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2025-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推荐3篇)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篇1

一、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了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要“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确实,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要完成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教学知识等等,这都可以看出教师工作中的匠性;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教师的世界是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而构成的,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完成的,这体现出教师的工作又有专业性的一面。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匠人与专家的综合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匠性而忽略专业性,看到优秀的教师,就会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术和技能,对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哲学完全不予理会,所以,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教师听过很多公开课,但依然上不好一节课,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思,很多老师听课时只顾欣赏对方的美好,却没有习惯的反思,当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跃跃试试,却发现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也有些教师只注重专业性而忽视匠性,热心研究和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以及学习理论,但其课堂却依然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完成不受理论的指导,不讲究启发、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技法,把理论摆的高高在上,现实却南辕北辙。因此,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自下而上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二、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千万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叫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社会,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要想接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的人生必须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稳健学习的步伐,才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当前基础教育提出了“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口号,逐步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自觉践行。其次,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由之前的3+X模式转变为3+3模式,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值得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来思考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言说“自己”,言说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在教学,更是学习。”所以,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不仅要是教的专家,还要是学的专家;不仅在于将书教好,更在于活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教书。因此,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更是“学”的专家。

三、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的倾听者,要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习是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要实现三种对话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只是发言或言语,还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读出未表之意);倾听自身内在的声音。只有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学生的声音,课堂中师生对话式的交流才会形成,才能打造灵动的课堂。因此,学会倾听这不仅是专家型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并不鲜见,45分钟一讲到底的课堂也比比皆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教师拒绝倾听或者听而不闻,原本可以成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而杜绝倾听却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对教师而言更无优秀可言。

教师花传书读书心得 篇2

一、净化了心灵, 克服了职业倦怠

孔孟之道以强大的生命力, 历经数千年, 已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虽平凡, 但寄托着国家民族之未来, 所以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关乎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经过研读此手册, 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把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凸显出来, 来一个彻底的摒弃。圣人的言论虽早年曾熟读诵背, 但由于年轻, 没有深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道理。而现在我的思想、阅历都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再读圣贤之道, 感叹古人早在几千年之前对学习、尊师重教就有如此高深和独到的见解。猛然间, 对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 内心的愉悦溢于言表。也让自己感到身为一名教师的无上荣光和骄傲。从而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倦怠思想彻底抛弃, 深信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将会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剩余的职业生涯。

二、对施教无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赞赏

在故事名言篇, 我对一个个小故事渗透出的教育寓意尤为赞赏。因为自己是个对工作严谨的人, 对学生严厉的人。在率先垂范方面, 我深信自己做得很好, 但是说话办事比较直率, 尤其是批评学生直来直去, 有时会造成学生不理解, 与我产生对立的情绪也时有发生。看到故事中的老师批评学生有的是讲个小故事;有的是用一句幽默的又有哲理的话批评;有的是正话反说, 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在润物细无声中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 为“亲其师, 信其道”打下基础。这种无痕施教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通过阅读这个篇章, 我像照镜子一样把自己工作上的优点和不足完全清晰地反映出来, 对我的下一步工作有指导性的作用。

三、心理保养是继续健康工作的基础

世人对教师赋予很高的评价——人类灵魂工程师。反映出教师工作不仅是教学生知识, 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塑造。而教师本人就更应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现在屡屡看到或听到我们优秀的学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都缘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自身或者是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只重视培养他们文化知识的掌握, 忽略了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犯罪案件。所以我倍感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正人先正己, 一定要先修正自己的心理, 然后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暗示, 避免出现周一超、马加爵, 乃至近期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 无一不反映出一些学业有成的高材生在健康人格上的缺失。

因此今后我必须要在理论上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工作上纠正以往不正确、不科学的做法, 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第一要素为工作准则,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己任。

四、负起家庭的责任, 打造完美人生

在这本书中, 让我们教师干工作的同时, 也不要忘记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当老师的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对家人照顾得少, 对家庭的付出更是微不足道。有不少老师在亲人不在了后悔晚矣;或者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错失教育良机才悔恨当初。教师也是人, 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存在, 家庭的不完整或不完美, 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孩子上小学时都是爷爷奶奶领她去课外班上课, 我没领她上过一节课。更没有像现在的同事们领着孩子学奥数、作文、英语, 甚至是书法、围棋。在寒暑假领孩子旅游, 到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些教育在我女儿成长过程的缺失, 导致孩子在上初中后成绩总在后面。她学习不得心应手, 还缺乏自信心, 我们两个人都是心率焦脆, 焦头烂额。我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却断送了自己孩子的前途。在其后的三年中, 我努力地弥补, 虽然有些效果, 但跟优秀相去甚远。这件事至今我都无法对自己释然。这是我的“痛”也是教训。在我小辈的同事中, 我每每拿自己的例子教育他们不要只干工作, 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成长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样工作家庭两不误, 才不愧你是一个老师, 你的孩子才会觉得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是多么自豪的事。你的人生才完美无憾!

五、同事相处之道的艺术

这本书告诉我们同事交往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常帮助别人;学会尊重;避免争吵;平等待人;保持距离;拒绝敏感;心热脑冷。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同事之间的交往既要礼貌待人, 尊重他人, 还要有一颗善良之心, 助人为乐之举;但同时要保持头脑冷静, 避免跟同事争吵, 遇到问题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友好协商;并且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应有的独立, 不能代劳替别人做决定。相处的艺术我想在这本书中有客观地介绍。

读书是我们教育工作起步的基石, 是我们攀登教育高峰的阶梯, 是我们展翅飞翔的翅膀, 是我们无止境的追求前进的动力, 研读教育类数据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教师发展手册》是一本支持教师成长的工具书。既能折射出教师职业生涯从新手上路到成熟成长历程所需付出的各种努力、掌握的多种技能, 以及无私的奉献;又能在工作中对教师事无巨细地指导;还能在生活中给教师以启迪, 本文阐述了一些阅读此书后的心得, 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发展手册,心得

参考文献

[1]姜勇.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J].教育研究, 2010 (1) .

[2]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 2008 (4) .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字 篇3

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教师要学习的心理学,不是‘科学心理学’而是‘哲学心理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由此反思,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为什么不被大众认可,尤其随着虐童事件的发生,社会上频频出现“幼儿园教师是高级保姆甚至只是一个保姆”的说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会觉得尊严被践踏。但是,出现这样的声音必然有其根源。想想在孩子离园时,老师们常跟家长沟通的内容,无非是“某某小朋友吃饭吃的好、睡的好、没有摔倒、磕碰或与其他小朋友打架”等等保姆都可以反应出来的毫无营养价值的谈话,这些是大部分幼师常挂在嘴边的,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高档幼儿园的教师。那么,如果在离园时,家园沟通的内容换成这样:“明明今天在美工区用一条细细的绳子穿小珠子,最后穿成了一条项链,说要送给妈妈,咱们宝贝的小手真灵巧,能够比较精确操作这些小的材料,说明他的小肌肉能力发展水平挺高。”试想一下,家长听了老师这样的评价,这是他们或者保姆不具备的专业性评价时,还会不认可教师的专业性吗?所以,有的时候要向寻求他人的认可,首先我们必须自己做到专业,才能有底气,而这底气从何而来,那么便是学习、反思与熟练。当教学成为“艺术”,当评价成为“艺术”,当保育成为“艺术”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将毋庸置疑。

艺术之“花”来自于“技”的极致

最近看过一篇参观杜郎口中学的观后感,里面提到那里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孩子之间小组内的分工明确,互助也无时不在。这样的情景让我想到《教师花传书》中提到:“擅长者是拙劣者的榜样,拙劣者要认认真真向擅长者学习,同时,擅长者也要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从而使技艺更上一层楼。”源自孩子间的互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耳提面命来的更有效果,这是学习的真谛,很多人都知道,但极少人能做到,可是杜郎口中学里的学生做到了,而且做得真实有效。有人批评杜郎口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学生苦读成“疯”,其实高考录取率极高的背后,正是“技”磨练至极致之时,便是艺术之“花”盛开之际。

倾听——教学之“花”绽放的“心”

建筑工匠要构筑房屋,不但要倾听屋主的声音,还要依靠倾听来自土地、木材的声音;雕刻大师要雕琢美玉,不但要倾听买主的声音,还要依靠倾听来自原石、器械的声音;教师要想成为匠人,需要倾听的声音更多更多,首当其冲的是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还要倾听教材中隐形的声音(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身的教育哲学)……

倾听是教学之“花”绽放的“心”,教师不但要倾听来自多方面的声音,还要掌握倾听的“技”。就像书中提到的:古屋老师撤掉讲台,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的视线水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福田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会倾听学生的自言自语甚至未说出口的话语,选择对学生来说最适切的距离,维持发言的学生与倾听的学生之间的联系。由此反思,细心聆听是不是比喋喋不休要更好,能更贴近孩子的心。

回想一下,教师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是不是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有了与本节活动目标无关的想法时,你会制止他说出想法,原因就是害怕跑题,拉不回来;当孩子与他人起争执,想要向你告状时,你会因为每天出现无数次这样的场景而厌烦,对孩子敷衍了事;当你上完一节公开课,课后同事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和建议时,你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对,对有的建议不予理睬……每当出现类似情景,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仔细倾听,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听一听同事真挚的话语,或许我们不再停滞不前,会意外采撷到“花”的“种”。

上一篇:泉州市生育保险待遇支付申请单下一篇:交警强化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