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精选5篇)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篇1

■文/李正贵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要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这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中应充分发挥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深刻认识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现实意义

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基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一个什么都管的全能政府,用行政手段管经济、管社会,不利于充分激发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传统的行政化的社会管理逐渐失效,出现了许多政府管不到也管不了的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逐步放权于社会,强化社会权力和自治能力,切实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如果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仍扮演“无限”政府强化行政管理,那么,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管如何增设机构、增加再多的编制也不可能将服务覆盖整个社会。即便党委、政府在主观上为群众做好事,如果不顾及群众的知情权和自治权,还是会令群众反 1

感;一些群众内部的矛盾,如果不通过社会力量疏导、协商、民主等方式来解决,还由政府包揽拍板,就有可能转化为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因此,对各级党委、政府而言,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是加快“有限”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战略任务。比如,贵阳既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中心,有着数量庞大、构成多元的“体制外人员”;又是流动人口大市,百万流动人口中大量地处于户籍所在地管不了、流入地管不住的“两不管”真空状况,社会管理的“缺位”问题更为凸显,和谐社会建设难度加大。如果缺乏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就无法整合强大的社会力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得重要内容,更是刻不容缓的事。

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是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社会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主动要求建立维护、伸张自己合法权益的新框架成为社会管理总趋势。从这个趋势看,现代的社会管理应是“社会自己的管理”、“社会化的管理”,即社会本身作为管理的主体,而且管理的主体上呈多元化、自治化的基本特征。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核心在于它的自主、自治、平等、协商,重视的是公民个体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是对“政府失灵”状态的必要补充。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应树立社会管理多元化、社会化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应放心、放手地让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服务与管理。这样才有利于保障各式各样有效无效、合法非法的公民权诉求,让个人或社会组织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抵挡市场冲击力,保护自己基本权益。反之,总让党委、政府出面加强社会

2管理,公民和社会组织就如同一只“青蛙”,想跳入社会管理这塘“水”就跳入,想跳出就跳出,社会管理就乏力。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将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这种“蛙水关系”转化成“鱼水关系”,才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有效的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正是“蛙水关系”转化成“鱼水关系”、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途径。

切实抓住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重点

当前,贵阳市处于在全省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关键阶段,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尤为迫切、尤为关键,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一是切实转变“四个观念”。即把“服从”观念转变为“服务”观念,把“为民做主”观念转变为“公民自治”观念,把“压服”观念转变为“群众自律”观念,把“包办”观念转变为“自我服务”观念。二是继续推进市、区(市、县)、乡(镇)机构改革,推动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四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逐步建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当前,仍然要把“六有”民生行动计划作为政府优先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事项,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基本权益。五是转变社会组织是政府的下属部门或隶属单位等传统观念。加速政府职能与社会组织职能的归位,真正将社会组织视为“第三部门”,视为社

3会主体自我协调、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并依法保证其独立性,逐步实行与政府组织脱钩和分离,增强社会组织生存、发展、自我服务与管理的空间。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基础力量,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社会组织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第一,要坚持培育和管理并重的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根据现有的社会组织的成熟程度进行统一规划和相应的配套管理,促进其有计划、有重点、健康地发展。要加强对社会团体的财务审计,严格监管,使社会捐助的财物真正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第二,要加大引导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对内积极开展服务,对外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三,要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尽快出台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社会组织引导、扶持和管理力度。应将公益性社会组织建设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设立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提高各类公益性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严禁向社会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第四,重点加快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调解委员会,大力促进各级和谐贵阳促进会的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和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民主。一是严格落实好国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居(村)委会工作细则,保障居(村)民各项权益。切实推进村(居)务公开,开展好“一事一议”项目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支持居(村)委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在社会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准确定位社区与居(村)委会关系,明确界定居(村)委会自治范围。三是逐步扩大基层直接选举的范围。在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

4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换届时,严格规定选举程序、候选人条件,严禁黑箱操作、指定、指派等现象,切实保障民主。

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引领社会新风尚。一是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二是坚持青年学生与其他群体、专业化服务与群众性参与、松散型队伍与注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形成以市级志愿者组织为龙头,以学校、区级志愿者组织为枢纽,以社区志愿服务队、服务站为基点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三是研究建立社会志愿者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加入社会志愿者组织,有序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四是健全社会志愿者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社会志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五是建立健全社会志愿者动员协调机制,建设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

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筑牢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一是抓牢社会心态源点,构建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群众利益新机制,夯实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二是抓牢社会心态热点,构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新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各级各部门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调节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扩大管理活动的社会参与面。三是抓牢社会心态焦点,构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民主协商、行政协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柔性手段,避免事态激化,减少社会问题,实现群众正当诉求利益公平与提升公共管理公信力的双赢。四是抓牢社会心态难点,构建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新机制,拓展社会管理空间。要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和谐隐患出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做实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化建设,避免决策不当或失误引发矛盾纠纷。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篇2

在任何国家, 一个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总体上, 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依然比较薄弱, 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公民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潜在威胁,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政府要积极转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机制转轨的重要时期, 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社会发展险象环生。这些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审视和反思自身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不断加深对社会管理过程中应然角色的认识, 并进行相应的职能转变。

二、当前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受几千年来国家与社会同质同构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的权力边界划分和职能关系的处理较为模糊。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该管什么、管到何种程度以及不该管什么方面等问题不甚明了。当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 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管理重经济发展, 轻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 我国的社会管理存在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的问题。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领域的发展较为滞后。重经济发展在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中主要表现为在设定发展目标时只注重经济建设指标, 而忽视社会发展指标;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仅将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社会发展过程中, 经济是基础, 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在重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下, 一些地方政府搞出了多种“形象工程”, 不仅劳民伤财, 造成资源浪费, 财政吃紧, 还在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的不良发展, 由此产生、积累了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

(二) 社会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 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时方式仍然较为单一, 以罚代管, 以罚代法等现象比较突出, 而不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 未能运用柔性、平等对话的方式以及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同时, 社会管理的执行过程还缺乏一定的透明度, 这种情况有时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 由于在社会管理过程中, 政府对自身职能的界定不够清晰, 如何向社会中转移职能以及转移哪些职能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 使得一些可以向社会转移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转移,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力量的发挥。当前, 我国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社会管理的方式也要走向多元化。

(三)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和现实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社会需要, 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 这种现象在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等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 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较为单一, 服务范围和内容存在城乡差别, 服务体制不够完善, 服务效率也有待提高。这些矛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不仅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以减少公共产品与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

(四) 社会管理中面临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利益纠纷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多样化。现阶段, 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已跃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城乡、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均衡。这些情况构成了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的潜在因素。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并日益呈现出多发性、群体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 危害到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同时, 社会管理中所要处理的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前政府社会管理的难度。

三、政府的职能转变方向

社会管理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是维护公民利益、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政府要针对自身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自身的职能转变。

(一) 推动政府职能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转变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导向下, 对诸如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有所滞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领域发展的不协调, 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要推动政府职能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转变, 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注重谋求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发展, 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利用进一步向社会建设领域倾斜。与之相应, 要将以GDP指标为上的政绩价值取向转换为重视反映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同时, 还要对我国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与责任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根据实际需要, 在现有的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指标, 如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指标来考核政绩, 并使之与领导干部的晋升、任用、奖惩等内容相结合, 以此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对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与改进, 更好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

(二) 培育公民社会, 促进社会管理方式与主体的多元化

盖伊·彼得斯认为, “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过程中的合作程度, 而不是取决于政府员工个人提供的服务。一个真正具有效率、效能的服务计划需要服务对象的主动参与, 而不是服务对象的被动接受”。我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 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现阶段, 在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参与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下, 政府要以此为契机, 不断深化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合理界定政府与社会权力边界, 重点培育和完善我国公民社会,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力量及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政府通过不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以合法合理的程序将社会管理方面的部分权力和职能转移给社会承担, 从而构建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

(三) 强化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关系到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当前社会形势下, 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一是建立与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二是要统筹兼顾,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尤其要重视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供给,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 实行城乡无差别服务, 切实解决城乡失衡问题,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事业的和谐发展;三是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在公共服务领域打破垄断, 引进竞争机制, 形成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主体模式,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推行电子政务, 建立电子政府, 拓展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 增强公共服务的品质、效率、回应力和能力。在政府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要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并针对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对配套政策加以改进。

(四) 提高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利益

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在实际工作中要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 协调好、解决好各类不同的利益冲突。转型时期的中国, 社会发展还很不均衡, 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矛盾, 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突发事件与群体性事件危害着社会稳定。因此, 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应从大局出发, 不断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演变规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在正确分析矛盾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对策:一是积极借鉴国外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处理矛盾与利益纠纷的有益经验, 并根据我国实际, 建立全方位、多渠道、法治化和系统性的矛盾调节机制;二是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 正视现实中的利益矛盾。在实践中建立起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并综合运用多种合法手段, 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三是要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真正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唐铁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动态, 2005 (10) .

[2]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篇3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目标,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阶层化、社会关系复杂化的趋势,不断涌现出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道德失范、信任危机等。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新方式的对策研究,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这个过程是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公众互动的过程,是执行和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是管理活动,也是服务活动。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上发生了三大方面的范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在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规范并协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政府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

目前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式上仍然存在管理界限封闭、管理方式单一、管理目标短期等突出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往往是无效管理、高成本管理,甚至出现有些管理不仅不能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反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式管理与社会权利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体性、多元性日益突出,社会自下而上地对政府行为和管理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也就日益增强,因此,简单延续传统做法很容易造成政府意图和社会意愿、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利、政府管理方式和社会选择方式之间的冲撞,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单一的行政化管理与复杂社会利益的矛盾。控制型的社会管理必然依赖行政手段去推行,但在管理实践中,行政手段往往是指令性、强制性地加以执行,实践中难以应对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社会利益格局。三是封闭式条块管理与开放社会的矛盾。在开放的社会里,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封闭条块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各成员的多样性利益要求,传统式的单位化社会管理已不再适用。

为了预防社会失序,地方政府必须找到适应当前形势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在思考和探索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方面,需要一方面坚持和强化新型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和健全分级、分类、分权的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架构和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有序合作、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借鉴和运用市场化、预警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的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加以本土化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新形势。同时还要有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首先,树立新型的社会管理理念。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派克认为,任何制度形成时都是带着价值色彩的,这个带有价值色彩的东西在维系着制度的运行。这说明任何制度都体现着某种价值理念。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明确公民个人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服务的供给、公益事业的开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引导人民有序参与,努力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公平正义的理念,它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他关照的是人的行为、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是否符合人性;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将公平正义视为核心价值,其中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三是依法管理的理念。作为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社会管理,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来进行,依法进行社会管理是依法治国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次,构建政府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的特质决定了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也就是说,进行社会管理的组织者、参加者或行动者,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等,所以,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对有关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过程,也是各种社会力量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的过程,即社会自治管理和社会自我协调。社会管理的复杂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管理方式的多样性,政府仅仅依靠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手段,是远远无法胜任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的,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当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并检验其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应当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社会管理方式,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为我所用。

再次,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管理格局的制度化表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涉及方方面面,进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确定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点。建立健全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当前应抓好以下四点: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三是建立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社会监督网络。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篇4

一是干预经营,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直在很多部门单位同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习惯于出现问题,就要求加大审批力度,增加审批事项,甚至越俎代疱,把本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调节管理的事统统包揽过来。同时,还存在着审批事项法律依据不充分,审批条件、程序不公开,审批责任不明确,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审批与收费挂钩等问题,这样不仅容易造成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更直接影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干扰企业自主经营,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二是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还不能得到全面禁止。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投入采取税外加费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对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缺乏强有力的监控管理措施,这就使一些政府部门大权在握,为其利用公共权力谋取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是不遗余力来争取审批收费权,存在着增设“门槛”,增加办事环节的现象,甚至造成多重管理、重复收费等问题,借加强管理之名,行收费牟利之实。

三是执法不严,侍权干预,行政执法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行政管理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经济秩序、实行公平竞争上。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当好社会、市场赛场上的“裁判员”。现实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转轨,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不够规范,监督约束机制不够有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种种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如各种地方保护,限制资源流出、商品流入;政府部门借管理之名,插手企业事务,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同程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多年来,政府职能转变集中于经济领域,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放开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所谓经济职能转变,其核心问题是确定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在哪些方面有所不为。时至今日,就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言,我们的理念和认识已基本到位,深化职能转变必然触及那些不那么泾渭分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职能不再是“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所能回答得了的,它与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密切相关,与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相应地,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新的表现形式。举例而言,各级政府都承担着经济职能,但不同层级政府在履职方式和手段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各级政府都“该管”经济,其分野主要在于怎样去管。“怎样管”和“该不该管”就这样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着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再是回答该不该管,而要深入到“如何去管”的问题。这一点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同样适合于政府的其它职能领域。

其次,要进一步认清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笔者认为,未来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扩大内需使消费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摆脱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牺牲为代价的可持续陷阱,靠知识经济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改变非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等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政府经济职能及履职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新的要求。第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深化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相关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任务目标和基本方向,这些都和政府的经济职能密切相关,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来着力点之一。具体来说,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

3、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4、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

第三,要准确把握职能转变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前面已提及,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其侧重点不再是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是深入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即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1、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十一五规划》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进一步转换——从“积极的经济主体”到“制度保障者、市场环境缔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转移。这是政府经济角色归位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政府在社会职能中的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考虑到提出的时代背景,强化的着力点应在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等方面。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积极的经济主体”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归位,那么在社会职能领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应该有两条:一是“慈父”与“组织协调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鱼者”与“授渔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

3、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说社会职能具有“倾斜性特征”,强化社会职能主要表现为对弱势群体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救助、保护和扶持,公共服务则具有“普遍性特征”,强化公共服务意味着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一视同仁地增加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等等。

就普遍性公共服务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区分和理性选择:一方面,承认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份内职责;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公共服务不一定由政府独家垄断生产。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安排者”决定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做,做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至于多数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外包、政府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由于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公共服务市场化在我国正面临责难和质疑。笔者认为,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没有错,所要反思的仅仅是市场化的内容及具体形式。市场化具有多样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责任”的市场化——把本应是政府“份内职责”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也可以是“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在政府承担安排者责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务生产过程的市场化,通过多元生产者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四,要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承担的职能。

1、计划职能。政府的计划管理职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补充市场的缺陷与不足,确定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导向。

2、调控职能。政府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措施、运用法律手段、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等调控措施,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由政府化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能靠行政命令。

3、服务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经济主体强化内部管理,但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政府转变职能很重要的是增强服务职能,主要是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行政协调功能;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4、监督职能。政府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强调监督检查职能,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确保经济建设健康运行。

5、稳定职能。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要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的实施理念。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和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下,深化职能转变需要实施方式的创新,包括先进的实施理念和有效的实施机制两个基本层面。笔者认为,深化职能转变过程中应该提倡和坚持以下理念或原则。

1、“协同政府”理念。协同政府的核心是“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高度协调即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制度化沟通和协商机制,克服公共决策的部门化,确保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决策的战略性则强调公共决策从长远出发,避免决策成为对目前现实压力的被动应付。协同政府还包括政府部门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同,首先是公民参与,其次是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

2、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实践中部门争夺审批权和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可为见证。所谓“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门向结果负责,权力获取与权力行使的目标和结果密切挂钩。

3、“可持续性”理念。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亮点和突出特征之一,同样存在可持续问题,而且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4、“管理精致化”原则。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理念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技术和机制的构建,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管理精致化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目的是实现细致化、科学化和操作化,这应该体现在变革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优先项选择、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

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主导权在政府,主动权在政府,关键环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政府只有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重审批重管理转到重执法服务上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三个协调”。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制度把政府的职能固化下来。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确保政府及其部门实现行使职权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要通过强化立法,完善配套制度,努力做到“三个协调”,即: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要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这种转变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能否有效地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所以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对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组织,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得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创造和引导。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市场机制,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真正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健全社会组织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也使许多职能从政府转移到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同样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政府不能对社会组织放任不管,要积极予以引导和管理,促使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分担传统体制的部分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政府转变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理国有企业,而仅仅是管理方式的转变,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体制下的政企关系,不仅仅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搞活的目的。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开展了对相对集中行政审批研究探索、行政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确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予以精简、规范;对部门之间重复、多头交叉的审批予以归并。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真正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部门从过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法制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是政府的职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职。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执法必严保公正,以违法必究顺民心,以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论干部,确保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四是塑造诚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从不同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实际就是转变政府形象,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体操作中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要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要大兴学习研究之风,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摆脱文山会海,挤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各项决策建立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起新时期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作者:**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杨洪坡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科员 王凤河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2004年, 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 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 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的基本要求。近些几年来,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有差距, 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服务理念有待加强;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与民众沟通不足, 公众参与不足;监督机制弱化乏力;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本文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并提出有效路径。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至于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理论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些认为, 服务型政府与其他政府的根本区别体现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有些认为, 服务型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服务者, 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来决定, 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2)

以上几种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综上所述, 服务型政府是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新型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 与管制型政府相比有几点不同:

首先, 在管理理念上, 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须树立“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理念, 即以人为本, 以追求公民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其次, 在管理职能上, 服务型政府以向公民、社会提供服务或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提供服务为基本内容。

最后, 在管理方式上, 服务型政府以人人参与、互相合作以及说服、指导、协商等为基本方式。

二、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一) 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的关系

各级人民政府管了很多不应该由其管或管不好的事, 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 放在企业、事业、社会组织, 让他们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处理, 也是可以办得很好。由此可见, 行政权力社会化, 通过“分权”和“还权”, 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给企业和社会, 只有当人民做不了或不想做的事的时候, 才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对人民从事的公共服务, 应积极地加以引导、规制和监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是息息相关的,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的表现形式之一, 有些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提供所有的服务, 是万能政府,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仅是保障对公民需要的所有服务、所有公共物品的提供。

(二) 服务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公民社会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长必然导致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也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政府职能更多地向社会转移, 所以, 民间的社会自主组织、社会团体提供也可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三) 服务与规制的关系

服务或规制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而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公共服务却不只是服务型政府的唯一职能,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政府职能的阐述, 除了“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外, 服务型政府还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 这些职能统称为规制。规制是指社会公权力主体对社会、市场和相对人活动的规范、调节、监控。审批和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是规制的主要表现形式。相比公共服务职能所占比重而言, 服务型政府下的规制职能在其整个职能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要正确发挥规制的积极作用, 分清楚哪些是属于服务, 哪些属于规制, 不要将规制等同于服务, 有些地方将政府所有的职能都视为服务职能, 例如, 政府认为, 对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是服务, 同时认为对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过程中, 注重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和对下岗职工进行安置也是服务, 其实不然, 对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是规制。

(四) 服务与法治的关系

服务贯穿于法治始终, 法治是服务的基本保障方式之一。有限政府的本质是服务政府, 即为人民服务, 服务不是无限制的服务, 必须以法治加以制约和通过法治加以保障。所以, 政府在行使职能时, 必须要依法、守法。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模式等方面,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 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急待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主要抓好市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管理和社会管理。通过行政权力社会化, 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交给企业和社会。

根据《行政许可法》, 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不断创新审批方式, 形成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有效制度安排, 保证公共服务的稳定性。

(二)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财政基础。将较多的资源投入提高社会公众福利上来, 健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财政制度。

(三) 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具有乐于奉献、高素质的队伍

公务员代表政府形象, 公务员服务意识的转变直接决定人民对政府的看法, 公务员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 一项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及其所达到的效果如何, 主要在于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目前, 有些认为, 去政府办事, 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互相推诿的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要培养一支具有乐于奉献、高素质的队伍。政府应定期对公务员从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责任意识、服务利益、爱岗敬业等方面进行培训。政府对公务员的业绩及考评须联系在一起, 不断完善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8-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2.

[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7) .

[4]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J].理论前沿, 2003 (23) .

[5]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J].理论前沿, 2003 (23) .

上一篇: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下一篇: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