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精选6篇)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篇1

直观体验法就是指一些原理可以结合人体自身的直观体验来记忆的方法。肺的通气是初中生物知识中一个重点,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呼吸运动与肋间外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引起胸廓及肺泡容积的扩大,引起肺内气压的降低,从而实现吸气的过程。肌肉在收缩和舒张时人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肌肉在收缩特别是持续收缩时是十分吃力的,而肌肉在舒张时则比较放松。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深呼吸,体会吸气和呼气时,哪一个过程比较费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显地感觉到吸气比较吃力,即吸气时,呼吸肌处于收缩状态。而吸气时胸廓扩大,这更是可以通过直观体验明显地感受得到的。那么,胸廓扩大了肺如何变化?这可以从胸廓模型来看到,当膈下降,使胸廓扩大,肺就会跟着扩大;膈回升,使得胸廓缩小,肺也就随之回缩。在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他们自制的矿泉水瓶胸廓模型演练,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兴趣盎然,掌握得很好。至于肺泡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减小(在气体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没有物理学知识作基础的情况下,可以用挤吸管或者是挤气球的方法都可以让其直观地体验到容积减小,里面的气压就会增大,反之,气压就会减小。

本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原理、现象,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需创设情境,故而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建议在讲解抽象的现象和原理时使用。

二、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法就是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相对比较来记忆的方法。相比较的事物性质上是相对的或者相似的,因此通过对比,很容易实现得其一则知其二,如前面讲到的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的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比之下,二者有很大区别:从需要的条件上看,光合作用有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皆可进行,只要是活细胞就行;从场所上看,光合作用需要在叶绿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则在线粒体中进行;从原料和产物来看,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成为呼吸作用的原料;从实质上看,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对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的能量正是由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很多易混淆、难记忆的相近名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等等可以这样记忆。

使用对比记忆法时,注意要把握住概念或原理的本质,这样就可以避免将二者混淆。

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指由某知识点而想起其他相关的知识点的记忆方法。由引发联想的主体不同分成以下三类:

1、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由此及彼联想记忆指由一知识点想到另一相关知识点,将二者建立联系。如第五单元第四章中的知识点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而第五章第二节中学到食物的腐败由营腐生生活的细胞和真菌引起的,则食品保存时只要考虑破除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条件即可实现,去掉有机物不可能了,只能从没有水分和不具备适宜的温度做文章。将食物晒干、风干、脱水、腌制的原理都是没有水分不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高温和冷冻则是高温杀死或低温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2、由点到面联想记忆

由点到面联想记忆指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如以植物为核心,以植物的发生发展为思路联想到植物的类群、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等知识,或以植物的结构层次为思路联想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3、由线到面联想记忆

由线到面联想记忆指以某一线索为中心,同样通过发散思维,把与这些事物有关的其他知识建立起联系。介绍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知识点普遍给学生比较泛,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的感觉。以生物圈中有哪些植物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建立联系。植物的主要类群按照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形成这样的线索,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再以此为中心,分别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代表植物等将几种类群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总体的把握。

训练学生养成每学到一点新知识,都把它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比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的习惯,对于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对整个学科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

四、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就是把一些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编成口诀来记忆。口诀以其顺口或押韵便于经反复诵读而达到记忆的目的。循环系统是初中生物的重点,其中以循环路线最为难记。循环路线中,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这一知识点可以取关键词编出口诀“左室主动右室被(肺)动,左房费(肺)劲(静)右房上镜(静)”。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心脏里心房和心室的位置以及区分左右,在正确掌握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口诀确定与心脏的各腔相连通的血管。用此法编制的还有识记食品保存方法的“巴渗,天(添)空冷蔫(腌)脱惯(罐)”、根据血流方向区分血管的“进毛动,出毛静”以及识记原始大气主要成分的“水二甲硫氢氨”等等。

口诀记忆法适合用于一些无序的、无逻辑联系的但重要、复杂的知识点的记忆。编排时一注意抓住要点,以避免无法展开联想;二要编成顺口好记的句子,让学生的识记成为一件轻松有趣的事。

这些识记的方法都是贯穿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要注意分析知识的特点,使用相应的方法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学效率也有所提高。教无成规,学无定法,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作教学的有心人,一定能发掘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摘要: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比较抽象,如何背好生物是让广大师生十分头痛的问题。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初中生物学如何构建知识框架 篇2

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作业,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避免了表层学习容易遗忘的现象,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在相关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学概念是建构良好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因此,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能熟练应用十分重要。

那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呢?我觉得从生物学事实着手是一个好的途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观察测量就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可从生物学事实引入,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某类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和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不同,这时教师可告诉他们“青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学生在这些生物学事实的支撑下,自己就会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变态发育”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并总结:“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事实知之甚少,这样教师就要在课堂中通过某些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展现生物学事实有多种方式。(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学事实展示出来。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视频,使一些生物学事实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动物的伪装”。影片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叶尾壁虎、刚果地衣螳螂、尺蠖、舟蛾、蜥蜴等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观看影片,学生犹如置身于森林之中,感受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概念。(2)

利用实验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学生就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3)

利用图片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图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来。

当然,展示生物学事实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实物模型、野外调查、做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方式。

建立生物学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及时借助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多种联系把这些内容连接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引导他们概括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如以下一个概念图:

它能把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生物学概念和各种生物学事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遇到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搜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后,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自发调整思路。在认识和学习新内容时,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有条理、综合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既善于发散思维,又能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会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这样就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

高三生物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3

采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杂种优势的“保持”靠每年配制新的F1代,而且配种的亲本必须非常“纯”,与前一年用的一致。当然,也可以利用前一年配制好的F1。

对于不是采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因为种子繁殖的后代高度分离),如苹果、桃、李、柑橘、玫瑰等,一旦获得具有优势品质的F1后(通常从一个很大的杂交群体中才能选择出少数单株),就可以用营养繁殖(如,扦插、压条、组织培养等)的方法保持杂种优势,因为用于营养繁殖的植物都来自于“F1”。如果这时还用原来用的亲本杂交,尽管在理论上可以产生与前一次杂交相同的后代,但实际很难找到与前一次杂交后代相同的优势植株。这是因为这些作为亲本的植物本身是高度“杂合”的。

在动物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突破体细胞繁殖的难关,所以只能像种子繁殖的植物一样,杂种优势的“保持”靠频繁配制新的F1代。以养鸡为例,无论是生产商品肉鸡还是商品蛋鸡,都是将具有某些优势性状的品系作为亲本,再将这些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作为商品肉鸡或蛋鸡。这样的话,这些商品肉鸡和蛋鸡就具有了双亲的杂种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保持下去。养鸡场为了能持续不断供应品质优良的商品肉、蛋鸡,就必须将具有优势性状的亲代品种一直保持下去,以便能持续不断地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子代肉、蛋鸡。

2.生物个体冷冻会死亡,为什么精液冷冻却不死?胚胎冷冻为什么也不死?重新恢复精子活性的程序是什么?

精子和胚胎在冷冻过程中,需要添加冷冻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己二醇等,冷冻前要进行平衡。在平衡时,这些冷冻保护剂会渗透到精子或胚胎中去。这样,在冷冻时,精子或胚胎内部就不会形成对精子和胚胎造成致命伤害的冰晶。精子只是一个细胞,胚胎也只有很少数量的细胞,这使冷冻保护剂能够很容易就渗透到细胞中去。而生物个体,尤其是高等生物,细胞数目繁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冷冻保护剂渗透到所有细胞;并且一般的冷冻保护剂都或多或少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长时间浸润其中,会导致生物个体的死亡,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复杂生物个体冷冻成功的例子。

重新恢复精子活性的程序是:将装有精子的毛细管从液氮或干冰中取出,立即放入盛有温度为39℃左右的水中,摇晃10s左右,取出,擦干毛细管表面的水分,就可进行人工输精了。如果用于体外受精,还必须用洗涤的方法洗去其中的冷冻保护剂。

3.请概述试管家畜技术的操作过程,它可以解决生产中的什么问题?

试管家畜和试管婴儿一样,并不是指家畜是在试管中进行培养和出生的,而是指把本应该在家畜体内完成的部分生理过程转移到体外来完成。

一般来说,生产试管家畜所需要的卵子多数是来源于屠宰场废弃的卵巢,对其进行培养成熟以后,在体外进行受精进而生产胚胎,这样可以扩大胚胎来源,降低生产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从品质优良的家畜活体采集卵子,来生产高产优质的家畜胚胎。将试管家畜的生产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快速对家畜进行繁殖。随着此项技术的逐渐成熟,就有可能建立胚胎工厂,使家畜的前期繁殖控制在实验室中,从而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例如:我们可以从牛的屠宰场收集废弃的卵巢,从其中吸取卵细胞,在体外培养成熟后,让这些卵细胞与精子(冷冻的或新鲜的)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再在体外培养一定时间发育成桑椹胚或囊胚。这时候,一方面可以进行胚胎移植,即移植到同期处理的受体牛子宫内,让其怀孕产犊;另一方面可以把胚胎冷冻保存起来,即冷冻到液氮罐内,等到有适宜的受体时再进行胚胎移植,这样就可以使牛的生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冷冻牛胚胎就像平时我们所交易的商品一样,可以进行运输和买卖。牛一般一胎只生一个牛犊,在生产中,还可以一次移植两枚胚胎,让牛一次产两个牛犊,这样就可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4.胚胎分割在胚胎发育的什么阶段效果?分割份数与所生成的个体的生存质量有什么关系?

胚胎分割在早期胚胎不同时期都可以获得成功,但以囊胚期。对囊胚分割时,每一份必须带有一定数量的内细胞团细胞才能产生正常的后代,由于内细胞团细胞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胚胎分割的份数也是有限的。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篇4

(一)细胞:是人体结构中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二)组织——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群)人体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

分布:体表和体内一些器官的内表面,如胃肠等内壁里。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功能:保护、吸收

(2)肌肉组织

功能:具运动功能,能够收缩和舒张 结构特点:由肌细胞构成,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骨骼肌:附在骨骼上。细胞呈纤维状,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平滑肌:分布在胃、肠等的壁上。梭形,肌纤维无横纹 心肌:分布在心脏的壁里。细胞呈圆柱形,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3)结缔组织特点: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

功能:营养、支持、连接、保护作用 分布:十分广泛

(4)神经组织特点: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分布:主要分布在脑、脊髓中。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三)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人体由八个系统构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主要对生命活动形式调节功能,神经调节额特点是迅速、短暂而精确;激素调节特点是缓慢、持久而弥散)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1.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外环境):气温 气压 氧气 淡水 食物

2.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直 1

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免疫防御)血小板(止血作用)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人体各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消化系统的作用是补充内环境中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泌尿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形成尿液维持细胞外液的量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以及pH的相对稳定。循环系统的作用是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是对各种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生存及生理功能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细血管:壁薄(便于物质和气体通过)表面积大(增大了物质和气体交换面积)血液流速慢(使物质的气体得到充分交换)

组织液:细胞外液中在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是血液滤除毛细血管壁的血浆成,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前者是气体出入的通道,后者是进行交换的通道,它的活动可补充细胞代谢消耗的氧气,排除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维持细胞外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肺:壁薄(便于气体通过)肺泡数量多(增大了气体交替的面积)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扩大吸收面积)绒毛壁薄(便与养料通过·)

肾在泌尿过程中不仅起排泄作用,还对机体的无机盐平衡、水平衡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人的神经系统由 脑 脊髓 神经 三种器官组成。其中位于中枢部分的是脑和脊髓位于周围的是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最大部分位于最上方,表面覆盖大脑皮质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小脑[大脑后面,脑干的背侧,主要调节身体的随意运动维持和调节姿势,维持身体平衡]、脑干[间脑和脊髓之间,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重要的生命中枢)三部分]);脊髓

丘脑:位于大脑和中脑之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纽带)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髓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细胞体、突起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它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 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等。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吼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胰岛(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性腺。

激素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的活动

垂体: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1.促进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2.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4.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分泌过多患甲亢身体,缺碘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3

胰岛: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分泌过多患低血糖 性状: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通过精子卵细胞的传递给后代】 染色体: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精子和卵细胞中各有23条染色体

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基因:具有特定遗传效应,决定生物性状,在生物体内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青春期:男生10~14,女生10~12,形态发育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传染病:由各种病原体(病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能在人人畜畜人畜之间相互传染。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发病率高,血液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或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和预防的根本措施。

艾滋病:感染了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结核病: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如肺结核肠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感染率最高。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三防线:皮肤和粘膜,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免疫反应的开启(后天建立。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三.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

(1)

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

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7)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升、转、看、调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

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

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

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

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

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

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

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

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

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2.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3.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

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4.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

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五、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释放)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

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三).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

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4.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名称

组成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5.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如:心脏、肝脏、脾脏、大脑、肱二头肌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三.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2)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例:番茄果肉)

(4)

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5)

机械组织:细胞壁增厚。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3.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

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4.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动物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2.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3.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5.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结构图

(4)草履虫的应激性

6.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鱼类的天然饵料、污水净化(草履虫)、赤潮等。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三无)

苔藓: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1)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2)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

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3)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4)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种皮

保护内部结构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胚乳

贮存营养物质

子叶

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

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芽

发育成茎、叶

胚轴

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

发育成根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两大类群)

(1)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着的。(油松、侧柏、苏铁等)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豌豆、荔枝、木瓜等)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子叶或胚乳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胚根(突破种皮)→根;胚轴(伸长)→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芽→茎和叶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根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以上的结构: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导管增多,疏导功能加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3)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2.芽的发育过程:

(1)枝条是芽发育成的(2)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

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

芽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叶芽按着生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含氮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含硼的促进生殖器官正常发育,有利于开花结实

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三.开花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柄:连接、支持作用,连接茎和花

花托:着生花的各部分

萼片: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花蕊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

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2、传粉和受精

(1)

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2)

受精:胚珠里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

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5)花萼、花瓣和雄蕊均凋落

花柱和柱头(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受精卵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根毛,使根的吸

收面积大大增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

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

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

根内的导管

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

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

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表皮

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控制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

叶片

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叶脉:支持作用

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根毛

根、茎、叶内的导管

气孔

(4)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

根内

叶肉细胞

大气

(5)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的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遮光照射: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照

(1)

方法步骤

摘下叶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

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

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2、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

细胞水平: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细胞膜——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

(2)

器官水平:苹果、梨等果实含有丰富的糖类

(3)

个体水平: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

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

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实验:教科书P122-124)

光能、叶绿体

(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

实质

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有机物

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的转化:

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

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

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

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

能量

3.场所: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

4.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

5.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氧气

在一定浓度内随氧的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9.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

化比较严重

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1)

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瘦逐渐变得灵巧。

(2)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生殖过程

(1)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分化

继续发育  分娩

受精卵

胚泡

胚胎   胎儿

婴儿

卵细胞完成受精  形成组织和器官  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 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时通过胎盘的绒毛与母体进行物质

交流。

三、青春期

1.青春期身体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卫生保健:七年级下册P16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四、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少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科学分娩、禁止近亲结婚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 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

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营养物质

主要作用

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糖类

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

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维生素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

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夜盲症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坏血病

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鱼肝油

二、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消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2)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位于消化道内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4)食物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酶(肠液、胰液)

唾液淀粉酶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唾液淀粉酶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酶(肠液、胰液)

胆汁(肝脏)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2.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

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3.食品安全:2009年6月1日施行《食品安全法》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

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呼吸系统

作用:保证气体顺利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

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

功能: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

氧气

二氧化碳

外界空气       肺泡

(通过呼吸道完成)

2)体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结果:静脉血   动脉血

氧气

二氧化碳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条件: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结果:动脉血

静脉血

三、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

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

心脏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个/升;女子:4.2*1012个/升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4~10*109个/升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100~300*109个/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房室瓣

动脉瓣

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室

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

图1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接着主动脉)

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

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房  心室

动脉)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房、心室与瓣膜的活动关系:

2)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身体各处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毛细血管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体循环

肺循环

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

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功能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四、输血与血量

1、血量:占体重的7~8%

2、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

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区别于: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单位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三、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和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

静脉:

尿素少

静脉血

出球小动脉

动脉血

入球小动脉

动脉血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尿液)

肾脏

膀胱

肾小球

过滤作用

肾小囊:原尿

四、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五、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2)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方法:

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作用:杀死各种病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六、排遗:食物残渣的排出(粪便)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

眼球壁

收缩可调节瞳孔的大小

中膜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双凸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内容物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房水

视神经

1)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有感光细胞,成像)→视觉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点拨: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曲度变小;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变大。走进暗处:瞳孔会放大,走进亮处:瞳孔会缩小。)

图-6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郭: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内耳

前庭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

细胞体

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组成组成轴突 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髓鞘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神经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区别于:应激性

2.膝跳反射的实验:P91

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跳起来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效应器: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脊髓灰质内的膝跳反射中枢

3.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书P92)

神经节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4、反射的类型

类型

区别

非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

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

形成生来就有(低级)

后天获得(高级)

参与结构

大脑皮层以下(脑干、脊髓)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固定,不消退

暂时,可消退

两者的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性腺: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女性):分泌雌性激素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

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低血糖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书P108~110)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见书P111)

水污染:太湖水滋生大量蓝藻,湖水变臭

类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控制措施:书P118)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噪音污染

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主要类群

结构特点

常见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最原始、低等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

腔肠动物

有口无肛门、辐射对称(两个胚层)

体表有刺细胞

水螅、海蜇、海葵、珊瑚虫

扁形动物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左右对称(三个胚层)

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蛔虫、钩虫、线虫

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由相似体节构成,体壁呼吸、真体腔,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沙蚕、蚯蚓、水蛭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包被,运动器官是足

乌贼、鱿鱼、章鱼、鲍鱼、贝类

节肢动物

身体由体节构成并且分部,有外骨骼(蜕皮)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已知有120万种以上

虾、蟹、蜘蛛,蜈蚣、马陆、蜜蜂等昆虫类

甲壳动物

具有甲壳、鳃呼吸

虾、蟹、昆虫

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蝗虫(头、胸、腹)、蝴蝶

鱼类

终生生活水中,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一心房一心室,变温动物。最早出现的水生脊椎动物类群

海马、鲨鱼等鱼类

两栖类

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水、陆,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分泌粘液辅助呼吸,二心房一心室,变态发育,变温动物,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中间过渡类型

大鲵(娃娃鱼)、蝾螈、青蛙、蟾蜍

爬行类

体表覆盖鳞片,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心脏2心房1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变温动物,是摆脱水的真正陆生动物

鳄鱼、龟、蜥蜴(避役、变色龙)、壁虎、蛇

鸟类

体表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翅,用肺呼吸,心脏两心房两心室,体温恒定,骨中空、双重呼吸,恒温动物

家禽、企鹅、鸵鸟

哺乳类

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为门、犬、臼齿,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胎生、哺乳,是恒温动物。最高等的动物类群。

鲸鱼、蝙蝠、白鳍豚、鸭嘴兽、海象、海狮、海豚等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动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时期

发育过程

昆虫

蝗虫

有性生殖卵生

体内受精

受精卵→若虫→成虫

不完全变态

家蚕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青蛙

有性生殖卵生

体外受精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变态发育

鸟类

家鸽

有性生殖卵生

体内受精

受精卵→雏鸟→成鸟

没有变态发育

比较说明

①生殖方式相同:有性生殖,卵生

②青蛙两栖类动物的受精方式特殊:体外受精(水中)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4)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5)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6)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7)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态:鳃丝呈细丝状

3.观察鳃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腔肠动物:海葵、珊瑚等

4.其他水生动物

软体动物:乌贼、河蚌等

甲壳动物:虾、蟹等

其他水生动物:海豚、龟等

水域环境是水生动物的乐园

5.水域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破坏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陆生生活的动物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发对环境的适应

1.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靠近身体前端有一节特别大,颜色较浅,且光滑,指环状,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3、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2)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

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3)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4)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5)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

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

1)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2)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3)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4)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5)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6)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保证家鸽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2)鸟类的主要特征: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2.昆虫

1)观察昆虫的翅辨认昆虫

孵化

2)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5次蜕皮

受精卵

跳蝻(幼虫,没有翅,不能飞,能跳跃,形态与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

小,生殖器官不成熟,也叫若虫)

成虫(能飞)

不完全变态:卵  若虫   成虫

3)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有运动器官-足和翅

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四.水陆两栖的动物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都在水中进行,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2)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

2)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

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关节面(有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

骨骼

骨连接(能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

关节囊

2.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腔

骨骼肌 肌腹:由肌肉组织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

肌键:位于骨骼肌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属于结缔组织。

图-2

关节结构图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头

关节囊

关节腔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

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6.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

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2)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5.探究蚂蚁的通讯

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1)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2)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

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也可被重新利用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有益:传粉、传播种子,扩大分布范围

有害:数量过多危害植物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调查活动:调查目的、材料用具、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2)生物反应器:是指任何提供生物活性环境的制造或工程设备。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乳房生物反应器”及开发前景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成本低;设备简单;效率高;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

(3)仿生: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仿生的例子:雷达、飞机、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菌落的大小

观察菌落 菌落的形态

区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菌落的颜色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大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

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冷却、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

恒温培养

3.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过程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分布的特点:无处不在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微生物之父)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3.细菌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孢子繁殖

4.真菌的结构

5.菌丝

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部的6.青霉和曲霉比较

青霉

曲霉

不同点

孢子形态

扫帚状

放射状

颜色

青绿色

黑色

相同点

多细胞

由菌丝构成孢子生殖

7.蘑菇的结构图

子实体

四、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着参与物质循环

细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

真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足癣

2、引起动物或人患病

真菌引起植物患病,小麦叶锈病

生产应用:以菌治虫

3、与动物共生

共生:有些细菌或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

做共生。

真菌与藻类植物共生形成地衣

共生举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肠道内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五、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发酵现象

发酵原理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发酵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酸奶、泡菜)

甜酒的制作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食品保存的原理

分析并归纳食品保存的方法

3.细菌、真菌与疾病的防治:抗生素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与胰岛素

4.细菌与真菌与环境的保护:污水处理厂(甲烷菌)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动物病毒(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一、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藻类植物:水绵

无种子(孢子植物)苔藓植物:葫芦藓

植物的分类

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

有种子(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玉米(单子叶植物)、向日葵(双子叶植物)

环节动物:蚯蚓

节肢动物:蜜蜂、蜘蛛、蜈蚣、虾、螃蟹

无脊柱(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珊瑚虫、海葵

软体动物:河蚌、田螺

动物的分类

鱼类:鲫鱼

两栖类:青蛙、蟾蜍

有脊柱(脊椎动物)爬行类:壁虎、蜥蜴、龟、鳖、鳄鱼

鸟类:家鸽

哺乳类:家兔、猫、虎

二、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例: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已知的种类很多

二、理解生物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种间生物基因多样性

种内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成因: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类型: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三、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

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四、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全世界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速度惊人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是天然的基因库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天然实验室

活得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保护生物圈

生物种类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①保护生物栖息地

②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见本资料的第4页)

2.无性生殖

1)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天竺葵、葡萄、月季

2)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穗

芽接

砧木

枝接

关键: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组织培养: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2)组织培养的过程:

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

分化出根和芽

移栽

植物组织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3)组织培养的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繁殖速度快;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不受季节的影响;易于诱导变异,有利于科研与生产。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活史:卵、幼虫、蛹、成虫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2.其他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

2)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都在水中进行,有性生殖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2.发育过程:受精卵

成蛙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被污染不利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1.鸟卵的结构:

保护内部结构

卵壳膜

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

卵黄膜

卵细胞

卵黄:提供胚胎发育用的养料

胚盘:含细胞核,胚胎发育的部位

卵黄系带:固定卵细胞

气室:提供空气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求偶

交配

筑巢

产卵

孵卵

育雏(画线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形状。

2.相对性状:遗传学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3.分析资料《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得出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数量: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内的少一半

遗传物质:DNA、RNA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基因经精子或者卵细胞的传递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22条+x或者y),形成受精卵以后恢复。

三.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1、基因是成对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当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性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

3、禁止近亲结婚原因:产生的后代增加患遗传病的机会。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男性为22+xy

女性为:22+xx

2.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五.

生物的变异

1、变异的定义: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根据遗传性分

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2、类型

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根据对生物个体的意义分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3、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培育生物新品种

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太空椒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原始大气:没有氧

2、条件

能量:高温、紫外线、雷电

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

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原始藻类植物

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

2.无脊椎动物:

原始的哺乳类

脊椎动物:原始的鱼类

原始的两栖类

原始的爬行类

原始的鸟类

3.生物进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证据:化石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

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2、原因: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而形成的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黏膜

功能:阻挡、杀死、清扫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功能: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促进白细胞吞噬抗原,或使病原体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

失去活性

物起作用。

免疫器官:

1)胸腺: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激素(促使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

2)淋巴结: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3)脾:产生白细胞,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或异物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3、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危害。

2、药物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3、急救:120急救电话

1)人工呼吸:注意保证呼吸道通畅,次数为15-20次/分。

2)胸外心脏挤压:有节律、带有冲击性的用力挤压病人的胸骨下端。

3)出血和出血的护理: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二.

体循环(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在人体的毛细血管或动脉注射,经体循环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篇6

一、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上的联系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 与人类的生活, 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 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 打下必要的基础。

《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 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面向全体学生, 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 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 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 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 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 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 仔细分析, 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 化学在初三开设, 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 每周2课时, 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 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 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 每周4课时, 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 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 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 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 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

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 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 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 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 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 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 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 综合备课, 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 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 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 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 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 (2) 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 (3)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 (4) 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 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 是学习化学的开始, 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 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

(中考真题) 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

C.馒头变质发霉

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

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 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 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 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 导入案例如下:

师:同学们,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 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 (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

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 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

师:很好, 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

生:是……不是……可能是……

师:很好, 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 大家再思考思考, 我们呼吸需要氧气, 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

生:不能, 没有氧气, 只呼吸二氧化碳, 我们会死的……

师:嗯, 很好, 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 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 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

…… (学生讨论)

师:是的, 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 我告诉大家, 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 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 在化学中, 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

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 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 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 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 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 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 既通俗易懂, 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其他方面的应用。生物学上已经学习过的探究方法及过程, 同样适用于化学的学习, 可以由复习简单的生物探究, 让学生复习探究的方法及过程, 再重新应用到化学的学习中。生物与化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存在相同之处, 所以概念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学生熟知的自主阅读、归纳分析等方式进行;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再如, 初一生物学习种子的萌发时, 学生就已掌握用控制变量法用于实验探究, 初三化学学习影响物质溶解速度因素的探究就可以先从复习控制变量法开始引入。仔细分析, 可以找到更多共同的学习方法, 由教师进行引导, 已掌握的生物学学习方法、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可以应用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初中生物学与化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要将生物学知识成功的、更多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 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储备, 在教学之余, 化学教师和生物教师要多交流、通有无, 争取集体备课, 遵循并深化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 争取有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 以使教师能教得轻松, 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更能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摘要:深圳初中科学课程自2013年起逐步由浙教版综合课程《科学》改为分科教学, 原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部分均采用人教版教材单科教学, 其中化学课程在初三一年完成, 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紧,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 结合福田区谢宝凤 (生物科学) 教与学方式转变特色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着重研究生物知识体系与化学知识体系的联系, 旨在帮助初中生物、化学老师探索出一些新的新课导入和知识传授模式, 以使学生更高效、更轻松地完成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

上一篇:超级感人的爱情句子下一篇:向大树道歉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