预防,事故频发,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风险评估的过度适用,会浪费国家资源,还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技术进步,妨碍贸易自由。相关法律规则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作了简明规定,但实际上并未发挥重大效用,因为风险评估的启动权完全由卫生部掌握,而作为评估主体的风险评估者仅充当执行角色,这使得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者处于相当的被动地位,无法有效抑制风险评估产生的种种问题。这种由卫生部单方启动风险评估的模式,较为僵化,欠缺严谨,协商机制明显不足,无法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致的弊端。再次,相关信息公开不足。法律规范对风险评估信息内容公开的规定较少,食品安全内容公开的多为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程序等重要内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18条规定,卫生部应依法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相关规则仅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信息公开的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全过程的透明性不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的封锁,会导致评估结果丧失公信力,会使评估过程缺失公众监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所有风险评估过程和信息都应封闭,风险评估组织者和据以进行风险评估的数据、方法等重要信息需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评估的风险预防效果才能得以实现。最后,法律责任不具体。风险评估多为内部行政行为,不直接设定、变更或废止被监管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很少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是法律授权进行风险评估的事业组织,它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应对其作出的违法行政行为承担责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等法律文件几乎都是授权性的规定,缺失相应的责任内容,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尚不明确。

3.评估机构缺乏独立性。为避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风险分析制度中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应分离。虽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第6条也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规定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独立进行风险评估,……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承担的风险评估相关工作。”但仅由一效力较弱的部门规章来规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设置,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关的独立性、重要性,有些“大题小做”。其他法律法规对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行政依附性有着较多规定,例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采取了“理事会决策监督管理模式”,但评估中心的理事长单位是卫生部,副理事长单位为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理事单位分别为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仍凸显强烈的行政隶属性,该评估属性违背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其独立性、权威性和科学性难以保障,不利于风险评估积极规制效果的实现。从机构设置、组成人员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仅为卫生部的一个下属单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多部门相互协调合作的工作,主要由卫生部启动,国务院相关部门提供监测信息,风险评估中心实施评估,再由卫生部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评估结果。此评估过程具有明显的卫生部主导性,以及对相关部门数据的依赖性等特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持续性不足,难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产生。

4.评估模式较单一。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专家委员会主要依据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作出具有相当理性的判断,但与普通公众根据主观直觉的判断难免存有一定冲突。倘若一项风险评估结果无法让公众信服,此风险评估的社会效果将不乐观,政府据此采取的风险管理行动就会受到重重阻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将不易实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全部由各类专家成员组成,缺少公众的参与,专家“理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并不能带来合法性的预期。2010年“圣元奶粉致女婴性早熟”事件中,卫生部虽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专家检测和评估的结论,即婴儿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乳粉无关,但涉事家长对评估结果仍充满怀疑和不信任。[7] 风险评估专家理性与公众直觉间的冲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的单一性应向多元化转变。endprint

三、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健全的风险评估法律制度能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系统合力,应加强其法律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制定和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实施管理细则,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范围、实施程序、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特别应建立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的风险评估内容和标准,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的可控性。应建立科学风险评估的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积极加强事前预防、注重监管的源头治理,应运用食品安全风险真实数据和监测信息等规范风险评估的方法内容。构建风险评估制度应明确矛盾的大小、分清问题的主次,在一定程度上需摆脱政府“运动式”执法,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的规范性、透明度。国家应尽快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的认定和资格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应科学设计评估机构专家小组和技术成员的选聘、工作程序及责任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信息公开、风险评估救济、评估者的法律责任等应尽快建立起来,逐步完善和细化其风险评估内容。最终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

(二)规范风险评估程序内容

1.制定风险评估规划。对食品中的农药或兽药残留、铅等重金属问题,应制定具体的监测、评估计划,形成常规性、程序性工作事项,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风险预防的有效性。对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应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保证在突发事件中,风险评估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总之,风险评估工作应事先制定具体的计划目标,明确风险评估工作的程序步骤,以及细化风险评估方法,特别应注意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平衡。

2.规范风险评估启动程序。风险评估制度的过度滥用会形成技术壁垒,妨碍贸易自由,应严格规范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为,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者与风险评估者反复沟通后的决策。若要实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应对风险评估启动程序进行变动,改变由卫生部决定评估启动的做法,重点规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启动程序中的核心地位,明确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风险评估应是客观的、透明的、记录完整的和接受独立审核、查询的,有必要加强风险评估信息公开,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仅公开评估结果是不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据此进行评估的信息材料、评估方法、会议记录等信息都应公开,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有利于减少公众的困惑和恐慌。另外,应不断扩展信息公开渠道:可定期召开会议,邀请相关利益方或公众参与,与公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所需,增强公众对风险评估决策的认同度;积极利用传播媒体,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风险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利用网络和咨询论坛等最大限度与社会公众交流,满足其参与权和知情权,风险评估工作应深入基层社区,最大限度保护公众权益。

4.设置合理的责任条款。在不能排除专家不会受到权力、利益影响的情况下,有必要为专家设置责任条款。法律授予专家权利,他们在实施风险评估时也应履行相应义务。专家义务可分为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注意义务要求专家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谨慎履行职责,避免过失;忠实义务要求专家勤勉履行职责,谨遵职业操守。在专家违反注意义务时,仅当存有重大过失或瑕疵才可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过失应免责。专家违反忠实义务时,其法律责任应严厉执行,只有专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风险评估质量才能有效保障。

(三)增强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应提升其机构的权威性,风险评估机构的设置应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增强其机构的独立性和其工作的有效性。风险评估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应用性和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特别应包括与食品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应吸纳独立的研究机构、咨询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重要、最直接科学依据,以保障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制定科学可行的专家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确保评估专家从公共利益出发独立作出判断和提供评估建议。2010年2月,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其下设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8] 食品安全委员会是议事协调机构,不是正式的国务院部门,不占用政府编制,但其规格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建议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设置于食品安全委员会之下,其地位与国务院部门相当,以免受卫生部等部门的强制干预,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将更显著。日本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于内阁领导;美国设立总统食品办公室,专门从事食品监管工作;欧盟设立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对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负责。这些都充分保障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值得借鉴和参考。另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独立实施风险评估不受任何单位和社会团体干涉的规定,应在实践中继续遵循和强化。还应扩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人员范围,把粮食等领域与食品相关的专家吸收进该评估委员会,依托和利用现有的医疗和疾病防控体系,搭建与国际接轨的评估平台。

(四)重构风险评估模式

食品危害具有多重性,危害的多重性意味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也应具有多重性。为了适应风险评估的实际需要,国家需要重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应该摒弃单一风险评估模式,建立综合评估模式。通过多元化评估主体运用多样性评估方法对各种复杂的与食品相关产品多种性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促进建立多种利益主体的妥协与共识机制,确保风险评估结论的相对公平和最佳化。其评估组织应由多元主体组成,至少应包括专家、媒体代表、消费者代表、企业界代表、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员等;评估原则的多元性应包括分析性原则、协商性原则等;理论预设的双重性,即客观实在性、社会建构性;评估范围的广泛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应扩大到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多重维度;评估方法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应综合运用。摒弃单一评估模式,构建综合评估模式,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更加科学、权威。[9]

四、结 语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异常严峻,“食品安全由量的安全问题向质的安全转折构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基本社会背景”[10],国家正积极转变监管观念,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理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将迅速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已具雏形,但制度设计中仍有诸多不足,完善风险评估制度既需不遗余力、长期的制度改革,又要积极创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

参考文献:

[1]何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2).

[2]李思.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1,(10).

[3]王成,陈小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必由之路[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12).

[4]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5]任丽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实现资源整合[N].中国改革报,2011-10-18(2).

[6]李怀,赵万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特征及其经验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7]蒋祎等.借鉴与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J].改革论坛,2011,(12).

[8]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791329.htm,2012-12-27.

[9]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江淮论坛,2011,(5).

[10]蓝志勇,宋学增,吴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根源探析——基于转型期社会生产活动性质转变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1):79.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篇4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1

1、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一)、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落实巡查检查制度。

(二)、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检查人员应填写记录,并按照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在记录上签名。

(三)、检查部门应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受检部门,受检部门负责人应按通知要求及时整改火灾隐患。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整改的,根据公司规定给予处罚。

2、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一)、厂内的车间、仓库、宿舍的安全出口门、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的宽度必须按规范设置。

(二)、所有的疏散出口、楼梯、走道必须配置相应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

(三)、上班时、生产车间、仓库应保证安全出口畅通,安全出口不得上锁。

(四)、车间、仓库应按规定存放物品,不得堵塞通道。

(五)、各部门负责人应按规定定期检查疏散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是否完好,发现损坏及时维修。

3、消防安全值班制度

(一)、值班人员应尽职尽责,如有发生火灾事故,应按有关预案及时处理,并报告有关部门。

(二)、值班人员应记录下当班情况,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三)、值班人员每日应观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自检情况,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一)、公司应严格实行用火用电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二)、用电安全管理:1严禁随意拉设电线,严禁超负荷用电。2、各车间下班后,该关闭的电源应予以关闭,否则安全部将对责任人提出处分。3、禁止私用电热棒、电炉等大功率电器。

(三)、用火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点附近4米半区域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作适当之安全隔离,并准备适当种类、数量的灭火器材随时备用,结束作业后应立即放回原处。

2、如属在作业点就地动火施工,应离地面2米以上的高架动火作业必须保证一人在下方专职负责随时扑灭可能引燃其它物品的火花。

5、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一)、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有专用的库房,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设施。

(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分类、分项储存。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应分隔存放。

(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入库前应经检验部门检验,出入库应进行登记。

(四)、库存物品应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不宜大于一百平方米,垛与垛之间不小于一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零点五米,垛与梁、柱的间距不小于零点三米,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二米。

(五)、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取应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非工作人员随意入内。

(六)、易燃易爆场所应根据消防规范要求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并做好防火防爆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6、生产车间安全意识管理制度

(一)、下班前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水电气,确保所有电源都已切断后方可离开。

(二)、电气设备和线路要定期检修,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三)、储存燃气的库房,应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要求采取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

(四)、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应定点存放、定人保养、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存档。

7、车间消防安全生产“十不准”

(一)、不准在车间内吸烟,擅自进行明火作业。

(二)、不准占用疏散通道。

(三)、不准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四)、不准在生产工作期间将安全出口大门上锁或关闭。

(五)、不准随便动用消防器材。

(六)、非机修人员不准擅自拆装机器设备。

(七)、不准无证上岗操作危险机台。

(八)、故障设备未修好前,不准使用。

(九)、上班时间不准怠工、滋事、打架或擅离职守。

(十)、不准赤膀赤脚进车间,不准带小孩进车间。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2

1、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搞好消防工作,杜绝火灾事故。定期对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加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开设学生消防知识等安全课堂。

2、建立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制,对违反消防安全制度的有关人员将追究职责,并视情节给予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职责。

3、加强用电管理,安装电器,布设电线要贴合规定。定期检查电线、电器,不得违章用电和使用明火。

4、学校的重要部位要配备齐全相应的消防器材,并持续性能良好有效,存放位置合理。

5、对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等危险物品要单独存放保管,按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实行特殊管理。

6、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安全“三同时”制度。

7、建立兼职义务消防队伍,定期进行安全训练演习。

8、建立消防安全疏散、应急救援预案,并图示公告,送上级管理部门及属地消防部门和安监管理部门备案。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3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证正常的教学、教研和学习秩序,保障公共财产和教师、职工、学生的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及市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在各班级、办公室、功能室工作学习的师生应当遵守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安全工作方针,积极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二、我校的法人代表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各班班主任是本班消防安全的具体责任人,负责本班教室的消防安全工作;各办公室、功能室教师具体负责所处室的消防安全工作。

三、各班主任、教师应当在的安排下,根据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抓好各种具体的消防安全工作管理。

四、学校要积极开展消防工作,校长应当履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的第六条规定的职责。

五、班主任、各室负责人是本年级办公室、本班教室、本功能室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校长负责,按照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要求和安排,实施和组织落实相关的消防安全职责。

六、微机室、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办公室、宿舍五个部门,是我校的消防安全重点部门,应当按照学校的消防工作要求,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七、按照消防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落实。

八、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1。教学活动中凡需使用易燃、易爆、放射性和剧毒物品及有害菌种的,一定要先报告学校进行消防备案,设安全放臵处所,明确专人保管,建立使用卡,严格使用管理。

2。易燃、易爆、放射性和剧毒物品及有害菌种统一由学校设仓贮存,不准私自贮存。

3。学校任何地方不准贮存汽油、柴油。

4。领用剧毒危险物品时,需经校长同意,两人一同领取,违反规定的保管人员应拒绝发放。领用剧毒危险物品不能超过教学需要的使用量限额。如需较大使用量的,学校须报市局有关科室负责人签批同意并备案。

九、临时动火审批制度

1、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动火,必须报请学校审查批准,作好防火安全准备措施,指定专人负责现场指挥,才能进行动火。

2、动火完毕要当即清理现场火种。

十、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及个人,应当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因此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本制度,对其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和直接责任人,将视其情节的轻重,报请上级给予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十一、本制度适用于规范和指导本单位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另有规定的,按国家和地方政府法律法规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规定办理。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4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游客、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旅游景区文物、建筑等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旅游景区的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旅游景区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总体规划,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与消防安全管理人,使消防工作与景区建设相适应。

三、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景区建设的需要,成立安全防火委员会,建立专职或义务消防队,并在景区门口设立防火检查站,提示游客不准携带火种进入景区。

四、旅游景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时,应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施工。

五、经审核的建筑工程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报原审核单位的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核准后方可变更。

六、建筑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七、旅游景区的建筑工程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根据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使用不燃、难燃材料。

八、旅游景区应当经常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景区工作人员和景区讲解员在讲解时要随时提示游客严格遵守《消防法》,不准携带火种进入景区,更不准在景区内用明火野炊。

九、旅游景区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十、旅游景区应当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记录,对发现的和公安消防机构提出的火灾隐患及时消除。

十一、旅游景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十二、旅游景区应当保障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

十三、在禁止烟火的地域,旅游景区应当设置“禁止烟火”的标志牌,对游客的吸烟、使用明火行为加以制止。

十四、发生火灾后,应当立即利用现有消防设施、器材,组织专职或义务消防队队员进行扑救,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

十五、在公安消防队赶到火场扑救火灾时,旅游景区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火灾的扑救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校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及附属幼儿园的消防安全管理。

第三条: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纳入学校目标职责管理体系。

第二章:消防组织及职责

第四条:学校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职责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制,明确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人。

第五条:学校成立防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防火安全委员会由学校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各司其职。学校防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校长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学校防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落实层级消防安全职责制、保障本单位消防安全;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其他工作统筹安排,纳入工作计划

(三)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带给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与岗位消防安全员,明确其消防安全职责;

(五)第二十五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条款者,追究其法律职责

(六)组织防火自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

第三章:消防宣传教育

第七条:学校宜设置消防宣传专栏、消防宣传公益广告牌等固定消防宣传设施,并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图画,广播、闭路电视、举办消防冬夏令营、知识讲座、竞赛、消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八条: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

(一)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工作程序及操作规程;

(二)组织分析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隐患、存在的火灾危险性和研究防火措施;

(三)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四)报火警、以及预防火灾、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条: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学校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职责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第十条:学校设立由两名男教师和一名大队辅导员为兼职消防教师,专门负责对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认真组织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保证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保证每学年的两次安全教育课中有消防知识的资料。

第十二条:学校每学期应通过组织疏散逃生演练、消防知识问答等形式,对在校师生进行消防技能的考核。

第十三条:学校下列人员应当理解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取得省公安消防机构统一制发的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一)学校消防安全职责人;

(二)学校兼职消防教师;

(三)重点岗位消防安全员;操作人员;

第四章: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学校应将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及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五条:学校内的建筑物,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贴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持续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严禁下列行为:

(一)占用疏散通道;

(二)在安全出口或者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三)在使用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将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遮挡、覆盖;

(四)其它影响安全疏散的行为。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每月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并登记备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检查与整改的资料应当包括:

(一)火灾隐患的整改状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状况;

(二)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状况。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

(四)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状况;

(五)用电、用火有无违章状况;

(六)消防安全要害部位的管理状况;

(七)仪器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状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状况;

(八)更夫值班记录状况;

(九)其他需要检查的资料。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

学校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应当及时听取检查状况汇报,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职责人并限期进行整改。

第十七条:建立消防档案。学校应收集有关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材料,分门别类做好归档工作。

第十八条:学校举办集会、焰火晚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主办部门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职责。并应当做好大型活动的消防安全工作,在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向学校消防领导小组申报审查,然后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第十九条: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需进行消防设计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工程,应将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进行审核;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合格的,不得施工。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的工程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未经审核的,不得变更。工程竣工时,务必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五章:火灾扑救

第二十条:学校一旦发生火灾,应当立即启动《学校消防灭火救援预案》,现场最高职位的领导为总指挥,教室在场的任课教师为第一职责人;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并组织撤离疏散;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学校不得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灭火工作。

第六章: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二条:学校及幼儿园应当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内部检查、考核、考评资料。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或者违反消防安全制度的行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职责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者其他处理。

第二十三条:在消防教育管理中作出贡献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的;

(二)及时组织或用心参加扑灭火灾,避免重大损失,表现突出的;

(三)制止违反消防法规行为,避免火灾事故发生的。

第二十四条:违反消防安全规定,有下列问题之一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造成的后果及应承担的职责,给予相应的处分。

(一)防火工作职责人不履行职责,未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教育管理不力,未及时整改火险隐患,致使发生火险、火灾的;

(二)值班人员失职或擅离职守,职责区发生火险、火灾的;

(三)违反消防安全制度和有关操作规程,引发火灾的;

(五)损坏或擅自动用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的;

(六)其他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导致火灾事故者。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学校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xx年3月1起施行。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6

为加强公司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各车间应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车间主任为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车间的消防安全工作。

一、消防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二、消防安全责任和安全管理

1、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本车间的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车间的消防安全情况。

2、将消防工作与本车间的生产、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实施消防工作计划。

3、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4、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5、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办公楼、会议室、档案室、仓库、施工现场及现场职工宿舍等场所。

三、防火检查

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2、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3、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4、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四、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

1、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2、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害性和防火措施。

3、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4、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消防应急电话

火警:119 急救:120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7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安全工作方针,预防企业发生火灾事故,督促各级人员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保护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1、本制度规定了公司防火安全运行控制的内容及要求。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及全体员工,也适用于为公司服务的外来相关方。

二、术语及定义

1、四会:会报警;会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逃生自救。

2、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级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3、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工程项目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消防安全设施和消防技术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4、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5、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预防和扑救有机结合,开展日常消防安全工作。

三、各级人员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1、企业法人职责:对公司的消防安全负全责。

2、总经理职责:对公司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负直接责任。

3、各部门负责人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防火安全负全责。

4、企管部职责:

1)作为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常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公司各部门有效开展消防安全工作;

2)负责具体组织公司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并对开展工作的绩效负责;

3)负责制定并贯彻落实公司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实现组织健全、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执行有力;

4)负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培训,使员工具有:会管理、会检查、会使用、会报警、会救援等五个基本消防安全工作能力;

5)负责做好义务消防队员培训、开展消防演练、提高初期灭火技能;

6)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负责按需及时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完好可靠;

7)组织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整改工作,督促消防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事故隐患,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8)组织开展专项消防安全大检查,重点防火部位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建筑物的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其记录应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9)负责对建设工程消防设施设计、施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申报、审批、验收;

10)负责动火作业的审批并监护动火作业施工的消防安全,严禁违章、冒险作业;

11)负责组织公司内部一般性火警、火灾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办事;

12)参加和协助上级机构对公司重大火灾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5、部门负责人职责

1)对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

2)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经常开展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督促员工遵章守纪,树立强烈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3)定期组织对本部门的消防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点防火部位要经常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或上报协调整改,主动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4)积极支持本部门义务消防队员参加企业的消防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工作,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处置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5)对本部门存放的灭火器材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维护,发现过期、失压、损坏、遗失灭火器材时,应主动及时报告企管部整改。

6)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定点吸烟管理、严格重点防火管理部位的监督管理;

7)发生火灾事故时,应立即通报企管部,同时,及时组织抢救,注意保护事故现场,参加或组织对火灾事故的调查、分析,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6、班组长、安全员职责

1)负责协助部门负责人开展责任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认真执行部门负责人布置的防火工作任务;

2)教育、督促员工遵守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止违章行为,监督定点吸烟、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3)积极协助和支持公司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知识的学习和演练,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灭火技能;

4)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申报审批制度、严格定点吸烟管理、严格重点防火管理部位的监督管理;

5)对责任区域内存放的灭火器材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维护,发现过期、失压、损坏、遗失、使用过的灭火器材时,应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或企管部整改;

6)定期组织对本部门的消防安全检查,特别是电气防火、易燃易爆重点防火部位要经常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或上报协调整改,主动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7)发生火灾时,迅速向部门负责人或保安班、企管部报告,并带领员工积极进行抢险救灾,做好抢救伤员、疏散人群、保护现场工作。

7、员工职责

1)遵守公司制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对工作责任区的防火安全负责,自觉做好防火检查和整改工作;

2)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不违章作业,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3)爱护消防器材,不在消防设施周围乱堆杂物,不得擅自动用或故意损坏消防设施;

4)发现火警要及时报警,并积极参加灭火救灾;已用消防器材应及时通知更换;

5)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定点吸烟管理制度、严格易燃易爆重点防火部位的管理。

四、管理程序

1、消防“三同时”的实施

1)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其实施部门应严格执行“三同时”申报、审批制度,根据国家有关建设项目消防安全设计规范和生产工艺及环境要求,做好消防措施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督促、检查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到位;

2)组织实施部门应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及施工部门参与项目设计和建设,并按有关管理规定与相关方签订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施工合同和安全协议书,做好统一协调管理工作;

3)组织实施部门应及时将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方案的安全技术措施报上级消防管理部门、公司企管部审批,并按审批意见组织施工;

4)施工中,施工部门应自觉接受甲方及监理方的监督检查和统一协调管理,确保消防技术措施的实施到位;

5)竣工时,组织实施部门应通知企管部进行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准予投入使用。

2、动火作业的审批

1)各部门及外来施工方在公司范围内实施动火作业时,必须向企管部提出动火作业申请,并填写《动火作业申请单》,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防止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2)企管部接到动火作业申请后,消防管理人员应到现场查看确认,根据动火作业审批意见,认真做好现场巡检工作,督促实施部门做好动火作业监护工作。

3、电热器具的管理

1)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使用的电热器具,应按规定到企管部申请备案,自觉接受监督和指导,预防由此产生的火灾和触电事故。未申报的,一律不准使用;

2)工程部门接到电热器具安装申请后,应派人现场确认,并指导、协助安装。

4、消防设施的检查与维护保养

1)各部门应对消防设施做好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工作,不在消防设施周围摆放杂物,不得擅自动用或故意损坏消防设施,已用消防器材应及时通知企管部门更换;

2)企管部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做好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做好消防器材定期年检、换新、演练工作,确保消防系统设施能正常使用。

五、火灾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

1、当火警发生时各部门应严格按火灾应急救援预案执行,及时开展初期救护和灭火、疏散人群、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及时上报救援;

2、应急报警电话:

直线:

外部:全市联动救援治安110火警119交通122医疗救护120

3、应急准备:

1)配备消防水栓,消防水水源,其供水应充足,水带、水枪应齐全完好。

2)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麻布口袋,河沙等灭火器材。

3)配备应急照明灯、通讯工具、交通工具、防毒面具、口罩、手套、防护鞋、绳索等。

4)应急响应:

A、迅速切断电源、气源,扑救初期火灾,开展自救和互救,避免混乱、防止烟气吸入、及时报警、保护现场;

B、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出警,专人指挥,迅速抢救伤员、疏散被困人员、抢救贵重物资、评估灾情、上报救援;

C、坚持先救人后灭火,先控制后灭火,先重点后一般原则,防止事故扩大;

D、正确选择灭火技术和方法控制火势,灭火时尽量选择上风位或侧风位、正确着装及个人防护,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救援工作;

E、医疗救护队做好现场急救或转院急救,注意救援人员身体状况和健康;

F、做好清场工作,清点抢险救援人员,评估灾情,并及时汇报。

六、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

1)发生无人受伤的火警小事件的调查处理由事故部门召集相关人员针对火警事故的发生原因、责任、防范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处理,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办事,并记录建档保存,上报公司企管部备案;

2)发生有人受伤或财产损失较大的火灾事故的`调查处理由企管部召集相关人员对火灾事故的发生原因、责任、防范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处理,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办事,并记录建档保存。

3)奖惩办法按《奖惩条理》相关条款执行。

七、培训教育

1)新进厂人员由企管部负责组织培训,企管部门做好消防基本知识及企业消防管理制度、灭火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2)外来人员由接洽部门召集,企管部实施培训、教育,并做好对相关方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3)全体员工应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消防培训或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灭火或紧急疏散演练,提高火灾初期的补救和应急救援能力。

八、附则

1、本规定由企管部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3、相关附件另附。

消防安全评估管理制度 8

(一)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每年以创办消防知识宣传栏、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2、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消防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火。

3、各部门应针对岗位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4、对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使用人员应进行实地演示和培训。

5、对新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因工作需要员工换岗前必须进行再教育培训。

7、消控中心等特殊岗位要进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二)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

2、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每日对公司进行防火巡查。每月对单位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并复查追踪改善。

3、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检查人员应填写防火检查记录,并按照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在记录上签名。

4、检查部门应将检查情况及时通知受检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应每日消防安全检查情况通知,若发现本单位存在火灾隐患,应及时整改。

5、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未按规定时间及时整改的,根据奖惩制度给予处罚。

(三)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1、单位应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2、应按规范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

3、应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组织检查、测试、维护和保养。

4、严禁在营业或工作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

5、严禁在营业或工作期间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关闭、遮挡或覆盖。

(四)消防控制中心管理制度

1、熟悉并掌握各类消防设施的使用性能,保证扑救火灾过程中操作有序、准确迅速。

2、做好消防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处理消防报警电话。

3、按时交接班,做好值班记录、设备情况、事故处理等情况的交接手续。无交接班手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4、发现设备故障时,应及时报告,并通知有关部门及时修复。

5、非工作所需,不得使用消控中心内线电话,非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禁止进入值班室。

6、上班时间不准在消控中心抽烟、睡觉、看书报等,离岗应做好交接班手续。

7、发现火灾时,迅速按灭火作战预案紧急处理,并拨打119电话通知公安消防部门并报告部门主管。

(五)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1、消防设施日常使用管理由专职管理员负责,专职管理员每日检查消防设施的使用状况,保持设施整洁、卫生、完好。

2、消防设施及消防设备的技术性能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技术检测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设专职管理员每日按时检查了解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查看运行记录,听取值班人员意见,发现异常及时安排维修,使设备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

3、消防设施和消防设备定期测试:

(1)烟、温感报警系统的测试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安部参加,每个烟、温感探头至少每年轮测一次。

(2)消防水泵、喷淋水泵、水幕水泵每月试开泵一次,检查其是否完整好用。

(3)正压送风、防排烟系统每半年检测一次。

(4)室内消火栓、喷淋泄水测试每季度一次。

(5)其它消防设备的测试,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测试时间。

4、消防器材管理:

(1)每年在冬防、夏防期间定期两次对灭火器进行普查换药。

(2)派专人管理,定期巡查消防器材,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3)对消防器材应经常检查,发现丢失、损坏应立即补充并上报领导。

(4)各部门的消防器材由本部门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

(六)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1、各部门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2、在防火安全检查中,应对所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逐项登记,并将隐患情况书面下发各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要做好隐患整改情况记录。

3、在火灾隐患未消除前,各部门应当落实防范措施,确保隐患整改期间的消防安全,对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向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并由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报告。

4、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并写出隐患整改的复函,报送公安消防机构。

(七)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1、用电安全管理:

(1)严禁随意拉设电线,严禁超负荷用电。

(2)电气线路、设备安装应由持证电工负责。

(3)各部门下班后,该关闭的电源应予以关闭。

(4)禁止私用电热棒、电炉等大功率电器。

2、用火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确需动火作业时,作业单位应按规定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申请“动火许可证”。

(2)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点附近5米区域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作适当的安全隔离,并向保卫部借取适当种类、数量的灭火器材随时备用,结束作业后应即时归还,若有动用应如实报告。

(3)如在作业点就地动火施工,应按规定向作业点所在单位经理级(含)以上主管人员申请,申请部门需派人现场监督并不定时派人巡查。离地面2米以上的高架动火作业必须保证有一人在下方专职负责随时扑灭可能引燃其它物品的火花。

(4)未办理“动火许可证”擅自动火作业者,本单位人员予以记小过二次处分,严重的予以开除。

(八)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制度

1、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有专用的库房,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设施,仓管人员必须由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人员担任。

2、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分类、分项储存。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应分库存放。

3、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入库前应经检验部门检验,出入库应进行登记。

4、库存物品应当分类、分垛储存,每垛占地面积不宜大于一百平方米,垛与垛之间不小于一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零点五米,垛与梁、柱的间距不小于零点五米,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二米。

5、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取应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仓库工作人员应坚守岗位,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6、易燃易爆场所应根据消防规范要求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并做好防火防爆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九)义务消防队组织管理制度

1、义务消防员应在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领导下开展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各项技术考核应达到规定的指标。

2、要结合对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维护检查,有计划地对每个义务消防员进行轮训,使每个人都具有实际操作技能。

3、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

4、每年举行一次防火、灭火知识考核,考核优秀给予表彰。

5、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防火灭火自救能力。

(十)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1、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组织全员学习和熟悉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3、每次组织预案演练前应精心开会部署,明确分工。

4、应按制定的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

5、演练结束后应召开讲评会,认真总结预案演练的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应及时修改和完善预案。

(十一)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制度

1、应按规定正确安装、使用电器设备,相关人员必须经必要的培训,获得相关部门核发的有效证书方可操作。各类设备均需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效合格证明并经维修部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电气设备应由持证人员定期进行检查(至少每月一次)。

2、防雷、防静电设施定期检查、检测,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并记录。

3、电器设备负荷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接头牢固,绝缘良好,保险装置合格、正常并具备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应严格按照电气施工要求测试。

4、各类线路均应以套管加以隔绝,特殊情况下,亦应使用绝缘良好的铅皮或胶皮电缆线。各类电气设备及线路均应定期检修,随时排除因绝缘损坏可能引起的消防安全隐患。

5、未经批准,严禁擅自加长电线。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安全小组、维修部人员检查加长电线是否仅供紧急使用、外壳是否完好、是否有维修部人员检测后投入使用。

6、电器设备、开关箱线路附近按照本单位标准划定黄色区域,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并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7、设备用毕应切断电源。未经试验正式通电的设备,安装、维修人员离开现场时应切断电源。

8、除已采取防范措施的部门外,工作场所内严禁使用明火。

9、使用明火的部门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做到用火不离人、人离火灭。

10、场所内严禁吸烟并张贴禁烟标识,每一位员工均有义务提醒其他人员共同遵守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

(十二)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1、对消防安全工作作出成绩的,予以通报表扬或物质奖励。

2、对造成消防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将依据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予以不同的处理,除已达到依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已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事故责任人将依法移送国家有关部门处理外,根据本单位的规定,对下列行为予以处罚: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损失情况与认识态度除责令赔偿全部或部分损失外,予以口头告诫:

a、使用易燃危险品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或保管不当而造成火警、火灾,损失不大的;

b、在禁烟场所吸烟或处置烟头不当而引起火警、火灾,损失不大的;

c、未及时清理区域内易燃物品,而造成火灾隐患的;

d、未经批准,违规使用加长电线、用电未使用安全保险装置的或擅自增加小负荷电器的;

e、谎报火警;

f、未经批准,玩弄消防设施、器材,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g、对安全小组提出的消防隐患未予以及时整改而无法说明原因的部门管理人员;

h、阻塞消防通道、遮挡安全指示标志等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和认识态度,除责令赔偿全部或部分损失外,予以通报批评:

a、擅自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

b、擅自挪用消防设施、器材的位置或改为它用的;

c、违反安全管理和操作规程、擅离职守从而导致火警、火灾损失轻微的;

d、强迫其他员工违规操作的管理人员;

e、发现火警,未及时依照紧急情况处理程序处理的;

f、对安全小组的检查未予以配合、拒绝整改的管理人员。

(3)对任何事故隐瞒事实,不处理、不追究的或提供虚假信息的,予以解聘。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篇5

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卫监督发〔20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农牧、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商务主管部门,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组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第三条 卫生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并及时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风险所在的环节协助国务院有关部门收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第四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组建。卫生部确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负责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科学数据、技术信息、检验结果的收集、处理、分析等任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开展与风险评估相关工作接受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委托和指导。

第五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据本规定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独立进行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任何部门不得干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承担的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部审核同意后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要求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按规定提出《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见附表1);

(四)卫生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时,应当向卫生部提供下列信息和资料:

(一)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二)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三)风险涉及范围;

(四)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要组织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收集前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第九条 对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做出不予评估的决定:

(一)通过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可以解决的;

(二)通过检验和产品安全性评估可以得出结论的;

(三)国际政府组织有明确资料对风险进行了科学描述且适于我国膳食暴露模式的。

对做出不予评估决定和因缺乏数据信息难以做出评估结论的,卫生部应当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和依据;如果国际组织已有评估结论的,应一并通报相关部门。

第十条 卫生部根据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确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计划和优先评估项目。

第十一条 卫生部以《风险评估任务书》(见附表2)的形式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下达风险评估任务。《风险评估任务书》应当包括风险评估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结果产出形式等内容。第十二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应当根据评估任务提出风险评估实施方案,报卫生部备案。对于需要进一步补充信息的,可向卫生部提出数据和信息采集方案的建议。

第十三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按照风险评估实施方案,遵循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的结构化程序开展风险评估。

第十四条 受委托的有关技术机构应当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要求的时限内提交风险评估相关科学数据、技术信息、检验结果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结果。

第十五条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上报卫生部。

第十六条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要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立即研究分析,对需要开展风险评估的事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应当立即成立临时工作组,制订应急评估方案。

(一)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需要的;

(二)公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尽快解答的;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并提出应急评估建议的;

(四)处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国际贸易争端需要的。

第十七条 需要开展应急评估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按照应急评估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向卫生部提交风险评估结果报告。

第十八条 卫生部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风险评估结果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规定用语定义如下: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危害识别:根据流行病学、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结构-活性关系等科学数据和文献信息确定人体暴露于某种危害后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和范围。

危害特征描述:对与危害相关的不良健康作用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可以利用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确定危害与各种不良健康作用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作用机制等。如果可能,对于毒性作用有阈值的危害应建立人体安全摄入量水平。

暴露评估:描述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不同人群摄入危害的水平。根据危害在膳食中的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费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总摄入量,同时考虑其他非膳食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人体总摄入量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

风险特征描述: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危害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风险及其程度,同时应当描述和解释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机构的认定和资格管理规定由卫生部另行制订。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表:1.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 2.风险评估任务书

附表1 风险评估项目建议书 任务名称

建议单位及地址 联系人及 联系方式

建议评估模式* 非应急评估()应急评估()风险来源和性质 风险名称

进入食物链方式

污染的食物种类

在食物中的含量

风险涉及范围

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已经发生的健康影响

国内外已有的管理措施

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包括信息来源、获得时间、核实情况)*建议采用应急评估应当提供背景情况和理由。建议单位:(签章)日期:

附表2 风险评估任务书 任务名称

项目建议来源

评估目的

启用评估模式 非应急评估()应急评估()需要解决的问题 1.2.3.4.5.应当完成时间

结果产出的形式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1工程项目实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科学合理的方式消除项目施工中的风险所导致的各种灾害及事故后果。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从而针对本车辆段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

2.2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机械设备、设施、存储、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施工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本项目工程范围内各个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信息的更新。

2.职责

3.1

场长直接负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管理的目的和范围。

3.2

副场长协助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成立风险管理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风险评审工作。

3.3

各值带班领导必须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并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风险巡查,主持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

3.4

各值兼职安全员,负责对项目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5

全场人员应积极参与配合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

3.风险管理和评价机构(详见附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图)

组长:杨晓春

副组长:张所成成员:刘庭、李岑、郭红生、尚志辉

4.内容

4.1 风险分级制。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风险评价,其结果从高到低分为:1级、2级、3级、4级、5级。分级标准见表4.1.1

表4.1.1                          风险分级

风险级别

风险名称

风险说明

不可容许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

重大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会造成多人伤亡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

中度风险

虽然导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风险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Ⅲ、Ⅳ级

可容许风险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重伤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Ⅰ、Ⅱ级者;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安全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

可忽视风险

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

事故的后果与可能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风险级别见表4.1.2

表4.1.2                 事故后果与可能性综合评价结果

后果

可能性

极不可能

不可能

可能

轻微伤害

一般伤害

严重伤害

4.2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

1、详细划分作业活动;编制作业活动表,其内容包括作业区域、设备、人员和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2、辨识与各项作业活动有关的主要危害(见重大危险源清单)。

3、在假定现有的或计划的控制措施有效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的程度做出主观评价,并给出风险的分级。

4、制定并保存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和生产过程的危险、生产使用的设备及技术的安全信息资料。

5、进行工作场所危险评价,包括事故隐患的辨识,灾难性事故引发因素的辨识,估计事故影响范围,对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别

6、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级,并编制计划以控制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风险,尤其是不可承受的风险。

7、建立一套管理体制或控制措施落实工作场所危险评价结果,包括事故预防、减缓以及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8、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不可承受。

9、修订完善并向职工下发、培训、实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程序)包括每个操作阶段的程序、操作极限值、安全措施;

10、利用事故分析会,每周安全活动日认真分析导致或已导致生产现场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每一事件(包括吓一跳事件),并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事件的危险程度和控制措施被每个职工充分理解。

图4.2.1

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5.3

危险评价

结合现场作业特点,本着风险评价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原则,有以下几种危险评价方法可供选择:

1、LEC评价法: D=LEC

D-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2、MEC评价法:R=MES

R-风险程度

M-控制措施的状态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S-事故后果

以上两种评价方法详细内容步骤可查阅相关资料。

3、直接判断法。对下述情况可直接定为较高级别的风险:

①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②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③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仍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④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4

风险控制制度

1、风险控制措施原则。应优先选择消除风险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风险(如采用技术和管理措施或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防护或隔离措施),再次是控制风险(如个体防护、标准化作业和安全教育,以及应急预案、监测检查等措施)。

2、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可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①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②风险评价定为1级、2级风险的危险源。

表4.4.1                          风险控制措施表

风险级别

风险名称

控制措施

可忽视风险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可容许风险

可保持现有控制措施,即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但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需要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中度风险

应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实施风险减少措施,如条件不具备,可考虑长远措施和当前简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评价,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确定是否需要改进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

重大风险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时必须配给大量的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

不可容许风险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若即便经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应着对以下内容:

①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是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②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③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④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⑤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5

管理制度

1、通过风险评价工作确定的危险源(点),造册登记、绘制一览图上墙、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擅自撤消已确定的危险源(点)或者放弃管理

2、对所有危险源(点)必须悬挂警示牌并保持警示牌完整无损,因工作需要调整危险源(点)负责人,应在警示牌上及时更正

3、各级管理者要按危险源(点)的管理要求实施管理监督工作。在危险源(点)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4、各类危险源应列为各级安全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应及时采取临时措施,并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情况。

5、凡属高压、高空、有毒等危险作业,必须有安全措施和专人负责

6、凡在各类危险源(点)发生事故时,必须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危险源(点)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如果确属危险源(点)管理失控造成事故,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倍处罚。

7、建立健全风险教育培训和交底制度。项目部必须每年组织对全员进行风险源的学习培训和教育,并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技术交底。

8、建立风险巡查机制,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每日对风险源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巡查记录。对于新发现的危险源必须及时上报风险管理机构,以确定危险源的级别,迅速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9、针对1级、2级和3级风险必须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

END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

0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稳定, 对我国国内的食品行业乃至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现今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人体危害的事件频发, 引来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这显现不仅是我国食品行业屡见不鲜的表面安全问题, 实质上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上不完善的表现。为探寻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之路, 在立法上寻求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我们借以国际上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现状以期探讨、论证健全我国事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1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1.1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2009年我国卫生部依照《食品安全法》设置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由其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委员会由42名来自营养学、食品安全、环境生态、检疫防疫、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组成, 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条的规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对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时或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 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业已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但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仍然停留在形式层面, 缺少从实质上全面的评价食品安全问题。同时, 专家委员会对其所监管的食品的范围并不明确, 缺乏专业分工的研究团队与高效率的市场信息沟通, 无法充分了解、把控市场中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也难以准确定位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而难以及时高效解决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更无法对市场内的生产流通者起到预警功效。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试行) 》的出台, 表明我国已开始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制度完善, 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仍面临机构职能不清、专业程度低、风险救济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将对执法造成一定的消极作用。

2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资讯委员会在1995年对食品风险分析系统进行了定义, 食品风险分析系统是一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手段, 表现为对食品现存或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过程。完整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相辅相成, 风险评估是基础, 特别是事前的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是手段, 风险交流是补充并促进前二者的完善, 三者缺一不可。

2.1 欧盟的风险评估制度

风险评估、交流与风险管理机构分离。2002年的《统一食品安全法》是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及主要法律依据。欧盟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 承担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统一食品安全法》第23条则明确规定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任务, 诸如为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提供最好的科学建议;在欧盟范围内, 促进和协调统一的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 对风险评估意见进行解释和评价等。

欧盟设置了独立的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与美国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不同,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不具备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 但将负责监视整个食品链。其风险管理决策的职责主要是提议和采纳有关法规与控制办法。它独立与欧盟的任何其他机构, 是独立的法定机构。在发生食品危机之时, 欧盟理事会将组建危机处置小组, 由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负责为该小组提供必要的科学和技术建议。从食品风险分析系统整体上来看,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采集与风险管理决策分离, 可以提高专业性以及效率。欧盟食品安全局主要由管理委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9个专门的小组组成, 负责信息采集和分析, 这些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 《统一食品安全法》与其内部指引规定了严格的成员招聘标准保证风险评估的质量, 也即是卓越性原则。

欧盟风险评估制度的透明性。《统一食品安全法》第38条明确规定了透明性是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基本原则。根据该条的规定, 透明性是指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实施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都要公开和透明。例如其中有七方面的事项不能延迟公开: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采纳的意见也应当包括少数人的意见;科学意见的基本信息;管理委员会成员、执行董事、顾问论坛成员和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成员每年做的利益声明;科学研究结果。

2.2 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工作,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工作得以分离;为了加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公信力, 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内阁直属管理, 由7位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组成;该委员会定期召开国际会议, 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和相关部门就食品风险进行交流, 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平台收集公众意见;食品安全委员会确定每周一次委员会议制度, 并于网站上公布会议议程以确保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公正、公开;为确保食品安全委员会尽职履行职责, 更设有470名来自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员”, 通过发放问卷报告了解市场食品安全的情况, 及时汇报, 保证信息高效传递, 避免沟通障碍。日本食品安全评估制度的独立性。实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 由内阁直属领导, 成员为食品安全领域内专业人士, 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 公正, 免受来自行政与商业的干预。日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透明化。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内部结构上, 设置监督员、定期公开工作信息保证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透明公开, 与公众需要相结合, 及时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进而增强消费者信心, 促使本国食品产业发展。

2.3 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在机构设置上, 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 负责确保肉、禽和蛋制品安全卫生与正确标识;动植物健康检验局 (APHIS) 负责防止动物和植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卫生部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负责保护消费者免受掺杂、不安全和虚假标贴的食品危害, 管辖除FSIS管辖范围外的所有食品;环境保护署 (EPA) 负责保护消费者免受农药带来的危害, 改善有害生物管理的安全方式。由此, 美国构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食品安全保护体系, 覆盖食品风险由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整条食品生产链的严格监管。此外,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HACCP) 是美国确保食品安全质量的先进战略。基于科学分析食品的安全风险, 对其从生产到流通加以监控, 克服了仅检查最终食品产品不全面的弊端。保障了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科学监管, 降低风险, 保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有针对性、高效的救济。

3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事前监控的启示

1) 由欧盟食品安全局与食品安全管理局并行, 专家组成的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委员会, 美国一系列细化专业食品安全监控机构的设立可知, 建立具有独立性与专业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其独立工作可保证完成风险评估工作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能最大限度降低外来因素的干扰。

2) 由三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全程性监控取得的成果, 可得出对产业链的风险评估能有效在每一生产流通环节降低风险, 减少危害, 将问题食品带来的危害减至最低。这一成功经验也证明, 全程监控食品安全产业链是广泛适用的。

3)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原则的科学核心, 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和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也是风险交流信息的来源和依据。上述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运用的共同风险交流方式是利用网络、热线、召开或参加各类会议向本国国民以及外国政府、组织传递相关的信息、资料,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做到透明化, 同时也注重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以获取公众的信任。

4我国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制度的健全

健全食品安全的事前风险评估制度很好地体现了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的及时性。事前的监督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 明确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做到心中有数, 并在问题出现后迅速做出反应,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中做到有迹可循并迅速精准定位。在国外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应结合国情充分借鉴有利的方面。

1) 我国应当设立一个新的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机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事前监督。该机构应当被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以便于执法。将新设立的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分工也是必要的过程。由于食品行业所包含的内容巨大, 若不进行专业的分工便可能导致该机构形同虚设。参照国外的制度, 可以根据风险评估工作的具体步骤或研究的具体对象设立不同的办事部门或工作小组, 明确每个办事部门或工作小组的具体的职责, 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

2) 其所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交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风险评估工作具有复杂化、专业性极强的特征, 只经过非专业人员或是专业人员一次评估, 也不能够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 引入一个复核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将审核通过的风险评估结果交由卫生部进行备案, 作为其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

3) 公开信息交流是一个能促进工作效率、促进民主的有效手段, 因此, 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交流机制, 优化风险信息交流途径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可以利用网络公布风险评估的结果, 使得国民及时获取可靠有效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并让民众更多的参与到会议中的方式, 了解现在存在的食品问题, 向民众传达风险评估工作的进程, 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也可以积极参加国际会议, 与外国政府、组织进行经验的交流, 提高我国风险评估的水平。

4) 透明性是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进行监管的一种来源于公众、反馈于公众的表现, 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过程和结果的透明能使公民的诉求得到良好的表达, 对于监管部门自身来讲也是一种监督与完善的机制。在公众呼吁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的今天, 这无疑会增加政府与公众的相互信赖, 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建民.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 2011 (1) .

[2]杨晓敏.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基本原则之评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调度操作;管控环节;重点监护

作者简介:程金松(1968-),男,安徽怀宁人,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107-02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调度员的日常工作日益繁重。电力调度员正常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的依据是调度检修申请票、电网运行方式变更单等;调度操作指令票从拟定到最终的执行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控制方法,这样可有效保证电力调度的安全。但由于电力业务联系及电力调度操作均通过电话下达调度指令,鉴于这一操作方式的特殊性,调度操作监护制度却又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分析电网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我们对调度监护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结合黄山地区调度的工作特点,提出了调度核心业务的操作重点监护制度。实践证明,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电力调度机构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电力调度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

一、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网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如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事故案例:2004年6月3日XX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发生一起因疏忽了一张停电申请票,造成带工作接地线合闸的恶性误调度事故。再如:2002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调度误下令造成用闸刀误合空载变压器的误调度事故(该站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带线刀的结线方式);2000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因调度电话打错变电站误拉开关的误操作事故等。分析近几年电力调度发生的事故,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调度员值班期间思想不集中,造成调令下错变电站。

(4)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5)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黄山地调要求每一位当值调度员在电力调度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查找每一个电力调度生产环节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应明确到具体的工作点,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开展记录必须全面、具体、有针对性;杜绝空话、套话,确保工作安全,最终实现调度安全生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自身迫切的需求,我们大胆尝试进行电力生产管理创新,提出调度操作过程中核心管控环节的调度重点监护制度,有必要在黄山地调范围内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并不意味着除上述环节之外的操作取消监护。实行重要操作步骤的监护制度符合黄山地调的工作实际,能实现电力调度安全的收益最大化,它是科学合理实施现有监护制度的具体体现,提高了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二、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特征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分析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

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可以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但是,目前使用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我们依据防止误调度、误操作的总体要求,在调度业务中划定几个重点监控的环节,其环节的执行必须经过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并将这些监护点加入应用到本系统,实现了重要调度操作环节的有效监护。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现有调度资源;将制度规则数据化;在线联络,实时互动;调度操作全过程闭环管理等。

1.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资源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要打破条块分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将多个系统(停电检修申请票系统、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电力生产PMS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内部条块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

2.建立动态数据库,将监护制度规则数据化

利用计算机的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预置功能,将监护制度电子化、数据化。将调度操作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与典型票合理加入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流程中,有效地预防了电力调度操作中常见的漏项、错项或跳项操作等异常和未遂事件的发生,切实提高了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3.在线联络,实时互动

在调度票操作中,实现调度下令、监护调度员监控,两位调度值班员均能够在同一界面执行,实现监督,有效防止调度操作监护不到位的问题。

4.全过程闭环管理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中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得调度操作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调度工作动态易于实时掌握,提升了电力调度操作管理的水平。

三、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首先是建立与调度日常工作相适应的调度日志平台。整个调度日志系统自始至终以值班日志作为主线,借助调度日志平台,调度申请票处理及调度操作过程实现了电子流转,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结合电力调度运行专业的工作特点,黄山地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

1.检修申请票的审核与答复风险防范

停电检修申请票风险主要体现在电网申请停役设备时,对需要停役的设备描述不清晰,从而造成运行方式人员在批复检修方式时,造成理解歧义,使得停电范围扩大或缩少,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点。一张合格的停电检修申请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批复停电设备应满足现场检修工作需要;相关停电设备间的申请停役时间上应保持衔接性;批复的停役设备应满足本地区电网的“N-1”原则;电网检修方式应能保证本电区的发供电保持平衡。可见,调度员在接到运行方式转来的申请票时,只要重点监护好上述几点,对于检修申请票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

2.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

3.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风险防范

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以前环节中的一小点失误,必将在此显露出来。我们将需要监护调度员确认的步骤加入到操作票系统中,这些步骤必须经监护调度员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操作调度员对某项(或几项)的下令功能。在这个环节中的监护重点是:

(1)停役操作前,监护调度员先进行预判电网方式,判断与本次停役设备相关的设备检修是否恢复,是否存在着相关设备的检修延期情况,是否对本次操作产生影响。

(2)不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必须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3)检查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与本调令的初始状态是否完全一致,若不一致,是否对本次操作(潮流、电压、重要用户供电)产生影响。

(4)同上级调度联系的合解环申请和下令的合解环操作,需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执行功能。

(5)复役送电操作,判定申请单位数目,是否所有检修单位工作均完工。

(6)复役送电,还需判定是否对下级调度产生影响,是否已通知下级调度等。

4.调度交接班管理风险防范

正确的调度交接班是保证调度安全运行的基础,调度交接人员漏交待、错交待的事项,往往隐蔽性高,不易发现,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我们在交接班过程中,制作了交接班记录卡,将电网的运行状态、重要操作方式变更、设备的缺陷,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操作时将其记录其中;同时将与相关单位的核对设备状态加入其中,只有调度员与相关单位核对相关电网信息后,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班,从而保证了安全交接班。

四、结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网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晓飞,房贻广,陈存林,等.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第四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邓岩,王勇,孙硕乾,等.浅谈电网调度运行工作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

[3]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黄山MIS调度操作全过程监控系统用户手册[Z].2011.

[4]边吉,王国平,朱余启.对电网调度工作思维模式的思考[J].云南电力技术,2010,(1).

[5]唐龙江,王文林,等.基于数据关联技术的调度停电检修申请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浙江电力,2011,(7):16-18.

[6]王文林,夏培峰.调度操作全过程管理系统防误技术的设计与应用[C].第三届安徽省自然科學学术年会,2005:82-86.

[7]胥传普,吴濡生,胡翔,等.2000年-2006年华东电网事故汇编集[G].华东电网有限公司,2006:52,146,176.

[8]洪天炘,王文林.新型调度任务票防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6,(10):31-33.

(责任编辑:孙晴)

上一篇:时评作文范文800字下一篇:校园文明之星文明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