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诗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若空游无所依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乙文以 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都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 甲乙两文都写了人在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但甲文侧重写景,寓情于景 。乙文则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 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都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们都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D. 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甲文以作者先乐后忧的对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乙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参考答案:
9.(3分)D
10.(3分)A
11.(4分)(评分说明:关键词有一个词没解释到位扣1分)
(1)(2分)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关键词:犬牙、差互)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教版九下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中的第二则) 全文仅106字, 又是一篇自读课文, 极易引起老师的忽视, 可这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篇有关庄子的短文, 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可能对庄子了解不够, 文本内容又少, 如忽略了占较大篇幅的插图, 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处, 对难点的教学只是草草收场, 可能就难以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 发现学生对插图中两个人物发生了争论, 我便顺水推舟, 让学生就图中两个人物谁是庄子谁是惠子, 展开辩论, 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过一番讨论, 有学生桂发言:我认为图中戴帽子的一个 (后一个) 是庄子, 另一个是惠子。因为: (1) 从衣着上看, 前面一个头上插着发簪, 身上披着披风, 有一种雍容华美、达官贵人的形象, 结合前一篇短文 (《惠子相梁》) 可知惠子贵为魏国宰相, 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惠子, 另一个则是庄子。 (2) 从两个人站的位置看, 惠子是梁都宰相, 对濠梁地区应该是极为熟悉的, 而庄子初到梁都, 人生地不熟, 两人游玩, 应该是惠子在前引路。 (3) 从两人的手势、谈吐情景想象, 庄子一手指着河中的鱼, 一手摇晃, 似是在否定惠子的话, 在作出解释, 与“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内容相似, 所以我认为庄子是戴帽子那人。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 该同学结合已学内容, 从人物衣着形象、身份地位、文本内容等方面对人物进行辨认, 自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不过, 马上就有学生郑反驳道:我认为前面的一个是庄子, 后面一个 (戴帽子) 是惠子。其一, 我认为这幅图是定格在文中的倒数第二句, 惠子问庄子他为什么知道鱼的快乐, 他认为庄子不是鱼, 所以一定就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所以脸上显出一种不相信的表情, 同时用手指着水中的鱼问庄子, 而接下来才是庄子给惠子说明理由。其二, 从前一篇《惠子相梁》中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美好品质的人, 所以他的形象是一身正气, 身姿端正的人, 而走在前面的人正好有这种形象, 所以我认为他是庄子, 而惠子在《惠子相梁》中表现出来的是见利忘义, 心胸狭窄, 所以图中画得自然是一种小人的猥琐形象, 而图中后一个人看起来正是这种形象, 所以我认为后面一个是惠子。其三, 庄子是一个哲学家, 思想家, 应常年在外讲说, 所以他无暇顾及生活细节, 从图上看, 前面一个人的胡子稠密, 又较零乱, 所以他应是庄子;而惠子因为在梁国担任宰相, 每天都要应酬很多官员, 出入各种正规场合, 所以他应该是很注重自己形象的, 后一个胡子修理得很整齐, 可以看出后面一个是惠子。学生观察多么仔细, 从人物表情、结合所学内容的人物品行分析;“猥琐”用得好, 把内容与插图形象结合起来;用人物身份加以合理想象“庄子是一个哲学家, 思想家, 常年在外讲说, 所以他无暇顾及生活细节”, “惠子在梁国担任宰相, 每天都要应酬很多官员, 出入各种正规场合, 所以他应该是很注重自己形象的”这样辩论分析, 自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学生陈辨驳道:我认为戴帽子的是庄子, 没戴帽子的是惠子。理由:第一, 从前一篇短文可知, 惠子是宰相, 因此穿着应该是很华丽, 而戴帽子的那个人 (庄子) 是智者, 所以穿着相比之下较为朴素、端庄。第二, 从前后位置看, 虽然庄子与惠子同为哲学家, 但庄子的才能比惠子高, 这一点可从前文惠子害怕庄子夺走他的宰相位可知。庄子更懂得怎样尊重别人, 虽然他们是好友, 但惠子毕竟是宰相, 理应走在前面。第三, 从手势上看, 从图中看出惠子是双手摊开, 一手指向桥下河, 他作为宰相, 礼仪方面当然要非常到位, 从文中“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正是这种手势的体现, 而庄子左手伸出食指指着小溪, 右手成掌向前, 从文中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也正是这种手势所表示内容。第四, 从表情来看, 惠子的表情似乎正在等待回答, 而庄子的表情是正在给惠子解答他提出的疑问, 因此要目视惠子。从以上四个理由来看, 我认为戴帽子的是庄子, 没戴帽子的是惠子。学生从插图中人物所穿衣服的好坏、人物所站位置、手势、人物表情等方面, 对人物的分析中, 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进一步了。
话音刚落, 学生邱抢着站起来反驳了:我支持前者是庄子, 后者 (戴帽子) 是惠子的观点。首先, 从前一则故事《惠子相梁》中可以看出, 惠子是梁国宰相, 可他不自信, 并且嫉妒比自己强、才能出众的庄子;庄子是一个自视清高的人, 有骨气, 志向高远, 有气节。图中前者衣衫端正, 正气凛然, 骨气凸显, 十分符合庄子的性格特点, 而后者形象猥琐, 身形卑躬, 尖嘴猴腮, 形象地表现了惠子对庄子的嫉妒心理。第二, 短文内容是惠子与庄子相约出游于濠水之滨, 庄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 有旷达胸怀,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前一篇短文中了解到他与惠子间的误会融释后, 心情自然高兴, 托情于物, 寄之于鱼, 他说“–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以此可以判断图中前者神采奕奕, 似有笑意的一定是庄子了。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 这个同学从文本中反应出的人物性格、插图中人物外貌、庄子哲学思想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 自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对邱同学的观点, 自然也有不服者, 学生文起来辨道:我认为戴帽子的是庄子, 没戴帽子的是惠子。因为: (1) 画面应该定格中最后一次对话上, 将对话译为白话就是, 惠子说:“我不是你, 也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这时结合画面, 再结合现实生活, 为加强语言的肯定, 惠子会将双手指向桥下河中的鱼, 眼神也将看着水里的鱼。而庄子将会反驳说“请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 而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时再结合画面, 联想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反驳另一个人就会去观注那个人的面部表情, 看他是否信服。 (2) 结合上一个故事, 可以看出惠子是个贪图名义的人, 而庄子是一个清心寡欲品质高雅的人, 而画面上, 没戴帽子的人从衣着上看明显要比戴帽子的那人要端庄、高雅得多。 (3) 联系以往所学古文了解到, 古代学者的风范, 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由于性格的温和和书卷的熏陶, 他们大多会去捻胡须, 由于这个习惯, 他们的胡子会是一撮非常平顺的山羊胡, 显然戴帽子的人比较符合学者, 而穿着好的那个人, 他由于地位高, 权势大, 他需要显示他强大的气场, 他的霸气, 他会任由胡荏生长, 不加打理, 显示他的高贵, 强大。综合以上三点, 我认为戴帽子的是庄子, 而另一个则是惠子。结合实际生活情景推断、文本内容与画面情景、从人物品质推测人物形象、从古代学者风范联想古人行动等, 不难看出该学生把本课所学知识与旧知联系起来思考, 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 不能不说是意料之外的效果。
还有从手势、眼神上去推断的, 学生杨辨道:我认为前面个是庄子, 后面一个 (戴帽子) 是惠子。我认为文中插图是定格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原因:前面一个人两只手的手指都是张开的, 并且两手都面向旁边河中的鱼儿, 用文中语句的意思就是“那鱼在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 这是鱼的快乐呀。”这正是庄子说的话。而在身后的那个戴帽子的右手伸出食指指向水中鱼, 而左手五指摊开对着前者, 且文中语句表达就是“你不是水中的鱼,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正是惠子说的话。这是根据两人手势来判断。另外就他两人的眼神, 由于惠子他刚当上宰相, 由于能力一般, 疑心很重, 常猜忌别人, 所以眼睛便总是会死死地察颜观色, 以便于“看”庄子心中所想, 是否有目的, 所以目光是一直注视着庄子的, 但庄子则不同:他是个淡泊名利、清高、志向高洁、睿智的人, 所以他才不会在意于别人的身份、地位、心思, 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 所以目光触及水中的鱼, 便以自己的愉悦情愫表达在水中的鱼上, 便认为鱼也悠闲自得和快乐, 这正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艺术家风范, 所以我认为前者是庄子, 后者 (戴帽子) 的是惠子。
这样的争论还在继续, 如有学生认为:“从头型上看:惠子是宰相, 是有身份的地位的人, 他头上有一个发髻, 所以戴帽子的人是庄子”“从胡须上看:一般作宰相的人, 要领导众多的人, 所以一定是很粗犷的, 而一般文人比较文雅, 所以戴帽子的人是庄子”“达官贵人在出行时会有披衫, 所以后面的人是庄子”“因为惠子是宰相, 刚开始惠子是在叫人搜捕庄子, 所以庄子来见惠子一定很隐藏的, 所以戴帽子的人是庄子”……
课前一段绕口令:板凳扁担小鱼小渠
师:在两千三百年前的一天,有一对朋友他们在濠水的桥上进行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他们就是庄子,惠子,大家先读一遍,注意圈画停顿,可以大声读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男生读一遍
师:注意到了字音,连停顿情感也带进去了,很好 屏幕显示濠梁 鲦鱼 吾的读音 下面请同学来轮流读四句话
是鱼之乐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即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下面再请同学读,如果能读出语气情感就更好了 让我们还原一下庄子惠子的对话场景——
要求:尽量用现代白话进行 尽量接近对话的原意 尽可能模拟人物的语气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讨论一分钟后
教师:我们请一位庄子吧,你也可以请一位惠子并出示背景文字 生:鲦鱼游得多快乐啊
生:你怎么知道的„„(两位同学说的很到位i,语气很逼真)
师:他们超出了老师的预料,用饱满的情感模拟出了当时的情景,有别的意见吗 生:应该是感到鱼的快乐,鱼的心情
师:他们把最难处理,最难翻译大都处理好了,但是要注意,已故 等次刚才他们连这些比较容易错的地方都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再还原,用文言文来还原,两个女生读 师:好,惠子同学有一个字读漏了,请注意,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生:读得太快了,因为他们出游是比较悠闲的,所以应该慢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思考的时候需要时间——要略有所思——
师:关于这场辩论,历来都有争论。你认为这场辩论谁赢了呢?感觉庄子略胜三分的举手。要不我们讨论一下,如果一件相同,那么说理论支持一下,做粉丝,如果不同那么思想交锋一下
生:我认为庄子赢了,他最后强化了概念,最后他说完了辩论就结束了 生:我也认为庄子赢了,惠子比较逻辑化 师:你说说他的逻辑
生:就是思想是猜不出来的
师:惠子的观点有肯定的吗?是哪句? 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生:我觉得没有输赢之说,知识末尾回答很巧妙,最后一句其实答非所问,不是回答方式,而是说知道快乐的地方罢了
师:好像他换了概念,同学们你们懂了吗?——简单讲解一遍——解释了一下安
生:这里强调的是方式——怎么?而庄子说的“安”是哪里(板书:汝安知——吾已知)师:请同学翻译一下这句话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生:虽然都是怎么,但其中有一种是反问
生:我们看另一句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师:其实这场千古之便就是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我们请同学看几句后人的解释之句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水光山色与人亲 ——李清照 以及当代作家刘亮程的一段文字: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生:应该是作者把想法通过物象表达出来
师:作者把感情投射在物象上,正如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生:看山水怎样,心情也就是怎样
师:物是不是属于我呢?大家再感受一下
生:我觉得刚好相反,是物改变了人的心情,物能改变人的心情,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 生:我觉得是人脑海中的事物,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了 生:其实有些感情可以寄托在一些词语上,让作者去感受
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其实是相互的 生:我觉得作者的生活态度,都有审美的观点,有自然的生命
生: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从“亲”字上看,自然就有人的情感,人也有自然的情感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同学深谙庄子的味道情感了 板书知 物我融通
师:其实这种物我融通还发生过 生:有一个梦,蝴蝶梦 生:又一次在梦中发现自己变成了蝴蝶,庄子不知道是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庄子 师:惠子有没有可能物我融通
生:惠子偏于理性,庄子比较偏于感性,惠子偏于逻辑,庄子偏于形象
师:正确,惠子与物是隔离的,而庄子是融通的,所有知道,惠子是逻辑的,而庄子是诗意地眼光,所以知道,大家再读课文,他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有依据吗? 生:从容两字可以看出,无忧无虑的,没有拘束了
师:好,那么什么时候会从容,什么时候不从容呢?大家思考一下交流一下想法
生:一个动物在适合自己的的环境下生活就是从容的,就像文中的鱼在水中,而不是人在水中,师:正如不能想象惠子庄子两个人在水里 生:注重的精神上的快乐,而不是物质上的
生:是按照自己生活的本性去生活,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在水中自由自在 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只要是自己愿意的,凭自己的想法,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板书自由天性
师:自由天性是乐之本,我们“循其本”吧
最后一句,庄子仅仅是用一个 安 字的歧义去回答吗
生:最后一句濠上也,说明人性鱼性的快乐,道法自然的心境 师:你非常理解庄子,他应该视你为知己
生:不仅道出了从哪里知道,还道出了为什么知道,这里是河边,不是鱼缸
【先秦古诗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推荐阅读:
先秦古诗之氓05-26
先秦教案09-17
先秦诸子选读导读12-25
先秦文学史教案06-03
2024尔雅先秦君子风范考试答案10-15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10-30
古诗词之最11-03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01-05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11-07
与爱国的古诗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