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影响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影响(精选8篇)

审计影响 篇1

摘要:2010年10月31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三十八项审计准则。新审计准则尊重审计实践,对新形式下的审计指导、约束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新准则颁布执行一年多时间来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主要讨论新准则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文中讲述了审计新审计准则的特点,影响审计质量的要素,以及当前的事务所面临的困难,并就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2010年10月31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三十八项审计准则。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和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新国家审计准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经审计长会议于2010年7月8日审议通过,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准则结构清晰,有助于提高准则执行和理解的一致性;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目标;充分体现了指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准则的审计实务指导作用。

一、新审计准则的特点

新审计准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两方面,充分体现指导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了准则的审计实务指导作用,尊重审计实践,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新审计准则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新审计准则注意吸收和总结我国审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体现出了充分尊重审计实践的特点。

首先,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过去我们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标志作为划分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的分界线,审前调查阶段是审计方案形成前的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作为审计方案之后阶段。这种阶段划分的主要弊端是在审计实践中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在审计实践中要对多个地区进行审计,审计组要使编制的实施方案真正的对其它地区审计有指导意义,那么作为审前调查阶段必将对一个地区进行试审,取证不能等到审计实施方案出台才进行。所以,取消了审前调查的提法更加符合审计实践的需要。

其次,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我们的审计实践中,审计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开始审计时,审计组长要根据总体要求分配工作任务,如安排谁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通过审计了一段时间要进行阶段总结,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讨论前一阶段的审计状况、确定下一阶段的重地以及调整审计分工等。这些安排实际上是最有指导意义的最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所以说,新审计准则没有具体说明审计实施方案的提交时间是考虑到了在审计实践中实施方案的是动态的。

2.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表现为基本原则、具体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这三十八项审计准则几乎涵盖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所有项目。在对审计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审计结论的形式和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设定等方面,我国新审计准则也与国际审计准则保

持着一致性。

但趋同并不等同于相同,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审计准则中保留了原有准则中关于验资的部分。加上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新审计准则中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予以保留,符合了我国审计行业特点。

3.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新审计准则为改变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及时引入了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首先,需要通过了解被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被审单位的性质、相关经营风险等内部因素,综合评估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不断修正对风险的评估,使得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不断接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风险水平;最后,根据确定的风险水平来决定应该实施的总体应对措施,如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等当然,控制测试的工作并非必须进行,当内部控制被认定无效时,直接进入以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为目的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来,将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与道德素质、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等。本文主要从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审计风险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缺乏独立性的审计将会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独立性定位为实质性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方面。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际过程中其专业判断不受主观方面的影响,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单位之间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如果审计人员的薪酬受制于被审查单位,那么独立性就会丧失,审计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事务所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客户,往往相互挤压,收取低价审计费用,那么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的酬劳也就相应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往往就面临很多的威胁,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减少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错误信息视而不见等。一般而言,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业务开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企业之所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能够准确看出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同样重要。职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审计事项进行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在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出职业判断的事项,如果审计人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快速的做出审计判断,这不仅可以节约审计

成本,还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所以说,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审计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会计报表出具不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错报风险越多,影响审计质量的程度也就越大;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抽样数量、扩大抽样范围等方法进行控制,检查风险越大,审计风险相对就越高,审计质量也就越低,相反,检查风险越小,审计风险较大,审计质量就越低。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从被审计单位和自身两方面抓起,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务所规模小

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服务业,规模经济理论同样是合适的。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课题组在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的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中指出,“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国际化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把规模经营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国内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规模较小,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因此会计师的过失成本和事务所不讲信誉的代价都很低,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缺乏独立性

改革开放之初,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社会需求由政府行政力量创办,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创办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社会供给,加之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的有偿性,致使许多行业主管部门纷纷办起了会计师事务所,为本系统内有审计需求的企业或单位指定本系统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事务所吃惯了计划经济的强制饭,不愿花费精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学习研究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正因为事务所与行政部门在人事、利益上的“明脱暗不脱”的关系,原有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严重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3.执业人员老化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以人为本的高智力密集型的特殊服务性行业,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或重大错弊时,注册会计师能否发现错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教育程度、技能和经验等专业素质,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审计事项判断就不尽合理,审计质量就不高。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老的注册会计师拥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未必适用,同时,老年人存在知识过旧的现象,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在计算机普及时代,年老的师傅对计算机的运用却很陌生。

4.审计效率低下

虽然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日益兴盛,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发展较晚,当前仍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保留了手工审计,一部分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导致效率低下,很难达到预期审计目标,也影响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5.审计收费较低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各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越来越多地采用降低

审计收费来保持占有率,被审计单位也乐得接受,但是降低收费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按照审计程序进行执业,为了节省执业费用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程序不到位,并直接导致事务所出具报告的质量无法保证。

四、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1.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新审计准则较以往相关规定来讲,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具体并有所提高,如,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并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在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要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等5个方面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通过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方式,对审计明确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另外,新审计准则对审理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其次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再次要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因为在审计实务中,审理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2.对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影响

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新审计准则体系凸显了风险审计理念,指出要在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的基础上,预先做出对审计项目的风险职业判断,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审计计划规定:要通过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而评估项目风险水平,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2)审计实施方案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3)审计报告的编审规定: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

新审计准则体现了全面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强调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能够使审计人员科学、准确地判断风险领域和重大风险点,从而可以根据找出的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防范审计风险和降低审计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3.对绩效审计的影响

传统绩效审计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经济指标,这是由于受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科学发展观等崭新理论的不断提出,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审计准则顺应了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对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效益性的评价和监督作了更加全面科学的界定。

国家审计的效益性评价从单纯的经济效益发展到多角度、全方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效果、效率和效益,更加关注公共资源配置的有

效性和合理性。这使得对绩效审计更加具

有指导性、绩效审计的内容更加科学,体现了国家审计与国际接轨开始融入世界绩效审计主流,体现了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的转型。

五、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加强作业过程管理和人员素质管理两个方面:

(1)加强作业管理过程。

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保证每一阶段的审计质量。在审计计划阶段,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评价审计风险,编写详细的审计计划,作好人员委派工作;在审计实施阶段,要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编写工作底稿,严格三级复核程序;在审计完成阶段,要认真编制审计报告,科学评价审计工作成果。

(2)加强人员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招聘时应招些业务能力强且年轻的审计人员,为事务所注入新的活力;②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③建立一套科学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以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2.建立新型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国内现有会计师事务所大多为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体制下提升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结合国内审计市场的发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即逐步推行由有限责任制向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合伙制度安排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一是无限责任的约束。它通过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来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二是合伙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和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有利于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和质量品牌意识。

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管模式是政府干预型,具体实施者包括财政、审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实践证明,这种行政干预过多的监督管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构建一种新的监管模式,形成一种政府立法主导、行业协会检查监督、独立监管机构评价惩戒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外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田钊平.如何提高新审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J].财会月刊.2008(12)

[2]李颖.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成为一种更有有效的审计模式[J].科技资讯2008(32)

[3]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4]吕伟,于旭辉.客户依赖、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质量—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93)

[5]王玉蓉,庄立.独立审计质量与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证劵市场的经验检验

[J].财会通讯2009(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审计准则修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持续全面国际趋同

[7]陈继红;唐文文.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舞弊审计准则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30期

[8]郑春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7期

[9]张林红.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经

贸.2010.12期

审计影响 篇2

很多的理论研究体系都是由假设支撑的, 相对论如此, 会计如此, 审计也如此。审计假设奠定了审计理论的学科地位, 为审计理论的研究推理提供了依据。它从实践中来, 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概括, 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 限制于审计目标, 但同时又是制定审计概念、审计规范的依据, 对一定时期的审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审计假设体系的构成内容在理论界存在分歧, 但基本内容相同, 现通过一种观点的分析谈谈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的影响, 以求见一斑而窥全豹。

1 合理怀疑的假设

该假设是指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 不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其载体。该假设成为审计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 也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使被审计人有可能利用占有信息的优势, 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出于职业谨慎, 不可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但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可以减少和防止虚假的信息, 因此又不能完全否认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怀疑, 这种怀疑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方向和工作思路, 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控制缺陷的所在, 有助于客观评价被审计人的经营情况及经济责任状况。从过去到现在, 审计职能随着审计实践的开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当初的查错防弊转为防风险服务内部管理, 但不论如何变化, 都没有离开合理怀疑假设这个前提。合理怀疑假设不仅说明了审计的必要性, 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开展鉴证活动时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2 可验证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 对照审计标准进行验证, 并提出审计结论。该假设为审计活动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也为确认审计责任提供了标准。

由于被审计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所以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 可以通过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确认, 可以通过对照审计标准, 提出审计结论, 通过审计这种方式, 监督、评价和确认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个假设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被审计单位要能够履行经济责任, 会计资料等载体应是健全的, 审计人员要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获得审计证据、表达审计意见。在最初的审计实践中,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 比如当审计人员对期末余额进行审计时, 就需要假定期初余额是真实的, 否则就应对期初余额进行验证, 而期初余额又涉及前期的数额, 这样就必须无限往前推, 审计人员也就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完成审计工作, 责任也永无止境。对此, 莫茨和夏拉夫率先提出“审计无反证判定假设”, 他们认为:除非存在明确的相反证据, 在被审计单位过去认定为真实的事项, 未来仍然被认为是真实的。这个假设有效地解决了时间、成本和责任问题, 但也影响了审计的外部效果, 受到委托人的质疑, 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个假设思想进行了拓展。中国的执业准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对以前年度数据, 包括对期初余额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确定上期比较数据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上期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明显小于针对本期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 通常限于评价上期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和适当分类。”这个规定兼顾了受托人的要求, 也加大了审计的责任风险。总之, 可验证假设引出了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和审计结论等审计三要素, 同时也提出了审计风险、合理保证等问题。

3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甚至排除错误与弊端的发生。该假设是系统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基础, 也使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的进行有了实际意义。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假设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是制度审计的基础, 也使通过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了解和评估内部控制状况充满必要。“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证据更可靠”, “所需证据的数量也受证据质量的影响, 即证据质量越高, 可能需要的证据数量越少”。在内部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较多地信赖内部生成的证据, 从而可以相应减少审计程序工作量, 而这也是现在企业交易复杂、业务繁多下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无论多么强大的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都面临一个重大的错报风险———舞弊, 内部控制并不能防止内部人员串通舞弊。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牵制和制约, 是和串通相矛盾的, 串通只能说明控制的失效, 而串通又恰恰不在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之内。这使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和说服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 内部控制系统的自身设计缺陷也影响了控制效力。内部控制有效性假设提示了审计风险, 也使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关注了统计抽样工作和重要性原则。

4 保持独立的假设

审计主体和人员在组织形式上应独立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之外, 并且, 在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测试和作出审计结论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实质上的独立性。虽然, 在审计实践中, 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组织的隶属关系和会计师事务所受谁委托都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同时也不能排除审计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丧失独立的可能性, 但是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取信于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因此, 需要假设审计主体和人员在组织、精神等方面是独立的, 这是审计的立身之本, 是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的保证。保持独立性的假设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要求。

摘要: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审计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审计假设解释了审计存在的理由, 指出了审计活动的可行性, 对审计责任的界定、内部控制测试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还提出了职业道德问题。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雪.审计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编委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莫茨, 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R·K·莫茨, H·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 (文硕译) [M].北京:商业出版社.1990.

[6]蔡春.审计理论结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审计关系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篇3

【摘要】 仅从审计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 审计关系;独立性;审计质量

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计活动中有关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规定了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审计关系的核心在于因审计关系而规定的各方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因审计关系而存在,但没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会导致审计关系的混乱。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审计关系如下:

(1)作为审计委托人的第三关系人将其财产委托并授权第二关系人经营管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接受委托与授权并承担起管好用好受托财产的受托经济责任。

(2)第三关系人为了了解第二关系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委托或授权作为审计人的第一关系人对其实施检查;审计人接受委托或授权对第二关系人实施独立审计。

(3)作为经管者的第二关系人为了证实自己履行责任的情况而接受审计人的审计:作为审计人的第一关系人实施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委托人的第三关系人,以对作为经管者的第二关系人之责任履行情况予以证明。明确审计关系和审计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审计活动的前提和质量保证。审计关系必须由财产所有者、财产经营者和审计者三方面构成,缺少任何一方,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

审计质量应当是审计活动作为产品满足受审计活动影响的人的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独立审计源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它通过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意见,协调委托人和受托人(被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的利益的活动。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审计供求关系的扭曲、审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会计市场的无序竞争、法律环境问题等等,审计关系只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一、审计委托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委托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需求上。长期以来,企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是由政府管制机构的强制要求产生的,即政府规定企业每年必须有审计报告才能年检,企业自身并没有形成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要求,没有因为要提高自身的实力而去进行审计。政府作为宏观市场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以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而企业只是被动消极地按规定聘请事务所进行审计,市场没有形成自发的审计质量控制要求。而且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出面进行筹建和管理,所以很多公司的行为不是面对着市场的,而是面对着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达到了主管部门的要求,基本不用考虑市场的反应。对于获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来说,重要的不是公司的业绩或效益、审计质量的高低,而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所以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它们的利益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

二、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

第一,公司产权结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公司的权力机构分成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营管理者),委托人拥有的仅仅是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是代理人。当前,多数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者既是审计委托人,又是被审计对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委托人无法获得经营管理的全部信息,只能观察代理人某些行动的后果。而代理人一旦发现公司状况不利于委托人时,总是试图通过编制虚假会计报表来掩盖事实真相,进而欺骗注册会计师,从而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现公司财务问题的难度。审计委托人与被审对象的这种同一性也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从而使审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第二,被审方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失真原因除了非故意的错误与漏报外,还有被审单位为了某种不正当目的而采用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等非法手段处理经济业务,以达到掩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目的。当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原始审计信息就具有不全面性和虚假性时、这就给注册会计师搜集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难,人为的增加了审计信息的风险性,使审计质量缺乏保障。

三、审计执行主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是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最小的主体单位,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除了注册会计师影响审计质量外,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与普通企业一样,是逐利性的经济组织。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自愿性审计服务需求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各个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只能采取低价或给予相关人士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这种以价取胜争抢客户的特殊竞争行为,使得事务所对审计质量关注不够。

四、审计关系人相互作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委托人——审计执行主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1.收付费问题。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相关的收费标准。报酬更多的是以公司期末资产总额、合并报表单位数等指标为基础,由事务所报价,双方协商确定。较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而且,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事务所相互压价,降低审计成本的现象日益严重,审计质量必然会下降。

2.业务约定书的签定。委托人应与注册会计师签定内容合理的业务约定书,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审查权限、付费问题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制定和安排,给注册会计师一个比较宽松和独立的工作环境,避免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约定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审计客体——审计执行主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安身立命之本,其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没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法律责任,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塑造形式上和实质上双重独立的职业形象。注册会计师不得与被审计客户有共同利益或存在利益冲突;在担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持有被审计单位股份的情况下,对该审计项目应实行回避的原则;在事务所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时,应避免同一注册会计师同时执行审计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应按照成本加正常利润的原则,不能降价招揽客户,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差旅费应在自己的成本范围内核算,避免外界认为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过于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缺失,客观上会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失去内在支撑,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三)“委托人——审计客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委托人与审计客体之间关系对独立审计质量影响的主要表现。由于没有合理的治理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所有者长期缺位又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不显著,使得审计所需的代理关系缺失,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清,张润斌.《小议审计的独立性》.科技创业月刊.2006(1)

[2]李冬梅.《提高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与对策研究》.《会计之友》.2006(4)

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篇4

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审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使审计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网络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网络会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其次,由于网络会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优化,要比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它改过困难得多,代价也昂贵得多。因此网络会计系统的设计应有审计人员(一般是内审人员)的参加。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提醒开发人员注意并监督审查下列问题:

(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商务活动的需要;

(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贸易法规;

(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审计方法与技术的改进

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肉眼不可见的磁性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在对会计活动进行审计时,单机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方法有的已不使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审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审计方法与技术。具体来讲,审计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从审计数据获取来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接口软件直接获取数据,同时可以通过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络浏览、电子公告或新闻组等网络工具远程获取信息;

(2)从审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来看,可以借助各种审计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加工和处理;

(3)从审计报告阶段来讲,可以利用网络发表审计报告,提高报告的时效性,同时扩大审计报告的适用范围。对审计主体的相关要求

审计主体即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网络系统的发展应用,使得审计人员必须渗透到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甚至到每一个数据文件中去。为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审计人员应该树立起全新的思维观念:

(1)树立创新意识。网络会计本身是创新的产物,而且远未成型,正处于不断创新和变革之中,同时也源源不断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针对网络会计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全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模式,积极探索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测试、审计准则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这既有利于解决审计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2)树立竞争意识。网络会计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同样的业务可能为多种行业共享,审计在开展此类业务时将无法享有专有权,尤其计算机网络系统鉴证等业务,其他非审计职业人员同样可以提供此类服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机构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对国内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也形成挑战。国内审计人员必须洞悉市场竞争的变化,调整竞争策略,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峰.试论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J].软科学,2002,(3).

[2]梁心杨.浅论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J].河北审计,2000,(10).

[3]姜灵敏.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篇5

社会环境首先影响着审计模式的选择.所谓审计模式是指从确定审计目的,选择审计方法,直至出具某种形式的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所采取的有效审计程序.一般来说,客户的要求决定着审计模式的选择.在股权相对分散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广大中小股东迫切关心的是股份公司的业绩、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和投资回报,中小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因而审计的目的是鉴证会计报表所披露的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审计方法通常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实质性测试通常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审计报告的形式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标准报告格式.

作 者:程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 年,卷(期): “”(10) 分类号:F2 关键词: 

 

联网审计安全性影响调研报告 篇6

接经济为特征的服务经济,它是人类联系与交流方式的演进,是以先进的网络工具体系为依托,以综合、融合为典型特征的经济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对被誉为经济“看门人”的传统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审计模式与之相适应,联网审计由此应运而生。前审计长李金华同志有一句名言: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网络知识也将失去指挥的资格。这足以说明联网审计已经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审计的新模式。

一、联网审计的定义及开展联网审计的意义

联网审计作为电算化审计的延伸,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联网审计有利于推动财政、财务收支相关数据和业务处理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有效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联网审计模式使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能够使一些违纪违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能够在动态的监督中关注资金与项目的效益,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但是,由于联网审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审计模式,互联网的时空无限性和技术开放性本身就潜存着安全隐患,从而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审计资料被截取或恶意篡改,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联网审计发展的瓶颈。本文着力于联网审计安全性问题的探讨。

二、相关法律准则的缺失对联网审计安全性影响及对策

联网审计立法是保障联网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新的《会计法》已增加了有关网络财务的内容,《电子商务法》起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上述法规都不是针对联网审计而发布的,不能够满足联网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联网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使人们在开展联网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使得联网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于联网审计的应该遵从其规定,不适应的需要进一步进行修改和完善。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联网审计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联网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对联网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联网审计的安全性影响及对策

审计人员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树立全新的信息安全理念,寻求最佳的安全解决方案,避免因网络安全防范失误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对于联网审计来讲,显得尤其突出,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从宏观上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实行联网审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审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联网审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雄厚的实力,及时发布联网审计信息安全问题及计算机病毒疫情,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网络会计信息安全事件;要针对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并加大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检查的力度,真正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实现联网审计以后,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与技术等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会因为不懂得网络审计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审查和评价其内部控制,会因为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而无法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审计。实施联网审计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完备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环境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篇7

一、审计环境

(一) 审计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审计环境是指所有作用于审计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审计环境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 既包含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也包含制约和抵制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两种因素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赖, 前者产生正面效应, 后者产生负面影响, 两者综合最终产生一定的审计效果。

凡是能够对审计产生作用的因素, 都属于审计环境内容的范畴。审计环境可分为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审计的主观环境是指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其素质不仅决定着主观环境的优劣,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审计的客观环境内容十分丰富, 可以划分为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审计的生存环境是导致、刺激和制约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存在, 它又可以分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经营运行的小环境和被审计单位所处于的社会大环境, 后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环境; (2) 法律环境; (3) 政治环境; (4) 系统环境; (5) 科学文化环境; (6) 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环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审计的历史发展环境, 二是审计的现实动态环境, 三是审计的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归根到底, 是由审计的未来环境决定的。

(二) 审计环境的特点

1. 审计环境具有广泛性。

审计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它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从审计环境的结构状况来看, 有宏观审计环境和微观审计环境。宏观审计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国际国内的审计工作所必须面对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科技、道德和习俗等条件。微观审计环境是指作为单个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时所面对的具体环境。

2. 审计环境具有重要性。

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两权分离条件下出现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审计独立性受审计环境的严重制约。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的审计, 其独立性肯定要高于法制程度不高条件下的审计;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审计师会自觉地遵守独立性要求, 从而出具的审计报告其可信度肯定要高于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或业务技能不高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3. 审计环境具有逻辑性。

从概念和事实上说, 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影响。一方面, 审计独立性要求必然受到一定审计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 审计人员的对独立性的严格遵守又可以反过来改变或改善审计环境, 这是意识对现实客观存在反作用力。

二、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是一种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应当自始至终处于超脱地位, 独立自主地进行审计检查, 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不受其他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因为, 没有独立性, 审计就不可能成为可靠的“第三者”, 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审查,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常独立性表现在经济上、组织上、工作上三方面的独立, 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 是指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实实在在的毫无利害的关系, 但这种独立性是无形的, 通常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 故又称为精神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 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 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 即在外人看来, 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和可以观察的, 故社会公众通常从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来推测其实质上的独立性。

三、审计环境对独立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不同的审计环境会要对审计人员执业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程度影响到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下面就主要的环境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方式和结果进行基本分析:

1.政治环境。审计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下, 国家权力机关对于这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法律地位的确认程度。它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基础,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审计事业的兴衰。只有具备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国家权力机关以一定方式 (通常是立法) 确认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后,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才能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计活动。可见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审计独立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在我国是行政型的审计体制, 这就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2.经济环境。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审计独立性要求会产生不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 正在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多种形式的企业制度和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 经济上的错误与舞弊也越来越多, 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得到更高重视, 而独立性是其本质属性, 所以就需要审计工作在保持独立的情况下有所创新, 适应环境变化要求, 真正成为经济警察。

3.法制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实现基本职能的手段是获取审计证据, 对照审计标准, 得出审计结论, 表达审计意见。良好的法制环境会鼓励、支持审计人员更独立地行使审计职权, 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 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反之则不利于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独立性。可见法制环境是审计独立性得以实现的保障。

4.社会环境。审计涉及到全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 必然会触及一些组织和个人的利益, 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审计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热情支持审计工作, 则在舆论的支持下审计人员必将恪守独立性, 公正地披露相关信息。可见社会环境是审计独立性得以实现的有利支持。

5.道德环境。审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独立性的程度。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制约和影响着执业人士独立性的恪守程度, 进而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 影响着审计的实施范围、方式和内容。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独立性是否得以顺利实现, 从而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所以良好的道德环境将从不同层面有利于审计人员在执业中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

6.管理环境。审计的管理环境主要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审计工作的管理与领导体制;二是审计业务执行过程的管理制约机制。可以设想, 如果审计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相互间职责分工的权限不明确, 缺乏对审计人员工作状况考评的内部制约机制, 没有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准则及审计规范, 审计程序不清, 未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 要求审计人员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结论是不可能的。所以良好的管理环境有助于审计人员在执业中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

7.工作环境。审计的工作环境是指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条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程度。审计虽然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但它又是一项规范化的和程序式的常规性经济监督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 接受审计的单位不一定有管理上的问题。没有接受审计的单位也不一定不存在问题。因此, 这就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审计作用的前提下, 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审计主体所依法实施的审计作业, 并对其工作给予良好的合作、支持与配合, 不可人为地给审计人员的工作设置障碍, 从而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 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独立地实施审计作业, 保证审计证据搜集上的全面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可见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独立性提供了辅助性的帮助。

以上从七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审计环境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审计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效果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经过相关人士的努力,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审计环境、相对提高审计独立性是可能的。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审计环境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审计独立性的概念, 然后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管理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八个方面阐述了审计环境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关键词:审计环境,审计独立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秋生, 辛旭.审计学.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9)

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外在环境;内部环境;审计工作

从概念上来说,审计环境指的就是一切和审计工作的存在、发展紧密联系,对于审计工作力量、思想、标准等有着直接影响的客观现实因素的总和。审计环境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审计环境的变化必将推动审计工作的变革,因此欲要实现审计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目标,必须对审计环境进行优化,进而反哺审计工作。

一、外在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政治环境

无论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是政府各级审计机关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尤其是政府各级审计机关更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机关在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地位。从理论上来说,审计机关的政治地位越高,社会对于审计工作的支持度也就越高,关于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也就越多。可以说,政治环境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模式、审计范围、审计职能、审计的独立性确定的重要依据。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运行机制的总和,从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不同,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工作更多的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在经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范围则逐渐从账项基础审计扩展到风险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导向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工作范围和内容反映了不同经济阶段对审计的需求。

3.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执法环境、公众的法律意识等内容。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如果没有响应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和引导,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部分企业单位对审计工作的不予配合,导致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可能会出现审计人员利用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现象。因此,审计工作的对象、内容、方法和处理等都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4.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近年来审计工作的发展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科技环境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审计技术现代化、审计过程信息化、审计方法多元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等方面。可以说,科技环境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实践上。

二、内部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客体环境

所谓客体环境指的就是被审计企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包括被审计企业单位的行业特征、监管环境、管理体制、经营范围等内容。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一方面要积极的争取被审计企业单位的配合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降低信息风险,维护经济秩序。而企业单位的经营风险很多程度上是受到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从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正确的认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主体环境

与客体环境相对应,主体环境即审计工作人员所处的环境,包括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环境等内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导者,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对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工作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则主要是从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角度进行的,例如缺乏必要的辅助手段、办公条件等硬件环境,那么审计工作质量自然就大打折扣;在缺乏审计规范和实务指南等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自然也是一片混乱。

3.人际环境

正所谓“三分审计,七分沟通”,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际环境主要指的就是审计人员之间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相互合作共事的氛围。审计人际环境依赖于审计人员个人品质、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尽快协调好人际关系、得到同事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以及能否迅速打开审计工作局面等情况。“良好的沟通及人际环境,是决定审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审计人际环境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到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审计环境的建议

1.构建立法型审计模式

当前我国的审计模式属于行政审计,这种模式决定了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政府或者组织的意志影响,极大的削弱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对此笔者建议应当将行政型审计模式转变为立法型审计模式,消除行政机关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從而构建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审计环境,确保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

2.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业务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对此笔者认为在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智能化审计软件,从而更好的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辅助功能,真正的实现现场审计和联网审计目标,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结构,要保证审计人才队伍中既有精通会计、审计和计算机计算的人才,又要有工程造价管理、物资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建立起审计专家库制度,以此来促使审计人力资源的利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赖腾云.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余世文.独立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1.06

[3]乔兰.审计环境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J].经济师.2009.04

上一篇:描写冬天下雪后的句子下一篇:基地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