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调查报告
青年就业困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青年就业的调查报告
作
者 学籍批次
林政文 0809
广西平南奥鹏学习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中心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刘颖
内
容
摘要
青年劳动者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青年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贵港市来说也不例外。贵港市通过开展送就业政策、送职业指导、送培训信息等活动来促进青年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贵港市青年的价值观与就业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贵港市青年就业现状、观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当前贵港市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了贵港市青年就业问题难的原因,并试图寻求帮助解决青年就业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青年就业 困难 对策
目录
一、贵港市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
(一)大学生就业难.........................................................1
(二)青年移民群体就业难...................................................2
二、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2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2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2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3
(四)企业部分用人机制不利青年就业.........................................3
三、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的主要对策..............................................4
(一)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4
(二)推进青年创业行动.....................................................5
(三)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5
四、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青年就业困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青年就业的调查报告
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是就业与失业。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事关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表现为三大问题: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正当人们高度关注下岗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时,青年的就业问题日趋突显,青年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对青年就业问题却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应当受到特别关注,因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青年失业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失业者丧失收入来源,生活水平下降;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与技能、形成自我价值、开始自立并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经历可能对其将来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会影响青年的过渡和社会化,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对于社会来说,青年失业是对宝贵的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因此,青年失业的危害性是巨大的,而促进青年就业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近年来,贵港市为了促进青年就业,通过开设青年创业大讲堂、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见习培训基地、为青年创业提供金融服务等贵港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并结合创建“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青年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城乡青年创业就业。2009年贵港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投入8000多万元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返乡农民工3.8万人,帮助46.6万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 创办就业创业服务连锁超市岗位4836个。本文通过对贵港市就业的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贵港市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总量过剩失业仍然是青年就业中的主要矛盾,但是青年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则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近几年,不仅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也开始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就业压力。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2008年工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30%以上。在贵港市也不例外,在调查中发现,贵港市大学生就业首选机关单位,企业单位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小,青年中出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择业上存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办学体制和就业分配体制改革不到位,用人单位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尽合理的期望问题等等。从1996的99.7%下降到2009年42.9%。全市国有企业1998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81人,1999年接收291人,到2008年只接收46人。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转变就业观念,不愿到农村基层、生产一线、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向往在大城
市和城区工作,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本地就业。由于人才补充不力,一些单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削弱了发展后劲。
(二)青年移民群体就业难
目前贵港市常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达到80.1万人。贵港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有四个特征十分明显:年轻化、低素质、流动性、无保障。贵港市农村中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都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他们在城市寻求生存与发展,但学历水平、劳动技能、资源获得等低素质状况,使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城市边缘人地位。他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常年滞留城市但并不迁往城市,处于移而不迁的流动状态。他们置身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根本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身份相连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教育培训等体制保障。
贵港市数以万计青年农民、城镇下岗失业青年、残疾青年等。由于贵港市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长期处于“体制外”的青年难以享有体制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加上自身知识、能力缺陷,他们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农村青年和城镇失业青年,他们收入水平低而且不稳定,常常需要接受社会救助。他们与青年精英群体恰好构成同一坐标系的两极。他们最渴望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保障。他们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
二、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
这属于青年失业的宏观根本原因。城镇劳动力供给包括三大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全国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和“农转非”劳动力、城镇结转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下,是新增青年劳动力的主体,另外两部分劳动力中也包括一部分青年劳动力。除了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变化越来越快,青年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人群,其技能提高和变化速度却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贵港市企业则面对“高端没人做,低端挤破门”的无奈,青年求职者则面临“高端不会做,低端不肯做”的尴尬。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使青年就业问题在供大于求的基础上雪上加霜。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
贵港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国家在制定当年的招生计划时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高校对人才的专业培养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和要求来进行,招生和专业培养往往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一状况并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好转的迹象,致使贵港市人力资源结构失调。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较少,低学历人才较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3351人,仅占6.91%,而专科以下学历的有45171人,占93.09%。二是能级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976人、18584人、26274人,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19:27,与公认比较合理的1:3:6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粮食作物专家比较多,经济作物专家比较少;中专以下学历的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少;在县级以上单位的较多,在乡镇基层站的较少。
在贵港市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受教育水平为初中、高中和中专这几个群体的失业率较高,而受教育程度更低的人口群体,失业率反而较低。失业率最低的群体出现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小学及以下者”和最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者”两个极端上,而且受教育程度与失业之间的上述关系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但观察贵港市城镇失业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出现上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原因在于这是强调应试教育忽视技能培养造成的结构严重失衡,致使他们既在学业上无法提升又欠缺职业技能,难以被用人单位吸收。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调配实行的是政府统包统分,城镇人口一旦就业就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工作稳定而衣食无忧,加之贵港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职业有了“好”和“差”、行业有了“高”和“低”之分。因此,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求职时,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往往仍然愿意到收入较高、单位发展前景光明的单位就业,而不愿到与之对应的“差的职业”、“差的工作岗位”去就业,或愿意到国有单位就业而不愿意到非国有单位就业。
另外,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土壤中,白领和蓝领的提法自然很容易生根,并且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某种“中国特色”。在人们的观念中,蓝领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蓝领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蓝领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要摆脱当蓝领即“劳力者”的命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从相当一部分人“奋斗到本科毕业怎么还要当蓝领”的说法,不难看到这种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影响。正因为对蓝领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所以“白领”职业一直是被青睐的职业,尤其是青年人,更想做干净、轻松的白领工作。不少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下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即使是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也有“不堪忍受”而跳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这一现象,有媒体称之为“蓝领恐惧症”。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年择业时对“白领”工作趋之若鹜,而“蓝领”工作却门庭冷落,造成了就业挤压局面,因而产生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
传统观念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或行业的评价标准,也使得贵港市青年在择业时具有较高的择业期望而挑剔工作,自身条件较好的劳动者“有业不就”,自身素质较差的劳动者也“有业不就”,其后果导致个人的职业选择性失业的增加。
(四)企业部分用人机制不利青年就业 1.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倾向
贵港市对学历的盲目高追求己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壮观”局面。某些职位根本不
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却要求高学历,还美其名曰面子问题。同时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热衷于攀比高学历,一些工作只需要专科生做就足够,却偏偏招本科来做;本来中专生就可以做的工作,却招大专生来做,甚至一些餐饮行业的保安、服务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种企业用人“高学历消费”倾向,对青年求职产生一定的导向。各类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呈现出专科生跟技校生叫劲,本科生跟专科生叫劲,研究生跟本科生叫劲的趋势,使青年求职时难以正确定位,造成盲目求职和高学历人才过剩假象。
2.企业设置“经验准入”门槛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雇佣员工时常常要求有工作经验,可以“拿来就用”。这种“拿来主义”将很多涉世之初的青年求职者拒之门外,尤其是毫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对青年缺乏了解,如果企业雇用他们替代原有人员,尽管可以减少工资成本,但却要增加一系列劳动转换成本:解雇成本、招聘成本、新工人的培训成本、新老工人之间的协调成本。企业在决定雇用低工资工人之前,必须权衡上述劳动转换成本与低工资带来利润增加的相对大小。所以青年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因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可能使企业劳动转换成本较高。
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和“经验准入”用人机制,对青年就业非常不利。在当今企业为主要用人单位的形势下,这种用人机制加大了青年就业的难度。
三、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的主要对策
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可以从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推进青年创业,提供积极的就业服务,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等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国在城镇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所有新生劳动力普遍进行1—3年的就业前培训和职业教育,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控制,未经必要的培训不得就业。因此贵港市可以将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对象定位于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
1、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职业培训资源,贵港市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对劳动预备制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比如与贵港市岭南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设立服装设计、缝纫、电子商务、计算机等多个针对服装产业的专业,每年能招收500余名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培训,这些农村青年能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或学习期满,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就业。
3、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贵港市对参加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个人和用人单位承担,但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劳动预备制度是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劳动制度。贵港市应这项制度把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结合起来,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同促进他们实现就业较好地衔接起来。
(二)推进青年创业行动
贵港市青年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文化贫乏,知识和技能单一,就业、创业信息不畅,创业资金缺乏等因素,也阻碍着广大青年的创业行动。针对这些原因,贵港市共青团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发起并不断推进青年创业行动。最初的促进青年创业行动是为了配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变输血为造血。
2009年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8835个,提供见习岗位279059个,贵港市有9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466个见习岗位。同时团市委将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全市1万名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培训,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选人用人的平台。青年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扩张性需求。同时青年也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三)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
贵港市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方针,将农村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乡的就业问题。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今年贵港市制订出台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完善激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市财政安排500万元设立市级创业基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以技创业,扶持转业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及下岗人员自主创业,扶持农民种养创业。
四、结束语
解决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导致就业难的根源入手。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就是在发展经济、即保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彻底解决青年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性、体制性障碍,给青年就业创造没有后顾之忧的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在青年就业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青年就业市场,强化用人单位就业责任,为青年就业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森富,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2.吴森富,青年失业问题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3。3.秦建国,我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综述,青年探索,2006。
4.王霆、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重点的转移,理论与改革,2006。5.程浩。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6。
6.周海旺、何玮娜。上海青年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07。7.丁太魁。农村青年就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经营与管理,2007。
8.张婷婷。青年就业:中国就业面临的新难点,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邓伟志。解决青年就业要“两手抓”,探索与争鸣,2008。
定价:118.00元
市场部电话:010-64989009
本文将尝试概述全球青年就业和创业的局势,明确青年面对的主要趋势和挑战,介绍成功的项目,并分析项目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Background
背景
Youth unemployment has been on the increase worldwide augment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es that erased many of the gains made in previous years. Improved education levels are no longer a guarantee against unemployment, a trend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where the demand side of the labour market is poor, especially so for youth .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the young account for almost half of the regions unemployed, while Africa the youngest continent in the world, despite its impressive and consistent annual growth rates cannot also provide enough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青年失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与日俱增,且这一趋势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渐加深。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失业现象表明,劳动力市场针对青年的需求十分薄弱,这有效证明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已不再是对抗失业的绝对保证。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亚太地区,年轻人将近占总失业人数的一半。尽管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洲,且其经济增长率每年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攀长,仍旧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Unemployment Trends
失业趋势
According to the ILO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Youth 2013 Report, the ILO identified several trends in youth unemployment including:
·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youth unemployment reversing previous trends.
· Youth unemployment has increased faster than adult unemployment possibly because youth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economic shocks.
· Longer recovery for youth than adults in the labour market.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13全球就业趋势青年报告,青年失业呈现以下态势:
·全球经济危机使青年失业持续加剧,呈现与之前相反的态势。
·青年失业的增速比成年人失业增长更快,可能由于青年是最易受经济危机冲击的群体。
·在劳动力市场中,青年需要比成年人更长时间的恢复期。
Skills mismatch, lack of quality employment, a lack of long term creative and wide ranging polices are also cited as reasons for continued and increasing youth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lso continued to worsen in the developed world in relative and absolute terms and in Europe young males are affected more than young women.
In low inc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youth suffer from weak demand for their labour and low rates of job creation coupled with little if any social security services. High employment to population ratios of youth in the poorest region reflect that they must work however working does not mean having a decent job. Growing frustration over unemployment has pushed large cohorts of discouraged youth to drop out of the labour market altogether.
技能的不匹配、优质就业机会的缺乏和可长期广泛应用的创新政策的缺失,也是青年失业持续增长的原因。
失业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日渐加剧,无论是在增幅还是增量方面。在欧洲,男性青年受影响的情况比女性青年更加严重。
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青年遭受就业市场需求低、岗位新增量低和社会服务几近缺失的影响。在最贫困的地区,相较人口总量偏高的就业率显示青年人必须工作,但工作不意味着他们拥有体面的职业。失业带来的挫折使大批量的年轻人退出劳动力市场。
In Europe, unemployment has worsened in many states that face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for example in Spain, Ireland and Greece the rate almost doubled reversing gains made in the early 2000’s. This will lead to lower expectations and diminishing returns and incentives for undertaking education especially at a higher level.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n across all regions economies are simply unable to absorb large numbers of youth who enter the labour market. Temporary unemployment while gaining work experience or education causes reliance on dependency structures such as government assistance and family which are not robust enough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Employers are also unwilling to invest in youth to develop their skills and as a result of their inexperience they are often the first to be let go. Where the youth are educated particular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ir education or skill sets do not match the market needs.
However, youth can be the drivers of change if they are empowered with relevant skills and resources. The paradox of youth unemployment is that ineffective absorption rates tend to push well educated youth overseas thus often creating a brain drain and depriving communities of the very talent needed for economic advancement.
在欧洲,全球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失业情况加重。例如西班牙、爱尔兰和希腊,其失业率几乎是其19世纪早期所创造的就业率的两倍。这会导致青年降低期望,减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动力。
从全球视角来说,各地区的经济都不足以吸收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临时失业使人们更依靠依赖性的关系结构,如政府和家庭资助,来获得工作或教育经历,这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不足以形成稳固的就业平台。雇主们也不愿意投资对青年进行技术培训,且青年缺乏经验,通常是首先被淘汰的群体。当青年获得了教育机会,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所学习的技能并不能匹配市场需求。
然而,如果青年被赋予相应的技能和资源,他们可以成为改变的驱动者。但矛盾的是,青年失业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推向海外,寻求与其脑力相适应的工作,这就剥夺了其所在社区利用高等人才发展经济的机会。
The Informal Economy
非正规经济
政协委员 孙彦林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促进全民创业必将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目前就业创业已经成为青年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青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在我县近年来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约1000余人,单靠政府支助式分配已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农村青年大量涌入县城,不仅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且社会负担日趋加重,为此团县委近半年来深入全县,开展了“青年创业、就业问题”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增加,加大了青年就业、创业压力。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致使行业性失业人员数量增加;煤矿改制重组、小企业破产劳动合同终止造成大量青年工人失业或待岗;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快速转移。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方面相互交织,给本来就十分困难的青年就业和创业工作雪上加霜。
2.文化交流水平低、技能素质不高,影响青年创业和就业。在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年中,有一定职业技能特长的属极少数,所谓的技术大多数是一些较为普通的木工、砌砖等,基本没有技术含量高的人。
在失业和待业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欠缺,适应能力不强,就业信息不灵、就业创业能力偏低等现象,制约和影响着青年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加了青年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难度。
3.观念陈旧落后影响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调查表明,在农村,一些青年由于恋乡不愿离开本土,有些家长对子女外出打工不放心。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偏见,认为从事餐饮、宾馆、家政等服务行业低人一等,有损形象,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工作。失业职工、待业青年受到计划经济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创业问题上存在依靠政府、企业的依赖性心理。一部分青年一心想找长期稳定的工作岗位,对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就业不认可,一些青年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期望高,挑肥拣瘦,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丧失良机。同时还存在创业意识不强,对自主创业缺乏自信等问题。
4.相关政策不到位、资金不足,使服务青年就业工作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团县委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实施了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但这一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满足青年创业资金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⑴.青年“贷款难”。主要原因是:一是无物抵押。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而初创企业往往刚刚起步,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设备购置、正常运行等方面,已经没有可做抵押的财产,而企业用房一般是租用方式,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用车等抵押物由于折旧等因素质押额极低。二是无人担保。在“无物抵押”和信用体系
不健全的情况下,青年企业贷款只能请人担保,青年靠个人力量寻找且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担保人比较少,即使找到了担保人,也要缴纳“好处费”,增加了创业青年的负担。⑵.金融机构“放贷难”。这是因为:一是放贷成本高。青年企业贷款多数是小额贷款,面广量大,分散性强。每一笔贷款,金融机构都必须进行前期信用调查、市场调查、用款监督、催促还款,信贷成本较高。二是抵押物不便。金融机构不愿接受青年创业者提供的诸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知识产权、私人用车等抵押品,而且即使接受了,抵押额度也很低。三是初创企业风险大。初创企业的成果率很低,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放贷面临青年初创企业生产经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贷款户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放贷谨慎。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1.政府扶持,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一是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政策。可以将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告知青年;二是帮助青年更好地运用政策。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三是积极帮助青年争取政策。针对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区域性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2.完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一是针对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的青年,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青年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青年开展系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完善各级青年创业夜校的建设;三是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
3.政府可以选择性地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 “青年见习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让青年熟练技能,掌握一些日常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资金问题、达理、代理等问题。这一措施目的主要是可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青年创业风险,“孵化”更多创业项目,激发起更多青年的创业决心。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必然经济、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规模性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演绎时代喜剧的同时也蕴含着双刃剑的另一面刀锋。如何实现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更是影响和谐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延庆县、海淀新区等农村积聚的地区为重心,随机性地调查走访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50名曾经转移就业现在在家的青年和50名一直在家的农村青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转移情况,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一、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北京是中国的国都,城市化进程速度和水平都相对较高,随着超级大城市城区的扩大和各个新区的开发,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离开故土,走向转移就业之路;同时,在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下,更多的农村青年未雨绸缪地走出家乡农村,前往异地谋求生计之路和发展之途。
在北京市境内的农村青年纷纷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定的自我特色:
(一)转移就业目的地多在其家乡附近,离开北京市的占少数,离家越远女性越少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43名在没有离开县区就业,81人在所属县区外但没离开北京市,两者相加224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男女比例是124:100。另外还有51人在附近的河北、内蒙古等地,男女比例是34:17,。另外,还有15人在较远的地方,仅占总数的5%,男女比例为4:1。
(二)转移的途径以熟人介绍为主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其中亲戚介绍和引导的有87人,同学等社会关系引荐的75人,二者相加162人,接近总数的55%。另外,通过单位直招的35人,人才市场的64人,还有39人是通过政府辅助途径出去的。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20岁以下的有27人,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21到25岁之间的有118人,26到30岁之间的有87人,二者相加占225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30到35岁之间的有38人。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职业种类多样,职业层次偏低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75人从事服务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71人是一般职员的,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64人为技术人员,占总数五分之一强;26人成为管理人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有54人无法给自己职业划定归属。
(四)转移就业青年的月薪多在1000-3000之间,月净余薪金多在300-1500之间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34人月薪不到1000元,102人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87人月薪在2001-3000元之间,另外有57人月薪超过300元。月净余薪金方面,56人剩不下300元,67人剩余301-800元间,75人剩余801-1500元间,71人剩余1500-200元间,31人剩余2000元以上。
二、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问题和原因
透过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偏低,与非农业生产的要求出现错位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42人上过小学或者根本就是文盲,158人初中毕业于肄业;二者相加210人,占总数的70%;高中毕业或肄业的68人,中、大专毕业的只有32人,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在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中,有183人没有经历过任何培训,占总数的五分之三。这种低学历、缺乏职业培训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适应非农业的生产要求,大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所挣薪金普遍偏低,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普遍层次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观念陈旧,主要是家庭观念、京城虚骄心理障碍较重,甚至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识
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21人对饭店端盘子、家政等行业等服务业存有偏见,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12人有天子脚下公民的虚骄心理,不屑于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28人因为结婚后家庭因素不想出外就业,13人因无法再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不想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致使许多农村青年纷纷折翼回乡,影响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的发展高度。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和分散性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所数量少,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盲目流动,基本上以熟人介绍为主。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5人因为没有合适的信息和途径而未能转移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7人 因为以前的介绍人或相关人脉丧失而被迫回乡。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信息不通畅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同时,这种随机性和盲目性,还给不良企业用工不规范带来了机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有意克扣工资,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在笔者调查的300名转移就业农村青年中,有134人或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权益得不到保障,或经常拖欠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盼望着回家。
三、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多措齐发,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开拓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
根据北京农村青年普遍不愿离家太远的现实,探讨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在这方面,北京业已出台一些措施,如建立并实施“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延庆县发挥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的作用,先后与西城、朝阳两区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和“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形成独特的就业模式。这些措施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直接促进北京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二)紧紧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大农村科教投入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力求按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进行有的放矢地专门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相对于非农业生产需求的切合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人文主义或职业引导教育,可以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大山,离开小家,走进城市去闯世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相信,素质得以提升、观念也实现转变开化的北京农村青年们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个体和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面保驾护航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北京都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充分政府职能,全面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事宜。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二要强化跟踪管理。从招工培训、上岗签证、矛盾纠纷到续签合同等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可效法内蒙古巴
1至6月运行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各级团组织继续以见习基地工作为重点,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切实推动见习基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城市青年工作部以1至6月份“工作月报”为基础,结合河北、黑龙江、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地调研情况和各地日常工作状态,对上半年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数据分析
截至7月5日,全团已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33038个,其中城市战线建立18320个,学校战线建立14718个。今年1至6月累计上岗人数为208954人,大中专毕业生153894人,约占73.7%。目前累计有150275名青年被见习基地正式聘用。
1.在严格审核管理的基础上,见习基地数量逐月增加。今年以来,各地筹建见习基地的积极性仍然较高,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1至6月全团共新增见习基地5378家。特别是进入二季度,新增基地数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各地基本摸清了筹建路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见习基地工作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愈来愈为更多企事业单位所接受。同时,重庆、北京、甘肃、浙江等地加大了见习基地审核评估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见习基地摘牌,以此提升见习基地的质量和有效性。
图表1:新增见习基地数250020001990(个)***050016701月2月3月4月32035313875月6月2010年2.着力推动岗位对接,上岗人数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团见习基地共新增上岗20.9万人,每月新增上岗人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同时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受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因素影响,年初上岗人数较低;进入3月份学生开学之后,各地上岗人数明显攀升,至4月份达到最高值,5、6月份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月均4万人左右的半年高位。其中,4月份和6月份当月新增上岗人数接近5万人,主要是由于3月份团中央城市部下发了见习基地工作年考核指标,6月份城市战线集中开展了“见习基地岗位对接月活动”,对当月上岗率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月35252月75873月237994月489065月332786月47374图表2:新增上岗人数***人数/个***0新增上岗数
3.聘用率较上年显著增加,具备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截至7 2 月5日,见习人员聘用率为29.2%,高于去年同期12.1%的聘用率和去年全年23.7%的平均值,一定程度上说明见习基地辅助企业选人用人的作用正在逐步发挥。其中,4、5月份聘用人数出现了急剧增长,这与高校毕业生正值就业签约高峰期相吻合。
图表3:新增聘用人数***32003人数/个20000***00001月2月509724343月4月72451788969625月6月
二、整体工作情况
今年是见习基地工作启动实施的第二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工作得到更加稳健有力的推动,整体纵深发展,工作态势良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路径基本形成
1.筹建见习基地的路径:一是依托团内资源建立基地。包括发动各级团组织直接联系的企业建立,借助青企协、青联等团属社团资源建立,动员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星火带头人等团属荣誉获得者建立等;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建立。比如团中央依托中国烹饪协会、中钢协等国家级协会建立,浙江等地依托省软件协会、金融协会等地方性行业协会建立;三是围绕园区、商业圈等产业集群建立。比如辽宁把经济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临港工业区、工业园区和农村青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筹建基地的重点领 3 域,广西围绕邕州老街等商业经济圈,集中建立见习基地一条街等;四是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建立。比如团中央联合商务部外资司在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集中建立,河南与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合作在相关企业中集中建立;五是与大型国有企业、连锁企业等合作以“项目”形式打包建立。比如团中央与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合作,建立见习基地“中智项目”,广东联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实施万人见习计划,目前已在全省21个市移动公司和6个客服中心建立见习基地110家;六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社会化发动建立。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为平台,宣传见习基地工作、展示见习成果,吸引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团组织建立基地。比如,北京以“创业北京”网站为依托,接受了大量企业申请,重庆联合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打造了“见习基地岗前指导课堂”,节目现场即有企业打来电话申请成为见习基地。
2.见习岗位对接的路径:一是依托共青团组织进行对接。以地市团委为核心,县区团委、高校团委担负“找人”的具体职责,比如上海静安区、河南许昌市等组织乡村、街道社区团组织面向本地青年采取动态摸排、建立失业青年信息库等方式推动见习基地对接,各地高校团委与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等部门合作,面向本校学生招募见习;二是联合团属就业创业服务机构进行对接。比如河南以省青年服务大厅为依托,推动见习岗位市场化对接,陕西以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辅助,联系指导全省各级见习基地开展岗位对接等工作;三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对接。比如浙江在全省11个地市设立对接工作项目办公室,招聘部分专职人员,同时在高校、县区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对接工作站;四是通过招聘会、推介会等模式集中对接。各地普遍组织了见习基地进校园、进社区、进人才市场,尤其在6月份见习基地岗位对接月期间,这一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面对面的形式提高了对 4 接效率和成功率。其中宁波、乌鲁木齐等地将这种模式常规化,每周固定时间和地点举行分批小规模招聘会,比如宁波“相约星期六,见习面对面”小型对接会每周六在宁波市青少年宫举行;五是以专项活动为牵动促进对接。比如重庆联合重庆渝报策划实施了“超级见习生”选拔活动,浙江联合钱江晚报实施“大学生就业阳光行”活动,推出“求职·自荐台”促进青年见习上岗;六是常设对接渠道。各地均采取了网站对接、热线对接、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见习窗”、“见习台”等模式帮助实现日常岗位对接。
3.与团内重点工作结合的路径:一是与团建结合。一方面以见习基地工作为切入路径,推动见习基地非公企业建团,另一方面在企业见习青年中建立临时团支部,凝聚见习青年;二是与各种创业相关工作项目结合。比如很多地区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小额贷款,依托大学生创业园等阵地提供“见习+创业”的“1+1”帮扶模式,提供YBC、KAB、创业大讲堂等创业知识培训;三是与青年志愿者工作结合。比如北京、湖北等地建立见习志愿者队伍,把见习岗位信息送进校园、送进学生宿舍,参与组织服务见习招聘会、双选会;四是与社区团的工作结合。比如辽宁以见习基地为依托,把服务社区青年见习作为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新载体,促进青春共建和谐社区行动的开展;五是与企业传统品牌工作结合。青工战线传统的“导师带徒”、五小、青年岗位能手等品牌工作成为见习基地服务培养见习人员的重要手段和工作载体。
(二)工作方式逐步转化
1.由攻坚式推动向日常化管理转化。去年年初,为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青年就业压力激增,各级团组织投入了大量精力,高强度项目化推动见习基地的建立,实现了见习基地工作快速及时启动。今年以来,随着工作的稳步推进,见习基地和上岗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规范化管理的任务繁重,见习基地工作 5 逐步转化成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日常性工作。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地区通过一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掌握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具备了推动工作持续发展的手段和能力,但在向日常化工作方式转化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工作的耐心和韧劲还需进一步加强。
2.由上级团组织主导牵动向基层团组织自我推动转化。在见习基地工作启动初期,团中央、团省委发挥了重要的牵动、指导作用,包括调动资源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中筹建基地、集中公布见习基地岗位信息等。随着工作的推进,地市、区县、高校团组织的积极作用逐步发挥,尤其在见习岗位对接、见习基地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比如,在见习岗位对接月期间,各地市、区县团组织工作活跃,在网络上发布见习岗位对接有关新闻报道的地市和区县就有近300家,发布相关新闻1000余条。
3.企业由被动接收见习生向主动争取见习生转化。见习基地筹建初期,一些见习基地并没有完全理解这项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有益作用,很大程度上出于人情或公益的考虑接收青年见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见习工作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主动申请建立见习基地,比如河南郑州现有基地中有近三分之一是企业自愿申请建立的。已建立见习基地的企业逐步将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专门设计科学有效的见习生培养模式,青年见习收获大大提高,比如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将见习人员和正式职工混合编组,在2至3个月期间共同完成指定项目攻关,最大限度发挥见习人员潜能,见习结束后,企业高管为不能留任的每一位见习生写求职推荐信,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三)工作重心适度调整
1.由筹建基地适度向使用基地调整。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推动,目前见习基地的岗位数量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在筹建基地方面工作压力相对去年有所下降,与此相对,见习岗位的使用压力大大增加。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见习岗位处于闲置状态,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见习实践,激活这些见习岗位,面临很大的考验。造成这一压力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也有青年认识不足的原因,既有部分岗位质量不高或要求过高的事实,也有工作力量投入不完全到位的情况。目前,各地对于采用各种途径加强岗位使用率这一工作重心拥有普遍共识,下阶段我们也将继续对此进行研究梳理、着力推动。
2.由主要宣传见习基地工作向大力宣传见习文化调整。在宣传方面,工作重心近期也进行了适度调整。过去为扩大见习基地工作的知晓率,我们主要的宣传方向集中在这项工作本身。但是,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青年对见习的重要性认同不够和全社会见习文化氛围不足,是阻碍见习基地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今年以来,在宣传见习基地工作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见习文化的挖掘和对见习的氛围营造。比如今年5、6月份《中国青年报》先后刊发2篇见习基地有关报道,对见习制度的作用和青年见习观念的转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宁波近期启动了“见习巡讲”活动,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进行有关就业、见习、择业观念的引导。
三、近期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情况分析,近期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挖掘见习文化。已与《经济日报》进行了沟通,拟于8月在《经济日报》重要版面,先后刊发三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稿件,深度报道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相关工作。与《中国共青团》杂志共同策划,8月份以见习文化为主题,刊发一 7 组深度报道。邀请《中青报》等媒体记者,7至8月深入见习基地采风,充分发掘见习内涵和文化,并积极筹划相关弘扬见习文化的活动载体。
2、深入研究工作机理。7月底至8月,结合非公企业团建督导工作,深入东部重点省份,就见习基地工作进行调研,靠前指导,挖掘典型经验,继续探索总结工作规律及工作路径。8月,召开见习基地工作交流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部分团干部、见习企业负责人、见习青年共同深入挖掘见习文化内涵、工作机制机理,梳理并提炼出有效的工作路径。
3、大力加强岗位对接。督促各省继续探索更加便捷准确的途径,将见习岗位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群体,不断提高见习岗位使用率。选择合适时间节点,请各省级、地市级团委集中公布本地岗位信息,形成宣传合力,提高知晓率。年底寒假前期,组织新一轮“见习岗位对接月”活动,形成新一轮对接声势和高潮。在促进学生群体进行见习的同时,加大对其他三类群体见习的组织发动力度,争取让更多的岗位资源向就业弱势群体倾斜。
4、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管理精细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半年适时出台《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规范见习基地管理,形成制度化运作。探索建立见习证制度,把见习证作为联结企业、青年、共青团的有形载体,建立见习证网络数据库,为见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抓好“见习证”试点发放工作。严格工作月报和季度通报制度,严格台帐管理,督促各地应用网络平台及时录入相关信息。
5、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下半年,适时启动百家优秀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活动,对其工作作法进行详细介绍,扩大见习基地工作影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调动各级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性。
城市青年工作部
关键词:政党认同,青年,就业创业
一、政党认同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 政党认同的基本概念
“政党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坎贝尔提出, 他认为“政党认同”即为“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 是公众“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而由于中国的政党制度和国情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决定了中国的政党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方面。因此, 本文所说的“政党认同”, 即指对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政党认同教育实际上也就是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
(二) 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
政党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表现, 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学者柴宝勇则认为:“政党组织、政党领袖、执政绩效、政党意识形态对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总的来看, 影响个体对政党认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党意识形态。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 其政党意识形态在其政治合法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建国前, 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时期, 其政党意识形态就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 其意识形态方面依旧保持着先进性, 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2.政党组织。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政党认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完善的政党组织是政党认同的基础, 中国现在有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 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党组织, 充分说明其有着广大的认同基础。
3.政党领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领袖的素质、水平、经验、智慧和能力对政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 对政党的兴衰和成败起重大作用。从现实来看, 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在政党认同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红太阳”毛泽东到邓小平时代的“小平, 你好”到如今亲切的“习大大”称呼, 就可以看出, 民众对一个政党的认同, 体现在对其政党领袖的认同上。
4.政党绩效。在人们对政党执政的评价体系中, 政党绩效位于基础性的地位。社会公众对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领袖的检视最终要体现在政党的执政绩效。执政绩效是世界各国任何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问题。
5.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环境和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表现出的对某一政党的好恶感, 将对个体的政党认同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大众媒体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民意表达渠道和工具, 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知识和信息量, 使文化同质性、政党认知统一性难度大大增加。
6.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日益广泛, 文化交流越发频繁, 国外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涌入我国, 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都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青年政党认同的基本路径
1.宣传教育路径。宣传教育路径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政治社会化的维度, 青年在政党认同过程中体现为从认识到态度转变再到行动的过程。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 使青年了解党的历史和先进性, 学习马列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并通过党团组织生活, 让青年具有与党活动、政治参与的热情, 产生入党和向党靠拢的愿望。
2.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通过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来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 从而实现青年对共产党的认同。一是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价值与政治价值的关系, 激发青年的政治诉求;二是加强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
3.加强党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 鼓励政治参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是青年政党认同的基础。鼓励有序地组织青年进行政治参与, 让青年形成对整个政治制度的信仰, 使其把自己对共产党的心理和态度认知转化为行动。
4.提高政党绩效, 增强青年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 对其政党认同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政党绩效的认同。因此, 对民众尤其是对青年的政党认同教育就必须以政党绩效为基础, 除了加强政党意识形态教育、政党组织教育和提高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之外, 政党认同教育的核心必须是提高政党绩效。
三、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实践
作为党的群团组织和执政党的助手, 共青团一直坚持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体制的原因, 青年在就业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来承担。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和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青年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共青团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开始承担服务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总的来看, 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 服务待业青年时期
这个时期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这段时期内, 由于大量知识青年回城, 这些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 就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工作。共青团本着服务青年的大方向, 乘着改革的春风, 主动想办法解决返城青年的就业问题。天津团市委率先试验性地开办了实业公司, 来安置青年就业, 随后各地团组织也陆续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
(二) 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和下岗职工群体时期
这一时期处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当时,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造成了大批下岗职工;另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 形成了打工潮。在这些群体中, 大部分属于青年群体。这一时期, 共青团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 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下岗失业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上来, 持续地开展了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和活动。
(三) 服务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青年群体时期
这一时期处于21世纪初到现在。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大招生至今, 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49万人, 高校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与此同时, 进城务工青年群体已经以80后、90后群体为主, 这一群体也是共青团服务的重点群体。共青团根据国家形势发展的要求, 实施了一系列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如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作为全团工作品牌全力推进, 破解创业青年资金缺乏的困境, 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 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必要的条件等。
江苏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成立
2月4日,作为江苏青年“创翼计划”的后援团近200名青年企业家联手成立江苏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除了资金支持外,这些青年企业家还将为大学生提供免费见习机会。
“创翼计划”是由江苏团省委、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扬子晚报社、江苏润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公益性项目,旨在为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项目、技能、信息、资金等一揽子综合服务。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则将成为“创翼计划”强有力的资金后盾,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智力、技术等指导。
佛科院首开创业班 80名额千人抢
金融危机“霜冻”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却催生大学生创业热情。为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佛山科技学院首先试水“创业创新实验班”。
在首届“创业班”报名的最后一天,80个招生名额引来近千名大一新生报名,约占本科新生的三分之一。报名者将进行两轮筛选。首先是笔试,考数学、英语和综合能力测试三科。笔试成绩前80名的学生还要过面试关。面试由学院组织,或邀请相关专家主持,最终遴选出80名学生。
浙江台州首家大学生村官农家乐经营红火
十八潭农家乐是临海市大学生“村官”创办的首家农家乐。周达贵虽然是个年轻的“村官”,但经营手段不错。他在网上专门打出农家乐园网址、预订热线和设立客服QQ,将自己拍摄的东林山水风光图片和撰写的东林民风民俗文章发到网上,并在网上接受游客的订餐、行车、住宿等各种咨询,想方设法推介东林山旅游和十八潭农家乐。
除双休日外,东林山平时游人不多,十八潭农家乐不营业。因此,工作日时,周达贵照常在塘头村协助村委会主任做好日常事务工作。村干部说他是工作、生意两不误。
武汉首家全民营小额贷款公司挂牌
2010年2月,武汉市首家全民营资本组建的九坤小额贷款公司落户洪山。
据武汉市金融办负责人透露,自2008年12月16日武汉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拿到营业执照,至今全市已设立了12家。九坤小额贷款公司介绍,公司将为广大农户、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个体工商户、中小型企业等提供小额贷款。最高单笔贷250万元,最快3天可发放贷款,贷款利率为央行基准利率的0.9-4倍。
江苏丹徒县工商积极扶持全民创业有政策
今年28岁的许峰是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他有创业的想法已经很久。但他既没资金也没场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久前他来到高桥工商分局进行创业咨询。“高桥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大,农资方面的需求也非常大。”经过一番分析,高桥工商分局工作人员推荐他经营农资店。在工商分局的帮助下许峰的农资店现在已经顺利开张。现在,高桥工商分局在日常巡查中经常到许峰店里了解经营状况,为他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出谋划策。
现在丹徒工商部门为方便群众办理执照,在各个登记注册大厅设立专门窗口,开辟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办理工商登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下一步还将整合各种就业资源,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化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
声 音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温家宝
资本改变教育生态,寡头时代即将到来。
——环球雅思张永琪接受网易访谈时表示
追求意中人的时候。“投其所好”是成功的诀窍之一;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求职。
——谭晓声MYspaces前任COO
“创业并不容易,将自己当做一个企业来经营,自己就是自己的CEO,CEO要做的不只是面对机会的时候懂得把握,更要善于树立自己的‘品牌’。”
——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陈天德坦言自己的创业感想
“人力资源分三个层次:人物、人才、人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说
百万富翁并非依赖于他们的天生才华,而是选择与其能力匹配的职业。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项具体目标上,敢冒预计到又无法回避的风险,而且往往比大多数人都更加努力工作。——斯坦利
周厚健:如果把不要为大而做演变成不做大,那就错了。老师告诉学生不要为上大学而学习,但是反过来讲不要上大学就错了。大是必须,为什么?只有大成本才能下来,竞争力才能提升上去。市场经济第一机制是价格机制。如果你没大,在价格机制作用下你是劣势,所以必须做大,但这不是目的。想当老大的就是偏离了组织目标。作为企业来讲,企业并不是为了大而做,有些企业太想当老大了。我经常告诉我们的员工,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
——松/李岷《收购科龙 300天》
2010年,或者今后2、3年,民营经济发展应该说不容乐观。
——2010年1月23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讲话说。
我相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的造富功能将会令全球震撼,诞生一批富可敌国的超级富商。
——2010年1月22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长江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0长江年度论坛暨长江年度人物颁奖礼”在海南三亚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致辞。
数
452名
江苏省扎实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推动创业富民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村官”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近两年来,全省共培训大学生“村官”1.4万人次,设立创业扶持资金4.9亿元,支持创业项目783个。2009年全省各地452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全部都参与创业。
1.2亿元
在“2010年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上,农产品主要以马铃薯、辣椒、洋葱、蘑菇、苹果、中药材、生猪等几大类产品为主,参与交易的农村多达1470个。甘肃省完成1.2408亿元成交额(其中意向成交6573万元,实际成交5835万元),在各省区中名列前8位。虎年到来之前,甘肃农民在网上淘到了一桶金。
5.13%
成都首份大学生创业状况报告出炉,成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5.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业成功定义为至少获得过一次外部融资,目前能够平稳运营和略有盈利,并能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毕业大学生创业的32.7%暂时无盈利,月收入0.3万元以内的占48.4%,0.3-1万元的占16.1%,5万元以上的占0.8%。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个人盈利状况为:63.2%的创业大学生没有盈利,创业收入在500元以内的占24%。这表明成都大学生创业盈利状况不甚理想。
1亿元
目前,一个专门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投资基金在杭州正式成立。这支名为“西湖-星巢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亿元,由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出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引导资金,另外9000万私募基金则来自飞耀集团、万事利集团、杭州丝绸之府有限公司、中冠集团等等企业和个人。
投资方浙江飞耀集团董事长张跃飞介绍说,该基金为VC基金,主要投资早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基金关注具有较好商业模式、科技含量高并具有良好市场可行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任何大学生创业团队均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提出申请,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即可向项目提供资金扶持。基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经验,基金管理公司还将推荐资深的创业导师担任营运辅导工作,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的基金管理模式,力保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
4000元
自2月1日,贵阳市调整自主创业奖励办法,将一次性创业奖励资金调整为4000元,将经营场所租金补贴调整为300元。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力度,贵阳市目前出台了有关规定,提出了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奖励资金和一次性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将一次性创业奖励资金的标准从原来的3000元调整为4000元。将自主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月200元调整为300元,经营场所租金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8万
广东的农村妇女创业也可以贷款了,最高可贷8万元,妇女合伙经营人均则最高可贷10万元。广东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妇联四部门目前联合出台专门针对城乡妇女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青年就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青年就业培训基地05-31
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07-01
关于创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施方案07-25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
当代青年消费报告07-21
农村青年需求调查报告11-13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06-03
创业就业实践报告05-24
高校就业自查报告06-30
青年工作调研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