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的区别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和政府的区别(通用6篇)

党和政府的区别 篇1

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拥有人数最多的执政党,从风雨和战火中一路走来,穿越苦难、屈辱、压制,走出经济封锁、文化落后、政治低迷的现状,突破重重包围,打败日寇、打败腐朽的国民党,掀掉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19以弱小的身姿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用天下为公的信念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加入这个队伍,这是一个为了百姓利益而抗争的党。从他建立起,就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工作中心,以群众利益无大小为纲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奋斗目标,确认人民才是社会的主力军。有了正确的纲领,有了英明的领导者,有了纪律严明的规章制度,有了远大的前景和梦想,我们的党才逐步走向强大。

这个党,引领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谱写下无数惊天动地的绚丽乐章,将中国的历史载入了世界史册之中。其魄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意志,坚比金钢,可与磐石并提;其胸怀,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其眼界,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谋虑深远;其勇气,一往无前,不畏险恶,不惧风险;其情怀,心系民众,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执政为公,执政为民。

这样的一个党,让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让中国从愚昧走向文明,让中国从落后走向发达,经济开始腾飞,政治日益革新,文化越加繁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日可待;苍茫天宇,我们研发的无人飞船、卫星展现华夏风采;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国人身体素质日渐提高;肥沃土地,农作物收成年年攀高,粮仓饱满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奥运神火,全球为北京欢呼沸腾,我们的体育健儿风采卓越,征服所有的国家,东亚病夫的耻辱荡然无存;社会保障得到重视,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现实。百业振兴,万民齐乐。华夏大地,其乐融融。构建和谐,勇往直前。

党的强大和国家的发达同步而行。党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断革新。党在发展和前进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跌宕起伏,也有暗流涌动,也有凶险之际。不免有蠹虫、贪利、硕鼠之辈躲躲闪闪,混入队伍,做出有损民意的事情,影响着党的声誉。尤其在社会转型之际,国际交流频频增多时刻,不免有个别党员思想渐渐腐化,面目全非,丧失党性,鱼肉百姓,中饱私囊。但是伟大的党,不偏袒,不徇私,怀着一颗坦荡之心,勇士断腕,断然处决。我们党,主流永远是光明的!那些小小的阴暗,只能躲在狭窄的缝隙里苟延残喘。

展望现在,我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回望过去,我们忧思难去,心存忐忑。列宁同志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亚圣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丘明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历史不可忘记,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越是太平盛世,越是平静之际,每一个国人都应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使命和责任。时刻缅怀为国捐躯的党员,常想建党建国之艰辛,常想牺牲党员之惨烈,常想国家苦难之深重,常想今日幸福得来不易。

在和平时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不可能浴血沙场,奋力杀敌;不可能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不可能在战火和硝烟中奔走,击退倭寇、入侵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履行好党员的职责,用自己行动回报党的栽培。

作为,坚守好自己的岗位,默默耕耘,上下求索。为基层一线做好服务,为各位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为上级决策部门建言献策,深入课堂积极指导,研读教材思考开发,结合实际总结经验,用心做好份内的事情,尽忠职守,恪尽职责,全心全意,寻求发展,我想这才一个党员当下的回报方式吧!我想在这个时刻,向着党旗,再次举起拳头,庄严的宣誓,决心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回报我们伟大的党:

继续学好政治,掌握党政国策,与时俱进,跟着党走,听党的话,一心一意谋求发展;继续学好本领,打造又红又专的自我,让灵魂更加纯洁,让信念更加坚定,为建设祖国贡献其力;继续服务基层,倾听教师们的心声,做好教师的引领者、合作者,促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实、做细;继续认真研究,从教材中、从课堂中、从调研中、从各种活动中,搞好研究工作,以教研推动课堂教学的革新、推动课堂效率的提升、推动课堂方式的转变;继续做好财务后勤服务工作,勤俭节约,低碳办公,开源节流,合理配置,科学规划,确保单位的每一分钱都不浪费。

党和政府的区别 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党和政府,管理,“四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政府的有些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的管理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而言都是当政者的管理已不适合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表明了当前对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些理念、方法、措施、手段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管理实现“四化”,即管理的人性化、规范化、信息化、法制化。

1 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是指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采用的管理方法一定要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在管理中一定要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了解民意,办老百姓希望办的事,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不要好心办了坏事。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视察、了解党和政府实施的一些农业政策时对当地的老百姓说:“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人性化另一层含义就是政府在管理中一定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罗干同志指出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决策的出台,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任何一项发展项目都要能给群众带来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在管理中一定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应该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阶层民众的需求,让生活在我国的每一个老百姓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作为制定一些政策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利益关系:(1)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2)大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利益关系;(3)群众的短期和长远利益关系;(4)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关系。另外,党和政府还要特别关注一些民生问题。对老百姓十分关心、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要向老百姓解释,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谅解。

2 规范化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根据本单位或部门的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本单位或部门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以达到本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行为井然有序、协调高效的目的。在我们的党政机关经常会发现有些部门管理很不规范,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管理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党和政府的管理没有规范化,就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导致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党和政府管理规范化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1)决策要规范化。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各个部门在决策时一定要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决策,防止拍脑袋决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决策要经过如下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可选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并修改方案。一般而言可选方案越多,决策的科学性也就越大。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重大的决策一定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决策规范化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2)服务要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服务规范化要求党和政府各部门对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要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目前,群众对有些党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意见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部门在为群众服务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不规范的情况,这些部门在管理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较大。服务规范化是提高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管理水平的关键。

3 信息化

党和政府管理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党和政府的管理部门,及时地为党和政府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管理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管理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础。在对“黑砖窑”事件反思过程中,山西省原省长于幼军深有感触地说,由于政府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省政府的很多信息都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而非由下面各级政府通过正常渠道把信息传递到省政府,所以,政府没有在事态发展的初期,把这一事件处理好。在党和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党和政府的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毛主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和政府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的办事人员一定要重视信息的重要性。(2)充分发挥网络的办公功能,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党委的一些办公职能、政府部门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实施网上办公的,尽量要实施网上办公,以方便老百姓。据调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的审批项目70%以上能够在网上办理,在我国上海市是最高的,也只有20%左右。(3)信息要公开,保护民众的知情权。信息公开,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公开,而是公开哪些不会危害关系国家或部门安全的信息。信息公开能够避免管理人员的黑箱操作,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行政环境,也可使党和政府的管理部门接受民众的监督。现在党和政府提出的“阳光工程”其实质就是要通过信息公开达到让民众监督管理部门,减少民众对管理部门的猜疑,消除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从而和谐民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信息化的程度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

4 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要求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并按照法律的要求而运行。对地方而言就是指地方的党和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制度行事。法制化的实质就是任何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化是法治的基础,只有党和政府的管理都做到法制化,才能避免人治化现象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很重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建设。党和政府在实施法制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1)党和政府必须要有法可依,除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外,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要提请或建议同级人大制定一些相应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各管理部门要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为法制化管理打下基础。由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的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地方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盲区,党和政府需要加倍努力、尽量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2)党和政府必须要依法管理,加强对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的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党和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而不能有法不依、知法犯法。通过法制化来严格限制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全力维护和谐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建设一个法制化的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的蓝图已经描绘,实现目标任重道远,只有党和政府转换一些管理的理念、方法、措施、手段,在管理中实现“四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

群众是党和政府衣食父母 篇3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

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 145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现在工作中也存有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能够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等等。

即使这些现象仅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但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即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展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即时、相当关键,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二、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

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无论是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相关决策,都要广泛、全面、真实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将结果交给群众评判、让群众打分,只要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是要各级领导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是要各级领导时刻注重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百姓排忧解难。

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科学角度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这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新任务,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捷径可走,也不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空洞理论。基层干部是党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走“群众路线”的方向正不正、步伐稳不稳、路子宽不宽,关系着民心向背,左右着党群脉动。

要保障“路线”不走样、不走调,必须要提升走“服务路线”的水平,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得利,基层干部要真心实意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切实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

必须提升走“发动路线”的水平,党的所有工作和一切发展都需要群众参与,基层干部要发挥宣传的作用,通过建立党群思想沟通和合理有序反映意见、建议的新平台,把群众组织调动起来。

必须提升走“倾听路线”的水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改进党的领导、实现科学执政的最好助推剂,需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怀揣包容之心,倾听不同意见,从牢骚话中找寻“表达意境”,从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

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动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包涵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理解清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展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乘着“创先争优”活动的势头和东风,通过系列办法举措,让党员干部深刻剖析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有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知道“我是谁”;借助鲜活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党员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靠谁”;增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一切为了群众着想,弄懂“为了谁”。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四、努力实践“三个一切”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这个群众路线主题教育,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

纵观我们党九十多年壮阔历程有力证明,只要在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持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深入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是提升干部的“大学校”,是锻炼干部的“大熔炉”,是服务群众的大舞台。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动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能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展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探索建立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如何激发内在动力、如何推动有效落实、如何完善实现方式三大问题。

在价值层面,突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教育,解决内在动力的问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来自我们党的实践自觉,也来自我们党对实践理解的理论自觉。这是一个实践持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持续升华的过程。展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实行一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的再学习、再教育、再武装。这种再学习、再教育、再武装,既要着眼于理解层面,又要跳出理解层面,从确立信念、构建文化、知行统一等三个方面加以强化。

促动理解到信念的转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现在缺的不是“理解”,而是“信念”。讲到党的群众路线,似乎都耳熟能详,“讲”得非常好,“说”得很到位。但在很多党员干部中这种理解并没有真正在思想深处扎根,并没有做到真讲、真信、真遵守、真落实。信念是一种更牢固、更稳定、更持久的理解。从理解转化为信念,最为关键的是要促动思想理论的自觉。要紧紧围绕“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深入实行唯物史观和党的性质、宗旨教育,协助广大党员干部真准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要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 1940 年陈嘉庚的延安警示到延安整风和《甲申三百年祭》,从 1945 年毛泽东和黄炎培的“周期律”对话到 1949 年的“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从上世纪 50 年代一代新风的开创到后来的曲折探索,从“文革”的重大挫折到改革开放以后不靠“运动”靠“制度”的新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启示我们:我们党的发展、成长始终与党的群众路

线相伴随行,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如何,直接决定我们党的兴衰成败。此外,还要结合现阶段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党员队伍尤其是干部队伍结构的深刻变化,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挑战”以及党的作风建设存有的突出问题,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把这个问题讲到位、讲清楚。

促动理解到行动的转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在实践。检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如何,不但要看“说得如何”,更要看“做得如何”。所以,要重在协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实现在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实践自觉,做群众路线的自觉践行者。坚持以科学理解引领实践、指导行动,不摆“花架子”、不搞“一阵风”、不做“应景文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持续丰富和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更加自觉地从根本立场、世界观和党性高度上牢固确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实现“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层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解决有效落实的问题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问题意识”,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与增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矛盾、促动社会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结合社会管理增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增强自身建设,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要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个主题,增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相结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要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追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群众注重度高、与切身利益联系紧、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问题。

在制度层面,持续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实现方式的问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键要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要在政治制度、干部制度、组织制度的整体框架内形成良性互动,使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渠道”、制约干部权力的“铁笼子”与党员队伍建设的“退出机制”发挥综合效应,使党的群众路线获得有效的实现方式。

政治制度方面,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成为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使人民的意志更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人大代表要树立群众观点,真心诚意地对人民群众负责,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广交朋友,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同时,要发挥人民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政议政,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

干部制度方面,真正把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提升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干部评价体系,不但要看领导干部会不会抓经济发展,更要看领导干部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会不会抓社会管理,不但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民生账、发展成本账、群众满意账。进一步改革干部评价机制,逐步改变干部考核工作中“上考下”“官考官”以

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相对“缺位”的状况,真正把对干部的评判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引导广大干部敬畏手中权力、慎用手中权力、用好手中权力,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党和政府的区别 篇4

近年来,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前机关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端正,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体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空虚、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消极颓废。

二是学习氛围不浓。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处于应付态度。很多单位虽然制订了学习制度,但集中的政治学习时间常常被挤占,往往难以落实。一些专业性强的部门,更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干部在学习时,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做做样子,装装门面。

三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干部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吃不得苦、受不了累,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和农村少,宗旨观念、公仆意识淡薄;有的部

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工作人员故意刁难、推诿扯皮的现象屡禁不绝。

四是缺乏创新精神。有的同志解放思想表面上叫得响,实质上观念依旧,境界不高,眼界不宽,总是打不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工作缩手缩脚,不敢闯,不敢试,不思进取,缺乏创造性,打不开工作局面,干不出工作成绩。对新形势下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束手无策,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依赖性强,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工作越做越被动。

五是表率作用不明显。个别领导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对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麻木不仁,见怪不怪,没有做出严格要求。还有一些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自已却没有做到,甚至更有过之,没有起到一个率先垂范作用。还有的领导干部不能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没有很好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做到人尽其职,人尽其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因素分析,主要是社会生活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激荡的形势,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撞击和渗透,对党员干部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的变化。

从自身因素分析,主要是党员干部个人放松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在新时期下有些同志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步丧失,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出现了滑坡;体现在平时工作中,出现态度不端正,不负责任,重权利的享受,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重损害群众对机关的形象。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按照“精而管用”的原则,对机关干部开展政治理论、科技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尤其要突出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使广大机关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切实摆正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事;引导广大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明确手中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权力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不断加强机关干部人格、品德、意识等方面的修养,增强其廉政意识,自觉地拒腐防变。各单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干部学习计划,年终按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撰写读书笔记或调研文章等若干块进行考评,考评分记录在干部学习档案里。区委、区政府可成立干部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举办任何形式的干部培训班,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向干部教育领导小组请示,说明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二)健全机制体制,规范干部队伍的工作纪律 重点要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完善责任机制,包括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同岗替代制等制度。实行按岗定责,责任到人,对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以项目推进形式,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评议、日常考核与年终考评、机关自评与社会评议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评价以创建“四满意”机关为标准,以机关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效能建设为主要内容。三是推行奖惩机制,把目标考核和干部评先、晋级、任用结合起来,对招商引资、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因责任未落实、作风不扎实致使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违反“5条禁令”的坚决给予诫勉教育,直至党纪政纪处分。

(三)加强监督制约,促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效开展 干部监督,是作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切实强化各项干部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臵于经常的、有效的监督之下。一要建立健全谈心制度,上级组织对下级正职、班子内部正职对副职要经常谈心,了解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有问

题的干部要及时提醒。二要建立诫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上级组织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干部提出诫勉,并限期改正。三要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总结和运用“三讲”教育中的经验和做法,严格按照中纪委、中组部的规定,开好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增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我监督的能力。四要实行重大决策群众路线制度。凡是辖区内有关经济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城镇土地规划、重大工程招标及其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决策前必须举行听证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与建议,集中民智;决策后必须进行跟踪回访,认真倾听群众反馈,不断改进完善。

(四)加强班子建设,用先锋模范行为带动干部队伍作风根本好转

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这充分说明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重点,“一把手”是关键。一要培养领导干部的良好学风,着力抓好思想建设这个首要问题。采取相关措施培养学习型、创新型领导干部,督促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学出成效。二要切实改进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着力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这个根本问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新进班子成员的民主集中制教育,使他们懂得党内规矩。抓好对领导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督查,进一步完善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程序。要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的领导班子及时向区委提出建议,采取组织措施。三要进一步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着力抓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解决目前领导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树立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典型,加强对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的宣传,大力弘扬正气,鼓励争先创优,通过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干部,带动全体。同时,把年轻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要教育年轻干部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年轻干部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要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高校、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参加研究生班进修等高层次教育培训。要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特别是环境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努力培养年轻干部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勤政爱民、艰苦朴素的作风。

(五)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俗话说:为官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中红薯。群众对我们工作满意不满意、印象好不好,能直接通过是否替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来衡量。每一个机关职能不同,要从本部门的工

作特点出发,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基层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要求最强烈的事情做起,这样群众才会满意。如群众对我们园林绿化工作是否满意,可以通过日常的投诉、群众测评等深刻体会到。我们在面对群众投诉时,先是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把问题明摆出来;再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下基层、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争取让群众满意。

中西政府制度的区别 篇5

政府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规范人与人的关系的习惯、规则、规章和法律。人既是政府制度的运作主体,又是政府制度运作的客体。因此,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度的思维路径,并进而影响制度的特点。中西对权力制约的路径不同,即:中国强调以修养自律为主、以外部约束为辅,西方强调以权力制衡为主、以道德自律为辅。除此之外,中西政府制度还有这些差别,中国以引导和教育人弃恶从善为主,西方则是以防范和惩罚人的恶行为主;中国政府治理社会以德治为主,西方政府治理社会以法治为主。这些制度上的差别,与中西方人对人性假设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地方政府制度进行了改革或调整,从而对各国宪政产生较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制度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制度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改革与创新在二十一世纪也将呈现出新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对中国宪政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西方在政治社会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迥乎不同,指导各国地方政府的政治哲学与我国也有着根本差异,因此,我国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完全一样。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地方制度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也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时代条件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异,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在改革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职能调整、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的问题也将作为地方政府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而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西方国家地方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将会给我国的地方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启发。

我国的政治体制虽然与欧美国家有区别,但我国的“超大性”(大地理、大规模人口、大国家结构、大反差的区域发展)决定我国更有理由采取制度经济学中的“职能下属化原则”来确立我国的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的改革路径。这个路径的基本思路是:把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每一项任务放置在尽可能低的政府级别上,使供给任务尽量分散化,并由相互竞争的机构来承担;与此同时,遵循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设计相对应的财政制度,即尽可能减少公共资金的纵向转移,迫使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供给任务,通过征税、收费和借贷来筹措资金。就此而言,我国的地方分权改革,必将伴随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深入,即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09行政管理(本)

王轩

党和政府的区别 篇6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相关规定

㈠、“政府补助”的定义和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补助准则”)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补助准则第三条规定:“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㈡、“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

补助准则第五条规定:“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㈢、“政府补助”的计量

补助准则第六条规定:“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企业获得的货币资金形式的政府补助应按其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若有确凿证据(如授予文件或国家有给予定额补助的文件)可按应收金额计量。对非货币性资产的政府补助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可能取得时按1元名义金额计量。

㈣“政府补助”的确认和会计处理

补助准则第七条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补助准则第八条规定:“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补助准则第九条规定:“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核算,将政府补助直接计入收益(递延收益或当期收益),而不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在确认收益时采用总额法,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营业外收入),而不是相关资产账面金额或费用的抵减,全面反映政府补助的全貌。

企业取得政府补助用以补偿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应先通过“递延收益”科目对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到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当期再按该期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数额配比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对于补偿当期或已发生的费用、损失的政府补助,在取得的当期即应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对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各期收益。

二、不同形式“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㈠、财政拨款形式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国家给予特殊行业或企业的政策性补助

此类的补助,一般是对某些与国计民生戚戚相关行业给予的补贴,有的是属于定额补贴,有的是一定数额的补贴。不论补贴的形式如何,企业一般应在实际收到补贴款后或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文件后,方能确认“营业外收入”。

2、科技专项拨款

此类的补助,一般在拨款的同时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使用结果有可能形成相关的长期资产,也可能附加资金返还条件。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转向拨款,一般在取得时应贷记“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再将“递延收益”的数额在该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并结转至各期的“营业外收入”科目(各期平均分配的数额与该资产各期摊销的数额有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其次尚未转销的“递延收益”的余额应全部转入该项资产处置当期“营业外收入”科目。

对于与收益相关的专项拨款,应按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相关期间的“营业外收入”科目。

3、企业收到无指定用途的扶持性质的补贴

企业收到无指定用途的扶持性质的补贴,此类补贴一般与企业收益相关,故可按准则与收益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㈡、财政贴息的会计处理

财政贴息是政府根据对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投入而给予的使用银行贷款利息的补助。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1、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贷款企业;2、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因此,企业在收到政府拨付给企业财政贴息后,即应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企业取得优惠利率贷款,在事实上并未直接收到政府贴息的补助,为此,受益企业只需按实际发生的按政策性优惠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不需另行确认“政府补助”。

㈢、税收返还的会计处理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但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对于属于“税收返还”形式的政府补助按补助准则的规定,企业只有在实际收到返还税款后确认“营业外收入”科目。

除上述“税收返还”政府补助外,税收优惠还包括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但此类税收优惠并未直接给予企业,故不属政府补助范围,不需按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㈣、政府拨付搬迁补偿款会计处理

搬迁补偿款一般属于收益性的政府补助,按照补助准则的规定,企业收到政府补助后,应与发生的各项搬迁费用或损失的期间数额匹配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若涉及以后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应在收到后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在实际发生期间,按发生的数额同步确认“营业外收入”科目。

三、“专项应付款”与“递延收益”科目的会计核算

㈠、《企业会计制度》2311专项应付款科目与新准则2711专项应付款的比较

经济事项

原制度——2311专项应付款

新准则——2711专项应付款

“制度”与“新准则”的比较

核算内容

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

核算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

新准则对“专项应付款”科目的使用核算仅限于对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具有专项用途或特定用途的款项

核算及会计处理

实际收到专项拨款时,贷记本科目。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报竟批准后,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拨款项目完成后,如有拨款节余虚上缴的,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收到或应收的资本性投资,贷记本科目。

将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拨款用于工程项目,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对未形成长期资产需核销的部分,借记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拨款节余需要返还的,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上述资本溢价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科目核算设置方法

应按专项应付款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可按资本性投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科目余额

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支付各种专项应付款

科目贷方余额反映企业期末未转销的专项应付款。

㈡、“递延收益”科目的使用和核算

经济事项

核算内容

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

企业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政府补助,在“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核算与会计处理科目

(一)企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在相关的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分配递延收益时,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应收或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在以后期间确认相关费用时,按应予以补偿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三)返还政府补助时,按应返还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营业外收入“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核算设置方法

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补助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科目余额

上一篇:中外民俗题下一篇:中国公安部刑事侦查局