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精选12篇)
部门职责,结合过来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有关改革精神,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办发〔2002〕45号、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等文件均强调,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案件,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因素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而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力争在短期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要认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且问题生根日久,错综复杂,因而需改革的内容任务全面。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改革内容有十二项,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文件均规定了九项改革内容。
改革的艰巨性主要在于:一是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尚不能毕一役而取全功;二是改革的范围和对象相当繁杂,包括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且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情况不一,改革时不能取一点而忽视全面,更不能取其枝叶而忽视重点。
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是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有一个艰难过程,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需明白的是,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时间是3至5年,湘政办发〔2004〕8号规定的时间是2至4年,但不能因为改革的复杂艰巨,就滞步不前。
三、要把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
国办发〔2002〕45号文件提出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湘政办发〔2004〕08号和州政办发〔2006〕14号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确定了改革的重点。我们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改革文件规定的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突出工作重点。
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合理定编定岗。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会同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定性定编工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明晰管理业主,规范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清理工作,界定其管理权责。
四、要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职责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行为,涉及水利、编制、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任何一个部门独立操作或极少数部门运作都是不可取的,要克服单打一和坐等观望的工作不良倾向和消极情绪,形成有领导、有组织、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各县(市)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负责改革实施方案的拟定和日常具体工作。凡改革重大事宜必须经领导小组集体审定。
二是要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责。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定编。文件规定:水管单位性质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确定好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具体人员定编标准和编制数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参照上级有关定岗定员标准核定。
五、要科学划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
(一)要确定定性定编的对象
此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需重新分类定性的对象是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而不是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属于分类定性的对象单位,原则上不能纳入这次改革定性定编的范围。
(二)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功能确定其性质
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必须按照改革文件规定的三大分类原则,综合考量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的功能体系。需注意的是:一是不能将其功能
分割开,只强调其防洪、排涝等纯公益性任务。二是要正确理解准公益性的内涵,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等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文件规定: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三是要紧密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状,尤其是生存状况,实事求
是地确定其性质。
(三)要严格核定编制
科学合理核定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州编办发〔2007〕05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到:
1、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定编要有利于实际工作需要从紧核定,不能根据人员现状来定编,必须因事定编定岗,按编按岗定人。
2、掌握定编对象。定编单位限于大中型水库及灌区,中型水库及灌区(含重点小型水库工程)、堤垸、电力排灌站、水轮泵站、水闸、河坝、灌溉试验所等,未纳入文件规定的对象定编需慎重考虑。
3、明确编制使用范围。要按照改革有关企事分开、管养分离的要求,规范使用编制。文件规定:此次定编不包括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工程维护等经营性任务的人员定编;编内人员安排要优先保证技术管理和运行、观测类等岗位专业人员;定编补员应专业对口,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学历等基本条件,且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实行公开招聘。
六、要配套抓好改革相关任务的落实
1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 实际上就是采用信息化手段为社会提供现代化的服务, 其特殊性就是改变了原有的以档案纸本保管的管理模式, 使档案电子化, 一部计算机就囊括了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所有档案。打开计算机, 就可以轻松地查阅、检索各类档案资料, 并且能及时、快捷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研究、提取加工, 极大地宿短了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和传统的纸本实体管理方式相比, 信息化手段更方便保存、查询和修改, 还可以通过网络更加快捷地进行横向交流和快速传递, 不仅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还能够大大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如果像以往的纸本实体管理, 每个单位或部门仅档案资料就得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存放, 而使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 仅用一部计算机就可以完成保存任务。
当然, 档案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 一部分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纳入其管理的工作日程。部门领导对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管理认识不明确, 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 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等等, 导致档案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手工操作。一些部门虽然安装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终端系统, 对专业人员也进行了培训, 但是由于单位网络不畅通, 系统配置较低, 主管领导安于现状, 管理人员懒惰, 这样就导致档案信息化的利用率低下, 即使是使用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终端系统, 也是简单的资料输入, 不能及时有效地归类、筛选和整理, 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相差太远, 永远也摆脱不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要总体谋划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而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 领导的谋划是关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要适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要合理科学、循序渐进, 要绝对地服从于本部门、本单位的未来发展战略。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 制定规划前要深入调查研究, 邀请专家进行科学论证, 要完善一系列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法规制度, 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模式, 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时俱进。
3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实用网站的支撑
网站建设能够提高部门或单位的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增加部门或单位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是为职工提供部门或单位信息的一个最便利、快捷的平台, 也使部门或单位的府管理更加透明, 增加了与职工的亲和力, 改善了部门或单位的形象,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把档案通过网站再现, 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一个全新模式。档案网站不一定必须单独建立, 可以在单位网站上单设一个链接, 管理者在网站后台直接上传信息, 需要者点击链接便可直接查询、检索, 还可以直接查到本人的详细资料, 非常方便、实用, 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不管是单独建设档案网站, 还是在单位网站上单设一个链接, 都应该是事业单位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不可独立分割, 自立门户, 要由事业单位统筹管理, 统筹协调,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最终目的是为单位管理服务、为职工利益服务。而在选择档案信息化管理终端系统时, 要充分考虑管理终端系统的开发能力、升级能力, 还要考虑管理终端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更要考虑管理人员输入和职工登录、检索的可操作性。换句话说, 信息化管理终端系统要适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各种功能都要为管理和使用服务。因此, 在选择档案信息化管理终端系统时, 绝对不能选用盗版的、功能不全的、易于感染病毒导致瘫痪的软件。要选用国内外著名的标准化软件, 选用输入功能、检索功能、显示功能较高的信息设备, 选用当前国内外流行的主流产品, 能充分保证今后一个时期或未来升级换代, 能长期得到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的支持和软件公司的后期服务。
4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数字化做载体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它与传统的纸本实体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保存档案原件的一种新型手段, 是一次重大的档案管理革命。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 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最先进的方式, 把事业单位的所有资料, 包括职工的个人资料转变为数字化信息, 在计算机上进行系统管理。管理人员通过系统操作, 全新地构建全文数据库, 分门别类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 编排目录, 网上发布, 为单位和个人提供快捷的服务。在整理、归类过程中禁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应该分清主次、凸显重点, 按性质归类、按内容划分。档案管理信息化以数字化做载体, 并不是完全取消纸本实体管理, 二者要相互搭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
5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规范化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纸本化时期, 要求要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那么用信息化取代纸本化的今天, 也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这是档案信息化最基本的要求, 是考核档案管理工作是否上档次、是否具备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管理标准, 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 制定本单位的系统管理体系, 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健全和完善。单位建立的数据库要分条缕析、归档标准、格式统一、易于操作。文字软件、视频软件选用的要规范, 容易转换、打开和读取。数据要实现共用共享, 对需要保密的、涉的及到安全的资源必须设置权限, 严防泄露。
6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担此重任的必然是单位高素质人才。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人才, 是指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还要通识网络知识, 能对纷繁复杂的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分类、解析、加工和再生成, 能独立构建完整、系统的数据库, 能充分地利用好档案资源, 为单位和职工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 满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最大需求。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化策略
档案管理是目前事业单位在管理环节的重点内容。随着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事务种类不断增多,加上信息化的不断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传统档案管理逐渐浮现出一些问题,阻碍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通过高效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传统管理的束缚,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碍,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前景
(一)指引所有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现代化设备,一方面能够加强档案管理本身的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其它部门起到带动作用。事业单位的档案要想进行信息化管理,必然会引进先进设备,采用电子化办公模式,利用各类软件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现代化办公手段带来的必然是工作上的轻松以及效率提升,同时还可以保障管理的有效性。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上实现现代化,对于其它部门的改革也是一种冲击,带动其它部门的现代化发展。
(二)提高档案管理有效性
传统档案管理是由人工来进行管理的,在管理过程中,对档案的查找是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手动查找的,这种查找的有效性需要依赖于档案管理的整理与分类。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向较多,有人事档案、建设档案、资料档案等,对其进行有效分类是一项大型工程。人工方式进行的管理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尤其是在对档案的收发上,寻找档案会耗费大量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用信息化来进行档案的管理能够让档案在分类上由传统管理达到质的飞跃。通过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工作人员只需要登录单位管理网站,输入相应密码就能够进行资料的输入,完全摒弃了传统将档案带回单位输入的方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档案管理方式完美的解决了传统管理中时间上的冲突,让档案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记录下来。另外,操作人员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下,就能够进行资料的查询与输入,让档案信息在一开始就保障其真实有效性;在需要用到档案信息时,通过单位网站就能够浏览,消除了传统模式上对地理位置的限制程度,操作人员只需要拥有一抬手持电脑就能在各地进行档案管理,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提高档案保存力度
档案管理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档案存在的期限。传统档案管理通常使用纸质档来进行存放,在收发过程中容易被损坏或是遗失。在实施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之后,档案内容不仅有纸质档,还有电子档作为辅助,若是需要用到档案的查阅或是收发工作,只需要对电子档进行操作即可,不需要用到纸质档案。另外,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档案管理职能只停留在管理与收发工作上。在运用信息化管理之后,档案管理的职能还添加了档案信息收集、管理、查询等一系列的服务,让档案管理系统化,在保管的安全性方面有效提升。
二、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落后
事业单位人员在认识上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的必要性还不全面,认为传统的纸质手段对档案进行管理并没有出现较大差错,就不需要耗费精力以及金钱去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这种思想明显是落后的表现,信息化是所有单位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只有有效利用信息化,才能够保障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员工出现这种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尚未认识到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益处;对于领导而言,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阻碍就是经费问题,这是造成信息化建设长期搁置或推迟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不足
事业单位由于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因此在经费上不像企业能够灵活配置。一些事业单位由于资金上的匮乏,到目前为止都尚未进行信息化建设,在硬件与软件方面还处于落后阶段。这样一来,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能够停留在书面形式,离真正落实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这种滞后性会让这部分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能力越来越弱,最终无法适应日益增多的档案。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就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工作上会受到制约,阻碍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是自己职责所在。随着档案信息的不断增多,管理人员若是不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管理素质的落后是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上的普遍现象,专业化人才的缺失使得档案管理陷入了一个有技术、有设备、无人才的现象。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人才,在相关软件上的研究力度不够,会让档案管理受到制约,只能够停留在用软件进行档案的查找以及录入方面,无法让信息化功效充分发挥。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方向
(一)加大投入力度
档案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信息化设备的购置与对员工的操作培训。在全社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的发展及时充电,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以及操作经验来提升自身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能力,才能够保障档案管理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上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上的投入力度,通过购置相应设备以及软件实现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优化。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形成主体意识,真正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拨出更多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中去。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是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保障。事业单位应该引进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平台上的不断优化,以此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目前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来看,大多数档案是对社会大众公开的,便于公众对信息进行查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带来的必然是办公的无纸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构建开放式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能够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公众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这样一来,档案的有效程度提高了,在利用率上有所优化,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进步的表现。对于公众来说,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能够省去许多往返于家中跟事业单位之间的时间,能够在查询的同时感受到信息化的便捷程度。
(三)加强员工培训工作
事业单位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培养,保障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将档案管理得井井有条,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带来的益处,而不是面对现代化设备,只会对档案进行简单操作。
在培训方面,首先要加强员工思想上的建设工作,通过意识层面的培养让员工了解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认识到先进设备的引进并不是一件耗费资金的工作。同时,加强对员工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重视员工实践性培养。
结论:
信息化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所有档案在管理上的建设目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公众对档案的利用效率。事业单位应加强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自身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粟盛民.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
第一章 秘书写作基础
第一节秘书写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秘书写作的含义
秘书写作是指文秘人员因工作需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起草完成的各类公务文书及其它应用文书的写作。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秘书人员的写作行为本身;二是指写作行为所为产生的,以文字、文本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成果。本书主要是指后者。秘书写作不是独立的文种或文体,而是各级各类单位的秘书人员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而写作的具有特定体式的系列文章的泛称,属于应用写作的范畴。其使用范围虽不及应用写作广,但具有应用写作的全部特性和一般应用文所没有的专业特性。
秘书写作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秘书工作就有秘书写作,因而秘书写作的体式与内容受到秘书工作的影响与支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秘书工作的内容不断地发生变革,秘书写作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据学者考证,我国有记载的秘书工作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秘书写作的体式与内容不断发展、完善、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早期的秘书写作以政府文告等公务文书为主。《尚书》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部以公务文书为主体的文集,秦焚书后,从汉初搜集到的28篇来看,主要是以典、谟、训、诰、誓、命、令、上书、檄、移书等形式反映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情况。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又出现了状、判、勘合等司法文书。在经济活动中,伴随着大量商品交换的出现,产生了“质”、“剂”等商务性文书。今天的秘书写作既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文类、行政事务类文书,也包括经济单位的商务类文书以及常见的日用类文书与宣传类文书。与过去相比,秘书写作的种类更多,内容更广,体式更完备。
历史上,秘书写作的各类文章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管理国家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秘书写作的应用性更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依法行使管理权力的重要工具,也是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沟通信息,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它还能帮助有关单位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秘书起草的各类文稿还能客观地反映事务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史实与凭证作用。
熟练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法是一名合格的文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秘书写作的特点
秘书写作与其它各类应用文写作比较起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受命性
秘书的职责是为单位领导或雇主的决策和处理日常事务提供参谋性、辅助性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秘书起草的各类公务文书是代表各级组织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工具,要体现单位领导和领导班子的集体意志。私人秘书的写作更应是听命于雇主。因而,秘书写什幺、何时写、怎样写、写了干什幺都不能凭个人喜好自作主张,而要得到授权,受制文机关或雇主意图的制约。写好的文稿要按单位的办文程序送有关领导审核、定稿、签发。正因为秘书写作是受机关单位之命、受领导之命、受雇主之命而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文艺学、文章学标准,而在于其是否忠实、有效地体现了组织、领导或雇主的意图。
除公务文书之外,秘书起草的单位计划、总结、经验材料、调查报告等事务性文书也同样具有受命性。有的文章从主题的确定到主要材料的选择都要按单位领导班子讨论的意见办事,调查报告等文种的主题虽不一定由领导确定,但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等都不同程度受到领导意图的影响。既使象介绍信等属于秘书职责范围内的简短应用文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按单位的有关规定来写。
(二)实用性
秘书写作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人们的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服务,直接用于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或传递特定信息,实用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例如各级机关单位发出的行政公文是为了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沟通上下左右各种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经济单位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是为了促使、监督签订合同的各方履行约定事项,保护各方的权益;公司秘书写作的各类商函是为了推销产品、商洽价格、催收款项、索赔理赔,其功利性、实用性是十分明显的。
因而,秘书写作是一种实用文体写作,具有实用性,不同于大家过去所接触到的文学写作。文学写作是一种审美创作的过程,它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精神愉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审美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三)真实性
正因为秘书写作具有实用性,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实性是其生命之所在。而且,这种真实性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有所不同。文学创作讲究的是艺术真实,作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通过虚构和想象塑造艺术形象,所反映的人与事、事与理可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在秘书写作中则不允许虚构与想象,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真实。文中所涉及到的人要是真人、事要是真事,来不得半点虚构。如向上级汇报工作时,所涉及到的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等等都必须有根有据、确凿可靠。否则,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当事人、后患无穷。
(四)程序性
人们总是说文无定法,这是对一般作文和文学创作而言的。秘书写作则讲究模式与规范。这种规范有的由相关部门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如行政公文的写作格式,写作内容范畴、写作目的等要严格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又如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
称《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其写作的基本内容,国家有关部门也已公布了一些示范文本供人们选用。还有一些文种虽没有人硬性规定一定要怎幺写,但长期以来有着约定俗成的格式。如书信,人们一般要写清称谓、问候语、正文、祝颂语、落款、日期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要知道这些要素谁前谁后,应置于哪个位置,如何分段空格等等,大家都习惯于这样写,很少改变。再如消息的写作,一般也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秘书掌握这些知识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秘书写作的文稿往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处理才能正式行文。如秘书起草完公文后要经有关领导审核、签发后才能正式生效,不能像写普通文章那样随便。
(五)时效性
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独立性差是长期困扰法人登记的瓶颈。有的单位财务不独立,还是由其主管部门管理,或者财政部门为了工作的需要只认可部门统一预算管理;有的工作难自主;有的有职无权或责权脱钩;有的从业人员少,其法人资格值得考量,难免使法人登记难规范。正是如此部分单位认为登记实质作用不大,“登记”和“不登记”对事业单位运行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公益性强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第二、执法监督管理职能弱是滞阻登记管理的关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赋予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职能太弱,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能部门的协作和制约,缺乏监督管理的自主性、强制性和决定性作用。
第三、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当前登记管理乏力的根本。登记管理法律依据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一直在“暂行”中,监督手段操作性不强。而且目前年检的法定时间相对较短,法定代表人的管理滞后,单位资产(开办资金)变更频繁等都值得探讨和研究。
针对目前工作现状,面对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克服和解决,怎样使从事的工作有味、有为且有位,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除了抓好登记管理宣传教育和工作队伍建设以外,更要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登记管理规范化。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三个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1、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坚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联合人大内司委、政府法制办及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登记管理执法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检查的范围和内容。实施“行政执法通知”制度,作为日常监督手段,对违反有关法规要求的行为进行及时通知整改,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理。
2、进一步加强证书监管。对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走访和联络,同时对上级有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共商监管举措。确定《证书》监管联络员,以编委名义聘任,坚持一年召开一次会议,一年进行一次检查,更好地落实证书使用制度。同时,制定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办法,明确事业单位的印章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制发。
3、进一步加强法人代表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监督管理办法,抓好法人代表教育管理,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法人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法人代表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养。建立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异动变更的,及时由管理机关和审计部门联合审计,对未进行审计的不予受理年检。通过抓“一把手”工程,增强工作执行力。
二、增强四种意识,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增强质量意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努力提高登记管理和年检年审的工作质量,致力“四求”,即程序上求规范、监督上求依法、材料求充实、管理上求实效,达到“四统一”,即统一专用印章、统一执法公文、统一材料要求、统一质量标准。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上强化以主管部门、乡镇为主进行督促落实。
三是增强统筹意识。从工作部署上力避上年忙下年闲、一年为年检的工作格局,坚决避免把登记管理作为阶段性的工作去抓,按轻重缓急,以年检年审、登记管理、行政执法、档案内务管理四条主线进行,全年统筹规划,力争出效果、出特色。从工作管理上把登记管理与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事业机构的设立、撤并、职能调整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调配等都必须与事业单位登记挂钩,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四是增强法律意识。登记管理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要使全社会都树立法人意识、法律意识,要以行政执法手段推进法人登记管理,真正变“要我登记”为“我要登记”。有意识地抓好登记管理行政执法和监督工作,落脚点放在证书使用、牌章规范、法人运行、社会信用、实际效用上。
三、围绕六个目标,推进规范管理
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六化”目标内容,推进规范化管理。即:①登记程序化。规范和完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程序,年检年审程序,用示意图形式对外公开,严格按程序办事,接受社会监督。②管理法制化。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许可项目实施办法,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用法律手段推动登记管理工作。③监督常态化。把年检年审作为监督的重要手段,确实抓
【发布日期】1985-02-25 【生效日期】198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
实施注册登记制度的管理规定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发布,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制度,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报关单位”,是指:(1)直接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口运输工具报关手续的企业;(2)代收、发货人和旅客及运输工具所有人或者负责人办理进、出口报关手续的企业。
第三条 报关单位应持凭下列证件向有关海关办理注册登记:
(1)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开业的证件副本或者影印件;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者影印件;
(3)银行出具的经济担保书(海关认为必要时提交);
(4)报关注册登记申请书(格式见附表一)。
经海关审核批准后,发给《报关注册登记证明书》(格式见附表二)并收取押金人民币伍百元和工本手续费。
第四条 报关单位,应当按照海关的要求,指定专职或者专责报关人员,并将其简历表一份及最近免冠照片两张,于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时,一并送交海关。经海关考核合格后,发给《报关员证件》(格式见附表三)后,才能负责办理报关事宜。
报关单位应当对其指定的报关人员的一切报关行为负法律责任。如果因故需要更换报关人员,应报经海关核准。海关认为必要时,可以责成报关单位调换报关人员,对拒不调换者,可以取消其报关资格。
报关人员应当接受海关的培训。
第五条 报关单位应将“报关专用章”和报关人员的名章印模或签字式样送交海关备案存查。每次向海关递交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上必须盖有报关单位和报关人员已备案的印章(或签字)。否则,海关不接受报关。
第六条 报关单位及其报关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进出口的政策、法规和海关有关法规,保证按照海关的规定和要求认真如实地填写报关单据,交验有关证件,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手续,负责开拆和重封货物包装,缴纳税款、罚金及海关规定的各项费用。海关认为必要时,报关单位和报关人员应负责向海关提供有关企业单位的合同、帐册和其他单证。对发现有违章、走私行为的,除依法处理外,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停止其报关业务,吊销有关报关人员的证书。报关单位需要变更登记内容时,应向海关提出申请,经核准后,予以更改。
第七条 报关单位如果终止经营报关业务,应在一个月内向有关海关申报停业,将《报关登记证明书》和《报关员证件》一并送交海关注销。海关应将收取的伍百元押金发还。
第八条 未向海关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单位,不得直接办理报关手续。
第九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十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实施。各地海关可以根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附表一、二、三略。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事业单位
我国的行政单位在档案管理上已经摒弃了传统方式, 向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上转变。在档案管理上要彻底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还能使档案管理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运行。从目前的行政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入手, 清楚了解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1 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集管理性、服务性、政治性于一体。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保证单位高效、有序、协调地运行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是行政事业单位高效、有序、协调运行的必要保障。三是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2 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现状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事业并没有重视, 尽管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有所显现, 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力度还是不够, 监管部门的职责也没有履行到位, 使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形式。同时, 档案管理的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范围, 比较枯燥, 还不能明显的将政绩展现出来, 致使很多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基层的工作人员都不去重视。一部分领导将档案管理工作视为幕后的工作性质, 不涉及到考核的内容, 没有重视的必要;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想法则是, 领导都没有重视, 那么档案管理工作就一定是不重要的, 只当成普通的保管和抄写的工作性质去对待。就这样, 整个单位的上上下下都不重视档案管理, 长期下来, 档案管理工作也就没有科学化一说。
2.2 管理资金投入少。
由于行政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都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所以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也就更少, 通常对单位的各种设置都在置换的情况下, 也认为档案管理不重要, 各项管理的设备也就不用经常更换, 长此以往, 使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比较简陋, 设备也非常落后, 档案柜也比较破, 让人一进档案室就有一种进入了古老的图使馆一样。而且还是沿用纸质档案,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起码的计算机办公都谈不上, 这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 缺乏积极性, 慢慢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3 管理人员素质低。
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是比较复杂的, 没有统一性, 并且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的要求都比较高, 在这方面不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是很难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在行政单位都在进行改革, 压缩人员的编制, 比较时兴人才的聘用制, 而且各个部门人员的流动性都比较大, 这就导致有很多没有受过档案管理教育的人员去管理档案, 或者刚熟悉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 又被调任别的部门工作, 这样人员的流动性根本就不利于档案管理专业能力的提高, 也不利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2.4 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已经走进了档案管理工作, 并且档案管理走向网络化管理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形势。但是还有一些单位在档案管理上还没有自己的网络管理系统, 有的单位虽然有自己的网络档案管理系统, 但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为维护, 使网络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形式。还有一部分单位依然在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 不仅不利于对档案进行长期保存, 还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不上来, 降低了档案检索查阅的效率, 在人力和财力上也是一种浪费。
3 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科学化思考
3.1 完善管理制度, 重视档案管理。
要改变行政单位对档案管理的认知程度, 加强对档案管理事业的宣传工作, 对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都进行详细地讲解, 使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都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 明确档案的重要性。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制定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光对管理人员有强制的管理制度, 还要对领导也有一定的约束力, 将管理的责任划分到个人, 并且定期实施考核, 对没履行制度的人员, 予以惩罚。
3.2 加大投入资金, 完善管理环境。
在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认识的同时, 还要在档案管理设施上加大资金的投入, 彻底改善档案馆的工作环境, 让管理人员在舒适的环境中办公。在档案馆内配备档案专用的柜子, 还有消防设备, 并且完善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配置计算机, 实行网络化档案管理。这样可以增加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还能为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奠定基础。
3.3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行政单位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 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必须要培养出专业的管理人员团队, 单位还要定期开展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 让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还要让他们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 对档案管理技术的更新及时学习掌握, 始终以最先进的管理方案对档案进行管理。同时, 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 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责任, 不要抱有侥幸的糊弄心理, 真正投身于档案管理的事业中。单位在人员调动上, 还要将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排除在外, 使档案管理的团队能够保持稳定。
3.4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要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能够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建立一套高效、准确的档案管理系统, 及时、准确地导入档案信息, 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处理, 提高档案检索效率。
结束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科学化发展已是势在必行。为此,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脚步, 开拓创新, 切实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努力加快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杨虹.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咨询, 2010 (34) .
[2]林立华.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民营科技, 2011 (12) .
[3]崔姗姗.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J].全国商情, 2013 (28) .
[4]杨卉.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 2014 (176) .
企业信用信息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能够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记录与资料。
由于企业经营过程的复杂,企业信用涵盖的方面也十分广泛,种类也十分繁多,具体而言,企业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基本内容:借贷信用、生产经营质量信用、服务道德信用、贸易合同信用、内部管理信用和纳税信用。
2 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
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是指先形成企业信用信息档案,然后对其进行日常的动态管理,以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最终实现为社会及企业自身服务的目的。
企业信用档案是指企业及其法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信用状况相关的文件资料的总和,体现了企业在日常生產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高低,是证实企业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有违法乱纪等行为的重要凭证和依据。由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信用档案是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企业信用档案的内容包括: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企业信用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光盘等不同形式的真实的历史记录。具体就是指以上六种企业信用信息按一定原则进行收集、整理并保存形成该企业相应的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在内的文件汇总。
企业信用档案在企业进行银行贷款融资、创造良好品牌效应、开拓经营市场等诸多方面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也要把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纳入为企业服务的进程中,积极拓宽档案业务范围及工作内容,为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3 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应尽快出台关于信用档案管理并与信用体系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制进程,尽快将信用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政府为主导来促进企业信用档案体系的规范运作。区、县政府负责制定总体规划与规章制度,培育和监管信用市场。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规范有序地建立全区、县企业信用档案体系。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企业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
3.2 细化企业信用档案收集工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档案信息的采集,而且各企业的信用信息都是分散分布的,因此,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信息采集的难度也增加了很多。为保证企业信用档案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必须同金融、技术监督、税务、海关等部门沟通,还必须同法院、公安部门取得联系获得相应信息,建立一个真实、全面的信用档案数据库。
不同的信用信息在信息采集时可以采取定期采集、不定期采集和一次性采集三种方式相结合。如企业经营状况这类一年总结一次的信用信息,可以根据其发布的惯例,采用定期采集信息的方式;例如,质监局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检查结果,企业的贷款、还款情况,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采用不定期采集的方式,根据结果的具体披露时间进行采集;而企业的守法情况可采取一次性采集,有变化不定期更新的方式。
3.3 优化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方式。由于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分布得较分散并且种类繁多,所以,其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也不同于其他专门档案,自身必须有合适的管理方案。第一,因为企业信用档案产生和形成贯穿在企业内各部门相应的职能活动中,所以,在立卷原则上应坚持部门立卷,由档案形成单位将原始材料组成案卷后,集中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归档,由档案管理部门按照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和保存。第二,由于信用档案形成的特殊性使其很难从企业其他类档案中分离开,因此,为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及完整性,信用档案不必作为单独的分类和其他类档案分开保存,而是与其他类档案一并归档,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第三,企业信用档案虽然没有从其他类档案中分开单独保存,但为了满足大众对这些信用档案的不同需求,企业档案部门应对信用档案单独编制专题目录,并注明档案所属类别及存放地点、归档部门等信息。第四,为了利用者参考利用的方便高效,档案部门可以对分布于其他类档案内的信用信息进行集中摘录、汇总,形成较为系统的信用信息材料以备参考和利用。第五,对于利用率较高的文件,如企业资质证明、工商认证证书、产权证书等,不仅要将其形成材料完整归档,建立专题目录,进行传统的纸质保存,而且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这些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入数据库或光盘,以备随时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也逐渐应用了信息技术,促进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但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也是十分引人关注的,即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以下笔者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难题
(一)事业单位档案信息面临的物理安全问题。档案信息的物理安全主要是指档案存放的外部环境的安全,包括存放的建筑、自然环境。当前事业单位大多数档案是电子档案,在物理安全方面主要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计算机自身软件设备的安全,以及所存放环境的地理位置安全性、温度、湿度以及防火、防盗性等各个方面。有的计算机自带的软件存在漏洞,电子档案可能发生病毒损坏,有的计算机硬件存在问题会导致电子档案出现无法存储和读取,而外部的温度、湿度则有可能损害存储的电子设备。
(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面临的人为安全问题。档案管理是要靠人去落实的,档案利用也是由人进行查阅调档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当前事业单位档案信息面临的人为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同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尤其是在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方面由于缺乏计算机应用技能,在管理中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安全设置,甚至有时由于误操作可能造成档案信息的删除,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保密意识,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的外泄也是典型的安全问题。
(三)事业单位档案信息面临的技术安全问题。在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风险。存储电子档案信息的计算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外部设备连接以及网络运行环境下可能遭受到病毒侵害、hacker攻击,计算机中的应用软件在运行以及更新中也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计算机设备安全等级较低,在使用网络时也缺乏安全防护设置。此外,技术安全还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档案信息缺乏备份,计算机存储量巨大,一旦计算机出现问题其所存储的档案信息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议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要将信息安全管理作为首要目标,结合上文所述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管理,具体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物理防护。作为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物理防护主要是在选择档案室和档案存放设备时进行安全考虑。档案室的安全要进行特殊设计,进行安全评估,包括档案室的温度、湿度、防火、防盗等,并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发挥档案管理的功能,确保安全。对一些事业单位现有档案室存在的问题依照上述原则及时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隐患。物理防护还包括对存放电子档案的电子设备硬件和自带软件的安全管理,要选择性能较好的硬件设备存储电子档案,一般来说,计算机自带的软件不存在安全问题,但是如果经过重装系统或者使用中改变就有可能发生系统漏洞,进而引起电子档案的丢失损坏,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中对电子设备的软件运行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
(二)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人为防护。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促进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事业单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首先,将安全责任从上至下落实到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其次,制定档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要求,对可能出现安全风险的环节进行安全防护指导。再次,建立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例如在事业单位人员招录中设置档案学专业的限制来招录档案管理人员,当前经过专业学习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也都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能够进行安全设置,在操作上也能够有效地减少错误操作。
(三)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防护。事业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收入档的档案信息从源头审查就强调安全,存储过程中要进行安全防护,对一些档案信息的共享要进行安全审查,形成整个过程的安全管理。在日常的档案信息管理中一些电子档案信息的存储需要借助外部设备,也要进行安全防护,防止病毒写入系统,接入网络时更要注重安全防护。此外,有必要利用当前大数据发展建立档案信息的备份系统,这样既能够节约存储空间,又能够防止档案信息出现问题后丧失唯一性。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起到了科学的、高效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受到了来自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全面客观地看待档案信息安全威胁,积极地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倩倩.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安全[J].才智,(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露,不能很好的适用现代管理的节奏,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如何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指明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进步,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露。人事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管理范围广以及易变动等特点,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经常更新人事信息,以与人事信息的变动保持同步。然而,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是以纸质版人事档案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实体管理模式,这使得人事信息的更新相当困难,无法与人事信息的变动保持同步。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其管理模式也逐步由传统的纸质管理变为现代的信息化管理。然而,纵观我国人事信息管理现状,其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领导及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大,缺乏资金保障;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技术基础薄弱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必须引起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
2.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思想决定行动,由此可见,转变观念是全面推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就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项系统的工作而言,一方面,应当加强领导对其的认同及重视,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有效协调内部组织、人事等各个部门,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事档案管理结构,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应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单位内部全体成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鼓励单位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此外,还应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
识,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由仅具有单一服务职能转变为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管理中心。
2.2 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离不开思想基础,更离不开物质基础,只有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粮草”充裕,才能确保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现。在这其中,资金的投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单位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科技程度。就高校而言,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项科研成果,推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领域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高校还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科技人才,安排其从事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加快高校自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又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资本投入。
2.3 以人为本,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培养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人,信息只是一种媒介或者辅助工具,因此,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一支专业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就单位自身而言,应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相关技术培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培训的内容既要突出技术层面的内容,也要突出管理层面的内容,技术与管理两者兼具,使培训更具有实效性,最终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既懂得管理的相关知识,又精通信息化技术。此外,就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而言,应充分利用好工作之余的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
3.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通过上述举措,我们最终所实现的目标是“三化”,即档案信息数据化、服务利用网络化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化。所谓档案信息数据化,指的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应改变传统以纸质档案为管理对象的实体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查询以及系统设置的数
据化。在现代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应以原始纸质档案为依据,将其包含的信息录入计算机,实现人事档案的数据化。此外,为了便于查询,还应对档案资料规整分类,实现人事档案信息数据的分类管理;所谓服务利用网络化,指的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应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一媒介,进而为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就学校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校园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就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而言,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媒介,提高 信心利用率;而所谓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发展目标。人事档案管理的最终实现主体是人,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掌握最基本的管理知识,同时,还应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要想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2]。
4.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事变动保持同步,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人为本,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化、服务利用网络化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化,最终确保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快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相关人员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化管理,从而更好的为全社会服务。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许多弊处,不仅管理工作复杂,还拥有着相当大的工作量,尤其是记录在纸张上的信息,管理和保存起来相当费事,稍有保存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纸张变黄或纸张发霉的现象,这对信息的保管是十分不利的。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具有许多传统档案管理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信息无法长期在纸张上保留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可以形成内存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延长档案的使用期限,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除此之外,电子档案更加便于修改、保存、查询,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就能对既有档案进行查阅与检索,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搜索、管理等一系列程序处理,程序非常简单,操作起来也很容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满足人们对资源大量索取和需要的欲望。
2、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2.1 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不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不强不仅会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展,还会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虽然在有的事业单位,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但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却不是很乐观,有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下,只是会一些基本的纸质信息记录与处理工作,对电子计算机的操作程序和运用程序都了解的不是很到位,这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2.2 信息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但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体系并不是特别规范,不仅缺乏对电子文档的监督力度,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还缺少一个可靠的安全体系,这些体系的缺失,一方面,给档案工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麻烦,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2.3 设备过于陈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设备是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事业单位依然无法配备齐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无法保证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3、优化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3.1 加大对设施的投入和资金的支持。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配套的硬件及软件基础的多媒体设施,以更好的实现档案存储的电子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扩充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所以,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大对信息化设施的投入,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换过于陈旧的、不完善的设施设备,将那些信息化技术先进的扫描仪、刻录机等硬件设备引入进来,尤其在电子档案的存儲上,一定要选择可以长时间保存存储数据且储存容量足够大的光盘,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为使用者查询信息的工作带来方便,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供足够的保障。第二,加大对软件开发的力度,加大对技术的更新力度。第三,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完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2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质量。为了促进档案管理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筛选力度,选择一些职业素质较高、会使用先进设备、懂得先进性技术、具备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此外,事业单位还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工作人员自主进行技能学习,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发挥出每个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最后,工作人员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从思想上提升对工作性质的认知,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管理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各个环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掌握这些新技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价值,有效地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3 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的管理制度,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为档案管理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毕竟,有了相应的制度管理,才能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约束,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为档案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
3.4 使用信息化技术。要想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就一定要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化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不断拓宽信息的渠道,不断更新档案信息,充分推广和应用网络技术,将高科技设备逐渐引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占据了各大领域的半边天,并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连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毫无例外。因此,为了让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顺利的进展,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的飞跃。
参考文献
一、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 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具备的社会属性, 决定其应有的价值,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法律, 履行社会基本职能的一项基本而有重要的工作。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囊括极为多元化的内容, 包括了事业单位员工的身份、资历、工作表现等等基本情况, 这些基本情况与事业单位员工的待遇、社会保证以及组织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深化人力资源改革的的重要保证
受到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 导致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事业单位人员冗杂, 基本配置不合理, 而且增设了许多社会职能较弱的机构, 但是机构精简极为困难。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行政效率, 打破不合理工作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档案管理行为
想要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良好的制度, 根据《档案法》的要求, 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按照档案管理人有有针对性的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每项工作有法可依。此外, 一定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其他工作积极的有效配合并根据《档案法》对规范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制订更为详细、完善、灵活、科学、合理的“规章”和“制度”等细则。
(二) 创新档案管理思路, 不断进行工作革新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一样, 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思路, 提出更多能够跟得上时代节奏的工作方法。此外, 需要不断革新现在的工作, 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通过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去革新工作。因此, 他们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创新工作, 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并将其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三) 充分运用信息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办公手段越来越的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快速方便的查阅人事档案中的各类所需要的材料, 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然, 必须引入计算机辅助系统,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确保档案利用安全, 档案资料不丢失、不损坏, 又保证档案信息不失密、不泄密。
(四)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操作技能, 适度进行培训
就目前而言,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其它岗位经过转岗而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 在操作技能以及其他方面距离档案管理专业人员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 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的开展相关档案培训工作,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 并且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一支高绩效和高效率的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档案技术能手, 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社会公关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青年档案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不落伍, 跟上信息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其胜任其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 事业单位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是事业单位今后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进步的助推器, 因此, 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范畴, 能否实现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充分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整体的战略性高度, 切实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系统性, 只有做好以上工作, 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事业单位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作为事业单位统筹全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对于新时期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有着巨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管理的的大背景, 进而指出了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通过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规范档案管理行为, 创新档案管理思想录, 不断进行工作革新, 充分运用信息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希望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做好人事档案管理为医院现代化建设服务[J].今日科苑, 2008 (20) .
[2]马夺正.浅议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1) .
[3]朱广会.浅议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J].民营科技, 2011 (07) .
[4]张兵.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1) .
【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做法体会12-28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总结06-18
盐城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07-11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10-13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归档文件的整理11-08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思考论文12-05
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2-18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10-12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