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共8篇)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篇1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

(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科学的育人观

(三)正确的学生观

(四)现代的教学观

(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 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 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简述实施义务教育的意义。第一,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制度的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

第二,义务教育既能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得好;师生互动得好;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初级中等职业教育 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注定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指定对象,但是,在教育过程

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互动,而且还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

(三)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曾出现过两种片面的认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出精神和创造才能。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学生转动。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都势必会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应该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应。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即使相对独立的,有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调节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有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

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请问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

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义务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试述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第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第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

第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第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第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第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如何理解中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中小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表性和典型性。第三,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机会、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的指导的活动哦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4)现代学校个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树立教师专业意识,第二,做勤奋的学习者。第三,做有效的研究者。第四,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

简要回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第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第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第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

第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爱岗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怎样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展开论述)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展开论述)(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如何理解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古代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所在。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产婆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在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

应当如何评价班级授课

制?

优点:第一,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

第二,教师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第三,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有利第四,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的大脑活动规律和用脑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教育教学权 学术研究权 学生管理权 报酬待遇权 参与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试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第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

物质前提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第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辨证统一。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习内容、途径、方法的指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篇2

电力行业把职校作为培养基地, 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是熟悉岗位要求, 能提出切实的岗位标准, 能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规划;其次, 可以在行业内部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形成激励机制, 保证劳动准入制的真正实行。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需要调整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 把技能培训内容和行业发展新技术及时纳入教学计划, 使之更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 缓解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技能型人才短缺等现象。

我校根据电力行业特点, 以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 以课程的构建为突破口, 以提高取证率为目的, 做了一些尝试。

1 以职业分析为先导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对职业的分析, 源于企业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及专业人员的自身追求, 通过专业选择、设计、调整, 已形成有特色的发变电运行与检修、输配电运行与检修、多种经营等专业体系。

通过职教办学的总结, 对学员实习与就业的信息反馈的研究, 向用人单位、企业进行的调查和咨询, 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及职业新趋势的了解与分析, 在一定理性高度上, 我们明确定位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热爱祖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合格+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技能的角度看,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员, 具有较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它的专业技能;从能力的角度看,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员具有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 并具有不断学习、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并由此细化为各专业培养目标。

2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结构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我们将各专业人员上岗必备的全部专项能力分类分解, 按其性质归并综合, 以此确定专业类课程。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人才规格和学习年限, 由实践到理论, 编排课程结构与教学序列。

2.1 在学科课程方面, 尝试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 兼具学历教育和岗位增减双重功能。

“宽基础”注重学员学习某专业最核心、最不可缺少的文化专业基础及今后发展“后劲”的培养。“活模块”注重学员职业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位、跨职业能力及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 以“适应”为原则, 体现“三性”:文化知识的基础性, 适应升学深造、继续学习以及终身受教育的需要;专业理论以及技能的灵活性, 适应职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职业岗位的需求;职业咨询与指导的针对性, 适应劳动力市场以及学员应岗、跨岗、跨职业的需求。

我们培养目标中的“合格”与“特长”, 主要通过学历“毕业证”和学校的“特长证”来检测:“一专”和“多能”, 主要通过本专业的“行业技能等级证”和“行业单项技能等级证”来考核。

2.2 活动课程方面, 抓个性特长培养, 抓规范教育

我校由自己的教育或外聘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开展变电检修、配电线路、抄表收费核算等数十门专业课, 构建学员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并以相应的“特长”标准进行评估。

2.3 隐形课程方面, 我们力求三个“最佳”

创建最佳的生活环境;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争取最佳的人格示范, 以此保障和促进学员的成长成才。

根据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我们强化学习思想的转变, 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和“合格+特长”可以“人人成才”的观念。通过课程改革, 实现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改革, 改变了学员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促进学员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逐步提高, 促进学员成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职业岗位的合格人才。

3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提高取证率

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员在能力与素质上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行业对从业人员岗位资格的规范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提高取证率, 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课题。我校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职业培训的最根本依据。

我校注意加强对国家职业标准的研究, 并且以此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相吻合;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职业标准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相互沟通, 提高了取证率, 真正实现学员“双证”毕业。

我校是河南省电力行业特殊工种职业鉴定站, 以河南省电力系统为依托, 拥有的教室、仪器、设备、场地完全可以满足鉴定的需要。鉴定站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员的招收、学习、考核、鉴定到结业发证均有章可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仅我校所承担鉴定的工种,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已在培训、鉴定中得到广泛地运用。为了跟踪前沿科学技术, 确保鉴定的质量, 我校加大了投入, 购进了一批与现场同步的仪器设备, 并在鉴定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职业技能鉴定之前,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筛选以外, 我校着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把课堂搬进实训教室。在专业教室里安置了多媒体影像设备, 使培训内容形象生动。重视考评员队伍的建设。由河南省电力公司统一试题, 确保鉴定质量, 严格考务管理, 统一评分标准和评卷流程。从措施上保证了鉴定工作的公正性, 搞好档案管理, 重视原始记录的保存和管理, 及时归档。

编写大纲和教材:根据学员的文化、技术基础和考评特点, 狠抓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编写了各工种培训教学大纲和学习资料, 编写了多套培训教材。

培训内容模块化分类,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 节省培训成本;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器件的准备。通过操作, 该模块化教学方式利于提高学员的技能鉴定合格率, 深受学员欢迎, 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教育的目的是快乐的 篇3

孩子们升入五年级后,明显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尤其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渐渐成了课后的话题。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接触的社会知识也是迥异的。临近期末了,我的班上有几个孩子心思都没放在学习上,总是能听到任课教师们反映这几个孩子上课讲笑话,嘻嘻哈哈传纸条。这不,我还没找他们谈心,事情就发生了——

一次数学考试,他们又在考场上传纸条被发现了。我打开数学考场上他们传阅的纸条,成人化直白的语言让我不由得火冒三丈,同时更是多了些手足无措。看着面前这三个孩子,我真的不敢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的班级里。看着泪流满面的孩子,我羞愧地说了一句:“你们知道你们写的这些内容不单伤害了别人,更伤害了你们自己吗?”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哭声又进入了新高潮。我拿着纸条走出了办公室,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冲动是魔鬼。”仔细地读了几遍上面的内容后,我多了一些理智和冷静。我又回到办公室,和他们进行了事情的调查。孩子们都害怕我会请家长,这一反应让我顿时明白了我忽略了与家长的合作,因为这几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很特别。

小红,父母离异,由父亲和爷爷奶奶带大,但她经常回母亲家住。母亲爱修眉、化妆、打麻将……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和时尚的打扮经常影响着她的成长。平时机灵、活泼的她也是学习不主动,喜欢和男同学打闹。

小玲,平时乖巧的女孩子,但是父母管教过于严格,中学式的教育用在平时就胆小、不爱表现的她身上,让她更多了一些沉默的叛逆。

小志,敏感的性格加上父亲的英年早逝让他总是脸上挂着惆怅,让人摸不透他的心思。母亲忙于工作,加之过于的溺爱,让孩子性格上更多了些孤僻和脆弱。

面对孩子们的特殊情况,先和父母交流是必须的。于是,我请来了他们的父母,情况说明后,他们的父母在吃惊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不知所措。在和父母的沟通中,他们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忽视。我也和他们达成一致,回去教育孩子时要就事论事,要和孩子说清楚事情的严重性,但关于纸条里的语言我则淡化处理了。找家长教育,这只是暂时解决的办法,我深深地明白,他们还要在班级里生活,因此,这些问题是一定要根除的。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告诉我,孩子在这个年纪都会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教师如果莽撞处理,一旦问题处理不当,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损伤;但如果不及时、周全地去处理,问题又会像病菌一样扩散蔓延。下午,我坐在办公室里回想着发生的一切,正在重整思路的时候,班上的任课教师冲了进来,再次向我递来了小红写的“告白书”。怎么办?看着字条上歪歪扭扭的潦草字迹。突然,我灵机一动,或许这个方法有效。

放学后,我把小红找到了办公室,酸奶、水果、零食让我们之间的谈心轻松了许多。她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我知道错了,下次我上课不敢再传纸条了。”还没等我做出回应,她马上补充到:“不写这类纸条了。”我沉默地微笑着,递给她一杯酸奶。她疑惑地看着我,打开了酸奶,喝了。沉默一直充斥在空气里,两杯酸奶喝下去后,我拿出了纸条微笑着对她说:“小红,老师早上已经把利弊给你说得很明白了,为什么下午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能告诉我原因吗?”话音刚落,只见她红着脸告诉我:“学不进去,快期末了,没意思。”

“那为什么会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呢?”

“觉得好玩。”

“那你明白,你写了这些会给你和同学们带来什么吗?”

“刚开始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那你希望我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不知道。”

“我觉得这纸条不是不可以写,纸条上的内容也可以讨论。”

“啊?”小红惊讶地叫出来。

我乘势又递了一杯酸奶给她,说:“再来一杯吧。”她连忙推脱说:“老师,这个时间该吃饭啦,喝酸奶只会越来越饿,填不饱肚子的。”我也恍然大悟地对她说:“你不说老师都忽略了,其实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和刚才喝酸奶有很大的联系,你回家想想吧。”

第二天,小红上课很安静,发言也积极了。

第三天,小红下了第三节课就冲到我办公室里说:“老师,我错了,我明白了,你没有责怪我,我做的事情不符合当时的情境,可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说完她大哭起来,我拉着她的手坐了下来:“哭够了,我们就讨论解决的办法吧。”我的心平静了一些,总算第一步走通了。等小红心绪平静后,我拿出了她的纸条对她说:“你看,这些内容都很前卫,就是字写得太难看了,看来得好好练练了,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来练字……”小红听后破涕为笑。之后我们约定,纸条以后可以写,但是只允许在我的语文课上写给我,且最重要的是字要写好。就这样,我们达成了一致,我们也成了能彼此交换秘密的朋友。

在以后的复习当中,小红再也没有写过超出年龄范围的话语。她的生活中多了快乐、坦诚和信心,她的学习中多了专注、进步和积极。我曾经几次假想过,如果我当时很严肃,刻意地去和她谈论这件事情,那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一个孩子在懵懂的时候接触到了本不属于她这个年龄应该知道的东西,我们身为教育者,就应该更多地运用智慧和爱去淡化这种不良的行为,去包容她们,让她们接受我们,从而自愿把手伸向我们,接受我们的帮助。

自由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篇4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的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作者的许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作者关注贫困国家研究人口、粮食与自由的关系,文化、人权也是作者本书的讨论对象,特别是把非洲、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做了比较分析,所以我认为这本著作完全可以看做一本发展经济学的著作。

作者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狭隘的发展观和视角(关注收入、效用、财富的最大化),这种狭隘的发展观是功利主义的,重视发展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程序。而“自由至上主义”却又全神贯注于自由权的程序忽视了某些程序导致的后果。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不仅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就是扩展人类的实质自由而且自由对发展具有工具性作用。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工具性自由的扩展对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发展的手段。这一观点在当今的中国实在是再适用不过了。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发展。虽然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平均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GDP一翻再翻,可是正是由于我们注重财富收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的狭隘的发展观念,才形成了双轨制的跛足的发展轨迹,导致了如今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也难怪西方国家抓住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不放大做文章。从改革的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靠的是外资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出口优势,以牺牲农民农村的利益来发展城市。经济虽然发展了可人们的自由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一个回首总结经验的关键时期,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不仅使我们找到了改革过程的缺陷也给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打破双轨制、牢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是当务之需。喜见十七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探索的任务,政治改革的推进民主的推行必将扩展人们的政治自由,创造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快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

在谈到传统、文化与发展的冲突问题时,发展乐观派认为富裕而幸福比贫困而传统更好,悲观主义者认为发展使传统、文化消亡,发展对于国家是有害的。而阿玛蒂亚森认为这个争论实际上关系到权威和合法性的问题。如果在经济和社会变化中,某些传统的部分不可能保留下来,那么这个不可避免的取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必须由那些被直接涉及到的人民做出决定,必须允许人民自由地决定哪些传统是他们愿意服从的或不愿意服从的,一旦人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和决定,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遵守,这是发展的合法性来源。此外,参与决定要求有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技能,否定任何一个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就直接违反了参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显然这样的一个观点完全源于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西方民主国家应该是可行的,而在人口众多且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国家是不太可行的。如何形成一种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制度,难道要像全民公投一样吗?在省县直选都没有实现的现实面前,这种想法实在是太愚蠢了。也难怪现实中更多的是精英们、官僚们垄断决定权了。同时我也在担心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们对这些决定没有参与的热情怎么办?难道少数人做出的决定可以作为

遵循的规则吗?当反对派与支持派势均力敌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作者没有进一步讨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他本书的讨论范围吧。

学习是基础实践是目的 篇5

通过聆听廖局长科学发展观动员讲话,参加了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评判,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强大理论武器。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效,首先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时间、下功夫认真学习、掌握要领,深入研读、吃透精神,要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根基、实践特征及其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驾驭国内复杂局面、推动袁州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财政管理上水平的能力。

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实践是学习的归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把学习了掌握好的东西束之高阁,那还不如不要浪费时间去学,纸上谈兵只会害人误已,甚至祸国殃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所学到的所掌握了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武器运用在日常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篇6

我们都是平价酒店的代表,问题是,我们已经做到了“平价”,已经做到了让利于民,但我们的做法往往是“打死也不说”,这“不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不知道”,消费者“不知道”自然 “不会来”,而消费者“不会来”我们就“没效益”,做酒店“没效益”,我们还忙活个啥?。

王老吉和加多宝最近掀起红罐争,现在的加多宝即过去的王老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CCTV上“喊”之前,它只是偏安一隅的一个地方性品牌,年销售额过亿都很难,但认识到“有了快感就要喊”的重要性后,年销售额达到180个亿以上,1亿与180亿,这就是“喊”与“不喊”的差别。

所以,今天我们谈平价,“做到”不是目的,让消费者“知道”才是目的。在国内讲课,像济南的宏济堂、郑州、温州的一些企业,邵珠富均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多企业和产品是“知道的都说好,可惜好多人不知道”。显然,这“不知道”导致的结果是,即便真的好,也犹如黑夜里抛媚眼,无济于事。而让消费者“不知道”,肯定不是在座各位希望发生的事情。

2、酒店营销三重境界:“不怕巷子深”“怕巷子深”和“帅卖怪坏”

过去我们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纯从产品层面上来讲的,只要有好酒,就不愁卖。

后来讲,“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强调了会吆喝会宣传的重要性,思维方式上又进了一步。

可今天,我要说的是,不论你酒“香不香”、巷子“深不深”都与营销关系不大,因为世界上“香”的酒有得是,巷子再“深”,只要做广告,也完全可以让更多消费者知道。邵珠富认为,现在营销讲究的是“帅卖怪坏”,过了临界点后的产品和酒店,特点才是第一位的。你必须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元素”,这个“元素”就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酒店)的地方。有的酒店特点鲜明,推广起来较容易,有的酒店特点太多,认知容易产生混乱,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协助推广了,举个例子,8月19日,星期五,下了全年最大一场雨,全白天没停过,当天拿着济南时报来就餐的到三百多人,再加上第二、三天是周六周日,前后共来1000多人,

为何?因为8月19日济南时报餐饮版刊登了一篇文章《98元,吃带有鱼翅的巴西烤肉》,是国内一有点名气的软文专家写的。一篇800字文章能带来1000多食客,原因就在于文章写出了巴西烤肉的“帅卖怪坏”来。

再比如今天开会的古堡大酒店,邵珠富曾帮助他们打造了几个内容:一、主题餐厅,共分四大主题:1)洞庭湖野生甲鱼宴;2内蒙古礼品羔羊宴;3)牛气冲天牛头宴;4)沂蒙山九斤黄宴。其中,洞庭湖野生甲鱼宴邵珠富又给打造了一句“三大怪”的顺口溜:“这里甲鱼有‘三大怪’:坐着飞机来,爪子比刀子快,加工的时候任何佐料不用带”,一句话就把“新鲜、野生、原材料好”等元素透露出来,而且还好记、利于传播。所以当时这里的甲鱼卖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啤酒出厂是要经历过几道杀菌工序的:不杀菌的叫原浆,口感和营养均好但保存时间短;杀一遍菌叫纯生,口感和营养打了折扣但整体还不错;再杀一遍菌就成优质了,口感和营养均差些但保存时间久;而若是再杀一遍菌的话,价值就等同白开水了。所以啤酒越新鲜,口感和营养价值越高,基于此,邵珠富给古堡大酒店打造了一个“30秒啤酒”概念:“从流水线到餐桌,只需30秒”。毫无疑问,这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新鲜的啤酒”了吧?因为这里利用的正是原趵突泉啤酒厂家的工艺和技术,且坐落在原来的厂址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嘛。

3、大声“喊”,换着花样“喊”,拟联合诸位推广“三光”政策

今天成立平价酒店联盟、发表平价宣言,就是要“喊”出我们的声音。老虎不发威,可能会被当病猫,我们不“喊”消费者又怎么知道我们平价呢?所以要大声“喊”,要变着花样“喊”、换不同人“喊”。下一步我们拟推广“三光”政策,通过圈子营销形式达到聚焦的效果。包括:把你的菜给订光,把你上桌的菜给吃光,把酒店所有的空位给占光。通过我们组织的“草根吃货”“记者吃货”和“老板吃货”的形式,组成AA制的品鉴团,开展眼球争夺战,我们各部门都有很多这种资源,我们完全有能力整合这种资源,为大家服好务。相信大家的酒店会越炒越火的。谢谢大家。

中国教育目的观演变的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实践,演变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活动的实践走向, 诸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等;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的内核。新时期以来, 伴随着国内各个方面的改革开放, 有关教育目的转型、演变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关于教育目的的演变的历史考察, 至少出现过两条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条是按照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历史类型, 考察它们各自发生发展的历程;一条是沿着社会形态的演变线索, 逐一考察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观历史类型演变的研究视角

从目前教育目的研究情况来看, 多数研究者在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 将教育目的观分为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如在扈中平的《教育目的论》一书中, 围绕着如何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各自的地位及关系, 将教育目的归纳总结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两种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 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陈桂生先生认为:"惟因教育目的属于'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不妨说, 有多少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少关于教育目的的取向;甚至也可以说, 正因为存在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 才形成不同的教育价值理论"。因此, 他将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可能产生的抉择和人们曾经作过的抉择进行统一分析, 依据教育目的的哲学背景, 立足于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新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完满生活预备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永恒主义的价值取向几方面对教育目的进行了介绍。

柳海民所编著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有关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进行过系统论述。书中依据不同的立足点将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归纳总结为四种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出发, 教育目的论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2.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来看, 教育目的论有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认为, 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 为教育所内含;外在目的论主张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外, 教育过程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教育中的人才有目的。3.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 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4.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 经政治经济学的论证, 在工人革命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历史考察的深入, 揭示出教育目的丰富的历史类型和历史层次, 而这些历史类型在教育目的理论陈述中或多或少都有所反映。给中国现时代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和理论探讨, 展现出宽广的历史视野。

2不同社会形态中教育目的观演变的研究视角

(一) 关于古代儒家教育目的观的研究

由于时代的演变和人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教育目的的内容和提法各异。因此, 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形态的演变出发, 研究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教育主流思想及其所推崇的教育目的观。由此可窥探出教育目的观的演变特点。

由古至今, 在中国教育与哲学处于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思想对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产生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也往往成为哲学思想的实验或实践。在先秦时代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将这种特征表现的尤其突出。因此, 韩钟文在《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一书中, 通过对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研究, 阐述儒家教育思想当中的一些问题, 其中对先秦儒家教育目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对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目的论的独特个性的理解和阐发之上。他认为:"先秦时代的儒、墨、道、法诸学派, 顺应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及文化更新的历史趋势, 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当时业已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 创办私学, 广招门徒, 立说讲学, 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即实践'内圣外王之道'。"

李如密专著的《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一书中, 以中国各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线索, 将不同时期儒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教育目的观分别进行论述, 并将其具体内容及所规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综合归纳, 通过该研究能够直接了解到早期儒家学派及其后世儒家学派教育目的的明确表述, 并从中探寻其变化规律。

(二) 关于近现代中国教育目的观的研究

浙江大学杨天平曾对晚清时期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演变过程及其内容、形态和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整理和评述, 从而揭示了教育宗旨这一概念在清季五十年间由简单到丰富, 由分散到综合, 进而逐步规范一同的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孙杰专著的《五四时期教育目标研究》, 从教育目标的生成、过程、延伸和发展四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目的在五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中的演变进行了论述, 通过该研究, 为我们深刻了解五四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利参考。

张传燧的专著《中国教学论史纲》, 书中涉及到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其中专设一章对中国教育目的在每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作者在书中以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家为线索, 从教育家们的具体教育主张及其教育目的观出发, 并总结了不同时期教学目的的不同特点。张运红、冯增俊在《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一文中, 立足于思想层面的教育目的从中国古代、近现代至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教育目的观转型的必然性的结论, 由此提出我国教育目的观转型的方向定位于培养普通人。

3教育目的最终定位演变的研究视角

(一) 教育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在历史上儒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明确的教育目的, 因为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内容和途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关于他的论著当中, 就非常明确的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论语》记载着子路曾向孔子问"君子"的论述。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据此, 后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者李如密在其所著的《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一书中将孔子的教育目的总结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 培养"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的士或君子。君子的品格归为两方面, 对己要能"修己", 对人要能"安人"。前者是德, 后者是才, 即德才兼备治国安民的人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后世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 教育应培养经世济用的"人才"

鸦片战争的炮声将许多中国人从历史的麻木状态中惊醒的同时, 也使得中国人睁开双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大批有识之士由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开始, 开始了一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救国救民之路。洋务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张之洞曾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 具体化在人才问题之上, 则是培养经世济用的"洋务人才"。以此可作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

甲午战争之后洋务派的教育思想幻梦彻底破灭, 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维新派同样清醒的意识到人才的培养对于救国图存的意义。因此, 在其描绘的教育蓝图中, 梁启超提出要培养"新民"作为其教育目的。这种"'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 诸如国家思想, 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等"。

1957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及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人"

除此之外, 扈中平在《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一文中认为:"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 应该说都各其特定的合理性, 各有其时代性和针对性, 而且从这些提法的变化来看, 也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 但这些提法仍不够理想, 内涵不够丰富, 外延不够完整, 不能完全表达教育总目的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认为, 作为教育的总目的, 定位于培养'人'更具有合理性"。

而于忠海在其专著《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中将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的观定义为"终极者"的园艺教育目的观, 随即提出当代教育理论中新的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普通人"的教育观念。由此可知,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对所需要培养的人的要求都不一样, 因此对教育目的的定位也不断的在发生变化。

4教育目的观的演变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然, 教育史界对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已有了不少了研究成果。在仔细研读这些研究成果后发现, 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 以往出现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教材和专著中的某些章节形式出现, 而专门研究教育目的观演变的论文并不多。在此基础上,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上所存在的不同, 而对教育目的观演变的历史原因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却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第二,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当中的核心问题, 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却存在着混乱。翻开众多关于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书籍, 很难找出两条完全相同的定义。在理论研究中, 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应然与实然等众多分歧更是争论不休。而"教育目的是什么?、恰当地找出这些目的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方法是什么?"等的这些问题目前都处于混乱并亟待解决的状态。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篇8

“安身立命”就是通天接地

时代在变迁。以前的农业社会时代,聚族而居、聚村而居,读书人有限。我们讲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个“士”,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的那个“士”,是上面一个“十”,底下一个“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成为“士”,所以大家努力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出人头地”。

在进入所谓的现代化的进程之前,当教育没有这么普及、知识没有这么丰富、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是在另外一种处境下生活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农夫,他当时也要求我们这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谈的“出人头地”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一个非常深层的“安身立命”的道理。这个“安身立命”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要通天接地,人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的。

现代教育鼓励竞争意义的“出人头地”

现在不同了,现在的孩子离开了自然的天地,进入到一个人所建构的世界,而且是西方近现代以来建构成的现代性社会之中。在这个社会里,人跟天地是疏离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具性、合理性,甚至是一种理性法则变得重要起来。追求欲望,追求此生此世欲望的彻底满足,甚至追求拥有更大能力去获得更多资源来满足欲望,变成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认知。

现在的问题是,在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偏差,造成了现在整个世界“一往而不复”,一直往前走回不来了,这是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一个特性。在这个特性下,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出人头地”,而这个“出人头地”是竞争意义下的“出人头地”,它早已经偏离了“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更宽广、更有深度的背景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有些人认为,近现代以来,人类用这样的方式过活是有问题的,人类不能再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养下一代。最前沿的思想家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非常不幸,还有很多人在所谓“现代化”的思考里来权衡这个问题,很多人想的仍然是如何满足“现代性”的欲望,或者怎么样通过一种工具性的合理法则获取更多的资源。

重新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这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很多朋友谈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整个人性道德教养方面面临逐渐滑坡的现象,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中国大陆的问题,它是全人类的问题。而我们如果能够好好地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就有机会为人类文明开启新的可能。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朝向一个方向,人类不能够把此生此世当下这个“我”的欲望的满足,当成唯一重要的指标,这是再清楚不过的。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师辈教书的年代,没有那么多项目、课题、奖项、限制,但是至少在人文学科方面出了很多大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如冯友兰、熊十力这样的大家,我们还有吗?是不是大家不够用功呢?也不是。因为在整个市场化、消费化的产出过程里,不少人已经成为工具性的存在了。

教育本来应该像江湖,“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可以游得快一点,如果它愿意,它也可以悠然自得游慢一点,但是现在的教育常常是逼使这条鱼要怎么样游得快,甚至限制在一个速度上。“道生之,德畜之”,教育应该是一种生长,而不是一种制造。

教育不是鼓励竞赛

现代人读书很多,接受的信息很多,但是不少人的价值观是混淆的。很多看似很合理的口号,其实是错误的。比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点”,这是台湾幼教的口号。有人说,那个起跑点很重要,要抓住恰当的起跑点才能够获胜。曾经有这样的电视节目,父母亲带着孩子,用各种方式诱引孩子往前攀爬,谁得胜了,后面的人就开始鼓掌。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然生长啊!家长为什么要驱使他呢?在人类文明控制欲下的竞争,玩玩可以,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机制,通过大众传播扩散到社会上去,就是很大的错误,我一直反对这种节目。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人类生长过程中,来自生命内在的一种召唤能力很重要,而这个召唤能力来自于对终极信仰有真正的体验或者真正的要求,因此才会启动你的这种功能,教育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启动这个动能。教育不是鼓励竞赛,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要追逐跟人竞争的卓越感,那种卓越感很容易异化成“有我无人”,它很难产生“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这种带有服务意识的人生观,或者说难以产生能够去担负更多责任的这样一种卓越感。而我们只有真正去正视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人的生命所重何在,我们才会明白怎么去做。

不能开口闭口就说“自我实现”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从来不以个人此生此世为核心来思考问题,而这个核心考虑的是个人如何处理跟天地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跟祖先的关系、跟前辈的关系,强调“礼有三本”。礼是一种具体实践的途径,讲的是在天地、人伦以及种种脉络中如何看待人。人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不应该从个体自我来思考问题。所以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我把它转译一下,意思是圣贤、师儒是文化教养之本,人的生命有自然的生命、有血缘生命、有文化教养的生命,人是在诸多脉络中来确立一个人的存在的。

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不是现在哪个教育学者开口闭口就说的“自我实现”,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我们的行为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前辈、对得起圣贤吗?

现在的教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做回自己的话,我们这一辈子就白活了,这是有些偏颇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也许在美国可以行得通。为什么?因为美国拥有很多资源,而它的人口仅占全世界的6.67%。

不要盲目地认为,到美国去以后就可以如何发展,我们要考量的是,在不同文明的背景下,如何让人类文明能够开启新的思考方向,不是什么“出人头地”,而是致力于“安身立命”,不是如何保持本国、本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而是推动人与人之间、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

以传统精神资源解决人类共有问题

我们的传统价值强调“望子成龙”,什么叫“人中龙凤”?是地位很高、权力很大、敛财很多吗?不是。孙中山讲得很好,“以天下为己任”,“有一人之力者,服一人之务;有十人之力者,服十人之务;有百人之力者,服百人之务”。国家也是这样,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了,不是要成为世界的霸权,而是要担负起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济弱扶倾”的责任。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的重点不在于“出人头地”,而在于“安身立命”。不要把“安身立命”同“出人头地”对立起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安身立命”一定能“出人头地”,但“出人头地”未必能“安身立命”。所以,教孩子应该教他“安身立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应该教他帮助别人,而不只是教他跟别人竞争。当你真正能够生长了,你也不用竞争了,你已经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了。

吴承恩、罗贯中虽然在功名上不行,但他们都足以安身立命,因为他们通过小说、通过写作,真正地“出人头地”了,大大超过了当时那些考上进士的所谓已经“出人头地”的人。要“安身立命”,人就要努力,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才可以真正启动生命的动能。

以车子在跑为例,如果大家想要真正地共利,那就是每一辆车要能“安身立命”,车速才会加快。如果每辆车都想超前,要“出人头地”,那么这个车在城市里是跑不动的。这里就牵涉到整个资源的分配以及重新调整。所以,我今天其实企图把这个问题带到人类文明更宏观的角度去想,我们必须好好地正视我们民族原先有的非常丰厚的精神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慢慢解决人类共有的问题。

上一篇:汽车广告宣传标语下一篇:关于雾霾天气防治措施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