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研能力的手段(推荐8篇)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二中 李湘辉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现介绍如下。
一、复述是调动学生多元思维的最基本练习
语文教学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义,体会主旨,思忖结构特点。而要读有所得,就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字词句章、理义情法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读是基础,熟是关键。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 生的记忆、思考、说话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记忆是复述的准备阶段。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过渡性的语句和段落、写作要素,这就迫使学生逐句地用心去细读,树立口脑并用、扎扎实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反复读、反复记就为复述做好了准备。
思考是复述的创造阶段。复述并不是 要求学生被动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同于课文背诵,又不同于介绍课文大意,它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的课文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课文的 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认真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 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 地复述出来,做到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语言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它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对课文的复述,如复述“武陵打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个题目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考虑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后来又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离开桃花源后又做了些什么?在这一连串内容中哪一个是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一定是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复述时对这些问题会想得更详细具体,同时对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王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作者的政治主张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而对离开桃源后的情节就尽量简化。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说话是复述的操作实践过程。复述的最大特点是用口说。复述训练坚持得好,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那种在众人面前说话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的毛病,逐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而且有利于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协调一致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复述应该重视的几个环节
通过课文复述,稳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的训练工作。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效益。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课文复述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要明确复述的中心,不要面面俱到。例如《我的老师》
这篇记叙文,按照“回忆一依恋一思念”的感情线索,第一大段写难忘老师。第二大段写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在叙事中融会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情,表现了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第三大段写别后思念。以上内容,如果不分主次地都要求学生复述,一方面由于课文较长,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势必会加重学生课堂负担; 另一方面平均分配力量也会冲淡主题,效果不一定好,也不符合精讲多练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因此,我就紧紧抓住“梦中寻师”这一情节,要求学生复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学生既深深地把握了记叙的六个要素,而且还把握了作者对老师思念的纯真亲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有些课文内容非常丰富,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复述的中心。如《故乡》重点让学生复述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领会什么原因使 一个少年英雄到中年变成木偶人,从而加深对造成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以及对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强烈愿望的理解。《死海不死》可以让学生复述“死海” 的死,也可以复述“死海”的“不死”,还可以复述死海的前景和未来。这主要看你的教学目的怎样定,但不论复述哪方面内容,都应紧紧抓住科普说明文语言通俗、准确、生动的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根据文体特点,复述要形式多样,不要千篇一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复述的形式。一般来讲,复述的主要形式有全文复述、片断复述、场面复述、人物形
象复述、提纲式复述、对话式复述和创造性表演复述等。我在教《狼》时,就让学生全文复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全过程,理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主题。教《一件珍贵的衬衫》,让学生片断复述衬衫的来历,学习记事文可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组织材料的写法。教《分马》,让学生重点复述老孙头相马、牵马、夸马、骑马、打马的场面,理解翻身农民分到胜利果实后的喜悦心情和他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教《一面》,让学生复述对鲁迅肖像三次由远到近的观察描写,体会细节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让学生列提纲复述书的演变过程。教《刘胡兰慷慨就义》,让学生分 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复述表现刘胡兰英勇不屈、大义凜然的精神。教《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分角色复述骗子行骗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内容既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言行即兴表演,还要表述各自的内心活动,并进行课堂评议。运用这些灵活多样的复述方 法,使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中人人都想跃跃一试,一展风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复述的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我在讲授《我的小桃树》这篇文章时,预习时要求学生全文复述,并提出了几点要求:为什么说它长的不是地方?为什么说它长得很委屈?为什么一再说它长得瘦小?为什么着重写它在风雨飘摇中受摧残的情景?原来估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复述是满有把握的,可是课堂上一试全乱了套,只好边读边引导边复述,整整一节课才将课文寓意弄懂。
课后细细一想,原来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一些表面上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教师要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在后来的复述练习中,我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开始搞一些小范围的记忆性复述,让学生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后来逐渐引导学生大范围的复述,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边读边对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取舍,并在小本子上记下复述的要点,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说;然后再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复述方法,如倒叙变为顺叙,第三人称换为第一人称,特别是上文提到的让学生上台表演复述,台下评议等方法,在这些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文水平。
写教学后记的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节课后我们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怎样?情意、能力、知识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落实和提高?依据全体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去反思教法、学法设计是否恰当?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存在疏漏?教学过程中你突然得到了什么灵感?学生提出了哪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改进与完善教案?对教学中的疏漏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对这些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下来,这就是教学后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记录:
一、成功经验的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会有“闪光点”,也就是成功之处。如,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等等。记下这些成功之处,可以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如,我在讲:“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时,有同学问:“为什么要‘划龙舟、吃粽子’?”这是备课时没有准备讲的问题, 但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解释道:“划龙舟的本意是为了打捞屈原的遗体。用五彩丝包捆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吓退蛟龙, 以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蛟龙吃掉, 因为传说蛟龙怕五彩丝。每年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屈原的怀念和热爱。”老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对老师更加信赖和敬佩。课后我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
二、不足的记录。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偶然性很大,难免出现疏漏和失误,若把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吸取教训,可避免在今后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使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有位老师在上课时讲:“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有同学指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应该是《春秋》。这位老师查核史料后,便在课堂上更正了自己的错误说法。虽然是别人出现的问题,我也将它记录下来。
三、记“偶得”。
每一位历史教师在认真上课时,都会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奇妙的灵感。如,讲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章中,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当逼近天津时,由于天气寒冷、缺乏后援,便开始南撤。由林凤祥留守连镇,李率军南下……学生们往往容易把这两位北伐将领混淆。我说:“林”由两个“木”字连在一起,那么“林”就留在“连镇”;在我们平常言语中,常常提到“开路先锋”,那么,姓名中有“开”字就率军南下开路,这样就不容易混淆了。再比如,当讲到近代史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1916年6月6日,在国人的斥骂声中绝望地死去,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时间,我要学生记住“六、六、六”这是一种剧毒农药,就在这一天,袁世凯死去。这些顿悟出来的灵感实际上是教师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极宝贵的。灵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稍纵即逝”,所以,写“教学后记”是很重要的。
四、记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成败主要是通过学生反馈出来的。因此在教学后记中,应把学生在课堂上、试卷上、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全部记录下来,再加以整理、分析并考虑下节课教案的设计,以便解决问题,及时修改教案,改善课堂的欠缺之处。
五、记媒体。
记下教师应用各种媒体 (教具、图片、电脑、实物等) 辅助教学的做法、技巧与效果。如记下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中比较好的静态或动态历史画面等。记下这些可以使我们今后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六、记改革创新。
对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改意识进行小结。比如说,对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要改变哪些理念,行为有哪些变化?教学上,学生要怎样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适应学生,对学生能够培养、锻炼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坚持学习新理念,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精讲精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对新课程改革思想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有新意。现在的教学形式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抛开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一种新理念、新形象走进课堂,让学生变得更主动、更自主,使课堂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在写教后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精”,即简明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 ,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再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比如,在讲原始人创造陶器时,我问谁能想象原始人是怎样造出陶罐来的。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出意外。一位学生说是一次下雨,一只野猪在河滩上踩了一腿泥,后来野猪被原始人捕捉到,原始人将它杀了,恰巧将粘着泥的猪腿放在火上烤,他们意外地发现,猪腿上的泥烧结成一种器具,而这种器具盛水竟然不漏,从此开始了陶器的制作。这位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于是,我将它记录下来。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恒”,即写教后记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只有做到“节节思、天天记”才能真正“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我们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教学后记能及时地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本节课的及时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及时补充在教案中,这样既有了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的正确评价,又有了为下节平行班的教学甚至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一份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即使某节课的教学失败了,通过课后的分析和总结,今天的教训也会变成明天的经验。因此教学后记既是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少走弯路、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捷径。
一、数学教学中的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因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再次,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及时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已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二、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适合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连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达到目标。
近日读读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高师音乐学院普通教师,反复阅读此书,其应时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其鲜明的个性都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向音乐院校师生推荐的音乐论文写作与科研工作实用指南。
一、应时性
当前,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音乐课的创新性、人文精神,关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同时在评价标准、教材编写方面变革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鼓励学生互动式、交流式、探究式学习。这些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研究型的一线音乐教师。研究型教师需要能够掌握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善于按照自己选择构筑的问题域和确定的研究目的解决本学科当中的学术问题。然而,传统的音乐院校师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轻艺”,即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人文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正如金铁霖老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乐学或有关理论专业外)向来有注重演唱演奏技能、技巧训练的传统,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文学科理论根基还不够深厚和坚实,再加上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的训练,使其在论文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尤其是对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我们音乐院校学生中的一个弱点,它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难以超越自己而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学术境界。音乐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音乐院校的学生不应将技术与理论对立,要使理论与技术之间统一起来。”
所以,在这样的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背景潮流下,各个音乐院校的领导师生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学校层面加强了对师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认定评价与激励,如采取科研成果与教师晋升、学生保研毕业等直接挂钩的方法等。师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对于个人实现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时,他们迫切需要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的全面指导。傅利民老师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恰在此时及时出版推出,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强烈需求。
二、全面系统性
诚然,近年来音乐学界的发表论文与学位论文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指出,这些论文散见于国内的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如: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从音乐编辑学的角度发表系列论文指出近年来在编辑审稿过程中发现投稿论文所存在的选题、重复研究、材料运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音乐中国》学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例,以音乐学术通信的形式发表系列论文与国内音乐专业研究生探讨。这些论文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关于论文写作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而傅利民老师所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教材性质的编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书后记中所说:“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音乐论文写作课已三届了,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与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在音乐院校学生中开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教材还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撰写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我拟定了该书写作的基本框架。”
从《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的章节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本书是目前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与探讨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音乐论文的概念、类别及格式,作者分三节对之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第二节音乐论文的类别,作者依据不同学科、选题和研究目的,将音乐论文进行分类。“按学科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音乐学论文和音乐表演研究论文。按写作方法和文体属性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科学论文、评论性论文、论述性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研论文、学位论文等基本类型。按科学研究的两个组成部分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创造性研究论文和整理性研究论文两大类。”每一种类别作者均给予清晰详尽的说明,并列出范文与点评。论文分类这一节,笔者认为是本书论述较为精彩的一个部分,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前音乐论文写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适应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师生进行选择阅读。第二章音乐论文的必备条件,作者分三节详述了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第三章选题,作者分三节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与原则、选题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第四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分三节向读者介绍了搜集资料的意义;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资料的梳理、筛选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写提纲,作者分两节论述了撰写提纲的意义;提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第六章论点和论据,作者向读者详述了论点确立的过程及思维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表达方式;论点句的推敲;确立论点常见的问题。论据部分作者则论述了论据的类型与要求等。第七章论证,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归纳论证,比较论证,分析论证。第八章论文答辩及评分标准,作者分两节阐述了答辩的意义;答辩的程序与评分标准等。
通过作者的章节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书详尽论述了论文写作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提纲的建构、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足见作者这部教材性质的论文写作指导论著的全面系统性。
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在写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和枯燥性,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笔者看来,作者在本书中从头至尾贯穿着一个理念即以解决读者实际需求为写作出发点,所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本书另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将平时科研工作学习的经验体会转化为实用指导性的论述表达,力求使读者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歧路。如在选题的原则一节中,作者告诉读者“:选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自己专业范围的、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课题。选题时,只有考虑好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比如,欲想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如果你从事过民族器乐的演奏,就可以从民族器乐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定题;如果你演唱过民歌,就可以从民间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如果你曾经学过说唱音乐,就可从说唱音乐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如意的音乐论文来。”而对于选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问题,傅老师用篮球框的高度来进行类比。他说:“如果篮球框的高度设计太低,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投中,这就失去了篮球运动的意义;但如果把篮球框的高度设计过高,无论怎样的高手,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投中,这样也不行。论题的难易适中程度,正如目前篮球框设定的高度,让一般人不易个个投中,又让人经过努力训练,有可能成功。这个比喻贴切地论证了选题应难易适中的道理。”又例如在答辩技巧的运用一节,傅老师将答辩技巧总结为四点:1.简洁回答;2.领会主旨;3.平静谦恭;4.巧妙应对,提醒答辩同学注意。在领会主旨这一问题上,傅老师说:“面对主辩教师的提问,答辩人首先要全神贯注,并且要边听边记,防止遗漏,同时要沉着冷静地思考,仔细推敲专家提出问题的要害,了解所提问题的实质,分析质疑的指向,看是针对论点的,还是针对论据的;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或还是针对结论的,等等,千万不可弄错题意,否则将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只有专注地听取主辩教师所提的问题,弄清问题的主旨,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回答。”书中这样的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老师在身边谆谆教诲,令学生受益。
第二,本书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傅老师精心选择的论文范例与切中肯綮的点评上,这些内容使书中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创作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乐论文的分类一节中,作者将音乐实验报告定义为围绕某一音乐事项进行实验方法的介绍,讨论各种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描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文体。实验报告通常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构成。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个音乐实验报告实例:《一种符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视唱教学法“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验报告》。文后作者附上点评:“本报告以实验为依托,具体报告了用手风琴左手伴奏、右手指点板书、指挥、范唱的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与过程。文中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典型事例,并以简明的图表显示。尤其报告中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出优劣与得失,用实验结果回答了实验目的。材料客观,分析科学。”此范例与点评使读者对于音乐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再陌生,音乐实验报告离基层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并不遥远,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视唱教学的改革也可以写出优秀的音乐实验报告。又如在论点句的推敲一节,作者提出分论点句应放在文章显眼的地方,语言清晰,句式明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把张学昕的论文《当代小说创作的寓言诗性特征》作为范例。该文的几个分论点是:
一、解构时间:实现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二、象征营构:民间叙述与审美寓意化。
三、戏访问本:寓言走向新的叙事空间。傅利民老师认为:“该文作者不仅追求行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全面地照顾了论文的形式美。该文的三个分论点,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达,字数相同,从视觉和听觉上首先给人以均衡对称的美,且表意准确,体现了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范例不难看出,傅老师对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不但应有创新的学术价值,也应具备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为一名音乐学术论文的创作者应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给读者提供完美的学术成果。
四、鲜明的个性
傅老师作为音乐学界一位成果颇丰的学者,在本书的论述中也常常渗透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很多章节中的内容即是作者科研学习经历的直接体现。
在本书第三章中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一节,作者为了举出实例便于读者理解,更是无私地将自己2003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立项的《课题申请书》全表与《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的开题报告全文引出,供读者学习参考。近年来,申报社科基金项目日益受到各音乐院校的重视,但如何申报,怎样才能填好课题申请书,并没有相关指导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学界知识分子一般都不会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课题申报书。当笔者看到傅老师全文出版的课题申报书的时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无私与豁达。而本书所附开题报告《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更是作者用实例手把手地教授读者如何写作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课题主要思想、观点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分析;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写作进行计划;本人准备情况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等开题义项。
纵观全书,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实用指南。在当前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它所拥有的优点与特点,使之成为一部能够给读者实实在在帮助的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如果本书有机会修订再版,笔者认为本版《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论述之后没有例证,读者的理解常会受到影响,所以,再版此书时,笔者希望书中例证能够更为丰富典型,理论论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证与点评。另外,如能再版此书,笔者希望在音乐表演类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能够增加篇幅,毕竟在各个音乐专业方向中,他们的理论水平较为薄弱,是真正需要帮助而又渴望帮助的一个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傅利民编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兰晓薇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中国大学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
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学院:XXXXXXXXXX 学号:XXXXXXX 授课老师: XXX 姓名:XXX 日期:2011-12-22
XXX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小论文
早在三十年前,或许人们不敢奢望坐上自己的汽车去工作或旅游,不敢奢望猫在电脑旁购物或聊天,不敢奢望拿起自己的手机随时实地的交谈,不敢奢望买得起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改善生活,但是去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实现了,这不禁让人倍感幸福和欣慰,然而,细细观察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商品,不难发现,国产产品往往质量欠佳,很多国产商品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多为国外进口。“这种现象缘何发生?”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察觉到这种现象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缺乏善于创新的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伟大的“两弹元勋”之父钱学森同志曾在有生之年甚至病危之际共先后六次问及温总理:‘中国为何不能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温总理听后无言以对,只得答复钱老自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的确,这个问题虽平实但饱含真情,发人深思,国家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创新依靠人才,而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何谈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不知道现在温总理有没有找到答案。个人愚见,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和环境,正如哲学老师邓周平同志所言,中国之所以缺乏创新,不能诞生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有问题,中国只有思想之流,缺少思想之源。此话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的能够革除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能营造自由公平公众的学术环境,何忧人才不脱颖而出,何忧无国之栋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理工科研究生,本人就结合自身所学学科,根据所在高校教育现状,就当代高校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应逐步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科技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们研究生应及时汲取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更新陈旧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所开课程大都是本学科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主干课程,但是,由于有几科专业课程都比较接近学科前沿,需要借阅或查阅资料辅助学习才能加深理解,拓宽视野,但是图书馆关于学科前沿的期刊、图书或过于陈旧
XXX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小论文
或比较少,甚至没有,我相信有这种现象的高校不在少数,因此,希望各高校能够重视学科前沿图书资源的更新和订购,给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宝库。另外,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实验设备、仪器的购置和完善支撑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缺乏必需的实验设施,学术研究将会有理无据,纸上谈兵,所以学院应该每年配置专项资金补充实验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实验平台和环境。
近年来,似乎有部分高校提出提升软实力,其实很有道理,高校是一个崇尚学术,培养人才的净土,校园文化就好像是高校的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土壤才能滋生出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栋梁之才,因此,高校在继承和发扬自身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相互借鉴吸收校际间优秀实用的文化,不断推动自身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二、高校应注重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西方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都是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不断改革发展的,中国自80年初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研究培养方案也在逐步改革,但是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还不如西方。因此,本人认为高校应该大胆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1:把哲学学习放在优先位置。纵观中外诸多大家大师大多都是哲学科学家。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本人认为,高校应该把哲学课程的学习放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首要位置,充分调动广大硕士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哲学思想武装头脑,为未来的研究事业树立一个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
例2:实行灵活学分制。由于每个人兴趣、特长、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实行灵活学分制,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习课程,通过正规手续学生可以选修其他高校的课程,而学分得到本校承认。只要规定学制年限内修完规定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在不同学年选修不同学分。这样可以更有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规划。
例3:制定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倡导诚信之风。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凸
XXX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小论文
显严重,考试作弊之风仍旧盛行等等,令人担忧。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如果防微杜渐,势必会造成赏罚不当,是非不分,不仅侵犯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而且会打击发明者的科技探索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听之任之,久而久之,我们国家的学术之风日下,科技进步裹步不前。古人知未雨而绸缪,而今,面对严峻形势,国家教育部门及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严惩不端行为,倡导诚信之风,鼓励先进,严明赏罚,引领学术研究之道朝着公平公正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例4:提倡民主和科学,党的十六大中,胡主席曾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同样,对于学术研究领域,民主、自由尤其主要。中国进步人士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就竖起民主、科学旗帜,然而时至今天,当看到学术会场等级分明,谈资论辈时,当看到学者教授为权势歧视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民主并没有实现,而这一点与国外迥然不同,大概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吧,不过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新思想新创造的诞生,进而将开放民主平等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创造百家争鸣,朝气蓬勃的科研局面。
三、高校应积极举办各类学科讲座和学术交流会议,开阔师生研究视野和思路,激发求知创新热情。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研一已经走过一半,然而现实跟理想总是有一定差距,本想着在研一期间能听几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会议,结果让人有些失望,虽然学校有过那么几次讲座,但多以学生思想教育为主,专业性强质量高的学科讲座或会议几乎没有,我相信很多高校情况与此比较相似,当然教学型大学不必过于苛求,但是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就需要重视了。学术讲座或会议对拓宽研究生、导师学科视野和思路,增进知识面,激发研究创新热情十分重要,闭门造车出定然车无好车。本人认为真正的大学除了有大师,还必需有丰富生动的学术活动,但学术讲座并非愈多愈好,而应该重视质量和深度,定期开展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讲座需要学校划拨专项基金,邀请一些校内外知名教授、院士、优秀学者、专家等前来,让研究生开阔研究视野,洞悉学科前沿,在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中茁壮成长。
XXX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小论文
四、研究型高校应大力拓展校企合作,争取充裕科研项目和课题,提高硕士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担任着服务社会建设,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任,一切指导方针需要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书邓小平同志所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然而,高学历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弊端,往往是学校和企业各管一摊,缺少沟通和反馈,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并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造成大学生进入企业不能胜任工作,一切从零开始。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广泛拓展校企合作,争取科研项目和课题,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成为既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能快速适应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锻炼人才的课堂和熔炉’,所以,我们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实现这一点,需依靠学校导师等各方面创造条件。目前,普通高校学院间,同一学院不同导师间的科研项目分布不太均衡,往往有部分老师手中没有像样的项目,故需要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加强校企联系,为硕士生科研学习争取适量的项目和课题。
五、高校应不断优化师资聘任、培训、考核制度,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提升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和培养质量
中国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本人十分赞同此观点,真正的大学不仅依靠规模,更依靠博学多识的学者、教授,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有雄厚的师资作保障,才可能有优秀的人才涌现,所以,注重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是保证高校薪火相传,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不仅应该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更应该重视师资的后续培训,比如说鼓励老师参加学术会议,推荐老师出国留学等等,让教
XXX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小论文
师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补充新的知识。研究生跟着导师学习,搞研究,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导师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导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这句话我虽不完全赞同,但说得也有些道理,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确实与导师的指导水平息息相关。尽管导师的培养结果会存在差异,但是学生有权利获得高质量的指导而不愧对读研三年的宝贵时光,我想高校应担负起责任和义务来不断优化自己的师资队伍,提升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造就有用人才。
科研论文: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提高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
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阅读环境以其独特的暗示、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迅速发育发展中的幼儿,阅读环境对幼儿分享阅读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从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关注幼儿兴趣点,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图书材料相互作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表达,以激发大班幼儿对阅读活动的愿望,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关键字】
多元化 阅读环境 大班 阅读能力
幼儿分享阅读,是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它被教育界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十分关注分享阅读,特别是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他们特别的重视幼儿分享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分享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分享阅读具有先进的理念,能使儿童受到完整的阅读教育,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为终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分享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愿望,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养成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更加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它客观的存在于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并以其独特的暗示、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迅速发育发展中的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经验。因此,创设分享阅读的环境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益处的。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大环境”主要是指包括家庭、幼儿园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幼儿分享阅读,包括正确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途径等,形成支持幼儿分享阅读的良好氛围。相对于社会“大环境”,各个幼儿园、不同的家庭、乃至各个具体活动开展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小环境”,我主要是进行“小环境”的探究,在班级中为幼儿创造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阅读环境,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享受阅读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分享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分享阅读它强调的是“享受”,既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让孩子享受到成人的爱。在阅读活动中,我们把情感交流和共同参与放在首位,注重关注每个孩子。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与孩子平等的平台,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愉快的语言运用的外部氛围,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交流,这样,在教师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随意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孩子们乐意参加活动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人的爱,于是在活动中,老师开心、孩子更开心。如:在《气球飞起来了》这一故事中,第一张图片是兔妈妈把一串气球给小白兔。有的孩子认为今天是××节日,妈妈送礼物给小白兔;还有的孩子则认为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卖气球的,就吵着让妈妈买一串、、、、、、孩子们说的这一切都是符合情理的,教师不可以武断的态度,轻易予以否定,而是应该创设民主气氛,尊重孩子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合乎情理的不同讲述,以鼓励的、亲切的态度,小心地呵护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嫩芽,使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孩子们讲述的欲望,使孩子在良好和谐的师生氛围中茁壮成长。
二、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幼儿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因此,我们应当为幼儿创设并引导幼儿接触一定的阅读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分享阅读训练、培养分享阅读能力。因此,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文字符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真实的,能看、能听、能说,让孩子们感到文字与自己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他们身边一个个玩具一样,可以随时运用、表达,使他们对文字、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产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
1、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物质阅读环境。
在活动室里,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视线能看到的玩具、物品、墙饰上标上汉字,把与读本密切相关的汉字用不同的形式张贴于阅读区中,有的“一字开花”在墙上,有的挂在架子上,摆在窗台、柜子上,让幼儿自由朗读、组词。这样,通过标牌文字提示,与物品建立起意义联系,帮助孩子形成有效阅读意识。
2、创设课内阅读环境与课外阅读环境
课内阅读主要是指教师在专门的阅读时间里对幼儿进行阅读训练。因此要求是一个相对比较安静、优美、宽敞、明亮,有一定文学氛围的环境。以光线充足、不易受外界干扰处为佳,投放一些软靠垫,所使用物品的高低要适合于幼儿。课内阅读可以是集体阅读,也可以是休闲或分散阅读,课内阅读一般是以书籍为主要形式,因此在环境的设置中,要求读物及时更新,投放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为了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适时播放一些轻音乐,需求幼儿安静看书,低声交流等,我和孩子们共同制订了图书阅读规则,“三轻”即走路轻、说话轻、那放轻;看完书要懂得放回原处,放时封面向上,封底向上;看书时不折书、不拖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图乱画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环境是指除课内以外的一切机会和场所。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外出郊游时都可以进行,并不一定以书本为主要内容,更多的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在季节的变化中、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提高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渠道为幼儿提供“活”的多元的语言环境。
多元化的语言环境,首先是材料多样化。如:图书资料、VCD片、答题卡、访问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
其次是材料投放形式多样化。适当用上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区角环境进行开放式分割,让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又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与交流。材料的内容和摆放应多变,内容除定期更换外,根据教学内容分专题陈列。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1、创设与主题活动相融合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潜在的课程成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意为幼儿提供指向性的环境体验、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在班级中开设主题阅读墙,以主墙面、图书区的环境创设为主,生活环境、活动区为辅,努力营造有趣味的阅读情境,促进班级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把主题活动和分享阅读更好的优化结合,以主题活动引导环境布置。如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天气变化,和幼儿动手制作了“天气预报台”的展板,引导幼儿画出各种天气预报卡,老师在旁边贴上相对应的汉字,幼儿每天可以操作记录天气的变化,孩子们在操作、记录中相互合作、自由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更为活跃、兴趣更为浓厚,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享了快乐。
2、精心设计班级中的阅读区,以开放的形式、空间时时吸引幼儿。
为幼儿创设了四个独立的小区域,分享阅读区、小手操作区、小小播报台、梦想剧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里,让幼儿能更好的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
分享阅读区:精心设计班级中的阅读区,专门开辟了“汉字宝典”专栏,制作了一朵朵漂亮的花,把一个个的汉字置于花儿之中,每周根据读本及时更换花朵中的汉字,既美化环境,又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设立“天天读句角”,孩子们可以在区域活动、晨间活动、日常生活中随时翻阅、朗读,与同伴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分享阅读的乐趣。
小手操作区:小手操作区我从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材料,投放材料,让幼儿在进行对应、排序的游戏操作中,自主地识得字、词和句型。比如:《词语接龙》、《找朋友》的操作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更不断促进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的尝试探索,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还在班中设立了废旧图书回收箱,幼儿可以将家中的旧书、破损书集中到这里再利用。幼儿将破旧图书拆散,重新组合成故事,装订成册,相互讲解,既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废旧的图书、蜡笔等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开展自制图书活动,并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孩子们阅读图书的兴趣也随之增强了。
小小播报台:为了让幼儿有一个敢说、想说、乐意说、大胆说的空间,同时更好地学习倾听,我设置了《小小播报台》,让幼儿轮流播报当天的新闻信息、天气预报,能更有目的性培养幼儿大胆进行表达,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有成功感!
梦想剧场:在表演区我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情景道具(房子、大树、花草),让幼儿在这样的舞台上来进行故事人物的简单对话和周围人、物、情景的再现,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及激发幼儿表演欲,给幼儿最大的语言发展表现空间,开展故事表演,通过让幼儿扮演书中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再现图书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把阅读游戏化,幼儿更容易接受。如:大班读本《苍蝇苍蝇快走开》的阅读活动中,在表演区中幼儿把玩具苍蝇系在长长的细铅丝上,操纵苍蝇一会儿落在娃娃的眼睛上、一会儿落在胳膊上„„孩子们一起赶苍蝇,并反复使用“苍蝇苍蝇快走开,不要落在××上”的句式,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游戏,很快就熟知了读本的内容。
3、创设一个看、听、说等多器官综合运用的教育环境。
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谈到,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也就是说,如果在学习中能动用各种器官,学习效率肯定会增长。在活动中应尽量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开动各种感官的功能,培养幼儿的分享阅读能力。比如,在“看读”的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不仅要一起认真看画面,同时,通过家长的讲解,与幼儿的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手指还可随故事情节在画面上移动,进行点读、滑读等;“听读”主要是依赖于父母、教师的朗读或听录音磁带,家长、教师的朗读必须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还应用眼神与表情和幼儿交流思想情感,用声音、手势、身体描摹形象的情状,使幼儿如临其境,如闻其人,如见其人,这样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听清、听懂、爱听,更好地培养其专注的倾听能力。在班级中开设了“视听角”,在这个角里我们不仅投放了随身听、音乐磁带、故事磁带,而且在故事磁带上动了一番脑筋,我们改变了以前只有外买的故事磁带,变听陌生人讲故事为听熟悉的人讲故事。其中有教师讲的故事;同伴讲的故事;爸爸妈妈讲的故事。这些故事幼儿听起来更加亲切、更加投入。
四、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利用家长半日活动,组织家长观摩阅读活动,引导家长们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为孩子设置了专门的小书柜、小抽屉,每天抽出时间为孩子朗读故事,和孩子共同看画面,帮助孩子理解内容等等,激发对阅读的兴趣。老师还引导引导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阅读,如:家庭故事表演会,鼓励幼儿和父母一起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演一演书中的故事,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优秀的动画片。又如一些有趣的识字游戏,同样适合在家庭中进行。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外出,通过看公路的名称、交通标志、商店名称、广告用语等,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边看边聊,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字的敏感性。在同年轻段中举办“图书漂流瓶”的活动,发动家长收集许多的优秀读本,制定一定的规则,幼儿轮流借回家,资源共享,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我们还指导家长在家长开展“快乐一刻钟”及拓展体验的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激励幼儿自信的阅读态度。
环境与幼儿始终共在,幼儿既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他成长的质量,实践证明,创设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幼儿阅读环境,对幼儿分享阅读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幼儿阅读环境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喜欢上了阅读,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不断地感知内化,获得丰富的感受与体验,逐步积累阅读经验,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交往、合作、动手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幼儿体验了成功、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各种环境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并且互有交叉,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更丰富幼儿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分享阅读的能力。《纲要》中指出“阅读是生活,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学习”的理念这就告诉我们幼儿的分享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幼儿的分享阅读吧,教师应善于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主题方案,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态度。家长应善于以开放的态度与教师及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为幼儿创设一个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当然,除了环境的创设外,我们还要还要更多的研究分享阅读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读本的教育资源,从不同领域加以挖掘、拓展、生成各种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实践、去研讨。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分享阅读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参考文献:
一、加强体育教师基础知识学习, 扩大知识面
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 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 是搞好教学工作, 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基础。德国思想家莱辛曾经指出:“能作正确理论的人, 也会创造。谁想创造, 必须学会理论。”所以说只有了解现代科技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 才能胜任并指导体育教学的训练工作。
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综合能力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 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 而且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的能力、创新能力, 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综合能力, 对于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科学方法论, 提高创造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正确认识和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客观规律, 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科学方法论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运用和驾驭知识, 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创造和发现新知识。在竞技运动的科研中, 对观察实验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多种方法和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需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根据已知的竞技运动的科学理论和事实上推测事物发展变化的未知规律, 需要运用假说方法。总之, 运用知识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只有依靠科学方法, 才能架起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 并沿着这些桥梁, 不断地向新的体育科学高峰迈进, 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创造才能。
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 如科学运动训练培训班、各种短期的体育教学讲座、学习班、新课改、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班等, 是促进体育教师知识更新, 提高竞技运动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班和短训班的学习, 可以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 有利于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从而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对策, 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 有计划地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总结经验, 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体育教师或多学科人士参加的多种学术交流会、座谈会、讨论会等, 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又一有效措施, 并有利于交流信息和成果, 激发灵感, 促使科学研究获得成功。
五、善于积累资料, 扩大信息来源
文献资料是体育科研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情报和资料来源, 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能够帮助教练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并为论证课题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事实根据, 因此搜集和积累文献资料极为重要。
六、努力钻研, 重视自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能;教学学科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我在授课学校培训的语文骨干班、数学骨干班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学员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一、强化学员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技能
学员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各自不同,计算机操作水平千差万别。部分学员不会用QQ,不会收发邮件,不会用网络查找资料,从来没有用多媒体上过一次课。针对如此现状,我的方法是:首先,开学做一个关于计算机知识的调查问卷,把握好学员的各自需求,个别指导时对症下药。其次,选择好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其要点是设计好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
二、设计好教学学科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方面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1.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學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刻不容缓。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采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讲解演示”的模式。
2.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3.教学形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的产生”一课时,运用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教师把学生分四个小组给出四个课题,分别通过网络查阅:(1)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2)巴比伦数字;(3)罗马数字;(4)中国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上课时各组展示自己通过网络查到的各种数据,交流发言。这样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把握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如使用ppt2003制作课件,以15页为宜。但是,无论使用何种软件进行课件设计制作,就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都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过分注重外在,忽视教学内容
一些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运用了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动态的画面,表面看来精美无比,但是却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实际上是华而不实。好像是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是花里胡哨的事物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不是学习兴趣而是观看课件外在美的兴趣。
2.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整个过程恰似看电影
多媒体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课上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可自动进入下一页。有些教师追求快节奏,这一页的内容刚讲完,学生还在思考,还没有完全消化,教师就切换到下一页,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处于表面阶段,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课件完全取代板书
多媒体课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时间,但是有部分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课件教学,省略了板书环节。我们提倡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提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相结合。
总之,提高学员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能力,需强化学员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技能,设计好教学学科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把握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与弊,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马大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与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克抗,刘雍潜.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提高科研能力的手段】推荐阅读:
对科研能力的评价11-14
科研能力训练07-16
运用现化代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11-21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05-27
小学计算能力的提高06-09
如何提高演讲的归纳能力05-27
提高孩子的拼音拼读能力09-29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1-03
如何提高听英语短文的能力07-11
浅谈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