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日记(推荐9篇)
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讨论奥数题时,因为意见不同,所以大声地吵了起来,我们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我说了几句脏话,挨了一巴掌,最后决定问老师。
现在想起这些事,我认为很对不起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大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爱我们,所以才关心我们,而我们一些无心的话语,却伤害了他们的心。
一、背景分析
新学期,我接手了初一某班,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一名学生非常特殊。
小苏的父亲在上海经商,由于从小家境富裕,又加之父母溺爱,小苏变得十分骄纵,整天好吃懒做,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从不完成作业,也从不参加值日生工作。预备年级期间,已小有“名气”,后面还有五六个小跟班。原来的班主任及政教处几经商定,劝其转回原籍就读,一直未果。
如此一个顽童,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常常对老师竖起盾牌,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教育。要跟他谈话,难度很大:在沟通时如果老师的态度表现得稍微强硬一些,他就会很抗拒;如果他的态度很执拗,老师则难以切入正题,这样的沟通往往还没有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谈话教育呢?于是,我采用了约谈策略。
二、教育过程
1. 幽默约谈,有助于排除师生间的隔阂,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苏从不做值日生,其他学生也会效仿,常常把生活委员搞得很辛苦。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值日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不仅是为了教室环境的整洁,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爱护自己的“家”。
开学后,一连三天,我都跟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并特意让小苏在旁边陪着我扫地。对此,他十分不耐烦。
第三天放学时,我对他说:“我打赌你一定不会扫地,在家也从不做家务。”
“谁说的啊?”小苏很生气。
“那你明天扫给我看看,扫得好表扬你!”
“谁稀罕!”
“那你喜欢挨批,看来你是被批惯了,无所谓,皮鞋匠的师傅!”
“啥叫‘皮鞋匠的师傅’?”
“你说呢?”
“不知道!”他的脸上分明写着:耍我?最好别惹我!
“皮鞋匠说:皮鞋啊,别那么厚,我的针穿也穿不过,鞋修不好,我要没饭吃的啊!”
“噗嗤”一声,小苏终于被我逗笑了。
我们的沟通进入轻松的状态。我拿出了为小苏制作的成长袋,开始了我们的约定,记录了谈话的内容,并要求小苏在上面签字认同。
第四天,小苏做值日生了。
2. 事前约谈,有助于缓解学生矛盾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无意中提到要见他的父母,小苏的态度十分抗拒。凭着自己的经验,我感觉小苏可能经常被告状,他也承认自己经常挨父母打。
“我很同情你,但我很有必要见你家长,我保证你的父母不会打你。”
“哼!”小苏把头一甩,强烈地抗拒。
“其他同学的家长我也会陆续地约见,只是想先见见你的家长。”
“随便!”小苏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
“我先和你说说我想跟你父母谈的内容。”
“第一,你处于青春期,有点叛逆,并且脾气又倔,我想跟你家长商讨下如何帮助你有所改变。难道你自己不想变个样子,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你喜欢自己这个驴脾气?”
“第二,你的学习落下了很多,现在才初一,看看如何与你家长一起帮你提高。难道你就不想努力一把,即便垫底也得有个模样吧?我就不信你喜欢瞧不起自己。”
他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我接着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值日生能做好了,上课也不睡觉了,进步之处总该让你父母知道,也好让他们高兴一下。所以,咱们先约好,进步的地方你得坚持两周,然后我再去家访,你看如何?”
小苏点了点头,但脸上还是流露出顾虑的神情,一声不吭地转身离开了。
3. 家校约谈,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维护其自尊心
两周后,我和小苏的母亲约好时间前去家访,我完全按照事前约谈的内容和小苏的母亲交谈,主要讲了小苏开学以来的进步。小苏的母亲听后很高兴,小苏的脸上也浮现了喜悦的神情。
离开时,小苏送我到门口,并对我说了声:“老师,再见!”这让我很激动,因为从开学到现在已有十几天了,他从没叫过我一声“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4. 成长袋是约谈策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成长袋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变化,有助于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每次与小苏约谈,我都会整理一份约谈记录,装进专门为他制作的成长袋里,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让小苏看看自己的成长轨迹,让他清楚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到了,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三、经验收获
在这个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和尊重,是师生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虽然在沟通初期双方都可能存在“防御”,但随着沟通的深入,会在认识上趋于一致,会逐渐产生信任。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师生沟通中,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沟通途径十分重要。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运用不是死板的、盲目的,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从而真正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带有负面情绪,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并做好调整。同时要保持沟通时师生地位的平等,要尽可能多倾听学生,表达前要充分思考,斟酌措辞,避免说出容易引起误解的话语。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要随时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线索:从懂事时起,你可能就一直在接受着早期的说话礼仪教育。
1、记得要说声“请”。
2、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3、该说对不起时,就要说声“对不起”。
正方
恰当的说法
1、如果我们不是太吵,邻居就不会太介意我们的聚会。
2、你可以用这个盘子,还有餐巾纸,免得食物掉在桌上。
3、时间过得真快,都凌晨1点了,真不好意思,上午8点我还得去看医生呢。
反方
不恰当的说法
1、真是吵死了!
2、天哪!你怎么这么邋遢!
3、求求你们,早点滚蛋吧,我可没精神了。
正方
恰当的说法
1、我可以加入你们的游戏吗?
2、我们一起玩,好吗?
3、我能帮忙吗?
4、真是抱歉,我想不起你的大名了。
5、谢谢你请我来,今天晚上真开心!
反方
不恰当的说法
1、给我玩一下。
2、你过来。
3、闪开,让我玩。
4、喂,你是谁呀?
5、你还要再请我来玩,听到没有?
说一声“谢谢”
正方
1、当别人为你提供服务时,要记得道谢。
2、当你收到礼物时,不论你是否喜欢那个礼物,要记得道谢。
3、当有人让你搭便车回家,提供给你任何形式的帮助,甚至是一个问候的电话,借给你一本书,你都要记得道谢。
4、如果你有东西掉在地上,有人拾起来递给你,你要记得道谢。
5、与人一起进餐时,邻座的人或是服务员拿给你食物时,你要记得道谢。
6、向他人问路之后,你要记得道谢。
7、当家人把你要的东西拿来,不论他们年纪大小,你要记得道谢。
说一声“对不起”,说一声“请原谅”
正方
1、打断他人谈话。无论事情多么紧急,当你插入别人的谈话时,都要说一声,“对不起,打断一下。”或者说,“请原谅。”
2、迟到。参加活动迟到时或是没有按时交作业时,你一定要道歉。
3、将饮料溅到别人身上。这时你不但要道歉,而且还要帮忙擦干净,至少你要口头表示一下你愿意帮助擦干净溅出的饮料。
4、发脾气总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如朋友和家人。一般来讲,当你恢复常态后应该马上道歉。无论你对谁发脾气,谁都不会高兴。这时如果你说一句,“请原谅我的失态”,一定能够消除紧张的气氛,同时还能表明你是个尊重他人感情的人。
下一期前情提要:书信礼仪
WWW.XLY.COM
事实上片名已经为我们昭示了,生成片中诸多戏剧冲突的源头乃是“对话的失败”。几乎每一段剧情都以“对话的失败”为前提来展开,片中的人物也都在对这种失败有所认识的状况下,使出浑身解数来自主地加以挽回,于是在众人争相发奋扭转败局的状况下,故事情节呈现出汽车刹车失灵般的“失控”局面,朝着片中任何人物都意想不到的方向奔去。在计划落空、正经的发奋付之东流之后,还不得不承受继之而来的荒唐结局,正是片中人物的这种基本处境的荒谬,唤起了巨大的滑稽感,造就了本片的“笑”果。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营造方式可谓颇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述平的出色编剧。同时,所有的荒谬又是在全然现实的环境中、以现实的材料打造出来的,这种创作上的机智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对某个实例加以解剖,也许更容易看清这种营造喜剧效果的特殊机制,不妨就拿影片开初的几出戏来说吧。我们从一开始就见识了赵小帅(姜文饰)的死缠滥打和安红的寸步不让,公车上两人的一番理论教我们明白了,嘴皮子上已经论不出谁是谁非。于是一个躲,一个追。安红为摆脱纠缠,硬是不把新住址告诉对方。小帅大致摸清了地儿,开始施展喊话战术。被喊了两天后,安红想以发生一次性关联的极端方式来做个了断。就在两人的好事即将玉成之际,楼下传来了新一轮的感情诗喊话。看到那里,刚刚紧张起来的气氛一下子散了,观众都绷不住乐了起来。这种计划外的局面失控一再重演。接下来安红派她的新男朋友刘德龙找赵小帅“好好谈谈”,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街头斗殴。安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心怀歉疚,在接下来的交往当中发现了赵小帅优秀的一面,而赵小帅却被电脑的主人张秋生(李保田饰)缠上了,刘德龙为此差点赔上一只手。先是拉出一段无法透过正当方式解决的矛盾作铺垫,然后矛盾双方煞费心思地寻求出路,结果都在理性的支配下失手将情节推入了滑稽荒唐的境地。这便是该片的“秘密配方”之一。
另一个秘密配方倒是传统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间离效应”。为说明间离效应在本片中的运用,不妨先来对照说说王家卫导演的突出风格。在王家卫的都市片中,总有超多配乐穿插其间,对此,张艺谋曾十分赞赏地谈到,当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处响起时,立刻就能将观众的某种情绪唤起,营造出十足的氛围。能够说,为了将片中人物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给观众,配乐在王家卫那里很好地发挥了作用。而在《有话好好说》里,配乐所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制造间离效应,一再将观众从对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观众时刻持续对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观察,从而更好地对荒诞的构成、累积和爆发进行证明,使观众在情感相对游离于故事进程的状态下开怀大笑。
在赵小帅第一次到夜总会追砍刘德龙的那场戏中,小帅失其所踪,手持菜刀冲进一间间练歌房、健身房,每个房间里轰鸣的音乐也喷涌而出,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资料都是情和爱)的片断连缀在了一齐,一并响起的还有小姐们的尖叫、赵小帅的踹门声,画面上赵小帅颇为生猛地冲进冲出,一种荒诞的意味无言地传达给了观众。(lz13)这一段相当鲜明地证明了本片的立意:在给出一个喜剧故事的同时,以质朴的、民俗性的“俗”作为参照,揭露都市人当下生存状态中华而不实的成分,以喜剧形式完成对都市生活的文化批判。片中两个涂脂抹粉的老太太哼哼呀呀地演唱“十八岁的哥哥”,还有即将行凶的赵小帅跟东北大姐合唱“姑娘十八一朵花”,无一不是体现着导演这方面的用心。
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迎来了最终的一场大戏。所有的枝节问题都汇总到了喜洋洋餐馆,张秋生和赵小帅约了刘德龙前来商谈,打算和平地解决此前发生的所有纠纷。餐桌上张秋生发现小帅不改初衷,还是打算“一刀拿下”,张心寒之余,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在这出长达几十分钟的戏里,人物几乎没进行任何活动,只是坐在餐桌旁喝酒吃菜,全靠出色的大型对白,将剧情推向炽烈的高潮。这一整套大型对白向我们证明,由于个人修养、身份、立场的不一样,“有话好好说”往往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话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化的交际活动,并不象张秋生这位忠厚的知识分子想象的那么单纯,“有理走遍天下”也只是自以为有理者一厢情愿的说法罢了。
除了葛优、赵本山、李琦的客串,以及张艺谋本人在片中的露脸,为影片增色添彩的还有毫不含糊的摄影(有力地表达了人物浮躁、动荡的心态)、人物的化妆造型(小帅满头是伤和张秋生发狂后的装扮,令人叫绝)、深沉酣畅的配乐(当然不是指用于制造间离效用的那些段子)、几段北京琴书(既提示了人物性格,又凸显了地域特色,本身就是绝佳的创意),上述所有因素糅合到一齐,使得本片与“通俗”拉开了明显的距离,尽管故事情节是老少咸宜、大众喜闻乐见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张秋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儿强……哈哈!就是大家熟识的老实头,循规蹈矩的有那么点呆板,不过却多了几分的责任和可爱。这种人需要比较平稳的生活,比较固定的交际,比较完善的制度,大多数时候的确能克尽本分,安分守己的过自己的生活,可也不免要让心中激荡的窥视心理出来透透气。不巧啊,偏离了自己熟悉的轨道后,被无情的抛入了非理性的漩涡之中!
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
赵小帅绝对是这方面的始作俑者,非理性团队中的急先锋。这斯做任何是不外乎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八字方针。他的血液中无不流入着疯狂二字,而这正恰好给予了他战胜一切一切的力量和勇气,他控制不住自己,却经常被别人给控制了,无可避免的他总是遍体鳞伤!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教案二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汉语中的六种病句类型。 能力目标:能准确辨识病句类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严肃对待语言的意识,培养语言运用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 病句的六种类型及其辨析 【教学难点】 病句的辨析 【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艺谋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导入。 怎样才算有话好好说呢?引出生活中的语言规范的界定问题。 二、语言是发展的,但语言又是有规范的。 例举:(1)“很牛”、“很猪”和“很马” 迈克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已经三年了。他发现汉语中“猪、马、牛”等虽然都是家畜的名称,但是在使用上却好像很不一样。比如人们常常说“很牛”,但却从来不说“很马、很猫、很鸭子”。迈克很好奇,就搜集了一大堆动物词语去问他的好朋友、正在读高中的张强,想知道哪些动物词语能这样说,哪些不能。张强告诉他:“汉语里‘很牛’可以说,‘很猪’也是可以说的,这样的词还有不少呢。”在旁边听他们说话的爷爷却突然插嘴说:“什么叫‘很猪’啊?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可是我们同学都这么说……”张强和爷爷争论了起来。这下子迈克更糊涂了,到底谁说得对呢? 【教师解析】 “猪、马、牛”的不同“待遇”。 牛――眼睛总是望向上方,强壮有力,勤勉能干,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牛,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对牛的认识赋予了“牛”这个词。这也就使得不但诸如“牛市(形容收益很高的股市)”、“牛人(形容本领强大、高深莫测的能人)”等生动形象的词语也在借用了牛的“向上、有力”的意义特征后产生出来,而且“牛”还逐渐具有了可以表示性质的功能,甚至可以像形容词一样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说的人多了,“很牛”这种用法也就最终在语言中固定了下来。 例举( 2 )下面哪些词能说,哪些不能说? 很面 很铁 很铜 很桌子 很现代 很古代 很个性 很共性 很青春 很老年 很传统 很时尚 【教师明确】 :能说的有“很铁、很面、很现代、很青春、很传统、很时尚、很个性、”。 例举三( 3 )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正确 ⑴ 送本书你 ⑵我有看过这部电影 ⑶你走先 【教师解析】 这三个句子都是受到方言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存在这样的.说法。比如粤语中就有把双宾句中的间接宾语放在直接宾语的后面和把状语放在主要动词的后面这样的说法,而港台的电视节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谓语动词前面加“有”这样的说法。因此现在有一些人(主要是年轻人)受此影响,有时故意用这样的说法以显示自己很时尚。但是由于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些说法目前都还不能看作是规范的语法格式,应该算作病句。 【教师小结】 :语言是发展的,但只有当某种语言的语句格式被大多数人接受,已经定型之后,这种语言才是合适的,正确的。 三、诊断“病情” 病句辨析之所以成为高考中的拦路虎,一方面是由于病句类型复杂,病象隐蔽等造成的,但另一方面,生活中,尤其是各种媒体语言多有病句,给公众以误导。 例举:主持人的“脱口误” ⑴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 ⑵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⑶非常谢谢大家! ⑷希望大家心想事成,祝愿大家! ⑸场上的比分犬牙交错。 四、探寻“病因” 语言中的六种“常见病” (一)搭配不当 1、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主谓搭配不当) 2、碧生源减肥茶凭借独特的减肥理念,在各大城市相继引起火爆。(动宾不搭配) 3、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修饰语和中心词不搭配) (二)语序不当 1、许多附近的居民都跑来看表演。(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 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 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 动词或动词短语; d.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e. 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他是西安工业大学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 2、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状语语序不当) 3、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关联词位置不当) 4、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不合逻辑顺序)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这一产品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宾语残缺) 2、一想到昨天发生的事,就使我坐卧不安。(主语残缺) 3、营建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魅力的好楼房。(“好”赘余) (四)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1、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格式混用) 2、说起话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可是做得却比谁都差。(中途易辙) (五)不合逻辑 1、这种船不仅航行速度超过其它同类船只,而且装备了大炮和各种武器。(概念不恰当) 2、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自相矛盾) 3、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法规,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否定不当) 4、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面和两面不搭配) (六) 表意不明 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前来采访的记者。 【学生活动】 小组为单位快速复习以上知识点。可采用比赛方式。 五 “诊病”方法 (一)语感审读法 对给出的语句先默读或轻读,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感觉一下,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再作分析,辨明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二)枝干梳理法 筋脉梳理,就是用语法分析手段,划分句子成分,先理出句子的主干 ( 主语、谓语、宾语 ) ,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 ( 定语、状语、补语 ) ,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三)造句类比法 如果句意一时拿不稳,我们还可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四)错例比较法 我们可以通过复习记住六种类型病句的一些句例,在考试时,将被判断的句子与错例作比较,很快地抓住错误的特点,辨别出病因来。 (五)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就要看其是否违反事理,可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逻辑分析。 【诊病小窍门】:注意以下几个“点” 1、分类列举(看概念) 2、并列短语(看顺序、看歧义) 3、介词 4、关联词 5、否定词 6、一面和两面 六、小试身手 ⑴这件事对我们大家当时震动很大。 ⑵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便捷和共享。 ⑶这种很快的生长速度,是和每天喂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⑷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⑸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⑹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⑺他们用的是秦腔演出的。 ⑻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答案】 1 语序不当 2 修饰语和中心词不搭配 3 一面和两面 4 主语残缺 5 动宾不搭配 6 自相矛盾 7 结构混乱 8 定语语序不当 七、真题演练 【 年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答案】: 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B 项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要么“具有……功能”,要么“有……作用” ,“增加”改为“增强”,“中风发作”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 C 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 D 项结构混乱。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2008 年安徽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今年 4 月 23 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读书日”。 D、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答案】: D 。 &nbs
年轻女子的情绪很容易激动——这一点几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如果连你的肠胃同样都容易激动,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可能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肠易激综合征”,就已经身陷其中了。她们年轻,她们每天努力工作,她们为了事业和感情焦虑……不知不觉中,她们的身体出现了变化,求诊于各大医院却疗效甚微,日渐憔悴……
宗华,28岁,平面设计师
我是一个新晋的“肠易激综合征”受害者,在确切地知道这个怪怪的新名词之前,这种病症就已经开始折磨我了:肚子坠胀,吃了东西就想放屁,在大庭广众之下,每次都觉得自己特别丢人;上厕所吧,今天是急得要命,一坐下就拉;明天就是坐了半天,就拉出来那么一点点。现在,我每天脑子想得最多的事竟然就是上厕所,在“肠易激综合征”出现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变得如此不优雅。
最近这段时间,我已经郁闷得连门都不想出了。以前我的小肚子很平,每天都穿贴身的T恤配低腰裤,现在完了,就算穿得再宽松些,也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鼓鼓的小肚子抵在那里……就因为这个,我郁闷到想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
当然,我的这些感受对于一些受“肠易激综合征”折磨更久的人来说也许根本就不算什么:很多人还在饱受腹痛的折磨;很多人在忍受一天数次腹泻的痛苦;另一部分的人在便秘中食不知味;还有很多人的肚子咕噜咕噜气体乱串……是的,IBS,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它不是大病,但是它发作起来令人抓狂。
你离肠易激综合征多远?
下面这些描述,与你情况相符的越多,你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就越大!
1、年龄在20~30岁;
2、女性;
3、排便习惯不固定,时而腹泻时而便秘。
4、大便多在早餐前后,甚至早上会被便意弄醒;
5、大便有排不净的感觉;
6、肚子疼,特别是左下腹,上过厕所后就不疼了;
7、腹胀气,用指头扣发出鼓音;
8、总是放屁,排气量比较多,肚子会经常咕噜咕噜乱叫;
9、工作、学业忙碌,或者一直被某些事情困扰(如减肥、恋爱等);
10、性格比较完美主义,容易紧张,不善交流。
最后提醒一下,正常人在紧张时候也会有胃肠不适的感觉,但只有消化系统运作改变在3个月以上,并排除掉器质性病变,才可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感冒,这种疾病最“青睐” 18~30岁的年轻女性,尤其是OL们。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也就是一种胃肠道神经官能症。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异常等。IBS并不导致其他致命疾病,更不会影响寿命,但它的症状却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世界范围内IBS正受到广泛重视。
症状很抓狂
便秘:较多见。排便困难,每周1~2次,甚至有十几天一次的。有时大便呈铅笔样细条状。
腹泻:每日1次或多次。有的只在早饭后暴发多次排便。腹泻不发生在夜间,因此不干扰睡眠。有时也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
腹痛: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见左下腹或右上腹部。绞痛、胀痛、刺痛皆可有之,在排气、排便后缓解。
其他表现:除了上腹部胀满、厌食、恶心等,还可能出现心悸、乏力、嗜睡、多汗、头痛、失眠等症状。
病因一言难尽
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很多,有人认为精神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
长期压抑,小心肠易激:医学专家表示,IBS患者中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资料显示,有38%的人在患上肠易激综合征,或症状突然恶化时,可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等因素。工作量骤增、经济负担加重、失业、人际关系不顺等,均可能促发肠易激综合征。
敏感的肠道一触即发:研究人员发现,当有摄入生冷辛辣食物、饮酒、受凉、劳累、腹部手术等因素存在时,人们患上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性就会升高,也有研究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服用止痛剂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食物并非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根本原因,但某些食物易产气或影响胃肠动力,可能会促发或加重部分患者的症状。
别抓狂,3分治7分养
肠易激综合征几乎像感冒一样普遍,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很模糊,加之它不容易确诊,有的人去医院却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而症状依然存在,难免给人造成一个印象:这是一种“疑难杂症”,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
得了肠易激综合征怎么办?首先不必害怕,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比如腹痛的症状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如坏天气、情绪、辛辣食物、空调等,有的人一吃生蒜就会肚子疼,也有人吹空调就会肚子疼,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调养过程中慢慢发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
一般治疗
多种药物已证实对IBS症状控制有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哪种单一药物能非常有效地治疗IBS。对于药物治疗,目前医学界较重视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和抗抑郁药,它们对IBS治疗均具有潜在的突破性。
心理治疗
大多数人认为,IBS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减轻甚至摆脱症状,就必须保持心理健康乐观。
如果你患上肠易激综合征,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种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的肠运动紊乱,要接受症状的复发只是病程的一部分。IBS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的得到控制,有条件时可看心理医生。在国外,精神心理疗法包括心理治疗、催眠疗法、认识行为治疗等,对肠道症状及精神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饮食治疗
饮食习惯对IBS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应多吃易消化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有便秘症状的人应食用多纤维蔬菜、粗粮等。但每个人症状不同,受食物影响的情况也各有不同,需要自己找出规律。平时要除了要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外,还要用心总结出哪些食物会让自己的肠胃不耐受,并及时调整餐单。
中医治疗
年幼时,父辈要我们“有耳无嘴”,久而久之,我们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哭泣、发怒、倾诉为可耻。为人父母之后,我们常无意识地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打压孩子的情绪宣泄。对孩子的想法,我们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来质问、责问、诘问,却不擅用同理心和好奇心来好好提问。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改善亲子沟通,家长们就要学习和操练“有话好好说”。当孩子激怒我们时,不要说出最先闯入我们脑海的话;在发火动粗之前,先问几个问题,“为什么”“真的吗”“孩子到底想表达什么”。反思一下我们发怒的缘由,改变惯性思维,会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对婴儿也要“有话好好说”
(陈女士,26岁,全职妈妈)
一天,我发动车子时,看到一个小孩猛冲向车尾!千钧一发之际,男孩的母亲尖叫着将他抓住。我连忙下车查看,料定她要将儿子狠揍一顿。不料,惊魂未定的母亲在道歉后,只是问:“你是不是怕你的皮球被车轧到?”
得到孩子肯定的答复后,她又问:“我这样尖叫抓你,是不是把你吓到了?”
孩子点头扑向母亲怀里,母亲开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吓坏了,现在我的心还在怦怦乱跳。”孩子乖巧地道歉,保证再遇到类似情况会小心。看到这对母子间融洽的关系,我与她小聊了一会儿。我们小区的深水湖边,常有孩子偷偷去玩。家长一般是把孩子强行拉走,并用“水妖湖怪”吓唬他们。我请教这位母亲如何引导孩子远离坠湖的危险。她说:“我特意带孩子去湖边,向他演示石头、玩具掉入水中的情景,东西往往会沉入水底。我让他捏住鼻子体会窒息的感觉,并让他把脚伸进湖水里。玩够了,我要他保证每次来都让大人陪伴。”
我好奇地问:“他从没偷偷来玩过吗?”
她说:“通过愤怒和恐吓让孩子不再重复危险行为,是无效的。如果孩子执行禁令是出于恐惧的话,孩子长大后定会用叛逆的方式与父母对抗。就像今天这样,我让孩子体会我的感觉,并让他在理解的基础上自我保护。”
这位母亲新颖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我,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那时候,我3个月大的女儿每夜醒来数次,尖叫哭泣。作为新妈妈,我很受挫,不知如何分辨女儿的情感需求。这位母亲建议我反思自己的焦虑源头——我是否认为女儿哭意味着妈妈失职?是否怕老公、婆婆的质疑?情绪是否总是被女儿左右?
她建议我自我调适,改变态度。在一个不眠之夜,凌晨1点,我哺乳后将痛哭不止的女儿抱在怀里。我放弃从前那些“尝试转移她注意力”的种种努力,告诉自己:“耐心点儿,或许她想发泄一下,或许这是她跟我交流的方式。”
我轻拍女儿,用柔和的声音说:“宝贝,我知道,我知道。”当她哭得更凶时,我保持心平气和:“宝贝,妈妈爱你。”女儿哭得越来越凶,当她抽泣喘息时,我重复鼓励肯定的话。小家伙似乎听懂了我在说什么,她压抑很久的哭声爆发了。那天,她哭了整整1小时。我劝退公婆,独自陪着她。
哭够后,她没像从前那样精疲力竭地睡去,反而机灵快乐地醒着,并看着床头的摇铃做出心满意足的表情。当她吃饱喝足、安静睡去时,奇迹发生了!此前每隔3小时就要吃一次奶的她,竟美美睡了超过4小时。
从那天起,女儿每天睡前都在我怀抱里哭一阵。我如法炮制,让她尽情发泄。她哭泣的时间越来越短,夜醒的次数越来越少。10个月大时,她能睡一整夜了。对我这个筋疲力尽的新妈妈而言,这是多大的福祉啊!
女儿的改变验证了那位妈妈的智慧。无论多么小的孩子,都不能靠打骂和威吓来管理。对婴儿“有话好好说”,不是老人所谓的“哄孩子”。后者只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为孩子不哭就万事大吉;而前者是引导宝宝表达压抑的情绪,让她在被爱和安全感中把不良情绪全部发泄出来。
孩子不再是“程序员”
(王先生,35岁,软件工程师)
编程基本功让我能迅速识别程序漏洞,将其修复。然而,为人父后,我发现自己不自不觉中就滑入了5岁儿子“编”的程序里。他用一些举动启动程序,我与妻子就不由自主地产生反应。
举例来说,儿子跟小朋友说:“我知道怎么在1分钟里让我妈尖叫。”然后,他拿番茄酱倒在钢琴键上,我妻子果真在1分钟里发出了歇斯底里般的尖叫!
如果说妻子感性的话,我这个理工男也不能幸免。儿子总在我看电视时玩遥控器,警告一次、两次甚至打几下屁股,基本没用,他会换一种新玩法,比如发出尖叫、挡住屏幕,我在10分钟之后会彻底失去耐心,拂袖而去,将他丢给束手无策的妻子。
某天读报,一组漫画映入我的眼帘。画中一家人出游时遇到车祸,警察盘问谁在开车,爸爸指妈妈,妈妈指孩子,孩子指宠物狗。画家幽默地提醒我们,现代家庭的问题在于擅离职守甚至推脱责任。如果我把教育职责全丢给妻子,她又顺着儿子的思路走,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为此,我找幼教专家进行咨询,并按照专家的指点阅读了娜奥米·阿尔多特的《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一书。书中提出了SALVE(Separate分离-Attention关注-Listen聆听-Validate肯定-Empower鼓励)概念。对我来说,“分离”这一步是最难的。我必须对儿子的反应慢半拍,并且审视自己,克制那些在脑海里盘旋的想法,咽下那些已涌到口中的话语,理智地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比如,儿子干扰我看电视时,我的自动运行程序是“愤怒——警告——打骂——受挫感——怀疑自己——郁闷离开”。我不由自主地给儿子贴上“捣蛋”“欠揍”“无可救药”等标签,却从未反思这些标签是不是真实的?我从未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爸爸怎么对我?”
于是,我和妻子彼此监督——在抓狂时,不说最先闯入脑海的话。相反,我们要像程序员一样冷静地对电脑喊“停”的同时,积极寻找Bug(漏洞)所在。妻子意识到,孩子带给我们的焦灼感或恐惧感,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童年时的受伤经历。比如钢琴一事,妻子从小在棍棒威逼之下练琴,有心理阴影。所以,儿子表现出对钢琴的亵渎,她就会发飙。当她认识到这一点后,便能克制自己,平静地说:“你想引起我的注意,对不对?不过,这种方式不好,你必须自己清理。”
nlc202309011035
我也意识到,要让孩子停止纠缠、索取,我要做的是满足而非无视他的需要。或许,儿子小小的固执的心灵里,藏着“和电视抢爸爸”的想法。于是我问儿子:“你希望爸爸怎么安排晚上的时间?”儿子的建议有些无厘头,比如让我陪他看动画片、将遥控器交给他、让大人看电视时随时停下来陪他玩……我肯定他的想法,也告诉他“保护视力”“爸爸妈妈需要自己的娱乐”“忽大忽小的声音对听力有害”等事实。最后,我们商量出方案——看电视之前,大人先陪他“不被打扰、按他心意、自由自在”地玩一刻钟。这一刻钟,我们放下大人的架子听他指挥,让他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在我们看电视时,他就会安静地玩玩具。
其他问题,我如法炮制。当他弄脏屋子时,我先说:“真有趣,把铅笔屑洒满桌子”,然后再让他清扫;当他打人的时候,我先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可以告诉我怎么回事吗?”然后要他道歉,教他管理情绪的方法。这并不是说我支持儿子不讲卫生或打人,而是让他先感觉到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关注他,爱他,渴望了解他。
以前,我在育儿方面存在误解,认为儿子到了某个年纪就应该有礼貌、爱干净、文质彬彬。我根据孩子的表现,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家长。不知不觉中,儿子觉得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只爱表现好的小孩。越这样,儿子就越叛逆,时时刻刻跟我对着干。当我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实践“SALVE”步骤时,我可以像优化程序一样,跳出糟糕的第一感觉!
举例来说。一天,我回家时发现地上到处是水。我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又在搞破坏。我怒吼:“你给我过来!”当我吼时,我意识到自己被既有“程序”套牢了。于是,我去洗手间深呼吸,将愤怒的感觉与这个事件分离开。我问自己:“真的吗?孩子真是故意惹我生气吗?”
我忽然想到小熊维尼动画片的情节——维尼以为小驴的房子应该是一堆木头,于是他将房子拆掉,给小驴“重建”一座房子。这个情节帮我跳出糟糕的程序模式,并且启动新的程序。我问儿子:“地上的水,好玩吗?”他说:“我想拖地,但弄不干拖把。”
我问儿子:“今天过得怎么样?除了拖地,是不是其余的事情都很开心啊!”儿子面露轻松,侃侃而谈。家庭气氛恢复愉悦,我再教他如何拧干拖把清洁地上的水。一场可能发生的父子冲突就此化解。
不责问、不质问,有话好好问
(周先生,儿童心理学博士)
很多家长存在“婴儿哭泣是无理取闹”“哭多了会得疝气”等误区,一心想给孩子止哭。除了哄骗、吓唬、转移注意力外,家长很少站在婴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哭泣。婴儿或许有“怀念温暖的子宫”“对身体感到无助”“悬挂在上方的大脸真恐怖”等想法,需要家长换位思考,温柔对待。故此,我们要效法案例中的陈女士,不要忙于解决问题,也不要阻止宝宝表达自己,而是怀着爱心、包容、温暖和理解与孩子交流,允许孩子通过哭泣来发泄不良情绪。伴随着成长,孩子会明白:强烈的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用羞耻和害怕。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家教误区——家长被孩子强烈的情绪所操纵。一个小家伙发现自己的尖叫足够响、哭声足够长就能为所欲为、心想事成,那么他会逐渐怀疑父母的权威,并以自己的方式来“操纵”父母。王先生的案例就让我们发现,孩子成了亲子关系的程序员。幸好夫妻俩及时反省,摆脱了错误的思维模式,才让亲子关系恢复正常。我再举一个例子:
一次咨询中,有家长抱怨说:“我家小孩好作,香蕉断了,她大哭;积木倒了,她撞墙;衣服脏了,她尖叫。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让她抓狂……”
我问:“你怎么反应?”
她说:“我给她新香蕉、帮她搭积木、给她擦衣服……给她零食和玩具。”
我说:“你的反应表明你认为女儿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焦躁的人是你。女儿因为受你的情绪感染,也跟着不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位家长不明白:婴幼儿在乱发脾气时,内心仍渴望父母的引导,想依靠成人的力量化解太过受压的情绪。所以,父母们不要盲目给予补偿,不要放弃大人的领导权。家长们要牢记“有话好好说,地位不能变”的原则。我们应当温和地陪伴与关注孩子,但不许他(她)用强烈的情绪改变事实、颠倒关系。当情感宣泄的需求满足之后,我们要探求孩子原本的意图,教孩子更好的情绪管理方法。
我向家长推荐“三个层面提问”的方法。首先,询问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其次,如果按照孩子的想法,结果会怎样。再次,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可以怎么弥补与改善。举例来说:
哥哥弄坏了5岁弟弟的画,弟弟号啕大哭。哭完后,妈妈进行第一层面的提问:“哥哥弄坏你的画意味着什么?你觉得哥哥不喜欢你的画?”弟弟点头,并补充说:“哥哥总笑我画得糟。”
这时候,妈妈肯定弟弟的感受:“这真让人伤心。”再问第二层面的问题:“他笑你,你就真画得糟吗?”弟弟思考后说:“老师说我画得不错。”妈妈拍拍弟弟的肩膀,表示鼓励,接着问:“如果他没弄坏你的画,你现在会怎样?”弟弟边说边哭:“我早就去小明家了,我们约好的。哥哥害我迟到了……”
接着,妈妈进行第三层面的提问:“现在还来得及吗?你要我陪着去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妈妈继续问:“你以后要把画都锁起来,还是跟哥哥谈一下?或者有更好的想法?”弟弟抽泣了一阵子,做出了先找小明玩的决定。
晚饭后,妈妈提起这件事时,弟弟竟兴高采烈地说:“我打算再画一幅,比那张更好!”
在这个假设的案例中,妈妈用“三个层面提问”帮助幼儿从过大、过强、毫无头绪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在具体实践中,对年龄越小的孩子,提问越要具体,追问越要耐心。
第一层面的提问,帮孩子充分表达感受,帮家长读懂孩子的思想。很多时候,幼儿会赋予某件事特殊的意义。这种虚构的意义(而非事实本身,就如弟弟认为哥哥弄坏画是讥笑一样),常是幼儿受伤的真正原因。
第二层面的提问,帮孩子认清现实,意识到有些事情无法改变(比如画破了、约会迟到),或者超出控制(比如天气变坏、火车晚点)。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孩子的目光从过去转移到未来。
第三层面的提问,启发孩子“最糟糕的情况不过如此,或许我还能做点什么”,从而帮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发挥创造性,理智地做出选择,解决眼前的困难。
我个人认为,中国家长习惯了责问与质问,要改变这种沟通方式,可以从“三个层面提问”入手,虚心探求孩子真实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只有家长学会倾听与理解,孩子才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深层想法,反思引起这些想法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决定。
犹太民族有句箴言:“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有技巧地提问。”如果我们应用这句话来对待孩子,那么情绪的暴风骤雨过后,他们便能很快从怒气与泪水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勇敢、更理智、更有自控力。
〔编辑:冯士军〕
唐逸先生与吴茵女士最近编著了一本《汉语文化读本》。我最早看到唐先生写的论文是关于基督教神学方面的,那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来又陆续读到唐先生关于分析哲学、美食、社会暴力以及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很多文章,才知道唐先生是当下学界非常稀见的学贯中西古今的一位通人。只不过唐先生与时风有异,为人不喜张扬,所以至今还不大为专业学术圈之外的人所知。那么,现在他为什么要编这样一本《汉语文化读本》呢?
我们看这本书的内容,其中有容易读错的常用词、多音词、称谓语怎样正确使用,以及成语、诗句、诸子百家引语等等。这些东西通常应当是专门编纂文史工具书和语文教学的人擅长的事情,唐先生为什么要来编这样一本书,其中的深意何在?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对关心文化的一般读者有益,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研究的学者也同样有益处。我把这本书的意义概括为两句话:一句是“有话好好说”;另一句是“读书先须识字”。
二
“有话好好说”,听起来好像是一句没用的话,有话还能不好好说吗?但要真正做到,其实谈何容易!
记得1980年代初,大街上悬挂起很多红色的大横幅,上面写着大标语:“请、谢谢、对不起……”这是当时人人要学的多少个字的礼貌用语,全民都要学。看了让人觉得哭笑不得。要是一个外国人看到满街张挂的这些标语,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不像到了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一个诗书礼仪之邦,而是到了一个刚刚由野蛮进于文明的初民社会呢?那个时候,由于几十年来政治运动连绵不断,暴力流行,我们连一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都遗忘掉了,结果导致那种暴戾粗鄙的语言大流行。这是一种由于政治上崇尚暴力而导致的对汉语文化的伤害。
后来这20年间,我们又看到另一种对语言的伤害,即由于商业化泛滥而产生的对汉语文化造成的侵蚀与伤害。由于全民皆商的经济社会结构的挤压,致使天下从风而靡,语言也被挤压变形。像唐先生在这本书的附录里就列举了很多实例。本来以博大、优美、丰富著称的汉语,现在被浓缩成了很单调的几个字,像“酷”呀、“毙”呀、“爽”呀、“火了”呀,这样的几个单字。这种商业化八股的流行,隐含着消费主义对于人们心理意识的一种操控。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意谓语言的状态,标志着我们的生存状态。英国小说家奥威尔则在他的作品里,预见过由于一种“新话”的专横统治,导致语言沉沦的情景。这种新话由一套高度浓缩的词汇组成,单字的发音要短促,避免人们由此联想过多,以便操控人心。当这种“新话”流行的时侯,文化的噩运就降临了。这正像一位德国诗人所说的——“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汉语文的命运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命运,流行语言映现出我们民族被扭曲的意识形式与生存状态。唐先生的书中,特别批评了这些政治八股与商业八股的泛滥,“仍然制约着中国的日常语言和思维”。所以,对一般关注文化的读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这本书入手,不断提高汉语文化的修养,努力运用清晰、规范的语言与人交流,摈弃各种流行语言的扭曲,就能逐步做到“有话好好说”。
三
这个读本的另一个意义是“读书先须识字”。这本是唐人韩愈的话。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句没用的话。读书还能不识字吗?不过从清代乾嘉学人对这句话的推崇就能知道,真正做到“识字”,即使是对于当今以学术研究为业的人来说,也不是易事。
据说当年熊十力先生有一友人为子论婚,要求女方“须文理通顺”,熊先生对他说:“欲求文理通顺于今之大学教授中,几渺不可得,奈何于弱小女子中求之!”他老人家认为,此事“如五百年生圣人,谈何容易!”大有“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之慨。可见,要真正掌握汉语,能够自如地运用和驾驭汉语,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等不及五百年,至少,我们终生都要为之不断努力。当然,今天已经不是乾嘉时代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术业各有专攻,说“读书先须识字”,当然不是说要回到专注于考据的那个时代。
唐逸先生强调从日常语言的分析入手。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只重视学术语言,而轻视大众日常生活的语言。而这种日常语言,其实恰恰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物,包蕴着我们的意识形式,因此,大学者往往由此入手,视为最重要的研究途径之一。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就特别重视“从词的使用开始”。他为此还曾专门编著过小学生辞典。唐先生之所以特别强调词的正确使用,其意义也不外乎此。他认为语言的毛病要从语言入手去治疗,尤其强调改变“我们民族那种文人策论漫天推理的老习惯”,才能真正构建起主体自由的精神。
(《汉语文化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
【有话好好说日记】推荐阅读:
有话好好说分析06-12
五年级日记:春游日记05-28
做作业日记300字日记09-14
日记我的梦(小学生日记)10-06
关于国庆节的日记 国庆节见闻日记07-01
学骑自行车的日记小学生优秀日记10-27
观察雷雨日记05-24
读书趣事日记05-24
做人真好日记05-24
优秀:日记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