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评课稿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诗评课稿(精选7篇)

儿童诗评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勾勒了三个典型的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二、说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三、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教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边读边想象,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3、重视语言的积累。对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儿童诗两首》评价意见

任红霞

教师立足于创造性的开发,以创造性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阮和平

《我想》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非常讲究,文中“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这些词语的教学,突出了本文的特点。

章彬彬

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篇二:儿童诗两首说课稿

《儿童诗两首》说课稿

牛录学校 荣春凤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1.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3.注意文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七八九)画出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模仿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老师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评价。3.谈梦想,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出示板书)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读二小节);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读三小节);阳春三月,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想??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的梦想。(出示幻灯片十)

4.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一)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出示幻灯片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我想》。5.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小结: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及交流式,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想象力。篇三: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做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穿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我们一年级三位语文老师的课,感觉她们都上的很出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的说一说。张琼芮老师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张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张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3.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教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拼音与生字的教学处理富有创意。

一般的教学,都是先认读拼音,再认读生字。可是张老师在认读拼音和生字后,又反过来让学生由生字去反推拼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拼音,也认读了生字,收到了双重效果。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几点建议: 1.多音字的认读环节被教师忽略了,这样学生心中可能会存疑,造成错读情况的发生。2.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3.生字小老师不够灵活,可能还是经历太少,仍需加强训练。孔燕茹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根据张琼芮老师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有效的改善和补充,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孔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得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2.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孔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放松环节,让幼儿齐唱《小星星》歌曲,并在课堂结束时播放《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3.对多音字的识记和对偏旁部首的认识。

在认读生字环节中,能及时的讲解多音字以及本课需要掌握的偏旁部首,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细致。4.用游戏学生字,学生更有兴趣。

孔老师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生字,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生字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生字游戏当中来,高效实用。

不过,这节课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教师在讲解多音字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叫多音字。如果有一个归纳总结,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总结归纳了。2.课件上出现了错别字。

3.没有及时对答对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学生说错的地方也没有及时纠正。

有了张老师和孔老师的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王婷老师的课堂设计更加的完整细致,是一节成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她的课堂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扎实有趣的字词学习。

2.将视听的感官体验引入到教学中来,事半功倍。

王老师在范读课文以及在让孩子诵读课文时,都进行了配乐,这让孩子不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文章的美,更通过音乐加深这种美的印象。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情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根据老师的提示,孩子能按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再到小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识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更利于孩子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堂课,只有不断的完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扬学生一体化,缺乏针对性;教师的语调稍显平淡,不够抑扬顿挫富有激情。但是只要抓住了“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进行的越来越精彩。

最后,作为新进语文老师,通过本次语文教研周的活动,我们也学习到很多宝贵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向本次讲课的优秀教师们靠拢。

谢谢大家!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3.10.30篇四:儿童诗创作学说课稿,15年4月

做有梦的诗人

——儿童诗写作教学说课稿 成都龙泉实验小学 叶疏影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故事;一首诗歌就是一种情怀;一首诗歌就是一双翅膀。一首诗歌就是一个梦想。我的说课题目是《做有梦的小诗人》。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

一、选题

一位作家曾说过,你可能不会作诗,却是个诗人。你虽然不会写诗,可你一定有诗人的感觉、诗的灵感;你虽然不能用诗句表达,却能在内心赞颂、吟唱。这话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嘛,写诗并不难。如果你把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记录下来,不就是诗吗?我喜欢诗歌,所以也喜欢把我喜欢的和我的学生一起分享,因为我坚信爱诗的人是快乐的,写诗的人是幸福的。让我们插上梦的翅膀做个做有梦的诗人。

二、教材分析

“心愿”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主题之一。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这四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文中人物的身份不同,但每一篇都说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之所以把不同体裁的课文编排在同一主题下,是想告诉我们的孩子,同一个主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它。当孩子们进入“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和 “笔下生花”两项练习时,孩子们可以用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自己的生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虽然也学过不少诗歌,也仿写过一些诗歌,但却绝少尝试写出原创诗歌。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诗歌仿佛是难以琢磨不定的迷雾,不敢轻易尝试。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本次教学致力于创设一种诗意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间,产生创作诗歌的愿望,触发他们创作诗歌的灵感。同时正确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一节诗,一首诗都将是他们成功创作诗歌的开端,鼓励再鼓励。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诗歌创作,不是说没有难度。因此自拟题目或选题,目的是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尽快进入创

作的状态,帮助部分学力较困难的学生完成课堂写作任务。使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创作诗歌的技巧。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简单了解童诗的创作方法,感悟儿童诗琅琅上口、充满情趣、想像丰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评价,落实诗歌写作要求的指导,使学生在写诗时能尽力做到有真情实感、有意识地炼字炼意。(重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手段营造诗意氛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心理上的鼓励,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有梦的小诗人。(难点)

五、教学过程

夸美纽斯说过:“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教得更少,学生学得更多”。循儿童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突出了“说—写—听—思—改—评-读”七个字。而本次设计的是两堂课,时间充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聆听诗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融入到诗意的氛围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我这样说到:“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围绕诗展开。谈到诗,你想说说什么?我们开火车来交流。”本班学生已经熟悉开火车的方式回答问题。此设计重在打开话匣子,让更多的同学投入到“诗”这个话题上。接着我调查学生看哪些同学认为写诗难,找认为不难的同学,出出点子。旨在一切问题和生成都从学生中来。最后出示我儿子和他朋友口诉的诗,让学生感知写诗并不难,在于对生活的感悟。

(二)生生合作 提炼诗法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写诗没有畏难情绪的时候,开始第一次创作。第一次创作完后,学生之间合作,朗读自己的诗歌,寻提炼诗法。于是我这样告诉学生:“同学在分享的时候,请你认真倾听,因为倾听就是在沟通,也是在学习。思考,他哪里写得好?有什么可以是你学习的。”

学生朗读、点评汇报以后集体小结写诗的方法。如果学生的诗歌中没有提到这些,补充诗歌引导学生说。《我家的弟弟》和《买菠萝的妈妈》是叙事性的诗歌。《瞌睡虫》也是叙事性的诗歌,生活诗歌,格式特别。《时间》和《烟囱》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的想法。《毛虫和蛾子》以对话的形式展现诗歌。语文书上的诗《狗》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诗歌。《颜色》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汇报完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诗歌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得到诗歌需要大胆的想象。

(三)扩展思维 寻找素材

打开学生的思维在一节课中尤为重要。我利用课件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呢?可以写路边上盛开的那些不起眼却很缤纷的小花;可以写大自然中有灵性的万物;可以写身边的最亲密的亲人,可以写?(学生根据图片自由发挥)

(四)用心诉说 笔润诗情 用心修改 做到最好 打开了思路后,学生开始第二次创作诗歌,重点告知学生诗歌创作不要求写的优美,也不追求写法,但要反映自己的内心想法。学生创作后,出示。出示本班学生自己写的一首诗歌,展示他自己修改后的这首诗,对比学习,其余学生思考修改后好在哪里?得出结论,本次修改的方向是:词语更恰当、题目更合适。最后学生第三次修改或创作自己诗歌。

(五)、反复诵读,亲近诗韵。

徐冬梅老师在编辑的儿童诗歌选集《日有所诵》写到:“享受阅读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我们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可见诵读对亲近诗歌有多么重要。因此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朗读老师写的诗歌,以及“自己的作品,慢慢品,大声读”。配乐读,让学生沉浸在诗韵之中。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的板书直观而又利于学生掌握写儿童诗的技巧。

板书设计:

做有梦的诗人

写诗的方法:叙事、修辞、对话

二年级《假如》评课

执教:戴锦赛 评课:李秀琼

锦赛老师刚才为大会所上的展示课,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0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孙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

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流畅,教态自然大方,有较强的亲和力,板书清晰明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为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对诗歌的感悟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的学生训练有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爱学会学,可见戴老师平时所下的功夫之深,让我们享受到一节充满童真、童趣的纯真课堂。

二、教学策略恰当 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戴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戴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三、注重随文识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戴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尤其注重随文识字,如在教学“哭泣”二字时,孙老师巧妙地通过课件,把小鸟的眼泪变成“哭”的一点和“泣”的三点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哭”和“泣”这两个字的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字形的记忆。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抓住“叹息”一词,让学生做出“叹息”的动作,理解“叹息”的词义。再通过课件展示“口”和“嘴巴”的转换,这种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让学生记住 “叹”的字形。

四、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戴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戴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五、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戴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读诗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短小的诗。学生在对本首诗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读这首小诗,更能感受诗歌的魅力,课犹尽,意无尽,本节课也因此显得更加丰富。

总之,本节课通过欣赏动画,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孙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欣赏动画,导入课题,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占用时间显得较长。

2、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儿童诗评课稿 篇2

一、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

2.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二、课堂教学

(一) 以读为主线,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 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 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 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 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 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 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建议上课老师:

1.在针对文本中的某几个重点处语句或段落, 采取自由读、个别读或范读等方式, 由品赏朗读、对比朗读 (对比朗读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比较高下, 而在于学生在互相倾听的比较、鉴别、分析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产生相似的个性化理解, 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语感) 来领悟作者情感, 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 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 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 (也许一样香) , 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 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 “因为快乐就难忘, 因为难忘就回忆, 因为回忆才更思乡”。

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 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 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

(二)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 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 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 让学生谈感受, 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 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 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 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 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 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 读完让学生 (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 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 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 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 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 创设了安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现这一点的有:

1.教师友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关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个自然段, 有个学生竟说“第9段……”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

3.老师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个性化。这些均能让学生感受到 (听课者也会感受到) 上课老师的爱心、宽容和民主, 这样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 也自然就为学生产生“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 拓展资料, 感悟乡情

1.上课伊始, 学生展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符合课标“积累”的要求。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3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 篇4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快来看看吧!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媒体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习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2、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难点:(1)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4、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还作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电子琴、蘑菇节奏图片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带孩子们去郊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首先,孩子们伴随着《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问孩子们喜欢郊游么?在野外大山郊游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这一下,孩子们的思维马上活泼起来,采蘑菇、采野花、、、、自然而然就导入本课主题《采山》,教师出示课件,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

2、感知节奏游戏:

在上山的路上,同学们通过边聆听歌曲伴奏,边欣赏精美的动画,特别的兴奋。这时,我趁机先组织一场“采摘大赛”!将孩子的热情提到最高点,将节奏蘑菇作为比赛道具运用到教学中,通过感观、尝试、比赛,一步步熟练的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十六分节奏的衔接运用,更提高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3、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因此,首先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同时课件播放小朋友在山上玩耍、采摘 、快乐游戏的动画,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

然后,我紧接着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用刚才所熟悉的节奏,尝试着读一读,说一说,跟着音乐伴奏唱一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习歌曲,同时减轻了孩子们一遍遍跟琴练唱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

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表演采蘑菇、采木耳、摘果子等不同的动作,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和玩耍,感受郊游采山当中的快乐。同时通过动作也很好得让学生记忆歌词,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课堂气氛更是相当的活跃。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和新奇,更给予我们快乐与享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劳动活动,爱护大自然!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画图评课稿 篇6

一、把握重点,巧妙设计

《画图》一课中,教师用幻灯片的演示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步骤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步骤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一般,信息技术的教学很少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学生只是在电脑上看教师的操作,然后进行简单的模仿。然而戴徐老师却别具匠心,将认识画图的关键性步骤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让学生不觉得学习的枯燥,同时又体现了教者对本课教学重点的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中,戴徐老师的语言也很有启发性,在“画图”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改变画布大小的作用,请同学们找一找,仔细观察画布边缘的小方块,看他们什么作用?不直接告诉学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这样的收获效果无疑会较教师直接演示好上很多,确实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解展示自己一种画图工具”,既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创设情境,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比如说,单老师首先通过一个展示两张不一样画报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欣赏美,比较美的欣赏同时,也感到很吃惊“原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竟然可以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比较画报的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在比较分析两副画报的优劣中,引导孩子说出两副画报的区别,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

三、自主探究,灵活机动

该教师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特点。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将学生秋游的作文设计成画报,做成展板。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掌握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通过插入不同的自选图形和艺术字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注意事项: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儿童诗评课稿 篇7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一、谈话导入

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 木子李, 你们可以叫我李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春天来了》)

二、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诗。

2.指名朗读本诗, 教师纠正字音, 提示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三、练习说话

1.师:春天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她都到过哪些地方?

(1) 完成下列填空: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2) 师: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溪边, ______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田野上, ______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鸟的家, ____________。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校园里, ____________。

2.师:春天来了, 春姑娘还会到哪些地方去呢?这些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也说一说吧!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______。

3.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夏天) 夏天来了, 大自然中的一切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 (教师提示, 学生说并出示夏天的图片) 夏天是个调皮的小男孩, 喜欢东跑西跑。他会到哪里去?又会给那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的思考一下。

(1) 学生思考。

(2) 小组交流。

(3) 个别回答。 (用上刚才的格式练习说话。)

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______。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棒!夏天这么美丽, 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相信你是最棒的!

建议: (1) 最好用上下面的格式写一写:

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______。

(2) 书写要工整哦。

(3) 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练习写话

1.学生自由写话。

2.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 挑选学生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五、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

1.学生作品展示。

2.教师作品展示 (学生集体创作) 。

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 请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 写得好不好?知道这是谁写得吗?它的作者是咱们班的全体同学。是不是没想到?其实, 写诗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平时细心观察, 用心感受, 都会成为出色的小诗人。

六、拓展延伸

师:夏天过去, 紧接着秋天、冬天也会到来。在金色的秋天, 在白雪皑皑的童话般的冬天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下, 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诗歌读一读, 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自己写一写!

儿童诗《春天来了》读写萌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是言语识字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儿童诗, 内容浅显, 语言简洁、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 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朗读和模仿。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首小诗, 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 儿童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浅显易懂, 最主要的是儿童诗中所流露出的童真、童趣, 儿童所特有的而成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其次, 我一直认为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所特有的那份童真、童趣, 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达方式, 还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无处不透露出一种诗意。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想象力都那么丰富、奇特?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 他们的想象力似乎都枯竭了?甚至连最简单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丧失了?原因很简单。在他们最适宜的年龄期 (童年期和少年早期) , 缺乏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的训练。而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训练的能力, 以后永远也不会弥补上了。这是我选择这首诗作为读写萌发范本的第三个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四、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创设轻松的氛围, 使孩子想说, 敢说。

2.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因为这首诗同学们已经学过, 这就节约了识字的过程, 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会比较容易。所以, 在朗读部分我没有过多的练习, 只是在孩子自己朗读一遍, 指名读两遍的基础上再齐读一遍就过了。目的, 一是为了让孩子再熟悉一下诗的内容, 二是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尽情地说和写。

3.练习说话。

这个环节分两步:

一是在《春天来了》这首诗的基础上拓展说话。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为后面的仿写做铺垫。

说是写的基础。要想让孩子有写话的兴趣, 必须先激发起孩子的表达欲望。所以, 只要孩子们敢说, 没有明显的用词和语法错误, 我一般不会打断他, 纠正他。

在说话的时候我要求孩子们用上“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样的格式。一是为了让孩子对诗歌的格律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为后面的模仿写诗做好铺垫。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第二步, 是在《春天来了》的基础上, 模仿本诗的格式, 以“夏天来了”为题拓展说话。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现在就是夏天, 所以孩子们对夏天的变化会更熟悉, 也更容易激起他们说话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 所以, 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我便选择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夏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 这样就起到了打开学生思路的作用。

另外, 在孩子说的时候, 我还是要求他们按照“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 来到了______, ______。”这样的格式练习说话, 这样, 通过重复性的训练, 在后面孩子写话的时候就会很自觉的模仿了。

4.练习写话。

(1) 学生自由写话。

(2) 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 挑选学生作品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5.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

6.拓展延伸。

上一篇:初三英语教师教学计划优秀范文下一篇:机关保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