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共8篇)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1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状及其问题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

(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

(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和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

(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

(1)衡阳县农产品加工程度与范围经济。衡阳县在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分别为9.19亿元、11.3亿元,而对应年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则分别为75.87亿元、82.22亿元。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11%、13.74%。可知,衡阳县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所以,衡阳县农产品加工对农业范围经济的贡献不足。

(2)衡阳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农业范围经济。到2010年底止,衡阳县只有16家企业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衡阳县在农业产业化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县内农业品牌一般只能在衡阳市范围内有影响;在衡阳市范围内同等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多,减弱了衡阳县农业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农业品牌对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贡献小。

(3)衡阳县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与农业范围经济。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较高。如在市级龙头企业中,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大米进行加工,辅以水稻种植;衡阳县湘南原种猪养殖场、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企业范围经济不明显。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

(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

(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

(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

(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

(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

(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⑥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⑦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四)农业公司树立农业品牌观念,建立农业品牌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2

我国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常常混淆经济职能与非经济职能,以政府的目标代替企业的目标,严重影响了企业规模的有效选择。现阶段企业规模不经济一方面表现为规模扩大而经济效率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投资分散规模过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双重表现正是学术界关于企业规模之争的分歧所在。本文认为我国企业规模不经济双重表现之所以同时存在,主要是企业规模选择中政府力量的过度介入而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

一、政府行为导致我国企业规模不经济的作用机理

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政府主导力量十分强大而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行政力量对市场的过度介入,扭曲了企业规模选择的市场行为,从而导致企业规模过大或过小等不经济现象同时存在。我国企业规模选择中,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企业重复建设,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现象在我国表现得较为突出2。其主要特点是行业内存在过多企业数量,使企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既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没有政治任务的压力,市场自主权力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后,经济效益成为考察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地方政府成为一个既有强烈追求经济利益动机、又有干预企业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对企业来说,为了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按照需要在不同地区间进行兼并联合与破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财政的最大化,成本低、收效快的措施就是市场封锁和资源垄断的“地方保护”,其结果是市场的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企业的经济规模太小,强化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企业规模的合理变化难以实现,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二)政企不分导致“权力配置错位”,企业规模化行为短期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和理论界片面理解“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进入世界500强为目标,热衷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片面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发展而忽略了企业规模的自主选择(图2)。

政府混淆行政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以政府的目标代替企业的目标。除了追求政府财政最大化之外,更加关键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对GDP数据和财政税收收入增长的追逐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提升,因而他们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规模偏好。为了政治竞争而相互攀比,甚至采取违背市场规律的“捆绑式”简单组合以扩大企业规模。这种组合短期内从数量上看,企业的经济规模“扩”上去了,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寻求任期内政治“租金”的目的实现了;但从多数企业的后续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却“降”下来了。片面追求企业外部规模的扩展而忽视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强化,导致企业规模大而不强,大规模低效率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政府产业政策不完善,企业规模化不经济

转型经济中的政府仍然保留着对许多重要经济活动的治理权,所以作为政府“偏好、态度及认知水平”集中反映的政府政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形势,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市场范围扩大,交易行为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和引导能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在现实层面,我国的产业政策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强势利益群体已经构成实质上的利益集团,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甚至“俘获”政府,使产业政策带有明显的利益偏向3。例如,中央财政在前年和去年两次出台补贴政策,中国石化分别得到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4。过度的保护使得类似的企业“规模庞大”地低效率经营,却能够长期依靠政府支持,通过垄断攫取丰厚利润。单东(2007)分析了我国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认为它们并不是通过市场有效竞争获得的,都是行政垄断赋予,是伪市场化的。

(四)法律法规滞后导致对政府行为规制不足,市场环境较差

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同的竞争主体共同遵循市场法律法规,享受平等的法律权利。由于我国法律规制体系的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特别对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缺少必要的监管,从而导致这些企业运行的低效率。

导致政府行业监管缺位和越位的关键在于相应法律法规滞后,对政府行为缺少必要的约束和指导。行业主管部门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行业监管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作为个体利益代表和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极易角色发生冲突。我国的《反垄断法》自1987年开始讨论却迟迟未出台,政府相关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阻挠出台“反行政垄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状况实际上助长了一些具有强势行政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在市场中的低效率扩张的非市场行为。

二、企业规模不经济的政府治理对策

企业规模不经济不是简单的通过规模扩大或缩小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政府行为规范,健全市场机制,从而确保企业规模选择行为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检验企业规模的经济性。基于本文分析视角,拟从政府治理行为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

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非政府部门信息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不足,重要的是在有效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共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体系中市场程度的扩大,企业规模的变化将主要依靠企业本身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和相关的中介机构的协调来完成。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的地域分工和企业规模才有可能出现。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重构政府微观规制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推进政府职能从单纯关注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和行业监管者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转变。

(二)改革考核标准,使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规模优化激励相容

以GDP增长为基础的晋升激励在调动地方官员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区域分工与整合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激励机制的消极后果也越来越明显。

在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往往具有短期化倾向,这就有可能使政府人员为追求任期内政绩干预经济,导致企业规模异化。因而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促使地方政府行为长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设立一套科学、规范、强调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职能的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减少由于政府行为引起或加重的企业过度竞争,导致企业规模不良发展的行为。中央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GDP概念等,正是改革传统政绩考核体系的一种积极举措。

(三)构建反垄断政策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垄断行业没有经历过自由竞争阶段,带有强烈的行政垄断特征。长期政企不分的体制,导致垄断企业竞争意识差,缺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压力,大规模、低效率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竞争,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垄断行业监管。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除了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过高的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外,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打破国企的行业垄断,加快垄断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标准,适度削弱一些自然垄断企业的行政垄断地位,激励这些行业的企业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加快《反垄断法》的完善进程,改进监管体制,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垄断造成的低效率。

三、结论

企业规模经济的适度性是理论界探讨的重点,规模不经济是指在一定技术状况和投入价格条件下,生产规模过大化而带来的平均成本的提高。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企业规模经济问题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在我国特定的转型经济环境中制约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最终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规模不经济一方面表现为规模扩大而经济效率下降,另一方面表现为投资分散规模过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错位而介入企业规模选择行为,导致企业重复建设、规模化行为短期化等规模不经济现象。因此,提高我国企业规模经济,一方面要规范政府行为和政策调控机制,建立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改进和优化地方官员晋升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市场机制,使企业规模选择行为受市场力量驱使并受市场检验。口

摘要:规模经济是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自发有意识的选择结果。当前政府在企业规模选择中的消极作为,导致企业大规模与不经济同时并存。地方保护主义,政企不分的“权力配置错位”,产业调控政策乏力,以及法律法规滞后等等,导致企业规模不经济。政府应该从转变职能,改进政绩考核标准,完善产业政策,健全法律规制等途径探索克服企业规模不经济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规模,规模不经济,政府行为,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单东.加强对国有垄断企业的立法监管体制[J].经济学家,2007,1.

[2]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价检司联合课题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0.

[3] 潘石,尹栾玉.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微观规制职能的重构[J].人大复印资料.2004,1.

[4] 谢地,景玉琴.我国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及政策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5] 夏大慰,罗云辉.中国经济过度竞争的原因及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6] 晏宗新.政府和市场转型与产业政策的新取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7,8.

[7] 杨兰品,崔春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指向的调整及其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2005,5.

[8]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9]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警惕学校的“规模不经济”现象 篇3

一、 学校“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及分析

北方网2007年10月10日载文 《北京开始调整小学规范 超大规模校将限时调整》,文中指出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到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小学的布局将达到基本合理状态,现有超大规模的学校将在3年内过渡到正常状态。

新华网2007年6月15日载文《广东市严控学校规模 普高学生不得超过4500名》,文中指出今后广东将规范普通高中建设,兴办节约型学校,严格控制超规模、超大校园的学校,要求普通高中在校生原则上不得超过4500人。

新华网2006年9月14日载文《县城出现“超级学校” 农村学校规模缩水》,文中指出随着宁夏各县市中小学的纷纷开学,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一些县市,县城小学班额已经发展到了三四十个,在校学生已高达一千七八百人;县城的中学,班额达六七十个,在校学生高达四五千人,已经超过了许多高校扩招前的人数。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许多农村中小学的规模不断缩小,不少小学只有100多名学生,中学也只有200多名学生。

笔者女儿就读于本地一所公办初中,班内人数为51人,一个年级共18个教学班,全校共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达3274人。据说由于教学质量较好,生源充足,根据上级精神,学校准备合并附近的薄弱中学,达到办学规模的最大化。回想自己上初中时每年级才四个教学班,全校共12个教学班,都赶不上现在一个年级的教学班。

朋友的孩子高考,考入了本地的一所高职类大学,全院共有一万多名学生,可是几年前,这所学校师生人数不过两三千人,刚刚由一所中职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三年,但其规模的扩张速度惊人。

同事的女儿上幼儿园苗苗班,选择了无锡地区知名的桥谊幼儿园,报名后知道平行班共16个。规模不算小啊!

目前,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中学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高中,乃至大学都存在着规模扩张的趋势。尤其是办学质量较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更是有着一定的生源市场,有些校领导与地方主管理部门在政绩观和利益的驱动下,在家长、社会的成才观念推波助澜下,一大批学校大踏步昂首挺胸跨入规模办学的行列,并提出规模效应的口号。其实办学规模效率主要借用经济学概念,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实行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经营的联合化和多样化,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台湾学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规模问题,提出教育规模经济。

但是,学校发展不同于企业,其自身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规模的扩大可导致生均成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名师的示范带动、教学软件共享、设备设施的高效利用等。但当规模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管理成本的相应增加,以及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适应能力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后,就会出现校园内行政的僵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等问题。如学校管理层级过多,决策层的思想影响力会弱化,一些实验数据证明,教育规模过大还与缀学率升高、学生学业成绩与归属感下降、师生关系、学生人际关系水平下降、学生社会行为恶化、学校的安全隐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教育中的负效应就是规模不经济现象。看来,学校教育运行只有规模适度才能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

另外,从国外学校的发展规模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大规模学校理论遭到普遍质疑,出现了学校规模缩小的趋势,部分地区还兴起了中等学校“小学校化”运动,许多大规模的高中都试着拆分为小学校。并认为小学的效益规模为300~400名学生,中学为400~800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也要求消除规模过大学校。日本政府从1986年起用5年时间,计划实施消除规模过大学校,增加学校用地费补助,以促使中小学规模过大的学校迅速减少。日本的学校班级定员一般是40~45人之间,它的中小学规模控制在1200~1400人左右。

我国在参照别国经验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规模作了规划:教育部于1982年4月16日颁布试行的《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完全中学的规模为24~30个班,初级中学为18~24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小学为18~23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而实际上我国大中城市重点中小学的学校规模普遍过大,远远超过有关规定的数量。

二、 有效规避“规模不经济”现象的思考

针对学校教育规模扩张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论证、慎重发展,努力避免办学规模的盲目性

改制、合并、新建学校时要慎重。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合理考虑学校规模不能过于庞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规模,更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规模。要减少办学规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因为重点名校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盲目扩张,更不能因为一个升学高峰的来临就扩班扩校。其实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来看,从长远发展而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都不宜过大。究竟以多大规模为宜,应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为科学确定学校规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办学规模的宏观监管和评估管理

借鉴国外对办学规模经济的研究,首先应加强对办学规模的宏观监管和评估管理。应建立起学校规模扩张与学生学业成绩、缀学率、师生关系、学校管理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规模过大的学校应坚决减少,规模不达标的学校应提高招生数。

3.关注学校规模扩张中的几个注意点

(1)要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办学规模不够,那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规模发展过度同样不是好事。学校办学规模,是以实践为标准求得质和量的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无量之质。学校的适度发展应当是教的质和发展量的统一。简单化的量的增加不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校际的合并或联办应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办出质量和特色。

(2)要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扩大办学规模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需要足够的校园面积和体育活动场地,有宽敞的数量充足的教室,有足够的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实验设施,有藏书比较丰富,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图书馆,有足够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和信息技术课专用教室。不少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为了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出现了 “大搬家”的现象。而相当规模的堪称一流的重点中学投资要在二亿元左右,政府顶多在地皮和拆迁等问题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重建经费主要由学校来负担。有些学校为重建学校借了大量的贷款弄得十多年翻不了身,有些学校资金缺口太大,学校不得不招收大量的高价生,以致不管学生成绩如何,品行优劣,只要有钱,来者不拒,给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也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3)要保证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扩张给教师队伍带来很大冲击,学校领导成员迅速膨胀,一些骨干教师成为领导人,投入大量精力忙于应付繁杂事务性工作,过去稍微优秀些的教师顺次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或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目前不少学校解决师资严重短缺问题采取的 “应急”措施是:一是大批地将原来任教初中的教师升格为高中教师。这些教师中的相当一部分同志教初中或许是行家,教高中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二是大批引进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于其成长有一定过程,导致教师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难以形成教育教学强势群体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要保证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

学校规模的大小,乃至学校堂皇的建筑和设备,并不足以成为学校优秀的标志。学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并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恰恰是对学校自身传统的创造性守护。守护传统,才有创新的基础,才能增强和提升学校存在的历史文化品位;学校简单化或粗略地扩张,只关注或热衷于规模的扩大,势必使学校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稀释或断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美化以及校纪校风等构成的校园文化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大搬家”从老学校搬到新学校,学校的这种文化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被另一所学校移植或克隆,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越办越大,不一定科学、合理。不能只看到企业运作的规模效应,要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再作决策。有些学校扩张的案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应审慎对待。

参考文献

[1] 朱涛,邱国华.关于我国初等教育单位规模的研究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1(7):47-50.

[2] 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22.

[3] 石人炳.国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12):35-39.

[4] 马晓强.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的几个问题.教育与经济,2003(3):29-32.

对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思考 篇4

新的市委班子经过调查研究,作出了全市经济六个突破,六个总量扩张,六个规模推进的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市情,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大抓经济的决心,从而也折射出市委抓经济工作的正确思路。这一战略可以说是全市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战略已定,任务明确,关键是举全市之力,采取超常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地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在抓好六个规模推进的同时,要突出抓好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这个重点。这是市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民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布局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这个年轻的中等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必要性

市本级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市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只有市本级经济发展和壮大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促进市本级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⒈市本级经济的规模推进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近年来不少城市想成为经济中心,提出了种种宏伟设想。怎样使城市真正成为经济中心呢有种“比较资源吸引力”的城市发展理论可供借鉴。比较资源吸引力理论是强调通过资源集中的方式来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过去的城市发展,也适合于今天正在发展的中小城市。我们绥化要想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必须发展市本级经济。“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我们绥化是新成立的地级市,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县级市基础上建立的,在全省个地级市中可以说是惟一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的市。因此,我们要收拢五指,在市域经济的空间开发形式上,由过去地区行署的以外县(市)经济为主的“群马拉车”之势,转变成集中力量建设绥化这个中心城市的“大马拉车”之势。只有举全市之力,加快市本级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以市带县的功能,使绥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⒉市本级经济的规模推进是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入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总量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差距很大;与沿海发达市区相比,差距更大。入世后,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将逐步增大,这给我市参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极好机遇,使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有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有利于创造更加宽松、透明、稳定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由于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外商的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会大大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从而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三是有利于加快改革步伐。我市撤出计划经济阵地较晚,改革任务繁重,从生产到流通、从分配到消费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运行不规范现象。这些问题,都不符合世贸规则。入世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势必加快改革步伐,进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⒊市本级经济的规模推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我市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财政穷。这种现状怎么改变?钱从哪里来?事实无可争辩地告诉我们,各县(市)再富,市里也花不着一分钱。所以,我们要改变财政穷的状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市本级经济。只有市本级经济发展了,项目上去了,财源培植起来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均水平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可行性

作为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的地区在工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必要条件上我们绥化没有绝对优势但是绥化经过多年的发展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⒈领导重视是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关键。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已把市本级经济的发展列入日程。市里已成立的若干经济规模推进组中,就有一个是来抓市本级经济的,市级领导还落实了包项目包企业包招商责任制给广大干部群众做出了表率。在市几大班子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市本级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高科技农业园也正在启动。这些都充分说明,只要领导重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已下定的决心,按照这个思路抓下去,用不了多久,市本级经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崭新的绥化就会显现在世人面前。

⒉工业项目建设是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支撑。工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工业化进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体现绥化发展内在要求,势在必行,志在必达。从我市目前情况看被誉为绥化的希望的绥化工业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现在开发区面积已达万平方米三精制药绥化有限公司、康益学生营养餐、汽车组合仪表、制衣等个新的工业项目已进入开发区。三精制药绥化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今年的纳税将在万元左右其它新项目已也在土建施工。这些项目在正式投产后将会给我市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为市本级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该把它看作仅仅是开始。只要我们花功夫,下气力,再多上一些新项目、大项目,市本级经济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

⒊发挥资源优势是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依托。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历来被关注和重视。实践证明,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往往要比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一些。我们绥化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蕴藏着发展生态经济的巨大潜力围绕我市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粮化工业等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这是发展市本级经济的坚实基础,也是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⒋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是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东风”。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这给我们发展市本级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央将在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资金、地方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还将简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审批程序,加大国债和专项资金对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放,充分发挥利用好中央给的这些有利政策,加快市本级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促进市本级经济规模推进的措施

市本级经济在发展上必须有一个足以“领跑”的速度才能承担起“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的职责也才能充分发挥以市带县的功能。从我市的现状看,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⒈要转变观念,集中领导力量。针对入世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领导者要转变领导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派出机构时的领导方式转到撤地设市后变成一级政府的领导方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切实做到十六大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切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坚持与时俱进,搞好制度和体制创新。集中领导力量,就是要在抓好全市经济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市本级经济上,主要领导要拿出主要精力抓。同时,要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专门班子,集中研究市本级经济的发展和抓法。这样,市本级经济的发展就会有新的突破。

⒉要深化各项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个地区的贫穷落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落后,根子上却是体制上和机制上的落后。绥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增强活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体制创新迫切需要政府转换职能,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税费制度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自由贸易思想来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和转变。政府要增强服务和经营意识,把过去计划经济的地区行署时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政府,市直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到全力发展市本级经济上来。

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我市目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还不强,市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执法行为不规范,还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全心全意服务经济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树立。在硬环境建设上,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园区的水、电、路设施配套标准不高,与现代化新兴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对客商缺乏吸引力。面对绥化城市化滞后的现状,要加快城镇发展和城市化,推动经济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绥化的富足和繁荣。要科学地确定城市功能分工,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市场的衔接,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投资者在交通、水、电、气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要。要加快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向城镇的集中。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城镇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实施法制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方式。

⒋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市场建设进程。随着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和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市服务业的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城镇为主体,大力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在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形成城区中心商业区和特色餐饮区,重点培育发展有产业依托的专业性跨区域商品市场,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发挥绥化交通优势,加快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枢纽地区积极规划建设大型仓储中心,综合开发运输场站和沿线地段。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加强城镇公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品住宅建设。鼓励投资商高起点、大规模地进行房地产成片开发,全面实施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提升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品位和档次。鼓励发展市场需求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实现社区内各单位服务设施对外开放

⒌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绥化的情况看,市本级经济既没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也没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企业,加快市本级经济的民营化进程,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受区位、要素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现阶段市本级公有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而民营经济与生俱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势,决定了它在市本级经济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坚持凡是民营能够办的事情,一律交给民营去办,凡是能够进入市场运作的事情,一律推向市场运作,从而培植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努力营造创业氛围,启动民间投资,保护和激励民营业主的投资欲望和扩张势头。倡导建立“政府围绕项目转、部门支持业主干”的工作机制,使民营经济得到有力和有效地推进。这样,既符合我们绥化的市情,也是市本级经济的发展之路。为此,要加快推进市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一要提高素质。政府要帮助民营企业完善决策机制,使其避免决策风险,尽快从非理性决策向理性决策转变;要引导民营企业走科技兴企之路。二要建好载体。要建立民营经济园区,使投资者低门槛进入、低风险投资、低成本经营、高效益回报,真正使园区成为吸引民间资本的“洼地”。三要彻底破除所有制的歧视,只要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的个私企业,就要放手发展,争取通过几年努力,使市本级的民营工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5

世界分享经济高峰论坛:中国分享经济规模达2万亿市场,从业人员近千万。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1.95万亿元,全职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平台企业员工超过140万人。58同城网大数据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专车共享领域用工需求同比增长36.4%。

世界分享经济高峰论坛是全球分享经济投资领域的最高级别论坛,是世界级的分享经济投资、运营、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2016年世界分享经济高峰论坛”是将于2016年11月8-10日在澳门召开的世界自由贸易大会暨博览会的主要论坛之一, 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万亿美元的分享经济投资机会。

随着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消费升级催生新动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各类新服务不断涌现,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提高,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转岗就业。

今年以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类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已下拨276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阶段性降低了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费率,规范并适当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援企稳岗效果逐步显现。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持续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下半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聚焦关键环节、脆弱环节、基础环节,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全力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第一,加大对新经济、新就业的政策支持。加快调整政策取向,通过完善风险控制、质量安全、税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规,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推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新增就业机会。支持符合条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新经济创业就业人员,充分享受现行创业担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增强新经济带动创业就业能力。

第二,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底线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就业为核心目标,不断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预研储备,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千方百计增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能力。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中央投资计划稳增长、补短板、保就业的杠杆效应,加大对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水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支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第三,统筹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和职工安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促进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尽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权益,落实好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转岗安置、开发公益岗位等妥善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

第四,加快培育更多区域经济和就业增长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中心城市吸纳就业龙头作用,创造更多区域性经济和就业中心。大力支持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缓解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结合正在开展的返乡创业试点工作,凝聚政府与市场合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带,以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6

论文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建设好新农村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 “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empirenews.page--]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1][2][3]下一页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当前,这种使部分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农户在利用规模经济发展自己时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求农户的当家人要视市场行情、消费心理及自身特征(家庭结构、成员文化素质、土地面积及经济状况等)作出正确的自我战略定位和规划,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要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形式。笔者经分析整理认为,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家庭规模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主要有“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为主和家庭工业为主”等形式;联户合伙规模经营—基于各户实行独立核算的合伙经营;双层规模经营—合作经济与农户经济并存,有统有分;集体规模经营—以机械农业化和乡镇企业为主;社区(包括群体)规模经营—农户个体经营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等。[!--empirenews.page--] 值得注意的是,搞农业规模经营是否成功,不是光看其规模大小,而是看其规模效应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即是否实现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这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生产规模的“度”,农业的生产规模具有可分割性(即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只有生产规模“适度”,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2.范围经济的实现途径。范围经济主要是基于“区域和用途的相关性”通过农业产品(包括同一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及多种服务(人力、工具等)来实现的,是一种注重“区域差别、时空差异”利用多样化经营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来获取综合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

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生产,这里包括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不仅采用优良品种分季节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一些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这样便可视季节的差异和土质状况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种植,从而获取范围经济。同时,同一农产品的多样化使用及其一体化、一条龙的加工服务,也可实现相应的范围经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民已突破原有农业产品的束缚开发引进并培植了新的农业产品(如技术密集型的蔬菜、菌类作物的生产、野生动物家养、花果的工业化生产等),从而拓展了农产品多样化经营的范围。工具、人力的多样化服务,这里主要是指某些农用工具和人力的多种用途。农用工具一般都具有特定用途,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它还有其它功用,从而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相应的范围经济,例如干湿磨的基本功能是加工面粉,但人们发现还可以利用它来完成制作豆腐等的相关程序;牛的基本功能是自家犁田耕地,但现在人们还利用牛给别家犁田耕地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等等。至于人力的多种用途,这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某些农户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一般由于都具有一些特殊技能,于是通过“经商、运输、加工、外出务工等”非农产业途径来实现范围经济。据调查,外出务工(长期或短期)已成为目前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里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既有来自农户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市场的影响。因此,农户在具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正确把握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度”;要高度重视规模范围经济的适用范围;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要积极推行规模范围经济。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有变革的勇气,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成熟时,就要大胆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抓住时机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以脱贫致富。上一页[1][2][3]下一页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不仅是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而且是农业自身的一场伟大革命。结合相关调查及分析,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而言,走规模范围经济的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甚至长期)内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要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顺利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农民自身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外,目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empirenews.page--]

(一)科学规划,有效引导

科学规划是指当地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对“生产及其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操作时要视“地理区位及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够“克隆”。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把“生产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虽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自身,这就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通过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当然,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时代,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概括为“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协同便构成了持续的发展能力,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较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和较完备的现代流通网络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和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这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的基础,而流通网络的完备是农村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这么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流通网络的落后。因此,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现代流通网络为依托,向农村产业化综合服务延伸,是形成助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农民不仅可以降低日常消费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规模范围经济来实现增收。

(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7

1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和规模经济

1.1 生产中的边际效用递增规律

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论指出, 随着人们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单位商品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会逐渐下降。但在网络经济中,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 对该商品增加消费的愿望就越强烈, 消费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递增的。网络经济中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特性, 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

第一、网络效应。在网络经济中, 信息产品通过超越时空的网络传递,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 所谓的麦特卡夫规律 (即网络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 当网络的节点数以几何级数递增时, 网络的收益以指数方式递增, 网络中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的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假设网络中有n个人, 则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 (n-1) =n2-n成正比, 价值增加的情况随着采取相同行为的行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递增机制使得网络价值随着网络人数增加及网络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大。

第二、锁定现象。信息产品的消费属于技术限定性消费, 需要专门的学习过程, 当消费者已掌握了使用某种信息产品的知识后, 操作越熟练, 对之依赖性就越大, 学习转移成本就越大, 从而对该产品未来的消费愿望就越强烈。

第三、增值现象。在网络经济中, 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低由知识或信息存量的大小决定:信息或知识存量与企业竞争力、社会竞争力成正比, 消费者信息或知识存量越多, 所获得收益也越多。

在传统经济中,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是向内弯曲的, 但是在网络经济中, 网络商品与传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增的, 无差异曲线向外倾斜。假设有两种商品, 网络产品和传统产品, 如果效用不变, 随着网络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消费者愿意放弃的传统产品的数量增加, 网络产品对传统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呈现递增趋势, 从而使得无差异曲线向外弯曲。

1.2 生产中供求双方的规模经济特性

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是针对供给方的, 在生产规模经济阶段, 企业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降低了单位成本,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在网络经济中的规模经济针对的是买卖双方, 随着某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主观评价不断上升, 生产者的收益增大以及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

需求方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锁定效应和标准效应。标准效应是指通过对信息产品标准化来降低交易成本,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 一旦消费者接受某种标准制定后, 他们就会被锁定在标准化的产品中, 生产者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都会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标准系统兼容。不同企业在不同层面上影响标准, 行业中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的企业能使标准最大程度地有利于自己, 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企业利润。

此外, 传统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呈线性增长, 网络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则呈指数增长;传统规模经济来自于公司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其所获得的收益归它自己, 而网络的规模报酬递增是整个网络共同创造的, 并被所有网络成员所分享。

2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网络经济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商务活动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社会经济主体的内在关系, 从而也改变经济运行过程的某些规律。传统经济中的一些理论与网络经济理论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 传统经济理论中一些过去不存在或虽然存在但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规律, 在新的条件下被突出出来, 以传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不一定能将其包括进去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给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 网络经济与现存的经济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研究网络经济的研究线索和工具借鉴的是当代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方法, 离开了这些线索和工具, 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对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 如交易费用理论、合作博弈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超边际分析理论等, 在实践上予以验证, 使之得到更加充分的实证支持。所以, 网络经济学并不是脱离传统经济理论体系的学科, 而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 对传统理论体系既有借鉴和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的新学科。

参考文献

[1]杨艳, 牟丹.再论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J].生产力研究, 2008, (14) .

[2]高孝平.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5, (1) .

[3]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 2000, (1) .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篇8

关键词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增长;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5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3

“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前者认为,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后者认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比相对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虽然两种假说在学界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如果不存在,什么因素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本文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两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新兴古典模型并进行超边际分析,对提出的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为政策工具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Malthus T R[1] 认为过快增加的剩余人口会消耗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打破经济增长的正常秩序,降低人均消费水平。Solow[2]认为,资本一定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单位产出就越少。Krugman[3]将D—S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国际贸易中,预见人口规模越大,均衡的消费品种类越多,生产率越高,每种产品的成本越低,人均真实收入就越高。Easterlin[4]发现没有合理的数据显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自Gelb[5]首先提出资源诅咒以来,学术界关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Wright,Czelusta[6]认为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统计学选择性误差问题。Lederman,Maloney[7]认为,资源诅咒的结论缺乏稳定性,部分指标的筛选缺少相关性,另外,限于数据的制约,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所依据的跨国数据难以准确描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Alexeev,Conrad[8]用人均资源占用率来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结果表明,在长期,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在国内,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资源诅咒,并没有达成一致。徐康宁、王剑[9],胡援成、肖德勇[10]等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个层面上资源诅咒存在。方颖、纪衎、赵扬 [11]转换了自然资源丰裕度的衡量指标,发现在城市数据层面资源诅咒并不成立,不过资源丰裕的城市对省内其余城市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我们认为,关于“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学界之所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放置于资源分配,而忽略了组织结构。在实证检验层面,现有文献一方面各自独立地对“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进行检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仅注意搜寻经济增长的一般要素,而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真正支撑点和动力源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分工演化,运用新兴古典全局均衡分析方法,将资源分配和组织结构融为一体,综合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系统阐述了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等命题均是伪命题,交易效率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只有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作用,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才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2 构建模型与超边际决策

王智新等: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1 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经济系统有M个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包括两种产品x,y。该经济系统的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摘要 虽然在学界“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本文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以下结论:两种假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无论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状况如何,不同地区均可通过交易效率传导机制实现经济增长。具体来说,不同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的地区可以积极探索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大幅改善交易效率,诱导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这些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界存在的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政策层面上,由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仅是经济增长的两种要素,交易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所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分工深化和提高交易效率。

关键词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增长;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5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3

“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前者认为,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后者认为,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比相对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虽然两种假说在学界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但在当今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我国是否存在“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如果不存在,什么因素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本文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禀赋两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新兴古典模型并进行超边际分析,对提出的命题进行实证检验,为政策工具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高度关注。Malthus T R[1] 认为过快增加的剩余人口会消耗数量有限的自然资源,打破经济增长的正常秩序,降低人均消费水平。Solow[2]认为,资本一定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單位产出就越少。Krugman[3]将D—S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国际贸易中,预见人口规模越大,均衡的消费品种类越多,生产率越高,每种产品的成本越低,人均真实收入就越高。Easterlin[4]发现没有合理的数据显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自Gelb[5]首先提出资源诅咒以来,学术界关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Wright,Czelusta[6]认为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统计学选择性误差问题。Lederman,Maloney[7]认为,资源诅咒的结论缺乏稳定性,部分指标的筛选缺少相关性,另外,限于数据的制约,以往对资源诅咒的实证研究所依据的跨国数据难以准确描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Alexeev,Conrad[8]用人均资源占用率来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结果表明,在长期,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在国内,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资源诅咒,并没有达成一致。徐康宁、王剑[9],胡援成、肖德勇[10]等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个层面上资源诅咒存在。方颖、纪衎、赵扬 [11]转换了自然资源丰裕度的衡量指标,发现在城市数据层面资源诅咒并不成立,不过资源丰裕的城市对省内其余城市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我们认为,关于“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学界之所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研究重点放置于资源分配,而忽略了组织结构。在实证检验层面,现有文献一方面各自独立地对“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进行检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仅注意搜寻经济增长的一般要素,而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真正支撑点和动力源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分工演化,运用新兴古典全局均衡分析方法,将资源分配和组织结构融为一体,综合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系统阐述了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等命题均是伪命题,交易效率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只有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作用,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才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

2 构建模型与超边际决策

王智新等: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2.1 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经济系统有M个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包括两种产品x,y。该经济系统的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式(1)代表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其中x,xd,y,yd分别是最终产品x的自给量、需求量和产品y的自给量、需求量。式(2)代表最终产品xx的生产函数,其中,xs代表最终产品的供给量,rx代表生产最终产品x所用的初始资源,lx代表生产产品x的劳动和专业化水平,α,β分别是rx,lx的弹性系数。式(3)与式(2)相似。式(4)是每个人的时间约束,式(5)是每个人的初始资源约束,其中r0对每个人均相同,既是每个人拥有的初始资源量又是人均资源拥有量。式(6)表示资源约束。其中r0是每个人拥有的初始资源量,也即资源禀赋,rx是生产产品x所消耗的资源,ry是生产产品y所消耗的资源。

2.2 新兴古典模型一般结构和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均衡:不存在固定费用 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情况下,根据个人最优决策的库恩—塔克定理可得,个人绝不购进和自给或出售同一种产品;个人至多出售一种产品。由此,可以考虑到建立不同的生产和交易组织结构的可能性,该经济系统具有两种结构:自给自足结构PN和完全分工结构CN。其中,字母N代表不存在固定费用。分别建立两种结构的最优决策模型,利用效用均衡条件和供求平衡条件,可以得到个人效用函数,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两种结构的人均真实收入:不存在固定费用

将结构PN和CN的人均真实收入进行比较,产生新兴古典全部均衡的比较静态结果,即当0

2.3 产品和资源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12]

(6)

其中,a代表每种生产活动中固定的资源费用,b代表每种生产中的固定学费用和其他固定费用。其他与产品和资源不存在固定费用的新兴古典模型相同,不再累述。

2.4 新兴古典模型一般结构和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均衡:存在固定费用 在存在固定费用的情况下,根据个人最优决策的库恩—塔克定理,结合Yang[12]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两个结构的个人效用函数,具体结果见表2。

将结构PY和CY的人均真实收入进行比较,产生新兴古典全部均衡的比较静态结果,即当0

(11)

从式(9)、(10)、(11)中可以看到,UPN、UCN均与资源禀赋r0、交易效率k呈正向关系,而与人口规模M呈反向关系。结构达到均衡时的交易效率与资源禀赋r0、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仅与生产条件参数呈反向关系。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一: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生产产品不存在任何劳动固定费用(学习、培训等费用)和资源固定费用(运输、加工等费用)时,对于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分工水平来说,降低资源禀赋,扩大人口规模,是毫无作用的。不断增加生产条件参数,降低均衡交易效率阀值,提高经济活动分工水平,引导一种较低层级的均衡结构向较高层级的均衡结构更快地跃迁,实现经济增长。

分别对UPY、UCY、k″求导,可得

(14)

从式(12)、(13)、(14)中可以看到,UPY、UCY均与资源禀赋r0呈正向关系,与资源固定费用a、学习固定费用b呈反向关系,而与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结构达到均衡时的交易效率与资源禀赋r0呈正向关系,与学习和资源固定费用呈反向关系,与人口规模M无任何关系。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二:在满足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在生产产品存在劳动固定费用和资源固定费用时,不断降低固定费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提高了交易效率阀值;不断降低资源禀赋,虽可降低交易效率阀值,却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不难发现,人口规模在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微妙。在无固定成本中,尽管降低人口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其变动对提高分工水平没有任何影响;在有固定成本中,人口规模对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无任何影响。推动经济结构变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交易效率,而不是人口规模。

因此,可以推出

命题三: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人均真实收入)不是Malthus T R[1] 、Solow [2]等宣称的消极影响,而是Yang,Shi [13] 论述的中性影响。

同时,资源禀赋在提高分工水平和经济增长中作用值得思考。在无固定成本中,降低资源禀赋,无作用于分工水平的提高,但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有固定成本中,提高资源禀赋,增加了均衡交易效率阀值,减缓了经济结构实现快速跃迁的步伐。

由此,可以推出

命题四: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是相对固定的。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线性的、间接的,必须通过交易效率实现作用传导。即使资源丰裕,但没能改善资源产业政策设计,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扩大国内市场容量,就有可能减弱社会分工潜力,降低交易效率,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容易出现“资源诅咒”。反之,如果积极进行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大幅度改善交易效率,诱导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上命题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英国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在人口规模方面,饥荒和瘟疫的不断泛滥,导致英国人口规模长期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1701—175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规模仅增长5%,其中18 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40年代以前年均增长率只有0.25%,人口规模低于同时期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国家,这种状况直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才有好转[14];在资源禀赋方面,由于生活资料需求加速、造船工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能耗迅速增加、圈地沼泽地排水造田等原因,英国在18世纪末森林覆盖率仅有5%—10%[15]。面对人口规模过少和资源禀赋(木材)羸弱的困境,英国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通过《垄断法》,保护发明者的知识产权和实际收益,提高议会对皇权的制衡能力,增加对居民私有财产尤其是土地私有产权的保障力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政府信用债券化,各种金融业务、中介组织和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伦敦证券市场形成并逐步完善成熟,有效地改进了专业发明人与社会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易效率,最终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并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4 实证检验

为检验以上命题的正确性,考虑如下的计量模型:

(15)

其中,下标i代表地区,本文按照《中国统计年鉴》,选取全国三十一个单元,t代表时间,本文选取1997—2010年,GDP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c0为常数项,Popu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人口规模。Carb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煤炭基础储量,一方面是由于煤炭是比较基础和普遍的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由于我国是从2003年开始对各地区主要矿产基础储备进行统计,为了保持数据的连贯性,采用一阶差分的方法来计算1997—2002年各地区的煤炭基础储量。Tranit为第i地区第t年份的交易效率,用公路里程和人口规模的比重来代替。本文接受Sachs、Warner[10—11]等的建议,在回归模型中增加了开放程度虚拟变量Dopnit,用以表示第i地区第t年份是否是开放的地区。如果地区i是沿海城市,則Dopni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uit为随机扰动项。与时序、截面模型相比,面板模型综合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反映研究对象在实践和截面单元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征,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本文选取某地区某年的人口数量绝对值来反映人口规模,避免因指标换算带来的信息流失问题。Alexeev,Conrad[23]认为,在研究资源诅咒问题时,人均指标应该是比较好的度量指标。本文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一方面没有资料显示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倾向于得到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为了更准确反映各地自然资源的状况,本文选取煤炭基础储量作为各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度量。各地区运输线路包括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和公路里程等,但并不是各地都具备前两者,而公路里程则是一种常见的运输方式,具有普遍性、便利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为了测量交易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模型中加入了交易效率指标,用公路里程和人口规模的比重来代替。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1997—2010年我国31个地区的相关变量,数据全部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表3利用31个地区1997—2010年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最小二乘法,检验了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当各地区的GDP仅与人口规模回归时,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水平的系数为2.983,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当各地区GDP仅与资源禀赋回归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水平的系数为—5.519,但也不显著。当各地区GDP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回归时,回归系数依次是2.968、—2.301,但在统计上同样不显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各地区GDP与交易效率指标回归时,在统计上显著为正,回归系数是1.282,表明经济增长与交易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加入了开放程度虚拟变量以后,我们仍然发现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为检验交易效率的传导效应,考虑如下的计量模型:

(16)

与第一个计量模型相比,我们将Tranit设定为因变量,同时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it,其中D1,it表示一个地区i是否为资源丰裕的虚拟变量,如果第i地区第t年的煤炭基础储备排名前十,我们认为该地区是资源丰裕的地区,样本中这些地区的D1皆取值为1,其余地区取值为0。D2,it表示一个地区i是否为人口众多的虚拟变量,如果第i地区第t年的人口数量排名前十,我们认为该地区人口众多,样本中这些地区的D2皆取值为1,其余地区取值为0。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i的设置反映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对交易效率的传导效应。

表3 “资源诅咒”和“人口规模”假说的检验结果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D1、D2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可能存在交易效率传导机制。在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1、D2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3 28371、1 52773。在加入开放程度虚拟变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变量后,D2的估计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1的估计系数是3 118.01,在统计上仍然非常显著。

5 结 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储备不足且不均,“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是否存在,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人口规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根本不存在。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推导出资源禀赋或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的结论。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事实加以佐证,最后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模型,同样得到了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学界一直存在的争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依据和检验技术存在缺陷。在理论分析层面,现有文献大多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忽略了组织结构。在检验技术层面,现有文献既忽略了“人口規模”假说和“资源诅咒”假说之间的联系,又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真正的支撑点和动力源。

其次,无论人口规模或资源禀赋状况如何,不同地区均可能通过交易效率传导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生产活动中是否存在固定的资源费用和学习费用,本文分别建立两种类型的新兴古典模型,通过超边际全面比较静态分析和边际分析,形成了全局均衡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交易效率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要素,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通过交易效率的传导机制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经济增长支撑点和动力源的争论。本文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种争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政策设计层面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分工深化和提高交易效率。本文结论显示,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仅是经济增长的两种要素,交易效率才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动力源。因此,我国政府政策设计层面应该更加趋向于如何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取消地区保护主义的壁垒,尽量扩大市场容量,不断进行社会实验和组织创新,加快制度变革进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分工深化,不断改善交易效率,降低均衡交易效率阀值,引导一种较低层级的均衡结构向较高层级的均衡结构更快的跃迁,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lthus T R.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98:28—36.

[2]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3]Krugman P R. 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 NBER Working Papers 033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979.

[4]Easterlin R A. Effe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7:369.

[5]Gelb A. An Oil Windfall: Blessing or Curse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6]Wright G, Czelusta J. Resource—based Growth: Past and Present[J]. In Daniel L,William F M. Natural Resources: Neither Curse nor Destiny[M]. The World Bank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 C. & Palo Alto,2007.

[7]Lederman D, Maloney W F. In Search of the Missing Resource Curse [R].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4766, The World Bank, 2008.

[8]Alexeev M, Conrad R. The Elusive Curse of Oil[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9,91(3) :586—598.

[9]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Xu Kangning,Wang Jia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Linkag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1):78—89.]

[10]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21—30.[Hu Yuancheng, Xiao Dey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shold and Natural Resources Curse: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Level Panel Data of Empirical Research[J].Management world, 2007, (4): 21—30.]

[11]方颖,纪衎,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144—160.[Fang Ying, Ji Kan, ZhaoYang. Whether China Exists “Resource Curse” [J]. The World Economy, 2011, (4): 144—160.]

[1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3—354.[Yang Xiaokai. Economics Principle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8:343—354.]

[13]Yang X K, Shi Heling.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2):392—398.

[14]Deane P, Coll W A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M]. London,1964:231—242.

[15]Williams W.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81.

Empir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cale,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WANG Zhixin1,2 LIANG Cui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China;

2. Finance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3.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Abstract Although “population scale” hypothesis and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have yet to be admitted in academia,it is especially urgent to have another look at the roles that population size and resources endowment play in economic growth at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crisis and resources crisis today. Are there “population scale” hypothesis and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in China? By building and analyzing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models, we draw conclusions that two hypotheses do not exist in China, and it is possible for different districts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by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no matter how population scale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re. Specifically,different districts which have different population size or resources endowment situation can create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 the economy fast growth by actively exploring system reform, improving the level of labor division, improving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greatly, and indu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experiments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s. To some extent, the conclusions clarify some debates in the academia, and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In the policy level, as the population scale and resource endowment are two elemen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s the supporting point and power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panding the market size, deepening the labor division and promoting transaction efficiency.

上一篇:各地高考满分标杆作文下一篇:我帮妈妈洗床单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