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精选9篇)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 篇1

袁宜芝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导致其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文章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出应对策略,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本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存在,无疑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将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多方原因经常被就业心理问题所折磨,甚至有些大学生陷入这个问题难以自拔。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和健康发展。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大学生就业都非常的重视。作为毕业生本身来讲,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不能好高骛远,要明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更应该以长远、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就业。作为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更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而应该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何使大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关键就要调整好自己就业心理,使其健康发展,从而发掘自己得潜能。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这是由于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 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适应过程中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大多都属于轻度障碍,从电影《与梦相约》我们也可以看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焦虑恐惧心理

在就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亦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

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2.依赖脆弱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3.懈怠逃避心理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风搏浪,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想先逃避等几年再说,以至出现了一种本科就业难就考研,硕士就业难就考博的现象。也有的由于心高气傲且心理承受力差,当理想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时,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渐渐成为不就业一族。他们东挑西拣,高不成低不就,还自我安慰毕业不就业未来还是梦。这种懈怠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过程,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途径

1、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1)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仍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要有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的思想。

(2)自我认识与接受职业

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经历,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就业机遇,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要注愈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像,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看待,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同时,应把就业着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间题的根本原因。当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悔,关健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

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愈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2、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的外界调适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拓宽专业口径。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增开新专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竞争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引导其步入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和正确的自我价值体现途径。正确稳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发展社会的基础。尽量减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择业的负面影响,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性。进一步完普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健康就业市场氛围。在保证就业市场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保阵体系,合理优化生源,确保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 就是因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不透, 对当前的就业政策了解不明。因此,高校和就业主管部门应重点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其原因,让毕业生重新定位自己,重新制定容易实现的就业目标,要引导大学生合理面对就业形势,树立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奉献精神,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讲究就业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优缺点进行扬长避短,争取及时和及早就业。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金融危机的到来, 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 0 0 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 6 0万, 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 8 0万人, 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一是国内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人才市场现状, 三是欧美大批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无法在当地就业, 纷纷“海归”, 又加剧了国内的就业竞争。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找到一方立足之地, 成为2009年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从政府高层到普通老百姓, 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前所未有。作为当事人, 面对就业“大众化”的趋势, 大学生应该以长远、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就业,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 这是由于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 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供需、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 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形成了众多适应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这些障碍大多都属于轻度障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焦虑恐惧心理。

在就业受挫后, 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 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 亦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 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 意志消沉, 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前途没有信心, 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 出现极端行为。

2. 依赖脆弱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较多, 由于从小养尊处优, 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 往往依赖性较强, 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 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 过多地依赖他人, 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 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 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 他们大多痛恨愤世, 极度亢奋或抑郁, 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3. 懈怠逃避心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 他

们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风搏浪,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 想先逃避等几年再说, 以至出现了一种本科就业难就考研, 硕士就业难就考博的现象。也有的由于心高气傲且心理承受力差, 当理想碰壁或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时, 就灰心丧气, 甚至全面否定自己, 渐渐成为不就业一族。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对策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的心理辅导、成功求职策略的培训是大学生直面复杂求职环境挑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 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 加大学生干部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 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使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危机, 树立自信心, 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 正确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困扰, 使其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 从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2. 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 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 增强自信心, 增加成功机会。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使其具备发展的眼光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做好角色转变, 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既有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也有对社会长远发展的认识与判断, 进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好全面的准备,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 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正确对待挫折。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珍惜竞争机遇, 积极参与竞争, 在竞争中找到能充分发挥才华的岗位。要使大学生明确竞争中优胜劣汰原则, 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使他们明白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 对挫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 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指导毕业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认真分析失败原因, 调整心态和择业目标, 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东红: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5

大学毕业生缘何“心理不就业” 篇3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观上已经感受到严重的就业压力。

但是,同时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并存的社会现象:在大多数同辈群体在就业上跃跃欲试的场景下,部分大学生自主选择了不就业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不就业的原因形形色色,如暂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希望深造等,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个体原因。

社会、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学生毕业后立刻找到工作岗位,却忽略了有些大学生自身可能根本没有就业的心理准备和就业意向,具体而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就业的个体原因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的心理不就业。

心理不就业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不就业是目前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主要特指部分大学生由于心智能力不成熟导致不愿或不能就业的含义,排除已经有明确的目标暂时不予就业的大学生以及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如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不包括毕业后虽暂时没有就业,但是自身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已经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大学生。

心理不就业大学生的特点是虽然个体有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时间概念、跟着感觉走、贪图享受或者“长立志”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心理不就业包括三类大学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胆怯、不愿吃苦等,毕业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一直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不愿就业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没意思”、“没心情工作”、“太 累”;二是毕业后虽然暂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从内心并不珍惜工作机会,在工作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原因随时可能撤离工作岗位,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频繁跳槽;三是盲目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出于对报考专业的热爱、深思熟虑希望深造,而是随大流、逃避就业的权宜之计。

心理不就业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欠缺生存忧患意识,没有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观念和责任。这部分大学生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父母对于子女比较娇惯或者比较纵容,养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识薄弱,毕业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将这些学生称为“NEET族”。

另外造成学生不思进取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挥棒下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认真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学生高考分数很高,入学后却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谈不到照顾他人。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学的事迹感动和震撼了大学生,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生活过于安逸、享受,没有生存的压力。

第二,大学生“长大不成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 “心理不就业族”的头脑中完全充斥着自我,考虑就业问题几乎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的表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低于生理年龄,社会化成熟度低,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淡薄。如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如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等中小型单位虽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错误的职业观,收入水平已错误地成为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5年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过2500元的不足10%,大学生中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另据报道,广州某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实际经济利益,在待选的16项标准中,个人收入的被选率居首位,达82.2%。中国教育报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71.5%的学生希望能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是许多学生最理想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错误的精英意识使的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主观上已经对职业划分出高低贵贱,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概念,对职业的过于挑剔,使他们虽然有较高学历,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错误的职业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另外,大学生被动的等待就业岗位,没有创新意识和魄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 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就业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也不是必须在现有特定的领域寻找空缺,而是主动地、全方位地寻找可能的岗位并通过施展才华使其成为自己的现实工作。

第四,求学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自己没有学习计划、学习是被动的、敷衍的,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没有充分被消化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同时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可能有意识、系统地拓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标准降低,进校后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虽然能勉强过关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只要受到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很难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不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导、乐观地寻找出路,而是变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

心理不就业的矫正对策

首先,建立正确社会人才观的舆论氛围,因为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极大的影响。当前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明确表明劳动就是光荣的,就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有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耻的。热爱劳动,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人就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和栋梁,帮助大学生鄙弃那种一切钱看、贪图享受的错误观念。

其次,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榜样的示范效应、讲座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防止他们心理年龄低龄化,增强他们的成人感,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4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好范文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中职生就业心理准备 篇5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农民工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你对走出社会就业准备好了吗?

一、中职生就业要克服几种心理误区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薪资待遇方面:很多中职生初次就业月工资要求不低于1000元;在工作环境方面:很多学生希望在恒温无尘的环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办公室工作;在行业选择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IT、通讯电子类企业;在公司规模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大型国企,大型跨国公司与行业内著名企业。这些要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相比,明显属于就业期望值过高。

2、就业随意性心理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兴趣、跳槽(辞职)原因、职业选择等缺乏明确认识。

3、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

前瞻性就业意识就是能在就业中确立长远的眼光,善于发现在职业中隐藏的发展潜力。许多学生愿意选择已处成熟期的企业,愿意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选择处于上升期的企业,不愿意做。实际上,上升期的企业的员工,中小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更有发展的机会。

4、就业被动性心理

在实现就业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了过多的不作为。主要依赖学校推荐就业,父母亲朋找关系实现就业。相反,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实现就业的,自己动手设计就业推荐材料的,自己在企业劳动实习被企业留用的占极少的比例。

5、就业自卑心理

学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低学历,使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在外地就业的情况下,外劳与本地劳动力存在的事实差距易使外劳产生自卑心理。

6、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

主动融入心理差,特别是主动融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生活圈,人际圈,而没有想到拓宽的必要性;妒忌心理作崇,特别妒忌与自己条件相当而比自己更突出的人;不知道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融洽关系,很多学生认为(组长,线长)是绿豆大的官,自己凭什么要服从他,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

7、怕苦畏难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在校期间就缺乏吃苦精神,不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为末来就业做好理论准备。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出差、加班,不能独自克服在外地工作时生活上的不方便等。

8、欠缺创业意识

中职生在谈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时,往往过多强调创业在资金、技

术、人才、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困难。有的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创业对自己来说过于遥远。很少有学生表示出强烈的创业愿望,二、中职生要从现在开始为就业作准备

1、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自己,“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因学历较低,在人才市场上中职生很难与大学生争饭碗,这样,所谓热门专业的“含金量”也就显得不足。但是,中职生如果把观念换一换,突出自己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优势,“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那么当初自己选定的这个热门专业就应该能在人才市场上发挥作用,给自己就业找到一席之地。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和家长一提到就业,仍是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到民营企业、服务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似乎就不是就业。这是典型的非理性选择,是不现实的,从而影响就业。

2、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

中职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因为中职生就业基本在生产一线,流水线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很难专业对口,何况中职呢?

3、树立一线意识

现在高职毕业生,一般的高专毕业生就业,都在生产服务一线,从普通工人干起,中职也就理所当然了。

4、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

无论是岗位还是薪酬,企业给予中职毕业生的都是一个较低的起点。但是,谁能得到岗位调整或晋升,谁能得到加薪,并不取决于你是中职生还是高职、高专生,而取决于你在现实岗位的表现,因此,中职生一定要有长远意识,埋头干好本职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天道酬勤。

5、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

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千万不能眼高手低。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6、学好专业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专业的上岗证,为将来就业掌握多门技术,创造更多条件。如:数控专业要求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数控机床,能简单编程,能基本看懂图纸。钳工专业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能看懂图纸,能设计简单的工艺流程。幼师专业要能唱歌,能跳舞,能讲故事,能书写美术字,能绘儿童画,能做手工,能授课。计算机专业要录入速度快,软件操作精,网页制作美。„„7、注重非职业技能即个人素养的的培养

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这是中职生就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关键在于具备不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8、要有浓厚的创业意识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 篇6

转眼间,又放暑假了,即将步入大三的我还有几个这样的假期呢?除了自己的热情,也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力而努力。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这次毛概课程的暑期社会实践其一就是对今年毕业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状况进行调查,并谈谈对我有何启示。

为此,我集中同学和朋友在赤峰学院随机走访了近100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次了解就业形势,聆听“过来人”就业经历及心路历程的机会,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与迷茫。

在调查中,我们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在为未来的打算,以此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共有51%的选择了考研。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而由此也产生了考研热的社会现象,由于金融危机、就业恶化,许多学生希望继续深造,来暂时躲避就业,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将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在就业创业中有更大的优势。在选择就业的有20&的同学,而选择创业的有16%,二者加在一起只占全体人数的三分之一,虽然有部分同学选择就业和创业,但人数不够多,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可见,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同学对就业创业的热情不高,也以选择考研来暂时躲避就业。只有10%的同学选择在家待业,是因为自身原因,对未来没有信心、导致在家待业,成为啃老族,形成特殊社会现象。4%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去国外留学也是提高能力,增加资本的能力。

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可以得出对就业形势的看法,进而了解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从而可以分析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现实状况。39%的同学选择了有信心找到好工作,大学生作为的国家的人才资源,因其自身的高学历和受教育水平,始终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也是国家明日的栋梁之才,只要能提高自身素质,还是有信心找到合适工作的。同时有29%的同学认识社会总会有职业空缺,并不担心。共有68%同学认为有信心找到合适工作。可见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持乐观态度,反映大学生对就业的心态。同时,24%对就业形势很担心,反映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冲击,也说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综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比较乐观,但也存在很大压力,对未来也存在担心。在调查中,我们共总结出六种解决就业难的方法,包括提高技能、调整心态、调整择业期望、提高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和职业培训。我们设立多选形式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难所认可的方法。就业难是深层的社会问题,每个大学生必须思考问题,有效的解决途径只有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才能发挥更大效果,在统计分析中,有47%同学认为应提高技能,48%同学认为提高职业素质,大部分同学认为应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只有自己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才能找到合适工作来实现自身价值。34%选择调整就业期望值,24%认为调整心态。大学生不应好高骛远,可以到西部、基层以及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有广阔的舞台可以让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37%认为拓宽就业渠道。改革体制应发挥作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发挥其职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大的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创业更难。除自己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资金等原因外,政府也应对大学生做出更多的鼓励措施。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分析出大学生认为政府应提供如下四项扶持:资金扶持(如提供无息贷款)、政策优惠、宣传鼓励和相关机关便利服务。27%的同学认为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发放贷款,进而进行

资金鼓励,可以进行小额贷款的发放,满足大学生的资金需求。创业难关便是融资难,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启动项目。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还是很有必要的。28%同学认为政府应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政策优惠,对大学生创业的改革应有所侧重。政府可以减免税收、提高便利条件等手段来扶持大学生创业。还有17%认为进行宣传鼓励、提供大学生创业知识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宣传,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28%认为政府的机关机构提供便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机关宏观调控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从而方便大学生创业。

经过这次调查,给了我和同学们很多的启示,最终我们讨论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本科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既能走进大学校门大多数人的智商就没有多大差异,你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别人也不会比你强很多,要成为怎样的人决定权在于你自己,要学会取长补短,为自己增加资本,为自己创造机会。像专科生属于技术型人才,就应当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补充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生属于研究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研究才能,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需要在这方面有所补充;作为一名本科生,属于基础应用型人才,处于前两者之间,一方面在综合能力方面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上不如研究生,而在技术才坐上又不如专科生,这就需要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专长,先求广博,后求精深,不断提高自己。采访中,我们感觉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方面是就业形势压力下的结果,国家、社会的发展,整个国民文化层次、文化素质提高,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完善就业指导并明确提出大学生的正确身份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是十分有利的指导方针。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通常都要面临的一个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就业,明确自己的选择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访的一位留扬工作的新闻专业女孩儿,她对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就十分清楚,她说,虽然考研对她来说并不难但当初还是十分坚决地选择了就业。对于不少人的不解,她解释说,选择留扬一是由于扬州生活环境闲适,适合自己生活,“绿扬城郭青山绿水”十分惬意;二是觉得自己开朗的性格不适合搞研究继续深造,而热衷于社会新闻的采集,热点新闻的追踪。她相当自信地说:“我过去怀疑过自己文笔不好,但在工作中了解到新闻报道不一定要文笔好,而更注重逻辑性,深刻度,能让人一眼折服;而这正是我的优势。”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 篇7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缘于对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关注。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 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 (高危) —压力—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 他们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1】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个体所面临的危险性因素, 忽略了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的变异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后来的研究证实, 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 成人后却功能完好, 甚至还很优秀。【2】这促使研究者转而关注个体自身的保护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 心理弹性的研究主体由儿童、青少年扩展到对成人的研究, 研究范畴也由个体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学校等。【3】

迄今为止, 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 但其操作性定义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适应良好或成功应对。整合各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来看, 心理弹性的概念总体分三种:结果型定义;品质型定义;过程型定义。结果型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品质型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过程型定义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4】【5】【6】【7】

本研究整合以往品质型心理弹性的定义, 将心理弹性界定为个体在遭遇逆境、挫折时能够进行良好适应并从中得到成长的一种个体能力品质。研究从考察个体保护性因素角度入手, 确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主要成分, 分析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 并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二、方法

(一) 被试

研究按随机抽样原则先后调查四个样本。样本一是访谈样本。对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工程大学30名大四学生进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访谈。样本二为预测样本。选取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250名大四学生作为预测被试, 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样本三为正式施测样本。被试取自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名大四学生, 进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正式问卷和就业压力问卷施测, 回收有效问卷553份。其中300份作为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 253份作为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样本四为在样本三的沈师被试中选取72名学生, 进行重测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和ER89问卷。有效回收心理弹性重测问卷39份, ER89问卷61份。

(二) 工具

1.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主要采取以下步骤:第一, 依据访谈提纲, 请访谈对象叙述其对处于逆境或面对挫折挑战时的主观体验与应对方式等。第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综述国内外对心理弹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进行分析。第三, 项目编码、归类与汇总。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经过编码、汇总与归类提取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条。研究同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 编制初始项目, 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点评分方法。第四, 邀请有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定, 删除表达不科学或较为抽象的项目, 修改表达不明确的项目, 并对问卷项目进行重新编排, 形成由48个项目组成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初始问卷。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

研究采用张丽锦、邱桂平编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8】。该问卷由26个项目构成, 李克特式5点评分, 包括主观心理体验、就业情绪困扰、生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等4个因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 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 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较为理想。

(三) 程序

1. 初始问卷编制

研究首先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初始问卷。编制过程按照前文提到的四个步骤进行。

2. 初始问卷施测

使用初始问卷测查样本二, 对数据结果进行项目分析, 删除题总相关未达显著性水平及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0的题目。对余下44个项目进行重新随机编排, 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对样本三中的部分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初步确立心理弹性结构, 然后通过样本三的另一部分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该结构进行检验。研究同时考察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间的关系。研究使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

(一) 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值为0.960, Bartlett球形检验呈显著性水平。采用斜交旋转法提取主要因素, 研究最终提取出五个特征值大于1, 项目数在3个以上的因子, 累计贡献率为51.917%。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482~0.757之间, 共同度在0.467~0.680之间。根据五因子所含项目的综合含义, 分别将其命名为:1.人际交往能力;2.自我效能感;3.情绪控制能力;4.挑战性;5.自我管理能力。

(二) 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Amose7.0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较好 (表1) 。图1为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图。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信度检验

研究使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三个信度指标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 结果如下 (表2)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经检验, 文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593, 各个分维度在0.442-0.555之间, 信度值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重测的被试对象经过了3周时间, 且为处于临毕业状态的大学生, 工作和毕业压力较大, 状态不稳定, 并且流失许多被试, 导致被试的重测数据数量只有39人, 所以重测信度水平中等。

(四)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效度检验

研究根据理论文献、其它心理弹性相关问卷, 及访谈资料进行项目编制, 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评定, 确保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研究同时计算问卷总分与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结果 (表3) 表明各因子与问卷总分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 各因子之间也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也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P<0.05, **P<0.01, ***P<0.001, 下同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心理弹性结构, 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 研究使用Block和Kreman编制的ER89 (自我韧性量表) 作为效标, 检验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效标效度。检验结果 (表4) 表明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一般特点

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为自变量,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各因子及其总分为因变量,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在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以及总分上主效应显著;性别与独生子女在挑战性因子上交互作用显著 (见表5)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控制性别因素后,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在挑战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t=2.551, p<0.05) ,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该因子上差异不显著;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后, 非独生子女在挑战性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 (t=4.713, p<0.01) , 独生子女在该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六)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及五因子与就业压力的总分及四因子 (主观心理体验、就业情绪困扰、生理反应、行为表现)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表6) 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负相关。

说明:上述数字代表如下:1.学科;2.性别;3.独生子女;4.人际交往能力;5.自我效能感;6.情绪控制能力;7.挑战性;8.自我管理能力;9.主观心理体验;10.就业情绪困惑;11.生理反应;12.行为表现;13.心理弹性总分;14.就业压力总分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进一步做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β=-0.270***) , 解释的变异量为7.1%;心理弹性各因子中, 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β=-0.286***) , 解释的变异量为8%。

四、讨论

(一)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

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个因子。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妥善处理与调整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进行吸收、转化的能力, 以及合理有效地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整体的解释率最高, 高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并能使周围环境的感受性更加积极、乐观。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所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毕业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乐观倾向。情绪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对情绪和需求的内控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好的个体通常能够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积极思考并做出正确、理智的决断。但过度控制情绪会导致压抑, 因此对情绪进行合理适度的控制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身心健康发展。挑战性是指坚持抵抗压力, 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心理倾向。该因子得分高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积极看待外来压力, 不把压力当作威胁, 而是看作施展才华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并乐于挑战自己的能力与极限。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对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观念, 对自己的生活有合理的规划, 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本研究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属于品质型概念, 主要测量的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内在保护性因素。得到的五因素结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与国内外已经编制出来的心理弹性问卷的因素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此研究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及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 所以本研究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结构主要是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临毕业的大四学生的心理弹性而言的。

(二)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 大学毕业生中男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情绪控制能力和挑战性因子均高于女生。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家庭对于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女生通常被寄予具备严谨、懂事、听话、温顺、安静等特点的社会期望, 男生则会被鼓励发展创新、积极、主动、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等品质, 甚至打破陈规会受到表扬, 所以男生对于新鲜事物更具探索性, 对权威更具挑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面临毕业和就业的男生承担的社会职责以及家庭责任会慢慢加重, 家庭和社会要求男性精明、能干、能承担重任, 他们需要更好的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显示出稳重可靠的品质以符合社会期望。而社会对于女生在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女生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较之男生会差一些。本研究发现, 大四男生心理弹性总体上高于女生。

心理弹性是指对个体遭遇逆境、挫折时能够进行良好适应的一种个体能力品质, 也就是说心理弹性高的前提是经历过挫折, 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加好动、更乐于挑战性, 相对的就有可能经历相对较多的挫折, 这些挫折恰恰成为他们应对以后的挫折事件的经验并且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自信, 同时能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还发现, 独生女的挑战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女。这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独生女相对于非独生女而言更有机会拥有较多的资源, 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受到更宽容的对待。这些优势条件使独生女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较好的调节自己的状态, 并且更有勇气接受挑战。而非独生女有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被更多地要求顺从和听话, 对权威更可能表现出服从性, 并且较少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尽量避免失败。

(三)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的关系

现如今,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高强度的就业压力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有负面影响, 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关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日益增多。本课题通过研究发现,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总分及其维度与就业压力的总分和各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 换言之, 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弹性水平有可能降低其面临就业时的压力感和焦虑水平。

本研究提出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五个维度: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这个五个因素着手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心理弹性品质。尤其应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培养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 能够在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对就业市场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保持乐观和自信, 勇于面对挫折和压力, 积极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结论

1.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结构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5个因子构成。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测量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的有效工具。

2.独生子女、学科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主效应都不显著;性别在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维度以及总分上主效应显著;学科与性别、学科与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学科、性别、独生子女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 性别与独生子女在挑战性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具体为:

(1) 性别在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维度以及总体上差异显著, 男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较女生更好, 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也较女生更好些。

(2) 在挑战性维度上, 女生差异显著, 独生女挑战性强于非独生女;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 数据表明非独生子女的男生比非独生子女的女生更有挑战性。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总分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就业压力水平相当就会越低。自我效能感对于就业压力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可降低就业带来的压力。

摘要:该研究在编制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基础上探讨其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由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挑战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五因子构成, 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心理弹性与就业压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心理弹性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心理,心理弹性,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曾守锤, 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3 (6) :1091-1096

[2]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8 (4) :995-998

[3]Walsh, Froma.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J].Family Process, 2003 (1) :1-18

[4]Masten A, Best K.and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0 (2) :425-444

[5]Markstrom, Carol A., Marshall, Sheila K, Tryon, Robin J.Resiliency,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in Rural Low-Income Appalachian Adolescents from Two Racial Groups[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 (23) :693-703

[6]Hollister-Wagner, Gambrill H., Foshee, Vangie A.;Jackson, Christine.Adolescent Aggression:Models of Resilienc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3) :445-466

[7]Masten A.Resilience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Successful adaptation despite risk and adversity[M].In 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inner-city America: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1994:3-25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心理特征 篇8

关键词:就业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2

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于这样关键的抉择,应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单个人或多个人集体做出的。决策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一下影响大学生决策的所有因素,这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吸收了大量社会信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深刻的自身经历,因此很难做出恰当的决定。心理学家曾尝试用多个模型来解释人们做选择的动机。赫尔主张行为的能量是由驱力提供的,并进一步主张行为是由驱力和习惯的乘法效应形成的。斯金纳放弃了赫尔关于驱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强化了行为的能量学说。根据他的理论,行为处于外部奖赏的控制:积极的奖赏增加行为的可能性,而消极的奖赏降低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会从驱动力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择业与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根据大学生是否准备参与考研,我们把他们划分为两大类群体:准备参与考研和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并就此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对于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特征:一种是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群体,一种是考研前没有参与就业过程的群体。我们先来看后一种,即没有参与过就业过程的考研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他们有一种期望:高学历能更大概率地带给未来人生更好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一种期望成为了他们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期望的形成多数来自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来自于对学历和社会地位及自我实现关系的概括性总结。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比如考上更有影响力的学校,或者自己更感兴趣亦或更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又或者希望按照体制规则进入教育和科研领域。这样的群体是孤注一掷在考研这条路上的,因此短期也没有做好备选准备。如果没有考上,通常是接着再考,或再考虑就业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优先级上的安排,使这部分考研群体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有了那种回到高考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感。中国现在的就业体制,对于没有考研成功又仅凭自身能力进行就业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劣势。因为机会的先入优势被那些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群体占据了。然而,对于依靠外部帮助就业的群体,他们在考研失败后的机会成本就很低,这会使得他们的心态更好。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甄别这些考研人群的差异,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关于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希望谋求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双线上进行精力调整,毕竟就业与考研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差甚远。在大学校园里流传“难就业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当今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即便学习已不再是乐趣,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学习。与单纯考研的群体相比较,这类学生在考研的驱动力上有本质的区别。满意的工作机会是他们做出这样多重准备的根本驱动力。当工作机会不满足其心理预期时,如果考研成功,他们选择读研的可能性更大。而由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现状,事实上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考研失败群体。面对考研失败,这些学生拿到的工作机会将是他们未来发展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将在第二类人群中探讨与此相关的就业心理。

对于以上这大类考研群体,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引导他们做出考研学校或专业方面的决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地灌输形而上的价值观,而更多需要的是对他们恰当的关心。

第二类: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我们再把焦点集中到只参与择业的这类学生群体中。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此外,人类在生存需求层次有对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这些更底层次的需求。而以上这些需求层次正是大學生做就业抉择的根本出发点。与之相应的,从表向上我们会看到发展空间,物质回报,兴趣爱好等这些纬度。

资源、财产获取的效率和稳定性,是人类绝大多数都永恒渴求的。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价值洪流中更是容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类受到自身生物性的影响,并不会在物质生活不富足的情况下,产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面对当今社会的物质水平差距,这更强化了人的基础层次需求。因此,稳定、报酬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低等,成为了大学生找工作最理想的纬度。大学生会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现有的优势资源。其中付出成本包括获取职位的知识积累难度和人际关系维护成本,而优势资源包括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核心圈的人脉积累等。现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已经会衡量自身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受父母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减小。这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相对复杂,其心理特征与社会上的择业群体特征很相似,都是面临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双重挤压。因此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是分析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关键突破口。

对于这第二大类大学生群体,他们职业生涯的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与实际就业脱节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绝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就业,没有行业的认知度,甚至知识沉旧。而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不仅缺少社会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和择业的自身研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行业经历,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企业分享活动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研讨活动,让同学们之间不断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大学生就业应该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有思想基础,在大二形成相应的学业规划,大三阶段应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并在大四毕业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优势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择业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

结语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不仅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选择,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像知心朋友一样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发挥自身专长,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取长补短,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篇9

在当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遇呢?

对此,我认为我们在校大学生应做好以下的几点准备:

一是在思想上做准备。心中要有个规划,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也许这个规划是肤浅的,但是它是个方向,要经过不断地修正,努力去实现。在思想上准备好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其思想上的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就业意识。哪怕你只是大一的学生,也应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至少要写一份简历,去招聘会现场体会一下,只有亲历了那种场合,作为一个从小倍受呵护的80后、90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就业压力,才能真正不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游戏的开始;才能有决心在大学期间,为工作做出各方面的准备。

2、对自我要有正确的认识。要通过自我分析和评价,判断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水平等。一个人要完全准确地了解自己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不说明我们对自己不能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评价。只有取长补短克服不足,才能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挖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3、尽早确定职业目标。越早决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越重要,很多学生到了大四,还在犹豫要不要考研,是考研呢?还是就业?这种犹豫,无论对考研,还是就业都没有好处。如果你早早决定考研,那么你大学期间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地学习,拿到更好的成绩;如果你早早决定就业,那么大学期间的重心是实习,学习也围绕就业相关的知识,成绩只要能拿得出手就行了,企业所看重的是综合素质。

二是在心理上做准备。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因此,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在知识、能力和技能上做准备。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基本的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能力。

首先,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

(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

其次,基本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包含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掌握能力、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认识知识。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准备期应该做到:学好专业知识;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技能属于人的行为范畴,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常体现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巧,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它能不断促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能力。在此能力中,主要包含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一些基本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任务执行、工作方法、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信息沟通等这些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决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否快速掌握必要的职业习惯和方法,更快的融入到企业中去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衡量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快速进入职业角色的关键能力,也是进行人才选择与录取的关键因素。

上一篇:趣味逻辑论文下一篇:成套车间6s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