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简介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俄国文学史简介(推荐7篇)

俄国文学史简介 篇1

古代文学

最早的俄国文学现在仅存极少的几部以古俄语(非古斯拉夫语)写成的经典之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以及《被囚者丹尼尔的祈祷》。此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故事》也是俄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包括《生理学者》、《大纲》以及《三海之旅》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口头传播的民歌体,融合了基督教和异教的精神。中世纪的俄国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基督教特色,语言也以教会斯拉夫语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征。以通俗的现代俄语写成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著名神学家阿瓦昆的自传,发表于17世纪中期。

彼得大帝时代

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展开了广泛的“西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俄国人学习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风范,以改进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在文化方面,俄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得以改进,通俗俄语以及用通俗俄语写成的大众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包括德米特里·冈特米尔、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里狄亚可夫斯基和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他们主要活跃于18世纪早期。这些人的创作为更加成熟的作家如诗人德扎文、剧作家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以及散文作家尼古拉·卡拉米欣等人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黄金时代:19世纪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伊凡·屠格涅夫,代表作品《父与子》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9世纪俄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和巴尔扎克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三部重要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以及《复活》代表了19世纪俄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白银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俄国文学持续繁荣,却已经没有19世纪的辉煌,因此史称“白银时代”。20世纪初期,契诃夫仍活跃在文坛上,其创作兴趣已经从短篇小说转入戏剧。而安娜·阿赫玛托娃则是实验小说领域的先驱。

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诗坛也很繁荣,著名的诗人包括阿涅斯基、安德烈·别雷、亚历山大·布洛克、瓦雷里·布鲁索夫、叶赛宁、尼古拉·古米寥夫、丹尼尔·卡尔姆斯、曼德尔斯塔姆、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马克希米利安·瓦罗申等。

苏俄时代

高尔基

从1917年开始,俄国开始向苏联过渡。这一进程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苏联成立早期,曾经产生了一批相当优秀的作家,包括来自工人阶层的作家高尔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阿·托尔斯泰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苏联成立之后仍然活跃在诗坛上,领导苏联的未来主义运动。苏联成立之后,所谓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一些作家,如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瓦西里·格罗斯曼等人则仍然坚持俄国文学传统。他们的作品如《大师与玛格丽特》、《日瓦戈医生》等在苏联境内长期无法得以出版,很多都是在作者故世多年后才得以面世。萨拉蓬兄弟主张文学应该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这和苏联官方的观点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很多苏联作家因此而流亡海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俄国流亡文学阵营,其中包括很多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如诺贝尔奖得主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亚历山大·库普林、安德烈·别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等。

斯大林死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出现所谓“解冻文学”,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束缚有所放宽,文学出现欣欣向荣的繁荣。在60年代,博加科夫、索尔仁尼琴和夏拉莫夫等人的作品都得以出版。此外,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和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

苏联晚期的流亡作家有很多也取得了国际声誉,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以及短篇小说作家多弗拉托夫等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相当大。而这些人的作品在苏联国内仍然只能秘密的流传。青铜时代:苏联解体后

从20世纪最后10年至21世纪初期是俄国文学历史上发展最为艰难的日子,低俗小说横行,很少有人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除维克多·帕勒文和弗拉基米尔·索罗金外,鲜有大师出现。当然,这些只是暂时的结论,只有历史才能给予这个所谓“俄国文学青铜时代”以公正的评价。

21世纪早期,俄国的新严肃文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样式。传统的俄国散文仍然非常流行,而在俄罗斯境内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来自帕尔姆地区的作家妮娜·戈尔拉诺娃就擅长写一些篇幅短小的故事,内容主要关于帕尔姆地区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在这一时期,俄国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则出现畸形的繁荣。著名作家包括擅写具有讽刺意味侦探小说的作家达雅·杜索娃。她曾经出版过50部小说,销量逾百万并被翻译成欧洲多国文字。

这一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还包括瓦西里·阿克索诺夫的小说《冬季里的一代》。这部小说在美国广受好评,许多评论家甚至盛赞其为21世纪的《日瓦戈医生》。小说讲述的是格莱多夫一家在斯大林时期如何艰难生存的故事。

俄国文学史简介 篇2

俄国、法国都经历了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大潮流。到19世纪初, 英国有以拜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 法国有以雨果为代表的激情澎湃的诗人和小说家。尽管这时俄国好像还落后一些, 但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却已经轰动了俄国文坛, 并且使俄国文坛追上了欧洲的潮流并且日益繁荣。而且, 普希金给俄国文坛带来了一种跃进, 一下子打开了一种批判写实主义的新路径。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写出了当时俄国上层社会那些既不愿沉沦又不能奋起的“多余的人”。从此以后, 俄国的文学家们在这条关注社会命运、关注社会进步, 关注并同情下层老百姓, 力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的道路上创作下去。

这就使, 俄国的批判写实主义具有这样一些特证:把批判现实作为作家的使命, 关心社会, 深刻的分析研究社会, 同情社会下层, 站在社会下层立场上力图改造社会。到19世纪, 俄国的屠格涅夫、妥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把这种批判现实主义推到了极致, 俄国文学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对于分析社会的现状, 俄国作家们特别擅长科学、深刻的客观描绘, 揭穿社会本质, 尤其擅长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揭示人的灵魂。这就使俄国文学显得特别客观、特别深刻自然。在这方面, 俄国19世纪的文学已经超过了法国。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 如巴尔扎克, 还带有玩味社会的特点, 还带有纯文艺的唯美色彩 (如梅里美, 如波特莱尔) , 后来, 更以自然主义为主流, 如福楼拜、左拉、莫迫桑。和俄国作家关心改造社会不同, 福楼拜对社会道德的改造就缺少信心。

我们感到俄国文学特别深刻, 是因为它在揭示一个人物时, 往往让人看到他与社会现状、社会地位的必然联系, 并且通过从心理的极其细微的描写来揭示其必然的关联。在这方面, 屠格涅夫、果戈里、妥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以致契科夫, 都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心理学家。

就以屠格涅夫为例, 他在俄国作家里, 就社会理想而言算不上激进的。他的作品平静而悠远, 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沉思和优美的抒情。我们不用看他那些刻意描绘的人物如罗婷之类, 就以《猎人笔记》中那些轻描淡写的没落的人物而言, 也充满了自然流露的真实感和深刻性, 这正是作家思想敏锐深刻的体现。《猎人笔记》里, 像一条红线似的贯穿著大多数故事的人物, 他们多是潦倒的形象, 或是自寻烦恼, 或是满腹怨气。如一个小人物切尔波哈霍夫, 出身古老贵族, 到他继承祖业时, 家道已经衰落, 他全力保护自己的农奴, 不能忍受任何不公的待遇。作家刻画这个人物, 刻画这人处境上的不如意——他所爱的茨冈女人终于耐他不住, 离开了他;他唯一的知心朋友, 一切依赖于他, 忠实于他的朋友死了;生活的最后慰籍坐骑马列可被人偷走了, 最后的钱用完了, 最后的仆人走散了……他就在贫困孤独中走向末日。似乎失落感加深了他的任性, 而他的任性又加深着他的失败和失落。

再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中篇《淑女》写一个少女在窘迫之中嫁给了一个开当铺的商人, 自私的商人利用了少女走投无路的处境, 迫使她嫁给自己, 满足了自己不费毫厘就建立起一个家庭的要求, 在他们的婚姻当中, 当然毫无爱情可言, 婚后这商人又以他的尊严极力约束这少女, 终于引起少女的反抗和造反。但当这少女发现她新结识的一个男子比她的丈夫还卑劣时, 她失望了。她丈夫用暗含着藐视的沉默, 用假装着的宽宏大量, 实质上是以胜利者的盛气凌人来压倒她。于是, 他们的关系破裂了, 这少女患了重病。……没有爱情的“胜利者”, 这少女的丈夫, 回顾着自己沦为一个高利贷者的痛苦往事, 对社会的畸形反抗, 发展成对人类的敌视。虽然他现在有钱了, 他终日盘算着到晚年等生活的基础打牢靠时, 就放弃这盘剥的职业, 到黑海边过宁静的晚年。但是, 这层层打算并不能安慰自己, 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坦然。尽管他在思想中, 不断为自己早年的怯懦辩护, 不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 也不时欣赏自己的宽容和胜利, 但是这一切毕竟是空虚的。小说中他整个心理变化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

终于在他内心的深处, 真正的爱占了上风, 压倒了各种自私的打算——一切要重新开始了, 他以无法抑制的激动, 对少女做了爱的表白。久病后的少女却极力拒绝这份表白, 她尽管能反抗一种沉闷的处境、能反抗别人对她的压迫、约束和凌辱, 却无力反抗一个她所不爱的人对她纯真的爱情, 在剧烈的内心矛盾之中, 她选择了最后一条出路——她死了。我觉得, 可以做这样的心理分析:少女能抵抗住邪恶, 因为邪恶能刺激起她的反抗, 并抵挡住邪恶, 但对于善意, 尽管是不愿意接受的善意, 却就因为不能刺激反抗, 而只有退却, 只有回避, 只有败下阵来。

中篇《不欢的故事》写一个枢密顾问官在半醉状态下, 经过他的部下——一个小公务员的家门前。当他听说这小公务员正在举行婚礼的时候, 半醉的兴奋状态刺激了他的虚荣心, 于是产生了一种梦想——他想象着自己将进入小公务员家中, 他想象小公务员起初会如何吃惊, 以后又会为他的仁慈宽宏、不摆官架子的态度所感动。他想象着自己的态度会是何等落落大方, 以洒脱自然的语气解释自己的到来纯属偶然, 于是大家都皆大欢喜, 把上司的偶然拜访传为美谈, 甚至于由此还将使他的美名传诵到小公务员的未来子子孙孙。

他梦想着, 自己为这梦想所陶醉, 全然不知道, 这一切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陶醉的虚荣心, 纯粹是一件蠢事。

但是自我陶醉的梦想, 与现实产生的效果, 其差别何止天壤!当这位顾问官莽撞地闯入小公务员婚礼席间时立即陷入极其尴尬可笑的处境中。闹了无穷无尽的笑话, 也给这小公务员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再以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做比较。18世纪中国文学, 在其自身的发展圈子里, 达到又一个高峰。我们可以想象, 乾隆时代虽然唐诗宋词之类的旧格律诗、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文言散文大家, 都已经过了高峰, 但都还不断有新的成就。这时节, 有中国文学之最的白话小说《红楼梦》问世, 它可以说是16世纪白话小说《金瓶梅》的影响下产生的;这时候, 有中国最有名的文言故事《聊斋志异》问世, 它则是唐宋传奇的新发展。但是, 这些文学纯粹是中国传统文化圈子里的成就, 与俄国法国文学的成就与发展毫不相干。因此可以说18-19世纪, 中国文学还没走到世界潮流里, 还不属于近代文学, 还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学”传统,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文学仍然与历史有不解之缘。到19世纪, 在中国固有文学的圈子里, 最正统的还是以“文以载道”为主旨的正统散文。这时节的中国文学, 还远未产生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那样的、具有近代才可能出现的深刻作品。我想, 这种近代特有的深刻性, 是从对人物与产生人物的社会环境作深刻批判才能产生的。尤其是深刻的心理分析, 在18世纪的中国文学中, 虽不乏心理描写, 但心理描写还多半是“那宝玉心想……”之类的客观叙述。我们可以想象, 描写鬼狐心理极为细致的《聊斋志异》, 绝不可能写出妥思妥也夫斯基《淑女》那样的作品, 因为18世纪的中国文人, 绝想不到有这样的人物有这样的心态, 难道不是这样吗!19世纪中国经过社会变迁的剧烈变化, 但直到19世纪末, 中国还没有经历白话进入文学殿堂的变化。19世纪末, 的确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暴露文学, 例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之类, 但这些作品, 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其实并不能同日而语。这些作品的夸张, 仍不外乎消闲文学的简单逗乐式的夸张而已。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实在是在20世纪。至少, 到五四时代, 鲁迅的《呐喊》已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 孔乙己、阿Q、祥林嫂一类人物, 其深刻性、社会性, 已绝不亚于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刻画出的人物。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基调, 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 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

在20世纪早期, 受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坛一度大活跃, 诗歌方面, 出现了像徐志摩, 郭沫若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 散文方面有周作人和冰心, 可以说此时中国文学才进入了世界文学之林。但西方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形式层面上多, 在精神层面上少, 没有深入中国文学的骨髓。

中国在进入现代之前, 中国文学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限制和约束, 西方现代思潮一律挡在了国门之外。到70年代末,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再次打开, 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涌入, 中国文学再次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摘要:18世纪以来俄国文学受西方影响属于欧洲的文化体系, 面向人类共同精神性问题, 充满哲学思辨和灵魂拷问, 而中国文学不受西方的影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圈子, 不能面对人类共同精神性问题, 缺乏哲学思辨和对灵魂的拷问, 大部分属于消闲文学逗乐式的夸张。但鲁迅的作品和徐志摩的诗歌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 已经使中国的文学融入了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关键词:中俄文学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1]任光宣等.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 篇3

德米特里·米尔斯基是著名的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时用俄英两种语言著书撰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和苏联文学界、知识界极为活跃的人物之一。米尔斯基的父亲曾任沙皇政府内务部长,著名的1905年革命就爆发于他父亲的任期。米尔斯基少时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熟练掌握了英、法、德等欧洲主要语言。米尔斯基后考入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汉语和日语。1920年,米尔斯基流亡国外,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任教,主讲俄国文学。1932年,米尔斯基返回苏联,后于1937年7月被捕,以间谍罪被判处8年劳改,1939年死于苏联远东地区的一座集中营。

米尔斯基动笔写作这部《俄国文学史》的动机,既有在伦敦大学教授俄国文学课程以及履行与克诺普夫出版社(Knopf)所签合同的实际需要,也有向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推介俄国文学的强烈冲动。米尔斯基具有俄国人固有的“弥赛亚”意识、俄国知识精英的文学优越感以及由于深谙西欧语言和文化而获得的自信,这三者相互结合,便赋予《俄国文学史》作者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这是一部俄国文学“通史”,从俄国文学的起源一直写到作者动笔写作此书的1925年,将长达千年的文学历史纳入这部两卷本著作,这显然需要结构上的巧妙设计。米尔斯基采用的方法是兼顾点线面,在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史线索的同时,通过若干概论给出关于某个文学时代、某种文学环境、某一文学流派或体裁等的关键截面,再将60余位作家列为专论对象,对他们的生活和创作进行详略不等的论述和评价。米尔斯基的叙述文字生动形象,充满“文学感”。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自11世纪初至17世纪末,俄国文学的存在与同一时期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发展毫无关联。与俄国艺术一样,俄国文学亦为希腊树干上的一根侧枝。它的第一把种子于10世纪末自君士坦丁堡飘来,与东正教信仰一同落在俄国的土地上。”在本书下卷谈及俄国象征派的开端时,作者写道:“空气中弥漫着诸多新思想,新思想的第一只春燕于1890年飞来,这便是明斯基的‘尼采式’著作《良心的烛照》。”诸如此类的美文句式在书中俯拾皆是,与它们相映成趣的是作者那些形象的概括、机智的发现和幽默的调侃。以赛亚·伯林曾称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是一部“十分个性化的书”,米尔斯基以其独特的文学史观和叙述调性写出了一部“他自己的”俄国文学史。

米尔斯基这部文学史的上、下两卷,起初是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来写作和出版的,作为下卷的《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率先于1926年面世,而作为上卷的《俄国文学史(自远古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则出版于1927年。这两本书后在英美多次再版。1949年,怀特菲尔德教授(Francis J. Whitefield)曾将这两本书缩编为一部,以《俄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为题在伦敦出版。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书的德、意、法文版相继面世。1992年,这部关于俄国文学的史著终于被译成俄语,由鲁菲·泽尔诺娃翻译的俄文版起初在英国和以色列面世,后又由一家新西伯利亚出版社在俄国推出。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我的这个中译或许是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俄语在内”的第五种译本。

文学社简介 篇4

一、青藤念文学社简介

青藤念文学社是在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接受院团委学生会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学生群众组织。下设编辑组,创作组,宣传组,实践组,秘书组,外联组。以求学,笃行,明辨为建设理念,以“文海无涯,青藤为引”为口号,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文学素养为宗旨,为爱好文学的同学提供一个发掘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在寻求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自我。青藤念文学社积极为喜爱文学的同学们创造了文学的舞台,希望同学们尽情演绎心中的文学情怀!

文学社简介 篇5

在华夏大地文学热潮高涨的这天,xx文学社不满足于过往的成绩与荣耀,正全情致力于改革与创新。xx人,总是勇敢的水手,从来未惧前程惊涛骇浪,也从来不去计较过眼云烟的虚荣,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向往:xx,远航!

xx二十秋,越过千重浪,跨过万里波,未惧前途惊涛骇浪,尽管xx,不断远航!

雏鹰期盼高飞,xx向往梦想。xx人,痴情者,不会拒绝旅途寂寞;即使只有文学,已足够。xx者,真心人,敢于拥抱生命孤独;纵然没有辉煌,亦无悔!远航,总是我们始终的追求;执着,会是我们不变的性情!

或许有人可能会痴笑我们无知或狂妄,但,决没有人能够轻视我们的狂热与向往。这天,我们是xx者;他日,我们是引航人!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8) 篇6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离奇光怪的社会诸相写真

作者介绍

吴趼人(1866-1910),字小允,又字茧人,原名沃尧,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吴趼人出身于破落的世宦之家,十八岁至上海,常为日报撰稿,曾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当抄写员,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吴趼人始作小说,撰有本书及《痛史》二十七回,《九命奇冤》三十六回。光绪三十年,去汉口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其此时全国掀起反对美国的“华工禁约”运动,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光绪三十二年,在上海任汪维甫创办的《月月小说》主编,共二十四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刊物发表。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有《瞎骗奇闻》八回、并有续李伯元的《活地狱》问世。宣统二年病死于上海。所撰小说,尚有《电术奇谈》二十四回、《恨海》十回、《劫余灰》十六回、《最近社会龌龊史》二十回、《新石头记》四十回、《上海游骖录》十回《发财秘诀))八回、《两晋演义》二十三回、《糊涂世界》十二回、《云南野乘》三回等,还有短篇小说集《趼人十三种》。

名著概要

楔子:

上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高张艳帜,炫异争奇。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于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芦苇滩头,变做了中国第一个热闹的所在。唉!繁华到极,便容易沦于虚浮。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人生世上,这“应酬”两个字,本来是免不了的;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与平常的应酬不同。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还有那些本是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所以那“空心大老官”,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这还是小事。还有许多骗局、拐局、赌局,一切希奇古怪,梦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现——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思前想后,不觉又感触起来,不知此茫茫大地,何处方可容身,一阵的心如死灰,便生了个谢绝人世的念头。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才好。纵使我自己办不到,也要转托别人,方是个道理。眼见得上海所交的一班朋友,是没有可靠的了;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想来想去,忽然想着横滨《新小说》,销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说社,请他另辟一门,附刊上去,岂不是代他传播了么?想定了主意,就将这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写一封信,另外将册子封好,写着“寄日本横滨市山下町百六十番新小说社”。走到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粘上,交代明白,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去了——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满清末年的黑暗现实。

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阅读要点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怪现状》描写范围包括官场、商场与洋场,因涉及范围广,故影响也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其评价甚为精当:“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鲁迅先生特别重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吴趼人和李伯元等人夸张失实的毛病的确犯了写实文学的大忌,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坛产生不出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官场现形记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群丑图

作者介绍

李伯元(1867年-1906年)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晚清谴责小说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名著概要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下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阅读要点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官场现形记》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呼之欲出。《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优秀的谴责小说,具有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

孽海花

——多重意蕴相互纠绕的讽世杰作

作者介绍

“东亚病夫”是曾朴的笔名。曾朴(1872—1935),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江苏常熟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891年去北京,与名士李文田、文廷式、江标、洪钧等人来往,研究元史及西北地理。1892年中举,捐官为中书舍人,对朝野掌故、时政得失都有所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进同文馆学法文。1896年应试总理衙门受到打击,激起对清政府的不满,赴上海另寻出路,与谭嗣同、唐才常、林旭等人结识,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主张,并以深通法国文学的陈季同为师,致力于法国文学的阅读和研究。1904年开设小说林书社,1907年创办《小说林》杂志,从事小说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并亲自创作小说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孽海花》的前二十五回就是在这时写成的。1908年曾朴参加了江浙一带由张謇等人组织的立宪派活动。1909年充当了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辛亥革命后,做过江苏省议员、财政厅长、政务厅长。1927年退居上海,开真美善书店,办《真美善》杂志,翻译和评述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特别是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作品。他还创作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鲁男子》第一部《恋》,并着手《孽海花》的修改和续写,直到1930年完成第三十五回为止。以后因体弱多病,无力再接续下去,1935年病逝于常熟。他的著作,除两部小说外,还有诗词、戏剧、日记、译述等。(《孽海花》前六回由“爱自由者”即金天翮写。)

名著概要

《孽海花》以苏州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写他们的虚伪造作,写他们面对西方文明冲突时的庸腐无能。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如金沟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穌,粱超如指梁启超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循着作者的笔触,不难寻绎出30年间政治、文化的演变史,从而,使小说具有了“历史哲学”的意味和境界。虽然,小说中不乏对清廷腐败的揭露和谴责,然而,它只是在反映政治文化变迁史过程中的附带而已。因此,《孽海花》终究是一部“历史小说”。只有把握了它的这一本质特征,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就会深入一层。

在中国小说史上,《孽海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专家的评论亦颇为热烈,一代古文大师、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林琴南,对之推崇备至,“叹为奇绝”。鲁迅对此书亦多有褒扬。然而,不同的声音亦复有所闻:胡适以为:“《孽海花》一书……但可居第二流”。一部小说不仅引起一般读者的广泛兴趣,以至一版再版,并且招来诸多文化名人评头品足,这确乎是一件极有趣的现象。我们今天的读者,尽可以放开自己的眼光去鉴赏,去评判!

阅读要点

《孽海花》的结构颇具独创性。作者曾对此作过极为形象而确切的比喻。“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练;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西交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譬如植物学里说的花序,《儒林外史》等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从头开去,谢了一朵再开一朵,开到末一朵为止。我是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层一层的推展出各种形象来,互相连结,开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

《孽海花》作为历史小说,刻划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国古代“良史”的实录精神。同时,又借鉴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手法,以写实笔法评说事件、权衡人物。即使对威毅伯(影射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亦绝非一概骂倒,既写他在甲午海战中负有“因循坐误”的历史责任,又不是把失败的全部责任统统归咎于他,西太后挪用“一国命脉所系”的海军经费,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写他害怕开战的胆怯心理,又写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写他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而遭到国人唾骂,又从深层次写出签约的根源在于国家的贫弱。总之,在作者笔下,威毅伯不是一个被简单化、脸谱化了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真实感的艺术形象。

《孽海花》在艺术方面,亦多有不足之处。其结构虽云工巧,独创性亦显而易见,但是,把30年间历史重大事件连结于金、傅婚姻生活故事这条主线,终难免有牵强之处。然而,所有这些终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人间词话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名著概要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人间词话》摘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阅读要点

王国维论词,指出境界说,又主张要写得真切自然,并且有格调,气象,感情,韵味,无疑突破了浙派词和常州派词的框框,去除了他们的偏弊,论词较为全面;同时,这些观点,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贡献。《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从理论上说,“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呐喊、彷徨

——寂寞中的呐喊、战斗中的彷徨

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风筝》《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一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名著概要

《呐喊》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这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篇目选介

《狂人日记》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明天》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篇的写作特点,一是运用对比手法,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进行对照,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车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揭露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就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为民众流血牺牲而不被民众所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衬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称,其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对此的印象及其反应,来反衬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某亭口,这正暗示着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狱卒和听众们愚妄的反应反衬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阔人祝寿的馒头比喻坟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的阴冷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彷徨》集中有《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十一篇小说。

《彷徨》篇目简介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阅读要点

在阅读小说之前,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序》和《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一文。在这两篇文章里,鲁迅介绍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这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俄国文学史简介 篇7

在20世纪最初十几年的俄罗斯文坛上, 活跃着多种文学力量。以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 继续为中坚的文学力量;以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为先导的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潮流, 也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 以高尔基等为代表的新兴的俄罗斯无产阶级文学, 才开始亮出其独特的声音。多种文学并存, 各种文学观点和各种文学风格同在, 形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又一个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时期。在诸多的文学力量中, 最具发展潜力, 对俄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由高尔基开创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部长篇小说《母亲》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作品带着时代的烙印, 反映出了20世纪初俄国文学的新特点。

一、具有时代的特征,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在高尔基之前, 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国, 19世纪60年代, 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劳动就成为民主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八九十年代, 在绥拉菲莫维奇等作家的创作中, 对工业无产阶级的描写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作者将时代的主要冲突作为情节基础来描写。情节的开端是阴暗的工人区中一个贫困家庭的情景, 情节的基础是革命运动的产生、扩大和蓬勃发展。小说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自觉的工人和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 日益觉醒的农民和农村的革命形势。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

二、从思想特征来, 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提出了“谁之罪?”和“怎么办?”这两大问题, 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在继续这种思考。高尔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过程以及他们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所作的英勇斗争。

《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创作的作品。当时的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到惨败, 暴露了专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同时也加速了俄国革命的进程。1905年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月9日发生的沙皇政府大规模枪杀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 它的高潮是10月全俄的政治罢工和12月莫斯科的武装起义。在这次革命中, 高尔基曾因对1月9日沙皇的暴行提出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而被捕, 出狱后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小说《母亲》的素材正是来源于1905年革命中索尔莫沃工业区“五一”旅行的组织者扎莫洛夫和他的母亲安娜的革命事迹, 同时又融入了高尔基在1905年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斗争经验。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 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 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作者精心设计了3组人物。第1组是革命者, 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2组是工农群众, 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3组是敌人, 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 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 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 (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 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 。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这两个人都是人民大众的代表, 他们的进步与觉醒正是社会最为需要的。高尔基通过人物的变化, 向俄国大众指明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达到了教育民众的目的。1907年列宁去伦敦参加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见到高尔基, 曾称《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 可以说《母亲》充分发挥了文学的社会功效。

三、批判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在《母亲》中, 一方面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同时, 又有目睹旧生活秩序的动摇而引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精神, 并不完全是作家主观情怀的抒发, 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蕴含着历史必然性的因素。无论是揭示老一代工人的悲惨命运, 还是再现新一代工人的觉醒, 高尔基都力求在现实的发展进程中把握现实。巴维尔从一个缺乏阶级意识的工人, 成长为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新人, 每一个步履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对阶级力量和智慧的赞美, 整部作品都在写人的成长, 表现觉醒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焕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去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巴维尔的形象, 不仅启迪人们憎恶旧社会, 而且激发人们向往新生活。高尔基在这个人物身上着意表现他所蕴含的浪漫主义风格。

在母亲尼洛夫娜身上也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因为她是一个从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尼洛夫娜本是一个典型的旧俄时代工人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个子很高, 有点驼背, 她那被长年的劳累和丈夫的毒打折磨坏了的身体, 走动起来没有一点声响, 而且有点侧着, 好像生怕撞上什么。宽宽的椭圆形的脸布满皱纹, 有些浮肿, 黯淡的眼睛里流露出工人区大多数妇女都有的那种愁苦不安的神情……她整个人都显得柔弱、忧郁和温顺。”她不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 经济上不能独立。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在小说的结尾处, 母亲不顾暗探的毒打, 向群众散发传单, 进行讲演, 她一边挣扎, 一边高呼,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这时的母亲和小说开始时已判若两人, 她勇敢坚强, 具有革命理想, 是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这种由被压迫的悲剧性的人物成为一个自觉的为争取自由生活而斗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 正是作者把批判现实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体现。

四、展现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之间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高尔基之前的作家笔下, 塑造了很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比如, 19世纪上半期的“多余人”的形象。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 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 却缺少行动。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 莱蒙托夫笔下的毕乔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等。比“多余人”的形象进步一些的是“新人”形象。这些“新人”都是平民知识分子, 出身低贱, 自食其力, 对自由热烈追求, 对人的尊严极为尊重。例如:《怎么办?》里以崭新的手法处理薇拉、洛普霍夫、吉尔沙诺夫的“三角关系”。他们所奉行的是“希望人人都快乐幸福”。最终, 洛普霍夫以假自杀退出了“三角关系”, 这些小说人物的思想境界在不断的提高。

到20世纪初, 高尔基塑造的《母亲》里的人物形象, 他们之间出现了崭新的关系, 如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为威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等。在小说中, 尼洛夫娜的母爱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 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在小说的第四章, 当母亲发现儿子在读禁书时, 儿子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巴维尔能正确理解母亲的生活, 讲出了她的痛苦, 这在母亲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喜交集的感情, 并使她第一次回忆和思考了自己的生活, 被苦难折磨的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巴维尔一再地被捕, 母亲搬到城市里和革命知识分子住在一起。她不仅积极参加送传单等革命活动, 而且内心也变的越来越充实, 人也变得稳重、坚强、开朗。当母亲在法庭上倾听巴威尔的演讲时, 她也完全理解了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她为儿子的英雄行为自豪。

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 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 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 必然胜利。因此, 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 就是因为她跟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 小说对巴维尔与未婚妻的爱情的描写, 虽然笔墨不多, 却真挚感人, 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小说还着重描写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友谊, 如巴维尔同安德烈像亲兄弟一样亲密, 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关系也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对母爱、爱情和革命友谊的描写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 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在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学中新出现的情况。

摘要:20世纪初是俄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 文学领域出现的文学作品也被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母亲》在1906年问世。它的问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从思想特征来, 作者表达了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批判现实的同时, 又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

关键词:《母亲》,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新型人物关系

参考文献

[1]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 (欧美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3]张良村等编.世界文学历程 (下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版.

[4]吴元迈等编.外国文学史话 (西方20世纪前期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东方圣碟 (供稿) .中外名人传记·高尔基传 (电子版) .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

上一篇:议论文题目的作用下一篇:高二学生感恩节快乐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