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推荐5篇)
累计点击次数: 1046
加入时间:2007年8月17日
(二○○七年八月五日公告)
2007年第1号(总第011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河南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省审计厅对2006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
今年的审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工作中心和重大改革措施,以本级预算执行为重点,关注省委、省政府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审计了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19个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对全省养老保险等5项社保基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7项农业补贴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开展了行业审计;对全省县级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基础教育经费、成品油价格补贴等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为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9亿元,增收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为预算的124%。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为调整预算的94.6%。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省级可用财力191.4亿元,比上年增加27.3亿元,增长16%。
中央支持力度加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2.3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24%。
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对县(市)下达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132.9亿元,比上年增加50.7亿元,增长61.7%。
公共财政职能逐步强化。省级财政加大了在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安排高校困难学生救助资金2.3亿元,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资金11.5亿元,支持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14.4亿元,实现53万下岗人员再就业;下达资金8.9亿元,专项用于环境治理等。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从审计情况看,2006年省级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审计也查出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解决。
二、2006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一)省财政厅、地税局组织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省级财税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比上年提高10%,推进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增强了财政监管调控能力。这次审计查出以下问题:
1.基金支出预算执行比例偏低。2006年,省级基金支出调整预算为24.7亿元,实际完成13.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53.4%。
2.预拨经费未及时处理794万元。按照规定,预拨经费应在年终前转列支出或清理退回。2006年底,省财政厅未按规定处理的预拨经费余额为794万元。
3.应作未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2006年,省直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增值收益实现1898万元,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630万元,应缴未缴国库作政府基金预算收入1268万元。
4.未及时征收企业所得税1.7亿元。审计抽查地税部门对部分重点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情况,查出5户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中,当年未能及时征收入库1.7亿元。
5.应缴未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含国税部门应征增值税4098万元)。审计焦煤集团等4家省属煤炭企业税金申报、缴纳情况,查出企业不按规定进行税金申报、缴纳和代征代扣等造成少缴各种税金7378万元。其中:计提税金未及时缴纳4225万元;少计收入等隐瞒税金1996万元;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作未作纳税调整,少缴企业所得税417万元;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个人所得税740万元。
6.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不一致。2005年以来,郑煤集团、永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矿井基础上,经改组改制新成立独立纳税企业6户。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这些企业改制前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属省级收入。改制后,出现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入库级次不一致的问题。永煤集团下属2户企业将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缴入了省级,而郑煤集团和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4户企业却缴入了市、县(区)级,金额达9265万元。
7.对部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延伸审计,查出遂平县富林花木有限公司、遂平县金钟养殖有限公司出具假发票、私刻公章,套取支农资金。省审计厅按照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查处。遂平县纪检委和监察局已对4名相关责任人做出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正在查处中。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审计19个省级部门,并延伸审计125个二级预算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预算编制基本规范和透明,支出预算不断细化,内控制度逐步完善,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但在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预算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挪用财政专项资金2027.7万元。其中:8个部门挪用财政专项资金765.2万元,占37.7%;6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挪用财政专项资金1262.5万元,占62.3%。
2.滞留财政专项资金954万元。其中:4个部门滞留457万元,占48%;3个部门所属的3个二级预算单位滞留497万元,占52%。如2004至2006年,省财政拨出的育林基金234万元,至2006年底未安排使用,造成了资金的长期闲置。
3.房屋租赁收入等未纳入单位财务账统一核算1700万元。其中:2个部门305万元,占18%;8个部门所属的15个二级预算单位1395万元,占82%。主要用于职工的福利性支出。
4.违规收费、向下属单位摊派和未经批准集资1101万元。其中:4个部门所属的5个二级预算单位擅自设立12个收费项目,违规收费581万元;2个部门和1个二级预算单位乱摊派404万元;1个二级预算单位违规集资116万元。
5.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1943万元。其中:4个部门511万元,占26%;4个部门所属的4个二级预算单位1432万元,占74%。
(三)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
对部分市、县社会保险基金行业审计情况表明,2006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7亿元,支出227亿元,收支结余50亿元。累计结余25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规范筹资机制、保证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企业欠缴、少缴保险基金。审计发现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欠缴32.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欠缴1.1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欠缴9184万元。有些企业有意隐瞒缴费基数,造成少缴漏缴社保基金。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41家企业,少缴4501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抽查211家企事业单位,少缴68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抽查301家企业,少缴300万元。
2.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县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捆绑征收,两项基金没有分别记账核算,造成基金间互相挤占。部分县经办机构将基金违规存入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
3.财政专户活期存款余额比例偏高。截至2006年底,5项基金有53亿元为活期存款,占73%。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增值。
4.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其中:以前挪用的养老保险基金没有收回3903万元;以物抵费形式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未变现3938万元。
(四)涉农资金审计情况
1.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情况
2005至2006年,各级财政对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农资金投入74亿元。其中:县级投入18.4亿元,占25%;上级投入55.6亿元,占75%。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了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资金管理使用总体较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使用,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审计查出:18个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不到法定的增长幅度;31个县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拨付项目资金5242万元;部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配套设施不完善或后期管护不到位,使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0.6亿元,继续实行七项农业补贴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细化责任,组织得力,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具体操作办法。基础工作扎实,资金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补贴政策、补贴条件、补贴程序等规定组织实施,使用情况整体良好。七项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人民群众满意。审计共查出有问题资金711万元,仅占补贴资金总额的0.2%。主要是个别地方资金拨付不及时,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使用不规范,良种补贴项目使用大额现金,测土配方施肥部分项目县工作进展缓慢等。
(五)基础教育经费审计情况
对176个教育部门、968所中小学校和166个财政部门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表明,2006年各级财政投入基础教育经费200亿元。其中:教师工资147亿元,“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危房改造资金8.3亿元。从审计的情况看,专项资金按规定实行了“专户管理、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数中小学校认真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各项收费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审计也查出了一些问题。
1.教育经费拨付不及时6919万元。主要原因是省教育厅、财政厅与省新华书店关于免费教科书结算价格确定较晚,各县的免费教科书资金与省新华书店结算较迟所致。
2.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加上一些学校建设新校区等原因造成违规集资9127万元。
3.配套资金不到位1726万元。主要是部分市县未按规定配套“一补”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
4.无依据收费2971万元。其中:部分教育部门及中小学自立项目、超标准、超范围收费1793万元;个别地方政府擅自批准收费、摊派及其他违规收费1178万元。
对审计中查出的伊川县有关学校和乡镇违规收费和截留挪用教育费附加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进一步查处。
(六)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污水处理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105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已竣工项目63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对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存在较大缺口。截至2006年底,累计到位建设资金27.7亿元,未及时到位资金31亿元。其中,地方及企业自筹资金未到位24.7亿元。二是部分项目建设工期滞后,未能按要求及时完工。应于2006年底前竣工的77个项目中,卫辉、长垣等14个项目由于世行、亚行贷款项目招投标程序复杂等原因,未按时竣工;应于2007年底竣工的28个项目中,获嘉、宁陵、杞县、扶沟等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三是与项目配套的污水管网等设施建设进展缓慢。105个项目概算批准新建及改造管网里程2069公里,投资23.7亿元。截至2006年底,配套管网实际建设了664公里,占设计里程的32%,完成投资8.8亿元,占概算投资的38%。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不能同步建设,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投资效益。四是污水处理费征收率低。2006年,105个县(市)应征收污水处理费2.63亿元,实际征收1.24亿元,征收率仅为47%。其中,一些县(市)征收率不足15%。
2.燕山水库移民项目审计情况
截至2006年底,省移民办共收到燕山水库建管局拨入移民资金5.1亿元,拨出3.4亿元。为规范移民资金管理,省移民办制定了在建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基本做到了及时拨付和按规定使用移民资金。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公款私存1754万元。如2007年1月24日,叶县辛店乡财政所将移民资金转入会计个人存折500万元。二是部分工程进展较慢。一期共13个移民安置点,支街道和排水工程均未实施;二期移民安置点中,抽查方城县10个建设点,截至审计时有5个尚未实施。对审计查出的叶县保安镇多占青苗补偿费,以及有关人员侵占附属物补偿费等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送当地政府和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3.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07年4月底,列入2006年省发改委计划的361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全部建成。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升了基层组织形象。审计调查中发现:省发改委计划建设数量比中央预拨资金建设数量多1128个,造成资金缺口1404万元;大部分县对建设项目没有按照规定组织统一招投标,层层下放至乡镇或村委会自行组织建设;部分项目家具没有及时配备到位。
4.漯阜铁路河南段改建、济洛高速公路竣工决算项目审计情况
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多计量工程款、挤占建设成本5109万元。二是一些单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规范。三是个别项目截留、挪用征地拆迁工程款。对审计中查出的漯阜铁路建管中心违规肢解发包工程的问题,省审计厅已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
(七)其他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1.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审计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拨付我省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2.6亿元。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财政的补贴政策,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证补贴资金落实到受补对象,社会效益明显。对全省出租车行业3.5万名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被调查对象对补贴政策表示满意。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是林业行业虚报用油量,多领财政补贴款102.7万元。二是部分市县补贴资金拨付不及时226.6万元。三是超范围发放农村道路客运业补贴资金96.3万元。四是部分市县未落实补贴配套政策,对该取消的收费项目还继续收费,对该降低标准的项目未予降低。
2.扩权县(市)执行扩权政策审计调查情况
审计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巩义等五县(市)扩权政策成效明显。“财政直接结算”使省级各种专款补助直达县(市),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计划直接上报”等政策,使部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审批更加快捷高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5年,五县(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72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34.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9.3个百分点。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扩权政策执行不到位。省辖市及部分省直部门未将有关权限直接交由扩权县(市)行使。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项目直接申报等权限未落实到位。如失业保险基金在省级失业保险中心调剂5%后,省辖市再收取20%的调剂金,存在省、市两级双重管理的问题。二是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扩权县(市)财政结算体制改变后,预算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初步编制了部门预算。但是,还存在着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批复不到位、预算执行率较低以及未全面实行政府采购等问题。
三、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和整改落实情况
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问题,省审计厅已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依法进行了处理。对重要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专题报告24份。对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下发审计决定书41份,要求有关单位限期予以纠正。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出具移送处理书19份。对制度不完善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对2006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情况,省审计厅于6月18日向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李成玉省长非常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审计工作是省政府在资金运作上把关的,对政府也是监督。协调有关部门逐项整改,尤其是有些专项资金拨付过慢,应坚决改正。企业所得税漏征和混级入库、企业欠缴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必须予以纠正,今后再发生就应查究责任”。7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克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通报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审计整改工作。李克副省长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成玉省长批示精神,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逐一研究,具体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
对省审计厅已经上报的24个专项审计报告,省长李成玉、常务副省长李克等领导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情况的审计结果上报后,省政府根据审计建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对此,财政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的做法为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提供了体制保障,并向全国财政系统全文转发。
对省审计厅下达的41份审计决定,有关部门和单位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整改。已到执行期的13个审计项目,已经整改完毕。追回挤占挪用资金367.7万元,拨付滞留资金363.9万元,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资金1395.5万元,核减国家投资5109万元,10项违规收费已停止执行。仍在执行期的28个审计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落实审计决定,积极进行整改。目前,地税部门已将未及时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征收入库。省农业厅于6月30日在全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座谈会上,对七项农业补贴资金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有关市县立即整改。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整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省财政厅已着手完善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资产管护责任,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对省审计厅移送处理的案件线索,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查处。如对省属某企业审计查出有关人员涉嫌侵吞国有资产的问题移送后,省纪检委已成立调查组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已经移送的19起案件线索中,7起已经查处完毕,其余12起正在查处之中。
对省审计厅提出的审计建议,有关单位积极采纳,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对政府采购预算不完整、政策执行不规范的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省级政府采购监督员工作暂行规定》。对部分学校仍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省教育厅正在拟定《关于对教育乱收费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对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差异过大的问题,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规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针对这次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细化预算,减少待分配财力,增强预算的刚性;推进综合预算管理,规范对基金预算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的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减少国库集中支付额度结余;加强部门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二,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缴管理。坚持依法征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缴;增强企业自主纳税意识,完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制度;明确省属企业改制后企业所得税的入库级次,保证税收政策的连续性和公平性。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切实建立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问责制度,从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到使用和效益,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对单位缴费基数的审核,避免少缴漏缴社保基金问题;增加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四川省审计厅厅长 高仁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审计厅对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认真落实省人大要求,着力深化审计监督职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民生资金的审计,将24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18个市州本级财政决算纳入审计范围,把灾后重建、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扩大了审计监督覆盖面;二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源整合和各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先后组织170名内审人员、3500名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达到22个,增强了审计工作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审计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专项调研,摸清了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审计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继续抓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协作和审计法制建设,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取得新成效。自去年7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3508个,审计后促进增收节支74.34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58.50亿元,审计核减政府投资(结算)额63.12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经济案件线索60件、63人,截至目前,已查办23件,2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并被采纳16642条。
审计情况表明,2011年,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收支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加强。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分别完成2044.79亿元、3188.11亿元和4674.9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财政收支“三大总量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各项重点支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大保障与监管力度,确保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努力筹措重建资金、全力加快重建资金执行进度,截至2011年底,中央重建基金包干资金执行进度达到98%,省级财政累计筹措到位重建资金270亿元;在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安排40亿元融资创新资金和30亿元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大力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累计下达地震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80.50亿元,保障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胜利完成。
——保障重点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27亿元,并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件大事”进一步加大政府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了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环保建设;加大“三农”投入,省级农林水事务支出较上年增长19.50%,着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省级财政“十项民生工程”支出达161.77亿元,为资金计划的124%,比上年增长40.80%;省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2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2%,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家新寨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深化改革和推进预决算公开,促进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快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省级部门所有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新思路,资金分配程序更加公开;深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扩展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全面清理融资平台公司金融衍生业务,积极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组织38个省级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省级专项资金公开规模达412亿元,预算信息公开体系初步建立。
一、省级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2011年,财政厅和省地税局等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实施省级预算的职能,全面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预算执行,财政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一)个别专项资金未及时缴入金库。截至2011年末,省级财政住房专项资金43208万元仍在专户核算,未纳入预算管理。
(二)预算执行时效性有待提高。受省级主管部门计划分配方案迟缓等因素影响,主管部门与财政厅共管的省级待批复项目资金中,有273548万元至年底仍未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占抽查金额的6.73%;在已下达的部门预算中,仍有2010年结转的预算指标54473万元在2011年完全未使用。预算执行进度需要加快。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制度有待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处于试编阶段,目前在省属试点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中,尚未制定对企业利润审核、认定的规范程序和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定企业上交收益的准确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四)未按规定提前告知转移支付预计数。
未将省级基金预算对下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告知市县财政,不利于提高下级财政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五)未严格监督执行企业所得税按期预缴制度。省地税局直属分局2011年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中,有339户未按规定在中预缴,11户重点税源户预缴率也未达到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70%以上的要求。
(六)未按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省地税局尚未按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的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导致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的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对省发展改革委等22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省国资委等2个直属机构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各机关服务中心进行了延伸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监督面有了较大扩展。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着力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推进预算公开,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
(一)预算编制仍不够完整、细化。9个部门未将结余资金49214万元编入2011年部门预算,7个部门列入往来科目的各项收入1590万元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个别部门未按规定编制采购预算,以致部门预算仍未能做到全面覆盖、准确细化。
(二)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到位。一是执行进度较慢。5个部门未按要求及时分配与财政共管的资金80219万元,影响了资金使用时效;13个部门的53个项目实现支出不足预算的50%;10个部门在年末虚列支出、以拨作支1618万元,使预算资金沉淀在下属或项目承担单位。二是收入解缴不及时。9个部门滞留应上缴的预算收入、财政资金5983万元。三是资金安排使用不合规。9个部门超范围安排预算资金或违规支出1038万元。
(三)决算编报不够准确、规范。9个部门对往来款项中应结转的收支、应收回的借款、应冲销的挂账金额,以及历史遗留的账户余额等5324万元长期未作清理和处理,有的编报科目不符合制度要求,甚至人为调整支出类别,影响到决算数据的客观、准确。
(四)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尚有缺陷。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够健全完善,如,一些部门尚未对二次分配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报批、审核程序不规范;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部分定额标准尚不明确和统一;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限不够清晰,有的基本支出列入项目支出预算,存在基本支出“项目化”倾向。
另一方面,此次审计的部门虽然在推进公务卡支付等制度落实和加强“三公经费”、节能降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执行上仍未完全到位。
公务卡支付制度方面。24个部门的公务卡使用面还较小,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仍较普遍,使用公务卡支付共计2759万元,仅占同期现金支付的26.73%。
节能管理方面。由于行政机关能耗标准和口径尚缺乏科学、明晰规定,部分单位存在人为调整考核数据情况,未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一些部门对公务用车未实行单车核算,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个别单位的公务接待尚未实行归口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口径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待改进。8个部门的资产核算和管理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由于已报废未下账等原因导致多登记计算机1968台,未及时入账又少登记计算机47台。4个部门的经费报销审核控制不严或现金收支管理较差。
对审计发现的以上问题,各部门、各相关单位正在加紧整改,及时完善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纠正违规支出、滞缴预算收入等问题。个别典型问题已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
为促进中央、省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和调查。
(一)沱江流域部分城市生活污染防治审计调查情况。本次调查了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4个市和资中等7个县的50余个相关主管部门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填埋场,涉及资金20.34亿元。结果表明,各地不断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污染防治政策和规划执行不到位。2个市本级、2个县未完成“十一五”城市生活污染防治规划任务,3个市未制定城市管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部分地方的城市管网建设未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未达标,自贡、内江和简阳城区截污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沱江。
二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6个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部分环境在线监测设备不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或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三是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合规。排污费、管网建设资金、垃圾处理费等专项资金4165万元和专项贷款3410万元被挪用,其中4个地方将排污费653万元用于平衡财政预算;部分水务公司代收的污水处理费5259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污水处理厂用于企业运营;泸州市滞后两年才将省财政下拨的管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760万元安排到项目单位;部分项目未按要求到位配套资金538万元。
对上述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已积极整改,截至今年5月底,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4216万元、调账188万元,应落实的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违反招投标规定的单位已受到相应处理和经济处罚。
(二)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审计情况。对省本级和绵阳等12个市本级及50个县的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进行了审计,共审计各类单位179个,抽审乡镇138个、村组253个、移民安置工程项目181个,审计资金总额82095万元。审计情况表明,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实施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超额完成外迁移民安置任务,多数三峡移民收入稳步增长,情绪基本稳定,“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地方将43.61万元移民资金挪用于非移民项目支出或基础设施建设,超标准使用管理费127万元;部分移民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9个县以白条和不合格票据列支移民安置项目工程款或其他费用523万元;部分工程未落实招投标等项目管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各有关地方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积极制定措施逐项整改,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或作调账处理。部分地方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审计调查情况。
组织成都等6个市审计机关对泸天化(集团)公司等12户国有大型企业2008年至2010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表明,我省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突破了一批重大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全省的科技支撑力。调查的企业均建立技术中心,其中四川长虹、五粮液集团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家级;共有科研机构64个,科研人员21527人;包括子公司在内共有25个企业通过高新企业技术认证;3个的科技创新投入共计80.1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还需加大。有关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遍在2%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526个科技创新项目到位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合计仅占12.13%,其余均为企业自筹,资金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
二是企业享受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仍较单一。目前大多以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为主,风险投资、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尚未完全开展。
三是引导和促进机制还需完善。相关市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考评企业经营业绩中大多未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或其所占权重过低,不利于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创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宣传还不够,审计调查反映,40%的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政策不了解,政策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市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本次共审计了18个市州(除上年已审的宜宾、凉山和当年审计署审计的成都市外)本级2010的财政决算。总体看,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支出管理日趋规范,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重点支出和公共服务基本支出的保障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财政收支不够真实、完整。17个市州2010年及以前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收入73.62亿元未按规定缴库纳入预算管理,并从中坐支20.09亿元,脱离了预算约束和人大监督;15个市州为达到支出进度考核要求,虚列支出19.80亿元;16个市州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借出方式用于专项外的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出挂账41.51亿元。
(二)财政管理不够规范。部分财政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如11个市州尚未实行公务卡支付;12个市州财政部门尚有违规开设和应予注销而未注销的银行账户111个;7个市州未按规定上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水资源费等省级收入4053万元;18个市州未及时征收本级非税收入、税收收入42.31亿元;13个市州因工程竣工决(结)算不及时或项目推进缓慢,导致42.21亿元上级专项资金沉淀在财政和有关部门、单位,至审计时仍未使用。
(三)预算编报不够完整和规范。16个市州政府报人大审批的2010年政府预算中,少编上级补助收入325.53亿元、少编上年各项结余41.13亿元;4个市州基金预算年初全部未细化到项目;15个市州尚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财政收入质量和法定支出水平有待提高。14个市州本级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市州的农业、教育或科技等支出增长低于法定增长要求。
(五)财政的稳健运行存在较大压力。11个市州本级一般预算对上级返还性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的依赖度达到25%以上,最高的达67.20%,自我平衡和保障能力不足;由于大量无预算支出挂账因素的影响,16个市州本级共有63.28亿元财政额度结余和结转结余缺乏资金保障。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18个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纠正和规范措施。截至今年5月底,部分应上缴的省级预算收入已补缴,应撤销的银行账户已按规定处理,滞留的资金已经或正在安排拨付,其他问题目前正在整改中。
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自2008年9月开始,全省审计机关特别是39个国定重灾县、12个省定重灾县以及相关13个市州审计局,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进行了持续跟踪审计;2010年以来,重点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决算审计。截至今年6月,我省已完工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拆包后共计38349个,各级审计机关已对20175个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占已完工项目的52.61%。其中:已审结项目15296个,送审投资额730.44亿元,累计核减工程造价62.87亿元;正在审计4879个项目,送审投资额253.56亿元。
通过强化竣工决算审计,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明显减少。针对审计发现的投资超概算、工程计量计价不准确等问题,相关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整改,建设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竣工进入决算审计程序以来,审计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审计厅和灾区审计机关全力实施竣工决算审计,同时统一组织15个市州审计局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对口支援审计组,帮助各重灾市县加快竣工决算审计进度。下一步,审计机关还将加大力度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投资评审机构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密切关注项目资金结算和结余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推动各地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的良性与持续运转等问题,认真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提升审计效果,促进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圆满结果。
六、职业教育院校审计情况
组织14个市州审计机关对9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至2010年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近年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用技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管理与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全省现有职业教育院校1500多所,但很多地方低层次重复建设,加之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实训基地或校舍和设备不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普遍不理想,此次审计的29个县2010年招生率不足70%,而且学生流失率较高。如万源市共有60万人,有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设计规模7600人,2010年计划招生1700人,实际招生仅621人,当年在校生1455人,仅占设计规模的19.14%;仪陇县育才职中2009年春秋两季共招生871人,年末流失学生达672人,流失率高达77%。有的学校为此长期负债,部分学校依靠基础教育弥补职业教育,有的公办中职学校因招生难已面临关闭。
(二)机制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亟待改善。一是教育资质不合规。本次审计的学校中有28.84%的教师不具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资格。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与当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招生无序竞争。一些学校不计成本地大量投入宣传费用和支付包干性或奖励性支出,有的学校招生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四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55所学校少提取助学金2800万元;5所学校未按规定退还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已缴纳的学费89万元;乐山、宜宾等4个市的部分学校超标准收费、无依据和扩大范围收费、未及时结算学生代管费用2027万元;7个市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1983万元。
(三)财务基础工作较差,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不准确,大量上年结余和政府采购未编入年初预算。二是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不合规,四川化工学院及南充等地的6所学校虚列支出843万元,广安职业学院和资阳等地的15所学校隐匿收入3079万元。三是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不规范,账表、账账、账实不符和固定资产未入账等问题涉及金额27098万元。
七、地方金融机构审计情况
审计机关继续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审计监督作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重要工作,2011年,组织实施了对17个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延伸审计贷款户299户,涉及贷款金额27.48亿元。情况表明,信用社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资产质量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盈利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违规多头贷款、向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放贷款等共计10.75亿元;贷后检查不力导致贷款被挪用2910万元;以资抵债、抵债资产长期未处置等4.77亿元;损益不实4.09亿元;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2.22亿元。个别信用社工作人员还存在内外串通弄虚作假,骗取贷款69万元等问题。
审计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移送四川银监局处理;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其他问题已经或正在纠正。
对以上审计发现的省级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的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整改责任,切实采取措施纠正问题、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整改工作及时到位。全面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将在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八、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政和有预算分配权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加强衔接和配合,提前下达项目指南和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申报审查等工作,提前启动常态的上级转移支付分配和省级待批复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施预算执行定期对账、预算执行中期评估、支出预算执行考核等措施,从过程和结果上督促加强预算执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积极推动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快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避免基本支出“项目化”和部门之间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储备库,明确分配标准和依据,解决预算还不够细化、执行时效较差的问题。
(三)推进财政规范化建设,提高预算公开质量。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结算等各项改革措施,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强化部门预决算审核和国有资产收益监缴工作,加大民生资金等专项检查力度;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预决算公开的方式、重点和步骤,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和指导,不断增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二〇一二年七月六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市审计局对2011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着力创新审计理念,提升审计质量,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规范预算管理,规避政府债务风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及财政运行质量、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淮南科学发展服务。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市本级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及审计发现的问题
2011年,全市财税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收入征管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财政规模继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38.85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13%,比上年增长30.9%,收入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38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20.6%,增长37.8%。收入 质量稳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9%。
——支出结构继续优化,积极服务经济发展。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年投入财政资金19.2亿元,支持山南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和煤化工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安排3500万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投入5100万元扶持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同时,积极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兑付产品补贴资金1.33亿元,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市财政继续加大投入,保障重点领域资金安排,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支出分别完成6.83亿元、4.67亿元、5.16亿元、5.13亿元,计21.79亿元,较上年增长52.3%,占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41.6%。
——财政改革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创新部门预算编制,实行参与式预算编制方式,试点推行项目预算公开评审,使预算编制更加规范透明;二是进一步清理整顿市级财政专户、实行财政资金“集中专户”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存放,使财政资金更加保值增效;三是强化国库集中支付现金管理,全面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使财政支出行为更加阳光可控。
——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审计整改有效落实。市财政局高度重视同级审计反映的问题,在去年审计后,根据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编制2012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的通知》、《关于编制2012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通知》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市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审计结果表明,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良好,财政运行较为平稳,预算收支保持平衡,并超额完成了市人代会确定的预算目标任务。同时,通过强化对审计提出问题的整改,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水平逐步提高,问题逐年减少。今年财政同级审反映出的市本级预算管理和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非税收入和基金收入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导致预算与实际相差较大。一是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年初预算为4.01亿元,实际完成8.28亿元,为预算的206%;二是市本级基金收、支预算均为20.65亿元,实际完成基金收入45.66亿元,为预算的221%,实际安排基金支出52.56亿元,为预算的254%。
(二)财政专户资金存储利息未及时解缴金库。2011年市财政对尚未解缴金库的财政资金实行集中专户管理,当年实现利息收入8330万元,当年末专户滚存利息为1.11亿元,市财政未及时解缴金库。
(三)财政预算暂付款过大。2011年末,市财政预算暂付款余额为25.61亿元,其中:2010年以前形成的为15.27亿元,占59%;五年以上账龄的为9244万元,长期挂账未及时清理。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市审计局对市建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房产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十二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专项收入未及时解缴财政或作部门收入管理。一是市华联机械总公司、东盛友帮制药有限公司等7公司上缴市经信委资产处置收入1757万元,未及时解缴市金库;二是 2011年末市环保局尚有以前年度滚存结余排污费收入187万元,未及时解缴市金库;三是市农委等5个单位将上级主管部门补助收入、撤户并账资金、目标考核奖等786万元挂往来账未作收入反映,其中:市农委425.5万元、市公安局293万元、市卫生局36.4万元、市房产局9.7万元、市建委21.4万元。
(二)部分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一是市经信委将聘用人员工资、教师节慰问金、八一节慰问金计33.7万元,分别在推进与央企对接专项资金、会展招商专项资金、退城进园专项资金和维稳专项资金中列支;二是市发改委将防暑降 温费6万元在项目支出中列支。
(三)部分罚没款和规费收入滞留经办部门。市水利局所属采砂办收缴的非法采砂罚款42.2万元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收取的规费收入5.48万元,未按规定及时上缴主管行政机关或财政非税专户,不符合罚缴分离的制度要求。
(四)未按预算规定的项目内容列支。2011年,部分单位未报经财政部门批准,自行改变预算安排的支出项目,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如市建委无预算项目列支排水公司工程款800万元;市教育局无预算项目列支借用所属单位人员补助费81.17万元;市水利局无预算项目列支水政部门借用人员工资、奖金等49.9万元;市科技局无预算项目列支借用人员奖金、补助等8.4万元。
(五)部分大宗采购支出未实行政府采购。如市教育局所属的部分学校采购的教育仪器等20.64万元、市房管局购置电脑等3.48万元和市体育局购电视机4.41万元,均未进行政府采购。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截止2011年末,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为91.65亿元,按照2011年市本级综合财力114.66亿元计算,市本级债务率为79.9%,低于国际公认100%安全标准,债务规模尚处于合理范围。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集中在投融资公司,其债务占总规模的70.6%,主要投向市政建设等公益项目。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散管理统计上报的管理模式,未真正将全部政府性债务按规定实行归口管理。二是未要求债务单位编制债务收支计划实行预算约束,并报人大、政府批准。三是有的单位上报的债务信息存在部分错报、重报现象。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机制未得到全面落实。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淮南市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偿债准备金,并实行财政集中管理。审计发现,截至2011年末,仅有市财政对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而上述债务仅占全部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5%。
(三)投融资公司缺乏稳定的主营业务收入,制约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持续发展。市城市投资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出让收入和每年4000万元的财政补贴,由于该公司投资建设的主要是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无经营性资产,无法带来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市产业投资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主营业务不足给两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四、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一)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资金审计调查情况
截至2011年末,全市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190.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36%,主要集中在凤台、潘集、大通、八公山、谢家集、毛集等6个县区的27个农村乡镇,影响人 群为11.31万人。2011年末,全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建设资金累计筹集12.3亿元,累计拨出9.83亿元,资金结余2.46亿元。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搬迁安置资金缺口较大。一是省财政对市2011年及以后年度搬迁安置项目取消人均3000元的公建设施补助,以我市2011年度搬迁安置计划34186人计算,新增资金缺口1.02亿元。二是搬迁安置补偿标准偏低,受近年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建设成本远远高于目前的补偿标准,形成较大资金缺口。审计抽取凤台县、潘集区和毛集区的部分完工项目进行成本测算,人均搬迁补偿资金缺口10750元,总资金缺口约为8.73亿元。
2.未建立资金专户,存在挤占挪用现象。审计发现,各县区均未按规定对搬迁安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不利于资金的管理控制,导致部分搬迁安置资金被挤占挪用。如:潘集区财政以前年度挪用搬迁安置资金8651.5万元,用于区建投公司支付土地报批费用和偿还贷款,至2011年底,尚有5908.4万元未归还。
3.部分配套资金没有到位。一是采煤企业不执行市政府《关于采煤塌陷区加快村庄搬迁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2011年度没有配套兑现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2400万元。二是县区未按规定配套“以奖代补”资金 1059.6万元。
4.部分建设资金未及时投入使用。凤台县滨湖投资公司贷款1.2亿元代建凤凰湖新区岳张集镇安置项目,年利率为7.05%,年应付利息为846万元,每平方增加建房成本21.32元,而岳张集镇财政账面2011年末有1.36亿元搬迁安置资金未投入使用。因建设单位与资金管理单位在资金结算方面存在分歧,造成 “一方面贷款建设,一方面资金闲置”的问题。
(二)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使用审计调查情况
2011年,我市教育费附加收入20817万元,当年安排支出20557万元,年末累计结余5931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市职教园区的土地收储及市属学校新增教学设备和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对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育费附加未足额征收。2011年度,市税务部门应征收教育费附加39525万元,实际征收38776万元,少征收749万元。
2.地方教育附加覆盖面不广,资金结余较大。审计发现,2011年全市地方教育附加支出7402万元,其中:投向市本级所属各有关学校占37.7%,投向国有企业移交学校退休人员补助占62.3%,未对各县区学校进行资金分配。截至2011年末,地方教育附加累计结余达5931万元,影 响了资金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三)财政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情况
2010年至2011年,中央、省、市财政共拨付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07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44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04亿元、市级专项资金4.59亿元,对促进我市企业转型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未全面落实,影响政策扶持效果。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中规定:凡获得国家或省级扶持的项目,市财政应按上级资金50%且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自主创新项目企业进行配套或奖励。截至2011年末,市财政尚有480万元配套资金没有按照政策规定予以兑现。
2.应用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投入企业较少,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2011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为3500万元,其中分配给山南高新技术开发区1000万元,政府信息化建设300万元,另外,企业自主创新兑现奖励资金也从中列支,剩余1080万元投入65个企业,用于企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每户企业平均投入资金16万元左右,资金数额少且使用分散。
(四)城市旧小区综合整治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调查情况
城市旧小区整治工程是2011年我市实施的42项民生工程之一,项目范围涉及五区的16个旧小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492.8万元。整治工程计划自2011年6月起实施, 2012年2月完工。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已完工9个,完成投资额710.1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57.08%。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个别区整治工作进度迟缓,影响全市整治工作推进。如田家庵区旧小区整治任务为9个小区,占全市任务的56%,投资额577万元,占全市总投资额46.38%,计划完工时间为2012年2月,截至2012年4月,该区仅完成2个小区的零星整治任务,投资额只完成78万元,占任务投资额的13.5%,影响了全市旧小区整治工作进度。
2.区级旧小区整治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按整治工作方案,各区应按整治规模的40%安排配套资金,审计结果反映,仅有八公山区配套了24万元,其他4个区有573万元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
(五)农房改造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调查情况
农村农房建设与改造工程自2011年被列为市级民生工程,列入2011年度农村农房建设与改造示范工程计划的有7个村庄共计1755户。2011年市财政下拨农村农房建设与改造示范工程资金1286.8万元,各县区配套资金实际到户960.7万元。截止 2011年末已经完成了7个村(社区)共计1814户的农房建设和整治任务。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农房改造项目存在资金缺口。2011年实施的7个村庄的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总预算为4830万元,而市、县区补助资金为3572.6万元,缺口1257.4万元。有的县区由于资金问题,压缩了村庄整治预算,把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2.部分农房改造项目未按方案要求组织实施。一是潘集区未履行批准手续将原方案安排的田集街道刘龙村改造项目更改为田集街道田集社区。二是凤台县刘集乡高潮村、毛集试验区焦岗湖镇王郢村的农房改工程没有按方案要求公开招标。
3.配套基础设施和后续管理尚未同步跟进。据对7个村实地查看发现,有的村庄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如缺少公厕、公共活动场所、卫生院、文化站等便民设施;排水、绿化、亮化、道路、垃圾处理等还需进一步建设;多数后续管理不到位,村庄依然存在家禽乱圈、垃圾乱堆乱放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造整治的效果。
五、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审计情况
2011年度,市审计局组织对市全民健身中心、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大楼、龙湖公园改造一期工程、西部污水处理工程等26项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共 核减工程造价2.36亿元;对奥体中心、东西部第二通道、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42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共核减多报、虚报工程进度款1.97亿元;对市中城建研发中心、朝阳东路延伸段下穿立交桥招标控制价审计,从源头上控制核减工程报价8316万元,以上三项共核减资金5.16亿元;另外审计还查出因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督把关不严、施工单位违规施工造成损失浪费资金1055万元,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投资审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控制不严。如市龙湖公园改造、西部污水处理、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工程项目因工程投资概算的编制不完整、设计变更频繁以及建设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工程超概算问题严重,经审计测算工程累计超概算16897万元,占概算的33.34%。
(二)部分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未能同步保证建设需要。一是东西部第二通道项目,因征地时未考虑部分路段的施工放坡用地,形成开工后二次征地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二是东西部第二通道八公山段、206国道和朝阳东路的农场段,因征地工作推进迟缓,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进度需要。
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已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听取了审计情况汇报后,做出了立即组织整改的决定。日前,市政府又召开了审计整改专题会议,对审计问 题涉及到的单位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财政及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落实整改措施。目前,一些问题已得到及时纠正。
六、审计意见和建议
(一)立足精细强化执行,进一步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市财政局应加强调研,及时分析和把握影响财政收支变动的各种因素,防止出现对财政收支变化预判不准,使年初预算安排不到位、下半年预算增支指标追加过于集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收入管理,对财政专户存款利息应及时入库。市财政局还应逐步清理消化财政预算暂付款,减少各种资金的长时间相互占用。
(二)突出改革强调规范,进一步硬化部门预算约束机制。市财政局要结合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创新预算分配机制,强化监督力度,推动部门预算支出在阳光下运行。市财政局和部门预算单位应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管理,防止和纠正罚没收入和规费收入违规滞留在财政资金管理系统以外,不及时解缴、擅自改变预算支出内容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预算单位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达到公开招标限额的,必须实行政府公开招标。
(三)注重防范落实制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市财政等相关部门应规范债务管理的计划编制、申报审批、责任界定、定期报告和风险控制等项工作,并谨慎确定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偿债准备金,将其纳入财政偿债准备金专户集中管理。针对城投、产投公司因履行政府投资职能用于无收益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举债,财政部门应客观分析公司资产状况和经营收入,通过提高财政补贴资金和增加公司现金流等方式,尽可能地帮助公司减轻债务负担。
(四)加大投入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力度,合理分配教育费附加,做到“应征尽征、应拨快拨”,避免因程序设计、体制机制因素导致的资金大量滞留以及利用率不高、覆盖面不广等问题。要强化教育费附加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按照“优化结构,保证重点、均衡发展”的原则,重点安排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切实保障教育资金的良性运行和有效使用,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五)落实政策调整投向,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部门要紧扣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部门落实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将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向企业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六)密切协调明确责任,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市矿协调、市区协调,依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通知》规 定,市沉陷办应进一步筹集和落实安置资金,规范资金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防止各种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现象发生,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实施。市民生办、市城市旧小区整治和农房改造等相关执行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强化工作调度,确保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及时拨付,切实纠正部分项目存在的工程进度迟缓、违规操作等问题,使我市的民生工程建设真正成为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德政工程。
组织对20个市本级及102个县(市、区,以下统称县)年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审计(省本级和深圳市由审计署审计)。审计结果表明,20个市各级财政共筹集和安排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00.25亿元,完成开工任务3.88万套,基本建成任务6.37万套,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任务0.62万户,完成率分别为110.2%、107.8%、147.6%。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部分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被闲置。有3个市本级、11个县财政补助资金3.71亿元闲置一年以上。
2.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集、管理不到位。有3个市本级、6个县少安排资金3365.7万元;有2个县保障房销售收入290.9万元未纳入预算管理。
3.部分地区保障房分配和货币补贴控制不严。有2个市本级、4个县35户保障对象虚报家庭收入、住房等资料,骗取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售)35套;有1个市本级、2个县违规扩大范围审批住房保障资格和待遇,导致27户违规享受保障房;有1个市本级、5个县未及时足额发放416户保障对象应享受的住房补贴45.4万元。
4.部分地区保障房退出机制仍不够完善。有4个市本级、11个县134户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住房等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保障待遇享受条件,仍违规享受保障房;有3个市本级、3个县住房保障机构未按规定对保障对象进行定期审核和动态管理。
5.个别保障房被违规使用。有1个市本级、1个县7套保障性住房被个人违规转借、出租。
6.部分地区保障房空置问题较为突出。有7个市本级、13个县5771套已建成保障房截至2014年底空置超过1年;有1个市53套大户型经济适用房空置超过4年。
7.部分保障房后续管理不到位。有2个市本级、3个县3239套保障房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影响分配使用;有5个市本级、5个县2190户欠缴租金395.6万元。
8.个别地区未完成201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有4个市本级、3个县未完成开工任务1343套,占应完成开工任务的28.92%;有2个市本级、4个县未完成基本建成任务551套,占应完成基本建成任务的6.13%。
(二)高速公路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对江肇、汕揭(揭阳段)、佛开(谢边至三堡段)、广珠西线(三期)及韶赣等高速公路项目竣工决算进行了审计,并延伸审计调查了部分参建单位和佛山、韶关、中山、江门、肇庆、揭阳等6个市征地拆迁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对70个施工标段的建安工程费用及征地拆迁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进行了抽查,发现建设单位多计工程建设成本9.06亿元。
2.有55个施工、服务、采购等单项合同超过规定限额未经招标,涉及金额1.42亿元。
3.有52个施工及服务项目未经批准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涉及金额1.15亿元。
4.有1个项目建设单位违规设立“小金库”,涉及金额743.4万元。
2011-09-22 04:55:09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
受市政府委托,青岛市审计局局长韩明升同志向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作了《关于青岛市201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现将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市审计部门对201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从总体情况看,201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良好,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收支任务。审计发现,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一)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有28582.48万元非税收入滞留在财政专户,当年未能及时缴入国库。二是土地出让收入当年实际执行超过年初预算数的3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三是部分上级专款未及时拨付有关区(市)或单位执行,涉及资金21931.11万元。
(二)地税系统税收征管审计情况
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有18户企业纳税申报不实,少缴税款21524.69万元(审计期间12户企业共补缴税款16598.42万元)。二是税务稽查工作还不够规范。市地税局稽查局22件已转交、撤并、终结检查的案件信息未及时处理;被稽查企业应补缴的税款、滞纳金、罚款等共计16144.83万元尚未执行到位。
(三)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情况
审计了21个部门(单位),延伸审计了158个二、三级预算单位。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及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等方面,问题金额8.76亿元。
1.有8个部门和单位执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规定不严格,涉及资金10571.26万元。如:市广播电视台广告收入3636.51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市城乡建委所属墙改办、散装水泥办未及时清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共计990.92万元;市质监局所属特种设备检验所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68.62万元,市市政公用局房屋出租收入10.51万元,均未上缴国库。
2.有9个单位的所属单位少缴或未及时缴纳税费4300.13万元。如:市广播电视台所属有线网络中心未及时缴纳企业所得税2938.9万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所属永乐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201.3万元;市地震局所属工程地震研究所少缴税费59.1万元;市总工会所属青岛职工之家宾馆少缴税费10.97万元。
3.有7个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不规范,涉及资金4461.31万元。如:市经合办对口支援专项
资金结余1256.09万元,未纳入下一预算统一安排使用;市城乡建委所属墙改办以前专项资金结余 420.52万元长期闲置;市文广新局所属文物局华严寺建设补偿费收入80万元未编入预算;市直机关工委未经批准购置车辆,挪用专项资金19.48万元。
4.有9个部门和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涉及资金49544.02万元。如:市交通运输委所属高速公路管理处青兰高速、青银高速、夏双高速等3条通车公路及1968.43亩土地未办理土地证,所属市公路局及其下属单位以管理使用的价值22432万元的机械设备出资兴办企业,未办理过户手续;市总工会装修“职工之家”未立项审批、完工未验收,工程累计支出3020.4万元;市质监局所属部分分局在本级核算下属单位的专用设备,资产价值1131.51万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价值1242.15万元的81套教职工公寓,市地震局价值943.86万元的地震监测中心楼,都已交付或投入使用,但均未转增固定资产;市国资委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产价值140.8万元;市市政公用局所属排水管理处历年资产盘亏、报废等未办理相关手续,资产价值36.43万元。
5.有10个部门和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涉及资金8831.1万元。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收入217.1万元在往来账中核算,房屋出售收益204.7万元挂往来账,未转增专用基金;市总工会虚列支出50万元投资青岛职工之家宾馆,所属青岛湛山疗养院上交职工公积金时虚增公积金存款 180.16万元;市广播电视台部分广告收入83.51万元未纳入账内核算;市市政公用局所属海润自来水集团证券投资分红17.43万元未计入投资收益,所属供热办公室在往来账中核算收支17万元;市经合办在往来账中列支购车费等支出24.24万元。
二、市和各区(市)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和市审计局分别对青岛市本级和12区(市)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这些年来,市和各区(市)运用政府性债务资金,建成了一批有利于青岛长远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重点项目,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借、管、用、还各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一)债务规模及特点
截至2010年末,市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470.03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320.64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39.08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110.31亿元。
12区(市)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410.75亿元,其中:城阳区69.46亿元、市南区67.72亿元、胶州市47.41亿元、胶南市46.7亿元、李沧区44.25亿元、黄岛区36.42亿元、即墨市29.18亿元、平度市19.79亿元、莱西市16.89亿元、市北区14.65亿元、崂山区10.68亿元、四方区7.6亿元。
上述债务的主要特点:一是举借主体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和交通部门;二是主要投向城乡交通和市政建设;三是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四是75%的债务规模集中在2008-2009年,主要是为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政策而举借的。其中:市本级338.11亿元,占2010年末债务余额的72%;12区(市)320.03亿元,占2010年末债务余额的78%;五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偿还期,区(市)集中在2011和2012年,市本级半数以上在2016年之后。
(二)债务风险情况
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风险看,2010年末,市本级债务率为42.96%,偿债率为7.69%,均低于审计署确定的100%和20%的警戒线,债务风险处于安全和可控范围。12区(市)的债务率和偿债率总体上高于市本级,其中:李沧、市南2个区的债务率超过了100%,均为135%;市南、城阳、平度、李沧、莱西5个区(市)的偿债率超过了20%,分别为38.1%、23.55%、23.31%、21.88%、21.09%。
(三)发现的主要问题
1.市本级发现的问题:一是城投集团举借的政府性债务资金存款利息0.74亿元,未按规定作为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二是青岛交通开发投资中心将7.39亿元贷款资金改变用途用于县市公路和其他公路建设。三是截至2010年末,城投集团、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等6家单位举借的政府性债务中,有21.25亿元未及时安排使用,其中滞留时间半年到一年的19.05亿元。
2.12区(市)发现的问题:一是有8个区(市)未有效落实偿债准备金制度,6个区(市)未实行预算管理,4个(区)市未对举债实施统一管理,存在多头举债、分散使用的现象。二是债务资金闲置14.38亿元。其中:平度市6.15亿元、胶南市3.02亿元、李沧区1.91亿元。三是莱西、四方、市南、城阳、黄岛等7个区(市)将债务资金改变用途用于市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涉及资金11.62亿元。
债务审计结束后,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要求各区(市)、各单位切实提高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认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细化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健全“借、管、用、还”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市和各区(市)政府及有关单位积极采取措施,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截至2011年7月,市本级已基本整改完毕;12区(市)已整改到位的达70%,其余的正在整改之中。
三、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一)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审计调查了市本级及市南、市北、城阳、黄岛、胶州、即墨、平度等7个区(市)2009至2010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缴管理使用情况,涉及金额20.8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滞留或未拨32734.35万元,其中:市本级26189.88万元、市北区2790万元、即墨市 1739.56万元、城阳区1036.02万元、胶州市934.96万元、平度市43.93万元。二是未按规定安排使用4502.41万元,主要用于校方责任险保险费、教师班车租赁费等公用经费和非定向使用单位支出,其中:市本级2279.27万元、黄岛区1407.1万元、市南区455.89万元、平度市281.45万元。三是合格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等配套资金3131.9万元未到位,其中:即墨市1467万元、平度市1124.9万元、胶州市340万元、城阳区200万元。四是有2个市虚列支出2064.67万元,其中:平度市1559.67万元、即墨市505万元。五是市教育局及所属单位15544.3万元未单独核算,胶州市11710.4万元、即墨市 11621.68万元与公用经费混用。
(二)海域使用金。审计调查了市本级及崂山、城阳、黄岛、即墨和胶南等五区(市)2009至2010年海域使用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涉及资金12.66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未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缓征、应征未征海域使用金9003.02万元,其中: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9年缓征 8513.16万元,缓征期达1年以上;城阳区和胶南市海洋与渔业局应征未征分别为413.04万元、76.82万元。二是市本级超范围使用海域使用金,用于渔业支农项目1850万元。三是预算执行率较低。如:2010年市本级海域使用金预算安排19860万元,截至2011年5月底,仍有17864.11万元计划未执行;城阳区有100万元2009的海域使用金,至2011年4月仍未拨付至项目单位。四是部分项目未实施。胶南、即墨、崂山3个区(市)2009年的7个海域使用金项目,市财政已拨款320万元,但到2011年2月仍未实施。
(三)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审计调查了2008至2010年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涉及资金12.5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有2个项目建筑养老金分期缴纳合同到期后,应收未收116.93万元,其中:文安路住宅小区后续安装工程项目18.42万元,国家发改委青岛培训中心餐厅楼拆除重建项目98.51万元。
(四)政府采购。审计调查了2008至2010年市级政府采购情况,延伸调查了12个部门和采购代理机构。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有50个单位无预算进行采购,成交额达35108.72万元。二是对采购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经抽查,2008至2010年,有3家代理机构违规代理了48个采购项目,采购预算达25832.6万元;2010年10月在海洋渔业执法船用燃油采购中,由于评审委员会审核把关不严,致使通过伪造资质获得投标资格的供应商中标;2010年12月在公车定点维修招标采购评标过程中取消了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质等级要求中的“营业面积五百平方米以上”条款,影响了招投标的公平性。三是协议供货中最高限价调整不及时。2010年2月之前对办公设备及耗材等项目采用的是协议供货方式,即:对相关商品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范围和最高限价,然后由采购单位在这个限价内与供应商谈判、采购和结算。由于有些商品随着市场变化,价格大幅下跌,此前确定的最高限价未及时作相应调整,致使有的商品成交价大大高于市场价。
(五)13所市属技工学校教育经费收支。审计调查了市属单位举办的13所技工学校2008至2009教育经费收支情况,涉及金额1.58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学费收入449.62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其中:市技师学院379.82万元、市机械技术学校69.8万元。二是市捷能技术学校杂费收入184.54万元及相应支出均在账外开设的杂费账核算;杂费账资金与部分学费合计852.86万元以个人名义开设银行账户存放并支付。三是市化工技术学校价值3079.41万元的新校区建筑物、市房产技工学校价值670.88万元的教学综合楼等,都已投入使用,但均未转增固定资产。
(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调查了2008年至2010年6月市本级及城阳、崂山、黄岛等3个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涉及资金139.48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截至2010年6月末,市社保办和崂山区医保基金结余分别为442.18万元、3793.88万元,未并入市级医保基金管理。二是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制度不衔接,导致有1004人次同时参加两项保险。三是因政策调整滞后,截至2010年6月,大额医疗救助金超支7019.52万元,占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了2009年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涉及资金1.09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不高。2009年批复预算5430万元,由于申报企业提报资料不及时不完整等原因,至 2010年 11月尚有 1920万元未拨付。二是个别不符合扶持标准的企业列入了补助计划并安排预算30万元。三是青岛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到项目补助15万元,一年后该项目仍未启动。
(八)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审计调查了市本级和六区五市(不含市南区)的2010年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情况,涉及金额2.26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配套资金3566.2万元不到位,其中莱西市2257.2万元、平度市1059.6万元、即墨市249.4万元,未到位率分别为 100%、46.7%、34%。二是城阳区有7个项目、莱西市有1个项目未招标。三是部分建设项目手续不完善。经抽查,发现缺少立项手续的项目32个,缺少工程规划手续的41个,缺少土地手续的28个,缺少施工手续的37个,缺少环评手续的17个。
(九)琴岛通卡清算系统。审计调查了市交通运输委 2010年 3月至2011年5月琴岛通卡清算系统控制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系统对一个证件只能办理一张优惠卡的限定存在控制漏洞,导致办卡人使用一个证件办理两张卡问题,涉及79人、158张卡。二是系统未限制优惠卡办理人员的年龄,导致不符合规定年龄的72人办理了学生卡或老年卡。三是系统接口程序存在缺陷,造成代售代充单位中有506笔、29596元充值数据上传清算系统时出现异常,致使充值业务记录反映不完整。
(十)普通路桥收费系统。审计调查了市交通运输委2008至2010年普通路桥收费系统控制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系统缺少对当地车辆信息的录入审核和监督核查功能。抽查国道204胶南大珠山收费站和莱西收费站、省道218平度收费站发现,有779辆外地车作为当地车免收了通行费。二是系统对应收不收情况没有记录,对本地车和应收费的外地车判别存在漏洞,影响通行费征收的准确性。
四、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情况
共审计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 34个,其中跟踪审计项目21个,决(结)算审计项目13个。审计总投资177.41亿元,其中审计工程结算价款57.36亿元,审减3.6亿元。审计结果表明,在项目组织、管理、建设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发现一些问题:
建设资金管理方面:有16个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涉及资金13.38亿元。一是有2个项目多计投资5195万元、少计收入561万元。二是有7个项目少缴、欠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类税费9113万元。三是有7个项目存在核算科目不规范问题,涉及资金118915万元。
项目建设管理方面:一是有2个项目部分工程履行招投标程序不严格,涉及资金3395万元。其中:由兴水源公司代建的防潮坝工程设计项目未进行招标,涉及资金2358万元;市北、李沧、四方3个区的筒子楼整治改造工程,部分项目未进行招标,涉及资金1037万元。二是有6个项目存在超概算、概算未实施等问题,涉及资金14755万元。如: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续建项目中,有5个单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工程超概算654万元,有4个单体建筑及配套设施未按批复的概算实施,涉及概算金额4803万;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建设工程超概算1862万元,未经批准变更设计187万元。三是有7个项目存在未按规定办理开工审批手续等问题;有4个监理单位在高新区建设项目招标和实施中,存在通过虚假资料骗取中标和监
理人员未按合同约定到位等问题。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依法进行了处理。对6起涉嫌违法违纪的案件线索,已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其中:市检察院4起,市公安局2起),目前已立案5起,1人被提起公诉。对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已下达审计决定,责成限期纠正;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执行审计决定,积极研究审计意见和建议,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进行整改,目前大部分问题已整改到位。对于尚未整改和未到整改期限的问题,将继续跟踪督查,全部整改情况年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推荐阅读:
年度预算执行报告制度07-06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开展情况汇报10-31
工商局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情况汇报07-21
在*市创优省级检查验收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11-04
2006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10-07
省级文明单位讲话09-16
《最美教师》省级征文09-28
国考申论省级10-06
省级园林城市标准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