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通用9篇)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1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基金,资助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十七条 从事下列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用品;

(三)为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重大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或者零部件;

(四)法律、国家有关规定规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活动。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为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第十九条 国家遵循科学技术活动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超前部署和发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有权依法自主选择课题,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第二十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项目承担者应当依法实施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就实施和保护情况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年度报告;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国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因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首先在境内使用。

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独占实施的,应当经项目管理机构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对批准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

利用财政性资拣和国有资本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可以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给予引导和扶持,使其形成特色和优势,发挥集聚效应。

第二十五条 对境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

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应当运用招标方式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或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

第二十六条 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设计、制造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

第二十七条 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从事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十八条 国家实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学技术秘密。

国家实行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出境管理制度。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2

1 关于科学技术史的理论的文章

由于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内容也包含各个方面, 本部分只收集关于科学技术史整个体系的理论的文章进行概述。

近几年的文章包括:潜伟的《科学技术史学科体系结构浅论》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04期) 阐述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作为交叉学科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得以再建制化, 学科建设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吕科伟、潜伟的《宋代科学技术史的计量研究-兼论中国古代四大学科》 (《科学学研究》2006年S1期) 通过对《宋史》原始资料的研究, 寻找和选取有关科学技术内容的片段, 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将其归入不同的学科, 得出各个学科的研究数据。其中包含天文学、水利工程、数学、农业科学、大气科学、轻工业及手工业、生物科学、医药八大学科。通过对八门学科和《艺文志》中科学技术书目计量进行对比, 同时对中国古代四大学科的提法进行讨论。此外, 还简略的讨论了这些计量结果引起的社会原因;郑亚军等的《从古陶瓷技术整理发掘到科学技术史教育———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发展》 (《中国陶瓷》2007年04期)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历程, 提出了陶瓷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并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看法和观点。田淼的《科学技术史名词术语审定项目———构建标准的科学技术史名词术语体系》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通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所取得重大影响的成果, 包括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和培养了许多研究人员为科学技术史学在中国建制化与再建制化作出了贡献等进行了探讨;赵洪芳的《论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 (《社会科学论论坛》2010年24期) 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 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总和, 科学技术史就是将这些成果记录下来。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同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科学技术史在人们认识科技的发展规律,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优秀的人才, 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史的重要作用。

2 关于科学技术史会议的文章

科学技术史的会议, 代表了科学技术史发展的动态以及研究成果的总结, 为未来的学科发展既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又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几年有关会议的文章包括:《第五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04期) 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 于2005年10月24~26日在安徽歙县披云山庄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总结了科学技术史以往的发展历程, 同时拟定了新的章程,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董煜宇、彭冬玲的《第七届全国青年科学技术史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009年11月20-22日, “第七届全国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秉承历届会议的优良传统, 通过对一些新问题的研讨使得学术的发展得到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纪要》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对近四年来科技史学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同时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章程〉的修改说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与会代表就报告的内容展开了讨论, 肯定科技史学会取得的主要成绩, 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黄师《第11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本次会议主题是科技的创新与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各民族科学技术与文明;孙烈的《搭建两岸科学技术史学术交流平台-海峡两岸科学与工艺遗产学会研讨会获得成功》 (《中国科技史杂志》本次会议在北京、西安两地分别举行, 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 西北大学协办。两岸科教界的十余家单位的50余位代表应邀出席此次会议。

3 关于科学技术史的书籍的文章

近几年的包括:苏湛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年卷表〉五代至北宋部分考证》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04期) 该书是有关中国科技史方面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考察, 总结了多年以来国内外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做出了一张系统性的权威年表。本文通过对原始文献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年卷表》中五代至北宋部分进行了重新考证, 核实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年卷表》中部分史实的真伪, 力求正本溯源, 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年卷表》补缺遗漏;夏诗荷、管成学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引译古代史料错讹举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04期)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 但其中也有对古籍史料翻译错误的地方, 为了使本书更加完美, 本文章就古籍翻译的三个问题进行查证, 包含三点:一是古籍数词的翻译错误;二是古文献人名的翻译错误;三是古史书的校勘标点的错误;秦彦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墨经释读评议》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本文通过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墨经》解读中存在明显的错误进行了了举例说明。

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探析 篇3

【关 键 词】少数民族科技史 科技史 田野调查法

一、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侧重点

1.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目的

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隶属于科技史研究的范畴,是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科技史”)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我们知道,科技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此可见,我们研究科技史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与制约因素,是为了认识规律,以指导我们的行为,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当然,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其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如此。

2.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思路

基于科技史研究目的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审视,也应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研究少数民族科技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研究从产生至今,少数民族科技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及其与社会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而要研究这两个方面,必须获得一定的资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概况与猜想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的方法,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朔因与预见的方法,控制论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模型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等等)加以整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内隐其中的规律。因为只有有了资料,我们才能进行分析。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取资料,尤其是获取第一手资料,更显重要。

3.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研究方法上会有不同,但都必须符合科学方法论上的若干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就会受到质疑。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关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各门学科获取第一手资料有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多以实验为基础,社会科学多以调查为基础。科学技术史是一个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所以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也应以实验和调查为基础,这不同于单纯的历史学主要从文献中获取方式。少数民族科技史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而问题恰恰就在此,正如万辅彬教授在《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以往人们主要通过手头现成的科技文献从事科技史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则大都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一个领域内,恐怕我们最应该做的就只有田野调查了。

二、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适用性

(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田野调查对民族学与少数民族科技史的普适性)

1.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概述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 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架构的源泉。民族学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田野调查法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适用性

该过程用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工作者身上同样有效,训练有素的科技史工作者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體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可以弄清该科技或工艺在该地区该民族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和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其祖辈们使用的具体情况等等。(先说明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方法探索过程,再提出借鉴田野调查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补充)。

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少数民族科技史田野调查法有其独特的特点,不能够把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硬生生地套在科技史的研究中。民族学理念下的田野调查法的使用,其结果是使得我们对科技的相关社会因素有了较透彻的认识。但工作仅做到这里远远不够,我们要反过来思考,从这些被看清的社会因素出发,再来审视少数民族的科技,社会因素哪些起了积极作用,哪些起了消极作用,便更清晰。被这些积极和消极因素影响后的科技又是怎样影响了社会,导致社会因素中的哪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往返分析,则更适合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我们不像民族学的研究,注重文化。我们关注的是科技,或许文化和科技有时也在较量中共存共荣。

3.民族学与少数民族科技史运用田野调查法的异同

定量分析指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分析比较接近于假说-演绎方法的研究,既保留重视观察实验、收集经验资料的特点,又保留重视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的特点,应用假说使得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演绎形式结合起来。正因为这样,定量分析往往比较强调实物的客观性及可观察性,强调现象之间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同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努力做到客观性和伦理中立。定量分析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在应用时往往都有一定的程序化。如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社会测量法、问卷法、描述法、解释法、预测法等等。

因为科技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学科的交叉即思想的交融,必定会产生特定的研究方法,前文我们提到,自然科学注重实验的方法,社会科学注重调查的方法。既然科技史有自然科学的特质,就少不了要做实验,定量的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要为日后做定量的分析做足准备。在调查过程中,该测量的一定要测量,该取样的要想办法尽量取样,该记录的工序一个也不能少,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做定量的研究,分析科技内在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三、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以工艺的形式存在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对传统工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传统工艺的研究也应遵循上面的阐述,也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至于很多学者讨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我们认为不应该纳入到科技史的研究范围内,我们发现,要传承和保护的往往是某种文化层面的内容,应该由文化学界的学者来探讨。科技史要探讨的是科技层面的问题,至于某种工艺要消失了,从科技的角度,或许它已经符合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某种工艺被传承了,或许它也符合了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所有的传统工艺都要被保护,科技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旧科技的博弈,没有淘汰,也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所以,我对很多科技史方面的学术研究中看到的牵强的传承与保护感到不解。似乎这已成了传统工艺方面写作的模式了, 笔者觉得不可取。

参考文献:

[1]仇小敏,高剑平.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创新论略[J].学术论坛,2005,(5).

[2]韦丹芳,万辅彬.西部开发视野下的民族科技史研宽[J].广西师范学学报(自然科举版),2004,(1).

[3]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5).

[4]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4

一、确认时间

11月10日-14日上午8:00-11:30,下午14:30-17:00。

二、确认地点

确认地点设在学校北大门,考生可乘坐115、132、136、143、150、501、801、807、901路公交车,在国防科大站下车,按照路标指引前往。报名点联系电话:0731-84572515。

三、确认流程

1、考生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在“验证缴费”处由工作人员进行验证。

2、考生按规定在“验证缴费”处交纳报考费,缴费标准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考生到“摄像签名”处摄像,并当场打印出《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考生必须认真阅读、逐一核实简表中的`信息,签名后上交简表。确认工作结束。

四、注意事项

1、考生未摄像、签名,或带走已签名的《报名信息简表》,报名无效。报名结束后,信息不能再更改。因考生未仔细校对《报名信息简表》而造成报名信息失实的,责任由考生自负。考生办理报考手续交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2、月25日-201月9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5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

(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答:科学技术哲学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其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具有复杂化、系统化得特点,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指导,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动和方向,才能确定正确、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

关系?

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3.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

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

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样的自然过程。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6

2. 9月6日~9日,新生入学教育(含开学典礼),具体日程安排请注意通知。

3. 新生入学3个月内,如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和规定的`,退回原单位或原籍;

4.党员请携带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为: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

应届生转组织关系流程为:学校à市教工委à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

往届生转组织关系流程为:单位à市组织部à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

预备党员需提交原支部给出的预备期间表现证明。

5. 团员携带组织关系;

6. 入学时应携带本人户口迁移证,户口迁移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复兴路甲15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户口迁移地派出所为: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派出所;

7. 入学时需提供学生父母户口本首页及户主页复印件;

8. 入学时需提供入学前婚育情况证明(应届毕业生由毕业高校计划生育部门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现户籍地村(居)、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

9. 报到时提交近期一寸白底正面免冠照片2张;

10. 住集体宿舍的同学,请自带行李;

11. 学制两年半,免收学费,生活费用自理;

12. 住集体宿舍的同学,请于208月15日前按以下账号汇出第一学年住宿费1500元,其余一年半住宿费请于8月15日前汇出,具体金额另行通知。

账户名称:北京科信苑物业管理公司(注意:必须写全称)

开户账号:03211900277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玉渊潭支行

【请务必注明:级研究生某某同学住宿费】

13. 报到时需交纳宿舍押金300元;

14. 请7月15日前上传一寸白底正面免冠照片(jpg格式)一张至wgf@istic.ac.cn,办理我所出入证用。

15. 请不要提前来所,提前来所者应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注:填写汇款单时,请注意字体清晰,不要把“潭”写作“谭”,务必注明住宿费和学生姓名,并保存好汇款单据。

联系人:郝老师、王老师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7

科学数据作为现代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为促进地震科学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各单位部门都在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共享网站。为了建设一个具有高可看性、高互动性、高共享性的网站,需要进行包括动态网站编程、数据库、框架等Web开发技术储备。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作为国家的科学基础设施,作为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当前流行的Web网站开发技术,结合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西部形变分中心网站的建设实践,研究当前网站开发技术的优缺点,以评估适合于科学数据共享网站的开发框架和软件产品,更好地完成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

2 数据共享的关键点

2.1 改造和整合

地震数据的特点是历史长、年代不同、数据记录格式不同。具体到本中心,主要的数据如水准测量数据,便是多年积累所成。数据介质包括纸质、光盘等,数据格式包括Excel表格、JPG图片和其他文本格式。数据资源的整合具体在于将纸质数据电子化、数字化处理,采用统一表结构将电子数据整合汇点,形成规定的共享数据格式,并导入数据库。

2.2 可视化部署

地震数据种类多、规模大、表现手法不一。为更好地向行业内、行业外以及公众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充分展示不同数据的科学内涵,需要进行基于Web的数据共享网站建设,让用户可以直观、方便地查看到不同类型的地震共享数据。

2.3 共享管理

建立相关的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和政策,编写贴近实际的用户指南和元数据表单,通过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和省级节点构成的数据共享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更好地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管理。

3 Web网站开发技术

开发Web网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编程语言、应用编程接口(API),以及开发平台发展的日新月异,都为开发过程增加了难度。一个科学数据共享网站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相关的技术因素。技术的不断更新,愈加要求开发人员具有数据库设计、网络、程序开发方法、代码生成工具、框架,以及源代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知识。

3.1 Dreamweaver

Dreamweaver能力十足。它是为网页编排所设计的软件,它具有将设计要素进行整合排列的功能。Dreamweaver特点如下:

(1)直观的工作区,强大的模板,学习性高的示例。

(2)新服务器技术支持。包括ASP、JSP和PHP等。

(3)XML和Web标准支持

3.2 ASP、JSP、PHP

ASP、JSP、PHP三者都是面向Web服务器的网站开发环境,客户端浏览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软件支持。三者都提供在HTML代码中混合某种程序代码、有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的能力。在ASP、JSP、PHP环境下,HTML代码主要负责描述信息的显示样式,而程序代码则用来描述处理逻辑。

3.2.1 ASP

ASP隶属于Microsoft,继承了微软产品的一贯传统,只能执行于微软的服务器产品,IIS(Windows NT)和PWS(Windows 98)。Unix环境下,虽然也有Chilisoft的组件来支持ASP,但必须通过ASP+COM的群组合来扩充,在Unix下的COM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3.2.2 JSP

JSP几乎可以执行于所有平台,如Windows NT、Linux、UNIX。从一个平台移植到另一个平台,JSP和JavaBean甚至不用重新编译,“一次编写,各处执行”。JSP技术具有可重用的群组件、高扩展性的标志库、继承Java语言的所有好处等特点。从发展前景来看,较之其他两者,JSP应该是发展趋势。

3.2.3 PHP

PHP完全免费,支持面向对象编程,大量借用C、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并耦合PHP自己的特性,使开发人员能够很快地写出动态页面。但因为其缺乏规模支持和多层结构支持,使得PHP无法很好的开发基于数据库、应用逻辑层、表示逻辑层等多层Web应用程序的大型商务网站(电子商务),只适合开发小型的政府商业站点。

3.3 CSS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用CSS布局,不但对页面具有减肥效果,而且对于统一风格、代码重用、浏览访问、打印都颇有好处。

(1)CSS是一种标记语言,它不需要编译,可以直接由浏览器执行(属于浏览器解释型语言)。

(2)在标准网页设计中CSS负责网页内容(XHTML)的生动表现。

(3)CSS可以加快网页下载速度,较之表格等传统HTML元素更为快速。

3.4 MVC架构

如图1所示,MVC(模式-视图-控制器),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强制性的使Web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3个核心部件各自处理各自的任务。

(1)Model层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能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

(2)View层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View层本身不处理数据,它只是作为Model层处理后的输出并允许用户操纵。

(3)Controller层本身不输出和处理任何数据,它只是接受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并确定由哪个视图来显示处理后的数据。

3.5 汇点

以上介绍了一些Web开发人员可能用到的Web网站开发技术,当然,还有许多必要和优秀的开发技术,成熟的有JavaScript、Flash等,前景远大的有Ajax、XP(极限编程)等,都可以在Web应用程序建设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图2为时下较流行的最新开发技术关注程度分布图。

4 基于J2EE架构的网站建设

4.1 建设目标和概况

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存储、交换与共享平台,使得累积30余年的流动形变监测数据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服务。

本系统采用B/S模式,要求用户端只需要浏览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系统。图3是共享系统结构图。

图3中,客户端指浏览器端,应用服务器指服务器端,数据库服务器为后台数据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4.2 相关应用技术

4.2.1 技术产品

本系统基于J2EE框架,网站的设计采用J2EE框架下的JSP技术。在软件开发上,采用MVC架构。表1为本系统采用的主要技术产品列表。

4.2.2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

图4为本系统的网站首页。

本数据共享网站在技术应用上除以上所述开发架构和技术系统多少采用之外,还有一些可关注的特点:

(1)网站数据查询方式采用列表式、高级搜索式(条件式搜索)。

(2)网站数据查询表示层采用IFRAME左右框架,方便用户查询。

4.3 系统技术改进

4.3.1 Web层优化

(1)页面布局与样式

页面采用XHTML(可扩展超文本标识语言,扮演着HTML角色的XML),DIV+Css布局,而把样式表和XHTML文件分开。其中,DIV元素是用来为HTML文档内大块的内容提供结构和背景的元素。DIV配合样式表的主要应用特点如下:

1)使用DIV,将文字和图像放入DIV中,利用CSS属性控制DIV标签的大小、位置和表现方式,将实现网页元素的严格定位,使网页更加美观大方,也避免了传统HTML网页因浏览器和操作平台不同造成的显示结果的不同。

2)单独创建样式表文件,将此文件与网页分开,一则能够降低XHTML文件大小,二则能够对样式表文件进行其他缓存处理。

(2)降低浏览器发出请求的数量

降低浏览器发出请求的数量,是尽量能够让浏览器缓存可以缓存的东西,这样当用户访问过一次后,第二次访问可能会使得发起的请求数趋近1或者等于1,如果是静态的页面则可能是0。方法包括所有的样式表文件归一、所有Java Script文件归一、图片尽量合成为一张等。

4.3.2 数据库优化

数据库系统纷繁复杂,其优化层面繁多,涉及的数据库相关技术也非常广泛。简单来讲,在用户数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只需优化SQL查询脚本,创建相关查询视图,数据网站的性能将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5 结语

“简单”和“以数据为中心”,是一项技术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将Web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话,数据库和服务器是大脑,视图层技术是四肢和皮肤,系统架构是全身的骨骼,而数据便是流动着的血液。经过几年的工作,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地震数据的对外服务也以取得初步成效。作为地震科学数据服务的窗口,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的建设便成为时下工作的重点。选择适合的开发框架和技术产品,便能达到预想的建设目标。结合本中心数据共享项目的建设,本中介绍了时下流行的网站建设的相关技术,并且提出了网站优化的方向,因篇幅所限,只是浅尝辄止。在未来的项目建设中,会有重点的运用相关技术,按照社会需求和应用层面的不同,构建更全面、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数据共享网站,使地震科学数据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组.2005年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5.

[2]刘瑞丰,蔡晋安,彭克银等.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J].地震学报,2007.

[3]薄万举,章思亚,丁平等.流动形变监测系统[M].地震出版社,20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状;未来发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

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美国的尼法尼亚大学诞生的,这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同时也就标志着全世界正式的进入到了计算机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被称作为ENIAC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各种技术还没有完善,使得整个计算机的体积与重量都比较大,并且成本非常的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当时的计算机也就是应用在军事方面。在1956年的时候,诞生出了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也就是第二带计算机,并且在3年之后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也就有了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在第三代计算机诞生之后,使得整个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计算机的成本也大大的降低,种类也逐渐的多种多样,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趋于成熟了。一直到1976年,电子计算机正式的进入到了第四代,计算机逐渐的往小型化与智能化发展,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集成电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技术成熟,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更加的完善,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计算机更加偏向与智能与微型化,已经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了。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适应我们现代人的现实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是为了能够将这种经常性、创造性的活动进行更好的处理。因此,经常性、创造性的活动的出现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的进行创新,主要原因就是在我们人类需求的不断影响下。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快速发展着,它已经在数学、天文学、化学方面、工程设计等方面都应用着。这也更对我们的计算机的性能及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不断的促使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适应人类生活工作的需要。

2.2 计算机市场的竞争关系促使了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深入应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习工作在不断进步,这就对计算机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行业竞争力,先推行出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产品,就意味着可以领先一步抢占市场先机,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在计算机行业的竞争里占有利位置。所以,计算机市场的竞争也促使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判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判断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最后的价值和最后的选择机制。在很多的情况下,围绕着计算机的若干影响判断因素时需要在同一个时间里发挥作用的,这就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需要一个极其敏锐和稳定的环境里。在实践中,用户和市场的选择也影响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上,优于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技术上占有优势,这样就使得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竞争力,但是,用户的选择是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的用户不仅仅要求是计算机在技术上的先进,还需要社会上的认同和接受。例如:RISC比CISC拥有更高级的技术和架构,能使得计算机的处理器变得更加的简单,也能够提升速度。但是RISC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社会会上的认可和接受。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失败的。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认同才能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进步。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今的計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去了,因此计算机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为此计算机学家与数学家正在不断的研发计算机技术,希望能够让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下面将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探究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前景。

3.1 DNA生物计算机

在计算机应用在生物领域当中之后,为世界的生物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DNA生物计算机主要就是利用生物蛋白质芯片来替代半导体芯片。利用生物中的DNA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中去,是在1994年美国的科学家阿德勒曼最先提出来的,主要是见DNA中的碱基序列来作为计算机编程中的载体,从而达到改变DNA中的碱基序列的目的。这一技术的要是成功的实现,将使得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升100万倍,同时能够使得整个计算机的信息储量增加10亿倍。要是能够使得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将能够使得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又一次成功的飞跃,为人类的各个行业带来重大的发展。

3.2 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发展方向

科技的发展进步是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也会逐渐变得更加的智能化。计算机会不断的提升其运行速度,并且能够保证计算机系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能够执行多个任务,并且能够对多个指令进行运行,也能够对多个数据加以处理。计算机能够不断的发展成为计算现阶段计算机不能够处理分析的数据。会朝着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能使得我们生活工作各个领域都能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能够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未来计算机发展方向是逐渐接近人脑,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能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等带来很多的好处。

3.3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也会变得更加人性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就是为让我们可以拥有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目前为止,逐渐变得人性化,如:设计出更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计算机等,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必将会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总之,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它已经发展了有60余年。计算机不断的在速度、性能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阶段随着全球的经济、政治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进。现在,计算机已经扩大了其应用领域并且进行着持续的发展。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更要把握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中,更好的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吾买尔·孜亚吾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世界,2013,15:16.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5:125-126.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 篇9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陷入种种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之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双赢”经济模式,要想得以有效运转,必须得到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撑。本文从环境保护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新能源技术三个方面浅谈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技术哲学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lo—tech)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灾难,但现代高技术(hi—tech)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极大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过程。”循环经济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是作为一种解决其堆积如山的生产垃圾及废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积极发展。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则不失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双赢’经济模式,通过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其发展会牵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科学技术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唯有科学技术的合理变革才能带动并支撑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就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以探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关键因素,“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但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上看,科学技术在传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发挥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会发挥其不同以往的独特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要作为一个子系统加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中,也就意味着,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将作为内生变量进入生产领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环境保护技术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有两种手段:一是从源头上开发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清洁技术”;二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术,实现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这种技术被称为环境工程技术。清洁技术是与循环经济基于同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欧共体委员会1985年对“清洁技术”做出了定义:“旨在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或浪费的根源,并有助于节省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任何技术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在清洁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体上说,清洁技术“现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与能源替代两个方面,即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净能源替代肮脏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实施以清洁技术为主体的清洁生产实际上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在以往的生产发展中,在材料与能源的选择问题上更多地被生产者所考虑的无疑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又能够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只能依靠人类发展的智能武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当然,清洁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力量。当科学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种技术力量的支援,这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与清洁技术不同,它无需改变任何一道工业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添加科学的净化装置,使最终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无毒无害,从而防止环境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短期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添加净化设备与装置从直观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是“亏本的买卖”。然而从长期利益与人类全体的利益来考虑,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车间”,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原材料。一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这一“生产车间”的“减产”甚至“停产”,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停止供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如果说环境保护技术主要针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就是主要针对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技术环节。从根本上说,所谓废弃物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其“价值”一定程度的恢复,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一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取废弃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这一产业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材料。这也为中循环乃至大循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项目开发。例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有:信息产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技术以及利用废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术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在废弃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会使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三、新能源技术

能源就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动力之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目前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能源问题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源大战。尽管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这场战争同样是关乎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战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形势复杂的战争。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这是由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将世界各国的能源大战归结为一场科学技术的战争。新能源技术就是开发比现有的资源效率更高、污染更小的新能源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诞生具有巨大的意义。首先,人类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柴薪、煤炭和石油。柴薪属于一种低能能源,它所释放的能量只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煤炭和石油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意味着它们会有枯竭的一天,人类以往对能源的无节制地使用更是加速了其穷尽的进程。而新能源技术以开发新能源代替旧的能源为目的,致力于开发高能量且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其次,石油和煤及其制品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产生巨大的污染,从而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的健康。而新能源技术所致力于开发的新能源则是经济、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可以称其为清洁能源。

总之,新能源技术所带来的新能源无论是从性能、来源上看,还是从对环境的影响来考虑,都远远优于煤炭、石油等旧的能源,是未来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基础。上述三项技术都与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相统一,甚至有人提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技术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环境保护与防止资源短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两个问题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得到解决,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除了上述三项技术之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来支撑其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

[2]滕福星:科技进步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童天湘:高科技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梅花古诗下一篇:短篇逗女孩玩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