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精选8篇)
唐山有13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他们奔忙于灾区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难道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们伸出的热情援助之手。他们这种为人民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敬佩。
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扎根悬崖小学执教的夫妻,他们让山里的孩子认识了汉字,见到了五星红旗,让这个小山村摘掉了“文盲村”的耻辱帽。这对夫妻用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一所乡村小学。他们扎根山村,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能够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坚持,这种信念,感动了我,我由心底敬佩他们。
每年都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因为能从“泪水流得哗哗响”的节目中得到教育和感染。那些偏安一隅、坚守寂寞的“感动中国人物”,打造了原汁原味、纯美香甜的“精神蛋糕”。物欲横流的社会,太需要这种灵魂净化。
可江西宜春为了让宜春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竟然用行政手段组织投票,感动成了“被感动”,灵魂感染过程,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精神强迫和行为扭曲。不知羞耻、公然造假,严重违背了“感动中国”活动举办初衷,也给参与群众带来巨大的精神摧残和道德污染,就算能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也会因为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而使地方形象和精神气质严重褪色。
不要小看这个造假动作,真诚、诚信都是易碎品,一旦打破,很难复原。事后,政府想要挽回这种损失,想要取信于民,费多少口舌、做多少解释和好事,都难以挽回。得一利失一德,失去的太多了。
“总有一种力量,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总有一种力量,霹雳着我们的心灵。”想到了网络恶搞的“敢动中国评选”,某些网友、网站为了表达满腔义愤,而对那些践踏公平、蹂躏正义、忽视规则、挑战尊严的极端公共事件进行激烈冷嘲,比如“2010年敢动中国博导级人物”“张神医”的颁奖词:一本书,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能把绿豆变成神豆,身价倍涨,一豆难求;一个人,下岗后基因突变,成为中医世家传人,荣膺首长保健顾问。三万元康复得排队,每个人药方上要补钙。张神医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灵魂缺钙”时代不可抗拒,汹涌而来!——你敢撼动正义、触怒民众,群众就敢对你进行赤裸裸的展览。
一、有效指导,张扬个性
指导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精推细敲,他们不仅能发现感动的要素,更能体味其中的独特情怀。
在指导学生阅读揣摩时,多让他们从平凡的事迹中探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精神。在必修五第12课《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遭遇的不幸,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冒生命危险,饮弹而倒,给当局者深深的提醒:中国好青年无处不在。确实是一段好文,但总觉得缺少一定的激情。于是,我建议学生认真阅读刘和珍去抗议并被扫射的一段,让学生能够从其中的情境中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陈述语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情感。
感人的文章,首先是与众不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应多给其自我分析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欣赏体味中找出与众不同,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精彩与闪光点。多融入自己的观点,做到情、景、事有机融合,虚实相间,散整相融,真正体味其“不一般”。
二、读写结合,多元评议
每一份感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需要深层次地解读和挖掘。透过“感动中国”的颁奖辞,不难发现精练、隽永、深刻无不是其中必备的要素。
在必修五第7课的《陈情表》教学中,学生对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总不“来电”,缺少理解的深度,更不能体味其中的“孝”道内涵。学生没有“感”过,自然也就不会“动”情。于是我请学生读2015年度“感动中国”中13年守护父亲的朱晓晖的颁奖辞:“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并请学生欣赏其反哺之恩的事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了无限感思: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姐的事迹告诉我们,孝是世上最美丽的风景,更是温暖人心和传播正能量的一盏明亮的灯;父爱如山,孝情感天,朱姐,好样的!为你点赞……这样,以“读”为引子,能帮助学生抽出源源不断的思线;以“写”为载体,能帮助学生写出尘封已久的最感人肺腑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人事迹,让学生在认真体味中主动和其中的人物对话,产生心贴心的共鸣,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感受大爱、大美。指导学生在写中揣摩颁奖辞特色,体味叙议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更利于学生积极模仿。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去寻找感动中的素材,组织他们点评、欣赏,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读写成果,延续感动。
三、关注社会,充分积累
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学习素材,不仅新鲜,更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宝藏。在题为“母爱最大”的写作指导中,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最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都是从自己经历的小事中探寻其中的“母爱”的:母亲将治病的钱用来给我买需要的学习资料;母亲为了让我能读书,跑遍全村给我借钱凑学费;母亲为让我吃上心爱的红烧肉,每天等我上学后,去捡破烂换钱买肉,自己却嚼青菜……这些事例似乎也挺感人,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我建议学生参阅“感动中国”中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事例,让他们体味杨乃彬(聋哑)的母亲同儿子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16年的深情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运用家庭摄像机、自己的手机等设备抓拍母亲的感人细节:匆匆上下班,每日都出现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正在苦读的我;胆囊炎发作时,她背着我吞下了止痛片,害怕影响我考试的心情……我将学生搜集的素材,制作成“母爱”微视频,通过微信、QQ群给学生欣赏。他们看后都沉默不言,甚至低头悄悄流下了泪珠。
如前所言,品味“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挖掘感人元素,让学生嗅到感人的味道,帮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定会让他们在感动中演绎出真情实感的“故事”,让语文课堂更美丽动人。以“感”为本,引导学生细察、聆听、真说、多写,帮助他们积淀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动”为引,帮助学生在深思笃行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
——《感动中国2011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正如歌词中写的《感动中国》每评选出的人物除了十分的震撼人心、令人感动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爱、对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如今大多数人追求着更好的物质生活,说真的能够抛弃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偏远落后的高原过穷囧生活的人有几个?胡忠、谢晓君夫妇让我们见证了追求精神生活的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这样排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由此可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思考精神生活,去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人生非常之短暂,而我们能完成的事情却屈指可数。无臂钢琴师刘伟美妙旋律背后的努力你可曾想过?他不苟活着,向命运挑战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梦。扪心自问,同为80后的我们又做了什么?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话长久的萦绕在耳边,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需要精彩的活着!因为人生短短数十年,转瞬便过去啦。或许有的人会说我们还年轻,那么请不要拿年轻当借口。出生于1991年11月的孟佩杰不年轻吗?她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的养母12年,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想想现在的自己更多的是惭愧。这样的执着不仅仅给了小佩杰力量,也让大家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将推动着全社会发展进步。
近几年来,听见贪污腐败行贿受贿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被逮捕这类的消息很多人都不觉惊讶了,可见官员给大家的印象之差。可是刘金国颠覆了这样的印象。在火场上刘金国说出:“我就是一道防火墙!烈火中的防火墙!”时我的心狠狠地颤动着。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这一切的事迹都是那么的让人感动,仿佛黑脸的包公一般让人无比尊敬。中国的官场需要有更多刘金国这样的高级干部,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崇敬,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伍淑清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于教育,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伍淑清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于香港,后赴英美留学。
伍淑清上小学时,来自北京的中文老师教他们中国历史、古文,也常常讲起内地的情况、北京的故事。这样的教育不仅为伍淑清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也赋予了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谈到她创办的学校和香港其他学校的区别,伍淑清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学以英语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学校常常组织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讲她曾花2万多元钱从内地买地球仪空运到香港,她说因为内地买的地球仪不仅有中文名字,而且大陆跟台湾是一个国家。而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买的地球仪,台湾有可能和大陆是分开的。
因为担心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同时,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
——《感动中国》观后感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我现在看得不单单是一个节目,而是一个正在发光的颁奖典礼,发的是感动的光,是让人心中激起涟漪的光。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正是那些生活中的普通人,让我们从心中感受到,无比温暖,无比感动。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他,是一个伟大的老人,用平凡的身躯做不平凡的事情——助学。助学一个简单的名词,却因这个老人的举动,把许多人的泪勾了起来,心揪了起来。他叫刘盛兰,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买过一件新衣,衣服烂了,打个补丁。“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平时吃菜,也是吃人家卖菜不要的菜叶,17年,这样苦这样清贫的日子过了十七年。在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到了这个地步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92岁高龄的他已经住进了养老院,那一个个被他资助的学生也赶来照顾他了,他的晚年时那么美好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受到了仁德的,高贵的而又神圣的洗礼。感动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学习、生活给了我启示,社会生活给了我启示,刘盛兰,这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给我的更是内心无法言喻的震撼,心中的那片海,激起了无数涟漪。
从大众传播特别是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角度来看, 《感动中国》呈现出如下新闻传播特质。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方式
议题设置公众化的视角。在海量信息面前, 传播媒介可以发挥一个重要功能———设置议题, 引导受众的注意力转向媒介所设置的问题上。朗格夫妇指出:“大众传媒迫使人们注意一定的问题, 建立公共人物的公共形象, 经常以自己关于客观存在的表述规导受众应该思考什么、了解什么和体会什么。” (1) 从2003年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2010年“2009年度十大感动人物”揭晓, 连续8届的《感动中国》共评选出77位感动人物和11个感动团队, 获得了全国观众极大的关注。央视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使得《感动中国》议题设置有了鲜明的特征———视角公众化, 即将某些领域如普通小人物、弱势群体等置入公众视野, 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新时代的新人物、农民务工问题、教育科技创新问题等, 这些公众化的信源扩张了个人、团体的力量, 使得个人在信息环境构建过程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议题设置的主流化过程。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培养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认为:媒介, 特别是电视的内容必然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接触越频繁, 影响越大。“培养分析”理论注意到的是信息传播的长期影响, 所以也被称之为“文化规范理论”。《感动中国》通过人物或事件所表现的各种行为以象征性的奖励、授予其社会地位等方式, 传播了一定的规范和价值, 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现实的图景, 并且规范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现实社会生活中, 公众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意识、信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这其中, 必有若干成为绝大多数人“共识”从而构成社会文化核心观念的“主流”思潮。在这一“主流形成”过程中, 媒介, 尤其是电视有可能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2) 《感动中国》由于“感动”基点有吸引力、能反映真实的现实, 同时会以紧紧抓住眼球的方式传播, 比如有真切的标题、震撼的图片、煽情的渲染等, 所以会在观众中形成“主流”。
议题设置的“选择性注意”。秉承当代社会信息接收自由的特质, 《感动中国》通过人物征集、投票选举、颁奖等系列活动, 展示了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差异, 使受众接收信息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等得以强化。感动中国各年度的人物和团队来自不同行业、职业和阶层, 代表了各自的群体利益, 因此, 公众对这些与自身名誉、利益、地位、兴趣、习惯等需求的信息, 表现得比较敏感。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关心的人物或内容进行浏览, 通过选择性注意进行所选议题的注意、理解和接受。
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 人们在越来越多地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 也越来越多地拒绝被动接受, 《感动中国》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符合传播学意义上受众心理接近性的要求, 也符合受众地理接近性因素。因此, 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中, 干部有郑培民、牛玉儒、经大忠、沈浩, 公安武警有任长霞、孟祥斌, 医生有钟南山、桂希恩, 知识分子有季羡林、钱学森, 乡村教师有李桂林、陆建芬、李灵, 还有普通民众、大学生等, 受众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接收、理解, 个体意志得到发扬, 选择性接触会进一步加强, 符合受众选择性注意的心理特征。
受众在对所关注的人物进行了解的时候, 并不意味着全部接受, 而是在下意识中向自己熟悉的或希望的方向引导, 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在获得人们的褒奖与欣赏的同时, 媒体一窝蜂发起的学习洪战辉精神被学者评论为是一种适得其反的道德教化, 而不少观众则认为学习洪战辉应当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用行动来证明的, 而非媒体的大力鼓吹。因此, “强效果论”会回归为“适度效果论”, 传播学的效果理论阐释再次得到印证。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效果评价
社会环境的守望者。作为个体的受传者在社会信息的认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盲区, 许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中他人或其他社会力量的提醒与说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感动中国》通过媒介的议题设置, 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环境问题、农村问题、教育问题等急需但并没有被注意的方面。因此, 从积极意义上说,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承担了“环境守望者”的角色, 将媒体的责任与社会的良知做到有效的统一, 帮助人们准确、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变化。
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 这决定了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意见在整个社会中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 公众关注的热点也凸显了民生问题, 反映“民声”,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央视岁末年初“感”的主题直入社会主流视野, 这种守望对于电视传媒、网络传媒以及社会理性的良性发展都是有所助益的。
发挥媒体教育引导功能, 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提供客观的信息, 它还要向人们提供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思想方法, 用自己的报道内容、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社会。《感动中国》正是通过媒介以设置议题等各种形式的努力, 把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所要坚持的正义、公平和美好的东西不断传播到社会的全体成员中, 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 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如2009年“母爱最真”的新疆阿里帕·阿力马洪妈妈没有民族之分, 没有偏见之心, 用一份温暖的关爱为一群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为整个社会诠释了什么是大爱至真。在一个信息渠道多样化、价值形态多元化的社会里, 《感动中国》是媒体对公众引导和传播理想社会价值观的一次尝试。它体现了媒体在忠实履行环境监测基本职能的同时, 谨慎地探索着媒体教育引导功能的可能。
抵御不良信息。通过议题设置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方向, 是国家和主流社会的要求, 也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社会信息污染现象严重, 特别是色情、暴力信息充斥着网络、手机媒体, 不良的信息传播环境必然会导致本国民族文化的衰落, 为此, 《感动中国》通过媒介的突出传播, 以突出的现实问题、强烈的人文关怀等“议题”去占据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 是十分必要的。
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 各种力量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凝聚力的时候, 通过媒介对某些问题的集中报道, 往往可以使公众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面。 (4) 《感动中国》在不同的年份, 根据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 适时推出精心设计的议题, 通过特定的人物或事件, 为公众确立应当关注的问题和方法, 并最终将大家的思想引向健康的方向。
《感动中国》独特的语言, 增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意识的凝聚力, 也使得公众对社会道德意识的认知能力得以强化。近些年的《感动中国》在细节方面表现得更加细腻, 对人物的概括也更加精准, 尤其是颁奖词后的四字概括, 显得格外凝聚人心。但也有观众对于一直以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所形成的现场气氛提出异议, 认为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过于煽情, 将人物推向一种正义的极端, 对事实真相加以刻意的渲染, 夸大了他们的伟大与贡献, 没有尊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总之, 《感动中国》的传播效果是非常强大的, 媒体不仅仅代表公众实现了对“感动”人物、事件的理解与选择, 而且还将民族的道德认同、价值标准融入到媒体评价标准之中, 实现了最为有效的传播。但《感动中国》的信息传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特别是炒作、作秀、拔高等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关注其传播效果, 不仅能为更好地利用传媒, 还能为应对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注释
1 K.Lang and G.Lang, “The Mass Media and Voting”, in Bere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s) , Read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 1966:468.
2[2]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52页。
3[3]赵建国:《传播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73页。
1958年,号称“丛林隐士”的美国科学家西蒙,克雷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基于晶体管的超级计算机,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力的象征,它的强大会让人难以想象,它的作用也越发非同寻常。
现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日本和美国成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2003年世界前十名的超级计算机名单中,日本的“地球模拟器”——NEC公司发布的SX-8每秒运算速度高达65万亿次,排在榜首,随后的则全是清一色的美国产超级计算机。几年之后,日本的记录便被美国刷新,美国IBM公司首先造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遥遥领先。
尽管我国发展超级计算机起步较晚,但一路紧追不舍,如今在技术上只与美国相差两年多的时间距离。中国国产的超级计算机也在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中,能够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排名第七。
曙光5000A系统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30万亿次,正常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曙光5000A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也表明我国生产、应用、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曙光5000A不仅具有“三高”(即高性能——230万亿次超高运算性能;高效能——70%超高系统使用率;高密度——单节点4路16核刀片)的特点,而且功耗控制得也很出色,230万亿次峰值功率700KW。由于采用了超高密度的刀片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以及先进的水冷散热系统,可以让曙光5000A这个巨无霸运算耗电量控制在超低的700KW,而机房内的空调系统不用承担过多的负担,这比美国IBM公司的同类产品节能许多,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曙光5000A使业界震惊,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让世界为之侧目。
自主创新力克难关
人们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让国人蒙羞的“玻璃房子”,国家石油部为了找油,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帮忙,辗转购买了一台西方提供的机器,国外的公司店大欺客,不但开了很高的价钱,还立了一个规矩,要把这台机器放在玻璃房子里边。这个玻璃房子的钥匙,由外籍人员掌握,中国人不能入内。一座玻璃房子,演绎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故事。
世易时移,在服务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形成产品差异化,才能构建竞争优势。而且,经济实力强劲的西方国家一直对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拥有掌控权,也将高性能计算机作为战略物资对外封锁。
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不断开发自己的高性能计算产品,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沦为西方国家低性能计算产品的高价倾销地。
从1993年5月曙光一号诞生到2008年曙光5000A横空出世,中国超性能计算机走过了15年的艰难历程。
一个极为有趣的事情是,在曙光5000A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签约仪式上,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虽然发布会前几分钟整个街区突然停电,但主持人一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一直在黑暗中寻找曙光”的感言让气氛陡然活跃起来。
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中,曙光公司“一直在黑暗中寻找曙光”,坚持一贯的自主创新战略,将多年的产品研发应用经验与科学创新精神相结合,最终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百万亿次计算机。
从十亿次到百万亿次,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百万亿次计算机所面临的技术瓶颈要比十亿次计算机更多、更难解决,要从体系结构、处理器、互联芯片到组装工艺都有重大创新,甚至到每一条连接线路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曙光公司遇到的都是国际学术界和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难点,而现在通过曙光众多技术工程师的共同努力,这些技术难点已经一一突破,迎来了曙光5000A的诞生。
在自主创新的研制过程中,曙光在业界实现多个第一:首次实现了4路16核的高密度刀片系统;首次实现了单刀片机箱40颗CPU的高密度机箱设计;首次实现了基于DDR的Infiniband的交换结构,实现了20GB高速互联和小于1.3μs的低延迟;首次采用了水冷散热系统,降低了高性能计算机对机房系统的要求,降低了系统功耗。
商业价值应用广泛
曙光5000A虽说是超级计算机中的顶尖佼佼者,但它不是只供玩赏的庞然大物,也不是所谓应时的“形象工程”,它正走出象牙塔,适用于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曙光5000A的商业应用包括:财务与社会行为分析,使用数学模型模拟的计算;音乐、图像等多媒体数据处理,例如MP3压缩、动画渲染、后期处理;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例如乐高玩具的数字模拟强度分析;编译、数据库挖掘;医学研究,例如AIDS和DNA的结构分析;天文研究,例如“在家寻找外星人项目”;天气和海浪预报;电子电路数字模拟分析,例如研发新的处理器;穷举解密,例如破解DES密码等。
曙光5000A可以在1秒钟内实时完成10000个5000万瓦以上的并网发电机组和22万伏变电站构成的全国电网的电力安全评估,为避免类似美加大停电的电力故障提供决策支持,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
曙光5000A可以在30秒内完成上海证交所10年的1000多支股票交易信息的200种证券指数的计算,能够实时提供金融衍生产品。
曙光5000A可以在3分钟内,同时完成4次36小时的中国周边、北方大部、北京周边、北京市的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气象预报计算,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精度1公里,即精确到每个奥运会场馆。这对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又是一个福音。
人们将会感受到,当曙光5000A这个巨人伸一个懒腰时,浩如烟海的计算工作量便在瞬间完成,给社会增添无比灿烂的文明。
【感动中国观后】推荐阅读:
感动中国晚会观后感09-07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尾11-10
感动中国2013观后感专题07-08
感动中国观后感1500字09-21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1-11
高中生感动中国观后感06-20
2023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06-24
感动中国观后感500字作文11-2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观后感心得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