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00字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00字(精选7篇)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00字 篇1

观《血战台儿庄》有感 《血战台儿庄》的编剧,是田军利和费林军这两个年轻人。剧本刊登在《八一电影》杂志上,发表已三年却无人问津。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见到了两位编剧,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杨光远出任导演。杨光远是一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担任摄影的影片《归心似箭》、《花枝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及他导演兼摄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板哥和电妹子》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讲述的是: 1937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气氛当中,7月29号北平沦陷,11月12号上海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神州萧条,生灵涂炭。这个时候的中华大地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可是日军却不给中国任何喘息的机会,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徐州。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分别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连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其中在日军少壮派板垣征四郎,矶骨廉介亲率2个精锐师团。七八万兵力企图会师台儿庄,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并一举拿下徐州。日军来势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共军队之势。

日军对第五战区形成了南北夹攻之势。坐镇徐州的李宗仁知道接下来将面对的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他先调原西北军的老将庞炳勋,防御东路的临沂。调原西北军的孙连仲在台儿庄附近驻防并安排当时背负着汉奸污名的张自忠部防守淮河。就连在山西犯事,无人愿意接纳的川军也被他收入帐下。 1938年3月底,日军第2军矶骨师团濑谷支队在攻占了临城及滕县之后,骄狂无比,继续沿津浦路南进,不等南段的日军北上呼应,孤军直扑徐州,想夺打通津浦路线的首功。而此时的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则已经在台儿庄想好了一个“瓮中捉鳖”的方案。 1938年3月21号,汤恩伯的20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做短暂接触后,即奉命陆续让开正面,退入东南山区,矶骨师团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舍汤恩伯军团不顾,尽其所有,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3月23日凌晨,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前线,与南下的日军部队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主战场的战斗。

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骨师团开始猛烈炮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阵地每日落下的炮弹有六七千发之多,按照当时的武器配备,日军一个团的火力配备,竟超过了中国军队一个普通师的水平。台儿庄城下的苦战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日军坦克和重炮,轮番对城内进行猛攻,很快日军几乎占领了庄内的三分之二,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一些据点,阻挡日军一轮轮进攻。由于战况异常惨烈清真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肉搏后的战场尸横遍野,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孙连仲部队对日军的消耗伤亡很大,台儿庄守军原本只需要坚守3天。

但从3月23号开火到29号,三天早已过去。本来说好从日军后方展开合围的汤恩伯部队却迟迟不见踪影(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正在枣庄一带的山区来回折腾)。直到蒋介石发电报催促之后,汤恩伯部才出动。李宗仁将6号定为大反攻的日子,为了与汤部里应外合,李宗仁命令固守台儿庄的孙连仲,于5日夜里对日军发动一次偷袭。孙连仲悬赏十万大洋组成一支敢死队。

敢死队将士绑着手榴弹,手握西北军特有的大刀,义无反顾得冲入敌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狼狈退逃。中国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给予台儿庄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4月6日,汤恩伯的部队最终如期加入了战斗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这两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退逃,连大批重型武器,军需物资和士兵尸体都不得不遗弃战场。台儿庄战役,中国投入兵力二十多个师计十二万人,日军投入两个师8个团约三万人。中国军队以损失近两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 198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抗战初期震惊中外的台儿庄会战搬上银幕,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影片的上马,不能不说这是抗战题材影片上的一个突破。 早在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周恩来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导演成荫说:“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投拍《血战台儿庄》一开始,有些人就认为:“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呢?”也有人担心:“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得通过的。”于是,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

中宣部、文化部、军事科学院等一些负责人、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四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当时,适逢已80岁高龄的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访华。

听说有个关于台儿庄会战的剧本座谈会,他刚下飞机,就要求参加会议。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47年前在台儿庄的情况:他从西班牙前线来到中国,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他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后来,他把在台儿庄会战中拍摄的那些镜头,编辑到纪录片《四万万同胞》里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其实,影片结尾原本是“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到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剧组在台儿庄发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当时曾访问台儿庄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文章。杨光远由此受到启发,将结尾改为“血肉长城”——对于血战的胜利,悲壮比欢乐更有力量。 1986年6月,李宗仁将军惟一的儿子李幼邻先生在美国得知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就说:“我先不去宾馆,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在得到电影局同意之后,他观看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他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的手,连声说: “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蒋经国听说后,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送给谢忠侯。台湾方面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影片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形象。 其中,“逃跑将军”韩复举在与矶骨廉介派来的气焰嚣张的使者谈判时表面泰然镇定,其实内心弱小,早已被吓破了胆。37年12月27日,身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的韩复举擅自放弃了津浦路北线重镇济南,为日军进犯敞开大门。最终背上骂名,于38年1月24日被枪决。 又有汤恩伯所率嫡系王牌军,竟在总攻击的关键时刻,率领重兵,以身后有日军部队,贸然出击会暴露军队主力为由,不肯出兵完成预定围剿任务,致使台儿庄孙连仲所率守军损失惨重。诶,堂堂嫡系主力军竟在这胜负关键时刻干出此等蠢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义凛然,公私分明,识大局的张自忠,虽是身负骂名,但依旧遵从军人的原则,在国民党军队正需要用人之际,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艰巨任务,面对曾经有过摩擦的庞炳勋,没有任何刁难之意,全身心投入到对抗日军的战斗中去。在日军和国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执意拒绝后撤保存实力的建议,带着手枪营前往180师第一线指挥战斗。其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学习。当第180师成功增援临沂,张庞紧紧拥抱冰释前嫌的那一刻,我感动不已。在民族大义面前,面对自己的生死仇人,张军长如此的气度让人敬佩。平日里就被宠坏的汤军与此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其中足智多谋的将领孙连仲也是让人佩服的。我至今还不能忘记那句斩钉截铁的话“要是你敢后退一步,就提着人头来见我,我提着人头去见李长官”。

好一个铁杆司令! 最值得一提的是总指挥李宗仁将军,他力排众议,任用张自忠,收编杂牌王铭章部队。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采取瓮中捉鳖的战略部署,为台儿庄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出色的才华自不用多说。 蒋介石形象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篇2

《血战台儿庄》的编剧,是田军利和费林军这两个年轻人。剧本刊登在《八一电影》杂志上,发表已三年却无人问津。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见到了两位编剧,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杨光远出任导演。杨光远是一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担任摄影的影片《归心似箭》、《花枝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及他导演兼摄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板哥和电妹子》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讲述的是:

1937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气氛当中,7月29号北平沦陷,11月12号上海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神州萧条,生灵涂炭。这个时候的中华大地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可是日军却不给中国任何喘息的机会,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徐州。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分别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连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其中在日军少壮派板垣征四郎,矶骨廉介亲率2个精锐师团。七八万兵力企图会师台儿庄,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并一举拿下徐州。日军来势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共军队之势。

日军对第五战区形成了南北夹攻之势。坐镇徐州的李宗仁知道接下来将面对的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他先调原西北军的老将庞炳勋,防御东路的临沂。调原西北军的孙连仲在台儿庄附近驻防并安排当时背负着汉奸污名的张自忠部防守淮河。就连在山西犯事,无人愿意接纳的川军也被他收入帐下。

1938年3月底,日军第2军矶骨师团濑谷支队在攻占了临城及滕县之后,骄狂无比,继续沿津浦路南进,不等南段的日军北上呼应,孤军直扑徐州,想夺打通津浦路线的首功。而此时的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则已经在台儿庄想好了一个“瓮中捉鳖”的方案。1938年3月21号,汤恩伯的20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做短暂接触后,即奉命陆续让开正面,退入东南山区,矶骨师团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舍汤恩伯军团不顾,尽其所有,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3月23日凌晨,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前线,与南下的日军部队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主战场的战斗。

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骨师团开始猛烈炮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阵地每日落下的炮弹有六七千发之多,按照当时的武器配备,日军一个团的火力配备,竟超过了中国军队一个普通师的水平。台儿庄城下的苦战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日军坦克和重炮,轮番对城内进行猛攻,很快日军几乎占领了庄内的三分之二,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一些据点,阻挡日军一轮轮进攻。由于战况异常惨烈清真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肉搏后的战场尸横遍野,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孙连仲部队对日军的消耗伤亡很大,台儿庄守军原本只需要坚守3天。但从3月23号开火到29号,三天早已过去。本来说好从日军后方展开合围的汤恩伯部队却迟迟不见踪影(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正在枣庄一带的山区来回折腾)。直到蒋介石发电报催促之后,汤恩伯部才出动。李宗仁将6号定为大反攻的日子,为了与汤部里应外合,李宗仁命令固守台儿庄的孙连仲,于5日夜里对日军发动一次偷袭。孙连仲悬赏十万大洋组成一支敢死队。敢死队将士绑着手榴弹,手握西北军特有的大刀,义无反顾得冲入敌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狼狈退逃。中国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给予台儿庄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4月6日,汤恩伯的部队最终如期加入了战斗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这两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退逃,连大批重型武器,军需物资和士兵尸体都不得不遗弃战场。台儿庄战役,中国投入兵力二十多个师计十二万人,日军投入两个师8个团约三万人。中国军队以损失近两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

198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抗战初期震惊中外的台儿庄会战搬上银幕,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令人耳目一新。这部影片的上马,不能不说这是抗战题材影片上的一个突破。

早在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周恩来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导演成荫说:“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投拍《血战台儿庄》一开始,有些人就认为:“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呢?”也有人担心:“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得通过的。”于是,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军事科学院等一些负责人、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四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当时,适逢已80岁高龄的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访华。听说有个关于台儿庄会

战的剧本座谈会,他刚下飞机,就要求参加会议。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47年前在台儿庄的情况:他从西班牙前线来到中国,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他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后来,他把在台儿庄会战中拍摄的那些镜头,编辑到纪录片《四万万同胞》里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其实,影片结尾原本是“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到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剧组在台儿庄发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当时曾访问台儿庄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文章。杨光远由此受到启发,将结尾改为“血肉长城”——对于血战的胜利,悲壮比欢乐更有力量。

1986年6月,李宗仁将军惟一的儿子李幼邻先生在美国得知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就说:“我先不去宾馆,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在得到电影局同意之后,他观看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他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的手,连声说: “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蒋经国听说后,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送给谢忠侯。台湾方面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影片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形象。

其中,“逃跑将军”韩复举在与矶骨廉介派来的气焰嚣张的使者谈判时表面泰然镇定,其实内心弱小,早已被吓破了胆。37年12月27日,身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的韩复举擅自放弃了津浦路北线重镇济南,为日军进犯敞开大门。最终背上骂名,于38年1月24日被枪决。

又有汤恩伯所率嫡系王牌军,竟在总攻击的关键时刻,率领重兵,以身后有日军部队,贸然出击会暴露军队主力为由,不肯出兵完成预定围剿任务,致使台儿庄孙连仲所率守军损失惨重。诶,堂堂嫡系主力军竟在这胜负关键时刻干出此等蠢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义凛然,公私分明,识大局的张自忠,虽是身负骂名,但

依旧遵从军人的原则,在国民党军队正需要用人之际,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艰巨任务,面对曾经有过摩擦的庞炳勋,没有任何刁难之意,全身心投入到对抗日军的战斗中去。在日军和国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执意拒绝后撤保存实力的建议,带着手枪营前往180师第一线指挥战斗。其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学习。当第180师成功增援临沂,张庞紧紧拥抱冰释前嫌的那一刻,我感动不已。在民族大义面前,面对自己的生死仇人,张军长如此的气度让人敬佩。平日里就被宠坏的汤军与此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其中足智多谋的将领孙连仲也是让人佩服的。我至今还不能忘记那句斩钉截铁的话“要是你敢后退一步,就提着人头来见我,我提着人头去见李长官”。好一个铁杆司令!

最值得一提的是总指挥李宗仁将军,他力排众议,任用张自忠,收编杂牌王铭章部队。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采取瓮中捉鳖的战略部署,为台儿庄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出色的才华自不用多说。

蒋介石形象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部影片,拍出了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为缓解当时紧张的两岸关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血战台儿庄电影的观后感 篇3

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我操日本人的后路,老蒋操我的后路!整整一个炮兵旅,一炮没放,全他娘的给调走!我不是傻瓜,我拿脑袋去撞日本人哪?去,告诉孙军长全都给我撤回来,一兵一卒也不留!今天这个事诸位都看到了吧?不是我韩某不抗日,实在是老蒋不仁不义,欺人太甚!今后,谁敢说我韩某不抗日,我就毙了他!”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马上给韩总司令发电报,……!”“韩总司令的部队现在已经撤到济南!什么时候?”“……,他说,炮兵旅给调走了,难以固守!”“荒.唐!”第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德公,息怒!”“燕谋,从今天起,没有我的命令,五战区的一兵一卒,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调动!”“德公,委员长的脾气”“不要官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李宗仁:“我看世界上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为之将!当年诸葛亮用草人用疑兵,川兵总比草人强吧?可以,马上把他们调来好了!”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作文500字 篇4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

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两位大将的豁达胸怀令人钦佩。

在台儿庄战役插曲——滕县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立下誓言,誓与滕县共存亡!可恨的日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占滕县。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战役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国军将领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就是在这里西去,只得拼死奋战。

这些士兵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党员干部观看《血战台儿庄》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我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读小学时,当我戴着红领巾去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就想象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中学,当我戴上团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着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怎样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词;从读大学时的入党,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自从看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对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一点怀疑,那年月,我们是唱着东方红,看着<地道战>,<地雷战>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归罪于蒋介石的不抗战.可是,看完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当年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战,而是消极抗战.当然,蒋介石假如真想抗战,那么,他那几百万有美国援助的军队是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但是,当年蒋介石的心头大患根本不是日本军队,而是一天天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的主观上就产生了一种“攘外必须安内的”混蛋逻辑,也就是这种混蛋逻辑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汉一个个都相继失守.而且,随着这些城市的失守,蒋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基础.最后,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天下.但是,看过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的军队也是功不可没的!我这样说不是给蒋介石正名,因为,在当时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始终是国民党军队抵挡着敌人的正面进攻.我们共产党,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打游击.我查过一个资料,八年抗战,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共才消灭日本鬼子十一万人.然而,一个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就消灭日本鬼子几万人.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又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呢?这个数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想一定会比十一万这个数字大.在<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中,国民党四川地方部队的一位师长的表现尤其使我震惊.这位师长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甚至于蒋介石连供给都不满足他!也就是这位师长在一次阻击日本军队的战斗中打光了他的部队,最后,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合围下,他不慌不忙地点着一支烟,然后掏出手枪自杀成仁.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士兵身上绑满手雷钻进敌人装甲车的车轮下.我想共产党军队里有丘少云,董存瑞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着为全人类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然而,这些国民党士兵的行为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解释为民族情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希望今后再多一些象<血战台儿庄>这样优秀的影片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还历史的晴朗天空.党员干部观看《血战台儿庄》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我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读小学时,当我戴着红领巾去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就想象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中学,当我戴上团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着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怎样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词;从读大学时的入党,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自从看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对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一点怀疑,那年月,我们是唱着东方红,看着<地道战>,<地雷战>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归罪于蒋介石的不抗战.可是,看完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当年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战,而是消极抗战.当然,蒋介石假如真想抗战,那么,他那几百万有美国援助的军队是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但是,当年蒋介石的心头大患根本不是日本军队,而是一天天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的主观上就产生了一种“攘外必须安内的”混蛋逻辑,也就是这种混蛋逻辑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汉一个个都相继失守.而且,随着这些城市的失守,蒋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基础.最后,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天下.但是,看过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的军队也是功不可没的!我这样说不是给蒋介石正名,因为,在当时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始终是国民党军队抵挡着敌人的正面进攻.我们共产党,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打游击.我查过一个资料,八年抗战,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共才消灭日本鬼子十一万人.然而,一个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就消灭日本鬼子几万人.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又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呢?这个数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想一定会比十一万这个数字大.在<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中,国民党四川地方部队的一位师长的表现尤其使我震惊.这位师长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甚至于蒋介石连供给都不满足他!也就是这位师长在一次阻击日本军队的战斗中打光了他的部队,最后,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合围下,他不慌不忙地点着一支烟,然后掏出手枪自杀成仁.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士兵身上绑满手雷钻进敌人装甲车的车轮下.我想共产党军队里有丘少云,董存瑞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着为全人类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然而,这些国民党士兵的行为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解释为民族情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希望今后再多一些象<血战台儿庄>这样优秀的影片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还历史的晴朗天空.党员干部观看《血战台儿庄》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

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两位大将的豁达胸怀令人钦佩。

在台儿庄战役插曲——滕县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立下誓言,誓与滕县共存亡!可恨的日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占滕县。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战役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国军将领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就是在这里西去,只得拼死奋战。

这些士兵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党员干部观看《血战台儿庄》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电影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战壕中。当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散下劝降的传单时,老者拿起一张传单,轻蔑地瞧了瞧,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家乡的烟草,用传单卷起来,做成卷烟,递给旁边的年轻战士。几位战士抽着卷烟,似乎回味无穷。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用树枝拨弄着战壕上的蚂蚁洞,挑着蚂蚁玩。这一场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和他同样年龄的时候,能幸福地读书和游戏,而他却要上战场。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战士们并没有畏惧,而抽着自己用家乡的烟草做的卷烟,回忆着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道享受着人间的欢乐,可以赡养父母以尽孝敬之道。但残酷的战争逼迫他们上了战场。老者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小战士哭着也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毁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永存人间!

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一名身受重伤而不得不撤退的军官说撤退是为了“保留西北军的种子”,西北军的师长愤怒地说:“国家若不在了,还要西北军的种子有什么用!”说罢忍痛枪毙了这名军官。这名军官至死无怨,还说来世还要跟着这位师长作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把个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望着电影中惨烈的战斗,不禁想起短暂而又激烈的南京保卫战中的那一幕。将士们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说:“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决不会轻易留给侵略者!”大家坚决抗击侵略者,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战士们的鲜血流进了旁边的沟壑,沟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鲜红,冒着热汽。这是伟大的汉民族精神,无数汉族优秀儿女为了扞卫自己民族之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宁可战斗而死,也不苟且偷生!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场面使我想起了明朝末年中国人民抗击满清侵略者的扬州保卫战,嘉定保卫战,江阴保卫战,虽然城市沦陷了,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沦陷!

《血战湘江》观后感450字 篇5

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长征的历史,是坚强无畏的精神谱写伟大胜利的历史。面对寒冷、饥饿、死亡的威胁,英勇的红军将士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他们的足迹纵横11个省,翻越18条山脉,趟过24条河流,战斗600余次,占领62座城镇,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踩出了中国革命的坦途。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那二万五千里的山山水水,无处不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们不会忘记:湘江战役,长征途中一次最为残烈的战役。枪林弹雨中,红军同多出自己几倍的敌人搏斗,血战一周,折损过半。殷殷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祖国大地。

人们不会忘记:那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曾经让太平天国10万将士全军覆没的大渡河。22名红军战士,为了给数万红军,为了给中国革命开辟转危为安的道路,冒着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地向对岸冲去。他们有的人倒下了,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那溶进大渡河涛声中的呐喊永远不会消失,那洒在大渡河上的鲜血永远不会干涸。

人们不会忘记,那险象环生的松潘草地,那个被美国人称为“花朵织成的魔毡”的草地。一个小号手,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年龄,只知道他当时真年轻啊!长着一头像草原一样茂盛的黑发。过草地时,如果有人能从马粪里拨拉出一粒半粒没被消化的青稞、玉米,那是很幸运的事。那一天,小号手看到草地旁一棵红果子树就跑过去,在快要接近果树时,突然滑进泥水里,先是陷进半条腿,后来是半个身子,泥水淹没了他的一头黑发和那张像红果子一样的脸蛋。水面在打了一个漩后便恢复了平静,天地融合,万籁俱寂。

这一幅幅悲壮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无不昭示着一种伟大精神的存在。那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透过这种精神,我们看到的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的欢悦,不是无耻小人的蝇营狗苟,而是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勇于献身的忠诚和坦荡。在这种精神面前,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于先辈们的崇敬,对于一段历史的缅怀,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的召唤。

青山不老,碧水长流。

今天的和平阳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草鞋、绑腿、粗布衣已归位于历史的陈列。纵然,我们完全可以穿着西装革履,品味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甘甜,无须咀嚼以往的艰辛,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的目标不是现有的满足,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50字 篇6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人性的描写,在残酷的战争下,人性美与丑体现是绝对的,却是没有对错的,当主人公多斯第一次登上钢锯岭时,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名受伤的战友,他已经双腿炸飞,奄奄一息,别人告诉他给一针吗啡完事,他却坚持要送他回后方医院,没有对与错。战争的情况下,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

当多斯第一次走进军营,他遇见了肌肉健硕的好莱坞,那是一个强壮的男人,可就是这么一位强壮的男人,当他登上钢锯岭时,他的心理却胆怯了,是的,战争会让有些人变得狂热,也会瞬间让人心理崩溃,没有对与错,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当多斯被大家不理解,在夜里被群殴,他忍住了,坚持下去的是他的`信仰,这告诉了我们,虽然很多事情我们也许不被人理解,但是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并且对社会是无害的,那就坚持你的信仰,真理永远都在少数人手中。

当多斯第一次遇见他的女神,他心动了,他兴奋的告诉妈妈,他要娶这个女孩,而多斯的母亲给予了他鼓励,多么和谐的画面,如果在中国镇江,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妈,我喜欢上了一个丫头,是护士,我要娶她

:护士啊?这么工作太辛苦,她多大啊?家里父母干嘛啊?做什么的啊?一个月拿多少钱啊?你们认识几天啊?你就要娶人家?你拿什么娶?

似乎我们总是给爱情绑上了很多的枷锁,爱其实很简单。

当多斯第一次用砖头击打了他的兄弟,他害怕了,她的母亲拦住了父亲的施暴,用暴力去惩罚暴力,无疑是最愚蠢的,多斯看着墙上的摩西十诫(我自认为是),她母亲教育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

当多斯从教堂出来。用皮带绑住受伤男孩的动脉,挽留了他的生命,这告诉我们学校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让每一个孩子懂得最基础的自救与救人的方法,也许一辈子用不到,一旦用到,挽救的就是生命。

当日本人举着白旗投降时,千万不要相信,那一定是骗局,在军国主义的感染下,在东亚军事理念中,投降是不存在的。不成功变成仁,日军潮水般的反扑,让我想起了上甘岭。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 篇7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上一篇:关于银行营销培训课件下一篇:外籍员工演讲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